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2022-08-18

第一篇: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当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定稿)

当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提要]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有效开展扶贫工作、提高扶贫效果是很多国家或地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精准扶贫工作在我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精准扶贫工作中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贫困识别体系、加强扶贫监管、加大产业扶贫等对策建议,以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效果。

关键词:精准扶贫;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产业扶贫

中图分类号:C91 文?I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4日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此后,习近平多次论述“精准扶贫”的相关问题,现在已经形成科学的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自全面实行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有许多贫困人口受惠,许多贫困地区的生活状况获得明显改善。但需要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扶贫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一、精准识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指出,“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要做到“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如果扶贫对象这一工作搞不清楚,那么帮扶的工作也无从下手。在精准识别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由上级规定各乡镇贫困人口数量影响识别的精准度。贫困人口的数量在省级规定的数量内由下级向上级上报。贫困人口的总数并不是对各家各户逐一识别后得出的总数,而是来自于统计测算和分解,这样就导致贫困户数量统计误差的存在。这样的情况下,贫困户的名额分到各个地区就会出现有的地方贫困户名额过多,有的地方贫困户数量名额不够的现象。这样就会很容易造成应该得到帮扶的没有得到帮扶,而不应该得到帮扶的却得到了帮扶,严重影响了扶贫的精准度和效果。

(二)信息不对称与自愿申请成为精准扶贫的深入门槛。获得帮扶的前提是贫困户需要自己申请,而贫困户申请的前提是知道国家有这样一项政策。在现实生活中,贫困地区信息闭塞,获得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还有一部分人在外打工无法获取这些信息。许多原因导致贫困户不能及时申请而错过了识别的工作环节,错失了被帮扶的机会。

(三)贫困户认定评议机制不完善。在民主评议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人为因素,民主评议过程中参与评议的有多少人?具体参加人员都有谁?评议人与申请人是否有亲属或利害关系?都无从如实获悉。农村地区存在非常重视血缘亲缘关系的现象,有的利用血缘或亲缘关系瞒天过海,占用名额,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权益。

(四)贫困户精准识别标准单一,并且工作难度较大。判断是否属于贫困户主要依据便是其家庭人均收入是否在国家或各省政府规定的贫困线以下。以收入水平刻画和识别贫困程度具有直观、可比性等优势,要获取这一信息的工作难度很大,并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一定的难选、漏选问题。当前,我国个人及家庭资产信息平台不完善、家庭微观统计体系不健全,难以准确获取贫困户家庭的收入情况。另一方面收入只能反映人类发展和贫困的一个方面,但不能充分反映收入之外其他维度的贫困状况,如能力性贫困,或是因学、因病、因婚导致的支出性贫困。

二、精准帮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帮扶过程中不作为,假扶贫、走过场。贫困户申请获得帮扶资格后,没有获得多大帮助,政府部门仅仅给他们发放了一点生活用品,生活没有改善,收入水平依然在贫困线以下。但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任务,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直接将贫困户从国务院扶贫开发系统将其变成脱贫人口,使他们被脱贫。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过多,那么整体的扶贫效果会非常不理想,这样的直接后果便是2020年之后贫困人口仍然大量的存在。

(二)受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产业扶贫受限。产业是扶贫的治本之策,而产业的发展受经济水平、社会生产力、国家政策等的制约。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已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不得不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落实的重点任务包括去产能、去杠杆,这必然使经济同时面临产出增速放缓和资产价值下降的双重压力,引起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如储蓄、投资、物价和就业等呈现新变化,导致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的减贫效应降低。经济增速下降及结构性调整必然会影响到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

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势必会导致裁员降薪的现象发生,尤其在低端行业,低技术含量的就业岗位会大量减少。企业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增加,对普通技术工人需求量减少。贫困人口大部分都是素质不高,文化水平偏低,所以在传统产业就业上会受到限制,这样解决贫困人口就业这这一条路上就行不通。

(三)扶贫资金短缺,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扶贫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首先,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有限,而我国贫困人口众多,由上到下一级一级分配到贫困户手中后就会变得十分微薄。其次,地方财政收入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贫困人口越多的地方往往经济越落后,财政收入也越低,用于扶贫的资金也就越有限。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扶贫工作会严重受阻,没有资金保障,许多扶贫项目也就无法落实。

