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主题教学工作计划

2023-04-16

时间如同白马过隙,我们总是在和过去告别,在新的征程中我们要做好计划,那么该如何书写计划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主题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小学主题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体育课投掷主题式单元教学计划(大全)

小学一年级体育课投掷主题式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目标:

1、学生能乐于学习和向同伴展示各种抛、接动作。

2、初步掌握自然挥臂投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3、培养互助,协同的心理品质和安全意识。

课次:1

教学内容:飞纸飞机

课时目标:初步掌握自然向前挥臂的动作,并乐于参与活动。

教学过程:

1、学生自制纸飞机

2、分散练习,体验纸飞机飞行的感觉。

3、分组比赛,比谁的纸飞机非得高

课次:2

课程内容:玩沙包

课程目标:学会自由往上、前、后抛的练习,体验全身协调用力的感觉。

教学过程:

1、玩沙包,自抛自接,沙包不宜过高。

2、自抛后做一些简单的动作然后接住。

3、两人一组,你接我抛,对抛对接。

4、尝试投远,关注学生动作,临场指导。

课次:3

课程内容:地滚球掷准

课程目标:学生初步学会地滚球掷准的方法,激励学生互相帮助。

教学过程:

1、徒手练习手臂的前后大幅度挥摆臂动作,体会挥抛滚掷的方法。

2、两人一组,互相站立以两脚尖的间距为目标进行投掷练习。

3、指导示范。

课次:4

课程内容:投绳子

课程目标:学习肩上投掷方法的基本动作,重点自由挥臂的动作。

教学过程:

1、鞭打绳子

2、折绳子

3、自抛自接,

4、投远。通过练习体会哪种方法最佳。

课次:5

课程内容:掷垒球

课程目标:学会肩上屈肘向前挥臂的基本投掷方法。

教学过程:

1、徒手正面肩上练习。

2、玩垒球

3、分组练习,体会肩上出手动作。

4、选最优秀的学生展示,教师作指导。

5、投远游戏。

第二篇: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按“主题”组织单元的设计已成为语文教科书编排的一个新取向。单元主题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单元的设计突破了以往教科书封闭、零散和乏味的结构体系,对学生的参与很有吸引力。这种设计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主题教学着眼于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策略,更多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问题,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既注意同一主题下各部分内容的相互支持,也要注意联系以往学过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现实生活,实施灵活而开放的教学。那如何进行单元主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成功不成功,开头五分钟。”所以说成功的导入对整堂课有着很大的影响。要想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度教学目标,要实现强化主题阅读教学的目的,激趣导入、创设情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之一。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围绕“缅怀革命志士”这一主题,组织了追忆革命先辈感人事迹的四篇课文,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的人物共同的理想与信念: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革命先辈对革命的忠诚,对革命的坚贞不屈,对人民的忠诚都体现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上。在教学时,我先播放了几个革命战士英勇搏斗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激烈战争场面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边听革命歌曲《五月的鲜花》边观看视频,切身感受当时战争的激烈,革命志士的奋不顾身。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说出自己知道的革命英雄的名字,我接着以饱蘸感情的话语进行导入:“是啊,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走近革命志士,感受他们的伟大。请同学们读一读本单元的导语,看看本单元是围绕怎样的专题来安排文章的。”学生很快大声说:“缅怀革命志士”。“好,从今天开始,让我们认真阅读本组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革命先辈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的。这样一放(放视频)一导,课堂气氛陡转炽热,学生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并且他们已明确了本组文章的学习任务。“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想,我已收获了百分之五十的成功。

二、浏览课文,验证主题-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目录,看看精读课文有哪些?略读课文有哪些?接着快速默读(浏览)课文,自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革命志士的优秀品质,最后全班交流默读课文的收获,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注重了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概括文章内容能力的培养,更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本组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将课文与课文之间的整合打下了基础,遵循了“单元主题教学”的整体性、整合性。

三、围绕主题,形成体系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本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设计编排,单元内各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呈现、展示。“单元活动主题”是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的主线,单元活动主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活动的实际情况,达到单元训练重点的目的。我想“单元主题”就像高高矗立的金字塔,单元内的每篇课文就是托起金字塔的一块块基石。只有对这些“基石”进行系统化的累砌,地面上才有可能出现金碧辉煌的“金字塔”;若“基石”东一块西一块,何来“金字塔”的耸峙云天?所以说,我们只有对单元内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才吻合新课程语文读本的编辑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凸现和实现单元主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功能,才能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能主动积极的去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积累。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编排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通过认真阅读感悟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而训练的重点是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描写表现革命先辈对革命的忠诚、坚贞不屈,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我根据这一单元的编排目的及训练重点,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

