林业产业生态文明

2022-07-09

第一篇:林业产业生态文明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拉长林业产业链条 促进观光农业发展

***林业成旅游发展“助力器”

本报讯 一条条绿色通道宽阔通畅,一片片农田林网纵横交织,一道道绿色屏障环田绕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镇积极响应***市“创建森林城市”的口号,围绕“生态保护、富民兴林”的战略目标,致力于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促进观光农业发展、拉长林业产业链条。目前,该镇林木覆盖率达到34%,成为全省林业生产先进基地,被誉为“天然氧吧”。

生态是财富,绿色能生金。该镇始终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按照“以林促工、以工兴林、以林富民”的发展思路,以“六路、五河、二片及农田林网”为重点,大规模实施护路林、速生林、经济林等生态绿化工程,并将造林、木材经营、林木加工打造成产业链条并加以延伸,逐步形成了镟皮、木片、家具、制板五大行业为主的木材加工企业群,年可实现林业就地增值2000万元。同时,重抓更新造林,并鼓励农民栽植环户林、路边林、景观林,为美化村民院落,发展旅游产业搭建了良好的载体。

依托现有的6万亩林业资源,该镇先后发展各类林果基地3000余亩,着重落实各类成活果树补贴,不断提高果农们的积极性。重点打造艺术节,协助公司举办多次文化节,实现全镇创收600余万元,创造了就业岗位218个,成为该镇增收的一大亮点。

林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与生态旅游业的成功“嫁接”,实现了

一、

三产业就地融合。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点击林下空间,年可创收1100万元,在鼓起群众“钱袋子”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外地企业来此投资兴业的目光,成为该镇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第二篇:建立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

建立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正确认识扎兰屯市情大讨论”活动方案》,结合扎兰屯市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产业体系发展的实际,对扎兰屯市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发展、生态建设与保护谈一些认识。

一、林业基本情况

扎兰屯市林业局共有7个国营林场(苗圃),一个鹿场,13个基层林业工作站,7个林场森林公安派出所,2个木材、林政、防火、检疫检查站,4个防火检查站,森林防火外站22个,5个基层林场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国家级公益林管护站30个,林业职工868人。施业区面积87万公顷,现有林业用地面积47万公顷;林地面积45.3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为1718.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3.98%。

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与产业体系发展

1、我市生态现状

我市森林植被虽然覆被率较高,但浅山区及深山区局部湿地草场生态十分脆弱,原生植被退化、消失,物种饱和度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多年生物种群落向一年生物种群落演替。全市急待封育的次生林地300余万亩,200余万亩湿地草场需要休养生息。近20万亩荒山由原生的山杏胡枝子草类植被演替成山杏裸地林,主要水系河滩地已达到8万余亩,侵蚀沟6500余条,水土流失面积达700万亩。

2、林业生态体系工程建设

“十五”期间,林业主要通过“五大转变”、“六大工程”带动区域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全市以森林分类经营为重点,启动国家级公益林建设工程285.3万亩;地方级公益林建设工程14.7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造林

22.1万亩;三北四期工程造林1.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工程3.45万亩;薪炭林工程造林1万亩;浅山区以封育为主的次生林归户经营管护65.8万亩;封育工程1万亩;以生产胡枝子种子为主的哈多河胡枝子种子基地1万亩;现代化苗圃基地300亩,年产各种苗木1500万株。

3、林业产业体系发展

到“十五”期末,林业培育经营商品林270万亩,年生产商品材1.2万立方米,产值480万元。林区畜牧业生产达10万头只,年产值2630万元。林区农业种植9.1万亩,年产值1500万元。以榛子、山野菜、野生菌类等山货产品产值3390万元。林业总产值达8000万元。

