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经济学作业题答案

2023-05-02

第一篇:运输经济学作业题答案

铁路运输安全第二次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1道小题)

1. 下列属于底事件的有()

(A) 结构事件

(B) 基本事件

(C) 条件事件

(D) 原因事件

正确答案:B

解答参考:

二、不定项选择题(有不定个选项正确,共1道小题)

2. 下列特征属于粘液质气质的有()[不选全或者选错,不算完成]

(A) 内倾

(B) 外倾

(C) 安静

(D) 活泼好动

(E) 孤僻

正确答案:A C

解答参考:

三、判断题(判断正误,共6道小题)

3. 只要科技不断进步,做到绝对安全是可能的() 正确答案:说法错误

解答参考:

4. 注意力分散是人体的自我保护()

正确答案:说法正确

解答参考:

5. 事故救援规程简称“事规”()

正确答案:说法错误

解答参考:

6. 事件数不能做定量分析()

正确答案:说法错误

解答参考:

7. 多指标分析优于单个指标分析()

正确答案:说法正确

解答参考:

8. 对人员的重点安全管理需要掌握自然规律()

正确答案:说法正确

解答参考:

(注意:若有主观题目,请按照题目,离线完成,完成后纸质上交学习中心,记录成绩。在线只需提交客

观题答案。)

四、主观题(共10道小题)

9. 试列举铁路四种主要规章制度:(),(),(),()。

参考答案:

答:《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旅客运输规程》;《铁路货物运输管理规则》;《铁路货物运输规程》。

10. 安全教育管理包括(),(),(),()。

参考答案:

答:(1)安全思想教育(2)安全知识教育(3)安全技能教育(4)事故应急处理教育。

11. 简述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区别。

参考答案:

答:可靠性与安全性的共同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可靠性高的系统,其安全性通常也较高,许多事故之所以发生,就是由于系统可靠性低所致。

区别:可靠性不同于安全性,可靠性要求的是系统完成规定的功能,只要系统能够完成规定的功能,它就是可靠的,而不管是否带来安全问题。安全性则要求识别系统的危险所在,并将它从系统中排除。

12. 简述事故预防原则

参考答案:

答:(1)消除潜在危险原则;(用新系统代替旧系统,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

(2)降低潜在危险严重度的原则;

(3)闭锁原则;(通过系统中的机电联锁或互锁保证安全)

(4)能量屏蔽原则;(防止意外能量作用到人体上)

(5)距离保护原则;

(6)个体保护原则;

(7)警告、禁止信息原则。

13. 简述铁路安全保障体系结构

参考答案:安全总体管理子系统:安全组织、安全法制、安全信息、安全技术、安全教育、

安全资金。 安全对象管理子系统:人员安全保障子系统、设各安全保障子系统、环境安全保障子系统。

14. 简述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体系

参考答案:

(1)行车安全部分,包括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等部门的作业安全。

(2)货运安全部分,包括货运、装卸作业安全。

(3)客运安全部分,包括车站客运作业和客运列车运行安全。

(4)人身安全部分,包括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安全。

(5)路外安全部分,包括路外人员和道口安全等。

15. 如何进行事件树定性与定量分析

参考答案:

事件树定性分析

绘制事件树必须根据事件的客观条件和事件的特征作出符合科学性的逻辑推理,用与事件有关的技术知识确认事件可能状态。

事件树画好之后的工作,就是找出发生事故的途径和类型以及预防事故的对策。 找出事故连锁,找出预防事故的途径。

事件树定量分析是指根据每一事件的发生概率,计算各种途径的事故发生概率,比较各个途径概率值的大小,作出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序列,确定最易发生事故的途径。

16. 径集和最小径集的定义

参考答案:

在事故树中,只要某些基本事件同时不发生顶事件就不会发生。这些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路集,或径集。在同一事故树中,不包含其他径集的径集称为最小径集。

17. 简述安全评价的作用

参考答案:

安全评价体现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安全评价有助于国家各级安全监察部门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宏观控制

安全评价有助于保险部门加强对企业灾害实行风险管理

安全评价有助于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18. 简述安全总体管理的内容

参考答案:

1.安全组织管理

安全组织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实施主体,负责安全的组织领导、协调平衡、监督检查工作,使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体制有效地正常运转,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其主要内容有:

(1)安全计划管理,负责运输安全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计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以及方针、目标和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2)安全行政管理,包括各级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划分,安全工作组织领导的原则和方法的确定,以及保证职工安全生产的组织手段。

①安全劳动管理,对直接制约运输安全的关键因素如人员配备与组合、定员与班制、劳动定额和分配关系等合理地规定与协调。

②职工生活管理,为保证职工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投人安全生产,在职工物质生

活、精神生活和医疗卫生等方面所作出的妥善安排。

③安全行为管理。主要是运用各种安全管理手段对个人行为、群体行为、管理行为及人际关系进行激励、约束和协调。

2.安全法规管理

(1)建立健全工作。安全法规要在尊重实践、尊重科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修订、补充逐步形成相对稳定、协调一致、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作业标准体系。

