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工作报告完善

2022-07-20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协会工作报告完善》,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协会工作报告完善

完善“一线”工作机制。

(一)推行“1+X”大院联防。大力推行“1+X”大院联防,即:以1个中心院落为纽带(1),把“看得见、叫得应、招得拢”的若干农户(X)组成一个治安联防大院,由大院群众民主选举院长,大院院长牵头,组织开展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普法宣传教育和义务巡逻等工作。同时,制作附有《居民安全守则》的“值日牌”,组织村民开展“传牌值日”活动,达到了“相互关照、邻里守望”的效果。同时,在大院设置具有“鸣号”功能的器具(比如吊钟、号锣、喇叭等)作为约定俗成的报警方式,发生警情时,由最先发现警情的群众发送报警信号,其他群众立即响应,参与应急处突活动,连续3年无刑事、治安案件发生,无火灾事故发生,无治安灾害事故发生。

(二)实行“一体化”运行机制。以居委党支部为核心,由居委综治专干牵头,有效整合综治、安监、信访、警务、调解、治保、民兵、义务消防、义务巡逻等力量,联动、联勤、联创、联建,消除过去相互推诿、各自为阵等现象,把综治、平安创建触角、把各部门的职责义务向最基层综治工作站和“1+X”联防大院最末端延伸,从源头上、根本上保障基层“有人办事”、“合力办事”。

(三)推行定期入驻联系制度。以综治站为阵地,以警务室为依托,以“一体化”运行手段,定期派驻公安民警、综治专干、一线法官、基层司法工作人员到综治工作站或“1+X”联防大院指导开展工作,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解决疑难问题。同时,大力开展“五走访”活动,即:每名综治维稳干部走访联系一户特困户、走访帮扶一名矫正对象、走访救济一名“五残”人员、走访帮助一名孤寡人员、走访疏导一名信访重点人员,把工作做到院、做到户、做到人。

(四)搭建干群互动交流平台。以综治站为依托,建立群众“红白理事会”和“群众述事台”,居委和综治站主动协助村民操办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每月召开一次综治议事会议,分析辖区治安稳定形势,针对性的制定和落实治安防范措施;重大事项实行“一事一议”制度,由居组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共同商议决定,居务公开,民主自治,激发了村民参治、参建、参创热情。

(五)组织群防群治队伍守家园。在每个大院建立义务消防队、义务巡逻队、平安志愿者和“竞建协调小组”等群防群治组织,全居委共有义务消防员142人、义务巡逻员142人、平安志愿者132人、综治信息员11人、防邪信息员22人,农村治安大家管、农家防范人人防,从源头上做到有人管、有人防。

下窑街道“一线工作法”提高为民服务质量。“一线工作法”即:知民情、察民意,情况在一线掌握;正风气、树形象,能力在一线提升;抓载体,创特色,活动在一线开展;解难题、办实事,问题在一线解决。下窑街道把“一线工作法”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载体,将工作重心下移,要求全体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到群众当中去,主动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党员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提高了为民服务的质量。街道将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作为此次活动的抓手,采取党员领导干部帮社区、每周二下社区、建立调查联系点、记录民情日记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真正把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查找出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为了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法”, 街道坚持“抓班子带机关、抓机关带支部、抓支部带党员、抓党员带群众”的“四抓四带”党建工作思路,领导班子努力做到“四带头、四提高”,即带头讲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头讲民主,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带头高标准、严要求,提高廉洁自律的能力;带头深入基层搞调研,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决策的水平。全体党员干部把为民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活动开展以来,跃进社区投资5万元建成了计算机培训中心,投资1万元硬化了2条长300米左右的道路;新跃社区投资5000元完善了图书室;二坪台社区投资6000元绿化了社区周边环境;针对社区内孤寡老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居民开展上门服务。通过“一线工作法”的深入开展,树立了以民为本的理念,增强了工作合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街道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矿区街道“五定措施”确保活动工作两不误、两促进。矿区街道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效衔接,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结合“组织工作落实年”、“行政效能建设年”活动,实行“五定”工作措施,着力解决工学矛盾,找准活动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从多方面入手,实现了活动开展与日常工作两不误、两促进,确保创先争优活动任务落到实处。一定责任。活动领导小组依照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对党组织和党员分层分类,将活动任务、责任细化并落实到岗、落实到人,用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和约束,使创先争优活动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二定标准。对机关党组织、四村党支部创建“五个好”、共产党员达到“五带头”规定了统一标准,力争达到评优树先有标杆、比学赶超有方向。三定进度。坚持“超前不超时,保质又保量”原则,循序渐进,同步推进,使每个阶段的工作有具体时间表,与区委同步合拍,有始有终。四定抓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抓好本职工作,坚持把“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的工作原则贯穿和融入到维护稳定、改善民生和服务发展工作之中。尤其是近期,沉陷区居民和小煤矿从业人员因拆迁赔付和小煤矿关停多次到街道和窑煤公司群体上访、围堵企业大门和产销系统,街道和四村主要领导亲临现场,耐心细致地做上访人员的思想工作,控制了事态进一步扩大,化解了群众情绪,较好地维护了稳定和企业的正常生产。五定目标。通过活动开展,力争到2012年,3个党支部达到“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准,10%的共产党员达到“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标准

