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扶贫工作的思考

2022-09-06

第一篇:驻村扶贫工作的思考

驻村的工作实践和思考

解放思想、发展经济,赶超跨越、改变落后

——驻村的工作实践和思考

驻贫困村第一书记、玉林市第十二中学科研处主任吴甲全

[内容提要]

黎洪村是自治区级贫困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特点。所以解放思想,调整产业结构,是改变该村现状需要:以点带面实现规模化养殖,发展山羊、黄牛的养殖;充分发挥耕地的潜力,发展稻田套养淡水鱼产业;引进陆川温氏集团的公司+农户的养鸡模式,发展养鸡业。初步做好了规模化养殖的前期工作。已发动陆桶村、黎冲村的谢庆忠、谢福琪等四户发展山羊养殖,其中谢庆忠谢福琪已经开始引进种羊试养。

[关键词] 贫困村 解放思想 产业结构调整

2012年3月底按照玉林市委组织部的安排,我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到陆川县乌石镇黎洪村开展驻村工作。工作中,根据“学用政策抓落实、强化执行促跨越”和弘扬、践行广西精神的要求,我严格按照玉林市委、陆川县党委、乌石镇党委的要求,吃、住在村,在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能认真履行自己工作的职责,迅速的融入村两委领导班子,团结村两委的全体成员,深入农户,积极开展工作,力争带领村民转变思想,实现贫困村的赶超跨越。

一、入乡驻村,摸底调查。驻村工作的第二天,我就开始了调查之旅,黎洪村一共17个自然村,花了3周多的时间全部走访完毕,这次的走访,是在村党委的黄金崇支书的全程引领下进行的,这次的走访通过看、问、座谈等方式,了解了我将要在这工作两年时间的黎洪村的一些基本情况,黎洪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用当地人的说法是“地处两省三县之间”两省是指广东、广西,三县是指陆川、化州、北流,黎洪村到陆川县城距离40多千米,到北流城区约70千米,到化州城区约80千米,距离乌石镇20多千米。 17个自然村主要零散分布在7千米长的黎山村路(黎洪村—北流山坪村)两侧,这条村道还没硬化,下雨天车是无法通行的,交通落后,信息比较闭塞。全村人口4200多人,主要讲客家话、土白话,以覃、黄两大姓氏为主,外出务工1300人左右,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工种不好,工资收入微薄。留在家里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老、弱、病、残”,五保户56户,低保户424户,属于贫困的人口2100多人。人们在形容一个地方土地资源山地多耕地少的的时候,常说“八山一水一分田”,而黎洪村更甚,全村耕地不到1000亩,人均耕地不到每人2分地,人均耕地之低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而且很分散,山地确实很多,放眼瞭望,都是重重叠叠的山丘,黎洪村有山地19000多亩(他们是用山底面的面积来估算的,如果按山地坡面计算可达60000多亩),可是坡度很大开发利用难度大。

二、转变思想,做好贫困村产业结构调整。长期以来,黎洪村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单一特点,山沟、山间小盆地水稻种植业为主,水稻种植因人均耕地少,能满足自家的消费就已经很不错了,山上主要种植速生林桉树,多数是外来人承包种植,少量为村民自己种植,经济效益很低,而且因大规模种植速生桉树,树种单一,破坏了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原来丰富山泉水的流量在不断减少,一些地势较高的原有水田因无山泉水灌溉而荒芜。养殖业主要是家庭散养鸡、鸭,规模化养殖很少。针对黎洪村现有的资源条件,要改变其贫穷的局面一是改变落后的交通运输,硬化黎山公路,二是以点带面实现规模化养殖,为此在黄金崇支部书记的引领下,走访了黎洪村养猪、养牛大户,了解他们的发展思路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村里的决策做一些借鉴。在此基础上召开了两次村两委会议,共同探讨黎洪村脱贫思路,会上我提出了三条思路,一是为了立足本村山地多的优势,发展山羊的养殖,养殖成本低,市场还没饱和,发展前景好;二是黄牛的养殖;三是充分发挥耕地的潜力,发展稻田套养淡水鱼,主要以套养泥鳅方向为主。得到两委全体成员的认可,另外大家还形成了另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引进陆川温氏集团的公司+农户的养鸡模式,发展养鸡业。为此我和山东、湖南、安徽等一些大型的养殖基地进行引种情况进行交流,详细的了解具体事宜。也走访了陆川县扶贫办、陆川县畜牧水产局,了解地方性的扶贫政策,同时组织村两委全体干部到良田镇参观陆川温氏鸡养殖户,了解合作事宜。6月份,按照既定的工作思路,要从根本上改变黎洪村贫困、落后的局面,只有立足在本村的资源优势,发展养殖业,而黎洪村的最突出优势就是荒山多,很适合发展草食动物的养殖,特别是养羊和养牛,具有养殖成本的,目前市场前景好,而全面推开,家家户户养殖是很难做到的,加上很多农户缺乏养殖的经验、养殖的技术,只能是以点带面,通过发展一些带头人养殖来带动,前期的工作发动了陆桶村、黎冲村的谢庆忠、谢福琪等四户有意愿发展山羊养殖的农户,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主要是做好引种前羊圈的建造以及建造羊圈中的土地纠纷,其中谢庆忠谢福琪已经开始引进种羊试养,其他农户还在资金的筹备过程中。

