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问题,并困扰着人们。当前学校教育中,尤其要加强中小学的安全教育,不断提升中小学生处理危险的能力,不断提高安全教育水平,为中小学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本文分析了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意义,并提出了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措施,希望为中小学安全教育提供一些启发。

第一篇: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

走出中小学安全教育困境的思考

【摘 要】 当前中小学安全教育陷入了地位边缘化、内容狭隘化、方式简单化和主体单一化的困境。为走出安全教育的困境,中小学应端正办学思想,实现安全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充实教育内容,力求安全教育丰富多样;改进教育方法,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健全管理体制,保证全员参与安全教育工作。

【关键词】 中小学;安全教育;困境;对策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事件频发,不仅给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伤害,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和谐。频发的校园安全事件,说明学校安全工作从教育到保障皆存在“缺位”现象。做好学校安全工作,需从多方面努力。其中,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抓好安全教育才是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治本之策和长远之策。

学校安全教育是一项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掌握自护自救知识,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进一步强化和改进?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近期在一些中小学开展了问卷和访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的大背景下,跟以往相比,现在大部分中小学校都比较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也有所加强。但尽管如此,安全教育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安全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地位边缘化、内容狭隘化、方式简单化和主体单一化等多重困境。因此,中小学只有走出困境,才能使安全教育起到应有的效果。

一、端正办学思想。实现安全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调查发现,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现在不少学校还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安全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安全教育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正是安全教育地位边缘化的真实写照。其表现有三:一是安全教育让位于文化课。大部分学校在上课的时间安排,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都偏向文化课,对安全教育无暇顾及。二是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多数学校只是在诸如安全教育日,或者某时某地发生了安全事故时,才匆忙上阵搞一些所谓的安全教育。即便如此,很多也只是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三是重管理轻教育。有些学校把硬件安全放在安全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仅仅被理解为安全管理。每当发全事故之后,学校总是找管理上的漏洞,其实在事故发生的背后是安全教育的长期缺席。

由此看来,办学思想的偏差导致了安全教育的边缘化。学校要走出这一困境,关键是端正办学思想,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实现安全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为此,可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建立安全工作考评机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把平安校园建设作为考核学校的重要指标,实行校园安全工作“一票否决”,以促使中小学校把安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第二,建立长效的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制度。把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建立安全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也要健全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制定安全教育工作的中长期规划,以促使安全教育从应景之用走向常规化、制度化。

第三,开设安全教育必修课程。将安全教育课与文化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认真落实安全教育“进教学计划、进教材、进课堂”的“三进”工作。同时,确保对安全教育的投入,以促使安全教育从纪念日型向经常型转变。

二、充实教育内容,力求安全教育丰富多样

安全教育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但调查发现,不少学校仅凭日常经验和传统习惯,随心所欲地安排安全教育活动,造成教育内容单调、狭隘,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也不能体现学生的年龄、地域和个体差异。具体表现为:一是安全教育内容范围较狭小。很多学校仅限于开展交通安全、饮食安全、防火灾、防溺水等方面的教育,而社会治安、自然灾害、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教育相对薄弱,甚至根本没有涉及。二是安全教育落实不到位。很多学校的安全教育只是侧重于安全知识、安全责任的教育,而如何让学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安全技能、安全对策的教育还不到位。三是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大部分学校的安全教育没有体现学生的年龄、地域和个体差异,中学和小学几乎没有差别,不同学校之间也大同小异。另外,安全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群体安全,一些个别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性侵害、家庭暴力和自杀现象等较少纳入教育者的视野,这些涉及个体的安全教育仍是弱项。

为了走出安全教育单调、狭隘,缺乏個性特色的困境,关键在于充实教育内容。学校应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按照不同学段、不同地域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容和发展目标以及各自的身心发展特点,有侧重点地规划好教育内容。为此,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拓展安全教育的范围。安全教育要贴近时代,与时俱进。在继续抓好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等方面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强社会治安的防范、自然灾害的应对等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如今校园暴力、网络犯罪、毒品犯罪和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障碍和威胁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开展法制观念、抗御挫折、珍爱生命等方面的教育,把防网吧危害、防毒品危害、防性侵害、预防自杀等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扭转重“知”轻“会”的偏差。为扭转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重知识轻技能、重预防轻应对、重逃生轻救护”的现象,安全教育的重心应该是让学生掌握防范和处置事故的技能和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在灾害面前如何应对,在危急时刻如何避险,在陷入困境时如何自救与他救等方面的技能和方法。