三、工作要求

l、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推行“一线工作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三届五次党代会、区十一届二次党代会精神在作风建设上的具体要求,也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措施。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抓好落实,确保“一线工作法”取得实效。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定期深入一线开展工作,努力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2、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各乡镇(街道)、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率先垂范,亲力亲为,同时,带领和督促班子其他成员认真落实好“一线工作法”。机关干部要定期向单位汇报自己在一线开展工作的情况,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3、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要及时发现、总结和宣传“一线工作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宣传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宣传典型,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使“一线工作法”成为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的有效载体。

4、加强廉洁自律,树立良好形象。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开展工作,做到“七个减少”、“四个不”,轻车简从,食宿自理。切实做到减负不添负,帮扶不包办,帮民不扰民,切实树立起良好的公仆形象。

第二篇:完善督导工作推进机制

完善督导工作推进机制、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体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这需要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区域内学校合理布局,缩小校际差距,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同时,也需要完善教育督导工作推进机制、政策措施,确保区域义务教育发展的优质均衡和过程公平。2010年我区参与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督导分会子课题《关于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推进机制、政策措施及督导评估的研究》,现将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我区全面落实“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成立了由区政府区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了领导到位。区政府还制定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做到了责任落实。我们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认真学习和广泛宣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学习,我们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巩固“两基”成果,是构建和谐铁东、促进铁东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改工作纳入日程。

一是在解决教育中长期发展问题上重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区委书记王宇、区长黄成亲自把关研究全区教育“十二五”规划。区长黄成在政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按照铁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改造建设城区初中4所,城区小学8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农村中学5所,农村小学5所(不含村小),民办学校1所。在全区建成8所规模较大的公办幼儿园,其中市区4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改建或新建幼儿园4所,使全区70%以上幼儿能就近接受公办幼儿园优质幼儿教育,为周边义务教育学校培养优质生源。

二是政府在解决教育重大困难和问题上重视。3月8日黄成区长主持召开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决定投入1043万元推进校安工程,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同时决定每年投入120万元用于校车奖补资金,解决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问题。另外,为了解决农村教师上下班交通问题,区政府投资70万元修建了九中通往外面的连接公路,彻底解决了师生交通问题。还投资18万元为十二中购买了教师班车,每年投资10万元为九中和平东二小租用班车,解决了教师上下班问题。

三是领导亲力亲为,在高位操作上体现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区委书记王宇明确提出,教育工作是全区一项战略性的重要工作。是“走特色立区之路,建富裕和谐铁东”的重点工作,要抓紧抓好。并亲自走乡镇、下基层指导学校布局调整,帮助学校排忧解难。为了解决超级大校、超级大班问题,王宇书记亲自与开发商洽谈,采取换建方式重建了18312平方米的三中南校区,两个校区将探索采取隔年招生方式,有效解决超级大校问题。

黄成区长上任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教育均衡发展,他指出,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民生,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经费要优先投入教育。朝阳小学地势低洼、交通不便,黄成区长亲自带领有关人员请市政府领导现场办公,通过置地新建5444平方米新朝阳小学教学楼,今年暑期就能竣工,铁东区北部学生就近入学问题将得到解决。