三、沟通协调,保障基础设施建设。黎洪小学至高寨村道路过去为泥路,为了方便村民的生活,经广西日报社黄记者的牵引引进资金五万元进行硬化,工程量为长200米,宽3.5米,在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户村民的土地纠纷问题,为了使工程能按原计划顺利进行,我和村委的干部积极主动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和协调工作,现在铺设工作已经顺利完成。洪马村口原有桥梁因年久失修,桥梁中部塌陷已成危桥,严重影响村民的出行及人身安全,在陆川公路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六月份动工重建,路面宽7.5米,跨度10米,因施工期处在汛期,工程建设必须开沟因泄水,开沟泄水要通过村民的耕地,为了让工程能顺利进行,我和村治保主任苏庆光主动找到相关村民做好思想工作和完工后善后工作,现在桥梁建设工作仍在顺利进行中。此外,还做好高寨村、木菜村三面光灌溉水渠建设的申报工作

四、排纷解难促和谐,化解矛盾保稳定。驻村工作半年来,通过走访和群众反应方式,及时了解和调解各种纠纷,防止事态进一步的发展、恶化。半年来和黄金崇支书、苏俊光治保主任一起先后调解了:木菜自然村黄亚成、黄天保之间的因进出通道和农田水利设施的纠纷,洪马自然村因山林出租引出的山林地纠纷、坟山纠纷,木桶村覃光旭等多户人之间的房屋用地与出行通道的纠纷,陆吉苏庆全与苏华荣之间的房屋用地纠纷,木菜自然村黄家忠,陆桶自然村谢福佳,黎冲自然村因基地、山岭的纠纷,木菜村的黄俊杰家庭纠纷,及时化解村民的矛盾,到目前为止无一人上访,维持了农村稳定发展的局面。

五、着手教育,做好黎洪小学的扩建工作。黎洪小学总校目前有学生240多人,教室为黄泥和沙切墙建起的两层教学楼,雨季洪水经常渗漏到教室,严重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校园面积狭小,学生缺乏运动场所,教师住房简陋,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能给学生提供运动场所,建设教师周转房,尽可能留住年轻的教师,必须扩大校园面积,而学校能扩大的方向都是水田,在人均耕地不到两份地的黎洪村,租用水田确实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经过多次的、反复飞做工作,现在终于有了效果,涉及黄金汉等6户农户能从大局出支持学校发展,现在已到合同签订、资金筹集的阶段。

在驻黎洪村工作的这段时间中,我在做好每一件工作的同时,也对工作进行了梳理总结,感觉到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真正实现贫困村的赶超跨越,改变落后的面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解放思想,赶超跨越”活动的精神为指导,踏踏实实地做好贫困村的各项工作,力争在派驻工作期间,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第二篇:关于驻村工作组如何开展工作的思考

