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健个人资料

2024-04-30

李雪健个人资料(共8篇)

篇1:李雪健个人资料

李雪健

姓名:李雪健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4年

出生地:山东菏泽

李雪健,1954年出生于山东菏泽县农民家庭。1970年16岁时进厂当工人,1973年入伍,后考入空政话剧团。1978年进中央实验话剧院。在空政时,他曾因在话剧《九一三事件》中扮演林彪而声名大噪,不仅外形酷似而且气韵夺人,并因此夺得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1980年李雪健开始“触电”拍摄《天山行》,先后拍摄了《焦裕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荆轲刺秦王》、《四十不惑》等8部电影以及《渴望》、《水浒传》、《抉择》等6部电视剧,并荣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1986—1987政府奖、第11届飞天奖最佳男配角奖、第9届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第11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第14届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第3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

《天山行》、《焦裕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荆轲刺秦王》、《四十不惑》、《渴望》、《水浒传》、《抉择》等

篇2:李雪健个人资料

个人总结

大三已经接近尾声,三年的时光悄悄从指间流逝,还没有等自己回过时神来,大学时光就要结束了。

我想谈谈这三年来的感受和理解。

大一时期:

那时我刚进校门,什么都很新鲜,一颗心总是浮着定不下来。我在上课时间也是好好正常学习,但是没有用心,至少没有如高中一样拼搏。在学习之余,什么活动我都想参加,当时也没有考虑到自己是否喜欢和是否可以锻炼各种能力,总爱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见。就针对大一而言,虽说情有可原,但是现在很后悔浪费了很多时间,没有认清环境和确立方向是一件和遗憾的事情。

大二时期:

那个时候的我已经感觉到时光过得很快了,但是我的重心始终围绕在学习上,比如考试,四级等等。大二的我已经不热衷于各种各样的活动了,不是因为忙而是因为我的思想开始了懒惰和甘于平淡。觉得活动都是虚的东西,不想浪费太多的精力在它们上面。但是现在想想,在自己的简历上都没有可写的东西,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能力,真后悔当初的作为。虽然不重心放在学习上了,但是始终是围绕考试为中心,其实很多课文中学到的东西对于我们的生活和以后的工作是没有多大的用处的,反而其它的实用的和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倒是可以发挥一技之长,彰显自己的个性,学以致用嘛。大二时候通过了专四,四六级,那也是小小的成就。

这个时候我的思想有了深度,我很明确了自己是考验还是工作,我选择了后者,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我觉得后者比较适合我。

大三时期:

我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方向,我知道该考一些工作赖以生存的证书了。在大三下学期我报考了商务英语中级,我还想报考其他的证书,我知道我一定是要工作的,我接下来会好好考虑一下实习和找工作的事情。大三我的专业课程已经不是很用心了,我知道那时不好的,因为我还有专八没有通过,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准备。我打算在暑假去实习,大四上学期好好准备专八,然后下学期就去工作。

总结:四年既有收获也有遗憾,但是我觉得大学就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好不好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篇3:李雪凇:红鹤飞入公关业

《国际公关》:红鹤启动公关业务的初衷是什么?

李雪凇: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实现我们全传播的职能。目前对红鹤来说, 主要业务是广告, 这在整个传播服务链条上是不完整的;二是因为随着媒体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 广告传播的直接效果降低, 公共关系传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国际公关》:红鹤为公关业务设定了什么样的发展方向?主要服务的客户群体有哪些?

李雪凇: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出现, 在实体社会之外, 重新构建了一个虚拟社会。当然, 现在使用网络的大部分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当这些人成为主要消费群体的时候, 企业的营销方式将会有很大改变。因此, 红鹤公关的目标不仅是提供传统公关服务, 更重要的是借助互联网来提供新型的公关服务。红鹤公关的客户也主要是房地产以及与房地产有关或由其延伸出来的客户, 比如金融类产品客户与汽车类产品客户等。当然, 我们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比如消费品行业。

《国际公关》:在你看来, 广告与公关有什么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李雪凇:广告与公关是以传播工具来命名自己所属的行业, 二者联系十分紧密。广告可以利用媒体来呈现创意, 赋予产品不同的个性;而公共关系可以站在第三方的角度, 采用更多的传播方式来达到影响利益相关者的效果。同时, 公关人与广告人可以组成一个团队, 利用各自优势进行完美的传播合作。

《国际公关》:在红鹤, 公关、广告与顾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李雪凇:简单地说, 红鹤顾问是房地产产品研发部门的“外脑”, 而红鹤广告是房地产营销部门的“外脑”与“外手”, 红鹤公关的目的则是帮助客户提高持续竞争力, 从而让其品牌和产品占据消费者的大脑。单独利用某一方面, 只是简单的线性动作, 如果把顾问、广告、公关各种服务整合在一起, 则成为一套非线性的动作。

《国际公关》:红鹤的广告、顾问和公关这三家公司会独立发展吗?

李雪凇:会自我发展, 但在发展速度上是不同的, 广告是我们的主业, 公关刚刚起步, 顾问人员的扩张也不会太快。这三家公司在一些特殊项目上也会有一些捆绑式的合作。我们现在做10个项目, 大概就有两三个在进行这种捆绑式的合作。

《国际公关》:现在市场上有“公关第一, 广告第二”的说法, 你怎么看?

李雪凇:市场上有些领域对公共关系的需求确实比广告要大, 但在房地产领域还不是这样。房地产行业具有地域性特征, 除非是全国多个城市联动的项目, 否则不太需要公关公司进行大规模的媒体传播, 更多地是用广告。而且,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除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在逐渐走向公关导向以外, 其他二线级的省会城市或小城市仍然是广告导向, 这些城市人口少, 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比较单一, 主要是通过地产报纸或业内杂志, 广告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就人才来说, 房地产领域优秀的策划人才大部分在广告界。广告也好, 公关也好, 都是手段而已, 关键是有好的人才和创意。

《国际公关》:你们在人才选拔与培养上是如何做的?红鹤的企业文化对人才的吸引力表现在哪里?

