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李雪英范文

2022-06-16

理论必须要与实践相统一,在繁忙的实习阶段结束以后,我们必然有很多的收获,也有一些遗憾,那么就要必要对实习阶段的工作、学习清凉进行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实习报告李雪英范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一篇:实习报告李雪英范文

李雪清老师个人述职报告

2014年10月

近几年来学,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以培养人才为己任。恪守职业道德,情操高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持为人师表,维护教师的良好形象。热爱学生,一视同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同时,我利用每个休息日认真学习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力争成为适合时代发展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努力进行课堂改革,不断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高度集中精神听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平时抓紧点滴时间帮助中下生补缺补漏。有时晚上也要挑灯改作业、备课,工作总是做不完,把所有的精力投入教学工作中去。担任宣传工作尽职尽责,认真指导学生各类的书画比赛,依时完成任务,效果良好。

在工作中,遵章守纪、团结同事、乐观上进,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周围的同志学习,对难度大的工作,敢于迎难而上,以自己诚恳的态度和务实的行动赢得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能胜

第 1 页 共 2 页 任低、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努力创造一个团结向上,富有朝气的班集体。对待差生不放弃,能让他们取得一点点进步,尝试某些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不断向前迈进。 能发掘人才,重点培养,如陈雅婷、吴绮薇等同学在各类的美术比赛中均获奖。

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学生的思想有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较大的进步,班风、学风良好,我班曾多次荣获文明班的称号。虽然我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深知自己还存在一些不足阻碍了工作的更好开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戒骄戒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文化素质和各种教学技能,发奋工作,积极进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第 2 页 共 2 页

第二篇:李雪论文

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新课标下的朗读教学 【摘要】中学阶段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供学生朗读的佳作。朗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的能力,并提高审美能力。语文新课标也强调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课堂上应该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而,在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成了被很多教师遗忘的角落,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下面我主要以徐志摩的经典诗歌《再别康桥》为例谈谈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品读 感悟 审美

自古以来,朗读一直是学好语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书声琅琅。《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初中学习目标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目前,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的朗读时间不足,学生没有沉静的品读和感悟,语文也被当作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能力。因此,如何更加适应新课程标准及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则成了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正如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洪镇涛老师所说:‚学习语言,要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有道是‚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读出声气,读出节奏,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神采,读出韵味。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形式多样的‚读‛贯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开启学生想象的空间,并逐步形成潜在的兴趣,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欣赏能力、表达能力等。在此,笔者不揣浅陋,愿将自己的具体做法写出来,以求抛砖引玉。

一、以质疑导自读,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很值得品读一番。作为教师就不应越俎代庖,喧宾夺主,而应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把学习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去主体感知文章。自读的方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默读或自己小声读。 那么如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呢?那就‚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质疑导向,质疑定标。‚疑,思之始,学之端。‛宋代学者陆九渊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有些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不抓重点、疑点,几遍下来,仍不知其所云。教学中,运用质疑的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认真读书,达到导读的目的。如可以借助投影出示根据课文的重、难点设臵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直接兴趣,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学生自己读课文便有了目标,提高了阅读的速度与质量。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应用两步法阅读,具体步骤是:第一遍默读,重在速读。即不查字音,不分层次,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主旨。第二遍自由读,重在细读。即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就联系上下文,自己探究,自己质疑。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是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选择重点的、最喜欢的段落、句子,有质疑地自己读。《再别康桥》美不胜收,是语文老师津津乐教的篇目。可教学的内容丰富,这就需要教师有所选择,选择具有生长点的教学内容。我理解的生长点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能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语文素养有所积淀,同时学会审美方法。