省委办公厅驻村工作组

全省“十百千万”工作组已经全部到位并开展工作后,为群众办了不少好事、实事,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可以说,群众对省委的这项活动是“看在眼里,喜在眉间”,但如何扎实地把活动向前推进,让群众“甜在心里”,直接关系着活动的最终成效。为此,驻村工作组必须明确工作思路,切实做到“摆正位臵、树立形象、吃透情况、选准目标”。从而为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尽一份力?省委办公厅驻村工作组以务实的作风、实际的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摆正位置——就是要明确自身的工作定位,认真做好 “帮助”、“鼓劲”、“引导”这篇文章。这是

做好工作的前提。

“帮助”,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依靠地方干部群众,谁也包办代替不了,这是毋容臵疑的。特别是作为驻村工作组,是来协助村“两委”开展工作的,不是来下指示发号施令的;是来摸查情况找路子的,不是盲目判断瞎指挥的;是来团结发动干部群众形成齐心实干好局面的,不是胡乱指责甚至添加矛盾的。我们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围绕“五个帮助”这一基本任务,按照主题,帮助当地干部群众选出一个干净干事的好班子,带出一支发挥作用的好队伍,找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好路子,形成一个齐心实干的好局面。因此,必须紧紧依靠当地干部群众开展工作、做好工作。 “鼓劲”,就是要增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首先,要明确告诉干部群众,党和政府对群众怀有最深厚的感情,从来没有忘记群众,从来没有忘记“农民、农村、农业”工作。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团结进取、扎实工作,争取早日脱贫奔康。其次,要让干部群众明白,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脱贫致富的信心。现在许多落后的农村,由于千百年来发展不起来,干部群众对甘于落后有着可怕的认同感和容忍态度,存在怨天尤人甚至“等、靠、要”的思想。要让干部群众认识到,要想脱贫奔康、发财致富,一切在于自己的努力,别人帮不了太多忙,也帮不上太多忙。

“引导”,就是要转变干部群众的观念。“安人先安心,富人先富脑”。要引导干部群众破除甘于落后、贫穷的思想,树立盼富、求富、谋富的思想;引导干部群众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树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思想;引导干部群众破除各自为政、“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思想,树立齐心合力干工作、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思想;引导干部群众破除耽于陈旧的耕种方法的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业效益的思想。三年的时间很短,我们能够帮群众办一些实事,也应该帮群众做一些实事,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最值得留下来的东西,应该是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树立形象——就是要树立“亲民爱民、务实为民”的良好形象。这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这其实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做好本质工作的要求。我们的工作是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必须亲民、爱民、为民,必须与群众同甘共苦,工作中多为干部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干部群众的认同和信任。二是党的工作的需要。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代表着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形象,对农村干部群众有着“指路明灯”作用。我们要把自己当成一粒种子,以优秀的品质和可贵的言行,让这粒品质优良的种子在当地的土壤中孕育发芽,在当地的阳光中茁壮成长,在当地的环境中开花结果。毛泽东同志地回顾红军长征历程时曾深情地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新的时期,省委开展“十百千万”活动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宣言书,是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三农”政策的宣传队,是扎实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播种机。 吃透情况——就是要摸准驻点村的基本情况。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吃透驻点村的基本情况,我们对工作才会有真正的发言权,我们的思路才不会脱离实际,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干部群众的热情支持和诚恳帮助。如何摸准驻点村的基本情况?通过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蹲点打围、解剖麻雀,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的做法是一种好方法。

蹲点打围、解剖麻雀,就是在一个具有共性的面上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点,用解剖麻雀的办法进行分析,看看它的五脏六腑,知道它的内部结构,从而取得由点及面的共性认识。比如,在一个以种养业为代表的村,群众的生产方式不外乎有养猪、养鱼、养鸡(或鹅、鸭)、种蔬菜、种水稻等几类,我们可以在每类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一户,就一年来他们投入与产出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那么该村群众的生产情况就清晰了。又比如,要问群众的生活情况到底如何,我们可以按照生活“较好、中等、一般”标准,分别选取三户有代表性的人家进行调研,就他们一家一年的主要收入和生活支出进行分析,就可以详细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通过上述调研分析,那么整个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就清楚了,也就是把该村的情况

