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畲族文化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宁德畲族文化范文

畲族风俗文化

历史文化:

增城正果镇畲族村,是广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也是广州地区最大的畲民聚居村落。 正果畲族村由吓水、通坑、榕树窿三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共300多人。他们居住的这片土地不仅有着崇山峻岭,也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畲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正果畲族村有本族姓氏三个,分别是盘、雷、来。他们自称“山哈”或“山特”,意思是山里的人。这个名字极富表现力,它深刻地表现了畲族先祖的生活生产方式。在岁月冲洗下,畲族传统习俗已难得一见,但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与这传统语言相伴的是简单淳朴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这里的村民多从事山区农业,同时从事一些传统天然加工产品,如蜂蜜、米酒,畲族村酿造的米酒格外香醇,令人赞不绝口。

据《增城县志》记载,畲族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聚居于县北正果镇东南部的兰溪山区,族人常居深山大岭中,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根据该村保存的族谱及千年的族图来看,畲族先祖在漫长的迁徙路上已经走得相当久远。关于畲族的来源传说,村党支部书记来锦新告诉记者,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人身狗头,称为龙犬,当时高辛帝与邻国(番王)处于战争中,辛帝无法获胜,于是公榜三日昭示谁能杀死番王便可迎娶三个公主之一。畲族祖先看到公示后掀榜过海刺杀番王,祖先用其智慧刺杀番王成功。高辛帝见到龙犬是一只狗便想悔婚,龙犬突然用人语说:“将我放在金钟内,七日七夜便可成人。”龙犬入钟6日,公主怕其饿死,打开金钟察看,见其身已成人形但头未成人形,龙犬只得带着人身狗头与公主完婚,婚后育有三男一女,是为畲族祖先。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风俗习惯: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尤其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畲族称 它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传说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许配给斩犬戎番王头有功的盘瓠)。冠上还插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

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

五、七月十

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

二、

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着古朴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内部的盘、兰、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本来,氏族外婚制是畲族传统婚俗。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民族压近和歧视政策,畲、汉两族之间严禁通婚,曾是畲族内部的一条族规。解放后,随着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执行,畲、汉两族之间的通婚日益增多。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恋爱的传统,对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习俗。但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受到汉族婚姻观念的影响,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买卖包办现象十分严重。解放后被革除,现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丧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习俗。

畲家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娘”,即先把黄豆洗净用水浸涨,再用石磨(现在有的地方用电磨)磨成浆,再用温火烧熟,配以辅料,其味道非常鲜美。还有用辣椒、萝卜、芋头、鲜笋和姜做成的卤咸菜,其中以卤姜最具特色。用以做菜的竹笋有雷竹、金竹、乌桂竹、石竹、牡丹竹、蛙竹等十余种之多。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有这样的说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无笋,用茭白替代。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煮熟,撕成两半,晒干或熏干即可。在景宁一带的畲家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切成片,加盐猛火炒熟,再用文火焙干,装入竹筒内,用竹壳封口倒置,民间称这种干笋为“扑笋”。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

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典型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而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乌饭树(畲语称乌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

米酒可以说是畲族人的生活必需品,以酒待客是畲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据有关畲族饮食习俗的历史资料记载,畲族人素有“民嗜酒”的说法。他们不但在节庆之日喝酒、农忙之时喝酒,而且当有人到家中做客时,饭宴之时主人都会热情地捧上清香扑鼻的自酿“米酒”,以示对客人的欢迎。畲族人这种善饮酒、热情好客的风俗依然保存至今。畲族有着这样的谚语:“无酒难讲话”。酒令云:“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傍清淡酒,若是左右友,示造清淡酒,若无清淡酒,难敬左右友”。有酒,就有话可说;有酒,朋友间就谈得更加畅快。在畲族文化中,“酒”起着人际交往、沟通、联络感情的作用。畲族的主食较为简单,请客时一般不会说请别人吃饭,都是说:“我家酒酿好了,请来喝上两碗吧。”喝酒时,主人会倒上米酒说:“酒是体个(自己)做的,请品尝。”接下来又会说:“酒淡不成敬意,一碗联友谊,两碗祝如意,三碗庆丰收,多喝几碗,延年益寿。”好友共聚喝酒时,开始是“甜言蜜语”,接着是“和风细雨”,后来是“豪言壮语”,最后达到无所不谈的程度。可以说,酒在加强族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据了解,在畲族村,逢年过节,酒都是必备之物,没有酒就不算过节,没有酒请客人喝醉就不算办喜事,不算请过客。所以一年四季,畲族村家家户户均酿有米酒,建房时会喝“上梁酒”;生日时有“生日酒”;定亲时有“定亲酒”;嫁女时则喝“嫁女酒”;娶亲时喝“讨亲酒”,真可谓无酒不办事。利用“七月七水”酿造的米酒更是清香扑鼻。相传农历七月七日是董永与七仙女的相会之日,也是七仙女姐妹们于晨蒙时到泉源池洗澡之日,所以这一天的水也被称为“七月七神仙水”,经久耐存而不会产生异味。村中酿酒的村民有着这样的传统:在农历七月七日太阳尚未出来前到山泉水源处装一些泉水回家保存,以备酿造“七月七酒”,而使用这天装回来的山泉水所酿造出来的米酒,特别芳香、甘甜、醇厚,被当地人称为“人间佳酿”。