三、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并完善科学的贫困人口识别体系,并贯彻落实到位。第一,贫困识别标准不能单独依靠收入来决定,应考虑加入家庭房产情况、受教育及能力情况、身体情况等因素;第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彻底的贫困人口普查,并搞清楚致贫的原因,由下级向上级汇总上报,然后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民主评议并公示;第三,各地区对识别环节进行监督,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职能,对应该被纳入贫困人口标准而未被纳入的,不符合要求而被识别为贫困户现象,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及时纠正;第四,鉴于脱贫与返贫同时存在的现象,对贫困人口跟踪监测,及时将返贫人口重新纳入帮扶体系。

(二)加强帮扶工作的监管,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第一,中央加强对地方对扶贫工作监督力度,对发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违反程序,玩忽职守,不作为的人员坚决严加惩处;第二,对扶贫成效的考察要全面科学,不能仅仅依靠从国务院扶贫开发系统中的数据和全国农村贫困监测的数据,还应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测评、群众满意度调查数据,并且适当的引入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调查数据,避免出现“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的现象;第三,对于扶贫成果的考核加入官员升迁的考核,与“官帽”挂钩,让各级地方官员对扶贫工作加以重视。

(三)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积极推进多种扶贫形式。产业是扶贫的治本之策,要加大扶贫项目的开发力度。全国各行各业正进行供给侧改革,在建立扶贫产业的过程中要规避传统落后的产业,将重点放在绿色、环保、科持含量高,可持续的产业上,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号召。设立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扶贫资金要专款专用,科学合理使用。对扶贫资金的使用要加强监管,严厉打击乱用挪用现象。“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资金要集中用于解决百姓最迫切的需求。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使贫困地区的百姓真正受惠,真正感受到精准扶贫带来的成效。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培训力度,治贫先治愚,贫困地区人口大都文化水平较低,没有较强的专业技能。通过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培训,提高人口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就业能力,与现代社会接轨,同时也能为我国的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劳动力。同时,鼓励、引导民企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并适当给予企业补助。努力实现由单纯“输血”向帮助“造血”的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

[1]佚名.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N].人民日?螅?2015.6.20001.

[2]李祥.当前扶贫工作中精准识别的问题与对策[J].创造,2016.4.

[3]尧水根.论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实践问题及应对[J].农业考古,2016.3.

[4]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

[5]林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精准扶贫机制创新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6.5.

[6]佚名.扶贫放大招!先立“军令状”再动“指挥棒”[J].民族论坛,2016.2.

第二篇:浅析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实施精准扶贫,全面落实扶贫对象帮扶到户举措,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根本要求,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县各级政府作出的战略部署。找准致贫原因,把扶贫措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实行全覆盖,不留贫困死角,“决不让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确保贫困地区如期脱贫,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艰巨任务。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现以重庆市巫溪县凤凰镇为实例,浅析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基本情况

二、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基础依然薄弱,如兴旺、双玉两个高山贫困村,水资源极度缺乏,人饮问题至今无法解决,产业发展用水更无从谈起,严重制约山羊、蔬菜等产业发展。

2、贫困对象发展“三缺”(资金、技术、劳力)现象普遍。通过对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发现,绝大多数贫困农户发展都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的问题。虽然扶贫攻坚项目规划较多,但财政资金投入有限,贫困村农民集资非常困难,许多项目资金仍有较大缺口,同时如何解决缺劳力、缺技术的问题则是扶贫开发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3、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发展难。发展为了人、发展需要人。扶贫开发为了贫困人口,但是扶贫开发同样需要依靠贫困人口。目前由于很多农民感到仅仅靠土地已经难以维持生存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靠外出务工维持生存,从而导致大量的劳力资源外流。农村留下来的人口大多数都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这部分人的共性就是劳动能力不足,靠这部分人在农村发展产业难度太大,产业发展不起来,扶贫开发就难以持续。

4、巩固脱贫成果十分不易。由于大量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不足,虽然经过扶持可能脱贫,但是多数贫困对象抗病抗灾的能力都十分弱,稍遇天灾人祸就会立即返贫。

三、精准扶贫的几点对策

精准扶贫是指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实施精准扶贫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个环节工作:

1.转变工作作风,找准扶贫路径。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走基层”、“老马工作法”等活动确保进村入户常态化,扑下身子、融入群众,深入田间地头,掌握群众心声,解决实际困难,切实做到“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帮百家富、聚百家心、办百家事”。

2、坚持群众理念,提升扶贫能力。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做到解民情、汇聚民智、尊重民意、激活民力、凝聚民心、排解民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不断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坚持为了群众、发动群众的根本原则,把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作为开展扶贫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各级干部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热情,激发社会大众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热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和劳动力转移作为治本措施来抓,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贫困农户增收;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向各级干部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扶贫开发政策,让大家学好政策、用好政策。。

