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纲

2022-10-23

第一篇: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提纲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一、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思路及论文框架

(四) 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概念

二、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三、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四、 几种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五、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历程回顾

六、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七、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八、 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措施建议(可包括策略研究)

第二篇:基于产业集群的陕西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纲)

内容摘要

当代国际经济竞争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研究产业集群对经济布局的合理化、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的竞争优势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如此,我国关于集群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引起政策制定者的足够重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为此,本论文以陕西果业为对象,对陕西果业集群形成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本论文通过层次分析法对陕西果业集群的形成进行了模型分析。先通过调查表确定了影响陕西果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然后应用AHP法对这些影响因素按其对陕西果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得出在形成陕西果业集群的影响因素中,自然条件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的结论。然后,本论文对陕西果业在以上几个影响因素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研分析可以看出,陕西果业已基本具备形成产业集群的条件,我们应紧密围绕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思路、布局和有关要求,加快水果优势产业带的开发和建设,推进陕西果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进程。最后结合前面分析,给出陕西果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性建议。

1.陕西果业发展现状。

陕西是我国著名的果品种植大省,是世界著名的苹果优生区。以苹果为例,陕西全省苹果面积仅次于世界第二苹果大国俄罗斯,苹果总产量仅次于法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三。2009年陕西省苹果总产量首次超过山东省跃居全国第一,实现了苹果的面积、产量、品质全国第一的目标,促进了全省果业的平稳较快发展。

果业是陕西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陕西苹果主要产于陕西渭北高原,包括延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5个市的白水、蒲城、澄城、合阳、富平、宝塔区、富县、洛川、宜川、黄陵、宜君、铜川郊区、耀县、宝鸡、凤翔、岐山、扶风、千阳、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25个县区,自然条件除与世界其它苹果优生区相似以外,还具有海拔高(800m--1200m)、昼夜温差大(16.6℃)、土层深厚(80m--200m)、质地疏松、无环境污染等独特优势。所产苹果个大、色艳、细脆、香甜、耐贮藏、无污染。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陕西苹果有14种产品获金奖;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陕西苹果有17种产品被认定为名牌产品,占全国同类名牌产品总数的40%。陕西目前已建设成25个优质苹果基地县,建成绿色果品基地80万亩,其中苹果7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苹果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2.产业集群理论及陕西果业的产业集群

2.1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2.1.1产业集群理论简介

2.1.2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2.1.3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2.2.陕西果业的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分析

2.2.1陕西果业发展的生产要素状况分析

2.2.2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2.2.3相关产业状况分析

2.2.4同行业竞争力分析

2.2.5政府政策影响分析

2.2.6陕西果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2.3案例—永寿果业分析

2.3.1永寿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2.3.2永寿果业集群雏形

3.陕西果业发展问题分析

3.1优势分析

3.2障碍分析

3.2.1自然条件方面

3.2.2政府政策方面

3.3.3生产方式方面

3.3.4基础设施方面

4.陕西果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

4.1果业集群发展思路

4.2提出发展思路的理由分析

4.3果业集群构建

结论: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产业集群理论的相关内容,

对陕西果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阅

读了大量相关学科的书籍及资料,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在这个过程中获

得了很多,也发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最终,在导师的指导下,是我对陕

西果业的集群发展分析有了一个完善的了解,并提出了陕西果业集群发展的一系

列措施。

, 陕西的发展确实需要集群理论的指导。众所周知,陕西是一个农业、旅游大省,省

城西安拥有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和重工业,这都是陕西发展集群产业的很好的条件。在改革

开放中新崛起的陕西果业,是建国50年来我国果业发展变化中引人注目的“后起之秀”。陕

西省现已发展为全国第二苹果大省、第四水果大省,果业已上升为陕西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成为陕西省经济增长的一大优势和亮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基地建设,加上先进技术

和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创出了越来越多的名牌优质果品。陕西水果四大宝,“果、梨、

