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试题答案

2022-07-09

第一篇:离散数学试题答案

离散数学试题答案[范文]

《计算机数学基础》离散数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命题公式(PQ)Q为 ()

(A) 矛盾式 (B) 可满足式(C) 重言式 (D) 合取范式

2. 设C(x): x是国家级运动员,G(x): x是健壮的,则命题“没有一个国家级运动员不是健壮的”可符号化为 ()

(A)x(C(x)G(x))(B)x(C(x)G(x))

(C)x(C(x)G(x))(D)x(C(x)G(x))

3.设集合A={{1,2,3}, {4,5}, {6,7,8}},则下式为真的是()

(A) 1A(B) {1,2, 3}A

(C) {{4,5}}A(D) A

4. 设A={1,2},B={a,b,c},C={c,d}, 则A×(BC)= ()

(A) {<1,c>,<2,c>}(B) {,<2,c>}(C) {,}(D) {<1,c>,}

5. 如第5题图所示各图,其中存在哈密顿回路的图是 ()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 设集合A={,{a}},则A的幂集P(A7. 设集合A={1,2,3,4 }, B={6,8,12}, A到B的关系R={x,yy2x,xA,yB},那么R1=

8.图G如第8题图所示,

那么图G的割点是-abfced第8题图

9. 连通有向图D含有欧拉回路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10.设X={a,b,c},R是X上的二元关系,其关系矩阵为

101,那么R的关系图为MR=100100

三、化简解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1. 简化表达式(((A(BC))A)(B(BA)))(CA).

12. 设代数系统(R*, ),其中R*是非0实数集,二元运算为:a,bR, ab=ab. 试问是否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并求单位元以及可逆元素的逆元.13. 化简布尔表达式aab(cab).

四.计算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4. 求命题公式(PQ)(PQ)的真值表.

15.试求谓词公式x(P(x)xQ(x,y)yR(x,y))A(x,y)中,x,x,y的辖域,试

问R(x,y)和A(x,y)中x,y是自由变元,还是约束变元?16.设R1是A1={1,2}到A2=(a,b,c)的二元关系,R2是A2到A3={,}的二元关系,R1= {<1,a>,<1,b>,<2,c>}, R2={,}试用关系矩阵求R1R2的集合表达式.

v

217图G如第17题图

求图G的最小生成树.

v4v

3第17题图

五、证明题(第18题10分,第19题9分)18. 证明(PQ)((QR)R)(PS))S19. 设G为9个结点的无向图,每个结点的度数不是5就是6,试证明G中至少有5个度数为6的结点,或者至少有6个度数为5的结点.

《计算机数学基础》离散数学试题

之五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5分) 1.B2.D3. C4.A5.C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 {,{},{{a}},{,{a}}}

7.{<6,3>,<8,4> }8.a, f9. D中每个结点的入度=出度.10. 见第10题答案图.三、化简解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1 (((A(BC))A)(B(BA)))(CA)

c第10题答案图

(A(B(~BA)))(CA)(2分)

(A(AB))(CA)AC~A)

(4分)

(6分)(8分)

12. a,b,cR*, ab=ab=ba=ba,可交换;(2分)(ab)c=abc=abc=a(bc)=a(bc)=a(bc),可结合.(4分)易见,单位元为1.(6分)

对aR*, aa1=aa1=1=a1a=a1a,故a的逆元:a1

-

-

-

-

(8分) a

13.aab(cab)

=aabcaab(2分)

=aab(5分)=(aa)(ab)ab(8分)

四、计算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表中最后一列的数中,每对1个数得2分.15. x的辖域:(P(x)xQ(x,y)yR(x,y))(2分) x的辖域:Q(x,y)(4分) y的辖域:R(x,y)(6分) R(x,y)中的x,y是约束变量,A(x,y)中的x,y是自由变量.(8分)

110

16.MR1,(2分)

001

01

(4分)MR20100

01

11001(6分)MR1R201

0010000



R1R2{1,}(8分)

v217图G的最小生成树,如第17题答案图.

首先选对边( v 1, v 2)得2分,

再每选对一条边得

1 分.

v4v

3第17题答案图

五、证明题(第18题10分,第19题9分,共19分)18.

