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交通产业发展大会

2023-02-03

第一篇:全省交通产业发展大会

全省烟草产业发展大会在贵阳召开

作者:石红政策相关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93更新时间:2011-11-30

2011年11月22日,全省烟草产业发展大会在贵阳召开。省长赵克志、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何泽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周,副省长禄智明、孙国强,省长助理慕德贵,省政府秘书长唐德智出席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我省“十一五”烟草产业发展经验,签订我省烟草产业“十二五”目标责任书,安排部署“十二五”烟草产业发展工作。

赵克志指出,烟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省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我省作为全国“两烟”大省,加快烟草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加快烟草产业发展是构建我省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赵克志指出,根据国家烟草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我省实际,“十二五”期间我省烟草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按照落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的要求,紧紧围绕“卷烟上水平”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坚持调结构、树品牌,强科技、转方式,拓市场、扩规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突出特色、统筹兼顾,着力构建“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产业格局,推动我省烟草产业跨越式发展,努力实现由烟草大省向烟草强省转变。2015年我省烟草产业力争实现“三个翻番”、“全面提升五个水平”。

“三个翻番”:全省烟草工商税利达到420元,比2010年翻一番,其中,烟草商业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14.9%,比2010年翻一番;烟草工业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15.9%,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提升五个水平”:一是全面提升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水平;二是全面提升现代烟草工业水平,卷烟生产规模280万箱,力争300万箱,比2010年增长17%,

一、

二、三类烟比重达到60%以上,信息化覆盖率力争达到100%;三是全面提升烟农收入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省烟农种烟收入突破110亿元。四是全面提升“贵烟”品牌打造水平,“贵烟”品牌产销规模达到120万箱,销量年均增幅30%以上,进入全国高档卷烟行业排位前10名;五是全面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水平。

何泽华充分肯定了我省“十一五”期间烟草产业取得的成绩,对我省“十二五”期间烟草产业发展提出了要求。他指出,一要打牢烟叶、市场、品牌基础,增强发展后劲。二要聚焦目标。围绕“贵烟”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的目标,做强做精“贵烟”品牌,做优做特贵 1

州烟叶,注重优化结构,注重市场需求,注重发展后劲。三要加强工商协作。要以“贵烟”品牌为载体,进一步创新协作机制,在原料基地、市场营销、技术进步、信息共享等加强合作,不断提升“贵烟”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贵烟”向“461”知名品牌迈进。

何泽华指出,国家烟草专卖局将一如既往支持贵州烟草加快发展。一是大力支持贵州加快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特别是水源工程建设。二是大力支持贵州加快特色优质烟叶开发步伐。三是大力支持“贵烟”发展。国家烟草专卖局将集中研究“贵烟”的推广,从政策倾斜、原料保障、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袁周通报了我省“十二五”烟草产业发展规划情况,禄智明代表省人民政府与省烟草专卖局签订《贵州省烟草产业(烟草商业)“十二五”发展目标责任书》,与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贵州省烟草产业(卷烟工业)“十二五”发展目标责任书》。孙国强主持会议。省烟草专卖局、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在会上作了发言。

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成立了由赵克志省长任组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周任常务副组长、省长助理幕德贵任副组长,省政府有关分管副秘书长、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贵州省卷烟工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经信委,由省经信委主任王江平兼任办公室主任。

省政府有关副秘书长、省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市(州、地)政府(行署)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所属经济和信息化、农业部门主要负责人,烟叶生产及卷烟销售重点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有关金融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主要负责人,各级烟草专卖部门、各卷烟厂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第二篇:全省电商发展启动大会座位安排

大学生村官代表参加

全省电商发展启动大会座位安排

一、长春市(31人)

十二排:

13、

11、

9、

7、

5、

3、

1、

2、

4、

6、

8、

10、

12、

14、

16、

18、20、

22、

24、

26、

28、30号。

十三排:

13、

11、

9、

7、

5、

3、

1、

2、4号。

二、吉林市(30人)

十三排:

6、

8、

10、

12、

14、

16、

18、20、

22、

26、

28、30号。

十四排:

13、

11、

9、

7、

5、

3、

1、

2、

4、

6、

8、

12、

14、

16、

18、20号。

三、四平市(20人)

十四排:

22、

24、

26、

28、30号。

十五排:

13、

11、

9、

7、

5、

3、

1、

2、

4、

6、

8、

12、

14、16号。

四、辽源市(10人)

十五排:

18、20、

22、

24、

26、

28、30号。 十六排:

13、

11、9号。

五、通化市(30人) 一排:

23、

21、

19、17号。 二排:

25、

23、

21、

19、

17、15号。 三排:

27、

25、

23、

21、

19、

17、15号。 四排:

27、

25、

23、

21、

19、

17、15号。

24、

10、

10、五排:

29、

27、

25、

23、

21、19号。

六、白山市(20人)

十六排:

7、

5、

3、

1、

2、

4、

6、

8、

10、

12、

14、

16、

18、20、

22、

24、

26、

28、30号。

十七排:30号。

七、松原市(20人) 五排:

17、15号。

六排:

29、

27、

25、

23、

21、

19、

17、15号。 七排:

29、

27、

25、

23、

21、

19、

17、15号。 八排:

29、27号。

八、白城市(15人)

八排:

25、

23、

21、

19、

17、15号。 九排:

29、

27、

25、

23、

21、

19、

17、15号。 十排:29号。

九、延边州(20人)

十排:

27、

25、

23、

21、

19、

17、15号。 十一排:

29、

27、

25、

23、

21、

19、

17、15号。 十二排:

29、

27、

25、

23、21号。

十、长白山开发区(1人) 一排:15号。

十一、梅河口市(2人) 十二排:17号、15号。 十

二、公主岭市(2人) 十七排:

26、28号。

第三篇: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接着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营经济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意义非常重大。刚才,志刚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都非常强,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抓好贯彻落实。

改革开放40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定不移贯彻中央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大发展,推动贵州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民营经济占比越来越大。40年前,我省只有少量个体工商户,到去年底,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243万户,占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的比例达到了97.4%,民营经济总量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3.2%,今年预计可提高到55%左右。实践证明,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二是民营经济作用越来越大。截至去年,民营经济税收收入占全省税收收入的39.2%,从业人员占全省企业单位从业人员的78%,民营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接近70%。实践证明,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一样都是稳定增长、促进创新的强省经济,都是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富民经济。三是民营经济社会贡献越来越大。40年来,广大民营企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围绕全省发展大局献计出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义利兼顾、富而思源,在自然灾害前挺身而出,在公益事业中倾情奉献。特别是近年来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场,在“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中,4091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4221个贫困村,帮扶资金达185亿元,惠及贫困人口95.8万人,为全省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一样,都是贵州撕下贫困标签的主要贡献者,都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定维护者。