4、畜牧业发展对生态和动植物资源的影响

我市目前畜牧业存栏数为150余万头只,年产值4亿元。野生山货产品年产值2亿元,受畜牧业的影响年产量不足4000万元,山货损失达1.6亿元;对天然更新、树木生长的损失1.27亿;对草场损失1.6亿,荒山次生林下草、灌木损失2.69亿元;山杏林结实损失0.1亿元。此外,畜牧业种群超载,造成了植被的减少,增加了地表径流,引起河流干沽,水生动物资源、陆生动物资源种群受到影响,有些物种存在灭绝的可能。资源总量逐年减少,初步测算主要经济类动物资源减少1.46亿元,主要鱼类、两栖类资源年减少0.03亿元。畜牧业全部野生动植物资源年损失消耗及影响达8.72亿元。按生态效益计算,全市将每年损失100余亿元。

三、对当前林业形势的分析

当前林业处在生态破坏和生态治理相持阶段,实质上是在治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力与所有破坏的综合作用力的相持。针对我市生态建设的林牧主要矛盾。我们要抓住呼伦贝尔市生态畜牧业现场会的有利契机,认真贯彻执行“三大措施”,一是全面禁牧,禁不是不发展,而是更好的发展。二是坚决退耕,退耕不是不种,是要种的更精,更有效益。三是调整结构,从以种为主向以养为主过渡,最终向以加工为主转变。

扎兰屯市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旅游城市,也是农牧业大市。生态地位和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我们要更新观念,注重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增长方式。

四、对今后林业工作思路及工作重点

1、工作思路

以生态体系建设为主,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育林,围绕林业做产业,围绕资源调结构,全面贯彻《中共中央xx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坚持需求导向,生态优先,生态和产业相互促进,

加快森林分类经营步伐,合理利用森林、林下资源,坚持依法治理、科教兴林,全社会办林业。

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产业体系发展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实现林业快速发展,必须加快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林业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十五”期末,通过努力,扎兰屯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4.58%,森林经营面积达到48万公顷,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的遏制,林业产值达到8000万元,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2、工作重点

加强公益林建设,完善分类经营管理机制和林下后续产业开发利用加快商品林培育步伐。进一步完善林区林下草场生态准入管理运行机制,控制林地草场畜牧业载量。按照呼伦贝尔市生态畜牧业现场会“三大措施”建立健全生态安全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做到场站有基地,场站有项目,各场站都要建立榛子经济林培育生产基地,按照榛子林经营实施方案进行划区轮割培育,同时建立榛实害虫测报综合治理科研基地,加大防治力度提速榛实产业增值。在保护好林下资源的基础上,以蒙森公司为龙头,山野菜三个系列八个品种,蒙森榛子王、保健茶,做大做强野生山货产品业。在伊其罕林场特种养殖业初具规模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扩大野生动物繁殖饲养规模。建立胡枝子种子、樟子松生态林、山杏种子林三个万亩工程。建立浅山区次生林归户经营食用菌原料林基地,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地栽木耳,改造次生林,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提高林地生产能力。完善归户林地、人工林地产权制度,加快森林、林木、林地依法合理流转。放开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林权制度,实现经营主体多元化。

3、“十一五”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1)公益林建设后续项目。

(2)灌木榛子林种实害虫榛实象甲综合治理项目。

(3)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

(4)生态公益林封育项目。

(5)达斡尔乡生态林建设项目。

扎兰屯市是一个林业大市,在生态体系建设和产业体系发展中,要重视全社会注重生态道德的培养,注重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如前所述,在注重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看到其消耗资源及其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投入产出比例。一个区域的生态水平,标志着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程度。就扎兰屯市而言,打造良好的生态体系和产业链条是扎兰屯市立足于实际之本,特别是在工业建设上要避免污染环境的工业,从长远和绿色品牌的创造作为扎兰屯市今后奋斗目标。

 

 

 

 

0pt; TEXT-INDENT: 44.25pt”>

 

 

二00五年九月十九日

第三篇: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生态文明

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者和推动者

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高瞻远瞩,立意深远,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亮点。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使得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