①QRP(2分)②RP(4分)

③Q①,②析取三段论

④PQP(7分)

⑤P③,④拒取式⑥PSP

⑦S⑤,⑥析取三段论(10分)

19. 由第5章定理1(握手定理)的推论,G中度数为5的结点个数只能是0,2,4,6,8五种情况;(3分) 此时,相应的结点度数为6的结点个数分别为9,7,5,3,1个,(6分)

以上五种对应情况(0,9),(2,7),(4,5),(6,3),(8,1),每对情况,两数之和为9,且满足第2个数大于或等于5,或者第1个数大于或等于6,意即满足至少有度数为6的结点5个,或者至少有度数为5的结点6个,(9分)

第二篇:离散数学习题及答案

离散数学考试试题(A卷及答案)

一、(10分)某项工作需要派A、B、C和D 4个人中的2个人去完成,按下面3个条件,有几种派法?如何派?

(1)若A去,则C和D中要去1个人;

(2)B和C不能都去;

(3)若C去,则D留下。

解设A:A去工作;B:B去工作;C:C去工作;D:D去工作。则根据题意应有:ACD,(B∧C),CD必须同时成立。因此

(ACD)∧(B∧C)∧(CD)

(A∨(C∧ D)∨(C∧D))∧(B∨C)∧(C∨D)

(A∨(C∧ D)∨(C∧D))∧((B∧C)∨(B∧D)∨C∨(C∧D))

(A∧B∧C)∨(A∧B∧D)∨(A∧C)∨(A∧C∧D)

∨(C∧ D∧B∧C)∨(C∧ D∧B∧D)∨(C∧ D∧C)∨(C∧ D∧C∧D) ∨(C∧D∧B∧C)∨(C∧D∧B∧D)∨(C∧D∧C)∨(C∧D∧C∧D)

F∨F∨(A∧C)∨F∨F∨(C∧ D∧B)∨F∨F∨(C∧D∧B)∨F∨(C∧D)∨F (A∧C)∨(B∧C∧ D)∨(C∧D∧B)∨(C∧D)

(A∧C)∨(B∧C∧ D)∨(C∧D)

T

故有三种派法:B∧D,A∧C,A∧D。

二、(15分)在谓词逻辑中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某学术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是专家并且是工人,有些成员是青年人,所以,有些成员是青年专家。

解:论域:所有人的集合。S(x):x是专家;W(x):x是工人;Y(x):x是青年人;则推理化形式为:

x(S(x)∧W(x)),xY(x)x(S(x)∧Y(x))

下面给出证明:

(1)xY(x)P

(2)Y(c)T(1),ES

(3)x(S(x)∧W(x))P

(4)S( c)∧W( c)T(3),US

(5)S( c)T(4),I

(6)S( c)∧Y(c)T(2)(5),I

(7)x(S(x)∧Y(x))T(6) ,EG

三、(10分)设A、B和C是三个集合,则AB(BA)。

证明:ABx(x∈A→x∈B)∧x(x∈B∧xA)x(xA∨x∈B)∧x(x∈B∧xA)

x(x∈A∧xB)∧x(xB∨x∈A)x(x∈A∧xB)∨x(x∈A∨xB)

(x(x∈A∧xB)∧x(x∈A∨xB))(x(x∈A∧xB)∧x(x∈B→x∈A))

(BA)。

四、(15分)设A={1,2,3,4,5},R是A上的二元关系,且R={<2,1>,<2,5>,<2,4>,<3,4>,<4,4>,<5,2>},求r(R)、s(R)和t(R)。

解r(R)=R∪IA={<2,1>,<2,5>,<2,4>,<3,4>,<4,4>,<5,2>,<1,1>,<2,2>,<3,3>,<4,4>,<5,5>}

s(R)=R∪R={<2,1>,<2,5>,<2,4>,<3,4>,<4,4>,<5,2>,<1,2>,<4,2>,<4,3>} R={<2,2>,<2,4>,<3,4>,<4,4>,<5,1>,<5,5>,<5,4>}

R={<2,1>,<2,5>,<2,4>,<3,4>,<4,4>,<5,2>,<5,4>}

R={<2,2>,<2,4>,<3,4>,<4,4>,<5,1>,<5,5>,<5,4>}=R

t(R)=Ri={<2,1>,<2,5>,<2,4>,<3,4>,<4,4>,<5,2>,<2,2>,<5,1>,<5,4>,<5,

i14232-

15>}。

五、(10分)R是非空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若R是对称的,则r(R)和t(R)是对称的。