从我省民营经济自身看,纵向比成绩很大,但横向比差距也很大。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在我省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一是总量规模比较小。我省民营经济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7个百分点,低于一些东部发达省份10多个百分点;

从外部环境看,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比较多。一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

民营企业体量比较小,目前全省仅有1家百亿级民营企业,没有1家企业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我省2018年发布的民营企业100强榜单入围门槛仅为1.39亿元,与其他省相比差距很大。二是产业层次比较低。我省民营经济能源、原材料型企业多,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链条偏短,专业分工不明显,集群优势不突出,特别是配套不完善、企业集团化和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2017年,煤炭、化工、有色、冶金、建材五大传统行业占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的52.5%。有的民营企业经营方式粗放,存在不规范、不稳健甚至不合规合法的问题。三是转型升级难度大。由于我省处于传统行业的民营企业较多,近年来在门槛低的领域竞争出现白热化,行业利润一再降低,生存空间一再被挤压,而高科技领域又由于缺乏创新型人才一时进不去,使得这部分企业生存艰难。民营企业直接和间接融资都存在较大困难,省工商联对全省638家民菅企业的跟踪调研反映,今年上半年,有1/3的企业没有得到银行融资,得到银行融资的企业中有近1/3的企业获得银行融资额占其全部融资额的10%以下,且融资利率在10%的占41.38%。用工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税费负担、原材料成本较高,省工商联的跟踪调研显示,今年二季度民营企业总成本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的占62.8%、持平的占2.1%、降低的仅占15.1%。有的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四风”和腐败问题依然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最近开通的民营企业直通车,共收到情况反映和诉求144件,其中,反映职能部门不作为的就有57件。有的行业和领域虽然没有明确限制民营经济进入,但由于长期由国有企业经营,存在“玻璃门”现象。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不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但有的优惠政策执行中程序过于复杂,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今年初,省有关部门对我省促进民营经济相关政策开展第三方评估,有37.2%的企业不了解,26%的企业家认为政策办理过程繁琐,27%的企业家认为政策没有落地。可以说,我省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是比较突出的,必须高度重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些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一定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真情关怀,为广大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

我们看到成绩、看到问题,更要看到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再次表明了“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走向更加广阔舞台”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释放了强烈的政治信号、政策信号和工作信号,为我们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现在,全国上下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氛围空前浓厚,广大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激情空前高涨。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民营经济又一个大发展的春天到来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中央作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并赋予重要战略机遇期新的内涵,给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目前全国和全省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虽然全省的发展速度不会像过去那么快了,但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发展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特别是我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农村产业革命如火如荼,大数据发展风生水起,“千企改造”“千企引进”“万企融合”、10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深入推进,旅游业持续“井喷”,各类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快速成长,都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很多机会。加上近4000万人的城乡广阔大市场,大量的消费升级需求,为民营经济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发展民营经济,志刚书记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我们先后召开了三次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前一段时间,省政府又召开了民营企业座谈会,听取民营企业家的意见建议,提出了大力开展政策落实等“六大专项行动”,全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今天省委、省政府又专门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再次对民营经济发展作出系统部署,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只要我们统一思想、抢抓机遇,苦干实干、乘势而上,一定能够把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推上新台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我省民营经济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把中央和省委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1+6”政策文件,深入实施“六大专项行动”,尽心竭力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环境、千方百计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担当负责为民营企业撑腰鼓劲,让民营经济有肥沃的“成长土壤”、充足的“阳光雨露”,让民营企业家倍受尊重、让民营经济倍加壮大。到2022年,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产业层次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明显増强,综合带动力明显加大,成为贵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具体来说,工作中要做到“六个支持”、营造“六大环境”。

第一,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有的民营企业反映,所获得的银行贷款一般都较基准利率上浮70%—80%左右,对抵押物要求过于苛刻,担保费、咨询费等也让企业不堪重负。一些企业在银行信贷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通过民间借贷弥补资金缺口,有的甚至借高利贷。要通过政银企三方共同努力,多措并举缓解这个问题。金融机构要与民营企业共同构建银企命运共同体,充分认识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既是应该履行的重大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真正像对待国有企业那样对待民营企业,让贵州民营企业贷得到、贷得起、贷得好、贷得快,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浇灌“民企良田”。政府要对企业贷款基础大、占比高的金融机构给予正向激励,进一步打通信贷资金流向民营经济的渠道,解决“不愿贷”的问题。引导支持商业银行尽快建立尽职免责、容错纠错机制,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解决“不敢贷”的问题。深入推进“互联网+金融”,不断深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解决“不好贷”的问题。在这里,我给全省各银行提个希望,希望你们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提出的“125”目标(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3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对暂时困难但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要统筹做好上市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工作,大力推动一批“专精新特”民营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尽快落实民营企业股权融资计划相关举措,积极支持优质民营企业发债融资。今年,我省与港交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为贵州企业到港上市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各民营企业要抓住机会,积极利用港交所平台上市融资。省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省工业及省属国有企业绿色发展基金,以及发改、科技、农业农村、商务、能源等部门涉及民营经济发展的各专项财政资金,按每年不低于60%的比例用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要鼓励和推动各地设立过桥转贷资金,以政府资金为主导的转贷基金使用费率原则上控制在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上浮50%以内。

第二,大力支持民营企业降本减负,营造良好经营环境。

解决好民营企业负担较重的问题,既需要政府全力支持,也要依靠企业内部挖潜。省里决定,在今年为实体经济企业降低成本470亿元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明年力争再降低400亿元左右。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共同抓好落实,让民营企业对减轻负担有真切感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重点任务,提出要将制造业作为减税的重点行业,对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前段时间,国家税务总局就进一步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明确了26条具体措施,省财政厅、省税务局要一项一项抓好贯彻落实,加强对基层和企业的指导服务,确保在地方权限内降到法定税率最低水平。各级税务部门要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税收不是设法在民营企业上开源而是为民营企业减负,通过“放水养鱼”促进“鱼跃龙门”,切实放大税收优惠政策的正面效应。要贯彻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优惠政策,“应清必清、清得彻底”,做到省级涉企行政事业“零收费”,政府部门委托的涉企技术性中介服务费用一律由政府部门支付并纳入部门预算。要认真落实国家社保政策,降低社保缴费名义费率,稳定缴费方式,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要深入落实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进一步降低工商业用电目录电价,扩大民营企业参与直购电范围,保持我省工商业用电价格处于全国较低水平。要落实好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政策,鼓励天然气大用户直供,整顿规范天然气输配企业收费行为,降低企业用气成本。对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降低企业用地成本、降低公路物流运输收费、规范机场铁路港口收费降低铁路货物运价等方面降成本举措,要一一检查落实到位。要加强职业院校与民营企业合作,聚焦省内劳动力市场,开展订单培训、岗前培训、定向培训,为民营企业降低用工成本、提供用工保障。