(一) 感悟革命豪情,学会品析人物。

《十六年前的回忆》既要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李大钊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学会品析人物是自主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来体会和感受人物高贵品质的读书方法。在教学时,基于学生对李大钊不是很了解的原因,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及李大钊被捕时革命形式的资料,拉近学生与李大钊及当时背景的距离,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教学时,我破题导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得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进一步问学生“你觉得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以此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神态的句段引导学生感悟深入理解课文。此时,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画出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简单写下自己的感悟。例如句子“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神态、动作描写进行深入体会,想象李大钊当时的表情及心情,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在有所领悟的基础上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李大钊面对敌人的临危不惧及对革命事业的信心。让学生通过对本课地学习,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学会品析人物的基本方法。总之,教学时,避免过早地主观设定重点句段,造成学生对课文片面的理解,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

(二)巧用读书方法,感受人物品质。

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品析人物能力的基础上,试着独立阅读,独立品析人物,体会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感受革命先辈的伟大,激发崇敬、缅怀革命先辈的思想感情。《灯光》《一夜的工作》两课的教学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会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让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体现人物高贵品质的语句体会郝副营长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不惜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人格。总而言之,就是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

(三)巧设辩论,树立人生理想。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开篇点题提出中心论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首先提出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也就是人生的价值,借此话题我跟学生说“理想是人生导航的灯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奋斗,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以“我的理想”为辩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辩论,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革命志士的无私奉献,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为自己有价值的人生努力的意识。

四、单元活动,拓展延伸(细讲)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资源,有两大核心组成:一是课堂文本资源,二是课外文本资源。课堂文本资源是有限的、单一的,用叶老的话说“教材永远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课堂文本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大课外阅读。那如何进行课外拓展,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强化文本主题对学生的心灵冲撞力呢?

(一) 围绕主题,课前指导阅读。

有些课文所讲述的事情,与我们尤其是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难以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这种情况,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学习新课文前我根据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资料补充,在师生搜集的资料助读下,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时还引进报刊杂志中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帮助学生将课文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

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同学们可先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来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看有关李大钊的影视作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感受李大钊的革命精神,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二) 围绕主题,课后指导阅读。

为了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学完课文后我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有效阅读交流《经典阅读》的三篇文章,进行巩固阅读,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重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课后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有关革命英雄的书籍,进一步感受革命英雄的高贵品质,并掌握作者的这一写作方法。

还有些课文节选自长篇作品中的片断,学完课文后,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来原著读一读,这样,既可以扩展知识面,同时又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学完《鲁宾孙漂流记》后,向同学们推荐《鲁宾孙漂流记》来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围绕主题,读写结合。 著名作文教学专家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写分离,既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有害于作文能力的培养。进行单元主题教学,教师不仅要整体把握单篇文章内容的特点,还应找准读写结合点,读的重点应该成为写的重点,也就是注重对文章内容的拓展理解、生活化解读和对作者思想、人格的深入认识、评析的写作,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感悟能力。

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此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学习,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教学时,我把“口语交际·习作六”、“回顾·拓展六”、“课外书屋”的教学内容交叉、融合,我先让学生先阅读“口语交际”的三则小故事及“课外书屋”的漫画,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三则小故事和这组漫画的看法。接着,联系自己的实际,想一想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的故事,给小组内的同学讲讲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故事。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回顾拓展六》中“交流平台”,细细体会文章写作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方法,并请学生试着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这样通过老师的讲解对人物进行赏析,到学生独立品味语言赏析人物,再到把从中学到的有关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层层递进,一步一步地达到教学目标。

我们已经走过了新课程改革的几个春天,让我们继续踏着这春天的脚步,进一步探索“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通过我们的探索与实践,“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会给我们莱城区教育的发展插上理想的翅膀,成就我们的学生,成就我们的老师,成就我们的学校,成就莱城教育的明天!