(2)增加废止工作。技术条件和作业环境的变化,必然对运输安全规章制度和作业标准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提出新的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及时增加运输生产急需的规章规定和废止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对安全运输具有同等重要作用,不可偏废。

3.安全技术管理

(1)运输安全硬技术设备的管理是指对运输基础设施和安全技术设备的研制、试验、引进、装配、维护和安全质量管理等。

(2)运输安全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包括与运输安全有关的各种操作办法、管理方法、运输安全管理基础理论及安全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4.安全教育管理

(1)安全思想教育,这是安全教育的重点所在。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方针、政策、重要意义,劳动纪律、作业纪律,各项规章制度和典型事故案例教育等。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使基层作业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强化“预防为主”的意识,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率、效益的关系。

(2)安全知识教育,包括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和安全管理知识教育,目的是解决应知的问题。前者包括运输生产特点、安全特性、设备性能、各部门作业方法及规范要求、事故成因及预防等;后者主要是对针安全管理人员而进行的安全教育,内容包括运输安全管理体制和各部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与运作、事故预测和预防;安全系统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人一机工程学、安全心理学、行为科学等有关知识与应用。

(3)安全技能教育,这是通过对作业人员进行长期、反复训练及本人实践,把所学到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的过程,主要是解决应会的问题。内容包括岗位熟练操作、防止误操作和处理异常情况的技术、知识和能力。

(4)事故应急处理教育,一般应包括事故应急处理知识教育、自我保护和自救互援教育、事故现场保护方法教育和事故应急处理演习等。通过上述教育能有效地防止事故损失扩大,为清理事故和迅速恢复正常运输秩序创造有利条件。

5.安全信息管理

安全信息一般是指在运输生产过程中,对一切有和于安全生产的指令和系统安全状态的描述或反映。安全信息既是安全管理的对象,又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支持。安全信息包括:

(1)安全指令信息,指各种运输安全法规和安全方针、政策、目标、计划和措施等。

(2)安全动态信息,指在完成运输任务,执行指令信息过程中的正面和负面效应的反映。

(3)安全反馈信息,指从执行指令信息结果获得,能反馈用来调整和控制安全生产的信

(4)其它安全信息。如安全科学技术和管理信息等。

6.安全资金管理。

第二篇:电大西方经济学作业三答案

一、单选题 (共20题,答对0题,答错20题)

1. 在总需求不变时,短期总供给的增加会引起( )。

A. 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B. 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C. 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D. 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A 得分:0 2. 消费和投资增加,( )。

A. 国民收入减少

B. 国民经济总财富量减少 C. 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增加 D. 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不变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C 得分:0 3. 凯恩斯提出的消费理论是( )。

A. 绝对收入假说 B. 持久收入假说 C. 生命周期假说 D. 预期收入假说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A 得分:0 4. 开放经济的均衡条件是( )。

A. I=S B. I+G=S+T C. I+G+X=S+T+M D. I+T=S+G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C 得分:0 5. 导致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的因素是( )。

A. 投入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 B. 投入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下降 C. 总需求减少 D. 总需求增加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A 得分:0 6. 投资乘数( )。

A. 表明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量的关系 B. 是投资引起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例 C. 表明国民消费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变量的关系 D. 是投资引起消费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例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B 得分:0 7. 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的原因是( )。

A. 消费减少 B. 储蓄减少 C. 消费增加 D. 政府支出减少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B 得分:0 8.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

A. +进口—出口 B. +净出口 C. —净出口 D. +出口+进口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B 得分:0 9. 一般情况下,居民消费倾向总是( )。

A. 等于基本的消费支出 B. 小于l C. 大于1 D. 等于1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B 得分:0 10. 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 )。

A. 与横轴平行的线 B. 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C. 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D. 与横轴垂直的线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D 得分:0 11.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

A. +进口—出口 B. +净出口 C. —净出口 D. +出口+进口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B 得分:0 12. 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 )。

A. 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成同方向变动 B. 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成同方向变动 C. 价格水平越高,消费投资增加 D. 价格水平越低,消费越少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B 得分:0 13. 总需求曲线是一条( )。

A. 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B. 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C. 水平的直线 D. 与横轴垂直的线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A 得分:0 14. 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 )。

A. 与横轴平行的线 B. 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C. 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D. 与横轴垂直的线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D 得分:0 15.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

A. 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 价格水平上升时,需求会减少 C. 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会减少 D. 以上几个因素都是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D 得分:0 16. 如果国民收入为0,短期消费将( )。

A. 为0 B. 为基本的消费支出 C. 为边际消费倾向 D. 为负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B 得分:0 17. 下面不构成总需求的是( )。

A. 政府支出 B. 投资 C. 净出口 D. 税收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D 得分:0 18.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 )。

A. 大于1 B. 等于1 C. 小于1 D. 与1无关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B 得分:0 19. 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若总需求的变动只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不会引起收入的变动,那么这时的总供给曲线是( )。

A. 长期总供给曲线 B. 短期总供给曲线 C. 都有可能 D. 都不可能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A 得分:0 20. 短期总供给曲线表明( )。

A. 总需求与价格水平成同方向变动 B. 总需求与价格水平成反方向变动 C. 总供给与价格水平成同方向变动 D. 总供给与价格水平成反方向变动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C 得分:0