畲族村拥有很多独特的景观。自然景观主要有荔枝园、桃花谷、柿树坡、扫把山、梨花沟、枇杷谷、枫树坡、古树神韵、竹溪村落等,人文景观主要是畲族特色的房屋建筑、文化习俗和酥醪古观等。

第二篇:校本教案-----畲族文化

第一课 我是福鼎佳阳人

一、教学目的

了解佳阳畲族乡的设立时间、所处地理位置及人口等状况。感受佳阳畲族乡成立当天的热闹情景。

二、教学准备

福鼎市佳阳畲族乡的地图,福鼎市佳阳畲族乡挂牌仪式现场的相关照片。

三、课时安排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佳阳畲族乡地理位置及人口状况。

1、出示佳阳畲族乡的地图。

2、找出佳阳乡在地图上的位置。

3、让学生说说心中的佳阳是什么样子的。

4、教师介绍说明。

了解:佳阳畲族乡位于福鼎市东北部,距市区22公里,与浙江省苍南县交界,面临天然良港沙埕港。

5、简介佳阳乡人口状况

全乡总人口2.1 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42.6%,有近万人,主要是畲族和回族,人口占30%以上的少数民族村就有六个村。

(二)介绍佳阳乡成立当天情况及双华“二月二”会亲节。

1、了解我的家乡—佳阳畲族乡正式挂牌成立的时间。(2009年1月5 日)

2、展示挂牌仪式现场的相关照片。

懂得:佳阳畲族乡成为福建省第19个畲族乡,福鼎市第二个畲族乡。

3、了解“二月二”会亲节

(1)“二月二”是畲族民间传统佳节

(2)出示“二月二”会亲节的民俗文艺演出照片。

挂牌当天双华畲族村举行了规模宏大、热闹非凡的民俗文艺演出。

(三)小结

2009年1月5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福鼎市佳阳乡,设立福鼎市佳阳畲族乡,所辖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从而使佳阳畲族乡成为福建省第19个畲族乡,福鼎市第二个畲族乡。同学们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长大以后为家乡的建设做贡献。

第二课 双华会亲节

一、教学目的

走进福鼎市佳阳畲族乡双华畲族村落,了解双华村会亲节的传统特色。

二、 教具准备

1、录有畲歌《畲家庄歌谣》、《畲山茶歌》的录音带。

2、畲族男女对歌的照片

3、记载,二月二“会亲节”的相关材料。

三、 课时安排 1课时

四、 教学过程

1、播放畲歌《欢乐畲乡迎客来》,导入新课。

2、简介:农历二月初二(2月26日)是畲族传统的会亲节,在浙闽交界的畲族集居地福鼎市佳阳乡双华村,来自苍南县和福建福鼎市的上万名畲族同胞在这天走亲访友欢聚一堂,举行畲语对歌舞蹈会。

3、出示会亲节当天的照片

感受在双华村广场《欢乐畲乡迎客来》歌会举行,会上有20名歌手对唱《畲家庄歌谣》、《畲山茶歌》和《畲家妹子》,精彩的演出吸引上万畲民观看。

4、了解双华会亲节传统特色

(1)出示会亲节当天男女对歌的情景照片。 (2)了解:

在这古老的街道到处可见穿着华丽畲服的男女三五成群地在自由对歌,女歌手唱得清婉嘹亮,男歌手出声高亢雄浑,他们出口成歌,一唱一回,激情昂扬,通宵达旦。

5、畲族歌会的相关资料

畲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山歌是畲族文化的明珠,并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歌内容丰富,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反映畲族风情特色。他们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结亲,以歌传知,以歌为乐,以歌传史。其歌词歌颂劳动,喜庆丰收,表达爱情,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