二、以情境带范读,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

如果说自读训练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那么教师的范读,则起了激发学生诵读欲望,尤其是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的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范读, 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表现欲。教师应以身作则,范读,必不可少。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早有论断:‚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又说:‚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更何况语文是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气息和情感色彩的学科,这种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必需要创设一种氛围,设臵某种情境;必需要借助教师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美的体验之中,让他们愉悦地感受、美好的联想,从而获得性灵的陶冶、思想的升华。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想让学生变成审美的主体,教师就要成为审美的导师。教师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想去模仿,想自己表现,激发着学生强烈的诵读欲望,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诗是感性的,诗是不可解读的,而诵读诗歌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我们不妨把教学聚焦在朗诵诗歌上,在朗诵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美。基于此,在讲授《再别康桥》时我们可以完全从诵读入手,但是这个诵读不是基本的朗读,我们要通过读,教会学生诵读现代诗歌的技巧。如基本的断句,音节的把握,节奏的调控等。在把握朗诵基调时,对于诗歌情感的定位要依据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这就需要穿插对诗歌背景的介绍,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在鉴赏诗歌时有‚我‛的存在,也就是多元解读。下面我想把我的以读代讲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朗读与朗诵是有区别的,我们通常为了教学方便让学生都是读作品,底线就是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而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诗歌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样式,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朗诵,在朗诵中加深对作品的感悟。

三、以方法导诵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自读是为了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但仅是粗读而已;范读是为了激发学生赏读课文,但仅是辅助而已,唯有学生的诵读才是最重要的。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故初中语文课堂要给足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朗读,让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始终认为,一节语文课,如果自始至终都听不到学生的读书声,那不算是真正的语文课。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同时教师要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只有教予学生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才能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让学生终身受益。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当然,朗读的要领、技巧是很多的,教师要能准确地朗读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能读好停顿、重音、轻读、拖音、语调,并且掌握好速度、富有节奏感,就需要善于在实际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教师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学生反复练读,用心体会,感悟到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学生一旦掌握朗读技巧,学会朗读的方法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由此看来,朗读不仅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提高阅读的效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读到诵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初读至意读(扫清障碍,感知内容,把握节奏)——意读至情读(体悟文意,揣摩思想,确定情感基调)——情读至美读(技巧点拨——发声方法,声音的处理方式,表情的配合,音乐融合等)

朱光潜先生在《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一文中说道‚一首诗到了手,我不求甚解,先把它朗诵一遍,看它读起来是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节奏。如果音节很坚实饱满,我断定它后面一定有点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初读到熟读的过程就是在体会诗歌的节奏。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节奏是语言的节奏也是音乐的节奏。语言的节奏与发音器官有关,更受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的情感的影响。

在指导学生熟读《再别康桥》时,学生应了解诗歌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它的韵脚,体会它的音节的和谐,断句的规律等。《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韵式上

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优美的节奏如康河的柔波荡漾。如果只是朗读就不会享受到诗歌自身的绝美境界。这就需要教师讲解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四、以再读悟真情,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诵读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而其后的反复涵咏、再次诵读升华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要被点燃的火把。‛每一篇课文总有它的精湛之处,在师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最后选择最精彩的部分段落或语句,让学生再次反复诵读,自悟出真情,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谓。这样,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丰润学生的精神生活,纯洁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再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朱熹认为‚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训学斋规》)学生的再读经过老师的指导,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这样,学生能悟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情感美,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再读,像一位出色的导游,把诵读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界情随声出,其声琅琅,其乐融融,达到这种炉火纯青的境界,何乐而不为?

在美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选取契合的音乐,合适的音乐可以让我们充分体会诗歌的节奏,使诗歌的文字在优美的音乐中流淌让,同时让音乐帮助自己传达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我为《再别康桥》的朗诵选择了小提琴曲《爱的致意》

综上所述,自读→范读→诵读→再读,在导中读,在读中悟,以‚读‛来贯穿整个语文教学,便是我教学的特点。‚教学有方,教无定方‛,这并不可能是唯一最佳的教法,但我以为无论哪种教法,都应以学生为根本,以激发主体潜能为目的。我想,只有这样的教法,才能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在推进新课程的大好时光中,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语文学习多一些朗读,还语文课以美丽、动人的容颜,让汉语丰厚优美的语言之花在学生的心田上绚烂开放!