吃透摸准了。

选准目标——就是要找到一条适合驻点村发展经济的路子。这是工作的最终目的。由于地理、环境、资源、人员素质方面的差异,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发展经济的模式和道路不尽相同,速度和进程也各有差异,必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循序渐进。适合发展工业的就尽量发展工业,该搞种养的就尽量发展种养,不能盲目决断,更不能囫囵吞枣,必须符合当地的实际。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一锹挖不出一口井”。那种偏离当地实际、不顾群众利益、损害群众感情的做法万万要不得。我们不能一头热,所理的思路、所选定的目标,一定要看干部群众是否满意、是否高兴、是否答应,千万不能搞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还要指出的是,一定要让驻点村的群众先富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那种为了应付上级验收而搞一些只富村委会不富老百姓的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万万要不得。

第三篇:一名自治区驻村工作队员的思考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一名自治区驻村工作队员的思考

作为一名“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工作队员到驻点村已经二十几天了,虽然自己生长在农村,驻村前也进行了培训和自我充电,但依然对“怎么算美”、“怎么指导洁美乡村建设”有些迷茫。带着这些问题,经过二十多天走访调研,结合自身的所见所闻和学习体会,谈几点初浅的认识。

一、从“建设美丽中国”认识“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5月2日的全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以“美丽广西”为主题,以“清洁乡村”活动为切入点,把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在我区具体化。结合上述精神,可以看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农村科学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从这个高度来理解“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就能提升认识,领会活动内涵,更好的把握“美丽广西”和“清洁乡村”的关系。

“清洁乡村”是切入点,是客观基础。如何“清洁乡村”,即通过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开展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及建章立制,保护好天蓝、树绿,水清、鸟语花香的自然生态,创造一个良好的农民生产生活的环境,让全民动员、人人参与建设生态文明,使乡村真正洁净、舒适和宜居。

“美丽广西”是主题,是前景目标。何谓“美丽”,即美好而靓丽,概括起来包括山清水秀、清洁宜居的生态环境之美,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美,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社会之美,别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之美,团结友爱、和睦幸福的乡风之美。乡村的“美丽”,不仅表现在住宅、田间、水源等固有物质形态,还应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乡风文明等社会环境层面。

“美丽广西”和“清洁乡村”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清洁乡村”的基础,“美丽广西”是无法实现的,就无法达成“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缺少“美丽广西”的目标,“清洁乡村”就没有了主题指引,容易偏离方向,就无法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战略任务。“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既要有外在有形的村容环境治理,也要有内在底蕴的乡风文明建设,既是“生态工程”,也是“新风工程”,其实质是以清洁环境推动美化村容村貌,以清洁乡村实现培育文明卫生新风,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带动农村各项工作,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贯彻落实“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谋篇布局,做到“三个坚持”。

坚持全面、协调、长效可持续发展。要把活动与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紧密结合,与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发挥农村的生态资源、人文积淀、块状经济等优势,结合城乡区域特点科学规划农村产业布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创造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农村生态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促进清洁乡村与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长效可持续发展。

坚持干部引导、农民主体。在整个活动中干部要紧密联系广大农民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农民为主体,既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保护农民的权益,要以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通过完善垃圾处理、水利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配套,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解决民生问题,为广大农民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切实执行好这项“作风工程”、“民生工程”。

坚持统筹兼顾。“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融合在一起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人员经费、清洁美化、基础设施等问题,更涉及历史、人文、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要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完成好“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的目标。

三、当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两个误区”。

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自治区主席陈武在5月2日的全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动员部署后,全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如火如荼的推进,八桂大地各乡村正紧锣密鼓的美化改造、修建施工,当前特别需要提醒各级“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组织领导部门,一定要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和正确指导,避免走入“两个误区”:

第一、“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

目前有些地方在清洁乡村整治过程当中,更多考虑的是村容村貌外观的改善,片面地追求除旧求新,在村庄整治和迁建中将一些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破坏,一些古建筑、特色建筑被拆掉、古树名木等被砍掉,古祠堂古戏台被刷上水泥,古村落全部“焕然一新”,同时一些人文传统、风俗民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未能得到很好传承和保护。这种无序拆掉旧房,盲目刷新建新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破坏性建设,寻其根源就是思想观念上没有认真领会“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内涵,把清洁乡村建设仅仅看成是单一的物质空间建设,程式化的求新,操作层面上是统一补偿后任由农户自拆自建或由村委统一拆建,缺乏发改局、建设局、文化局等有关部门因地制宜的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指导,导致出现不可修复的破坏,令人痛惜!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是新与旧的统一,是天人合一,是村落与自然的和谐,是村容和人文、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不仅要实现村庄、田园、水源等固有物质的洁净生态和设计布局,更要彰显乡村的特色文化内涵,需要通过嫁接生态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将孝廉、农耕、书画、饮食、休闲、养生等文化融入到清洁乡村建设之中,提升建设的内涵和品质,不但要满足农民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使乡村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的的精神家园和幸福乐园。

第二、“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不是搞“千村一面”。

目前有些地方,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只单纯追求房新了、路宽了、灯亮了、地干净了,甚至出台标准来规定每个村子里面必须外墙统一刷白,必须要有一个小广场和小公园,必须水泥硬化道路多少米,这样搞“一刀切”的做法,实际上是将城市化建设生搬硬套在乡村上,缺乏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布局,在规划建设上简单粗放,将导致出现“千村一面”,导致各具特色、风情不同的特色乡村将面临消亡。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千万不能搞“一刀切”。全区各地的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各不相同,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展多模式、多形式的洁美乡村建设,要与经济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紧紧依附各地特有的山水资源、产业资源、农耕资源、民俗资源以及乡土建筑资源等进行提炼和定位,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做到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成干净宜居、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美丽名村、魅力名村。

第四篇:福建省选派党员驻村任职工作运行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2010年03月30日来源:福建农办信息网【字号:大 中 小】

建立一套管理科学、运作规范、高效有序、充满活力的工作运行机制,是福建省选派党员驻村任职工作持续取得成效的关键。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福建省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工作,按照“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总体要求,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正在机制创新上走向成熟,主要体现在:形成并完善了责任明确的领导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责任,形成并完善了以“党委领导、单位挂钩、部门互动、上下联动”为主要内涵的责任明确的领导机制。一是党委领导。省委高度重视驻村工作,纳入省委工作布局,统一部署,专门成立了省委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协调小组,切实加强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和完善省、市、县(区)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制度。要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党委(党组)把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各县(市、区)委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各乡(镇)党委书记履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二是单位挂钩。省委要求,各挂钩选派单位的一把手要负总责,指定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并挂靠一个处室,确定一名干部作为驻点村的联络员。同时,实行“捆绑”考评,把选派工作成效作为考核挂钩联系驻点村的领导干部和选派单位主要负责人政绩的重要内容。对于驻点村没有明显变化的,干部驻村任职工作不断档,挂钩联系的领导和部门不脱钩。三是部门互动。驻村工作由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农办共同牵头,省级农口、发改、财政、民政、交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金融等部门作为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密切配合,一体运作,加强对驻村工作的协调、指导、督促和检查,并在资金安排、项目审批和立项、信贷等方面向农村基层倾斜。四是上下联动。省委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驻村日常工作。受派干部的市、县相应成立了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协调机构。各级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协调机构密切配合上一级做好驻村工作,搞好服务。同时。省里往各设市区派出一名正处级的驻村干部担任领队,并出任农办副主任,其主要任务是协助管理、沟通协调、业务指导、监督检查。相应地设区市在县里设领队,县里在乡里设领队,形成三级联动、下级配合上级的工作格局。

形成并完善了选人用人的管理机制。严格选派标准,强化干部管理,形成并完善了以“严格选派、双重管理、考评规范、奖惩分明”为主要内涵的选人用人的管理机制。一是严格选派。驻村干部的选派工作贯彻民主、公开、择优的原则,实行个人报名与组织推荐相结合。明确要求,驻村干部主要从省、市、县(区)党政群机关、中央驻闽单位、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中选派。各级各部门各有关单位指定专人专门负责这项工作,把优秀年轻党员干部选派上来,不得把本部门、本单位的选派任务转交给下属单位。二是双重管理。驻村党员干部的管理,实行任职所在县(市、区)委组织部和选派单位双重管理,以任职所在县(市、区)委组织部管理为主。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办负责做好省直单位和中央驻闽单位党员干部的选派以及相关管理工作。设区市委组织部负责对选派党员干部管理工作的指导,加强对市直单位选派的党员干部管理。各县(市、区)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具体负责加强对驻村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严格考勤和请假制度。三是考评规范。要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帮助驻村党员干部制定和任期工作目标,并对其进行考核和任期考核,建立健全驻村党员干部任职档案。考核由县(市、区)委组织部、选派单位联合进行,与当地干部的考核一同安排,参加当地的评先评优。驻村任职结束前,由县(市、区)安排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统一安