篇4:“病人”李雪健

按照李雪健自己的说法,十多年来一直想同导演杨亚洲合作拍部电视剧,一直没逮到个合适的机会,这次没怎么看剧本就接下来了,事实上这并非一个简单角色。本剧剧名虽然以身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头”——刘二铁为剧情原点,但真正给李雪健的戏分并不多,特别是随着刘二铁病情的加重,台词愈发稀少。所以,李雪健能否演好刘二铁,取决于“病人”形象是否合格,许多时候全凭李雪健的无声表演。

刘二铁是位老年痴呆症患者,但不应看成是一位普通的病人。他当然具有同类病患者的共同特征,但因生活的环境,特别是与刘海皮(黄磊饰)的父子戏中,间或揉进一些特殊的情感。沒患病前,两人关系当然是父子,随着病情的出现,关系陡然变成了陌生人,再接着到朋友,后来又变成了刘海皮所说的,他是他父亲的爸爸,而父亲是他的儿子。这些关系变化也并非呈线性发展的,随着环境和病情的变化,时或反复。也所以,尽管刘二铁常常呆坐在那里,但他的一言一语,到后来的一举一动,均是调动剧情发展的核心动力。

尚不知道李雪健在刘二铁这一人物身上是否提前做过别的功课,但当刘二铁患上老年痴呆症后第一次出现在银屏前时,毫无疑问,他就是一位真正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先前那个嗜酒如命的老头,突然变得呆笨、忘事、傻笑、偶尔还有点固执。随着刘海皮、易爽(宋佳饰)等人的先后登场,刘二铁的内心似乎有所回暖。作为患者的刘二铁,一直是被他人关心照料的角色,但在不经意间,他也会偶尔释放出一点情感来。比如他经常让刘海皮和易爽同他一起吃零食。而当刘海皮因涉嫌当婚托诈骗而被拘留时,他甚至开始关心起刘海皮来。这种关心不全像父爱,也不全像朋友,更像是各种情感的自然交织。

别以为演好“病人”就很容易。第87届奥斯卡的影帝桂冠,颁给了在《万物理论》中出色扮演霍金的英国80后男星埃迪·雷德梅恩。为演好霍金这一角色,埃迪不仅在学识上努力丰富自己,还深入了解了霍金的病情发展过程。据报道,直到颁奖时,埃迪还有点“小驼背”。而由他演绎的霍金,甚至令霍金的同学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扮演一个病人也许并不难,但演出一个对科学有着坚定追求信仰的病人,这则是埃迪的独到之处。或者说,演病人并非只需演得有病,埃迪如此,李雪健同样如此。与其说由李雪健出演的刘二铁是位呆萌老头,倒不如说,这是一位夹杂着各类情感体温的特殊“病人”,这显然是刘二铁的可爱之处。

篇5:演员李雪健的励志故事

作为演员,我们想说的话都表现在人物上、角色上。《焦裕禄》《杨善洲》这两部电影都是在他们工作生活的土地上拍摄的,我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焦裕禄、杨善洲就是这样。

演员是一种职业,我们这个职业就是创作人物,而且是鲜活的人物。通过人物,让观众感受到假恶丑和真善美。但是演员需要明白一点:人物,不是演员一个人的,是集体创作,而且有些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就很有影响。对此,作为演员千万不能自我膨胀。

拍电影《横空出世》,我接触到总装备部很多精英,如果说他们付出的是100,那么他们得到的回报是1,太不成比例。拍完这部戏,我很受触动,他们太了不起了,所以又参加了反映中国航天测控人生活的电视剧《中国轨道》的拍摄。拍摄进行到一小半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得了病,当时就想我宁肯死了,也不能让这个戏夭折。整个剧组从西安拉到北京,我坚持了一个多月,把戏演完了。休养了两年后,我重新拍戏,每次在剧组吃盒饭时,我都觉得特别幸福,因为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我在为观众创作。

近些年来,文艺事业蓬勃发展,但出现很多乱象。从个人来说,是一些演员经不起名利的自我膨胀;从社会来说,是环境提供了让他们膨胀的土壤。比如不管明星做了什么,粉丝都欢呼鼓掌,好坏、黑白、是非不分,这是不应该的。文艺界出了丑闻,最受影响的,也是这些粉丝,他们中有些人青春年少,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要注意对他们的正面引导。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有些作品观众一边看一边骂,创作者一边挨骂一边还挣着大钱。这样的作品是有经济效益了,但是社会效益呢?应该加强对这种作品的外部监管和制约。

演员这个职业不轻松,想做好了不容易。我们赶上一个好时代,要珍惜演员这个名号。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和鼓励。

篇6:李雪健个人资料

牢记良知和责任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铁 凝

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召开这样一个文艺座谈会,对于激励和引导全国文艺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事业中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时期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广大作家响应时代的召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出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中国文学事业呈现出大繁荣大发展大团结的生动局面。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学的繁荣离不开党的文艺政策的指引,离不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党为文学发展指明了方向,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大气候。“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命脉。在党的文艺政策指引下,作家的创作和作品出版的空间越来越广阔,深入生活得到了很多具体、实在的帮助。党的关怀激励着作家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