2、打通部门隔断,形成扶贫合力。加强各部门的统筹联系,摒弃各自为阵的工作方式,整合好项目、资金和物资,形成扶贫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合力。

3、鼓励社会参与,创新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制度,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落实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等相关支持政策,积极牵头或协调各种社会团体和善举人士大力参与扶贫事业;通过项目建设成效,打消本村乡贤和居外成功人士返乡投资或捐助的各种顾虑,激发他们回报桑梓,建设家乡的热情。

4.注重示范带头,形成扶贫动力。发动社会群众,拓展扶贫资源渠道,充分发挥已建扶贫项目的示范带动效应:及时梳理完善资料、形成系统、及时推广;集中组织干部、群众“请进来,走出去”,不定期的与干部、群众召开座谈会,共谋发展。

第三篇:浅析精准扶贫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

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时表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2014 年1 月发布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

2014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传递出国家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

2014 年开始,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扶贫工作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等老大难问题,甘肃省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力争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从而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如期稳定脱贫。

2014 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坚持不懈推进扶贫开发,实行精准扶贫,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40 万人。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目前扶贫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根本方法和指导方针,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时期的扶贫攻坚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探索出了扶贫开发的中国道路。坚持扶贫到村入户,积极创新扶贫机制,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贫困人口仍然占到很大一个比例,扶贫工作还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扶贫方式粗放的问题,导致一些地方怎么扶也扶不起来,甚至越扶越穷。

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工作时指出:“必须切实抓好脱贫致富这个战略性任务。”“要分类指导,把工作做细,精准扶贫。”总书记的嘱托,强调了做好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指明了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方向——精准扶贫。

二、目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扶贫工作很难做到“精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扶贫对象界定模糊,扶贫对象常由干部“毛估估”,扶贫资金轻洒“杨柳水”,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

(二)舍不得脱“贫困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金。

(三)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滋生腐败。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群众观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四)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

三、精准扶贫的对策

(一)精准扶贫要制定好发展规划。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贫困村而言,不仅需要村民们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团结一致抓生产、出效益,还需要有关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布局上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扶贫计划,帮助当地村干部理清思路,制定好发展规划,实事求是帮困难群众选出一条致富的好路子;针对各贫困村的不同情况,找出标本兼治的办法,在政策、产业、技术、信息、培训等致富要素上有针对性地帮困扶贫。

(二)精准扶贫要瞄准扶贫对象。

明确工作对象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扶贫工作也是如此。首先就要自上而下从“贫困区域—贫困村—贫困户”逐步细化扶贫对象,划分层次、各负其责,各相关部门瞄准扶贫对象,集中力量做好“极贫户”的扶贫工作,并建立贫困对象档案管理制度,为后续扶贫工作有序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精准扶贫要规范扶贫资金。

要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金充分惠及扶贫对象,防范扶贫资金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滞留沉淀和监管弱化等问题出现。提高扶贫资金的精准度,让扶贫资金直接与扶贫对象发生作用,避免扶贫资金在层级分割的行政部门不断下移过程中被挪用,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

(四)精准扶贫要创新扶贫方式。

原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只输血不造血”的单一扶贫方式,导致贫苦地区的群众“等”、“靠”思想严重,返贫现象频发。因此,必须创新扶贫方式:

一方面,建立科学完善的扶贫机制,成立帮扶对子,由定点挂钩单位主抓帮扶村的扶贫工作,真正“扑下身子”走进农户家中,像习总书记一样真正了解贫困户的真实生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对帮扶村进行“造血扶贫”,同时完善扶贫开发的问责机制,贫困县的考核机制将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加大挪用扶贫资金等行为的成本。 另一方面,改变扶贫资金投放形式,将之前“直接投放”扶贫资金转变为致富奖励、银行贷款贴息或是生产保险金等多种形式,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完善小额贷款机制,提高贫困人口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五)精准扶贫要因地制宜。

贫困的原因很多,或为自然条件恶劣,或为天灾人祸,或为基础太差,或为技术贫乏,或为缺少创业的勇气,这就要求扶贫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对自然条件恶劣者可采取退耕还林予以补偿的方式,鼓励帮助贫困对象搬迁至集镇或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谋发展;对缺技术的贫困者要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其“手把手”地传授致富技能;对于经济方面的极度贫困就需要政府予以前期资金“输血”,再培植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对于疾病缠身者要予以健康救助,解决看病难问题;对于缺少产业的贫困对象,要帮助其依据自身优势,挖掘潜力,调整产业结构,走产业发展之路。