证明对任意的x、y∈A,若xr(R)y,则由r(R)=R∪IA得,xRy或xIAy。因R与IA对称,所以有yRx或yIAx,于是yr(R)x。所以r(R)是对称的。

下证对任意正整数n,R对称。

因R对称,则有xRyz(xRz∧zRy)z(zRx∧yRz)yRx,所以R对称。若Rn对称,则xRn1yz(xRnz∧zRy)z(zRnx∧yRz)yRn1x,所以Rn1对称。因此,对任意正整数n,Rn对称。 对任意的x、y∈A,若xt(R)y,则存在m使得xRy,于是有yRx,即有yt(R)x。因此,t(R)是对称的。

六、(10分)若f:A→B是双射,则f:B→A是双射。

证明因为f:A→B是双射,则f是B到A的函数。下证f是双射。

对任意x∈A,必存在y∈B使f(x)=y,从而f(y)=x,所以f是满射。

对任意的y

1、y2∈B,若f(y1)=f(y2)=x,则f(x)=y1,f(x)=y2。因为f:A→B是函数,则y1=y2。所以f是单射。

综上可得,f:B→A是双射。

七、(10分)设是一个半群,如果S是有限集,则必存在a∈S,使得a*a=a。

证明因为是一个半群,对任意的b∈S,由*的封闭性可知,b=b*b∈S,b=b*b∈S,…,bn∈S,…。

因为S是有限集,所以必存在j>i,使得bi=bj。令p=j-i,则bj=bp*bj。所以对q≥i,有bq=bp*bq。

因为p≥1,所以总可找到k≥1,使得kp≥i。对于bkp∈S,有bkp=bp*bkp=bp*(bp*bkp)=…=232-1-1-1-1-1-1-1-1-1mm222nbkp*bkp。

令a=bkp,则a∈S且a*a=a。

八、(20分)(1)若G是连通的平面图,且G的每个面的次数至少为l(l≥3),则G的边数m与结点数n有如下关系:

m≤

rl(n-2)。 l2l证明设G有r个面,则2m=

2)。 d(f)≥lr。由欧拉公式得,n-m+r=2。于是, m≤l2(n-ii

1(2)设平面图G=是自对偶图,则| E|=2(|V|-1)。

证明设G=是连通平面图G=的对偶图,则G G,于是|F|=|V*|=|V|,将其代入欧拉公式|V|-|E|+|F|=2得,|E|=2(|V|-1)。 **

离散数学考试试题(B卷及答案)

一、(10分)证明(P∨Q)∧(PR)∧(QS)S∨R

证明因为S∨RRS,所以,即要证(P∨Q)∧(PR)∧(QS)RS。

(1)R附加前提

(2)PRP

(3)PT(1)(2),I

(4)P∨QP

(5)QT(3)(4),I

(6)QSP

(7)ST(5)(6),I

(8)RSCP

(9)S∨RT(8),E

二、(15分)根据推理理论证明:每个考生或者勤奋或者聪明,所有勤奋的人都将有所作为,但并非所有考生都将有所作为,所以,一定有些考生是聪明的。

设P(e):e是考生,Q(e):e将有所作为,A(e):e是勤奋的,B(e):e是聪明的,个体域:人的集合,则命题可符号化为:x(P(x)(A(x)∨B(x))),x(A(x)Q(x)),x(P(x)Q(x))x(P(x)∧B(x))。

(1)x(P(x)Q(x))P

(2)x(P(x)∨Q(x))T(1),E

(3)x(P(x)∧Q(x))T(2),E

(4)P(a)∧Q(a)T(3),ES

(5)P(a)T(4),I

(6)Q(a)T(4),I

(7)x(P(x)(A(x)∨B(x))P

(8)P(a)(A(a)∨B(a))T(7),US

(9)A(a)∨B(a)T(8)(5),I

(10)x(A(x)Q(x))P

(11)A(a)Q(a)T(10),US

(12)A(a)T(11)(6),I

(13)B(a)T(12)(9),I

(14)P(a)∧B(a)T(5)(13),I

(15)x(P(x)∧B(x))T(14),EG

三、(10分)某班有25名学生,其中14人会打篮球,12人会打排球,6人会打篮球和排球,5人会打篮球和网球,还有2人会打这三种球。而6个会打网球的人都会打另外一种球,求不会打这三种球的人数。