排任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奖惩分明。省委明确指出,对于经组织确定作为选派驻村任职的党员干部,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组织决定的,不得提拨使用,并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对于考核不称职的驻村干部要按照程序及时调整,由原选派单位重新选派;对于考核优秀的驻村干部,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提拨使用,特别优秀的可破格提拨使用。

形成并完善了驻村干部的激励机制。发挥导向作用,激发工作热情,形成并完善了以“政策激励、目标激励、典型激励、情感激励”为主要内涵驻村干部的激励机制。一是政策激励。省委对驻村干部的政治、经济和工作待遇提出了“四个保留”、“四个明确”和“四不影响”的规定:“四个保留”即保留驻村干部的待遇、编制、职务和职数;“四个明确”即明确驻村干部的生活补助、路费报销、办公经费和人身保险的标准;“四不影响”即不影响驻村干部的正常职务提升、调资、职称评定、本单位评优指标,有力地促进驻村干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二是目标激励。省委对驻村干部提出了明确的职责和任务:拓宽渠道,推动驻点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聚集合力,促进生产生活设施明显改善;统筹协调,推动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明显进步;营造氛围;促进和谐建设明显推进;创新举措,促进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五个明显”工作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效地调动了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典型激励。注重培育、挖掘和宣传在驻村中工作涌现出的各类典型,密切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省、市、县三级新闻媒体的沟通与交流,积极争取中央新闻媒体和省委省政府《八闽快讯》、《今日要讯》、《海峡通讯》主要刊物的关注与重视,充分发挥了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了驻村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四是情感激励。加强与驻村干部的感情沟通和联系,尊重和体贴驻村干部,激发驻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坚持和完善了省、市、县(区)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制度。省委要求,省、市、县(区)领导要经常深入驻点村,挂钩选派单位一把手每年至少一次深入到驻点村指导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切实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形成并完善了扶贫开发的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管好用好资金,形成并完善了以“资金扶持、封闭运作、严格审批、监督审计”为主要内涵的扶贫开发的投入机制。一是资金扶持。主要包括省级捆绑资金、挂钩帮扶资金、政策配套资金、社会支持资金。省里每年从15家省直单位捆绑4000万元,用于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挂钩选派单位把驻点村作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延伸,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全力支持驻点村。驻村干部用好用活强农惠农政策,争取省市县有关部门的项目扶持。通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取得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帮助驻点村发展。二是封闭运作。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规定,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实行资金封闭运作。省级帮扶捆绑资金从省财政扶贫专户直接下达到有关县(市、区)财政扶贫专户,直接录入财政扶贫资金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三是严格审批。项目资金安排由重点村及其乡镇党委、政府与省直挂钩单位共同协商,提出建设项目,报县(市、区)委农办(扶贫机构)审核后,由县(市、区)委农办(扶贫机构)统一汇总上报省委农办,由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批下达资金安排计划。四是监督审计。做好帮扶项目跟踪落实,开展项目执行与资金使用情况调研,督促执行资金使用公示制度,督促资金及时到位,督促资金不被挤占挪用。加强省级捆绑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和驻村干部离任审计,促进帮扶资金落到实处。

形成并完善了项目带动的发展机制。选好发展项目,全面建设农村,形成并完善了以“推动生产、增加收入、强化基础、改善民生”为主要内涵的项目带动的发展机制。一是推动生产。掌握、运用和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强农惠农政策,实施“一村一特色”工程,开展村企对接,组织农业专家服务驻点村,推广“五新”技术,组建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经济大户与农民的合作,加强驻点村“六大员”的教育、管理、培训和使用,大力培养经济能人和农村实用人才,注意发挥返乡农民工懂技术善管理的作用,发展现代农业,促