二、多选题 (共20题,答对0题,答错20题)

1. 居民消费函数的构成包括( )。

A. 初始消费支出

B. 边际消费倾向决定的引致消费 C. 基本的投资支出 D. 政府的支出 E. 净出口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A B

得分:0 2. 一般来说,垄断存在的缺点是 ( )。

A. 缺乏效率 B. 缺乏公平

C. 与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相比,产品价格高,产量低 D. 与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相,产品价格低,产量高 E. 利润低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A B C

得分:0 3. 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 ( )。

A. 竞争性 B. 非竞争性 C. 排他性 D. 非排他性

E. 竞争性与非竞争性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A C

得分:0 4. 下列关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短期总供给曲线就是正常的总供给曲线 B. 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C. 短期总供给曲线表明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是成同方向变化的 D.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越大,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越大

E.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越大,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越小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A C E

得分:0 5. 公共选择的特点 ( )。

A. 它是建立在对消费者偏好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 B. 它是建立在对生产者偏好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 C. 关于提供公共物品的决策是集中做出的 D. 关于提供公共物品的决策是由领导决定的 E. 公共选择适合于任何物品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A C

得分:0 6. 投资乘数形成取决于( )。

A. 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 B. 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C. 投资乘数的大小与国民收入同方向的变动 D. 投资乘数的大小与国民收入反方向的变动 E. 经济中有“瓶颈”部门存在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A B

得分:0 7. 影响总需求的因素有( )。

A. 价格水平 B. 收入水平 C. 预期 D. 财政政策 E. 货币政策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A B C D E

得分:0 8.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的关系为( )。

A. MPC+MPS=1 B. MPS=1-MPC C. APC+APS=1 D. MPC=1-MPS E. APC=1-APS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A B D

得分:0 9. 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表明( )。

A. 价格水平越高,投资的效率就越低 B. 价格水平越高,国民收入水平就越高 C. 利率水平越高,投资的效率就越高 D. 价格与国民收入成同方向变动 E. 价格与国民收入成反方向变动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B D

得分:0 10. 乘数的效应可以理解为( )。 A. 总需求的增加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 B. 总需求的减少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减少

C. 乘数是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发挥作用 D. 乘数是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发挥作用 E. 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A B C E

得分:0 11. 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A. 总需求曲线上的点不表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B. 总需求曲线是表明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C. 在以价格和收入为坐标的坐标系内,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D. 在以利率和收入为坐标的坐标系内,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C D

得分:0 12. 乘数的公式表明( )。 A. 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小 B. 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就越小 C. 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 D. 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就越大 E. 乘数一定是不小于1的数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B C E

得分:0 13. 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可以直接决定( )。

A. 国民收入 B. 投资 C. 价格水平 D. 利息率 E. 储蓄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A C

得分:0 14. 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的一般规律是( )。 A. 边际消费倾向提高,国民收入增加 B. 边际税率倾向降低,国民收入增加 C. 初始消费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D. 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E. 政府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A B C D E

得分:0 15. 表示社会分配公平程度的分析工具是 ( )。

A. 非利普斯曲线 B. 洛伦兹曲线 C. 基尼系数 D. 国民消费曲线 E. 拉弗曲线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B C

得分:0 16. 总需求的构成包括( )。

A. 居民的消费 B. 企业的投资 C. 政府的支出 D. 净出口 E. 居民的收入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A B C D

得分:0 17. 总供给的构成包括( )。

A. 净出口 B. 居民的消费 C. 居民的储蓄 D. 政府的税收 E. 进口物品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B C D E

得分:0 18.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是( )。

A. 它们是由消费和储蓄的关系决定的 B. 收人为消费和储蓄之和

C. 当收入一定时,消费增加储蓄减少 D. 当收入一定时,消费减少储蓄减少 E. 当收入一定时,消费减少储蓄增加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A B C E

得分:0 19. 市场不能提供纯粹的公共物品是因为 ( )。

A. 公共物品不具有竞争性 B. 公共物品不具有排他性 C. 有的消费者不需要公共物品 D. 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 E. 趈耹逅惽ó "免费搭车"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A B E

得分:0 20. 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 )。

A. 水平的直线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B. 水平的直线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C. 垂直的直线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D. 垂直的直线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E. 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C E

得分:0

三、是非题 (共20题,答对0题,答错20题)

1. 周期性失业就是由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对错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对

得分:0 2. 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于横轴。

对错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对

得分:0 3. 国民收入调节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社会总需求等于社会总供给。

对错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对

得分:0 4. 短期总供给曲线表明总供给与价格水平成同方向变动。

对错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对

得分:0 5. 当物价水平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变动与由政府支出所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在总需求曲线上是不同的。

对错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对

得分:0 6.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供给型通货膨胀,是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对错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对

得分:0 7. 若1992年为基期,物价指数为100;2002年为现期,物价指数为120,则从1992年到2002年期间的通货膨胀率为20%。

对错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对

得分:0 8. 总需求曲线的两个决定因素是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

对错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错

得分:0 9. 摩擦性失业与劳动力供求状态相关,与市场制度本身无关。 对错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错