解设A、B、C分别表示会打排球、网球和篮球的学生集合。则:

|A|=12,|B|=6,|C|=14,|A∩C|=6,|B∩C|=5,|A∩B∩C|=2,|(A∪C)∩B|=6。

因为|(A∪C)∩B|=(A∩B)∪(B∩C)|=|(A∩B)|+|(B∩C)|-|A∩B∩C|=|(A∩B)|+5-2=6,所以|(A∩

B)|=3。于是|A∪B∪C|=12+6+14-6-5-3+2=20,|ABC|=25-20=5。故,不会打这三种球的共5人。

四、(10分)设A

1、A2和A3是全集U的子集,则形如Ai(Ai为Ai或Ai)的集合称为由A

1、A2和

i1

3A3产生的小项。试证由A

1、A2和A3所产生的所有非空小项的集合构成全集U的一个划分。

证明小项共8个,设有r个非空小项s

1、s

2、…、sr(r≤8)。

对任意的a∈U,则a∈Ai或a∈Ai,两者必有一个成立,取Ai为包含元素a的Ai或Ai,则a∈Ai,i13即有a∈si,于是Usi。又显然有siU,所以U=si。

i1i1i1i1rrrr

任取两个非空小项sp和sq,若sp≠sq,则必存在某个Ai和Ai分别出现在sp和sq中,于是sp∩sq=。 综上可知,{s1,s2,…,sr}是U的一个划分。

五、(15分)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则:R是传递的R*RR。

证明(5)若R是传递的,则∈R*Rz(xRz∧zSy)xRc∧cSy,由R是传递的得xRy,即有∈R,所以R*RR。

反之,若R*RR,则对任意的x、y、z∈A,如果xRz且zRy,则∈R*R,于是有∈R,即有xRy,所以R是传递的。

六、(15分)若G为连通平面图,则n-m+r=2,其中,n、m、r分别为G的结点数、边数和面数。 证明对G的边数m作归纳法。

当m=0时,由于G是连通图,所以G为平凡图,此时n=1,r=1,结论自然成立。

假设对边数小于m的连通平面图结论成立。下面考虑连通平面图G的边数为m的情况。

设e是G的一条边,从G中删去e后得到的图记为G,并设其结点数、边数和面数分别为n、m和r。对e分为下列情况来讨论:

若e为割边,则G有两个连通分支G1和G2。Gi的结点数、边数和面数分别为ni、mi和ri。显然n1+n2=n=n,m1+m2=m=m-1,r1+r2=r+1=r+1。由归纳假设有n1-m1+r1=2,n2-m2+r2=2,从而(n1+n2)-(m1+m2)+(r1+r2)=4,n-(m-1)+(r+1)=4,即n-m+r=2。

若e不为割边,则n=n,m=m-1,r=r-1,由归纳假设有n-m+r=2,从而n-(m-1)+r-1=2,即n-m+r=2。

由数学归纳法知,结论成立。

七、(10分)设函数g:A→B,f:B→C,则:

(1)fg是A到C的函数;

(2)对任意的x∈A,有fg(x)=f(g(x))。

证明(1)对任意的x∈A,因为g:A→B是函数,则存在y∈B使∈g。对于y∈B,因f:B→C是函数,则存在z∈C使∈f。根据复合关系的定义,由∈g和∈f得∈g*f,即∈fg。所以Dfg=A。

对任意的x∈A,若存在y

1、y2∈C,使得、∈fg=g*f,则存在t1使得∈g且∈f,存在t2使得∈g且∈f。因为g:A→B是函数,则t1=t2。又因f:B→C是函数,则y1=y2。所以A中的每个元素对应C中惟一的元素。

综上可知,fg是A到C的函数。

(2)对任意的x∈A,由g:A→B是函数,有∈g且g(x)∈B,又由f:B→C是函数,得∈f,于是∈g*f=fg。又因fg是A到C的函数,则可写为fg(x)=f(g(x))。