第三,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公平竞争,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民营经济是天然的市场经济,活跃在市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哪里的市场环境好,哪里的民营经济就活跃,哪里的经济就充满生机活力。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不断清除一切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打造公平竞争环境,给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市场空间,让民间资本“投资有门”“投资有效“投资有利”,让广大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按照近日国家发布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清理规范对民间资本的准入条件,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不得针对民营企业在投资金额、产能规模、土地供应、采购招投标等方面设置门槛。要定期制定发布我省民营经济优先发展的投资目录,对交通、水利、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重点支持民间资本组建或参股相关产业投资基金参与投资运营;

二是确保市场秩序健康。

对教育、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重点推动民间投资项目在土地使用、用水用电、税费征收等方面享受与政府投资项目同等待遇。要支持民间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收购闲置资产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实现产权多元化。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推广可转民用的军用先进技术,在推进军民融合中发展壮大。要坚持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产品质量和服务监管,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强化市场经营安全,改善市场主体经营发展环境,为企业优胜劣汰和转型升级提供保障。要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检查活动,不得随意限制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做到既合法合规,又合情合理。凡无法律依据的,一律不得开展执法检查,坚决纠正随意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执法扰民现象。现在,有的地方在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领域执法过程中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是“一律关停”“先停再说”,这严重背离了安全生产和生态环保工作的初衷。对此,必须态度鲜明、坚决反对、严格禁止,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精准施策,树立正确的管控导向。

第四,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发展,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著名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有句名言:“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基本职能有且只有两个,即营销和创新。”创新是全方位的创新,包括了技术创新、思维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等方方面面。正安县的吉他产业,通过思维和观念的创新,硬是把“小吉他”弹奏成“大产业”,走出了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优”再到“优中做强”的发展之路。实践充分证明,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广大民营企业一定要把创新作为重大战略,大力推进全员创新、全过程创新、全链条创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持民营企业利用中小企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方式,推动创新成果向民营企业转化,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全面落实人才住房、就医、就学、落户等政策,对民营企业引进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给予大力支持。要大力推进民营企业品牌创新,加快培育本土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要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引进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推动实现产权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企业管理向职业化转变,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在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中,对已经纳入的民营企业要确保效果,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及时纳入改造计划,不断提升企业质量效益和发展后劲。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全力推动和促进先进制造业建链补链强链,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竟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我们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不是什么企业都扶,对高污染、高安全隐患、质量效益低的项目和企业,我们坚决不支持,更不能把“僵尸企业”又扶起来了,那就是本末倒置。

第五,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维护合法权益,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对民营企业,既要给政策、给服务,更要保权利、保权益。最近,省检察院出台了在刑事检察司法办案中服务和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46条指导意见,非常及时、非常具体,对保障和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对侵害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行为,坚决依法予以制裁;

一要全力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问题。

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经营行为,坚决依法予以保护,让民营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当前,现在,民营企业对拖欠账款的问题反映比较突出。各级政府要对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抓紧进行排查,严格履行与企业签订的合法协议或合同,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偿还,坚决杜绝“打白条”“开空头支票”“新官不理旧账”等现象。要依法严厉打击敲诈勒索、欺行霸市等不法行为,严格依法规范查封、扣押、冻结财产以及各种强制措施的适用范围,不该封的账号、财产一律不能封,不该采取的强制措施一律不采取,最大程度减少、避免办案活动对企业、企业家权益和正常经济活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持续推进解决执行难问题,加大生效判决执行力度,保障民营企业胜诉权益及时实现。12月1日,贵州省服务民营企业直通车正式开通,运行以来效果很好,解决了不少问题,收到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建议。这里再作一个宣传,大家有什么诉求和意见建议24小时都可以向直通车反映,电话号码为0851——86894627,我们一定认真对待每一个诉求,能办的马上就办、一刻也不耽误,不能办的明明白白告知、一点也不含糊,确保民营企业投诉有门、维权有路。

第六,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纾难解困,营造良好服务环境。

要真正把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把民营企业的事当作自己事,将民营企业的难点痛点堵点作为我们工作的切入点,少说“不好办”、多说“我来办”,以“优质服务”让贵州营商环境“更有温度”,全力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各级领导干部要落实好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深入开展民营企业大走访,协调落实促进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及时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动态,帮助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当好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员、联络员。领导干部要坦荡真诚地和民营企业家接触交往,积极主动为民营企业服务,不能因为“清”就划清界限、撇清干系,更不能“亲”到无原则、无底线,真正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清”上加“亲”。民营企业家也要守法纪、走正道,共同让“亲”“清”和谐共处,转化为合力攻坚克难的强大正能量。

同志们,这些年,我们出台了不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今天会上又印发了“1+6”政策文件。我听到有民营企业家反映,这些政策都很好、含金量都很高,但担心“上热下冷”,担心“雷声大、雨点小”,担心在落实上打折扣。各级各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按照“五步工作法”抓好这次会议精神的落实,做到工作部署到位、政策宣传到位、督促检查到位,以实际行动让民营企业家的“担心”变成“放心”、变成“舒心”!

第四篇:赵克志省长在全省白酒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6月30日)

省委、省政府对发展白酒产业高度重视。今年4月9日,战书书记和我带领省有关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茅台集团召开了支持国酒茅台做大做强的专题会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这次会议提出要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努力做到“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这次会后,遵义市委、市政府和仁怀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工作。6月25日,我和晓东、国强同志在遵义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了我省白酒产业发展的思路、重点和措施,在有关问题上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贵州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4月9日省委、省政府专题会议的要求,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专题研究全省白酒产业发展问题,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支撑。昨天,与会同志参观了茅台酒厂、糊涂酒业公司和仁怀名酒工业园区坛厂酒类配套区。刚才,省经信委、遵义市、仁怀市和茅台集团、金士力酒业公司、金沙窖酒酒业公司、青酒集团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交流经验、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明确目标、落实措施的目的。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加快白酒产业发展作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

白酒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消费品,而且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物化了的精神产品。我省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和丰富的酿酒文化,早在汉代就有“黔人善酿”、“喜食枸酱”的记载。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奠定了贵州白酒在我国酿酒行业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十一五”以来,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特别是以茅台集团为代表的白酒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白酒产业实现了新的发展。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白酒产量16.04万千升;总产值203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利税130.8亿元,利税率居全国第一位;增加值15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2.4%,仅次于煤炭和电力行业。白酒产业已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白酒产业发展对全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白酒产业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白酒产业是动密集型产业。据测算,每新增1万千升白酒生产能力,白酒生产企业可以增加就业2500人左右。仅仁怀市在白酒企业就业的人数就达到3万人。如果未来5年我省能够新增60万千升白酒生产能力,白酒生产企业就可以增加约15万个生产岗位,为白酒生产配套的产业还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同时,白酒产业对粮食原料的需求将有力地带动农民增收。以仁怀市为例,2010年该市有机高粱产量达到6.6万吨,农民人均来自高粱生产的收入近1000元,仅此一项就促进农民人均增收204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34%。