很多同志都会想起总书记当年所写的那篇《忆大山》,我和许多作家朋友一样,都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那种情深意长的温暖。作家特别关注细节,《忆大山》中的很多细节令人难忘。比如,总书记当年经常和贾大山促膝长谈,有时夜深了,院门关了,他们一起悄悄地从大铁门上翻过。比如,贾大山是总书记到正定后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而在贾大山垂危时,总书记又专程前往正定,两人执手相望,留下了贾大山人生的最后一张合影。我们从这些细节中感受到了高山流水般的相知相敬,我们也从正定一个作家的小院想到了延安的窑洞,体会到了党对广大作家的尊重、信任和爱护,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深切期许。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使他们结下了那样深挚的友谊?我想这是因为贾大山同志的高尚人品,同时也是因为贾大山是一个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的作家。在他的讲述中、在他的作品里,我能够强烈地感到,他的呼吸就是广大农民的呼吸,他眼中的光就是照亮着无数劳动者心灵的光。他的笔下凝注着人民疾苦忧患的重量。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割裂开”“他更没有忘记一名作家的良知和责任”。

“良知和责任”,正是因此,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作家心心相印。文学从来就不仅是作家个人的事业,中华文化有着悠久深厚的“诗教”传统,文学一向被看作是正人心、化风俗的重要途径,“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更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从古至今,那些伟大的作家们,从未放弃他们对家国天下、对民族命运的责任,他们作品呼应着人民的忧乐,深沉地表达着把中华民族从根本上凝聚在一起、使人们向上、奋进的思想和情感。牢记良知和责任,这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学工作者的郑重嘱托,我们要有担当的气概,不辜负党和人民对作家的期待。

马克思早年就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如何面对和迎接这样的“判断”,中国文学在百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提炼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文学什么时候与人民共呼吸、共命运,文学之树就会枝繁叶茂,什么时候离开和违背了人民,文学之树就会枯萎凋零。这一点,一再地为历史所证明,它仍会被未来的历史所印证。今天的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将要发表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使中国文学的创造力更充分地激发和挥洒,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体会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尚长荣

我从事了60余年戏曲工作,戏曲艺术作为我毕生钟爱和从事的事业,至今仍觉得它是宝藏,究其根源就是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它的程式、语言、旋律遵循着美学原则和精神内核,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但是传统并非不创新,古典也并非不时尚,回顾戏曲艺术的道路,本身也是在包容创新、兼收并蓄中发展演变,比如京剧能够集合各剧种优点,使之融会贯通,节奏明快,旋律顺畅。

现在时代在发展,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更需要传统文化精髓的注入,党和人民把继承、弘扬、推动和发展传统艺术的重担交给戏曲工作者,我们如何做好这门学问?结合我个人关于《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廉吏于成龙》的创作实践而言,我想不仅要尊重传统、研究传统、继承传统,还要激活传统。这三部曲也是在我和团队反复实践、集思广益中创排完成并得到了观众的支持和认可。

文学艺术不仅要带给观众艺术享受,还应有关照现实和启迪作用。新时期,我们在把握传统戏曲的深邃底蕴,用活传统戏曲的深厚技巧,保持每个剧种的不同风格、个性及美学内涵的前提下,还应融入这个时代,适应观众新的文化。戏曲表演者可以通过学习、借鉴、移植、发酵,在自己的思路下把程式用活,塑造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加强戏曲艺术的表达力和展现力,带给观众更好的艺术作品。

值得欣慰的是,戏曲工作者也在创作演出中努力践行传播传统文化。有个鲜明对比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近年来,戏曲人尤其是基层院团处在非常边缘化的现状中,但他们仍然甘受清贫,坚守着精神领域的一方净土,传播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再苦也要演好戏,以实际行动拥护党中央的决策与号召。如山西两个院团都在演出《廉吏于成龙》,老百姓非常喜欢,只是唯利是图的经销商不喜欢。如果为了利益而摒弃传统文化,如果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最后底线无法坚守,那么艺术舞台将逐渐被欧美所取代,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非中华文化的载体将大行其道,那是我们不愿见到的。

国家对文艺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感到温馨,更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振兴戏曲艺术的使命和责任。我们更应身体力行,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大局意识、使命意识,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展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工作,精排、精演,使老戏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在新创剧目方面精益求精,创作出唤醒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魅力,尽一个戏曲人应尽的天职和良心!

铁肩担道义 传播正能量

空政文工团一级编剧 阎 肃

我称得上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战线的一名老兵,到现在依然在心里

经常哼唱着“追上去追上去不让敌人喘气”那些歌。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就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我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所以,我、我们心中常念叨的就是6个字:“正能量、接地气”,在部队来说就是有兵味战味!

这个兵味战味体现在哪里?不外乎两条。一个是我们的作品,不管是一首诗、一首歌还是一部剧,都要说出战士的心里话,写出战士的真感情,让战士发自内心地去喜欢去传唱,让他们在冲锋陷阵时有无穷的力量,在军旅生活中有前进的动力,在成长历程中有精神的港湾。近年来,军队推出了一批强军歌曲,鼓士气、抒兵情、壮军威,唱出了当下军营的最强音,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另一个是我们这些文艺工作者,还是要保持扎根军营、官兵“五同”的好作风。现在总政组织军队文艺工作者走基层、要求多下部队慰问服务,很多军队文工团也在搞下连当兵、多闻兵味,这样的举措好。军营是我们创作的沃土,战士是我们讴歌的主角,离开了这些,就没了兵味战味,甚至会变味。

然而,我们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近年来,我总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社会上绯闻、丑闻,花边桃色;作秀、作呕,低俗恶俗,纷纷闯入眼帘、聒噪不休,好像这才时髦夺眼球,甚至香臭不分、法纪不论,越黑越火,让我着实感到有点寒风飒飒。一开始,我以为只是偶然现象,一笑置之;渐渐地我从一些青少年的反映和津津乐道里,感到不可等闲视之;最后我感到冷风刺骨,不能就这样听之任之了。我们好像不能光看到评了多少奖、开了多少花,而要真看看移风易俗、社会风尚、流行风味儿了!更何况在人家不遗余力、重金营造、推而广之的情况下,我们有少数人还争先恐后摇旗呐喊、推波助澜,被市场、收视率牵着鼻子走,还津津有味、得意非凡,这还有点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良知么?