生态文明是对既往文明的反思,是在人类具有强大改造自然的能力之后,思考如何合理运用自己能力的文明。显著特点是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摒弃以征服自然并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理念,倡导一种新型的生产与生态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观,并在经济行为上追求经济和生态双重目标,“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联系林业工作实际,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林业光荣而艰巨的重大使命。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生产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重大任务,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不仅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更要做生态文化的先锋,尽可能地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成果、物质成果和生态文化成果,努力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构建现代林业三大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再立新功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林业工作总的思路是: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现代林业的要求,充分拓展和开发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功能,通过全面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林业产业、科技应用推广、基层基础建设、林业职工生活水平,积极构建森林生态、林业产业和森林文化三大体系,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作出新贡献。

——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激活林业发展活力。根据十七大

报告“改革集体林权制度”的要求,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林农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要求抓好试点探路实践。加快制定出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关政策性文件,正确引导和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切实保障林农的利益。围绕拓展提升林业功能、发展林业生产力、提高林业综合效益、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积极性、增强生态约束机制、理顺林业管理体制等方面积极探索改革创新。

——以提升灾害防控能力为目的,完善林业灾害防御体系。根据十七大报告中“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要求,在切实加强防御宣传教育、健全落实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预警和防御体系,从根本上掌握防御林业灾害的主动权。一是建立和完善林业灾害的预警系统,包括森林火险预警系统、森林病虫害预警系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系统。二是建立和完善林业灾害的抗御体系,包括抗御森林火灾体系、抗御外来有害生物体系。建立健全以森林防火组织机构与现代化森林防火应急指挥中心相结合的森林防火组织指挥体系和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林火阻隔体系,提升森林火灾的抗御能力;根据疫情特点采取综合治理,结合林分改造工程及时清除疫点疫区,从根本上消灭外来有害生物对森林的危害。

——以实施林业生态工程为重点,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根据十七大报告中“要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建设,促进生态修复”的要求,抓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满足全社会对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重点抓好水源涵养林及水土保持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及红树林工程、绿色通道及农田林网工程、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工程、生态防灾减灾工程、城市林业及森林公园工程、森林生态监测及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商品林工程、湿地工程等九大重点工程,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的生态屏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切实推动城市森林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启动岩溶地区石漠化生物治理工程。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促进节能减排;加大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增加土壤的储碳功能。

——以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为途径,促进新农村建设。根据十七大报告中“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建立起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组织实施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做大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优第三产业,第一产业重点发展商品林、林木种苗与花卉业、推广种植乡土珍贵树种,提高地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绿色财富。第二产业重点发展人造板工业、木竹家具业、木地板业、木竹制品业、浆纸业、林产化学工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进一步增强林业的经济功能,加大木材、林副产品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为发展循环经济作贡献。努力满足全社会对自

然、绿色、可再生、可降解的林产品的旺盛需求,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增加林农收入、拓宽就业渠道,并为生态建设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和不竭动力。——以发展繁荣森林文化为载体,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按照十七大报告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充分重视和发挥林业巨大的社会功能,承担起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生态文化、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职责。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加强森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森林文化产业,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抓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森林博物馆、森林标本馆、林业科技馆、城市园林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纪念林。发展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生态旅游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不断拓展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新领域。充分利用文化平台弘扬生态文明,通过多种文化形式,普及生态和林业知识。

第四篇: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x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林业生态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制订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林业生态市建设为契机,以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绿化美化为重点,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开展围村林、景观路、林业“三网”建设,实现农田林网化、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为建设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秀美宜居的***做出新的贡献。

二、建设目标

通过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起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初步建成山川秀美、符合生态文明社会要求的人居环境。

2012-2012年三年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建成林业生态文明村。2012年第一批在***县、唐庄镇、孟庄镇、冀屯乡、***市四个城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范围内的所有村和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各县(市)县城规划区、重点镇规划区及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产业聚集区内的村、8条快速路两侧、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的村级规划中心村开展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活动,建成林业生态文明村1361个,其中样板示范村166个;2012年建成林业生态文明村1335个,75%以上的村庄达到林业生态文明村标准;2012年创建林业生态文明村875个,全部完成林业生态文明村创建任务。