第三篇:李雪婷演讲稿

大家好;

明天的日子还有多长?谁也说不清。明天是辉煌,还是落败?谁也道不明。明天既向我们时刻展现着机遇,又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发出挑战。明天的希望是美好的,但路途绝不平坦,到处布满荆棘。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花好月圆的明天,只接纳奋斗不息者。我们只有善于汲取昨天的经验和教训,利用今天做好新跨越的准备。斗志昂扬地去挑战明天,才能为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高中的时光不过是一段美好的会议,一本值得汲取营养和回味无穷的没有写完的书。从拿到高考通知书以后,我的假期从期待变得失落与绝望。真的很想跟我的父母说声对不起,让你们失望了,我时常回想从前,时常找回不足。难道人生的足迹就这样流失了吗?我不想!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100减1等于零。虽然我没有考上大学,但是我也要用我的双手营造生活的光芒··

记得那是一个充满信心的一天,迎着幻想的心情,我踏入了一个陌生的校园 ,我相信它能给我理想,给我希望。从今往后,我就要在这里开始我人生的另一个转折了。在校园里我慢慢的开始融入这个集体。我觉得这里充满了朝气,充满了团结的气氛,不管是实作还是学习,虽然每天都会重复昨天的事情,但是每天得到的却是不一样的经验,不同的感受。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虽然每天都在接触,都在探讨,但是每天都能得到不一样的心情,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有滋有味。我从未感觉到乏味与枯燥,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眨眼间就要告别这让我成长的校园了,一想起离开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想想我的伙伴,想想我那如蜡烛般燃烧的老师们,是你们让我看到了星光璀璨的明天,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未来。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老师,是您们燃烧了自己,点亮了别人,去感谢同学,有你们在一起才会开心与快乐,去感谢社会,促使我们成长与前进,去感谢父母,是你们用辛勤和汗水养育了我们,真心希望我们的未来会很有钱,让父母过上幸福的日子,去补偿我们未来要钱而对他们说过的谎言。所以我们要回报母校,回报社会,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心胸,让霏霏细雨去洗刷你心灵的污垢。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

第四篇:积极学习心得体会 李雪

《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学习体会

殷巷镇中心小学

李雪

《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一书,这本书是美国坦普尔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希尔博曼博士撰写,他专长于教学心理学,在积极学习领域享有国际声誉。

书中阐述:学习绝不是简单地将信息塞入学生的头脑,而是需要学生智力、情感、社交、身体等全方位的投入。传统的解释和示范永远不会导致真正的、持久的学习,只有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此结果。这本书讲述了许多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几乎可以用于任一科目。有一些非常有趣,有些则很严肃,目的都是为了深化学生的学习与记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书中描述了101种具体的策略,分为三大板块:如何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变得积极;如何帮助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如何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牢记心间。在教学中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教学方面,确实应当更新观念,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实施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听过和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一点。对于我听过看过并问过的问题或与人讨论过的东西我会开始理解。对于我听过看过讨论过和做过的东西我会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对于我教过另外一个人的东西我会掌握。”希尔伯曼教授在本书的开头的一段话,就道出了儿童学习的方法与特点。

在教学时,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实践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再次,教学中要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得以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具有个性。教学时要有共性的东西,也要有适合不同类型的个性的教学来适合不同的学生。学生有差异,教学设计就要因人而异。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要扬其长而避其短,人人都可以成为出色的人才。

要使学生享受成功,必须充分发扬教学的民主,把他们作为课堂的主体,给他们以鼓励、方法、胆量、热情,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也因此而分享快乐。

第五篇:(李雪琪)感受生活吐露真情

感受生活吐露真情

摘要: 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让学生对作

文课感兴趣,体验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关键词: 体验生活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强调习作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也认为,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才能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品质,因为,作文就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但是,当前作文教学仍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难写难作等现象。小学生作文存在内容空洞、不具体,语言单调,缺乏真情实感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经历过,但是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因此作文时,只得胡编乱造,既写不具体,也不能表达真心实感。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易于表达,能够表达真情实感,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如现实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关爱、教育;老师对我们的关怀等等要用心体会。指导学生要有感而发,当他们遇到能让自己感动或印象很深的事,要及时写下来,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真正达到能够打动读者的目的。也就是要多写体验性作文。

一、 引导实践,丰富体验,积累素材

学生习作的最大难题是“无话可说,没内容可写”。由于学生社会实践少,生活阅历浅,没有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写作时当然就像“无米之炊”。因此,作文教学要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丰富生活阅历,丰富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才能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首先,要引导学生参与自发性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它具有主动性、随机性、经常性的特点。比如看电视、唱歌、游戏、交朋友、外出旅行、做家务等等。在这些健康、充实、自然的常规化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记录,让这种自发性实践活动成为大容量的生活作文素材。