第三,彰显安全教育的个性。安全教育应根据不同年龄、地域、个性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侧重地开展安全教育。一般来说,小学阶段更强调个人安全,中学阶段既强调个人安全,也兼顾公共安全。二是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特殊要求设定不同的教育主题。城镇学校重点加强网络安全、消防安全、青春期安全、远离毒品等教育;农村学校重点加强公共卫生、意外伤害、自然灾害、乘车乘船等安全教育。三是关注个别学生的安全教育。诸如那些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较差的学生以及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等,都应该成为安全教育重点关注的对象。

三、改进教育方法,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安全教育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但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学校安全教育最常用的方式是教师的讲解与说教。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口头讲解几乎成了唯一的教育方式,而学生喜欢的诸如观看安全影视或参观安全展览、专业人员讲座和实践演练等教育方式几乎没有。这种重“说”轻“做”的简单化的教育方式使得安全教育陷入了枯燥乏味、效果不佳的困境。

为了走出这一困境,学校应从改进教育方法人手。

应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讲求教育艺术,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学生为中心,倡导体验式、演练式的教育方法,增强教育实效性。为此,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丰富教育栽体。除了安全教育课、主题班会和学校集会等常规教育途径外,还可以通过诸如校园安全文化节、安全知识竞赛、参观访问、夏令营等途径开展安全教育,也可以利用校园媒体如校刊校报、墙报、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等来传播校园安全知识,甚至可以根据青少年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喜欢尝试新事物,爱好新奇文化产品的特点,与商家和音乐公司联手,开发出以校园安全为主题内容的趣味游戏、动画片、玩具、顺口溜、童话歌谣、流行歌曲等。

第二,创新教育方式。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普遍喜欢直观形象、与生活紧密结合,能够亲身体验的教育形式,如实践演练、观看相关影视、自救比赛等。因此,学校应创新教育方式,做到说教与实践相结合,大力提倡参与式的教育方法,如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紧急事故下逃生、救护等实践演练活动,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安全的影视作品、阅读趣味性的安全教育读本,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自主组织诸如演讲、小品、游戏、角色扮演、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安全主题活动。

第三,提升教师素质。学校应创造条件让教师接受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知识及安全技能水平,以更好地胜任安全教育工作。

四、健全管理体制。保证全员参与安全教育工作

学校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紧密配合,也需要学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然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的安全教育陷入了工作孤立、主体单一的困境。其表现在:一是安全教育主要靠自己孤军奋战,难以得到社会、家庭的支持与配合;二是安全教育的职责仅仅落在政教处等学生管理部门,主要由班主任来负责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正是这种管理体制上的缺陷,使得其他部门和人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影响了学校安全教育的效果。

为了走出这一困境,学校必须健全管理体制,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体系,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安全教育氛围。具体对策有:

第一,整合教育资源。安全教育,“社会是环境,学校是阵地,家庭是后方”。学校应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各部门、家庭等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建立健全与公安消防、卫生防疫、交通等部门和学生家长协调配合机制,共同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

第二,全员参与教育。学校应主动出击,努力实现安全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在校外,应让公安交警、消防官兵、卫生防疫人员,以及家长积极参与进来;在校内,学校应构建一个包括安全保卫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学部门和总务部门等全员参与的“四位一体”的安全教育网络,并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从而形成全校师生员工齐抓共管安全教育的氛围,确保安全教育渗透到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以及日常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周定平,關于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2).

[2]刘艳虹,顾定倩,焦青,罗蔚,张毅,北京市中小学安全管理现状调查[J],教学与管理,2008,(19),

[3]柯艺灿,浅谈新形势下学生安全教育[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04).

[4]彭赛丰,向华,高校学生安全防范体系的构建卟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05).

[5]毛超,赵彬,基于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09,(06).

作者:陈爱忠

第二篇:中小学安全教育摭谈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问题,并困扰着人们。当前学校教育中,尤其要加强中小学的安全教育,不断提升中小学生处理危险的能力,不断提高安全教育水平,为中小学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本文分析了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意义,并提出了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措施,希望为中小学安全教育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中小学 安全教育

在當前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做好中小学的安全教育已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小学生的安全也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为了保障中小学生的安全,预防事故的发生,校方和教师要积极研究思考,分析中小学可能面临的社会威胁和风险因素,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这对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着很大帮助。

一、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意义

从我国当前施行的教育模式来看,学校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育的主要方面,往往忽略了安全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安全教育技能的培养。而且,很多中小学教师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不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技能。通过加强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安全技能,保障学生的健康和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中小学校应当积极开展安全教育,不断丰富各种安全培训内容,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施行各类应对措施,提高学生应对安全风险的意识,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在中小学安全教育中,教师不能徒有其表地开展教学,而要真真切切地让学生认识到安全防范的重要性,做到保护好自己和不伤害他人。