第一批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要确保4月底完成,6月底基本结束。

三、建设布局和建设重点

按照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在建设布局上要以主城区规划区、县城、重点镇为中心,以环城(县、市、区所在地)、沿线(国、省交通主干线)、区内(产业聚集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村的建设,在全市形成“四级区域、六区环城、八路沿线”的建设格局。“四级区域”即县城规划区内的村、重点镇规划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聚集区内的村、“一县一镇百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结合各自实际,突出特色进行建设。“六区环城”即红旗区、卫滨区、牧野区、凤泉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河南***工业园,发动其所在地的村开展建设。“八路沿线”即组织发动新辉、新延、新原、新获、新长北线、***小冀、***凤泉、***卫辉八条快速通道沿线的村搞好建设。

围绕总体目标,重点抓好入村口主干道两侧绿化、村内主次干道绿化、公共活动场所和农户庭院内外绿化、围村林营造、农田林网化,提高村镇绿化覆盖率。

四、创建标准

(一)总体要求。入村有绿化景观路,围村有绿化带,村内道路两旁植有行道树,农户房前院内种有树木花草,每两平方米空地至少有一棵树,消除空闲地,绿化覆盖率达到30%-45%以上。田林路相结合,形成农田林网。树木以果树、用材经济林为主,乔灌结合,形成一路一树、一街一景、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瓜果飘香的良好生态环境。

(二)入村口主干道两侧绿化带宽度在20米以上(或植树10行以上),实现多树种配置、乔灌花结合。

(三)村内主次干道实现多树种配置、乔灌花相结合,形成一路一树,一街一景。提倡营造“葡萄路”、“女贞路”、“樱桃路”、“杜仲路”、“樱花路”、“玉兰路”、“银杏路”等特色道路。

(四)公共活动场所和农户庭院内外,适宜种树的两平方米以上空地全部绿化。

(五)营造围村林。植树宽度在20米以上(或植树10行以上),用材林、经济林均可。

(六)“三网”(林网、路网、水网)建设绿化率达到95%以上。村庄周围向外辐射1公里,实现农田林网化,林网控制面积不超过300亩。

(七)村镇绿化覆盖率30%-45%以上。

(八)建有生态文化教育基地1处以上、生态文化宣传专栏3处以上或生态文化纪念馆1处以上。

(九)在中、小学教学中,每周开设生态文化科普教育课2节以上。

五、技术要求

(一)造林标准

同创建标准。

(二)树种选择

1.围村林、“三网”绿化:以10

7、10

8、中林46等优质、干性通直的速生欧美杨为主;

2.村镇、庭院绿化:以杨、柳、榆、槐树、合欢、栾树、垂柳、金丝垂柳、木槿、红叶李、葡萄、女贞、樱桃、杜仲、樱花、玉兰、银杏等树种为主。

(三)苗木规格

选用ⅱ级以上苗木,植株健壮,苗干通直圆满,无机械损失,无病虫害的优良苗木。

(四)成保率

成活率达到90%,保存率85%以上。

六、检查验收

(一)自查验收。每年4月下旬,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市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标准》进行自查,分别

一、

二、三类村,形成自查报告,上报市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查报告包括基本情况、组织情况、检查情况、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完成的数量和质量、存在问题等。

(二)抽查复查。市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4月下旬到5月上旬,按照30%的比例,对县级林业部门上报的林业生态文明村进行抽查复查,形成检查验收报告,上报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林业部门要把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列人重要工作议程,将各项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任务。

一是建立市、县领导干部包县、包乡、包村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目标。二是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例会,汇报所包县(市)、区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建立督促查制度。市林业局成立督导组,分工负责,对12个县(市、区)、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进行督导。