二、制定规划,确立目标

为确保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收到实效,责任落实到位,区人民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义务教均衡发展的意见》、《铁东区“十二五”期间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等文件。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推进城乡教育的一体化总目标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构建城乡终身教

育体系,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三、纳入日程,抓好落实

我区坚持把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作为全区的重点工作,定期听取专题汇报,总结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解决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区人大、区政协也根据代表们反映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深入学校视察并提出整改要求。为改善全区的办学条件,区委书记、区长经常亲自带领教育局等有关部门的重要领导深入农村学校现场办公,对 农村学校教学楼的改造,操场、围墙的改建等问题,当场拍板决策,确保在区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资金按时到位。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区政府将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专题报告教育经费预算、决算情况,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建立教育经费投入长效机制。

四、增加投入,改善条件

区政府把教育工作放在了全区的首位来抓,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方针。实行了“三个坚持、五个一点办法”。三个坚持:一是无论财政多么紧张必须坚持教育经费按时足额划拨;二是坚持教育费附加按时足额征收并全部用于教育;三是坚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五个一点办法:区级财政挤出一点;社会集资、融资一点;学校创收一点;赊欠贷款一点;向上争取一点。增加教育投入。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逐步增加教育投入,保证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仅2011年我区预算内教育拨款19432.9万元,比2010年的16021.6万元增长21.29%。2011年财政经常性收入12706万元,比2010年的10567万元增长20.24%,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05%,实现了法定增长。

我去还多渠道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捐资助学,改善办学条件。

2011年区捐资助学协会下拨资金28.826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购置教学设备;2012年,四平河南商会捐款10万元,四平烟草意向捐资15万元,将全部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各校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共接受捐赠桌椅2850套,电脑105台,图书3300册,黑板55块,摄像机4台,照相机4台等教学仪器共计107.4万元。

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11年由国家、省投入60%,区里投入40%,共177.5万元用于小学科学实验室配备,多媒体装备、体音美卫生器材和图书配备。教育部门和学校累积筹措各项经费265.2万元用于功能室建设、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和体音美器材,共新装备试验室15个,图书室3个,新增微机400台、图书11800册。

区政府还决定投入资金研发义务教育校车3G传输系统、义务教育学校监控传输系统,建设标准化食堂,实现厨房、餐厅、进货渠道、食谱、收费和服务人员六项统一标准。将协调公安部门为每个学校安排一名驻校警务室民警,协调交警部门在主要街路学校门前做好上下学交通疏导,保证义务教育学校师生人身安全。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内在活力

铁东区教育系统城乡教职工编制数3115人,实有在职3021人,城市教师编制1697人,实有1901人;农村教师编制1224人,实有926人。为了解决城乡师资失调问题,我们在加强队伍管理同时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推进师资均衡配置。

1、严控农村教师调出。我们把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人才工程来抓,针对农村学校教师数量减员的情况,严格控制农村教师调出。整改以来,农村教师调出数量为零。

2、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一是在职称等方面区政府制定优惠政策。由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了四东人社联字[2011]3号文件,提高农村

学校职称岗位设置比例,农村学校由原来不设小学超高级教师岗位,现设占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的2%比例,小学高级教师的岗位数由原来的40%增设到60%的比例,让农村教师切身利益得到提高,保证教师留得住,充分调动了农村教师任教的积极性。二是吸引城市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区政府规定农村学校职称有岗位,城里学校教师可以跨校竞聘。三是按四东政办发[2005]18文件精神“对„送教下乡‟人员送教时间连续每满两学期增加专业工作业绩赋分的15%”执行;四是在评选各级先进时对农村学校给予优先考虑。在评先选优工作中我们对农村学校给予政策倾斜,2011年推荐的先进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占推荐总名额的35%以上,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大力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素质。采取送课下乡与上派研修相结合,通过校内校外、网上网下几种学习形式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积极探索建立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新机制、新办法,逐步缩小城乡教师队伍的差距。