所以,我一直在渴盼中央发出清晰有力的声音,重现文艺的朗朗天空。72年前,我们党开过一次文艺座谈会,叫“延安文艺座谈会”,明努力方向、开风气之先、启一代文风,正本清源,振奋了全国人民;今天,我举双手赞成开这样一次文艺座谈会,我期待着这次会议能够振聋发聩,润物扬帆。

我觉得,我们每一位以文艺为终身职业的从业者,我的同行们,都应该做到“四有”,那就是胸有大业,腹有诗书,肩有担当,术有专攻!我们还应该有“四艺”,那就是大义、道义之“义”,坚毅、毅力之“毅”,友谊、情谊之“谊”,然后才可以谈到艺术、文艺之“艺”。

关注 弘扬核心价值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 江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美术界遵循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扎根时代沃土,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围绕文化强国的振兴,以服务人民、服务大局为中心,不断掀起繁荣创作、体制创新、人才培养的热潮。

美术艺术在历史上,在各种文明创造中,历来是最活跃敏捷又最沉淀深厚的艺术种类。我提议重视视觉文化建设,以此为抓手,来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表达和社会实践体系,建构中国文化创新与全球传播的视觉平台,建构以视觉文化为特征的中国学系统。视觉文化建设要担负起四个方面的文化责任:

一、核心价值的视觉表达。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天地本无心,此心就是核心价值观。要把这个核心立起来,使其成为年轻一代的身份认同。要让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体系根植在年轻一代心中,它必须有抓手,必须是可感、可触、可依的“活物”。我们倡导阅读经典,这个经典不仅是国学经典的经、史、子、集,还包括视觉上的国学经典、民族民间的书画器物。我们要让年轻一代从形象的教育中理解中国、感受中国,从这些实实在在的书画器物的体认中重建乡愁,重建心中的、可以带着走的家园。

二、中国文化的视觉创新。艺术创新要扎根现实生活的沃土,要直面现实中国,并做好传统文明精华的现代活化和国际优秀文化的本土活化,创造性地努力完成这双向的活化,并取得时代的创造性成果。

三、优秀传统的视觉活化。习主席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个活化就是要倡导全社会的书法、民艺、民乐的学习,让今天的人们通过上手的操习,了解文化内涵,体验传统灵魂。今天大数据、互联网、多媒体时代,更需要这种视觉传统的心灵活化。

四、国家形象的视觉传播。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中,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成国家战略。在这方面,确实存在文化输入与输出的失衡、文化对话失声、文化传播形同土特产地摊的现象。如何建构以视觉文化为特征的中国学系统,让真正有活力、有竞争力、有创造力的艺术走出去,营造极具感受力、感染力的文化传播,是视觉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为此,我们建议,把视觉文化建设纳入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充分发挥视觉文化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文化的力量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赵汝蘅

请允许我先讲一件发生在不久前的事情。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小金湾,是一个以东乡族为主的乡村,村民们信奉的是伊斯兰教。在小金湾,升学率一直是个让校长头痛的问题。然而今年9月份开学时,小金湾小学居然没有一个孩子退学!从原来一个年级80到90个学生,今年达到了300多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改变?我们得知,这竟然是因为中国舞协在那里开展舞蹈志愿服务项目——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之后,发生的悄悄的、可喜的变化!

我们于是惊讶了:舞蹈,真的有这样的魅力!艺术,就是可以这样“润物细无声”!

也是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之前,中国舞协举办了“全国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汇报展演”。来自全国偏远地区的18个民族的500多名小学生,在北京的民族剧场上演了各自民族的少儿舞蹈,他们感情真挚,表演朴实,载歌载舞,令人赞叹!这些农村孩子,从来没有走出家乡一步,不要说北京,就连县城都不知道在哪里!这一天,他们在北京的大舞台上,绽放出灿烂而自信的笑容!小金湾小学的四年级学生杨文,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北京,原来觉得特别遥远,做梦都没想到今天真的来了!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面对偏远地区、贫困地区,面向生活在基层的百姓,我们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能做什么?我们不能观望、不能犹豫、不能躲进小楼,我们只能背起这份沉甸甸的时代责任,加倍地努力,再努力!我们不能端着那些假大空的“架子”,我们只能踏踏实实地创作人民喜爱的作品,与人民面对面,与人民心贴心!我们不能孤芳自赏、不能一切向钱看,我们必须用文化的力量传播阳光,移风易俗,教化人心,驱散雾霾,改善人性,给人们更多的精神力量!这既是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机遇,也是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中国舞蹈家协会实施了“全国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带领舞蹈家和青年舞者们坚持深入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提升文艺本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艺术工作随着时代的脚步,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应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充分贡献自身的才智,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更好地实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目标!

最后,我要向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就在10月14日,我们又有新的一批文艺志愿者,50多个舞蹈志愿老师,从酒泉又出发上路了。这一次,他们决心要让舞蹈志愿行动,覆盖整个酒泉地区的所有农村小学,惠及成千上万的甘肃各个民族的孩子。孩子们在电话里争着说:中国舞协的老师们,放心,我们一定会跳得更好!亲爱的北京,我们一定会再来!舞蹈志愿者们说: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早过玉门关!