(二)实行目标管理。将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任务与纳入责任目标,进行检查验收和考核。(三)加大投入和建立激励机制。要高度重视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切实加大投人。结合实施***市林业生态市建设提供项目支持,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资金适当向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倾斜。一是建立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二是积极协调市直各结对帮建单位,发挥自身资金、项目、技术等优势,扶持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三是市场化运作,多途径筹资、筹劳与合作。

(四)推进林改,确保成效。各县(市)、区林业部门要全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林改破解制约集体林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确立农民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激发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真正使广大农民成为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主导力量,促进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政策的作用论文

一、林区当前的现状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林区的开发在逐步深入,居住范围向林区扩展,人口的快速增长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要带来的环境压力就是不能遵循自然规律提供适合人类生存的空气,其次,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土地污染和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也是加剧森林消失的关键,结合这些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来看,人类是一切问题的源头。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林区在不断地被改造成人类的居住地,森林自身的防御免疫能力随之下降,带来的是树木病害的增加。

二、我国的林业政策

(一)林业政策概述

林业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生产而制订的行动规范和准则。我国的林业政策集中反映在1981年3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及《森林法》中,其主要内容是:明确山林归属权;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量,对森林采伐实行统一管理;对林业实行经济扶持政策;提倡木材综合利用与节约代用;大力推广植树造林。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的林业政策包括两个方面,即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和退耕还林政策。在2000年以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进入一个有规划的阶段,对于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退耕还林政策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出发点,把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二)林业政策的特点

林业政策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可调整性三大特点。林业政策的连续性是指从林业政策诞生的时候就说明生态建设出现问题,需要长时间坚持贯彻落实林业政策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林业政策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林业方针政策不会出现大的变动;林业的可调整性是指林业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时期,国家可根据林业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林业的实际情况对林业政策作出调整。

三、我国的两大林业工程

(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应坚持的五个原则,分别是量力而行的原则、突出重点的原则、事权划分的原则、工程实施地方全负责的原则和森工企业由采伐森林向营造林转移的原则。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结合工程范围内的自然条件将林业用地划分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类,其中生态公益林又可以划分为重点公益林和一般公益林,并且根据林区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确定其经营管理管制体制和发展模式,以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政策之一,其基本政策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主要针对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的地区,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减轻土地荒漠化和土地盐碱化的现象,合理利用耕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林业政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一)林业政策通过规范违法违纪行为调整生态环境

人类为了发展经济大力开发林区资源,而动物对林区环境的影响少之又少,一方面人类大规模砍伐林木,开垦土地,破坏了森林的自然降解能力,造成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另外燃烧树木所带来的空气污染扩大了环境问题,可见林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罪魁祸首是人类。林业政策为治理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提供法律政策依据,强制性地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有利于恢复植被,促进林区降雨、净化空气,调整林区生态环境。

(二)林业政策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林区里面生活着许多动物,还生长着一些珍稀的植被,这些动植物对于人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当前物种灭绝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生物多样性是人与自然相处和谐的标志,林区是所有生物资源库里面最丰富的一个,对林区的生物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林业政策通过遏制林区里面的滥砍滥伐、猎杀动物的行为,还动植物一个自由、安全的生长环境。

(三)林业政策促进林区生态文化价值的挖掘

林业政策引导和扶持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在思想上引起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有利于加强森林文化设施建设,宣传各种森林资源的文化,充分挖掘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各种林业生态文化的价值,丰富生态文化。帮助林业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资金扶持机制、宣传发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等,保证林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林业工作者投身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保护林区自然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气,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证林业有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既加强了林业建设,又获得了更高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结束语

林业担负着森林保护和培育、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任,林业政策是林区资源开发的践行标准,对于林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因此,要坚持贯彻落实林业政策,把林区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合理开发使用林区资源,提升林业发展水平,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此外,还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区人们拥有林区的经营权,确保林区人们的收益,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上一篇:林业业务工作总结下一篇:辽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