二、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措施

1.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安全意识

首先,教师应当始终坚持尊重生命的原则,关注和重视学校安全教育事业的开展,对学生开展安全知识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教育水平,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其次,教师应丰富安全教育的知识和内容,强化安全知识和意识的宣传,不断提升学生的安全技能,开展更好的安全教育,使学生在发现危险的时候,能及时淡定地处理危机,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在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教师要摆正态度,不能走过场,要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具体的应对措施,提高规避危险的能力。

2.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

中小学生天性爱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走神,喜欢嬉戏打闹。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布置多样化的培训任务,丰富他们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危机处理能力。此外,中小学校要履行自身的管理职责,开展安全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促进他们不断进步与成长。同时,中小学校还应以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为己任,利用多样化的安全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安全技能。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合教育

中小学学生还未成年,仍处于父母的监护内,所以学校一定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因为要想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单凭学校教育是有限的,还需要学校与学生家长进行合作,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合起来,才能把安全教育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才能实现开展安全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进步。因此,学校要与学生家长相互配合,提高学生家长对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借助各种途径和手段与学生家长沟通,共同探讨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不断提高中小学的安全教育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预防我国中小学校的安全受到威胁,只有加强校园安全教育的力度,才能够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学校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安全教育课程,积极研究能够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以提高中小学安全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慧萍.构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机制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刊),2014,(12).

[2]马爱兵.从桑枣奇迹所想到的——对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思考[J].长治学院学报,2017,(25).

(作者单位:山西省孝义市教育局)

作者:王海滨

第三篇: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摘要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人身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精神性人格安全教育、信息与网络安全教育等。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安全教育,包括让安全教育课程化常态化、专题化活动化、日常化经验化等。

关键词 安全教育;内容;途径

作者简介 郑彩华,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学生的安全是全社会的大事,是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和必备条件,抓好学校安全工作是完成基础教育任务,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中小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保障少年儿童的安全,是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责任重于泰山。”因此,安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首要且重要的内容,应该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一、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并不能够列出一份确定的清单,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学段的学生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和风险是不同的,所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也不同。学校和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健康成长需要、面临的现实安全问题等多方面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安全教育主题,做到因材施教。按照新时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首要目标任务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中小学安全教育应该包括如下几类。

(一)人身安全教育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變能力,教育部根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政策文件,于2007年制定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成为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的基本依据。

《纲要》明确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学生的人身健康安全范畴。《纲要》明确了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模块,即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这六个模块的内容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循序渐进地设置具体教育内容,并分别为1-3年级、4-6年级、初中年级和高中年级四个学习阶段明确了重点教育内容。《纲要》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

(二)国家安全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1月印发实施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确定为基本内容之一,明确指出“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深入学习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自觉维护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和外部安全”。这要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015年7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是为了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而设立的节日。该法的第七十六条规定,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

中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国家安全观,知道国家安全对于个人的价值和重大意义,清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所应该承担的义务、权利和责任,了解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职责、保障等。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爱国信念、爱国情怀、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树立起“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精神性人格安全教育

教育中小学生有意识和能力保护自己的生命、身体和健康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但学生的名誉、隐私、姓名、肖像以及维护人格尊严等权利也可能受到威胁与侵害,而且往往被忽略。如果教师实施惩戒不当,也可能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关注。《民法典》第109条规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第110条第1款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第1032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中小学生学习并掌握这方面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捍卫自己的权益,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协同发展。

为了有效防治中小学生欺凌,促进学校安全,2017年12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其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中也增加了“学生欺凌及校园性侵的防控与处置措施”,从“安全保障”方面规定了校园安全的保障机制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置措施。

(四)信息与网络安全教育

信息与网络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第1034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的个人信息在被收集、使用、保管与公开时,必须遵循合法性、必要性与正当性原则以及征得自己的知情同意,以避免因为个人信息泄露带来不必要的人身安全隐患及财产损失风险。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的说明”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改的主要内容”部分指出,修订草案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对网络保护的理念、网络环境管理、相关企业责任、网络信息管理、个人网络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作出全面规范,力图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安全使用网络信息以及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必要的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及数字素养等,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中小学安全教育的路径

中小学校应该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开辟新的教育途径,提高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成效和质量。一般而言,中小实施安全教育的路径有如下几种。