第三篇: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改革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对各学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出现在家长和师生的面前。那么什么是主题教学呢?主题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教学环境形成的教、学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题教学

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老师要采用主题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从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发,以学生的价值取向为取向,促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语文的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字素养。本文针对小学语文的主题教学实践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希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1、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营造语文课堂的气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高效快乐地学习。因此,老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有限地课堂时间内将教学内容完整、高效地呈现到学生面前,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很难长时间集中的注意力,在这种环境下,就需要老师营造出有趣的课堂氛围,老师可以抛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生活的实例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并在里面添加一些有趣的生活元素,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让学生不断地放松自己,让其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之后老师在请学生讲出讨论的结果,在学生紧张说不出来的时候,老师根据所得结果进行引导,从而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有限的课堂时间更加高效。

例如,老师在讲解《珍珠鸟》这篇课文时,因该作品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和生活哲理,老师可以请学生在课后或者课前去观察鸟儿的形态,并在再次讲解课文的时候,请学生描述鸟儿的形态,从而让学生对《珍珠鸟》这篇课文印象更加地深刻。通老师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语文教学,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因机械性学习而产生厌烦心理。

2、加强师生沟通,运用主题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当转换观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运用主题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以促进有效的教学,老师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实现主体教学的教学方式。同时,在语文主题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收集一些与课文题材、内容相同或类似的资料,在课堂进行教学实践时,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加直白地了解该篇课文的主体思想和内容,以此减少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时间,这种图文并茂地方式能够吸引学生地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更快且专注的状态进入课堂教学主题中,可以有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老师在为学生们讲授《朋友》这一教学主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将朋友的表现方式通过图片的方式展现给大家,什么是朋友?让学生自己讲述自己的好朋友;朋友的相处方式;老师和学生也是好朋友;一个班级的同学应当以朋友的方式友好相处,团结奋进等。从而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一主题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激发学生自身感受,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整个课堂当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进行有效引导,扩展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作为最基础的课程形式,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其包含的知识点丰富且内容复杂,而对于尚处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而言,这些知识点对于他们来说还太难,就需要老师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明白课文的内容。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老师在开篇之初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习课文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有效的帮助学生打开学习之门,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在最初的时候,老师作为一个积极地引导者,可以带领学生去进行初步的感受,在师生共同的研究下,确认是一个怎样的教学场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所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个角色性格特点个人物特点,让学生的想法能够实践出来。同时,让学生在这种情景模式下感到快乐。当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马上大胆地提出来,大家一起进行讨论从而攻克难题,这样还能够让学生集思广益,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自己的认知。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直接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培养下一代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坚持不断小学语文主题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小学语文老师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就会失去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教学质量,还要采用多种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蓝志国.浅析如何运用主题阅读点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8):124.

[2]侯宝平.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24):142.

[3]沙红兵.基于主题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15):39.

[4]吕江宾.基于主题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学对策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2019,(2):115.

[5]刘秀恩.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41):113.

DOI:10.3969/j.issn.2095-4751.2018.41.110.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语文单元主题教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主专题,采用“三精带一略”的形式构建,选编了精读课文《燕子》《古诗两首》《观潮》,略读课文《鸟的天堂》,一个语文园地。自然景物旖旎绚丽,四篇课文视角迥异,各具特色:呢喃的紫燕、婀娜的柳丝、泗水的万紫千红、奔腾澎湃的潮浪和神秘莫测的大榕树,这些美景在作者的笔端涓涓流淌,点点入胸的鲜活文字更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本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赏析之余还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搜集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二、学生分析:

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一组课文学起来比较容易,因为燕子、柳丝、春日、海潮、大榕树这些景物都是学生身边的景物,加上以前又接触过类似的文章,一定会兴趣盎然。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还要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这一点教师不能停留在苍白的写作技法的指点上,而应该结合课文,寓方法于文字中,使学生易于接受。

三、教学设想:

1、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观察身边的景物,加深切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创设情境,美文美读,在反复诵读中积累优美句段。

3、阅读名家的相关文章,扩大对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四、教学目标:

1、 认识16个生字,会写33个字,积累优美句段。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观察身边的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 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观察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五、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

3、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五、教学时间安排:

本单元教学可用13---14课时

1. 燕子 2课时

2. 古诗两诗 2课时

3. 观潮 3课时

4. 鸟的天堂 1课时

语文园地一 4课时

“丰富多彩的生活”单元导学课

石泉小学 李开友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初步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指导单元预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叶圣陶老爷爷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 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摘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17页。)

所以呀,从现在起,我们要为“学会读书,学会作文”而努力,有没有信心?