第二,白酒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目前,我省轻、重工业的总产值之比大概为1∶4。调整我省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轻工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改变轻工业比重过轻、重工业比重过重的状况。我省白酒产业增加值占轻工业的36.7%,白酒产业的快速增长将带动整个轻工业快速发展,对于减轻节能降耗压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也具有重要作用。白酒产业的“第一车间”在农业,白酒企业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白酒产业还能带动包装、物流、旅游等产业发展,抓住白酒产业就是抓住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突破点和带动点,就是抓住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

第三,白酒产业是我省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白酒产业对税收的贡献大,2010年我省白酒产业税金总额为40.8亿元,仅次于烟草和煤炭行业,高于电力行业;资产利税率31.7%,产值利税率57.6%,远高于除烟草外的其他工业行业。白酒产业又是一个短、平、快的产业,能够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壮大地方财力。实践证明,白酒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也是财政实力比较强的地方,比如仁怀市,2010年财政总收入达到41.19亿元,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二位,白酒产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90%以上。加快白酒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但目前我省白酒产业发展与其他兄弟省(区、市)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量小。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白酒产量在全国排第13位,仅占全国产量的1.8%,分别是四川的7%、山东的16.5%、河南的19%、江苏的28.4%。二是实力弱。全省有生产许可证的白酒企业252户,但规模以上企业仅61户,除茅台集团外,其他企业产值都在3.2亿元以下,其中,产值1亿元至3.2亿元的企业只有16户。在全国白酒百强企业中,我省只有茅台集团1户。要做到“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我省要有更多的企业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三是发展慢。2010年,全国白酒总产值增速为34%,黑龙江、辽宁、江苏、四川、河南增速分别为64.2%、55.4%、45.9%、38.7%、31.7%,我省增速仅为22.2%,低于全国平均增速11.8个百分点。四是不均衡。2010年,茅台集团白酒产值150亿元,占全省白酒总产值的73.7%,排名第二的金士力酒业公司产值仅3.2亿元。在全省规模以上白酒产量中,遵义市占90.8%,其中仁怀市占84.7%,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均衡。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广大白酒企业要充分认识白酒产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冷静分析,找准差距,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加快白酒产业发展作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使我省白酒产业的实力与美誉度相适应。

二、坚定信心、创新思路,努力推进我省白酒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针对当前我省白酒产业发展的实际,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因素,“十二五”期间我省白酒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解放思想、创新模式,高端引领、中低并举,以质取胜、打造品牌。工作要求是:坚持质量优先、以质取胜,始终保持贵州白酒良好的市场声誉;坚持高端引领、中低并举,努力抢占各种档次白酒市场;坚持酱浓并举、兼有其他,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不同香型白酒需求;坚持盘活存量、扩大总量,尽快使全省白酒产量大幅度提升;坚持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在市场竞争中推动贵州白酒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和工作要求,省委、省政府确定“十二五”期间我省白酒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白酒产量确保80万千升、力争100万千升,占全国白酒市场的份额10%左右,白酒工业总产值确保1300亿元,力争1500亿元;培育一批名优品牌,新增6—10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一批著名商标。到2020年,我省占全国白酒市场的份额争取达到20%。这些目标是在深入调查、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充分考虑了我省白酒产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机遇和有利条件,经过努力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一是有政策。国家《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增强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烟草、酒类、茶叶生产加工基地的品牌竞争力”。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的批复》强调,支持四川、贵州高档白酒发展。国家决定,这一系列政策在“十二五”期间将延续执行。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把白酒产业作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支柱产业优先支持发展,并将出台扶持白酒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这些都给我省白酒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有基础。我省拥有得天独厚的酿酒自然条件,酒文化历史积淀深厚,并积累了一批优秀的酿酒技术人才。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国酒茅台”这样的标杆品牌和其他一批宝贵的品牌,这些都是我省白酒产业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三是有市场。随着国民经济加快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稳步提高,我国进入了消费升级的阶段,消费者对优质白酒的需求不断提升,极大促进了白酒产业发展,2004年至2010年,全国白酒产量年均增速达19.7%。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未来几年我国白酒产量仍有可能保持较快增长。我省白酒品质优异,市场美誉度高,近年来省外投资者投资贵州白酒的意愿强烈,已经有一批省外客商在我省建立了白酒生产基地。只要我们策略得当、措施有力、坚定信心,就一定能够抢占全国白酒市场,实现白酒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围绕上述发展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创新发展思路,努力把“国酒茅台”做大做强。加快贵州白酒产业发展,首先要巩固和提升“国酒茅台”的地位。茅台既是贵州白酒第一品牌,也是中国白酒第一品牌。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以季克良、袁仁国同志为代表的茅台集团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干部职工锐意进取、大胆改革,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产品质量,推动茅台集团实现了较快发展。2010年,茅台集团完成白酒产量5.2万千升,增长11.9%,占全省规模以上产量的32%;实现销售产值145亿元,增长22%,占全省白酒销售产值的85%左右;实现利税117亿元,增长29.5%,占全省白酒利税的90%。茅台集团的快速发展,对全省白酒行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没有茅台就没有今天我省白酒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未来十年贵州白酒加快发展同样要靠茅台。支持茅台集团做大做强,就是支持贵州白酒加快发展。全省要共同维护“国酒茅台”的声誉,支持和帮助茅台集团加快发展,特别是遵义市和仁怀市要把这项工作作为第一任务,巩固和提升茅台酒的国酒地位,确保到“十二五”末,茅台酒产量4万千升,茅台集团白酒产量10万千升、力争12万千升,销售收入500亿元,基本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带动全省白酒产业快速发展。

创新发展思路,做大做强“国酒茅台”,首要的是坚持高端引领、中低并举,优化产品结构、扩大产业规模。一是要加快茅台酒扩能技改。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确保到2015年新增产能1.4万千升,满足市场对茅台酒的需求。二是要大力发展中低端茅台系列白酒。我省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高端白酒在全国高端白酒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但中低端白酒的市场份额很小。实现我省白酒产量的快速扩张,既要支持茅台等高端白酒做大规模,巩固优势,又要大力发展中低端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茅台集团要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加快旗下习酒、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神舟酒、汉酱酒等产品发展,做大系列名酒,形成合理的产品结构。三是要支持茅台集团向外扩张。茅台集团要采取先培育后兼并等方式,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省内或省外企业,实现高质量的规模扩张。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要在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方面加强对兼并企业的指导和管理,实现量与质同步提升,保证企业的生命和活力。四是要积极发展茅台酿酒工业旅游和白酒文化旅游。要大力支持仁怀市和茅台镇围绕茅台酒厂发展以参观茅台酒酿造为重点的工业旅游、以品尝茅台酒为重点的餐饮旅游、以了解茅台酒发展历史为重点的文化旅游,进一步完善茅台酒生产线旅游观光通道。同时,在仁怀市遴选一批有条件的民营酿酒企业作为旅游观光点,在中枢镇尽快规划建设一座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茅台国酒城,并在国酒城谋划举办“中国茅台酒节”。进一步提升茅台酒及茅台酒文化,完善中国白酒文化展示园区,集中打造“国酒茅台”的文化品牌。