八、(15分)设是的子群,定义R={|a、b∈G且a1*b∈H},则R是G中的-

一个等价关系,且[a]R=aH。

证明对于任意a∈G,必有a1∈G使得a1*a=e∈H,所以∈R。 --

若∈R,则a1*b∈H。因为H是G的子群,故(a1*b)1=b1*a∈H。所以∈R。 ----

若∈R,∈R,则a1*b∈H,b1*c∈H。因为H是G的子群,所以(a1*b)*(b1*c)=a----

-1*c∈H,故∈R。

综上可得,R是G中的一个等价关系。

对于任意的b∈[a]R,有∈R,a1*b∈H,则存在h∈H使得a1*b=h,b=a*h,于是b∈aH,--

[a]RaH。对任意的b∈aH,存在h∈H使得b=a*h,a1*b=h∈H,∈R,故aH[a]R。所以,[a]R-

=aH。

第三篇:离散数学习题三 含答案

离散数学习题三

11、填充下面推理证明中没有写出的推理规则。 前提:pq,qr,rs,p 结论:s 证明:①

p

前提引入 ②pq

前提引入

q

(①②析取三段论) ④qr

前提引入

r

(③④析取三段论) ⑥rs

前提引入

s

(⑤⑥假言推理)

12、填充下面推理证明中没有写出的推理规则。 前提:p(qr),q(rs) 结论:(pq)s

证明:①(pq)

(附加前提) ②

p

(①化简规则) ③

q

(①化简规则) ④p(qr)

前提引入 ⑤qr

(②④假言推理) ⑥

r

(③⑤假言推理) ⑦q(rs)

前提引入 ⑧(rs)

(③⑦假言推理) ⑨

s

(⑥⑧假言推理)

13、前提:(pq)q,pq,rs

结论1:r 结论2:s 结论3:rs

(1)证明从此前提出发,推出结论1,结论2,结论3的推理都是正确的。 (2)证明从此前提出发,推任何结论的推理都是正确的。 证明:(1)①(((pq)q)(pq)(rs))r

((pq)q)(pq)(rs))r1 ②(((pq)q)(pq)(rs))s

((pq)q)(pq)(rs))s1

③(((pq)q)(pq)(rs))(rs)

((pq)q)(pq)(rs))rs1

即结论1,结论2,结论3的推理都是正确的。

(2)((pq)q)(pq)(rs)

((pq)q)(pq)(rs)(pqq)(pq)(rs) 0(pq)(rs)0

即推任何结论的推理都是正确的。

14、在自然推理系统P中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 (1)前提:p(qr),p,q 结论:rs

证明:①p(qr)

前提引入 ②

p

前提引入 ③

(qr)

① ②假言推理

q

前提引入 ⑤

r

③ ④假言推理 ⑥

rs

⑤ 附加律

15、在自然推理系统P中用附加前提法证明下面的推理: 前提:p(qr),sp,q

结论:sr 证明:

s

附加前提引入 ②

sp

前提引入 ③

p

① ②假言推理 ④

p(qr)

前提引入 ⑤

qr

③ ④假言推理 ⑥

q

前提引入

r

⑥假言推理 即根据附加前提证明法,推理正确。

16、在自然推理系统P中用归谬法证明下面的推理: 前提:pq,qr,qs 结论:rs 证明:

(rs)

结论否定引入 ②

pq

前提引入 ③

qr

前提引入 ④

qs

前提引入

rs

② ③ ④构造性二难 ⑥

(rs)(rs)

① ⑤

合取

因为⑥为矛盾式即推理正确

17、在自然推理系统P中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

只要A曾到过受害者房间并且11点以前没离开,A就是谋杀嫌犯。A曾到过受害者房间,如果A在11点以前离开,看门人会看见他。看门人没有看见他。所以,A是谋杀嫌犯。

答:令p: A到过受害者房间

q: A在11点以前离开

r: A是谋杀嫌犯

s: 看门人看见过A 前提:(pq)r,p,qs,s 结论:r 证明:① qs

前提引入 ②

s

前提引入 ③

q

① ②拒取式 ④

p

前提引入 ⑤

pq

③ ④合取 ⑥ (pq)r

前提引入 ⑦

r

⑥假言推理

1114490009

张梦婷

第四篇:离散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离散数学是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学学科,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离散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在由3个元素组成的集合上,可以有 ( ) 种不同的关系。

