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而后动依法治企制度先行

2022-09-10

自2014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依法治企在国有企业改革与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从根本上讲, 市场经济, 就是“法治经济”, 是平等自由的市场主体依照彼此的意愿达成协议, 共同接受约束, 实现利益获得的经济体制。企业要从市场中谋求更大利益, 尊重契约, 依据既定规则行事, 是生存之根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企业要做大做强甚至走出国门, 对法律及规则的知晓和运用又有了更高要求, 不仅需要了解国内, 更需要了解国际规则与司法环境。进入新兴市场的前期, 首先是对当地法律及司法环境的了解, 具备基本的法律条件, 才是人财物的筹备。近年来, 我国吸取跨国企业集团经验, 在国有企业中大力推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旨在通过内部法律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实施与外聘律师的专业服务相结合, 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实现法律对企业合同、制度、决策等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参与, 从而为依法治企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从微观层面讲, 我们总说“经营得法”, 说的是运用有效的方法和办法, 降低风险, 提升效益。现在讲“依法治企”, 这里的“法”是法律法规和制度。不管是方法与办法, 还是法律制度, 企业生存与发展不是依着我们的美好愿望就能实现的, 它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 需要一系列制度确保好的方法去实践好的办法, 从而达成经营目标。

一、规章制度的设计

企业的利益属性决定规章制度的设计与制定必须以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内容的制定当以市场为导向, 兼顾效率与效益, 企业价值与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

众所周知, 法律制定之源起为“人性本恶”的假设, 目标为“社会有序”。所谓法度, 即通过共同性的个体自我约束实现整体之共荣。法律制定的社会导向从理论上讲, 体现的是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主流, 代表了大部分个体之共同利益。当然, 无可否认“恶法”亦存。其存在, 或因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 或因大权在握之个体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大众利益之上。其“恶”非因法之存在本身, 而是其产生的过程及利益代表是否符合法律制定之本意。故法, 同任何事物一样有其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 因时因势而变的是内容的合理性, 不变的是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同理, 作为一个企业的内部法律, 规章制度亦有其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窃以为, 依法治企包括两个层面, 一行为所依据制度合乎法律规范, “依据合法”, 二经营行为有章可循, “行为合法”。企业内部制度的设计, 不得与既定法律冲突矛盾, 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是第一要务。它包括, 企业希望达成的目标是否合法, 方式是否合法。同时, 现行法律规定中, 哪些是禁止性条款, 哪些是限制性条款, 我们在制度的制定时, 该如何遵守、运用、规避。其次, 需要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与形势, 结合企业实际及行业特点, 明确市场定位, 审时度势, 依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制定和完善相应制度。

制度的设计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是一个长期的体系建设与更新的过程, 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 更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制度。好的制度, 必然是与时俱进的, 适应企业发展的。

二、规章制度的公告

知法乃守法之前提, 好的法律, 好的制度要得到切实的执行, 必须让大众知悉、了解、熟悉。否则, 无知者无畏, 不知者无罪。

依法管理企业, 对内需要让员工理解并执行各项内部制度, 对外了解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交易习惯和交易术语, 结合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 组织相关人员学习, 切忌断章取义, 主观臆断。一项制度, 制定前应当充分收集征求相关人员意见, 这个既是制度设计的过程, 也是公知传播的过程。在最终制定完成后, 通过公告、发放、学习等方式使各类人员知晓, 以期在执行中, 了解自身行为的是否合乎内部规范, 从而对外保持一致, 确保企业整体认知上的统一性和持久性。

随着ERP、OA等信息系统的应用, 信息传递速度大大提高。但不可忽略的是, 受信息传递设备有限性的制约, 信息传递的广泛性有所降低。相较传统的纸介质传递, 员工被动接受信息的概率大大降低, 也使规章制度公告的广度与深度大打折扣。

此外, 在信息倍增的时代背景下, 外部信息的大量涌入使信息留存时间变短, 更迭加速, 个体对于企业内部信息的关注度较从前有所下降。除非涉及员工切身利益, 许多制度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在企业基层有所降低。

三、规章制度的执行

如果说规章制度的设计是保证企业有序运转的基石, 那么其执行可谓引领企业高效运转的车轮。

古语说:“法立, 有犯而必施;令出, 唯行而不返。”法律既已制定, 规则已经确定, 有违反理当依据法律与规则进行处理;政令既已公布发出, 就只能执行, 而不能反复废除。对此, 最严肃彻底的执行莫若“军令”。执行本身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方法确保其严肃性与连续性, 从而树立制度不可恣意违反践踏的权威。

(一) 执行与不执行的“罪与罚”

执行与不执行, 是个体对法律与制度是否存有敬畏与遵从之心最直接的判断。制度立而不行, 形同虚设, 损害的不仅是制度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还有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与认同感。

(二) 执行的效果评估

效果评估解决的是按照制度设计的方法与流程, 对执行结果是否达到预期进行测定评价。达到了, 是否可以进一步提升, 达不到, 该如何调整。即, 围绕目标, 对做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及时动态评估。

(三) 执行考核

没有评估的执行是盲人摸象, 没有考核的执行无异于水中捞月。考核的目的在于确立和强化企业的行为准则, 树立企业行为与价值认同的风向标。籍此, 员工可以简单清晰地做出判断, 如何做, 如何做好。同时, 也可以促进员工在制度执行过程中, 发挥自身的才能, 去寻找更为高效便捷的方法。

PLANNING, DO, CHECK, ACT, PDCA循环的贡献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质量管理, 于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必须的过程, 也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任何事物, 任何制度都有发展完善的过程, 所有目标的实现都是内外部压力与动力共同结合推动的结果。美好的愿望并不必然带来美好的结果, 美好的结果往往是通过对不理想现实持续不懈地改进实现的。“言必行, 行必果”, 没有执行, 再好的制度, 只是一件漂亮的摆设, 依法经营, 依法治企只是一句空谈。

虽然我们对制度设计与执行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在这个有几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 法治现阶段只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理想。从理想到现实, 中间会是一个漫长甚至十分艰难的过程。我们的国有企业, 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变革, 身上印满了各个时代的烙印, 长官意志, 威权主义在很多领域, 很长的时间内仍然存在, 制度在目前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仍有一定局限, 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想得到, 看得到, 做得到, 谋定而后动, 才能走得更远。

摘要:虽然经过多年努力, 国有企业已经建立形成较完备的制度体系, 但其适宜性与执行力仍有待提高。这与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和长期的“人治传统”相关。任何社会交往活动的前提是对规则的共同认同与执行。适宜的企业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发展, 通过强力保证其实施。企业制度的设计与执行, 既是企业目标的体现, 也是企业目标实现最基本的保障。

关键词:企业,经济,法律

参考文献

[1] 张学斌.国有企业规章制度执行力问题症结刍议[J].经营管理者, 2012 (12) .

[2] 宋大勇.企业规章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2014.

[3] 王强.国有企业规章制度建设[J].经营管理者, 2014 (25) .

[4] 陈志勇.完善国有企业规章制度[J].厦门科技, 2006 (05) .

[5] 杨卓, 张淑英.试论企业规章制度的一体化管理[J].经营管理者, 2012 (06) .

上一篇:浅谈ERP系统在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中的实施下一篇:宋代汝窑天青釉无纹水仙盆的美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