预设可能: 学生说“有” 提起情绪,活跃气氛。

提示要求:阅读单元导语“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那数不清的山峦,道不尽的江河;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郁郁葱葱的森林……无不展示着自己的壮丽与神奇。让我们一起阅读本组课文,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谈谈阅读的收获。)(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交流收获:

1、你周围哪些景物迷人?(为什么)

2这组课文的作用是什么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通过它我们知道了什么 (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

关键(小结)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启发语:那数不清的山峦,道不尽的江河;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郁郁葱葱的森林……无不展示着自己的壮丽与神奇。(板书课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读两遍

二、浏览课文,验证主题

提示学生:同学们看看本单元有哪几篇课文?有几篇精读课文,有几篇略读课文。

预设可能:(快速浏览课本并回答)四篇。(说出四篇文章的名称)

(板书相关课文题目)张贴预制的教具(课文题目的贴纸)

预设可能:精读课文有三篇,略读课文一篇。

提示学生:看看每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生活活动?请用简单的几个词语概括一下

预设可能: (说出,师指导)联系“导语”(作为三年级学生,能自己读懂导语中的“单元主题和阅读要求就很不错了。”)

(板书: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围绕主题,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分工阅读12345组五个部分。)

与学生共同完成“知识树”的构建。(图片传不上)

提示学生:12345组按顺序完成四课和一个园地的阅读,每个小组只汇报一个(中心问题)

四、单元活动,拓展延伸

提示学生: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对文章的主要内容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要注意怎样感受。谈一谈:

写日记。(师相机板书:日记)读书笔记。(师相机板书:笔记)写感想。(师相机板书:感想)……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吧。

第五篇: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浙江省奉化市居敬小学

黄吉

如今的一些小学语文课堂,因为缺乏完整、系统的探究和实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性和发展性需要,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而零打碎敲的个案开发,常常只视为新课程改革的点缀,难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大面积铺开,为此也无法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语文课程改革中一块难啃的骨头,阻滞并影响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脚步。

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通过开放教材、开放课堂,优化学习环境,充实学习资源,构建适合学生多元发展的教学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里的“主题”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中心”,而“拓展”,则意味着开放,所以“主题拓展”,就是有中心地开放,在开放中体现意义的联结、情感的延续。一句话,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以下简称“主题拓展”)就是探讨以主题统帅全程、立体开放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方式。

一.建立筛选机制,优化拓展方向

从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主题都应加以拓展和开发。但并不是所有的主题,都可成为语文拓展主题,必须通过筛选机制的过滤才能确定,其中包括:

1.语文课程的价值性——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面向何方的抉择,它规限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运行航道。

2.资源开发的经济性——必须考虑地方差异和教育资源等基本因素,尽管就某一文本而言,拓展主题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可资选择的主题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为主题拓展必须要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而每一所在区域的物质资源、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和管理资源不尽相同,因此,主题的确定和利用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出发,用最节省的经费,尽可能就地取材,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

1 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3、主体参与的适应性——筛选拓展主题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而且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学段及不同素质背景的学生,由于他们具备的人生经验、感知视角、思维方式、言语储备、情感类型、文化修养不同,显然主题拓展具有层次性、差异性。

4、主题选择的开放性——不论以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主题,只要有利于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都应是考虑的对象。要尽可能选择那些涵盖比较丰富、拓展时空比较宽泛的主题。

拓展主题筛选具体策略有:

1、 “菜单式”筛选

针对同一文本,同一年段教师各自确立所要拓展的主题,并通过海报、板报和公开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实施构想,供学生自由选择。

如《秦始皇兵马俑》教学之后,年级组教师根据事先的学生拓展意向取样调查,结合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分别从历史遗存、地理环境、军事纵横、语言特色等领域确立拓展主题,吸引不同兴趣的学生参与研究。

2、 “讨论式”筛选

学生可以自主提出意向中的拓展主题,通过对这些拓展主题的有效性和存在价值的讨论,经历思维碰撞和言语习得的过程,也同时筛选出具有可行性的、富有价值的主题。

3、 “申报式”筛选

学生根据某一文本或内容,确立自己喜欢的拓展主题,有共同意向的4-7人组成拓展学习小组,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教师听取该小组的主题选择说明,综合考虑课题实施的具体条件,最后作出评估,或提出补充意见,或指出淘汰理由。

二.整合拓展途径,拓宽学习视野

虽然文本在我们手里只是一个凝固不变的产品,但是它仍然传达着作

2 者冷静睿智的观点、热烈深沉的情感、明白通达的态度,根据文本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色彩,主题拓展发展思路应该因文而异,因需而异。