据记载,二月二“会亲节”是畲族传统节日之一。由于畲族支派繁衍,子孙散于浙南、闽东各地,省亲路远,探亲无期,便约定在每年春耕前农历二月初二为“会亲节”,乞今己有200年多历史。该日,畲民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访亲会友,互致问候。

第三课 畲族歌谣 我们来唱平平安

一、教学要求

1、懂得山歌是畲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2、学唱畲歌《我们来唱平平安安》

二、教具准备

《我们来唱平平安安》的磁带及歌词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简介畲歌是畲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畲族人民个个都能以歌会友,个个都能对歌。

2、播放畲歌《我们来唱平平安安》

3、学唱畲歌《我们来唱平平安安》

2

我们来唱平平安,风调雨顺太平年, 我们来唱好日子,幸福花开满山青。 我们来唱满山红,春天花开气象浓, 我们来唱天下事,好花开在幸福中。 我们来唱绿油油,五谷丰登大丰收, 我们来唱全天下,世界和平乐五洲。 我们来唱老百姓,党的政策为百姓, 我们来唱好年景,幸福生活万年长。 我们来唱日日上,党的政策暖心房, 我们来唱好领导,带领人民奔小康。

第四课 民间故事 初五拜年

一、教学要求

了解畲族民间故事---《初五拜年》,感受畲族的文化特色。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讲述畲族民间故事----《初五拜年》

以前山哈(畲民)到亲戚朋友寮里(家里)拜年,都用正月初二的日子。相传有个佛生崽(年轻人),准备好了礼物,打算初二去丈母娘寮里拜年。古话说“世事不由人来算”,他从正月初二早上肚痛痛起,痛到初四日晚间才歇。

初五日天光(天刚亮),这个佛生崽去丈母娘寮拜年,中午便回自察,要趁天睛种洋芋。走到半路,他肚痛得不得了,便要去方便。佛生崽看看路上这样多人,便到路边小坑里去方便,不想起身扎裤带时,把一双丈母娘送给他的布鞋掉落坑潭里。

佛生崽心不甘、情不愿,爬到坑潭边看看,又看不着鞋。没办法,佛生崽只好落坑潭里去摸,结果摸了一双金鞋来。

佛生崽把这双金鞋带回寮里,换了银两,盖了新寮。 古话说:“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个佛生崽初五拜年得了一双金鞋的事,好多山哈晓得了。山哈就从第二年开始学样,正月初二不去拜年,改为正月初五了。这样就形成了正月初五拜年的习俗。

(二)听后说说畲族为什么有初五拜年这个习俗?

(三)感受畲族文化的特色。

(四)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第五课 畲汉情深

一、教学要求

了解畲族在历史上曾经过着迁徙不定“刀耕火种”的游耕生活。在漫长苦难的岁月里,畲、汉两族人民结成了深厚情谊。

二、教具准备

有关畲汉经济、文化交流的资料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了解畲族在历史上曾经过着迁徙不定“刀耕火种”的游耕生活

隋唐之际,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的畲族先民己经从事农业生产和狩猎活动。他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拓荒造田,开发自己的家园。到了唐代,中央王朝即在畲族先民聚居的福建漳州、汀州一带施政,并实行辟地置屯等一系列有利予当地经济发展的措施,使当地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2、畲、汉两族人民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畲族先民聚居的福建漳州、汀州一带施政,并实行辟地置屯等一系列有利予当地经济发展的措施,使当地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这一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密切了畲汉两族人民长期的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从此,畲族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汉族封建生产关系的影响是很明显的,畲、汉两族人民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畲族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反映了畲族文化的渊源和衍化趋势,对当代畲族民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畲与汉及其他少数民族进一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各族人民团结共荣。

第六课 畲族婚嫁习俗

一、教学目标

了解畲族传统的婚嫁习俗,感受畲族习俗特色。

二、教具准备

有关于畲族婚嫁时男女新人的照片。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感受畲族婚俗特点一

畲族妇女不但服饰打扮美丽多彩,而且习俗奇特,尤以爱唱歌和青年男女结婚时“难为亲家伯”而闻名。

解释:什么是“难为亲家伯”?

畲族男女爱唱歌,每年春节、二月

二、三月

三、四月

八、五月

五、七月

七、九月九,或是畲族村寨有远方来客,男女新婚之夜,畲族男女会聚集在溪边、林中、大厅,通宵达旦盘歌,欲罢不能。男女新婚,男方要委派一位最好的歌手充任“亲家伯”,挑着礼物上女方家,女方的朋友“群起而攻之”── 与亲家伯盘歌,亲家伯只有大获全胜,男方才能如愿以偿娶回新娘。

二、感受畲族婚俗特点二

畲族婚礼,宛如一台诙谐优雅的文艺晚会。

三、感受畲族婚俗特点三

新娘出嫁前要由母亲或嫂嫂梳“凤凰头” 解释:什么是“凤凰头”?