得分:0 10. 只要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就一定成倍地增加,这就是乘数理论所揭示的一般原理。

对错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错

得分:0 11. 均衡的国民收入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对错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错

得分:0 12. 结构性失业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力供求总量大体相当,但却存在着结构性的供求矛盾。

对错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对

得分:0 13. 凯恩斯认为,短期中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

对错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对

得分:0 14. 西方经济学家在消费理论中,是从不同角度研究收入和消费关系的。

对错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对

得分:0 15. 奥肯定理说明了失业率和总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

对错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对

得分:0 16. 在两部门的国民收入中,只有投资和储蓄相等时,才是均衡的国民收入。

对错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对

得分:0 17.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与全部人口之比。

对错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错

得分:0 18. 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对错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对

得分:0 19. 通货膨胀率低,就不一定是爬行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高,就一定是恶性的通货膨胀。

对错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错

得分:0 20. 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对错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错

第三篇:2011《区域经济学》作业3答案

浙 江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3)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2分)

1.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城市作为区域商业中心和加工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

2.美国地理学家邓肯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

3.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 √ )

4.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 √)

5.电力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一次能源。(× )

6.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 C)在城镇体系的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A. 行政原则B. 交通原则C.市场原则D.中心原则

2.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位城市不相上下,这样的城镇体系被称为(C)城镇体系。

A.层级型B.顺序-规模分布型C. 双中心型D.网络型

3.不属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是(D)。

A.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B.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

C.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D.促进建制镇的适当集中

4.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指(D)。

A.能源消费量与GDP的比值B.能源消费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

C.能源生产量与GDP的比值D.能源生产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

5.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这样的区域被称为(B)。

A.经济特区B.区域经济核心区C.区域经济外围区D.新产业区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 ACD)。

A.关联性B.特殊性C.整体性D.层次性

2.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理论上可以划分为( BCD)。

A.层级型B.顺序-规模分布型C. 双中心型D.网络型

3.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BCD)。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4.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划分为(ABCD)。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5.研究区域重心的指标包括(ABCD)。

A.地理重心B.人口重心C.工业重心D.经济重心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2分)

1、城镇体系:是指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

2、区域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3、区域经济核心区: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

4、经济区划: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城镇体系的类型:

(1)顺序-规模分布型

(2)双中心型

(3)网络型

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关联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2. 简述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征。

基础设施在投资、生产、运营和消费上都有自己的特征:

(1) 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

(2) 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能够反映时代技术特点

(3) 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

(4) 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

3. 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1)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

(2)区域基础设施结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

(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4) 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4.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空间格局的特征与趋势。

(1)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地带差异仍然比较明显。

(2)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十年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区域。

(3)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宜一味追求线路长度和路网密度,而应该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体系建设相结合,强化经济增长极的枢纽作用,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交通运输网络。

5.简述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1)经济区内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这是划分经济区的一般原则。

(2)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即地区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建立自己合理的产业结构。

(3)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

(4)经济区的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界限一致。

(5)同级综合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宜重叠或交叉,各同级经济区地域范围的综合覆盖上一级经济区的国土总和。

五、论述题(共16分)

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

(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

(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经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别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

(3)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

(4)“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布局是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

P204

第四篇:2012年党校函授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何谓公共管理?2

答: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

2.公共管理具有哪些基本特质?4~7

答:公共管理具有以下基本特质:(1)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2)多元制衡与自主性(3)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4)法的支配与意志自治(5)政府与市场(6)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3.公共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管理技能?有效公共管理者应具有哪些基本的特质?

答:公共管理者的技能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性技能。(2)人际关系技能。(3)概念化技能。(4)诊断技能。(5)沟通的技能。

公共管理者应具备以下7个基本特质:(1)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2)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3)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4)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5)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的工作经验。(6)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7)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擅长于分析与思考。

4.什么是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具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答:所谓的公共组织,从广义上而言,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社会大众,以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都可以称为公共组织。从狭义上来看,乃是指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

公共组织的特点主要有:(1)公共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2)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法律的权威。(3)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4)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5)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6)公共组织的政治因素的考虑。(7)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8)公共组织的独占性。(9)公共组织行为具有强制性。

5.什么是公共组织的层级化?层级化的优点有哪些?

答:公共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即纵向结构。公共组织结构层级化的优点是:权力直线分布,权力链清楚,利于政令统一和指挥统一;权力集中,层层节制、上下隶属关系清楚,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监督;在层级化下,组织目标明确,分工明确,工作程序明确,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6.什么是公共组织的分部化?分部化的优点有哪些?

答:公共组织结构的部门化,亦称分部化,是指部门之间平衡分工的构成形式。部门化的好处就在于:它有利于整体协调,突出公共管理的专业特征和地域特点;有利于对管理对象实行专业化管理,使之自成体系,独立行动;应变能力强,有利于灵敏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信息流通快,有利于调动下属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7.什么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战略管理可视为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战略管理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2)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3)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4)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5)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性的过程。(6)战略管理是前瞻性思考和由外而内的管理哲学。

8.公共部门成功实施战略管理的条件有哪些?