1.纵深式发展

文本学习往往不是直线式的、“一次性”的,我们可以从案例文本提供的信息去推衍、生成文本附加的、背景的、深层的、隐含的其他信息或类属信息,从而寻求更深入地理解、体验和感悟,尽可能获取认知的深化和情感的升华。基本流程为:形成文本学习——广泛探求寻证——回归深化文本。如学习《大海中永生》,执教老师预见学生对课文的需求并没有满足,他们想了解更多的有关邓小平的事迹。于是,老师组织大家观看有关邓小平的影片,搜集阅读邓小平逝世后人们对他哀悼的新闻报道,让爷爷奶奶讲一些邓小平的故事,听歌曲《春天的故事》,还上书店买一些介绍邓小平的书。最后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内容“粘贴”到教材上,他们对邓小平的认识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真正体会到了人民对这一伟人深深的怀念之情。

2、横向式发展

由于同位文本之间意义、形式或情感上存在着链接,学生可以通过类推思维拓宽、扩大“个”的积累。并通过由此及彼、由彼及它的引导,使文本的意义和内涵多向度拓展延伸。横向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同位文本的搜集和整理,可以以教师为主,也可以吸引学生共同参加,提倡打破僵化的学科框架,软化学科体系,在相互的渗透中强化学科间联系、课内外整合。基本流程为:形成文本学习——同位文本拓展——整合创意表达。如《北京》,按方位顺序组织材料,条理清晰,形象鲜明。但学生的方位感模糊,或缺乏相关的方位知识,如观看地图的常识等,文本学习中对方位知识的介绍就常常让执教老师觉得很费劲。如果留心与常识学科交流一下,将常识课中的相关知识点顺移,嫁接“藏宝图”活动系列(学习藏宝图、设计藏宝图、按图索宝、探宝惊险记等),荟萃《秋游景山》等文本的阅读,完成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布局图示或简介,水到渠成,也情趣盎然。

3 3.互补式发展

教材中有些观点、理念与当今社会现实有距离,学生认同感不强,我们不能生硬地把作者的情感、体验强塞给学生,必须注意调整策略,科学引导,这也为开展主题拓展提供了新的途径。比如《落花生》,学生并不完全认同文本倡导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确实“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被动已经不适应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现实。基于学生的这样的认识,我们打破认知结构的同类延伸方式,将拓展指向多元互补的层面,通过对比、反差激活学生的思维或情感,推动学生认知点、认知能力的发展。互补式发展的流程为:形成文本观点——多元探寻求证——交流引发辨证。

还是《落花生》的学习,一改课尾印证式的拓展,而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当今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 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回到经验世界中,聆听成功人士的生活箴言,实地感受大学生招聘现场的激烈竞争,征求身边长辈的多方意见,阅读失败、反面的生活写真,学生在立体多维的大语文生活中,积淀、形成了自身真切的认识和体验。然后回归课堂,让不同的思想、观点交流碰撞,教师严格奉行“非指导型教学”的原则,避免对课堂作出总结性定论,使学生出于获得一致、取得共识的愿望,全身心投入课堂,以真实的自我与他人进行交流,使真理越辩越明。

4、辐射式发展

即由于学生认知的欲望和需求,将文本学习链接到其它众多的信息组块与情景集合之中,通过与当前文本相关联的信息集中涌现,学生获得泛化的认知共鸣。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鲸》介绍的是鲸的生活习性,但围绕着“鲸”辐射而来的信息块,如生长环境、产业发展、挽救濒危行动等,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而辐射的中介也是多维的,网络、图书、影视、宣传手册、甚至于产业通报等,为学生的主题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其基本流程为:形成文本学习——个性泛化体验——集中汇报交流。

主题拓展基本途径的梳理,并不是强调它们之间的绝对性、独立性,

4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彼此作用、共同活动而形成指向于主题拓展的链索系统。要保证主题拓展的顺利开展,教师还要注意将整个活动的内容、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主要活动通盘考虑,全面规划。

三.建立实践平台,创造个性空间

主题拓展的实施关键在于平台的构建,否则一切拓展止于方案,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为了给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展示的空间,我们有必要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主题拓展支持性平台。

1.活动平台:借助诸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各种游戏性竞赛等经常化或非经常化的活动机制。积极开展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校园、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文化活动。