第四篇:精准扶贫中的乡村治理问题94分

位置 > 个人空间登录 > 课件测试

剩余时间:26分45秒

课件名称:精准扶贫中的乡村治理问题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 习近平指出,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2题、 乡村治理主体是精准扶贫中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3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4题、 习近平指出,“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还有4-5亿人在农村,农村决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5题、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确保到203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6题、 以源头治理实现持续发展是以源头治理实现持续发展之一。(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7题、 习近平指出,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8题、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强化贫困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9题、 乡村核心资源分配是精准扶贫中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10题、 以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安全是以源头治理实现持续发展之一。(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11题、 充分利用传统治理方式是以源头治理实现持续发展之一。(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12题、 当前我国基层党组织涣散、自治组织不自治现象较为普遍。(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13题、 乡村治理方式是精准扶贫中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14题、 1995年,在全国30个省份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中,集体收益5万元以上的占()。(单选题) (分值:3) A. 22% B. 26% C. 31% D. 43%

第15题、 党的()大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单选题) (分值:3) A. 十五 B. 十六 C. 十七 D. 十八

第16题、 (),中央发行“一号文件”指出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单选题) (分值:3) A. 2012年 B. 2013年 C. 2014年 D. 2015年

第17题、 习近平指出,“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还有4-()亿人在农村,农村决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单选题) (分值:3) A. 5 B. 6 C. 7 D. 8

第18题、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要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的关系。(单选题) (分值:3) A. 历史进程 B. 自身努力 C. 社会帮助 D. 家庭互助

第19题、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确保到()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单选题) (分值:3) A. 2020年 B. 2021年 C. 2022年 D. 2023年

第20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坚持()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单选题) (分值:3) A. 领导 B. 工人阶级 C. 群众 D. 工农阶级

第21题、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完善农村基层自治机制,(),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多选题) (分值:4)

A. 改善乡村治理机制 B. 健全农村法制

C.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D. 改善乡村法治机制

第22题、 我国精准扶贫中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包括()。(多选题) (分值:4) A. 乡村权力行使问题 B. 乡村治理主体方面问题 C. 乡村核心资源分配问题 D. 乡村治理方式问题

第23题、 习近平指出,城镇化要发展,()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多选题) (分值:4) A. 农业现代化 B. 基础设施建设 C. 工业发展 D. 新农村建设

第24题、 我国农村治理主体缺位、主体缺位会导致()。(多选题) (分值:4) A. 上热下不热 B. 单打独斗 C. 政策偏误

D. 脱贫后长期发展无主心骨

第25题、 我国乡村治理主体方面问题包括()。(多选题) (分值:4) A. 主体缺位 B. 主体错位 C. 主体失位 D. 主体移位

第26题、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立健全()的乡村治理机制。(多选题) (分值:4) A. 代表利益 B. 符合国情 C. 规范有序 D. 充满活力

第27题、 精准扶贫中乡村治理创新的重心包括()。(多选题) (分值:4) A. 不同治理主体权责分明 B. 核心资源分配的公平化 C. 充分利用传统治理方式 D. 以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安全

第28题、 王道勇教授指出,我国乡村治理方式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多选题) (分值:4) A. 德治缺乏厚实基础 B. 法治尚未内化于心 C. 人治现象大行其道 D. 法治基础尚未夯实

第29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协调推进。(多选题) (分值:4) A. 农村基础设施 B. 工业化调整 C. 城镇化 D. 新农村建设

第30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要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精神。(多选题) (分值:4) A. 自力更生 B. 艰苦奋斗 C. 勤劳致富 D. 共渡难关

第五篇:一些地方低保认定过程中存在不够精准的问题

应保尽保 怎防错保漏保(民生三问·关注低保认定①)

本报记者 蒋云龙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02日 16 版)

开栏的话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为困难群众编织起的基本生活保障网,事关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和谐稳定,更是公平正义的底线。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低保资格的认定上存在诸如“人情保”“关系保”等乱象,让该获得低保的家庭得不到救助。低保工作机制和监督管理,该如何完善?如何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都能享受低保?本版今天起推出“关注低保认定”系列报道,介绍各地实践和探索,探讨低保工作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应保尽保。

问 低保认定要走什么样的程序?

家庭申请,群众评议,政府部门审核

记者:低保认定的程序是怎样的?困难家庭应该如何申请低保?