答:公共部门成功实施战略管理的条件有:(1)公共管理者必须树立长期观,打破短期主义的思考,发展前瞻性思者。(2)政府部门必须打破职责的限制。(3)在重大问题的战略决策和规划过程中提供政治参与的权利与机会。(4)重视更高层次的问题。(5)追求满意。(6)殊途同归。

第二单元

1.公共决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公共决策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信息原则(2)预测原则(3)客观原则(4)系统原则(5)可行性原则(6)择优原则(7)民主原则(8)弹性原则。

2.联系我国实际,论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答:公共决策科学化就是指公共决策这一主观活动要完全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并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和体制进行决策。实现我国公共决策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和途径有:(1)树立正确的决策指导思想。(2)正确认识具体决策对象和决策环境的特点和规律。(3)建立健全决策机制。(4)规范决策程序。(5)现代化的决策技术与方法。

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就是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中,使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参与决策的民主权利,并广泛听取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使决策能够充分体现民意,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我国公共决策民主化的基本要求和途径为:(1)决策观念的民主化。(2)决策过程的民主化。(3)决策环境的民主化。(4)决策体制的完善化。

3.公共决策执行有哪些基本的特点?79~80

答:公共决策执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它是一种具有目标导向的活动。(2)它是一个再决策的过程。(3)它是一个务实性的活动。(4)它具有一定的时限性。

4.影响公共决策执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公共决策执行的主要因素有:(1)社会公共问题的性质。(2)公共决策本身的质量。(3)执行机构的效能。(4)环境因素。

5.简述公共决策执行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公共决策的执行在整个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公共决策的执行是实现公共决策的惟一途径。(2)公共决策的执行是验证和修正公共决策的重要步骤。(3)公共决策的执行是判断和测量公共管理成效的重要尺度。(4)公共决策的执行是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

6.公共组织领导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答:公共组织领导的基本职能是:(1)决策职能(2)组织职能(3)用人职能(4)协调职能(5)监督职能(6)教育职能。

7.如何实现领导班子群体结构的优化?

答:优化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即在组建领导班子时,要注意领导成员间的年龄结构、智能结构、气质结构、知识结构等的协调搭配,使领导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弥补各自的不足,从而形成一个团结、高效、富有战斗力的集体。

8.什么是领导影响力?影响领导影响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有效改变和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构成领导影响力的基础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强制性影响力;二是非强制性影响力。构成强制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1)法律(2)职位(3)习惯(4)武力。构成非强制性影响力的基础和因素主要有:(1)品格因素(2)才能因素(3)知识因素(4)情感因素。

9.与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特性?

答: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有:(1)人力资源是一种能动资源。(2)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高增值性的资源。(3)人力资源是无法储存的资源。(4)人力资源必须不断地投资、维持与提升,才能保持其价值并增值。

10.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是:(1)分类管理原则(2)依法管理原则(3)公开、平等、竞争原则(4)注重实绩原则(5)民主监督和公开监督原则。

第三单元

1.公共财务管理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

答: 公共财务管理的性质就是为了使公共财务收支达到最佳的运用效果而设计的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它的特点是:(1)基础性(2)管制性(3)计划性(4)政策性。

2.政府财务报告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政府财务报告,无论其形式如何,都应符合某些基本的质量要求,财务报告须尽最大可能满足不同需求者的要求。一般而言,一个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及时性。(2)内容的公正性。(3)适用性。(4)可信性。(5)可比性。(6)中立性。(7)物质性。(8)连续性。(9)内涵的丰富性。

3.试述政府预算在现代政府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

答:政府预算在现代政府治理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于:(1)宏观调控的作用。(2)合理分配资源的作用。(3)监督的作用。(4)法律拘束的作用。

4.公共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公共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在于:(1)经济权威。(2)政治权威。(3)人事系统。(4)工作环境。

5.简述电子化政府及其特征。

答:所谓的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如电话、网络、公用电脑站等),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电子化政府的特征为:(1)倡导科技领先。(2)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3)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机制。(4)更有效率。

第四单元 1.何谓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答:绩效管理乃是对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或计划目标进行设定与实现,并对实现结果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绩效管理的性质是组织系统事例组织资源达成其目标的行为。

2.简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答:绩效管理制度共同的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将所有绩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现,再据此进行绩效衡量。(2)功能相同的公共组织有地区性的差异,其规模大小亦不一,以同样的绩效指标来衡量它们之间的绩效,并作比较,并不公平。(3)如何制定与品质绩效有关的指标仍是绩效衡量的主要限制。(4)绩效管理或衡量制度的成效,其主因之一取决于绩效指标的制定是否周延、是否合理、是否客观,是否能涵盖该组织的重要绩效。(5)绩效管理做得好不好、是否正确,有赖可靠的信息,如果所收集的信息错误或不够全面,就无法真正反映机关的实际绩效。

成功进行绩效改进的策略是:(1)管理者要成为组织绩效的中心。(2)高层的支持与承诺。(3)制定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4)绩效衡量对组织要有意义。(5)利用绩效规划和衡量体系使管理者负责任。(6)意识到绩效的重要,并促使组织成员参与绩效改进。(7)要连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绩效改进的机会。