枣、猕猴桃”已名扬国内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研究中心主任赵政阳教授指出:中国苹

果生产已集中在以陕西为代表的黄土高原产区和以山东为代表的环渤海湾产区,也称东部和

西部两大优势产区。从目前发展来看,中国苹果生产的重心已出现由东向西转移的趋势。因

此陕西果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建立和发展陕西果业集群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3陕西果业集群化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3.陕西果业发展问题分析

3.1陕西果业集群化建立的影响因素

3.1.1资源禀赋。丰富的资源往往是决定传统产业形成自然集群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它

可以使企业生产的总成本降低而获利,从而吸引更多企业加入该行业,聚集成群。其中主要

包括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设施。

3.1.2产业环境。产业环境也是影响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主要包括市场需

求、生产方式、企业规模和技术条件。

3.1.3竞合互动。一些开发区内的简单企业聚集及一些围绕极少数大企业而形成的供

应网络不能称之为企业集群,因为它们之间或者缺少必要的分工合作,或者缺少充分激烈

的竞争,所以竞合互动是影响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竞争情况、合作状

态和企业家精神。

3.1.4外部环境。产业集群作为一个系统,必然需要一些制度规范,同时还需要一些

机构来支持企业的活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还与政府、机构、高校等各种社会因子存

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因此外部环境也会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包括相关产业,科研机构,

政府政策,资金投入和经济开放程度。

3.2陕西果业集群化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分析

3.2.1自然条件方面

3.2.2政府政策方面

3.2.3生产方式方面

3.2.4竞争状况方面

3.3.5交通设施方面

4.对策建议

第三篇: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纲

附件6:

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纲

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产业集群整体发展情况和优势(如产业规模、从业人员、研发投入、出口额、在产业链及国内外所处的地位等);

2.重点细分领域发展情况及代表企业介绍(如重点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发展模式特色、优秀技术创新成果);

3.×××产业集群各主体之间(企业间、产学研间、企业与中介机构间)的互动关系和促进作用;

4.×××产业集群相关创新资源及其作用(如大学院所、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器、风险投资等);

5.产业集群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与促进措施

1.总体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发展模式,三年内的发展目标;

2.产业集群发展计划采取的政策措施(如投融资政策、产业要素引进政策、公共平台建设计划,以及科技行政部门、地方政府、高新区管委会等对产业集群的财政支持方式和金额)。

三、×××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1.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的现状、发展规划;

2.拟申报的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产业集群中的任务和作用(说明这些平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和支撑作用)。

四、所具有的基础与优势(如平台建设相关资源、环境基础,平台建设单位具有的实力等)。

五、平台建设的目标、主要内容和组织实施以及提供的具体服务内容;

六、平台的进度与资金筹措(含政府的资金投入计划)。

第四篇: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发言提纲

2011年5月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就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文化产业”首次写入中央文件,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产业的提法尤其引人注目,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省提出的“六个注重”就包含“注重加强文化建设”;江苏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强化文化建设工程,罗志军书记要求,要重点打造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和数字动漫等九大门类文化产业;徐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软件开发、文化动漫、旅游服务等重点现代服务业发展,要加快建设彭城欢乐世界、微山湖千岛湿地等重点旅游项目,积极整合全市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业大开发、大发展。市委曹书记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在建设文化强市上实现新突破,抓好文艺精品创作,抓好标志性文化载体建设,抓好文化 1 产业发展壮大。邹部长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要求,要引进先进文化理念、崭新文化业态、多彩文化样式,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我们深感抓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及全国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和趋势,沛县文化产业也有了长足进步,具备了一定的产业雏形和基础。