第一,“读书节”活动,加强课外阅读的课内指导,组织学生进行诸如有关主题故事会、朗诵会、手抄报、专题展览等广泛的读书沙龙,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

第二,与少先队大队部的主题活动联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利用少先队开展游戏设计比赛活动开展联动:写游戏设计方案、给获奖的游戏取名字、撰写心得体会及采访主办机构等。

第三,通过修学远足、夏令营活动、小记者采风等引领学生走出家门,开阔视野,在广阔的生活舞台中学语文、用语文,放飞心灵,健康成长;

第四,通过亲子共读、家庭藏书统计等促进家庭文化建设,让生活的角角落落弥漫翰香墨韵。

2、数字化平台:构建起新一代的校园、家庭、社会交叉互动的数字信息系统,为主题拓展的推进提供全新的教学平台。

第一,开辟电子阅览室,充实电子读物的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与交流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共享;

第二,建立和发掘成品网络资源,加以利用。包括多媒体课件、BBS公告牌、邮件系统的共享。如《陈毅在梅岭》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进入“陈毅纪念馆”,搜索陈毅元帅有关信息,在“陈毅纪念堂”向

5 陈毅献花致辞;

第三,定期调整校园网学生论坛主题,吸引学生就各类主题自由发表言论,交流见解,发展思维;建立主题拓展成果汇报主页,上载各类学生作品,以展示成果、激励学生。

3.校园平台:丰富图书馆的馆藏,延长图书室的借阅时间,开发班级和社区的图书资源,完善活动资源储备库。

第一,在教室的黑板上建立班级“拓展园地”,定期公布拓展的书目和拓展学习小组的进展情况。

第二,在校园里开辟“学农基地”,与学农活动联动。编写学农札记在学生和家长之间流传。

第三,在走廊、草坪、宣传窗上悬挂读书箴言,在宣传窗上定期展出学生的拓展作品。将课题研究、成果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

4.社区平台:成立拓展教育组织机构,借鉴民警分片蹲点包干到户的形式,鼓励教师由学科专职走向专兼结合,将视角从狭窄的文本、校园转向社区、社会,熟悉校园周边环境,了解社区机构设施,积极引进优秀的校外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建立校园开放日,加强了与社区、居民的联系,包括接纳校外的有识之士加入学校的课程建设,使孩子们受到多方位、立体式、专业化的教育影响。

四.优化评价体系,增强拓展活力

相对于主题拓展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主题拓展评价也可以独立于以文本内容为主要考察对象、以笔试为主要考察手段的课堂评价,采用更为宽松和开放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形成对常规教学评价的补充和完善。

1、重视过程评价,把评价转换成一种引导的方式,放下了评价一直来只出现在过程结束阶段、只作结论性判断的架子,具有更强的亲和力,易于被学生接受和吸收,使评价真正发挥它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诸如,建立拓展文本集,如《伟大的友谊》行将结束后,教师鼓励学

6 生围绕“友谊”为主题自主搜集篇目,经过三周时间的积累,学生搜集到的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的属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也有来自童话、故事当中的。当达到一定数量的篇目时,装订成册,设计封面,撰写前言,自编教材,极有意思。有学生在前言中写道:“友谊是一棵种子,它需要你我的呵护,尽管在它的成长过程中,不免会有磕磕碰碰,但坚信在阳光和细雨的滋润下肯定会茁壮成长。”接着,这个同学以自己亲身经历加以说明。虽然笔法稚嫩,但也求证了学生对友谊的理解、认识和渴望。

2、重视自我评价。让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并不是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而是着眼于学习活动的适时总结和反思,积极地、深入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促进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如,建立学习反思本,采用每周一记的方式,记录的内容主要有: 本周个人拓展学习大事记

优秀作品(作业)录入

学习反思

3、重视以展代评。广泛挖掘成果或个人展示的舞台,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社区阵地、校园广播等宣传媒体,发挥学习园地、板报甚至走廊过道等公众性场合作用,鼓励学生勇敢地展示自己,展示自己的成果。

同时,我们应强调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相结合,不以分数、等第等量化手段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强调进行激励性、成功性评价,避免对学困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直接评价。但是这样做并不表示学困生不要评价。而是要求教师在对待学困生的评价上更加耐心、慎重,充分考虑学生本身的学力和个体的纵向比较,鼓励为主,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上一篇:小学作文课拔萝卜教案下一篇:学习钟扬同志先进事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