2012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解决城区教师整体超编和农村学校局部缺编问题:一是保证以往倾斜农村学校的优惠政策继续执行。二是努力做到四突破。即:农村教师晋职数量有新突破;农村教职工考核评优有新突破,评优总量比城里教师多10%;农村教职工激励作用有新突破,在选拔、任用领导职务时有农村工作经历的人员优先考虑;农村教师培训有新突破,搭建农村教师成长平台,农村教师每年的培训名额要占全区培训总数的50%以上。改善农村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工作能力。

六、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保证校际间协调发展

一是认真执行中小学收费各项规定。严格实行“一费制”,通过层层签定责任书,形成收费工作规范化的制约机制,使我区教育系统真正成为群众放心满意的人民教育。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让经济困难的学生也能上起学。

二是大力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我们加大了宣传教育和执法工作力度,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控辍保学”,如实施减免政策、实施“两免一补”、落实区级各部门和乡镇、街道在控辍保学中的责任等。

三是坚持依法办学,严格执行小学和初中“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保障生源的均衡分布。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十分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城区所有中小学在完成新生录取工作后,在不突破招生计划、不突破班额限制的前提下,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支持,为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大开绿灯,指定学校,免收借读费,简化手续,从多方面给与农村儿童关心,让这些孩子在校安心学习、快乐学习。

四全力推进校安工程。按照校安工程三年规划,新建项目9个,面积20221平方米。加固项目19个,面积56226平方米。要对已经竣工的2个项目进行标准化配备装修,高标准完成在建设的4个项目,对其他22个项目要抓紧招标,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确保所有项目4月中旬陆续开工,8月20前加固项目全部完成,10月末新建项目全部竣工。随着校安工程的如期完工,我区学校办学条件将普遍提高,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条件。

五是新增优质教育资源。适应城市化,决定在东部紫气大路附近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城学校”。设计班型中学24个班,小学30个班。计划中学招生1440人,小学招生1350人,解决东南部中小学生就近入学问题。

拟将九年一贯制学校第九中学向四平至下三台公路附近迁移,设计班型24个,计划招生1080人,解决东北部学生就近入学问题。

六是规范招生工作。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改革招生制度、严肃招生纪律,确保中小学招生工作规范有序。为做到教育公平的起点公平,全区不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按学区就近免试入学,严格学籍管理。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相关政策,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杜绝抢挖生源和与入学有关的教育乱收费。

在2015年前,全区中小学每个年级每个班将完全达到省定标准。即:小学不超过24个

班,独立中学不超过30个班,九年一贯制学校不超过36个班。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中学不超过50人,按照《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完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和不懈努力,我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缩小了城乡和校际间的差距,形成了一批城乡特色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乡村的孩子受到了与城市相似的教育;缩小了城乡教师的差距,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行为发生很大转变,教学、教研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和谐的人际环境开始形成;城乡学生的潜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开发,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个性与特长得到张扬和发展,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我区的基础教育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

第三篇:完善军民融合的工作机制

2014年04月18日 10: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顾建一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这一要求明确了加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从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实际情况看,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军民融合式发展已经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要求成效显著,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进展顺利,军队保障社会化加速推进,平战结合的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完善。但军民融合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政府与军队有关部门在规划、建设、管理等环节上沟通不够顺畅,缺乏常态化工作协调机制。因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把完善工作机制放到突出位置。

着力构建军民融合协调机制。这是加强军队与政府之间、军队各部门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沟通联络的重要保证。具体包括完善军地双方定期重大情况报告制度,依托国家和军队综合职能部门,及时收集和通报军地双方有关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政策法规、融合需求、项目建设等重大情况,使军地双方对彼此之间的情况做到胸中有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主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军地联席会议,分析军民融合式发展形势,通报军民融合相关情况,就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需求、国防建设支持经济建设、军队保障社会化深化拓展等重大事项进行协调,稳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进程。总之,通过建立与完善军地双方委员会制度、定期报告制度、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合署办公制度等,形成规范的沟通渠道和工作程序,共同组织、合力推进,努力实现军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健全军民融合需求对接机制。这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融合起来的重要保证。具体对接内容包括,军队信息化建设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对接,主要是依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加强信息基础平台和网络环境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和优化整合信息资源,运用国家信息化成果,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军事科研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对接,主要是把国防科学技术研究纳入国家科学技术中长期规划,广泛吸纳成熟的民用先进技术,提高武器装备创新发展能力;军队人才培养与国民经济教育体系的对接,主要是借助国民教育的优势和地方科技优势培养军队人才,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与经济社会保障体系的对接,主要是充分利用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军队保障社会化,逐步扩大军队保障社会化范围,在物资筹措、供应、储备、修理等方面,广泛依托市场依托社会力量搞保障;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防要求的对接,主要是把国防战略布局的完善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国家在建设公路、机场、港口、码头、铁路专用线等设施时,要统筹考虑项目的军事需求和国防功能。