第二,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开放竞争的发展格局。贵州的山水和气候条件适宜优质白酒发展,有着吸引外来客商的独特优势。我们在加快白酒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但不保护落后。必须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竞争促发展,坚持“容天下人、卖天下酒”、“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大力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到我省兼并收购白酒企业或开办新的白酒生产企业。通过扩大开放,不仅能够尽快解决我省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匮乏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外来优强企业与本土白酒企业一起,形成相互竞争的发展态势,以竞争促进产业规模扩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竞争增强发展活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竞争改变干部职工精神面貌、激发本土企业奋发向上的昂扬士气。扩大白酒产业的对外开放,既要大力引进白酒生产企业到我省投资,也可以引进非白酒生产企业跨行业投资;既要大力引进外来投资者到我省发展本土品牌,也可以引进外省白酒企业落户我省生产外省品牌;既要引进外来企业在我省生产包装酒,也可以让外来企业在我省生产基酒。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到我省投资,前提都是要在我省注册企业,带动我省群众就业,增加我省财政收入,接受我省行业管理。针对我省白酒行业普遍缺乏优秀企业家和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术人才这一突出问题,要把引资与引智结合起来,在引进外来投资的同时,引进经营团队、销售团队和技术团队。

贵州白酒的良好声誉是吸引外来投资者到我省投资白酒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扩大白酒产业对外开放必须用好“国酒茅台”和“贵州白酒”两个品牌,借助“国酒茅台”的市场影响力,申请“仁怀酱香型白酒”地理标志,并以传统及新兴的优势品牌和现有产业基础为条件,积极组织申报“贵州白酒”集体商标,力争把“贵州白酒”打造成为像“法国红酒”那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使进入仁怀乃至于整个贵州的白酒企业能够共享“仁怀酱香型白酒”地理标志和“贵州白酒”集体商标的无形资产,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酱浓并举、兼有其他,打造一批白酒特色品牌。我省是酱香型白酒的主产区,酱香型是我省白酒的主导香型,从市场对我省白酒的需求来看,这种香型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要看到,目前浓香型白酒占全国白酒市场份额的70%以上,而酱香型白酒只占5%左右,我省白酒以酱香型为主,结构过于单一,不利于提升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酱香型白酒生产周期长、投资大,仅仅专注于酱香型白酒,不利于我省迅速扩大白酒生产规模。我们还要看到,经过长期的发展,我省白酒浓香、董香、兼香、米香、清香等香型都比较完备,而且各种香型在历史上都曾经涌现出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这为我们坚持“酱浓并举、兼有其他”的发展方针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酱香型白酒的需求会逐步扩大。据预测,今后5—10年我国酱香型白酒占白酒市场的份额将逐步提高到20%—30%。要继续抓好酱香型白酒的产能扩大和市场开拓,充分发挥“国酒茅台”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文化凝聚力,支持茅台做大做强,把仁怀市打造成为全国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基地,并在仁怀市建设一个面向全国的酱香型基酒工业园区,扩大酱香型白酒的市场份额。其他品牌的酱香型白酒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在生产工艺上要有所调整和创新,不能侵犯茅台酒的知识产权。要制订酱香型白酒的质量标准体系,探索分级管理办法,实现酱香型白酒的市场细分。同时,要充分挖掘现有的香型品牌资源,力争各种香型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都能够在全国市场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通过兼有其他,共同支撑全省白酒产量的迅速扩张。这里要强调的是,酱香型白酒的品质一定程度上与空气中的微生物等自然因素有关,省经信委要组织专家认真研究论证,在赤水河谷和茅台镇这样一些以生产酱香型白酒为主的地区,能否同时生产其他香型的白酒?在距离这些地区多远的范围之外,才能生产其他香型的白酒?并尽快作出结论。

品牌是一个企业、一个产品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推动我省白酒产业快速发展,要大力巩固和提升“国酒茅台”品牌地位,并在“国酒茅台”的引领下,加快各个层次的品牌建设,力争各种香型都能够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从省级层面来讲,要着力打造贵州白酒“十强”。“十强”既包括省内品牌,也可以包括外来企业创造的贵州品牌,比如国台、金沙窖酒、洞藏青酒、董酒、钓鱼台、鸭溪窖酒、贵州醇、珍酒等品牌都有较高的知名度,都有纳入“十强”的条件。具体哪些品牌纳入“十强”,请省经信委认真组织研究,以市场表现为主,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提出具体方案。今年还要恢复贵州名优白酒评审。各级政府要坚持择优扶持的原则,对“十强”、“贵州名优白酒”等品牌产品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他们尽快提升品牌竞争力。为了培育白酒品牌,激发白酒企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可以考虑对白酒企业进行分级管理,对不同等级的企业给予不同的扶持。比如有的同志建议,可以把白酒企业分为五星级,一级称为酒坊,二级称为酒庄,三级称为酒堡,四级称为酒厂,五级称为酒业公司。究竟怎么定级,请省经信委研究提出意见。这项工作可以先在仁怀市进行试点。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我省白酒之所以在全国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声誉,正是因为我们长期保持了优异的产品品质。因此,无论是酱浓并举、兼有其他,还是各种档次并举,都要把保证产品质量摆在企业发展的第一位,使我省白酒在全国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强化市场营销,扩大市场份额。营销是产品从企业到达消费者的桥梁,是实现产品价格和企业盈利的手段。营销不是简单的销售、广告宣传和促销,而是包含了市场细分、产品创新、战略设计、战术执行、品牌文化推广等环节的复杂过程。没有清晰的市场营销战略,企业的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我省白酒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有过鼎盛时期,但由于不注意市场营销和产品品质,导致了贵州白酒一路下滑。目前我省还有20万千升白酒产能闲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我们的营销力度和水平还不够。因此,我们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不是为了“刮酒风”,而是要吸取过去的教训,指导现在的工作,实现贵州白酒的振兴。