[A] 3 [B] 8 [C]9 [D]27

2、设A1,2,3,5,8,B1,2,5,7,则AB( )。

[A] 3,8 [B]3 [C]8 [D]3,8

3、若X是Y的子集,则一定有( )。

[A]X不属于Y [B]X∈Y

[C]X真包含于 Y [D]X∩Y=X

4、下列关系中是等价关系的是( )。

[A]不等关系 [B]空关系

[C]全关系 [D]偏序关系

5、对于一个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对A的每个元素都要有象 [B] 对A的每个元素都只有一个象

[C]对B的每个元素都有原象 [D] 对B的元素可以有不止一个原象

6、设p:小李努力学习,q:小李取得好成绩,命题“除非小李努力学习,否则他不能取得好成绩”的符号化形式为( )。

[A]p→q [B]q→p [C]┐q→┐p [D]┐p→q

7、设A={a,b,c},则A到A的双射共有( )。

[A]3个 [B]6个 [C]8个 [D]9个

8、一个连通G具有以下何种条件时,能一笔画出:即从某结点出发,经过中每边仅一次回到该结点( )。

[A] G没有奇数度结点 [B] G有1个奇数度结点

[C] G有2个奇数度结点 [D] G没有或有2个奇数度结点

9、设〈G,*〉是群,且|G|>1,则下列命题不成立的是( )。

[A] G中有幺元 [B] G中么元是唯一的

[C] G中任一元素有逆元 [D] G中除了幺元外无其他幂等元

10、令p:今天下雪了,q:路滑,则命题“虽然今天下雪了,但是路不滑”可符号化为( )

[A] p→┐q [B] p∨┐q

[C] p∧q [D] p∧┐q

11、设G=的结点集为V={v1,v2,v3},边集为E={,}.则G的割(点)集是( )。

[A]{v1} [B]{v2} [C]{v3} [D]{v2,v3}

12、下面4个推理定律中,不正确的为( )。

[A]A=>(A∨B) (附加律) [B](A∨B)∧┐A=>B (析取三段论)

[C](A→B)∧A=>B (假言推理) [D](A→B)∧┐B=>A (拒取式)

13、在右边中过v1,v2的初级回路有多少条( )

[A] 1 [B] 2 [C] 3 [D]

414、若R,,是环,且R中乘法适合消去律,则R是( )。

[A]无零因子环

[C]整环 [B]除环 [D]域

15、无向G中有16条边,且每个结点的度数均为2,则结点数是( )。

[A]8 [B]16 [C]4 [D]

32二、【判断题】

(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6、是空集。 ( )

17、设S,T为任意集合,如果S—T=,则S=T。 ( )

18、在命题逻辑中,任何命题公式的主合取范式都是存在的,并且是唯一的。 ( )

19、关系的复合运算满足交换律。 ( )

20、集合A上任一运算对A是封闭的。 ( )

21、0,1,2,3,4,max,min是格。 ( )

22、强连通有向一定是单向连通的。 ( )

23、设都是命题公式,则(PQ)QP。 ( )

三、【解答题】

(本大题共3小题,

24、25每小题10分,26小题11分,共31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24、设集合A={a, b, c},B={b, d, e},求

(1)BA; (2)AB; (3)A-B; (4)BA.25、设非空集合A,验证(P(A),,,~,,A)是布尔代数

26、如果他是计算机系本科生或者是计算机系研究生,那么他一定学过DELPHI语言而且学过C++语言。只要他学过DELPHI语言或者C++语言,那么他就会编程序。因此如果他是计算机系本科生,那么他就会编程序。请用命题逻辑推理方法,证明该推理的有效结论。

离散数学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BDDCCCBABDADCBB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FFTFTTTF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

24、25每小题10分,26小题11分,共31分)

24、设集合A={a, b, c},B={b, d, e},求 (1)BA; (2)AB; (3)A-B; (4)BA. 标准答案:(1)BA={a, b, c}{b, d, e}={ b }