捕捉时代的新意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叶 辛

最近,我又去了一趟贵州。上海的作家朋友们问我,你怎么对贵州乡下有那么大的兴趣,几乎一年要回去一次,我用一首小诗回答:明丽艳阳耀山川,洁白云朵绕山峦,冬春夏秋到山乡,四季景观不一般。这虽然有一点和朋友开玩笑的意思,但也是我由衷的体会。每一次回到我熟悉的贵州山乡,我总会发现生活当中的一些新的带着泥土味的实感的东西,心中也就会萌动起一股创作的愿望。

差不多20年前,我写过一篇《两种生命环》的短文,写到作家应该不断地向生活学习,用两副目光来观察生活的体会。我初到农村插队的时候,经常是用一双上海小青年自以为是的目光来看待贵州山乡里的一切,觉得山乡偏远、闭塞,甚至还荒蛮和落后。但是,在村寨上待得久了,慢慢地我的目光起了变化,我经常也会用一双乡下人的眼睛,疑讶而愕然地瞅着县城、中型城市、省城、瞅着北京、瞅着上海一年和一年不同的新景观,并且把这些新的人和事带给我心里的震颤用笔记下来。就是这样,当两副目光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往往会有新的灵感冒出来,新的创作冲动涌现出来。

35年前,当我创作长篇小说《蹉跎岁月》的时候,有出版社的编辑劝我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怎么写小说啊?我也为此困惑了很久,但是我后来想,我要写的都是我生活当中体验过的插队落户的生活,只要准确地把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捕捉时代的新意,是会有读者的,所以,我还是把《蹉跎岁月》写了出来。事实证明,《蹉跎岁月》发表、出版,尤其是改编成电视剧以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20年前,我写作长篇小说《孽债》的时候,也有人劝我说,你这种故事,是知识青年命运中的少数,没什么典型意义。我也犹豫了很久不敢下笔,但是我回想起知识青年的苦恼眼神,我想这是生活恩赐给我的,我应该把这样的故事写出来,因为这样的故事带着时代的烙印,它折射出来的是我们这代人的命运和感情经历,会给读者耐人寻味的思考。后来《孽债》出版了,也改成了电视连续剧播出了,同样受到了欢迎。

今年,我又写作了长篇小说《问世间情》,写的是进城打工一族中时有所见的临时夫妻现象,又有人劝我说,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支流。但是我看到生活中有过这种烦恼的感情经历的男男女女,像生活中漩涡般打转转似的情景,这是一种新的矛盾,处理好这样的矛盾有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意。我还是把它写了出来。书出版短短几个月,就印了好几次。

不断地向生活学习、不断地感受生活、不断地在生活中捕捉新意,可以说这是我40年创作的一个信念。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每一个有追求的当代中国作家也应该为我们的祖国和我们今天所生活的时代书写新的篇章。

用角色和观众交流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李雪健

“家乡有个小石匠,参加土改入了党,头戴竹叶帽,身穿百姓装,穿着草鞋干革命,创建了滇西大粮仓。一身泥一身汗,大官他不像,像什么?像,像个种田郎。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坐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我一直记得这首2011年拍《杨善洲》时听到的当代百姓编的歌谣。

作为演员,我们想说的话都表现在人物上、角色上。《焦裕禄》《杨善洲》这两部电影都是在他们工作生活的土地上拍摄的,我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焦裕禄、杨善洲就是这样。

演员是一种职业,我们这个职业就是创作人物,而且是鲜活的人物。通过人物,让观众感受到假恶丑和真善美。但是演员需要明白一点:人物,不是演员一个人的,是集体创作,而且有些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就很有影响。对此,作为演员千万不能自我膨胀。

拍电影《横空出世》,我接触到总装备部很多精英,如果说他们付出的是100,那么他们得到的回报是1,太不成比例。拍完这部戏,我很受触动,他们太了不起了,所以又参加了反映中国航天测控人生活的电视剧《中国轨道》的拍摄。拍摄进行到一小半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得了病,当时就想我宁肯死了,也不能让这个戏夭折。整个剧组从西安拉到北京,我坚持了一个多月,把戏演完了。休养了两年后,我重新拍戏,每次在剧组吃盒饭时,我都觉得特别幸福,因为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我在为观众创作。

近些年来,文艺事业蓬勃发展,但出现很多乱象。从个人来说,是一些演员经不起名利的自我膨胀;从社会来说,是环境提供了让他们膨胀的土壤。比如不管明星做了什么,粉丝都欢呼鼓掌,好坏、黑白、是非不分,这是不应该的。文艺界出了丑闻,最受影响的,也是这些粉丝,他们中有些人青春年少,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要注意对他们的正面引导。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有些作品观众一边看一边骂,创作者一边挨骂一边还挣着大钱。这样的作品是有经济效益了,但是社会效益呢?应该加强对这种作品的外部监管和制约。

演员这个职业不轻松,想做好了不容易。我们赶上一个好时代,要珍惜演员这个名号。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和鼓励。

篇7:作者李雪

2009-4-3 23:23 回复

yuan521peng

2位粉丝

2楼

豆豆是怎样一个女子,能通晓佛理道德,又是如何练得如此逻辑性强,思维清晰的?

答:谢谢你的夸奖,我很普通,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棒。或许我是跟普通的、大多数的女人有些不大一样,我比较喜欢思辨和写作,这跟个人喜好有关系,也跟我的经历和生活、成长环境有关系,但这些在我看来都不重要,说到底我只是做了一件我喜欢做,而且也适合我做的事情。重要的是它有意义,当然这种有意义的判断是在我个人的价值体系下做出的,在我看来它的意义就在于我的作品也许会有人喜欢,也许会有人能从中得到点什么、想到点什么,当然他们得到的越多,我眼中的意义也就越大。按照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观念,幸福的含义就是快乐+有意义,所以要我说豆豆是一个怎样的女人?我会说:她就是一个已经找到了幸福,而且是属于自己的最终极的幸福的女人。

至于你提到的其他的几个疑问,我想是否可以把它们都归结成、转化成另一个问题:你的信息渠道都有哪些?你是怎么萃取和筛选、吸收这些信息的?