“凤凰头”其实是戴止梯形“凤冠”,冠上再覆一条“凤雷巾”。冠客有白银精制的四个方块装饰品,象征盘、蓝、雷、钟四祖。凤冠前悬着一张面窜,面窜以分主次的十多余银链条组成,链上勾挂无数形状各异的银片,片片刻着畲族祖先生活中崇尚的实物外形,左右各两条做福。

第七课 畲族家庭习俗

一、教学目的

了解畲族家庭习俗,感受畲族文化特色。

二、教具准备

有关畲族家庭的照片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畲族传统家庭有哪些习俗?

1、闽东畲族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以父母为核心,由父母与子女组成家庭,家庭人口以3--5口人居多。

2、父亲为一家之长,在家庭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内管理家庭的经济收支,调节生活需要,安排农业生产等,对外代表家庭处理各种社会事务。家庭成员均要听其约束、管教,经费支出也要经过他的同意。

3、母亲为“内当家”,负责处理家庭内以及亲戚来往事宜,负责料理家务、饲养禽畜等。在农忙时节,还要下田参加生产劳动。

4、畲族子女婚后便分居独立生活,一般“娶一门媳妇,分一个家”,父母都与幼子同住。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族家庭发生哪些根本变化?

1、家长权威削弱,民主协商。

2、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新型家庭关系逐渐形成。

3、旧道德礼仪规范成为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所取代。

第八课 畲族饮食习俗

一、教学目的

了解畲族传统饮食习俗,感受畲族文化特色。

二、教具准备

“乌米饭”“菅时粽”“糍粑”的照片。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请畲族小姑娘说说平日都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吃什么?

2、介绍畲族平日饮食

平时畲族饮食和当地汉族相同,主食大米和甘薯米,杂粮有麦、高粱、小米、玉米、鸭爪稗以及南瓜、马铃薯、芋头等。副食有竹笋、蔬菜、野菇、野菜、鱼、肉、蛋等。

3、节日食品较有特色

节日食品较有特色,主要有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等

4、介绍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

(1) 乌米饭:为农历三月三食用。乌米饭的制法,是用山上的一种野生植物乌稔树(杜鹃科,乌饭树)的叶子,放到石臼舂碎后,贮到布袋里,连袋放到铁镬里,加适量的水熬汤,让它释出紫黑色的汤汁来,而后去掉袋里叶渣,将精选的糯米泡进汤进汁里,几小时后,捞起放到木甑里蒸熟即成。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香软可口。由于乌稔能起开脾、防腐作用。故将乌米饭放在通风阴凉处,数日不腐。食用乌米饭有准备春耕,迎接丰收的象征意义。

6 (2) 菅时粽:俗称“菅粽”,通常在端阳节和龙节时食用。将精选优质糯米倒入黄碱水里浸泡若干小时,拿两片菅叶对折成一条槽底,而后舀碱水泡过的糯米放叶槽中,成为一条20厘米长玉米棒子状的菅叶粽,放到锅里煮十余小时遂成。每逢端午节,菅粽供敬祭祖宗外,还用以馈赠亲友。

(3) 糍粑:畲族过年、做“七月半”和冬节都要制糍,取意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粘粘)甜。糍粑的做法是:将浸泡一天后的糯米滤干水,放到木甑里蒸熟。倒入石臼捣烂,捏成小团或饼状食用。

5、请吃过节日食品的小朋友说说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的味道。

6、小结。

畲族是伟大的少数民族之一,畲族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做为畲族的后代子孙理应好好继承和发扬。

第九课 生活简朴的畲族人民

一、 教学目的

了解畲族人民简朴的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 教具准备

反映畲族人民简朴生活的图片。

三、 教学课时

1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 了解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的历史

1、 出示相关图片

2、 简介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

二、 了解畲族人民的住房简朴

畲族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与当地汉族的房屋结构大致相同。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

三、 了解畲族人民的饮食简朴

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番薯丝(又称地瓜米)为主食。地瓜米掺上稻米蒸成饭,叫“番薯丝饭”,将玉米磨成细粉,合米炊食,叫“包罗糊”。纯米饭只在宴请贵客时才用。副食除蔬菜外,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解放前很少吃肉。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番薯丝(又称地瓜米)为主食。

四、 体会畲族人民的好客之情

即使在很贫穷的生活里,畲族人民还用纯米饭宴请贵客,体现了畲族人民的好客之情。

第三篇:霞浦县畲族文化研究会章程

霞浦县畲族文化研究会章程 (草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团体名称:霞浦县畲族文化研究会。