与我省相比,省外一些成功的白酒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创造了先进的经验。比如,四川郎酒针对广阔的中端白酒市场,通过市场细分,找准市场空白,迅速开发了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抢先占领了市场。他们还注重挖掘酒文化和产品特色,在产品个性上提出“酱香典范—红花郎”,在品牌文化上提出“神采飞扬—中国郎”,塑造了积极向上的品牌精神和内涵,同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在地级市有相对独立的销售团队,并将销售阵地拓展到县级和乡镇,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网络。再如,五粮液营销策略灵活多变,他们采取独创的买断经营模式,以五粮液作为托权人给产品质量提供担保,输出五粮液酒厂过剩产能,为其他品牌加工生产白酒,占领了广大中低端市场,实现了企业的迅速扩张。要认真学习借鉴省外这些成功企业好的营销经验,创新营销方式,提高营销水平,认真分析各类香型白酒及高中低端白酒的消费人群,既要注重巩固本土市场,又要注重开拓省外市场;既要守住原有市场,又要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逐步形成以终端销售市场为基础、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的专业化市场销售网络,迅速抢占全国市场。今年8月18日,省政府将与商务部在贵阳共同举办首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全省各地和省内白酒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大力加强对我省白酒产品的宣传推介,加大营销力度,塑造贵州白酒形象,提升我省白酒在全国市场的影响力。

第五,大力发展白酒包装等配套产业,延长白酒产业链。坚持立足省内配套,引导省内企业积极发展包装材料、包装印刷、玻璃制品等白酒业关联产业,加快白酒包装材料等配套产品生产;支持省内重点白酒企业加强对白酒包装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加快包装配套产业发展,尽快形成我省白酒产业发展所需的包装配套产能,力争到“十二五”末白酒包装材料省内配套供应量达到50%以上。要积极引进省外企业到我省建厂生产,特别要引进白酒包装新材料、先进生产工艺和专业设计开发团队,带动我省白酒包装产业发展。要适应我省白酒产业加快发展的需要,在全省规划建设3—5个像仁怀名酒工业园区坛厂酒类配套区这样的配套产业园区,使之成为白酒包装配套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把白酒包装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减少对非再生资源的消耗,加大包装废物回收利用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抓好白酒包装配套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强白酒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发展有机高粱、有机小麦等白酒原料生产,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加强白酒市场和物流体系建设,将遵义、贵阳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名优白酒集散地,并围绕白酒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建设一批专业物流企业。

三、完善政策、优化服务,为白酒产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白酒产业发展既需要白酒企业的努力,也离不开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扶持政策,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为我省白酒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加快完善支撑白酒产业发展的交通、水利基础条件。要优先安排连接白酒产区的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优先支持连接白酒企业和原材料产区的县、乡、村公路和白酒运输通道建设。加快茅台机场前期工作进度,确保年内开工建设。要支持白酒产区加快水利设施建设,使白酒企业有充足的水源保障。

第二,大力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省法制办等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起草《贵州白酒保护和发展条例》、《推进贵州白酒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白酒产业加快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税务部门要加强调研,主动服务,合理确定我省白酒企业的税赋水平,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在公平的税赋环境下参与全国市场竞争。国土部门要想方设法在用地问题上加大对白酒产业的支持力度,并对重点白酒项目用地实行点供,同时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引导白酒企业向山要地,少占耕地。要加大对白酒产业的财政扶持,省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亿元专门支持白酒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市场开拓。省政府金融办和各金融机构要制定支持白酒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创新金融产品,完善资本市场,通过多种渠道满足白酒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第三,千方百计为白酒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三个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行政审批环节,建立和完善“一站式”服务中心,切实解决办事难、办事慢的突出问题。要加快转变工作作风,积极主动为白酒企业提供全方位、保姆式的优质服务;对重点白酒项目要做到“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套工作班子”,点对点做好服务;对重点白酒企业,要安排专门的驻厂联络员帮助企业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了做好对白酒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省经信委要设立酒业管理办公室,负责协调指导整个白酒行业发展,并为广大白酒企业搞好服务。

第四,大力整顿和规范白酒市场秩序。要严厉打击侵犯企业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特别是要深入开展茅台酒打假维权活动,切实维护“国酒茅台”的声誉,切实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和国家在这方面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我省要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扎实抓好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严格实行白酒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和白酒生产企业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强制检验等监管制度,建立白酒生产企业质量监管长效机制。严格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对无工商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照,违法违规经营的小生产作坊,要坚决取缔。对生产许可证到期,没有及时申请换发新许可证的白酒生产企业,省质监局要积极帮助企业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换发新的许可证。

第五,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好山好水出好酒。白酒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白酒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加强对重点白酒生产周边区域特别是赤水河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建立和完善重点白酒产区水源地尤其是赤水河上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严禁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入重点白酒产区水源地,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快重点白酒产区水源地沿岸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并确保稳定运行。白酒生产企业要切实抓好企业环境治理设施建设和厂区及周边环境治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促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污染排放。

同志们,白酒产业在我省工业经济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当前我省的发展阶段,抓工业必须抓白酒,实施工业强省战略首先要加快白酒产业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调动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协力推进白酒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把我省建设成为真正的白酒大省、白酒强省!

第五篇:罗志军同志在全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会上的讲话

江苏政办通报 第 213 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0年6月29日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罗志军同志在全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会上的讲话

(2010年6月28日)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但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极为复杂的背景下,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认真落实省委常委会和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会议精神,对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作出部署,动员全省各地各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重点,加大推进力度,推

— 1 —

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深刻认识发展新兴产业的紧迫性

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新一轮国际竞争已经演变成争夺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引擎。近年来,我省顺应发展潮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全省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5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6%,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20%,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今年上半年,六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预计实现产值9765亿元,销售收入增长25%以上。新能源产业发展全国领先,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占国内50%的市场份额,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国的55%;节能环保、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始起步。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技术创新水平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无锡尚德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龙头骨干企业。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我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实现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也为新一轮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新兴产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规模不大,龙头骨干企业不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还比较少,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 2 —

和团队紧缺问题较为突出。我们一定要胸怀全局,放眼长远,充分认识发展新兴产业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一)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要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完全可能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新兴产业具有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对于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近年来,我省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坚定不移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转型升级迈出重大步伐。但也要看到,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仍然十分紧迫,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刻不容缓。只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形成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抢抓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正在兴起。以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将持续突破,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加快融合

— 3 —

发展,信息技术驱动技术革命的势头始终不减,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正在向医药、农业等众多领域广泛渗透,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发展新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美国近年来加大对先进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图在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航天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欧盟投入巨资发展绿色经济,力求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我国也在组织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在上一轮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中,我们通过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形成了一批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影响力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目前,我省经济发展总体上已进入创新活跃期,由技术模仿和跟踪转向依靠自主创新求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在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初步具备了与发达国家“同步起跑”的条件。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机遇,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发挥内需市场空间巨大的优势,更大范围集聚全球优质资源,更大力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向工业经济的历

— 4 —

史性转变;第二次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跨越。现在,我省正处于第三次转型的关键阶段,核心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开放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提高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提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能力,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以科技创新主导经济发展,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

二、全面把握发展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

我省正处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等各方面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积极向好的态势,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格局。同时,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极为复杂,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稳固,要素供给压力加大,出口环境仍不明朗,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我们必须正确研判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为重点,力争实现新兴产业更大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省发展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着力构筑人才高地,