进农业生产。二是增加收入。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重点是帮助驻点村做强做大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切实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文化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推广和运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科技致富和就业创业能力。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不断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的增收空间。三是强化基础。实施“五通”项目,着力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收视难等问题,加强现有基础设施管护,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完善防汛抗旱和水利水毁设施,优先解决好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切实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努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四是改善民生。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实施“造福工程”、“一池三改”工程和农民体育健康工程,组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建好农家书屋,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建立村级卫生所,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形成并完善了基层组织的激活机制。夯实组织基础,增强基层活力,形成并完善了以“建设班子,带好队伍,健全制度,巩固阵地”为主要内涵的基层组织的激活机制。一是建设班子。注重班子选好、配好、带好、管好,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强烈的发展之心、发展之策、发展之力和能带动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后备干部,着力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优秀人选拔到班子中来,选好配强班子,优化班子结构,发扬党内民主,加强民主管理,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二是带好队伍。认真实施“三向培养”工程,注重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不断壮大党员队伍。抓好理论学习、技术培训、学历教育等多层次的培训,努力提高党员素质。通过开展“党员创大户”、“双带双创”、“党员科技示范户”等活动,构建作为平台,积极发挥党员作用。三是健全制度。坚持和完善组织制度、“三会一课”、“创先争优”、民主生活会、党员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党支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户代表议事制度等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促进农村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四是巩固阵地。加强驻点村村部建设,通过修缮老村部、改造旧学校和兴建新村部等办法,基本实现村村有址办公、有人办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村部管理,完善服务功能,发挥阵地作用,真正把村部建设成为集议事办事、党员教育、学习培训、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农民活动场所。

领导机制,为驻村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管理机制,为驻村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支撑;激励机制,为驻村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投入机制,为驻村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持;发展机制,为驻村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力量;激活机制,为驻村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厚重的内部潜能,这六个方面的机制,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构成了较为完善的驻村工作的运行机制,有力地保证和推动了驻村工作健康顺利、富有成效的开展,有力地加强和促进了驻点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抓住了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就抓住了当前农村工作的“牛鼻子”。

马国林 (作者系福建省农办副主任

第五篇:驻村工作体会与思考

XX年3月,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推荐,我被安排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担任工作队员,同年5月任**镇党委副书记(挂职),主抓**村新农村建设工作。近一年来,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荣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和“指导、协调、配合”的工作要求,积极发挥支村两委作用,恪尽职守,履行职责,在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常怀感恩之心、时存敬畏之念和恒立进取之志,才能真正服务好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自我的进步和升华。

一是常怀感恩之心。今年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的第二批示范村建设的第二年,也是出成绩之年,在这样一个时候我被安排到**村服务,这是各级领导对我的鼓励和信任。因此,我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牢固树立深入基层、主动服务的决心,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以不负各级领导和村上的关心和期待。其一,认真学习、宣传中央1号文件。今年已经是中央连续第七个1号文件聚焦“三农”工作,且突出了农民增收和城乡统筹,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作为一名农村工作的门外汉,我把学习1号文件当作首要任务,并将宣传中央1号文件精神作为今年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举措。在市农办的指导下,将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与当地群众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惠农举措,概要成若干条具体措施,形成《中央一号文件宣传提纲》,发到各家各户,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其二,充分了解我市农村工作实际。3月16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明确XX年继续实施“百村示范工程”,继续实行“领导办点,后盾单位、企业帮扶,干部下村,社会共建”的办点模式和“五大工程”、“五改一整治”的建设模式,为驻村工作队员开展工作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指导。为此,我在下村前认真学习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讲话以及市农办的工作报告,并搜集了我市农村工作的相关资料,一并随身携带备查,及时理解消化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其三,全面掌握村情。到村的当天下午,我便与支村两委人员座谈,对村上进行了初步了解。同时,通过翻阅村里的资料文件,从面上掌握了村上的一些基本情况。从到村第二天起,我陆续深入全村8个村民小组,走访了村民小组组长和部分村民,广泛听取村民对村上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分类,为村上制定全年工作计划做了充分准备,并以此为重要基础筹备好联点领导的现场办公会,获得了领导的肯定。