第二条霞浦县畲族文化研究会是由畲族群众自愿参加、自筹资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障、非盈利性的,属自发创办性质的民间文化教育研究社团组织。

第三条 研究会的宗旨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坚持“为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服务,为畲族群众服务,为推进畲族事业发展服务”的三服务方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集中畲族群众之智慧力量,帮助畲族群体,研究、挖掘、保护、弘扬畲族优秀文化,维护畲族群众的基本利益,推进畲族群众共同繁荣,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和谐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开展以不盈利为目的的畲族民间文化教育研究活动。

第四条霞浦县畲族文化研究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接受相关事务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霞浦县畲族文化研究会注册地在福建省霞浦县松城街道。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六条霞浦县畲族文化研究会的业务范围

(一)弘扬畲族光荣传统,协助相关事务管理部门完成畲族文史资料的挖掘整理,编撰《霞浦畲族》简讯,设立“畲族三明网”网站,宣传霞浦县内外畲族社会和事业发展重大成就,讴歌畲族人民勤劳、朴实、勇敢、智慧的美德和风尚。

(二) 保护畲族珍贵文化遗产,协助相关事务管理部门做好畲族文物、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尤其是挖掘、保护三明会馆文物遗产,传承民族团结之魂。协助整理,修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歌系列,招商引资开发畲族传统服饰、风情工艺品,弘扬传统文化,拓展市场空间。

(三) 推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设立民间教育基金,筹措资金帮扶品学兼优和特困畲族学生,大力弘扬尊师重教,对在畲族小学教育岗位上安心工作、并做出贡献的优秀教师予以奖励。

(四) 协助畲族村沟通经济发展渠道,搜集、提供经济发展项目信息,促进畲族村经济发展。

(五) 加强沟通,做好兄弟省、市、县民间畲族文化教育的联络联谊工作。

第三章 会 员

第七条霞浦县畲族文化研究会实行会员制。

第八条凡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热心本民族繁荣与发展的畲族同胞,均可成为本会会员。

第九条会员入会的程序是:

(一) 提交入会申请书或填写申请表;

(二) 经理事会或理事会派出机构讨论通过;

(三) 由理事会或理事会派出机构发给个人会员证。

第十条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 享有参与研究会管理机构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 享受研究会举办的各项互助计划;

(三) 享有对研究会管理工作的建议权和监督权;

(四) 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十一条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 遵守研究会章程,执行研究会的各项决议;

(二) 遵守研究会的各项规定,维护其合法权益,不从事损害研究会和其他会员利益的活动;

(三) 按自愿原则,参与研究会的活动,完成其交给的各项工作;

(四) 向研究会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二条会员退会应提出书面报告(或申请),经霞浦县畲族文化研究会或派出机构同意,并交回会员证。

第十三条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退会。

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

第十四条 霞浦县畲族文化研究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 制定和修改研究会章程;

(二) 选举和罢免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

(三) 审议理事会、监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 审议通过研究会发展规划;

(五) 对研究会重大事宜作出决定;

(六) 决定终止事宜;

(七) 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十五条会员代表大会需有2/3以上的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需经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六条会员代表大会每届五年,因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或延期换届的,由理事会表决通过。

第十七条研究会由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及理事组成,在闭会期间由会长、秘书长主持本团体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第十八条 研究会的职权是:

(一)选举和罢免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及理事;

(二)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三)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四)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和退会;

(六)决定设立办事机构、派出机构;

(七)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八)领导研究会机构开展工作;

(九)制订研究会的经营方针和发展规划;

(十)提出研究会的章程修改方案;

(十一)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九条研究会需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需经到会理事会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条研究会每年召开若干次会议。

第二十一条 研究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在本系统业务领域有较大影响,或各地分会负责人;

(三)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最高任职年龄不超过70周岁;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过治安、刑事处理处罚,遵纪守法的;

(六)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二条研究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如超过最高任职年龄的,需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三条研究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每届任期五年。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任期不得超过两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需经会员代表大会2/3以上会员代表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四条研究会秘书长为本团体法定代表人。研究会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五条研究会会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会员代表大会;

(二)代表研究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三)提名副秘书长以及各办事机构、派出机构主要负责人,交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决定;

(四)决定办事机构、派出机构专职人员的聘用;

(五)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二十六条 研究会秘书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办事机构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

(二)检查会员代表大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三)协调各办事机构、派出机构开展工作;