重庆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邹绍学:目前,重庆市申请低保必须经本人申请、群众评议、乡镇(街道)审核、公示和区县民政局审批。群众在低保认定过程中通过参与评议、针对公示情况进行反映等方式参与其中。

村(居)干部在低保认定过程中不具有审核、审批权力,但可以协助困难群众提出低保申请,协助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开展调查审核、组织群众评议、抽查复核和公示审核审批结果等工作。

在重庆市,低保必须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家庭成员申请有困难,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然后,经群众评议、乡镇(街道)审核、公示,符合条件并经区县民政局审批后,申请家庭才能纳入低保。

享受低保的家庭要符合以下条件:家庭成员应当是具有重庆市居民户口,且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关系的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应当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共同生活家庭成员拥有的银行存款、有价证券、机动车辆、船舶、工程机械、房屋等全部动产和不动产,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支出情况和实际生活状况必须符合相关规定。

记者:群众评议,在低保认定中起到什么作用?

邹绍学:群众评议,只是低保认定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评议成员,可以对申请人家庭收入、财产和消费支出情况提出异议,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进一步调查核实。但是,群众评议的结果不能直接决定申请家庭能否享受低保。

为了防止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家庭因人缘不好落选,重庆市规定:评议小组成员由村(居)民委员会成员、辖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驻村(居)干部、村(居)民代表等组成,确保评议的客观公正。而为了防止群众评议造成“人情保”,重庆市规定:所有经过群众评议的低保申请家庭材料,必须上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进行审核审查。

问 该不该吃低保靠啥评判?

收入超标,必须退出,这是“硬杠杠”

记者:有些人觉得自己属于困难群体,但最后并没评上低保。他们到底是被什么“硬杠杠”卡了下来?

邹绍学:一些人评不上低保,确实是因为不符合相关政策中的“硬杠杠”。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收入没低到评低保的份上。

比如,2016年初,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认定中心,工作人员在比对低保对象与财政供养人员信息时,发现该县低保对象汪某在重庆市某机关上班。认定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上门核查。原来,两年前汪某父亲死亡,母亲改嫁,正在读大学的汪某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鉴于其生活十分困难,政府便将其纳入了低保。

汪某告诉工作人员,自己目前刚刚上班,生活压力大,家庭依然很困难。工作人员了解情况以后,详细核算了汪某一家收入。其月收入加上爷爷奶奶的退休金,家庭平均收入已经超过低保标准。工作人员拿出相关的政策“硬杠杠”,向汪某一家耐心解释。讲清楚以后,汪某表示理解,同意退出低保。

今年以来,彭水县组织专门的核查小组,通过一听、二核、三查的“三步法”核查方式,全面核查全县低保对象。千余户家庭不符合条件,低保被取消。

记者:评低保过程中有哪些不妥的做法?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李志明:一些地方会按比例分配低保名额,比如,确定一个村2%的家庭享受低保。国家规定低保的原则,是应保尽保,不应该有名额限制。按比例分配名额的做法,违背了低保政策的制定初衷,看似公平,实际是不公平、不精准的。

考虑到这些情况,地方的低保认定标准,应该进一步完善,避免一刀切。

问 怎样救助低保户更公平?

差多少补多少,不能一根线拉齐

记者:针对困难程度不同的低保家庭,是以“一根线拉齐”的标准给予救助吗?

李志明:低保的设计,是以户为单位进行补差救助,将困难家庭人均收入补齐到低保保障线水准。所以,对经济情况不同的困难家庭,补助额度也不尽相同。

比如,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300元的话,一个5口之家,人均月收入100元,300元减去100元,这个家庭能拿到的低保金就是每人每月200元。

邹绍学:考虑到低保对象在困难程度上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重庆建立了低保对象重点分类救助制度,着力改善低保对象中特别困难人员的生活待遇。

目前,重庆市对低保对象中的残疾人员在其补差救助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再增发40元;一二级重残人员、患有重大疾病人员、70岁以上老人、学龄前儿童、在校学生在补差救助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再增发60元。这五类人员若有交叉,则不重复发放。

记者:如何让低保认定更精准、更公平?

邹绍学:近年来,重庆加强对申请和已享受低保人员的家庭经济状况核查。2014年,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查认定办法》,明确了核查认定方式、工作流程和信息保障,为审核认定包括低保对象在内的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了政策依据。

2015年以来,重庆市民政局与市工商局、公安局、公积金管理中心等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的长效机制,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使低保对象的认定更加便捷、精准,有效减轻基层低保认定工作压力,提升了工作效率。

目前,重庆已经修订了《重庆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低保认定办法也会随之调整,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对低保家庭成员、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家庭消费支出四个方面的核查认定条件进行进一步完善。修订后的《重庆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件认定办法》将报请市政府同意后实施。

上一篇:急诊科培训标准细则下一篇:建筑工程资料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