注重完善军民资源共享机制。这是确保国防领域与民用领域的技术、人才、资金、物品、信息等要素双向扩散、交流、融合,逐步形成国家统筹协调、市场运作高效、军民设施共建共享的保证。主要包括对军民融合重点领域、军民融合重大项目,用规划计划的形式统起来,统筹协调军地双方的力量和集约使用资源,军队和各行业、各地方要根据军民融合的总体建设规划确定具体的发展计划,并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加强及时的沟通、充分的协调,对建设计划进行合理的动态调整,以取得最佳的双重效益;保持政策法规的协调融合,即通过新建、调整、修订经济领域和国防领域的政策法规,使其相互衔接、协调配套,能够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提供完备的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保持技术标准的协调融合,即从根本上扫除军地之间技术标准不通用造成的障碍,统筹军地技术标准,加快军民品标准通用化的进程,形成有机衔接、结构优化、协调互补的标准体系,促进各种技术要素能够在军地之间双向转移和协调运转;形成国家主导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体系,即在国家宏观指导下,有效破除国防体系与经济社会体系之间的政策技术壁垒,军民之间能够有效互通、互动、互补,充分发挥国家、军队、社会资源的多重效益,使民用资源能够发挥国防效益,国防资源能够产生经济社会效益。

建立军民融合考核评估机制。这是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建立评估咨询机构,由国家和军队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建立由军地相关职能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相关专家组成的评估咨询小组,对发展项目的军事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评估论证,对实施过程中的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确保军民融合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综合评估,即根据军事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原则和标准去判断建设项目的状态或质量,以确定军民融合建设重大项目建成后的好坏、优劣、价值等;要根据军民融合重大建设项目的目标定位,建立科学评估标准,合理选择评估指标,采用先进评估方法,进行程序规范、执行严格、考评科学的综合效益评估,确保国家“一份投入、两份产出”,实现军民互利、双赢发展。

第四篇:怎样完善调解优先工作机制

调解优先司法为民

——以沙依巴克法院的审判实践为话语

范少罡

一、调解优先概述

(一)调解优先的定义

调解是指经过第三者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依法自愿达成和解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活动。法院工作中的调解优先,是指法院工作人员把运用法律、政策和调解技能,说服教育,促使当事人依法自愿达成和解协议解决纠纷做为解决纠纷和工作的首选方式。

(二)诉讼调解的优势。

1、内容的包容性。由于调解强调充分发挥当事人的能动性,法官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使诉讼更为“人性化”和包容性:一是当事人选择调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欲用非明确的界线来划分和界定他们之间的关系,使这种关系处于各种有利的模糊状态;二是在调解过程中,对案件的事实和是非,无需像判决那样搞得一清二楚,水落石出,允许含糊一些;三是对一些争议尚无明显可以对照的法律、法规、政策,一时难以定夺的,也可不必强求明确,可妥协探索双赢结果。

2、程序灵活性。由于调解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始终,调解启动比较灵活,既可由当事人申请也由法院依职权提起,经当事人同意进行。在调解过程中也不必像判决案件那样程序严格,可采用简便、快捷的方法,且强调当事人协调沟通,双方的对抗性可以大降低,甚至消除。尤其一些婚姻家庭成员之间的案件,程序更为灵活、简便,效果明显。

3、公益快捷性。公正与效率是司法永恒的主题。调解是探索这一主题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诉讼调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当事人平衡利益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纠纷的真相和他的利益所在,所以他们自愿选择的处理结果应当说是最符合他们的利益需求的,也最接近当事人追求的实体公正。

4、成本低耗性。由于调解案件程序比较灵活、简便,且效率较高,有的案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法院,新疆乌鲁木齐市滨河中路655号,邮编 830000;电话