(四)会员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五章 监事委员会

第二十七条霞浦县畲族文化研究会设立监事委员会,对研究会开展的业务行使监督职能。

第二十八条监事委员会成员由会员代表和社会知名人士及专家三人组成,每届任期为五年。

第二十九条监事委员会成员由代表大会推举和罢免。研究会的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职监事委员会成员。

第三十条监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 派代表列席研究会相关会议;

(二) 监督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及其他管理人员有无违反法律、法规、研究会章程及会员代表大会决议的行为;

(三) 监督研究会财务状况;

(四) 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五) 会员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三十一条监事会的决议需经三分之二以上监事同意方为有效。

第三十二条监事会行使职权而聘请律师、注册会计师、审计师等专业人员的费用,由霞浦县畲族文化研究会承担。

第六章 资产管理 使用原则

第三十三条霞浦县畲族文化研究会的资金来源

(一) 国内外机构和个人的捐赠、赞助和投资;

(二) 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三) 基金利息收入;

(四) 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四条研究会不强制规定向会员收缴会费。按照自愿原则,接收会员的捐赠、赞助。

第三十五条研究会资金收入由霞浦县畲族文化研究会统一管理。除留必要的管理费用外,全部并入总准备基金。

第三十六条研究会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第三十七条研究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三十八条研究会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

第三十九条研究会的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会员代表大会和财务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会员公布。

第四十条研究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四十一条研究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四十二条对研究会章程的修改,需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报会员代表大会审议。

第四十三条研究会修改的章程,须在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后15日内,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后生效。

第八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管理

第四十四条研究会完成终止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

第四十五条研究会终止动议需经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第四十六条研究会终止前,需在业务主管单位及有关机构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四十七条研究会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注销登记手续后即为终止。

第四十八条研究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研究会宗旨相关的事业。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本章程经×年×月×日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第五十条本章程解释权属霞浦县畲族文化研究会的理事会。

第五十一条

本章程自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之日起生效。

第四篇:畲族风情文化与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根据区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区政协副主席杨彩霞率经科委和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区畲族风情文化与旅游开发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认为,畲族文化是我区建设庐陵文化旅游带的重要载体之一,应得到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

一、我区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基础情况

东固畲族人口5000余人,7个少数民族村,主要有雷、兰两姓,遍布全乡各村,蔡家垅、瑶下、蔡背、燕山龙、雪竹迳、社公背、九里迳等几个自然村相对集中外,其它呈散居状态。目前,乡内保存的畲族风情文化有:畲族语言。会畲语的约460余人,主要在蔡家垅、社公背、九里迳等地通行双语制,与汉族交流用汉语,族人之间有畲语;畲族宗教。现仅蔡家垅保存了祭祖(农历7月27日,整个仪式2个余小时)和“装灯养神”(从正月初一至十五,历时15天);畲族歌谣。有情歌、山歌、祭祖歌和即兴演唱的生活叙事歌,现只有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才会唱;畲族民俗。现仅蔡家垅保留了饮食中的“擂茶”和婚俗中的“打蒸盖茶”,且日趋淡化;畲族建筑。干打垒、土木结构、大门口上配吊楼,东南西北四向四间为典型样式,现仅保存260余栋,且大多数是较偏远的小土垒建筑。其它,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刺绣、编织、工艺品、医药、饮食等基本被汉化了。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畲族文化面临湮没。畲族是一个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靠口传继承,有关畲族祭祀、医药、婚礼、舞蹈、山歌等传统文化的原始性资料未收集整理,缺乏音像、文字记载和文化内涵的研究、挖掘等,很容易失传。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山村生活节奏的加快,畲族传统文化面临流散湮灭的危险,其民族独特性将逐渐丧失。

2、畲民自主意识不强。当地的畲族人,汉化非常严重,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他们触摸不到畲族的民族符号与表征,不了解畲族是从何而来,不了解畲族具体有何足以自尊自爱自傲的文化与历史,在他们的身体内,虽然仍然保留着畲族人的基因,但他们的畲族概念越来越淡薄,缺少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3、建设文化畲乡重视不够。除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因素外,在组织领导、资金投入、文化挖掘、保护开发、宣传引导、重点突破、发展步骤、发展思路等问题上都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缺乏科学决策和实质行动。

二、开发保护建议

(一)抢救畲族文化为基础

1、挖掘文化内涵。成立畲族文化研究协会,设立畲族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抽调专业文化骨干“进畲寨、入畲家、访畲民”,开展畲族文化资源普查工作,搜集整理畲族风情文化史料,组织编撰《东固畲族民间文学》等文字和音像资料,全面摸清我区畲族文化的家底。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全方位、深层次调查研究畲族文化特色内涵,编写书籍和乡土教材,切忌粗制滥造,追求片面效益。