(一)学校安全教育课程化常态化

1.把安全教育融入各学科课程内容

学校课程的育人功能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而得到充分发挥,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都内在地具有育人的功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所有内容都可以通过发现合适的切入点融入学科课程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将安全方面的知识作为必修内容,系统融入中小学德育、体育与健康以及初中生物、化学、地理等课程。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提出,“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尤其是语文、历史、地理和外语等人文类的课程,精心挖掘合适的渗透点并进行合理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国家认同感、安全意识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该把安全教育知识纳入相关学科课程、教材和日常教育中,通过采取课堂教学、参观考察、体验操作、知识考核等多种方式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及自救互救能力。

2020年9月教育部制定印发的《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给出了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五种实施途径,其中之一就是“融入各学科专业教育教学”,要求“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及相关专业课,要结合本学科本专业特点,明确国家安全教育相关内容和要求,纳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同时,要求“各学科专业教师要强化国家安全意识,通过延伸、拓展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家安全问题,着力强化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丰富国家安全知识;要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掌握国家安全基础知识,结合学科专业领域特点,在课程中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内容,避免简单添加、生硬联系,注重教学实效”。

2.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根据国家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制度,学校可以根据本地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发展需要,结合立德树人目标要求,开设适当的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教育部鼓励各地各校结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掌握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意外伤害的能力,掌握必要的健康卫生知识,培养网络安全意识等。《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鼓励支持地方和中小学(含中职)挖掘和利用校内外国家安全教育资源”。

在实践层面上,已经有很多立足本校学情开设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比如,有学者从课程的视角提出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进入学校可以从短期的微型主题课程、中期的系列校本课程和长远考虑融入国家课程目标的课程构想,从组建学校课程开发共同体、使用课程开发的相关技术和以获得经验为主的课堂教学三个方面来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学校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多种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发配套的多媒体素材、案例库、课件、徽课、专题网站、应用软件、微信公众号、在线开放课程等集成的数字化课程资源,确保资源形式与种类多样化。

(二)学校安全教育专题化活动化

1.用好“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开展活动

为了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1996年国家教委、劳动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体委、卫生部联合发布关于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通知,确定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教育部从1996年起每年年初都会部署安排中小学的安全工作,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确定一个主题。学校应该以此为契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日宣传,比如,通过举辦专题展览、组织观看录像、发放安全手册、安全知识竞赛、故事会、组织街头咨询、张贴海报标语、印发科普读物、制作宣传板等多种形式,同时也可对本校安全工作的有效经验和做法进行集中宣传,促进安全知识入脑入心。

学校要鼓励师生创新教育教学形式,积极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工作,比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快手、抖音等现代传媒,向学生及家长普及各类安全知识等,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达到“参加活动一日,安全受益终身”的效果。

2.围绕特定主题组织开展专项活动

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与当地公安机关和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密切配合,围绕主题,结合“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5·12”防灾减灾日、“11·9”消防日、“12·2”全国安全交通日等特定的节日,或者结合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安全教育、灾难防护教育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不同突发事件发生情境下的紧急疏散、逃生自救演练,向师生系统传授防诈骗、防校园欺凌、远离“黄赌毒”、防传销、交通安全及消防安全、反恐防爆、危险感知和逃生自救等方面的常识和技能,切实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学校安全教育日常化生活化

1.创建安全导向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环境育人的重要价值,精心设计校园环境。一方面校园里的设备设施要保证安全可靠,及时检修更换破损或废弃的物品,确保学生的日常行动不会遇到潜在的危险,遭遇意外的创伤;另一方面校园里要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通过张贴宣传材料、设置特定的装饰等,提醒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宣传爱国精神等。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开展安全校园创建活动,大力加强校风、教风、班风、学风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各类社团、报刊媒体、广播站、宣传栏等平台,实现安全知识传播常态化生活化的氛围。

2.协同家庭和社区共创安全生活圈

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卓有成效的安全教育离不开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因此,学校要与学生家长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及时相互沟通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信息,及时发现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或显性或隐性的风险或问题,及早把不安全的可能性解决在未萌芽状态,避免不好的苗头的出现与发展,增强安全风险的预防及管控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外部安全条件。

社区是学生的重要生活圈。研究显示,多种对青少年的伤害或侵犯的案件发生在学生的上下学途中,且多数是同学或熟人作案。学校要联合社区,充分挖掘社区的安全教育资源开展安全教育,发现社区存在的可能性安全隐患,及时解决问题排除隐患,同时要联合社区创造比较安全的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责任编辑 庞雪

作者:郑彩华

上一篇:国际金融专业的论文下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