3.简述绩效管理与评估在当代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意义。

答:绩效管理与评估在当代公共管理中具有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1)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有助于组织资源的有效配置。(3)有助于对管理过程的监督与控制。(4)有助于行政成本的降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

4.简述公共管理法治化的基本要求与内容。212~217

答:公共管理法治化的基本要求与内容:(1)行政合法。所谓行政合法,是指行政权的获取、组织和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的精神、原则和规范,而不是与法律相抵触。(2)行政适当。所谓合理或适当,意即自由裁量行为要客观、适度和符合理性。(3)平等保护。平等保护,既有实体法上的意义,也有程序法上的意义。从实体法上而言,它要求的是法律规则上的平等。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1)禁止恣意。(2)法律平等要求法律规则把人、物和事情归于一定的类别,并按照某种共同的标准调整它们。

5.什么是行政行为合法?行政行为合法的具体内容与要求是什么?214

答:行政行为合法是指行政主体实施的行政行为符合法律的要求。行为合法的具体内容是:(1)行政主体实施了行为或不作为行为;(2)行政主体实施的行为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3)行政行为符合法律的要求;(4)合法行政行为是能够引起法律效果的行为。

6.简述公共管理法治化的意义与作用。211~212

答:公共管理法治化的意义与作用在于:(1)维护行政秩序。与法律永远相伴随的一个基本价值,便是社会秩序。(2)保障公民权益。公共管理法治化的最终目标之一还在于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益。(3)遏制公共权力的膨胀和违法行政。近代法治的初始意义就是为了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

第五单元

1.什么是行政责任?行政责任具有哪些基本的内涵?227~228 答:行政学者费斯勒和凯特认为:行政责任具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负责,表现为忠实地遵守法律,遵守上级的命令和经济与效率的标准。其二是道德的行为,即坚守道德的标准,避免出现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行政责任的内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1)回应。(2)弹性。(3)胜任能力。(4)正当法律程序。(5)负责。(6)廉洁。

2.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权限有哪些?234~235

答: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主要权限有:(1)检查权。(2)调查权。(3)建议权。(4)行政奖惩决定权。

3.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监督的方式及其内容。239~243

答: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监督的方式及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2)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决算。(3)审查政府的法规、决定和命令。(4)质询和询问。(5)视察和检查。(6)建议、批评和意见。(7)受理申诉和检举。(8)罢黜职务。

4.什么是职业伦理?公共职业伦理具有哪些特性?2

52、252~253

答:职业伦理即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劳动和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指的是公共管理中一些具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在公共管理领域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公共职业伦理具有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1)明显的政治性。(2)一定的强制性。(3)较强的示范性。

5.如何促进公共管理伦理的提升与实现?260~264

答:促进公共管理伦理的提升与实现,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承诺(2)制定伦理规则(3)树立伦理模范(4)建立伦理的公共组织(5)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6)加强伦理教育(7)制定完备的行政程序法(8)公民参与与监督

6.什么是政府再造?266~267

答:“政府再造”一词更能标明我们这个时代政府改革的本质,即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等诸多关系的调整,涉及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既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外部关系的调整。

7.试述21世纪中国政府再造的战略选择。284~291

答:21世纪中国政府再造的战略选择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效率行政典范到民主行政典范。(2)从控制导向的管理到服务导向的管理。(3)从以政府为本位和中心到亲市场的政府。(4)从强势国家的单独治理到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5)从政企不分、政府管制到政企分开、放松管制。(6)从权力集中到适度的地方分权。(7)从机械式的官僚组织到有机式的适应型组织。(8)从人治到法治。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作业题,附答案要点

第一章 导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便决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而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人类社会

第二章 商品

1、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 而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具体的现象形式。价值是一种绝对的量,而交换价

值则是一种相对的量,即通过两种商品的价值比较而相对地表现出来的量。它可以与价值相一致,也可以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与价值相背离。

2、如何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首先,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依赖的,互为条件,共处在商品体中,缺少哪一个因素,都不 能成为商品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中最本质的因素,一种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人类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有些物品虽然既有使有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因而没有形成价值,也不是商品。所以,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其次,二者的对立表现在: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提供了交换的必要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提供了交换的标准、尺度。 (2)使用价值不是商品所特有的,是所有物品的共同属性,是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 (3)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4)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归买者或卖者中任何一方所有,而只能分别归于买方和卖方。这是因为,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卖方),他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而要取得价值,就必须生产出不是供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并让渡过去;对于商品买方来说,他购买的目的是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

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无论生产者或购买者,都不可能既占有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同时实现它的价值。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什么?