18999905317;Email:fsg2007happy@163.com

件半个小时或一二个小时就能成功结案。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当事人的诉累,降低诉讼成本,尤其一些外地案件,当事人路费就可节省不少。同样,调解可以减少法院的诉讼环节,加快法院结案时间,使法院有限的司法资源投入到更大、更难的一些案件中去,从而可在幅度地节约公共成本和司法资源,增强司法的公信度。

5、执行的自觉性。实践证明,凡是调解结案的,当事人执行的自觉性,要远远高于判决结案的,不少调解案件当事人还能当场兑现,真正做到案了事了。因为调解的结果其本人所认可和承诺的,而判决是法院强制的。故前者当事人一般没有抵触情绪,且没有上诉的问题,本身成本已降低,按实用主义来讲也是划算的,更易为当事人所接受和自动履行。

二、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法院完善调解优先的探索

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法院根据本辖区受理民商事案件的特点,贯彻执行最高法院“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方针,强化司法调解,努力提高调解能力,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增强调解意识

调解工作是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沙区法院党组高度重视调解工作,将调解工作列入党组议事日程,每年进行专题研究部署。经沙区法院党组研究决定,2010年定为‘沙区法院和谐调解年”,把调解优先作为沙区法院工作的出发点。王汉胜院长在2010年第2期《乌鲁木齐审判》上发表文章《浅析“结案了事”与“案结事了”》,对“结案了事”和“案结事了”进行了对比分析,强调了调解优先,“案结事了”,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引起沙区法院职工强烈共鸣。 沙区法院各级领导亲自参与案件调解,带动广大法官积极开展调解,形成了人人调解、层层调解的浓厚氛围。同时,沙区法院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评选“风采之星” ,通过党员模范带动调解工作,促进审判工作。

2、制度完善、目标分解、“四位一体”全程调解

沙区法院高度重视调解工作,将调解工作列入党组议事日程,每年进行专题研究部署。2008年沙区法院研究出台了《沙区法院关于积极构建多元化调解纠纷机制的指导意见》、《沙区法院案件调解操作规程》,各审判庭室根据指导意见和操作规程又制定了各庭室的调解结案目标,并将目标根据工作岗位进行了分

解,在全院创立了“四位一体”全程调解机制,即围绕以法官为核心的审判机制,充分发挥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人民陪审员的岗位特点,将调解运用于审判的每一个环节,在全院营造了一个“人人重调解、全员齐参与”的良好调解工作氛围。

3、以“双联系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庭前大调解格局

2008年年初沙区法院将“两个结合”活动进一步拓展为“庭室联系街道,法官联系社区”的双联系活动。一是将原来一个街道只有一名法官进行指导,拓展为每个街道有一个联系的审判庭,每个社区有一名联系的法官,联系的主要内容除送法进街道,送法进社区,开展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服务外,还要指导帮助街道社区人民调解员开展人民调解工作,传授调解知识,调解方法和技能,提高调解的能力水平。二是坚持每周三下午为法官“街道活动日”,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使法院工作更贴近群众,更注重民生,不仅使法官了解社会,熟悉民众,更重要的是提高执法能力,更好的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三是按照区委的安排,每年从法院抽调10名法官下社区工作一年,法院坚持好人好马下一线,一方面帮助社区搞好社区建设,夯实社区基层组织,另一方面发挥人民法官的自身工作优势,担负法律赋予法官的职责。全区114个社区,每个社区都配备有一定数量的人民调解员,构建起上下贯通,左右相连,横竖到边的调解网络,形成了庭前大调解格局,缓解了法院的诉讼压力。

4、实行法官助理制度,突破调解的瓶颈

沙区法院经过7年时间的审判探索,发现了“大立案”模式案件与主审法官脱钩,往往庭前准备未能体现法官的意愿,准备不充分、不彻底,影响法官的开庭时间和质量,导致普通程序的案件增多,造成审判资源的浪费, 2008年1月3日,沙区法院全面启动法官助理试点工作,并重新调整了审判组合模式,形成了一审一助一书的审判组合模式。案件一经受理后,首先由法官助理介入庭前调解,同时,法官助理的庭前调解帮助法官明确了双方的矛盾焦点,增强了法官再次进行调解案件的针对性,使法官能做到对症调解。目前通过我院实行法官助理制度后的数据显示,2008年在收、结案数与上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调撤率比上年上升6.13%。2009年调撤结案率比上年上升22.10%。