— 5 —

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扩大市场需求,加快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批创新型城市,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行区,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率先”打下坚实基础。

我省发展新兴产业的主要目标是:今后一个时期,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尽快形成新兴产业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基本形成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消耗低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的拥有率明显提升、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带动力明显提升,在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到2012年,全省新兴产业发展要实现“四个化”:一是人才国际化。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100个以上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000名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造就一支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二是技术高端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合作,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技术对外依存度小于50%,企业授权专利中新兴产业专利量占比达到35%以上,培育500家重点创新型企业。三是产业规模化。大力开拓新兴产业市场,确保实现倍增目标。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0%,增加值占GDP比重确保达到

— 6 —

15%。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三个产业成为我省支柱产业。四是发展集约化。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切实加强新兴产业载体建设。重点发展30条新兴产业产业链,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达到100家,其中超百亿元企业达到20家。培育30个省级以上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创建一批创新型城市。

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壮大规模与提升水平的关系。协同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要素集聚,迅速壮大规模,努力做到技术上有话语权、市场上有定价权,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明确战略重点,把握主攻方向,实行政策聚焦,率先突破六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上下联动、区域互动、有序推进,积极拓展新兴产业发展新空间,加快构筑全省整体发展优势。三是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的关系。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有力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传统产业通过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延伸产业链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四是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关系。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和风险性特征,决定了其发展必须依靠政府与市场的合力推动。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有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支持技术研

— 7 —

发和市场推广,构建完善的综合服务体系。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发展新兴产业中的主导作用。

三、扎实做好发展新兴产业的重点工作

发展新兴产业,任务艰巨而又繁重。要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加强规划引领,提升创新能力,打造创新载体,构筑人才高地,强化金融支持,完善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新兴产业发展新优势。

(一)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和约束性,加强科学引导,促进要素集聚,是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加快完善规划体系。去年以来,我省陆续出台了六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两个专项子规划。最近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进一步明确我省新兴产业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要把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纳入省“十二五”规划总体布局,认真做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套,既要注重上下衔接,密切跟踪国家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主动做好对接工作,也要注重横向衔接,加强新兴产业规划与其他产业发展、资源环境和重大科技专项等规划的衔接,促进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规划的协调配合。各市县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强化特色,

— 8 —

做好本地区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突破最有可能率先突破的发展领域。通过全省不同地区的合理分工、错位发展,优化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提升集约发展水平。

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六大新兴产业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和我省科教人才优势、产业基础确定的,要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促进其迅速提升水平、壮大规模。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生物质能装备、核电装备、智能电网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应用示范区。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在2009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到2012年,达到5000亿元。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十类重点产业。到2012年全省新材料产业销售规模超万亿元,确保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小分子药物、生物试剂、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环保和生物能源等十大产品集群,开发100个具有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重点产品。到2012年,全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努力使我省成为全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创新及产业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装备、环保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和环保服务等产业。到2012年,力争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0亿

— 9 —

元,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基础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数字内容等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外包、生物医药外包、动漫创意外包、金融服务外包和供应链管理外包等五大外包服务。到2012年,实现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总量双倍增,总收入突破4000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物联网产业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开发关键产品,通过系统集成实现产业化,集中建设经济领域、公共管理领域和公众服务领域十大物联网示范工程,培育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四大核心产业。到2012年,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元,将我省打造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物联网研发、生产和应用先行区。

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分产业制订行动计划,提出工作目标、主攻方向、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进一步分解细化新兴产业发展任务,推动规划和倍增任务的有效落实。省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根据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修订和完善规划。对各地新出现的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新兴产业项目,要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实施计划,促进全省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二)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新兴产业必须聚焦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

— 10 —

府有力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抢占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机构和研发平台建设,加快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认真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推动创新成果向新兴产业企业集中,创新政策向新兴产业企业倾斜,创新人才向新兴产业企业流动,加快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到2012年,力争70%以上的新兴产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建成600家以本土企业为主的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打造一批设施先进、具有世界水平的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和品牌研发机构。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积极引导企业介入高校、科研院所早期研发,强化科研应用导向,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校企联盟”等多种合作载体,联合承担科技计划、开展技术研发、制定技术标准、转化科技成果,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加快技术与资本、成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引导企业大力拓展市场空间。新兴产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市场需求。要引导企业着眼于国内外市场开发,选择具有现实和潜在比较优势的目标市场,创新经营理念,运用新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加大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力度。要通过政府采购、政府补贴,实行出口贴息贷款、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企业拓展市场,促进新兴产业产品规模化市场应用。到2012年,形成200

— 11 —

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发展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全面实施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双百工程”,集成各类创新资源,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源头。由于市场准入、融资等方面的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起步阶段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各级政府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认真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实际困难,促进掌握核心技术的本土企业不断涌现,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群优势。

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转化。国际经验表明,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要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着力突破六大新兴产业规划纲要确定的100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形成一批重大成果的技术储备。在传感信息、纳米材料、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新型环保、智能电网等已具有一定基础的领域,加快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跨领域的集成创新,构建产业核心技术创新链。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国际技术合作的关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或并购国外研发机构、高技术企业,鼓励和引导国外研发机构与我省研发机构开展科技合作。集中各方面的科研力量,加快对引进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步伐。加大创新成果转化力度。新兴产业的发展,即使突破了技术关,

— 12 —

随之而来的还有涉及面更广、更为复杂的产业化瓶颈。各级政府要在资金投入和产品推广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进一步拓展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源,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建设,推动高新园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转化、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平台,建立平台共享机制。启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工程,重点支持一批面向新兴产业的创新平台建设。依托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所,整合国内外科技人才资源,加快建设一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企业研究院。

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当前,知识产权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要全面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研究制订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发展计划,全面推行我省地方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对创新成果申报扶持力度,促进创新成果及时成为知识产权,争取大中型企业拥有更多发明专利。提高知识产权运用水平。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推进知识产权资产化、资本化、市场化。培育技术交易市场,建立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创新主体通过转让、许可、质押等多种形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促进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目前,发达国家通过实施“世界专利”,力图形成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我们要冲破发达国家的专利包围圈,必须充分发挥标准体系、发明专利和产品品

— 13 —

牌在保护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商标和区域品牌建设,支持我省企业到境外注册知识产权,利用自主品牌开展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加快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品牌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知识产权,是鼓励自主创新、推动知识产权创造和转化的重要保障。要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严厉查处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应对重大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引导企业由被动应对知识产权竞争挑战向主动运用知识产权规则转变。

(三)推进新兴产业创新载体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发展载体,实现新兴产业在空间、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有效集中,是提升新兴产业集约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

提高各类创新型园区发展水平。各类创新型园区是集聚创新企业、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要推动高新园区创新发展。我省16个国家和省级高新园区创造了全省60%的新兴产业产值,光伏、风电、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大多是从高新园区内成长起来的。要着眼自主创新,汇聚创新资源,加快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步伐更快、创新型企业发展动力更强、创新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大,把高新园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核心区、新兴产业的先导区。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步伐。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的主阵地,也是先进制造业的密集区,