一、沛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沛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龙城水乡新沛县”目标,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局,紧紧依托两汉文化发源地优势,充分发掘汉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文化市场,狠抓文化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乐器制造、武术保安为核心,城市辐射农村的文化产业服务网络,县域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1、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沛县“刘邦故里、大汉之源”旅游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我们因势利导,进一步加大旅游景区建设力度,先后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汉城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汉之源景区以及占地1000余亩的沛公园和大风歌文化广场。同时以冯亦吾艺术馆、魏敬先艺术馆、张立辰艺术馆、程大利艺术馆、赵绪成艺术馆为基点,以国家级湿地公园——微山湖千岛湿地为支点,突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有机结合,带动相关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全力塑造“刘邦故里、大汉之源、龙城水乡、生态沛县”旅游新形象。

2、乐器制造产业。沛县是全国闻名的“古筝之乡”,以江苏大风乐器、徐州星皓乐器为代表的沛县乐器制造企业,年产值超过4.5亿元,产品份额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江苏大风乐器有限公司被命名为徐州市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3、武术保安产业。1992年11月,沛县被国家命名为首批“全国武术之乡”。2007年,“沛县武术”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全县武馆、武校32所,教武场地460个,常年习武人数超过30万。沛县以保安产业为切入点,将传统武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成立专业化的保安培训教育机构,逐步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保安产业,年培训输出保安人员1200人。截至今年4月,共输送专业保安人员15000余人,遍布北京、上海、广州、苏州 等10多个大中城市,年创收近3亿元。

4、其他文化产业。沛县民风民俗特色鲜明,剪纸、泥陶、布艺、糖人等民间工艺制作精美,民间奇石、根雕、古玩等藏品颇丰,民间演艺、影视娱乐、印刷复制等丰富多彩。以沛县鼋汁狗肉、封侯虎、沛县织锦为代表的地方文化产品,与通过现代工艺研发出来的沛筑、赤霄剑等现代工艺品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促进了沛县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二、沛县文化产业发展重点

抢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一历史机遇,树立“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经济、做强文化产业就是做强经济”的发展意 3 识,依托“一帝一湖一河”资源禀赋,围绕三大资源,建设一区两带,明确五个目标,抓好六项工程,打造“龙城水乡”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

三大资源,即:汉文化资源、微山湖资源、大沙河资源 一区两带,即:汉文化风景区、微山湖文化旅游产业带、大沙河农业观光带

五个目标,即:建成两个国家级5A风景区、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保安之乡

六大工程,即:汉文化风景区、千岛湿地风景区、微山湖生态文化园、张庄中西乐器制造园、农业旅游生态园、保安学校

1、汉文化景区

汉文化景区包括中华汉城和汉城景区的汉城公园、歌风台、汉街、高祖原庙、汉之源景区、大风歌广场。

中华汉城总投资25亿元,景区分为“一城四园”:“一城”即中华汉城,下列汉皇百家寻根拜祖长卷区、汉皇宫区、汉代商街区、汉十二乐府游乐区、汉十三部州馆驿区、市井民居区、泗上淹城区、地下博物馆区等八区;“四园”即公共生态园、名人度假园、生态湿地园、湖面观光园。项目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高起点规划建设。目前,项目规划已完成,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中。沛县汉城景区年内完成提档升级,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千岛湿地景区

千岛湿地景区是江苏省和徐州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15亿元币。项目由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总体规划,位于沛县城区东部,北起大屯镇,南至胡寨镇,西临千万吨大港。景区规划面积18.3平方公里,分为北、中、南三个片区。根据三区资源优势,规划在总体体现微山湖湿地环境特点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分别将北、中、南三区称为“千岛湿地”、“休闲湿地”和“农耕湿地”。按照“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突出生态、分布实施”的建设原则,利用原有的水系、沼泽、水田,以植物体系为主,突出自然野趣,努力建成集休闲观光、湿地体验、生态保护、教育基地、旅游度假、会议接待为一体的自然生态保护区。目前,千岛湿地旅游码头建设、湖上水城建造、航道疏浚正在进行,生态文化园即将开工建设,确保十月一日建成开放。