5、以二○一○年六月七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

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为契机,建立覆盖全程的大调解机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为法院调解工作指明了方向。沙区法院积极贯彻《关于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多次组织学习和座谈,把调解制度和调解优先的理念适用于民事、刑事附带民事、行政和再审等审判领域,贯穿于立案、审判、执行、申诉信访等各个诉讼环节,延伸到法律规定可以适用调解的所有类型案件。

6、强化审判管理,营造调解氛围

在审判管理上,把调撤率作为考核基层法院和评价法官审判业绩的重要业务指标。沙区法院修订考核制度时突出调解案件的“含金量”,明确规定民商事案件的调解率、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调解率,并确定了以调撤率等为主要内容的审判效率指标。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沙区法院以完善案件质量体系为契机,以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将案件调解、撤诉情况作为法官办案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强化目标考核和奖励,采取将调解业绩和全年岗位目标责任、年终评先评优挂钩等办法,对调解能手予以奖励,激发审判人员做好调解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7、加强诉讼调解与非诉讼调解机制的衔接,构建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沙区法院紧紧依靠党委领导、人大监督和政府支持及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加强与有关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人民团体、行业组织等部门和组织的沟通联系,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结合,更多地采用调解方法,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一在法院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在立案庭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邀请人民调解员进入法院,在法官指导下开展调解工作。二是发挥诉讼代理人的穿针引线作用。引导律师和法律援助机构参与或者主持调解、和解,共同做好调解工作。三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案件调解。四是加强与非诉调解组织的沟通联系。沙区院不定期地对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业务指导。

第五篇:地质工作防灾减灾完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

确实抓好年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了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县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切实抓好地质灾害工作

而且降雨较为集中,今年我县气候异常。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因此,做好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重大,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突出“以人为本”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主要目标,切实贯彻“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防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三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与综合治理、重点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原则,切实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地质灾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减灾、避让方案与措施,将重点灾害区的监测任务和防治工作落实到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明确具体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切实抓好落实,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实效。工作结束后各乡(镇)要认真总结,并将工作开展情况形成书面材料于11月10前上报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矿产股。联系人:

二、完善防灾抗灾机制,突出重点。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全面推进全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各乡(镇)长要做到三个亲自”亲自调查研究,亲自安排布置,亲自督促检查,要及时向县政府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切实做到事有人问,事有人做,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抓紧抓好。

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全面开展险情排查。安排人员进行全面的巡查检查,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发现隐患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予以排除并上报险情。

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重点加强旅游景点、交通干线两侧、重点工程、矿山采空区、拦渣坝、尾矿库也及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和山地斜坡地带、沟口处、居住在陡坡的村寨等区域的监测。

完善监测责任,加强对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工作。把防灾责任落实到有关单位和责任人。

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害预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制度和落实好简易观测措施、灾前报警措施和紧急避让措施。

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气象、民政、水利、建设、交通、旅游等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协作。

要认真分析核查各类信息来源,做好地灾信息报送工作。接到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报告后。及时准确上报灾情险情,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避免因迟报贻误抢险救灾的时机。

三、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点的预警预报工作,加强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力度。

发现险情,要紧紧依靠当地群众加强对历年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和调查。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同时,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工作,其“两卡”发放、防治责任人、值班人员(乡、村委会、村民小组三级)要求5月初落实到位,使各责任人了解灾情、明确任务、监测到位、负起责任;使受威胁村民掌握灾害预兆、知晓预警信号、清楚撤离路线、明白避让地点。

四、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认真学习贯彻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要对预案进行演练,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进行避让。各乡(镇)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预案的通知》精神,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和义务,熟悉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的各项工作。有条件的地方。

五、严格汛期值班制度

落实值班人员,必须认真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值班人员电话要保持24小时开机,确保地质灾害信息畅通、处置及时、报告迅速。

【范文网】

上一篇:循环经济分析系统下一篇:相关安全管理制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