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商品的价值是用货币来表现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叫做价格。价格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价格水平的变化也是首先取决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可见,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而价格则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第三章 货币

1、具体解释货币的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自身也具有价值。

2.流通手段 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贮藏手段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4.支付手段 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5.世界货币 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这是货币职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一般只限于贵金属(金或银),各国发行的纸币中少数信誉较好的如美元、日元、英磅等可以在较大范围里流通,在一定程度上也执行了世界货币的职能,但从根本上说是以其黄金储备为基础的。

2、信用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信用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

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1、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这种区别表现在商品流通形式与资本流通形式的区别上:商品流通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用符号表示即W—G—W; 资本流通形式是 :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即G—W—G′。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它主要由哪三个方面组成?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价值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二、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者 养活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三、是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3、什么叫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表现在生产资料上的这部分资本,在工人劳动的作用下其实物形态被耗费掉或转换存在形态 ,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其价值只是一次或逐渐地转移到新的产品中,不会发生量的变化,只是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表现在劳动力上的这部分资本,其实物形态是雇佣劳动者本身,其使用价值是劳动者的活劳动 。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由于被工人的活劳动所代替,凝结在产品中能创造新价值,不仅包括自身的价值,还包括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使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4、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第一,生产力水平低。

第二,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在分配结构与分配方式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制度,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2、按劳分配方式的主体地位包括哪四层含义?

(1)在全社会范围内,虽然存在多种分配形式,但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的资产占主要部分,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因此,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必然居主体地位。

(2)在公有制企业中,按劳分配是基本的收入分配方式。 公有制企业中的个人收入分配不是纯粹的按劳分配,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如股息和公司债券利息分配、经营分配以及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的分配。但是,在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中,体现公有制本质的按劳分配依然占较大比重,从其他非按劳分配形式中获得的收入只是补充。

(3)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主要依靠按劳分配收入。

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中还有一部分非劳动收入,如股息、债券利息收入等。但劳动者的本职工作是公有制经济中的各种劳动,而不是各种投资活动。购买股票和债券的资金来源于劳动者劳动收入的储蓄,它所带来的非劳动收入只是全部收入中的一部分。

(4)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劳

动者以及非生产部门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3、如何正确理解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不是对立的,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首先,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积极性。其次,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更好地为实现公平创造物质条件。没有效率作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因此,不能把公平与效率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

第八章 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个人收入的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整个社会分配是按劳分配为基本形式。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分配原则是按资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维护整体利益的一致性。

2、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是什么?

(1)规范的市场主体 (2)健全的市场体系 (3)有效的宏观调控

(4)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分配制度

3、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保障事业社会化。

政府普遍承担起社会保障的责任,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对社会保障实行了社会化的组织、规划和管理。

2、保障对象普遍化。

例如,德国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几乎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法国建立起包括个体劳动者和农业劳动者在内的全民社会保障网;在新加坡280万人当中有200万人成为中央公积金成员,纳入由政府支持的国家社会保障储蓄体系。

3、保障资金基金化。

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保险税。如果有关税收收入不足以满足支付要求时,由国家用一般财政经费来弥补。

此外,发达国家公共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还是调整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障支出和超额累进个人所得税相配合,在社会范围内进行收入再分配,保障低收入者的最基本生活水准。

4、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

发达国家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雇主和雇员,实行“三方付款制”。

第九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1、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是怎样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价格的确定与变动取决于价值的确定与变动。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呈反比例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就会下降,价格也会随之下降;反之,劳动生产率下降,价格就会随着单位商品价值的上升而上升。

第二,价格是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

作为相对的价值形式,价格只能把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相对地而不是绝对的表现出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表现价值,可以等于价值,也可以大于或者小于它所表现的商品价值。

第三,价格的变动,既取决于商品本身价值量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

第四,价格的构成取决于价值的构成。

价值可以分割成三个部分:一是已经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价值C;二是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三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m。

在价格构成中,C+V部分表现为成本价格K,是企业用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资金消耗,m表现为利润P。作为价值的

货币表现,价格构成K+P是价值构成C+V+m的货币表现。

2、什么是商品差价?什么是商品比价?

商品差价是指同种商品由于流通环节、季节时间和质量差别的不同所形成的价格差价,主要有购销差价、地区差价、批零差价、季节差价以及质量差价等。

商品比价是指同一时期同一市场上不同类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有工农产品比价、农产品比价和工业品比价等。

3、什么是价格干预政策?什么是价格管制政策?

价格干预政策即对政府选定的特定商品实行价格干预,主要是制定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价格管制政策是对部分商品实行的由政府定价的政策。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有时也对某些商品实行有限的价格管制,其目的是稳定经济运行或应付自然灾害、战争等特殊情况。

第十章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1、现代产权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现代产权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产权主体归属明确和产权收益归属明确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是现代产权制度基本要求;流转顺畅、财产权利和利益对称是现代产权制度健全的重要标志

2、什么是企业财产制度?从法律角度依据企业财产制度可以将企业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企业财产制度就是企业财产组织制度和资本组织形式。 从法律角度依据企业财产制度可以将企业划分为①、独资企业(业主制企业)、②、合伙企业(合伙制企业)、③、公司企业(股份制企业)等三种类型。

第十章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1、什么是资本循环?实现企业资本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企业资本在运动中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最后回到原来形态的过程叫企业资本的循环。

(1)空间上并存。 (2)时间上继起。

(3)资本循环的并存性和继起性互为条件,缺一不可。

2、什么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速度?影响企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是什么?