我的信息来源大概有这么几类,第一是文字信息,报纸、杂志、书籍,还有少量的社会科学类的学术性刊物,说它少量,是因为国内的学术刊物真能让人看懂的的确是不太多,呵呵。第二类是交流,我有许多的朋友,他们也爱观察、思考和研究,而且其中有不少人的观点独具匠心、别具一格。这样的人在相互的交流、沟通中碰发出火花是很正常的事,有时星火还会燎原,你比如有的朋友吃斋念佛,有的朋友对此不屑一顾,见了面就会互相盘道、说理和质疑,此时的理就会变形成为某种信念的新衣—皇帝的新衣,这也有点像炼钢,淬火、浇水、敲打、去杂质,百炼百辩的结果是使得我们每个参与之中都会有所觉、有所悟。第三是思考,无论是文字,还是话语,它所能承载的信息只会让我们有所觉,你必须还得再思考和加工,把它彻底的内化和并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当中去,之后还需不断的去用,在实践中去改良和验证它。前者有点像反刍,听到了、知道了、明白了,不代表它就会成了你身体中的一个部分;后者有点像是挖宝藏,你有了藏宝图,未必就一定能挖到宝藏,图错了或是你看不懂图,你一样是找不到宝藏的。

至于该如何吸收?这个大体上无非也就是那么几种,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验证、多

交流。这里可以谈的问题很多,比如选什么样的书,怎么做笔记,怎么去观察和验证,与谁去交流,怎么样去说理辩论,等等。就拿你所问到这几个具体的东西来说,道德,佛理,逻辑性和思维。常人看起来很神秘,实则它们也都很实在啊,社会科学原本就有很多的分类啊,宗教学、伦理学、逻辑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等等。很多啊,你有没有去寻几本拿来瞧瞧、翻翻?先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然后再去读人物传记、回忆录、史料、民俗风情等相关的资料,然后再用自己的知识体系、眼力、思考力去拆解跟剥离那些现象以及潜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事实上,我在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所罗列的那些闪光点,也都不是我原创的,它们原本就有,我只不过是用一根线把它们都穿了起来,同时又往里面加了些其他的元素跟单元。你比如王庙村扶贫,公司加农户的机制,这个在2003年前后学术界、新闻界都是热点啊,蓝田股份当时搞的很红火啊。再比如村民自管自洽,只收取每道工序的加工费,以小民经济治小农意识,这也是早就上了北大mba组织学的案例书了,楼百金制衣厂案例。再有格律诗与乐圣的这场战斗,不也早就登上过银幕了吗?《大染坊》中的宏巨与上海的虞美人。价格战、倾销、反倾销、做霸盘、作秀、山寨机,这样的新闻不是经常会看到的嘛。这有点像做菜,我只不过是把材料都搜集在一起,然后再用不同的手法把它们煲层一锅汤、一道菜而矣,有时为了加重戏剧效果、突出个人风格,我还会多加些佐料、夸大一下。

这些都是鱼,不算什么,真正重要的东西是渔,捕鱼的能力。说它重要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不容易获得,少则金贵嘛;二是一旦获得,作用明显。我在小说中也说过,靠的文化当然是弱势文化,可不靠别人只靠自己就果真是强势文化了吗?NO!我在林雨峰与丁元英见面的那场戏中提过,“救主的不是人,是道,得救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咽,是觉悟。”可如何才能觉悟呢?在我看来,那只能是靠自己来参、来思考、来体会。可觉悟这东西的确是真不容易,否则我也不会非要在小说的书名‘救世主’的前加上‘遥远的’修饰词了。套用物理科学中有关原子的理论,原子周围的电子要想能级跃迁是需要能量的,书、信息、知识对于我们的思维来说就是能量,但这里有一个转换率的问题,思考力强的人相对来说转换率就会高一些。量变不难,慢慢积累就可以了,难的是质变,你得有天赋、灵性、洞察力、想象力、严谨性,同时也需还需要有良好的心态、高EQ和韧性。而且这里还有一个时间、经历、阅历的问题,年龄太小,没有经验也就没有觉,年龄太大,处处都是烙印,想要再融汇出新就难了。信息、知识、规律这些都是鱼,洞察力、分辨力、适应力、思考力、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感受力,那些才是渔啊,有了它们,救世主也就离我们不再那么远了。

2009-4-3 23:24 回复

yuan521peng

2位粉丝

3楼

【长篇小说《背叛》在本刊1-4期作为特别推荐作品连载之后,引起社会广泛反响,20多家影视单位争购改编权。有读者感言:“很多年没读过这么好的小说了。”但同时也有读者质问:“用如此多的版面,发这种不入圈的小说,是不是浪费?”而更多的读者关注的核心则是:《背叛》是怎样浮出水面的?作者何许人也?

在此,责任编辑张西、易孟林与作者豆豆作过一次谈话,他们之间的坦诚对话,也许能对读者的疑问作出某种解答。】

易——易孟林

张——张西

豆——豆豆

易: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作品?

豆:任何人,只要一动笔就说明他有了表达思想、观点或意图的冲动,我也一样。另一方面,写作可以使我较为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人,进而增加知识、充实生活,并且有可能通过这个过程得到一点成就感。

张:以你的年龄、资历怎么会写出这样的作品?

豆:我想,你指的是作品的主题、题材与我的实际生活环境距离较大。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提到我的一个女朋友李红英。

我从十七岁因为工作关系结识了李姐,她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她的人格、品德和思维方式都对我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1990年她到欧洲定居后,不断给我寄回大量的参考资料,每次回国都给我讲述一些我所陌生的社会生活,这使我有可能用另一种非传统的思维方式去关注事物和评价事物。易:主人公是否确有其人?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男主人公?

豆:主人公当然是虚构的,是根据生活和个人的理解想像出来的人物,是出于故事和主题的需要。塑造这样的男主人公,肯定要涉及到女人对男人的评价和要求,涉及到男人的社会定位和女人的社会定位,不是一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的。塑造这样的男主人公,至少表达了我对“男人形象”的一种理解。

张:谈谈你对女主人公的理解?