二是时存敬畏之念。作为一名从学校到机关的“三门干部”,对基层工作缺乏认识和了解,而先前的驻村干部经验丰富并且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深感责任重大,始终揣着一缕对农村工作、对农民群众的敬畏之念,将农村民生时刻牢记心头,尽自己所能,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其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276户村民散居在约2.5平方公里的山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有限。我和支村两委干部从村里实际出发,在认真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继续完成4千米道路硬化、加快**学校提质、建设村民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目标,得到了联点领导的认可。截止到11月,4千米道路硬化工程已经全部完成,率先基本实现了“户户通”;更新了**学校150套标准课桌椅,并增添了讲台、电脑、办公桌椅等设备,大大改善了教育教学条件;村民服务中心选址工作已经完成,一旦设计规划获批就可动工。其二,主动服务民生。群众疾苦始终是工作队员必须并首要关注的重点之一,我和支村两委干部一致将“五保”集中供养工作、建设“五保之家”列入今年计划,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到目前,“五保之家”已经竣工,春节前有望入住。在此基础上,我还在“六一”儿童节组织**区地税局到**学校慰问,为学校赠送了一批课外读物和工具书,并为当时115位同学每人赠送了一套文具;向市妇联争取“春蕾计划”2个指标名额,村上2名贫困女生获得该关爱计划资助;开展重阳节慰问,从个人紧张的工作经费中为村上9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慰问金200元/人。其三,着眼村上长远发展。近几年,**村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良好发展,怎样在此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是必然面对的问题。鉴于此,我和支村两委提出从编制一个综合性发展规划、加强党组织建设入手,以实现增强龙冲村发展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之目的。根据联点领导的指示,由市规划局负责的村上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与市农办组织专门人员编制的《**村产业发展规划(XX-XX年)》一道经专家评审后已送市领导审定。考虑到村上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的现状,我多次向支委提议加强村后备干部培养,积极发展年青党员,被支委采纳。经民主推荐,已初步明确了2名拟发展党员人选(分别为返乡农民工规模养殖户和退伍军人),并参加了镇上的积极分子培训班。

三是恒立进取之志。工作队员普遍反映,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作既好搞又不好搞,好搞是因为有领导联点,心里有底;不好搞是起点高,难出成绩。然而,包括我这个新人在内的所有工作队员都没有畏缩,全身心投入到这些有意义的工作中去,因为大家心中始终有一股进取之志未泯。其一,注重提高自身形象。不懂就问,不懂就学,这是我近一年来的重要感受,而且受益匪浅。除了利用空余时间阅读一些“三农”工作的书、报知识外,我虚心向村民请教,向镇里的前辈请教,向其他驻村工作队员请教,以及向本单位及其他单位有关的领导、同事请教,不断积累农村工作经验,增强判断是非、处理问题的能力。驻村期间,我认真遵守市新农办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纪律,没有参与赌博、请吃、请喝、请玩、请钓等任何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活动,没有在所驻村报销任何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在支村两委及各村民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其二,反复协调汇报。驻村工作任务完成得好不好,以后的后续支持跟不跟得上,除了联点领导的重视外,还必须依靠各后盾、支持单位的大力支持。我充分扮好“协调员”角色,克服往返交通不便的困难,单独或陪同支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多次、主动到相关单位汇报村上工作,时刻谨记并做到,就是每次汇报都不仅限于是为完成今年的工作任务,同时还在为以后的村级发展争取理解和支持,延续帮扶感情。其三,积极做好信息报送。自己做了什么,做得怎样,是否禁得起检验,这是每个工作队员担心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为及时反映驻村工作进展,以期从中发现差距,让上级领导全面掌握情况科学决策,我结合**村发展实际,积极主动向市“百千工程办”、市新农办报送各类信息10余篇,被采用7篇次。其中,《办实事凝民心

强服务建新村——“百千工程”新农村示范村**村建设纪实》被市“百千工程办”《简报》第26期单篇刊发,有力推介了各级领导、各相关部门对龙冲村的支持成果以及驻村工作队、支村两委的工作效果。

上一篇:支部支委会会议记录下一篇:中班下学期安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