其次,老师应该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计、推荐实践的项目、计划,鼓励学生大胆勇敢地参加实践。如:引导学生组成“雏鹰假日文明小队”,活跃在街道,宣传环保,参加做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深入到群众家中,宣传消防知识,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安全,免受火灾伤害;到工厂参观,到社会调查……这样,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获得第一手写作素材,使写作内容具体化、真实化,并从中感受生活,丰富阅历,让生活真正成为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回忆生活,唤起体验,引吐真情。

专家指出:“追忆性体验能帮助人重新发现已逝生活的意义,不仅能通过想象、联想和记忆把最美好的、最值得珍视的情感经验重新

提取出来,而且能挖掘出以往平淡生活中美的因素,以积极地享用人生。”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许多美好的经历留在童年的记忆里。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情境,勾起学生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唤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引发他们倾吐的愿望。例如:让学生精心挑选珍藏美好记忆的相片,向大家展示,讲述这张相片的故事,写出自己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可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1、看相片——激发真情;

2、说相片——引吐真情;

3、写相片——抒发真情;

4、赏习作——交流真情。

学生通过展示相片、交流相片,一个个兴奋不已,仿佛又回到了曾经拍照的地方,那种曾经有过的体验和感受重新被唤起,产生了不说不休,不吐不快的激动情绪。学生情动于衷,言溢于外,情感迸发,笔下怎能不生花?

三、结合活动,参与体验,勤写作文

体验性作文最大的特征就是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时代色彩,必须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体验和实践作为体验性作文的载体非常重要,其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1、在学校里体验、作文

在学校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写真实感受的作文。“现场演示作文”“创设情境作文”“现场观察作文”“现场游戏作文”在作文课上设计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

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语言文字的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它把课堂“变成了舞台,变成了实验室,变成了一个活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耳濡目染,尽情欢畅,然后记下其所见、所闻、所感。

2、在家庭中体验、作文

家庭生活是体验性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中的故事小事,都可以成为很有价值的作文内容。让学生参与各种家庭体验活动,如在家中学做一种家务:烧饭、洗衣服等。但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做,然后再把做的过程如实地、具体地写下来。学生对这样有趣的实践作业,极乐意接受,而且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熟练地掌握一种家务的小窍门来表现自我。因此,他们就学得很投入,并能获得深刻的劳动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灵感,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3、在社会中体验、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社会生活五彩斑斓,只有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亲自感受,才能扩大视野,开拓思路,流露真情。让学生自己去接触社会生活,如:买菜、买书买报,自己去看医生等等,学生从中获得的感受是真实难忘的,同时也学会了对周围事物进行认真地观察和理性的思考。有的学生从自己看医生的过程中了解到医院的规章制度;有的学生在买菜中学会讨价还价,识别真伪。这些形形色色真真切切的体验就成了学生

写作之源的活水,他们在这样的体验作文过程中既练了笔,又长了见识,一举多得,其乐无穷。

4、在大自然中体验、作文

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而远离大自然的孩子的作文就缺乏生机和活力。适时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的怀抱,去采撷阳光,采撷雨露,采撷虫鸣蛙鼓,采撷鸟语花香。童心向往自然,在春天里,我们组织学生到郊外的田野,看返青的麦苗,看无名的野花,看归来的燕子,嗅泥土的气息。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那种真真切切的感受,是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每次走进大自然,我从不事前布置作文题目,也不提什么要求,不给学生背上思想包袱,而是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她的触摸,倾听她的细语,尽情尽兴,满意而归。经过的学生充分的体验,教师再稍加引导点拨,便会使学生产生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因此,此时写的文章自然“文如清泉石上流”。

总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强化情感体验,写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激发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实现作文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目标。

作者简历

李雪琪,女,汉族,生于1983年6月6日,富源县营上镇人,2005年9月参加工作,专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自参工以来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工作单位:富源县营上镇茂河小学

通讯地址:曲靖市富源县营上镇茂河小学

邮编:655503

联系电话:13466080409

上一篇:森林防火责任状范文下一篇:暑假作息时间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