豆:女人的社会角色是一个老话题了,理论有理论的说法,生活有生活的说法。我曾试图让女主人公有完全的自主意识和自主权利,但生活不答应,可能女主人公自己也不会答应。例如女主人公的结局,很难抛开男主人公的命运而独立存在,这里面有一个生命支撑点的问题,这并不是说她离开了那个男人就不能生存,而是有更深层、更复杂的原因,包括情感的、价值观的等等。从我个人的理解,如果不打碎一些东西给人看,会不会影响作品的主题思想呢?我担心这一点。

易:写这部作品是否有什么背景?

豆:这部作品是从1995年6月开始动笔的,写了两年多,到1997年8月完稿,除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使我想表达一些东西之外,没有其它的个人背景,有了一种写作冲动,就写了。

张:相对传统小说而言,这部作品是不是一种背叛?

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包括写作的方法和格式也比较传统,没有半点背叛的动机,所以我不认为这部作品是对传统小说的一种背叛。

易:你是否在女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思想?

豆:我想,自觉或不自觉地会有一些,但不能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女主人公有她特定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内涵,她的行为和思想有独属于她的轨迹,虽然我以我的理解去假设她应该怎样,虽然这里面有我无意识地强加给她的东西,但出发点还是要建立在女主人公的生存基础上。

易:男主人公如果有其它的结局是否更让人容易接受一些?

豆:关于作品的结局是否应该让男主人公死去,这个问题自始至终一直困扰着我。从我个人的愿望出发,我喜欢男主人公这个人物,不想让他死,但是,又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似乎怎么处理都不行。抛开这个人物的个人心理承受力不言,仅从法律方面讲,他犯的罪不是坐牢的问题,而是杀头的问题。我个人除了对这个人物的结局很难过之外,确实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张:你认为作品中存在着哪些不足?

豆:应该把“不足”换成“失败”更确切一些。现在再来看这个作品,正面展示较少,侧笔、曲笔、插空引出的东西太多。除此之外,作品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如切取生活面还是不太得当等。

关于创作这部作品的一些基本指导思想,这里就不敢妄言了,愿望肯定是好的。我希望在以后的作品里能够逐步克服这些问题,有一个进步。

易:可以透露一下你个人的情况吗?

豆:我是1970年生人,高中文化程度,现为一名普通工人。有一个可以长相厮守的丈夫。我开始写《背叛》时是25岁。

张:你的身后是否站着一位高人?

豆:这个问题还是不回答吧。

易:你现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篇8:演员李雪健

读完剧本,李雪健去了一趟沈阳的张家大院。在那里,他看见的四件东西是张作霖一生的提纲:一进门的张作霖雕像,瘦小干枯,“像一个算命先生,又像一个会计”。进了客厅,沙发旁一具东北虎标本,虎头上有醒目的“王”字。标本旁边是张作霖与子嗣的合影。后院有一间供奉关羽的祠堂——张作霖在世时,外人不得入内。后门外是张家开办的银行,“挺大的,里头好多蜡像”。

李雪健觉得,把这家银行和张作霖雕像放在一起想特别有意思。当地人告诉他,在东北,张作霖的名声比较好,因为在张作霖手上,东北没丢过一寸土地。

张家大院之行,让李雪健有很多感受,他找到张黎:你给我提点要求吧。张黎给了李雪健五个字: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戏里磨。

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李雪健对“五字真言”的揣摩己烂熟于胸:

“天是什么?天时。那个年代什么年代?乱世,各种思潮,各种势力。天也是天命,六子出生之前,他算过一卦:这小子跟他是今生父子,前世冤家。他抽到这个签以后,这个孩子就一直在他的第一个老婆身边,他就没有让这个孩子在他身边待过!”

“地是什么?当时的中国一盘散沙,军阀征战,大多数人的信念都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这个‘君’,你说是君子也好,帝王也好,当时政府无能,到了君不君的地步,没了是非,没了道统。于是江湖出焉。江湖文化在张作霖身上反映最强烈的就是拜把子兄弟、骗子文化。他对日本玩的就是骗子文化,日本人在他身上什么也没得到。”

“亲是什么?我说是基本的民族情感,他没有丢失一寸国土。弥留之际,他对六子说的话是:六子,六子……回奉天,回奉天……”

“师是什么?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他统一了东北三省。秦始皇会为了他的政权焚书坑儒,张作霖会绞杀李大钊,他为了达到个人的利益会不择手段。六子回到他身边之后,他让他当年的老师教六子,那个老师被六子给气跑了,后来他在自己的司令部里给儿子找了两个老师:郭松龄和杨宇霆,他死后,这两个人还在影响着张学良。”

这套“天地君亲师”的世界观并没有给主旋律男一号李雪健带来违和感:“这是艺术创作。对演员来说,好人也好,坏人也好,大都是职业责任,都要鲜活。你演一个概念性的人物,他就没有力量陪衬主角,不会加分,反而会拉分。”

走红毯,“确实有些头晕”

李雪健很早就知道,自己不可能是一幅油画,可以摆屋里百看不厌。“我没有这个条件,所以我要不停地变换。”他演过林彪,演过李大钊,演过宋江,演过李鸿章,演过秦始皇,演过北京胡同里的好人宋大成,演过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演过1980年代的实验话剧《WM》,演过焦裕禄等党员干部,也演过国民党的省长李培基,并因此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

在被记者问到如何在表演中做到“无我”时,李雪健给出的是一系列老派的答案:“用角色跟观众交朋友”;“准确的表演就是最好的表演”。“合理特别重要,不合理性就是玩、娱乐一下,一个角色要能活起来,必须是合理的”;“斯坦尼、布莱希特、梅兰芳、卓别林,风格不同,但合理性是贯通的”。同时,他坚信:好的表演一定有即兴的成分,“比如这个茶杯,按照设计,你应该摔碎它,你摔一下没碎,接下来怎么办?你怎么‘圆’过去,让没摔碎这件事变得合理?”