2、建立传承机制。实行传承人认定和补贴制度,制定传承计划,使一批濒临失传的山歌、祭祀仪式、祖图、刺绣、饮食、医学特色方剂等畲族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对中小学生进行民风、民情、民俗教育,培养畲族文化传承人。建立畲族文化民间艺术团,组织文艺家创作一批上档次、有影响的畲族题材文艺作品,弘扬畲族文化,促进畲族文化的对外交流和发展。

3、提高畲民自信心。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畲族文化的抢救,我们还要帮助畲民克服自卑心态,认识自身价值和意义,对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促进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使越来越多的畲民关注自己民族的命运,并有所言、有所行。

(二)打造江西第一畲乡为目标

1、合理规划“定位”。我区“红、古、绿”兼备,民俗、宗教俱全,历史文化悠久,但旅游精品不多,目前“东固„红色‟、民族旅游开发”的呼声较高。只有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开发、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才能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优势,实现东固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真正发挥效益。建议成立畲乡资源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由区委常委挂帅,旅游、城建、交通、民宗、文广、教体、当地政府等部门形成合力,抓东固旅游资源的挖掘、规划、开发和保护工作,定期召开协调联席会议,分析解决保护、开发建设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2、整合旅游资源。一是结合“红色”资源。充分利用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招牌,提高东固在全国的知名度,并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资金补助,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打造一个村庄。重点放在蔡家垅或瑶下,建设集民族文艺表演、民族餐饮、民族祭祀活动于一体的畲族风情山寨,包括畲族民俗馆、民俗表演区和畲族祭祀场所,全面展示畲族历史和风土人情。三是结合“绿色”资源,规划以大乌山、燕山龙、雪竹迳、社公背等畲族村为中心的原生态畲族文化保护开发区,搞好封山育林,保护其原生态不受破坏,为将来开发做好准备。

3、营造畲乡氛围。畲族风情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对其典型和精髓的开发,同时也要做好畲族风情文化氛围的营造和亮点的打造。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引导、媒体宣传,在全区形成热爱、尊重、保护和弘扬畲族文化的良好氛围。在建筑风格上,保持当地传统吊楼特色,吸收全国各地畲族建筑特色,设计一批当地畲民能够接受、具有畲族风情、现代文明特征的建筑,并在东固老街后河边按畲族建筑风格建设开发畲族风情一条街,将畲族小吃、畲族用品、民间工艺品等食、住、购等项目安排到风情街上。在产业培植上,融入民族元素,把东固茶叶、毛竹等产业打造成民族特色产业,并在观光、休闲、娱乐上做好文章;在服饰穿着上,要提倡穿畲族服饰,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内必须穿畲族服饰,要不断改进畲族服饰,在保存传统特点的同时,使之美观、实用、多样、廉价,让人人有条件穿、愿意穿畲族服饰;在广告宣传上,要避免洋化,有关部门要设计出凸现民族特色的广告牌和广告语;在畲乡入口处-蔡家垅及沿途在基础设施、立面改造、建筑、广告牌等村寨设计上做好文章,让人们一过富田就能感受到浓厚的畲乡氛围。在节日庆祝上,充分利用畲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祭祖、装灯养神、庙会、乌饭节、对歌节等传统节日,都渗透着浓厚的畲族风情文化内涵,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设计、开展一些旅游推介活动,节目要突出游客的参与性、娱乐性、历史再现性,内涵要注重畲族独特性与汉、客家文化的融合与交流,逐步强化畲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打响东固畲族文化旅游品牌---江西民族旅游第一乡。(青原区政协)

第五篇:浅谈传承畲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

福建省福安市康厝中心小学 兰华贵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内核。它既包含着内涵深刻的本质意义,也存在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不断发展的动力、自力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家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传承和弘扬我们畲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畲族乡中心小学的历史赋予和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为了探索学校教育渗透畲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对当代学生教育成长的影响。我们学校于2010年4月向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立项了《依托畲族文化,促进学校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一年来,我们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

一、树立正确的民族传统文化观

首先要坚持辩证和历史的观点对待畲族传统文化,深刻认识在学校教育中传承和弘扬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对畲族传统文化中的先进和精华部分要毫不保留、全面彻底地传承和弘扬,对落后和糟粕部分要绝不吝惜、大刀阔斧地批判和摒弃。继承和弘扬畲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不是为了作秀,更不是为了赢得外界的一时之热闹,而是将本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等精神内核传承给学生,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精神品质。在“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学校教育”之间寻找结合点,探索实现两者平衡发展的实践。