(2)AB={a, b, c}{b, d, e}={a, b, c, d, e }

(3)A-B={a, b, c}-{b, d, e}={a, c}

(4)BA= AB-BA={a, b, c, d, e }-{ b }={a, c, d, e }

复习范围或考核目标:考察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交集,并集,见课件第一章第

二节,集合的运算。

25、设非空集合A,验证(P(A),,,~,,A)是布尔代数

标准答案:证明 因为集合A非空,故P(A)至少有两个元素,显然,是P(A)上的二元运算. 由定理10 ,任给B,C,DP(A), H1 BD=DC CD=DC

H2 B(CD)=(BC)(BD) B(CD)=(BC)(BD)

H3 P(A)存在和A,BP(A), 有B=B, BA=B

H4,BP(A), BA,存在A~B,有

BA~B)= A B(A~B)=

所以(P(A),,,~,,A)是布尔代数.复习范围或考核目标:考察布尔代数的基本概念,集合的运算,见课件代数系统中布尔代数小节。

26、如果他是计算机系本科生或者是计算机系研究生,那么他一定学过DELPHI语言而且学过C++语言。只要他学过DELPHI语言或者C++语言,那么他就会编程序。因此如果他是计算机系本科生,那么他就会编程序。请用命题逻辑推理方法,证明该推理的有效结论。

标准答案:令p:他是计算机系本科生

q:他是计算机系研究生 r:他学过DELPHI语言

s:他学过C++语言

t:他会编程序

前提:(p∨q)→(r∧s),(r∨s)→t

结论:p→t

证①p P(附加前提)

②p∨q T①I

③(p∨q)→(r∧s) P(前提引入)

④r∧s T②③I

⑤r T④I

⑥r∨s T⑤I

⑦(r∨s)→t P(前提引入)

⑧t T⑤⑥I

第五篇:离散数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一)

离散数学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集合

1.分别用穷举法,描述法写出下列集合 (1) 偶数集合

(2)36的正因子集合 (3)自然数中3的倍数 (4)大于1的正奇数

(1) E={,-6,-4,-2,0,2,4,6,}

={2 i | i I }

(2) D= { 1, 2, 3, 4, 6, } = {x>o | x|36 }

(3) N3= { 3, 6, 9, ```} = { 3n | nN }

(4) Ad= {3, 5, 7, 9, ```} = { 2n+1 | nN }

2.确定下列结论正确与否 (1)φφ

× (2)φ{φ}√ (3)φφ√ (4)φ{φ}√ (5)φ{a}× (6)φ{a}√

(7){a,b}{a,b,c,{a,b,c}}×(8){a,b}{a,b,c,{a,b,c}}√(9){a,b}{a,b,{{a,b}}}× (10){a,b}{a,b,{{a,b}}}√

3.写出下列集合的幂集 (1){{a}}

{φ, {{ a }}}

( 2 ) φ

{φ} (3){φ,{φ}}

{φ, {φ}, {{φ}}, {φ,{φ}} } (4){φ,a,{a,b}}

{φ, {a}, {{a,b }}, {φ}, {φ, a }, {φ, {a,b }},

{a, {a b }}, {φ,a,{ a, b }} } (5)P(P(φ))

{φ, {φ}, {{φ}}, {φ,{φ}} }

4.对任意集合A,B,C,确定下列结论的正确与否 (1)若AB,且BC,则AC√ (2)若AB,且BC,则AC× (3)若AB,且BC,则AC× (4)若AB,且BC,则AC ×

5.对任意集合A,B,C,证明

(1)A(BC)(AB)(AC) 左差A(BC)差A(BC)D.MA(BC)

分配(AB)(AC)右(2)A(BC)(AB)(AC)1)左差A(BC)(1)的结论(AB)(AC) 差(AB)(AC)右

2)左差A(BC)D.MA(BC)分配(AB)(AC)差(AB)(AC)右(3)A(BC)(AB)(AC)左差A(BC)D.MA(BC) 幂等(AA)(BC)

结合,交换(AB)(AC)右(4)(AB)BAB 左差(AB)B对称差((AB)B)((AB)B)

分配,结合((AB)(BB))(A(B)B))

2 互补((AB)U)(A)

零一

(AB)(AB)右(5)(AB)CA(BC) 左差(AB)C结合A(BC)