李雪健在与观众的近距离接触中,理解了即兴表演的堂奥:同一个戏,打同一个点,给小学演、给工人演、给大学生演、给部队演,观众的反应可能完全不同,表演者必须随机应变。“赵树理去给老农民念鲁迅的东西,他听不懂,所以赵树理才写《小二黑结婚》。”琢磨这些道理的时候,李雪健是贵州凯里210厂业余宣传队的队员、解放军第二炮兵7784部队业余文艺宣传队的队员、总政话剧团的借调演员、空政文工团的大龙套。

凭着“傻小子睡凉炕”的劲头,大龙套在1980年的话剧《九一三事件》中崭露头角。为了扮演林彪,李雪健在一个月里饿瘦二十斤,为了找“手冰凉”的感觉,每次上台前还要少吃。同事说:把这小子化装后搁天安门上能把人吓死。演出结束,王光美上台慰问,坚决不与“副统帅”握手。

这是成功的开始。十年之后红遍大江南北的《渴望》和当年的主旋律票房奇迹《焦裕禄》让李雪健尝到了走红地毯的滋味,“确实有些头晕。”1991年,京、津三次举行李雪健表演艺术研讨会。

“我走到这步不容易,我是业余出身,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专业演员。我真的就差感谢了。”李雪健说过:吃盒饭的时候最幸福——因为吃盒饭证明他又能演戏,又能挣钱了。之所以是“又”,是因为他患过鼻咽癌。放疗中,兄弟姐妹怕他瞎想,让他画画、写字。李雪健为自己取了一个笔名:“逞能雪健”,因为儿子李亘经常问他:“你又逞能了吧?”

老年题材,“在我们这儿没人看”

2002年,李雪健复出,表哥田壮壮夸他的表演有了很大变化。“我自己没有这种感觉,但我有一个念头特别强烈:珍惜每次机会,拍一个少一个了,我还想多拍几个。”

2015年,李雪健在电视剧《嘿,老头!》里扮演老年痴呆症患者刘二铁。这不是李雪健第一次扮演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993年,与张艾嘉合演的电影《往事如烟》中,李雪健扮演一个1949年从天津漂泊到台北的相声艺人,晚年患上老年痴呆,只记得年轻时的事情,从台北回到天津。二十年后再演老年痴呆症患者,李雪健想的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谁都躲不了”,“这个题材像一面镜子,放在家里,让每个家庭成员照一照”。

按照剧情,刘二铁是个酒鬼,因此夫妻分离,父子不睦。察觉到自己患病后,他给儿子打电话,对方没有接听。为了演出刘二铁的懊恼、伤心、倔强、无力,李雪健设计了一场戏:二铁想喝酒,却无法把酒倒进酒杯,用酒瓶对着嘴灌也不行,后来他索『生把酒瓶倒扣进搪瓷缸——一个精细的动作被下一个不那么精细的动作取代,二铁始终没有喝到酒,他的手不住地颤抖,酒杯磕碰着酒瓶,酒瓶磕碰着搪瓷缸。

有一场戏是剧本里没有的,二铁的儿子跟青梅竹马的女友出现感情危机时,患上老年痴呆的父亲突然唱起儿子和女友小时候常唱的儿歌:“你伸手指头\我伸手指头\拉拉钩\咱们都是好朋友”。这个让观众飙泪的华彩段落,传递出明确的信息:主人公是一个病人,但他也是一个父亲。

出品方担心老年题材观众不爱看,在《嘿,老头!》里加了很多年轻人谈恋爱的戏。这让李雪健略感遗憾,尽管他也知道,“大家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之前老年题材的法国电影《爱》很深刻,很人性,在我们这儿照样没人看。”

“我是一个死不回头的人”

对李雪健来说,演焦裕禄就是演自己的父辈。

“我在山东巨野生活了十多年,那地方挨着兰考,黄河古道、盐碱地、逃荒要饭、饿死人。《一九四二》里的张国立就是我姥爺,只不过他是年年逃荒,不是因为哪一年遭了灾。一提焦裕禄,我们那的人不叫书记,叫伯伯。”在巨野,李雪健的父亲是公社书记,除他之外全家人都是农村户口。父亲经常讲的家史是自己14岁时,爷爷的头被日本鬼子砍下来,吊在城门楼上。李雪健小时候,父亲常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带他下乡去工作,顶着风沙,走了东村走西村。1960年代,全国选一千名地方干部,支援三线建设,父亲是其中之一。那时候,少年李雪健在火车道旁边捡串联知青扔的甘蔗头,到大山上挖一种叫“雷公屎”的野菜,采不知名的野果。

“我懂得焦裕禄,那一代人中像他这样的人不少,满怀热忱,受苦受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不谋私利,一心全在工作上,想着让大伙都过上好日子。我就是想在银幕上把那一代人肯定下来,这个念头让我激动。”电影取得的成功一度让李雪健微醺:“一开始是组织看,后头就不用组织了,好多人自己买票去看,而且有人看二遍。在上海特别火,一开始我们以为是穷地方火。”

拍电影是一件特别辛苦的事儿,妻儿时时为他揪心。但这担心没有太大效果。“我是一个死不回头的人,骨子里有‘再来’的念头。不吃香不怕,努力,再来!”李雪健戴着助听器,放疗损伤了他的听力。他的两腮有些凹陷,但眼睛很明亮。回答问题时,他经常重重地“嗯”一声并点头,笑起来会眯起眼睛、缩起脖子。(资料来源:壹读、腾讯娱乐)

上一篇:7042cnas检测报告下一篇:学生积分奖励制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