二、将畲族传统文化作为校园硬件建设的亮点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对师生员工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趣和心理状态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校园建设的硬件方面尽力将畲族的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亮点。学校教学楼正墙上的校标由福建师大美术学院设计,以“学”字为标志原形,结合畲族装饰图案,选取畲族代表性的色彩红、黄、黑作为标志色彩,标志简练动感,充满朝气,突出体现了我校是畲族学校的特色。以畲族文化为主题的校旗、校歌也由福建师大美术学院、宁德市民族歌舞团分别创作完成。教学楼的走廊上,布置畲族历史、畲族文化、畲族民俗、畲族服饰、畲族文艺等宣传壁画,学校还在学生的餐厅建设,寝室、教室和楼梯的布置,以及学生活动场所的栏杆等硬件建设方面,都着力将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校园建设的亮点。

三、将“民族性、实验性、综合性、开放性”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校园硬件建设,是实现办学目标的物质保障,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而学校的办学特色、理念和目标就是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目的,它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我们把“民族性、实验性、综合性、开放性”作为办学特色,也是努力建设的校园精神。

“民族性”是最基本的办学特色。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内在特质。我校600余名师生中少数民族占了近30%,因此,必须将“民族性”作为我们最基本的办学特色,并以此为出发点和突破口确立办学理念、加强校风建设、更新思维方式和培养民族情感。

“实验性”是因为我们学校在“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校教育活动”两者之间寻找结合点和平衡点将要进行长期的实验,有许多的理念需要更新,更有艰苦的实践需要探索。探索畲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学之间的有机整合,探索学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自信心的方法与途径。

“综合性”是彰显我们学校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发展观念,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学科教学中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促进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情感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

“开放性”是体现我们必须坚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海纳百川的态度开放办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民主观念、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四、强化学科教学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功能

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教育的文化功能决定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文化过程,担负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传递与创新的任务,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学校要求所有科任教师必须结合学科实特点和教学内容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借以确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例如:林雪玉老师指教的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一课中,将畲族的传统习俗、礼仪、服饰、饮食等融入教学情景之中;音乐教学中可以选用本民族的民歌开展教学等等。我们还开发了畲族校本教材《畲家情缘》。教材分低、中、高年级,每周安排一节课,让畲族文化进课堂,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收到较好的成效。例如,康厝中心小学教师孙晓丽在福安市第二届民族学校校本教材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的《歌是山哈传家宝》不仅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全体听课老师,让师生在快乐中度过,深受与会专家、领导的肯定。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

学校经常组织和开展文娱体育活动,把活动作为载体,作为表现形式,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活动之中,作为活动的实际内容,也是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实践。学校将畲族的体育运动项目畲家拳作为体育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学校还成立福安市畲族民歌传习所,开展传习活动,要求学生做到“五个一”即会唱一首畲歌、会讲一些常用的畲语、会讲一个畲族故事、会打一套畲拳、会跳一个畲舞。唱畲歌、跳畲舞、穿畲族服装等也是我们学校长期坚持和经常开展的主要活动。学校以畲族学生和畲族教师为主,创作了一系列节目,参加全国、省、市各级比赛和演出,并取得过金、银、铜奖的优异成绩。例如,学生歌舞节目《山哈童谣》晋京参加第八届全国校园文化艺术节获银奖,雷雪杰等3位同学参加中国畲族民歌节(与著名歌手周华健、高胜美等同台演出)获得“全国畲族优秀歌手”称号,师生表演唱《爱唱歌言》参加“第三届中国畲族民歌节”大赛荣获铜奖,激发了学生学习畲文化的热情。教师小合唱《歌是山哈传家宝》荣获“中国长三角、中国澳泰、金港名都杯(华东地区)”青年歌手大赛荣获铜奖,教师畲歌小合唱《茶山情歌》参加“第二届中国畲族民歌节”民歌大赛荣获银奖,应邀参加了“紫荆龙情在广西”五省一区文化交流大型电视晚会、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到宁德调研文艺晚会、福建省文化厅文化三下乡文艺演出、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第四届福建艺术节音乐舞蹈杂技展览、宁德市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文艺晚会等,学校编排的各类畲族节目还多次应邀参加各种大型活动,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促进了畲文化传习活动的对外交流。同时学校组建50多人合唱队,拓宽畲歌传唱的广度,学校也因此被评为“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称号。

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学校教育活动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对提升民族个体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我们学校将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为指导,以《依托畲族文化,促进学校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为载体,坚持不断更新理念、切实开展探索实践活动、扎实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上一篇:木桩复合地基范文下一篇:农博园观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