3、微山湖生态文化园

微山湖生态文化园项目位于微山湖大堤以西,是沛县微山湖滨湖国家级湿地公园配套项目,占地面积219亩,计划总投资3.2亿元。项目建设以“文化全渗透,生态全覆盖”为理念,集展示文化、展览文化、红色文化、文艺创作、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于一体,通过发展产业特色,突出文化亮点,建设成为生态与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淮海经济圈中的新兴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地,形成沿湖文化旅游产业带规模效应和品牌集聚,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园区内建有本 5 土文化成果展馆、中华湖泊文化展馆、沛县湖西红色文化展馆、民俗文化园,文学书画创作基地、摄影基地、演艺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同时兼有水上会议中心、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

4、张庄中西乐器制造园

张庄中西乐器制造园以中西乐器为主导产业,今年内,园区进驻企业将达到20家,其中资产亿元以上企业8家,年销售收入12亿元。园区充分利用“古筝之乡”的品牌效应,整合以江苏大风乐器为代表的乐器制造业,做强做大古筝生产、古琴制造和古筝培训业,积极引导、扶持、培育我县古筝、沛筑等乐器研发制造产业,使其向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十二五”期间跻身全国民族乐器制造业前十强。

5、农业旅游生态园

农业旅游生态园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推进,着力打造特色农业旅游生态园,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重点建设安国“乡间侯府”、“汉韵风情庄园”,朱寨“文韵千秋” 主题文化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鹿楼“沙河果都园”,龙固“龙湖湿地”,五段“ 神龙水街”。突出特色,确保精品,打造亮点,努力实现文化游、生态游、农业观光游的协调发展。

6、保安学校

沛县以徐州职业技术保安学校为龙头,采取初、中、高级保安培训相结合,保安员与保安管理人员培训相结合,拓展专业培训渠道,今年开始增加武装押运、个人保卫、安检、特勤、消防等相关专业,努力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特色专业培训学校。

三、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大推进力度。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牢固树立“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经济、做强文化产业就是做强经济”的发展意识,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整合现有资源,成立文化产业管委会、文化产业招商局等专业性机构,加大文化产业推进力度,按照国家逐步扩大非国有经济投资文化产业的准入范围,通过招商引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文化产业,将沛县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向深入。

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科学制定和完善各项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用地税收政策、优惠扶持政策、分配激励政策和文化资源综合保护利用政策等,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积极落实各项文化产业政策,建立多渠道融资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加大对文化骨干企业、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开辟“绿色通道”。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政府奖项,对为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地区、部门、企业、个人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打造文化产业实体,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以此构筑我县的文化产业体系。

3、完善运行机制,加大协作力度。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和考核机制。努力做到“三个结合”:政策与市场相结合,以政策强力推进,以市场灵活运作;事业与产业相结合,事业是阵地,产业是平台;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文化与旅游相互渗透,兼容发展。建立“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库”,认真抓好现有重点项目建设,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加强服务;建立由宣传、发改委、财政等有关部门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调查研究和协调解决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等重大问题;成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制定行规,合作交流,形成团队,共同发展。

第五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执行情况报告提纲

一、项目概述

项目的基本信息,包括立项依据,承担人,项目目标,主要内容等。

二、项目执行情况与主要完成的工作

项目总体实施情况,包括工作过程的描述,遇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方法,取得的结果。

三、项目经费使用情况

包括财政补助资金,配套及自筹资金的到位情况及支出情况。特别是对财政拨款的使用情况做必要说明,列出实际支出明细,并填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执行情况明细表》。

四、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项目实施效果,具体说明项目对新兴产业培育、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增加税收等方面的效果,已经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等。

五、结项前需完成的工作以及经费支出情况

具体说明项目下一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及经费使用计划,重点说明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计划,列出支出明细。

六、需要重点说明的内容或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如影响预算执行的重大事项变更,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

上一篇:创意旅游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餐饮公司服务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