D.MA(BC)差A(BC)(6)(AB)C(AC)B左差(AB)C结合A(BC)交换A(CB)结合(AC)B

差(AC)B右(7)(AB)C(AC)(BC)右(5)A(C(BC))差A(C(BC)) 分配A((CB)(CC))互补A((CB)U)

零一A(CB)交换A(BC)(5)(AB)C左

6.问在什么条件下,集合A,B,C满足下列等式

(1)A(BC)(AB)C左(AB)(AC)右若要右左,须CA(BC),

CA时等式成立

(2)ABA左右是显然的,AABAB,AB,

AB时等式成立

(3)ABBABB,BB,B,代入原式得A,

AB时等式成立

(4)ABBAABBA,只能AB,AB, BA,BA,AB时等式成立

(5)ABAB,若B,bB,

当bA,bABA矛盾;当bA,bABA矛盾

(6)ABAB右左是显然的,ABAB,AAB,ABBAB,BAABAB时等式成立

(7)(AB)(AC)A左(AB)(AC)A(BC)A(BC)A(BC)A

ABC时等式成立

(8)(AB)(AC)左(AB)(AC)A(BC)A(BC)A(BC)

A(BC),AB,AC时等式成立

(9)(AB)(AC)左(AB)(AC)A(BC)A(BC)A(BC)

A(BC)时等式成立

(10)(AB)(AC)((AB)(AC))((AB)(AC))(AB)(AC)(AB)(AC)

由(6)知,(AB)(AC),ABAC,ABAC时等式成立

(11)A(BA)BA(BA)(AB)(AA)(AB)U(AB)B

AB时等式成立

7.设A={a,b,{a,b},},求下列各式(1)φ∩{φ}=φ (2){φ}∩{φ}={φ}  (3){φ,{φ}}-φ={φ,{φ}} (4){φ,{φ}}-{φ}= {{φ}} (5){φ,{φ}}-{{φ}}={φ} (6)A-{a,b}={{a,b}, φ} (7)A-φ = A (8)A-{φ}={a,b,{a,b}} (9)φ-A=φ (10){φ}-A=φ

8.在下列条件下,一定有B=C吗? (1) ABAC

否,例:A={1,2,3},B={4},C={3,4}, ABAC{1,2,3,4},而BC。

(2)ABAC

否,例:A={1,2,3},B={2,3},C={2,3,4} ABAC{2,3},而BC。

(3)ABAC

对,若BC,不妨,aB,aC,若aA,aAB,aAB,aAB,aAC,aAC,aAC; 若aA,aAB,aAB,aAB,aAC,aAC,aAC矛盾(4)ABAC且ABAC

bB,若bA,bABAC,bC,若bA,bABAC,bC,

BC,同理,CB,BC

9. (1) (AB)(BC)AB

证:a左,a(BC),aB,aB;a(AB),而aB,aA,aAB

(2)若A(BC)且B(AC),则B。

若B,aB(AC)(AC),aA(BC),aC,aB即aB,矛盾

10.化简

((ABC)(AB))((A(BC))A)(AB)A(AB)A

(AA)(BA)(BA)BA11. 设A={2,3,4},B={1,2},C={4,5,6},求 (1)AB{1, 3, 4}  (2)ABC{1,3,5,6} (3)(AB)(BC){2,3,5,6}

12. 设A={1,2,3,4},B={1,2,5},求

(1) P(A)P(B){φ,{1},{2},{1,2}}

(2) P(A)P(B)

{φ,{1},{2},{3},{4},{1,2},{1,3},{1,4},{2,3},{2,4},{3,4}, {1,2,3,},{1,2,4,},{1,3,4,},{2,3,4},{1,2,3,4,},{5},{1,5}, {2,5},{1,2} }

(3)P(A)P(B)

{ {3},{4},{1,3},{1,4},{2,3},{2,4},{3,4},{1,2,3},{1,2,4},{1,3,4},

{2,3,4},{1,2,3,4} }

(4)P(A)P(B)

{{3},{4},{1,3},{1,4},{2,3},{2,4},{3,4},{1,2,3},{1,2,4},{1,3,4}, {2,3,4},{1,2,3,4},{5},{1,5},{2,5},{1,2,5} }

上一篇:绿色环保班会教案下一篇:留守儿童之家简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