1.资本周转的概念。企业资本的循环是不断进行的。企业资本循环的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过程,叫做资本的周转。

2.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在一定时间(一般是一年)内周转的次数。

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资本的构成,即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比例。

3、什么是资本周转时间?它具体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1)资本周转时间是指资本从其出发点开始,经过一次循环再

回到出发点所经历的时间,也就是资本通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2)劳动时间即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结合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时间;

(3)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 即某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理变化的时间;

(4)停工时间即生产领域内机器设备暂时中止使用或者工人的休息时间;

(5)生产资料储备时间, 即已经进入生产领域,但还没有开始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储备时间。

(6)购买时间即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 (7)售卖时间即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

4、加速企业资本周转的意义何在?

1.加速企业资本周转能够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资本周转速度越快,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时间越短,同一资本的利用率越高,同一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创造的新价值也越多,提供的剩余价值也越多,从而提高企业的年利润率,企业的经济效益必然越高。

2.加速企业资本周转能够节省预付资本总额,特别是有利于节省流动资本。合理利用资本,加快资本周转,是减少占有资本量的重要途径。假定企业利润目标和生产规模既定,其他条件不变,资本周

转速度越快,所需预付资本总量越少,从而达到了节约资本的目的。如果把节省下来的资本投入生产,就可以使企业生产规模扩大。

3.加速企业资本周转能够缩短资本回收期,并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本周转速度的提高。企业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回收期变短,并减少了资本的时间价值(资本未来值与现值的差额),因而降低了企业投资的风险。此外,企业资本周转速度加快,还会使整个社会的资本周转速度相应加快,这有利于整个社会商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并使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第十一章 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1、什么是世界市场价格?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在世界市场上商品的价格

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主要包括四个因素:一是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的变动是影响世界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加工工业产品的价格来说,生产成本更具有决定作用。

二是供求因素: 在通常情况下,假定世界市场需求情况不变,增加商品的出口量,世界市场价格就会下降;反之,在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世界市场需求增加,则世界市场价格上升。供求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取决于世界市场的竞争程度。竞争越激烈,供求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越大。市场竞争通过供求变化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款式,改变包装、装潢、扩大广告宣传等都会影响商品

供求,从而影响世界市场价格。

三是垄断因素:垄断和垄断价格的出现是造成世界市场价格背离国际价值的重要因素。在垄断的条件下,尽管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商品的国际价值有所下降,但如果没有强大的竞争压力和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存在,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也很难下降。即使下降,其下降的程度也会远远低于国际价值量下降的程度。随着垄断组织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四是通货膨胀因素: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各国的国内通货膨胀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传递给其他国家,进而导致世界市场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一国如发生通货膨胀,国内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会提高该国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削弱这些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进而影响世界市场的商品供求,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如果发生通货膨胀的国家,其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就会直接造成世界市场价格的上升。

2、什么是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之间的对比关系。

3、为什么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机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积极利用国际分工深化和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战略和政策,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尽快地提高本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对外贸

易,使国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

挑战:

(1)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

(2)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

(3)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平衡发展也在加剧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如不设法解决或抑制,将对投资构成潜在的威胁,刺激泡沫经济的发展,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第十二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

1、什么是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具体包括哪些部分?

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社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和。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是对应的,对二者要相互对应结合进行研究。

从实物形态上看,社会总需求可分为对物质生产成果的需求和对

非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其中,对物质生产成果的需求可分为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和对消费品的需求。

从价值形态上看,社会总需求表现为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2、影响社会投资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1)投资收益率的估算。这种估算主要考虑两个因素,即预期利润率和市场利息率,如果前者大于后者,投资就有利可图;反之,如果前者小于后者,投资就无利可图,反而会蒙受损失。

(2)技术变化。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新技术的发展、新能源的供给和新市场的出现,会给企业带来有利的投资机会,从而给投资增添了动力。

(3)需求状况。市场需求状况决定了所有厂家产品或劳务的销售状况。如果市场需求不振,那么企业在投资时就要考虑再三,如果市场需求旺盛,企业投资的信心就会增强。

(4)政府政策。政府的税收与开支,各项干预经济的政策,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政局是否稳定以及政策是否多变,会增大或减小投资风险和预期收益,从而影响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导致投资水平的升降。

(5)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变化既会影响物价也会影响利率。货币供应量的增减会引起物价和利率的升降,使企业利润水平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企业投资量。

3、影响社会消费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1)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需求的最主要因素。有收入才有购买支出,收入的变动会使居民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也发生变动。影响消费需求的收入因素不仅同消费者现时的绝对收入水平有关,而且还同他们的相对收入以及预期的收入有关。

(2)利率水平。利率高低影响人们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利率提高,将诱使人们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反之,储蓄就可能减少而消费增加。

(3)物价水平及其预期。

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有哪些?

要遵循“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的原则,把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社会管理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三种职能明确加以区分,并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合理行使三种职能。

.1.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所具有的职能包括: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采取各种适当的经营方式,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能包括: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市场法规,维护经济秩序;传播经济信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等。

3.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包括: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决策,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监督决策和规划的执行情况;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来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上一篇:央视道德模范颁奖晚会下一篇: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