— 14 —

目前已进入“二次创业”的关键阶段。要引导各类开发区围绕新兴产业加快创新步伐,加快由一般加工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密集区。扎实推进大学科技园和科技创业园建设。力争到2012年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达到10个以上、所有省辖市都设立大学科技园。大力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建设,促进新兴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涌现。高水平建设一批重点科技创业园,努力实现创新型人才密集、创新型企业密集、创新型产业密集的目标。

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按照有发展重点、有重大项目、有创新载体、有系统支撑的要求,大力建设产业链条长、资源循环利用、基础配套完备、集成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基地,强化专业分工、降低创新成本、优化要素配置,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重点推进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注重发挥特色产业基地的整合功能,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加快构建新兴产业产业链。

发挥创新型城市的支撑作用。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是新兴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信息、资金、商务服务等各种要素的主要集聚地。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开始建设一批技术密集城市,通过吸引大量新兴产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入驻,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技术密集型城市群,不仅进一步拓展了产业集群形式,而且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要

— 15 —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完善城市创新体系,使创新型城市成为新兴产业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源地。重点发挥好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作用,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市、县(市)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系统推进创新型城市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促进城市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发展。

(四)加快构筑人才高地。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新兴产业发展最持久的动力,必须以高层次人才引领新兴产业高水平发展。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这里着重强调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实施新兴产业人才工程,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着力培养一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深化高校教育科研体制改革,调整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强化新兴产业领域专业设置,加快构建新兴产业学科专业体系。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依托主导行业、骨干企业共建高水平示范实训基地,加快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劳动者。组织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开展新兴产业领域科技型企业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培训,大力提升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力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往往能催生一个新兴产业。我们要抓住当前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

— 16 —

措施,引进更多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在人才引进中要更多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更加重视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创新人才引进方法,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和企业联合引才,建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推动全球高端人才和智力资源更好地为我省发展新兴产业服务。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必须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以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坚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真正做到唯才是举、量才适用。要科学使用人才,为各类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发挥作用的平台,使不同专业特长、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用人机制,放心、放胆、放手支持各类人才大胆创新创造。

营造更优发展环境。加大各级财政对新兴产业人才投入力度,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人才资源开发,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健全多元化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加大人才服务力度,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五)健全科技金融体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新兴产业具有技术研发投入高、转化周期长的特点,风险预期高于传统

— 17 —

产业,特别需要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紧密结合。

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创业投资是资本与知识结合的产物,是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创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是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的催化剂。近年来,各地在发展创业投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要认真总结推广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创业投资的经验,加快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为主的创业投资体系。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扩大到县(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逐步形成省和各地、开发区联动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作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通过参股、提供融资担保、跟进投资等多种方式支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引导国有企业优质资源投资新兴产业,支持国有资本投资创投平台和担保基金。鼓励境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在我省设立创业投资企业,鼓励境内外创业投资企业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扶持、壮大一批创业投资机构。进一步加强服务工作,积极培育创业投资项目,开展创业投资项目推介活动,健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为创业投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推进金融服务创新。2007年以来,我省累计新增科技贷款200亿元,为9.5万家中小企业担保贷款3139亿元,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要立足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推动金融理念、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深入推进银企对接。遴选100户新兴产业省级重点扶持企业、1000户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实施“百企顾问”和“千企入库”计划,加大金融对新兴

— 18 —

产业的支持力度。着力培育科技金融机构。每个省辖市都要争取尽快设立一家当地银行主办的科技支行,重点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积极开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在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创新融资担保方式。研究制定专利权、著作权抵(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各省辖市要积极探索成立科技担保公司,省再担保公司要积极为科技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服务。积极发展科技保险。组建科技保险机构,鼓励各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业务,加强新险种研发,不断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探索建立科技保险保费补贴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科技保险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利用保险手段化解科技创新风险。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直接融资是以股票、债券为主要金融工具的一种融资机制,是最大可能地利用社会资本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的有力手段。要坚持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并重,培育和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通过规范改制上市直接融资。积极推动业务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企业在境内主板上市,支持业绩突出、成长性好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上市,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探索设立非上市科技创新型企业柜台交易系统,活跃非上市企业的股权交易,扩大股权融资规模。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探索推进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发行工作。

— 19 —

(六)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发展新兴产业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决定建立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常务副省长牵头,省相关部门参加,对全省新兴产业发展进行统筹协调,研究制定发展目标,协调解决重大事宜,推进落实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工作考核。分管副省长对各自联系的新兴产业,要任务早安排、工作常督查,及时掌握发展情况,有效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全力推动阶段性发展目标的实现。省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共同推进,特别要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重点工作的落实力度。市、县政府要全面落实工作责任,抓紧提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加强前瞻性研究。各级政府领导要以国际视野和全局胸怀,跟踪世界新科技革命轨迹,把握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坚持开放式研究,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广泛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的合力。既要及时研究解决现有新兴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又要瞄准前沿、着眼长远,及时提出对具备优势、有可能率先突破的新兴产业的扶持之策、推进之举。

— 20 —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扶持,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通用做法。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今年,省财政新增安排新兴产业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加上原有用于扶持新兴产业的专项资金,总额超过30亿元。要加强政策集成和创新。在用足用好中央和省各项政策的同时,根据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政策,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撑、专利保护、土地使用、政府采购、人才培育和引进等方面,对新兴产业发展给予更大支持。要实行政策聚焦。政府的专项资金要重点用于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新兴产业的培育,用于对新兴产业科技研发、孵化以及市场培育等重点环节的扶持。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仅靠政府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实施绩效考核评价。建立健全新兴产业考核评价体系是落实新兴产业发展各项举措的重要保证。要建立和完善全省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合理界定统计范围,全方位科学统计全省新兴产业的有关数据,确保真实反映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为掌握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加强工作考核提供重要依据。把新兴产业发展纳入我省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考评机制,加强对各地、各部

— 21 —

门的考核评价。对发展新兴产业贡献重大的单位、个人和团队予以表彰和奖励。切实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部署真正落到实处。

加快形成工作合力。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全省上下的共同责任。各级政府要以当年国家抓“两弹一星”的眼光和魄力,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根据新兴产业技术新、发展快的特点,凝心聚力,奋发图强,千方百计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搞上去,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协调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充分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汇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大新兴产业发展重要性和政策举措的宣传力度,及时推广全省新兴产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经验,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使命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新兴产业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22 —

— 23 —

主题词:经济管理 新兴产业 发展 讲话

通报

分送:省委书记、副书记、常委。

省长、副省长、省长助理,秘书长、副秘书长。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24 —

2010年6月29日印发

上一篇:切实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下一篇:全市科技工作会议讲话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