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实名制的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

2022-09-10

随着网络谣言的疯涨, 国家日益重视网络秩序的维护。2013年上半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中明确表示2014年6月底前要实施网络实名制。然而, 结合我国的社会现状以及网络实名制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来看, 网络实名制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关注。

一、网络实名制存在的法理基础

(一) 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

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 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虚拟的网络赋予了人们太多的权利, 网民在享受虚拟网络带来的便利时, 也要相应地履行自己的义务。网络上网民的随口之言, 也许会掀起惊涛巨澜。而网络实名制的实行, 有利于提醒人们在尽情享受网络世界的便利的同时能约束自己的行为, 切实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二) “强”法律规范对“弱”道德规范的补足

网络的虚拟性给网民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在这样的条件下, 人们可能会逾越道德底线, 并做出违法的事。网络中的自由并不是无限度的, 没有约束的自由是“假自由”。而道德具有“遵循的随意性”, 在网络世界, 很多时候人们的道德意志和道德水准似乎都大打折扣, 这就需要法律规范来进行强制约束, 以弥补道德影响的缺陷。相较而言诉诸于“强”法律规范的规制未必不是一种可行之法。

二、网络实名制面临的挑战

(一) 面临法律的挑战

在网络实名制实行的过程中, 为了日后案件的查实与核对, 网民不可避免地要填写自己的真实姓名以及身份证等等。于是, 这些属于个人隐私的资料就会被存于各大需要身份认证的网站。然而, 这些个人信息不光是商家觊觎的资源, 也可能成为犯罪分子可利用的工具。因此, 一旦这些个人信息被泄露, 就有可能成为犯罪分子利用的工具而导致公民的个人隐私权被侵犯。

网络环境下侵权行为手段具有隐蔽性, 网络中的很多操作都是在后台进行的, 难以收到第三方的全面监控。不仅如此, 网络中的信息通常是无形的数字、代码等, 很容易被篡改和删除, 所以难以留有证据。因此, 这就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二) 面临现实问题的挑战

首先, 实行网络实名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会不同程度存在扼杀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反映了民意, 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社会的安全阀, 是政治的晴雨表。[1]然而, 网络实名制会使网名担心打击报复, 从而敢于揭露社会不良现象的网民的数量将会大大减少, 这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是十分不利的。因此, 网络实名制的实行, 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公民的言论自由。

其次, 网络实名制的实施将面临技术难题与成本代价, 中国的人口基数和网民数量非常庞大, 个人信息库难以建立和维护, 我国现今在身份识别方面依然存在技术对接难题。并且网站要要花大量资金来研发或购买能够核对姓名与身份证的系统以及一系列的识别机器, 且需要网络管理者的监督与审查, 显然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再次, 从韩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历程来看, 犯罪不会因实名制而消灭, 犯罪手段很快就可根据实名制的漏洞推陈出新, 反过来增大打击难度。

由此可见, 网络实名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 在实行网络实名制之前必须做好技术和资金上的准备。

三、网络实名制的实现路径

(一) 完善立法, 使网络实名制有法可依

实行网络实名制, 必须首先解决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我国要制定专门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 以系统地、全面地、有针对性地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首先, 要明确网络服务商对公民个人信息的获取、保存、使用的权利与义务:网络服务商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 禁止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 并且禁止收集与用户身份验证无关的其他信息。一旦网络服务商出现非法收集以及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 都应当视情况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和行政违法责任, 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 还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同时, 对于用户来说, 应赋予其知晓个人信息用途的权利。另一方面, 为了查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我国司法机关需要搜集相关证据、线索材料, 个人数据对发现犯罪线索有重要帮助。但是, 如果不制定司法机关提取个人数据的程序规定, 这将极大扩展政府监控社会的能力, 由于公民难以监督这种权力的使用, 可能导致严重侵犯广大公民的合法权利。所以, 我们要规范相关政府机关提取搜集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 做好相关程序的记录, 以备日后查询。

在网络实名制中, 其是否会侵犯个人隐私权也是社会争论不休的话题。而目前我国没有专门保护网络实名制下隐私权的法律, 因此, 法律要对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作出明确的界定, 并且要明确侵犯隐私权的后果。在保护隐私权的立法中, 要格外重视网络服务商需要承担的责任, 限制其对于用户个人信息的支配权, 因为用户隐私权泄露的很大风险在于此。同时, 也要加大对于侵犯他人隐私的犯罪分子的惩罚力度。

(二) 加强监管, 进行严格的执法保护

众所周知, 空有法律而没有相应的执法行为是无法体现法律的效力的。在法律制定完成后, 我们要进行执法保护, 不能让法律成为一纸空谈。在执法过程中, 尤其要重视对大型重要网站的监管, 从完善其内部治理结构入手, 让其成为贯彻网络实名制的的表率。

同时, 我们要建立并完善网络实名制相关的监督机制, 一方面, 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包括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等, 确实为其监督权力的行使确立制度上的保障。另一方面, 要加强外部监督, 这往往是很强势的监督方式。除此之外, 有关部门也要确保身份验证的正确性, 对身份验证技术进行不断地跟踪升级, 不能让不法分子有空可钻。同时, 要加强对网络服务商的监管, 防止其利用用户的个人信息以谋取不正当利益。

(三) 普法宣传, 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1. 注重法律教育, 提升执法者的法治意识

执法者作为广大民众的当然成员, 且鉴于其身份的特殊性――执法者, 根据“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的理念, 与普通民众相比, 其违法行为的发生机率无疑偏高。[1]鉴于执法者有可能会发生监守自盗的行为, 加强执法者法治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所以, 如果想要网络上有“活水来”, 那么就要先“清源头”, 在网络实名制推行的过程中, 加强教育并提升执法者的意识是其重要的一方面。

2. 加大普法教育力度, 增强广大人民人们法治意识

“民心所向”是治国的关键, 一个国家, 人民是基础, 人民数量大影响也最广, 在推行网络实名制时, 要格外重视人民的法治意识与总体素质, 其法治意识的好坏对整个社会有着颠覆性的作用。对此, 我们要加大普法教育力度, 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 使人们知法懂法守法, 做一个有修养的守法的公民。

(四) 双管齐下, 有序推进网络实名制

1. 实施“前台匿名, 后台实名”的措施

很多网民指出网络实名制限制了其表达欲望, 因为网络不再是虚拟的了, 生活中所认识的人能够轻易的了解你在网络中的行为。然而, “前台匿名, 后台实名”的措施能够保证网民在前台发言的时候自己的身份不被一般人看到, 此时, 网民也可以将在生活中无法诉说的话写出来分享, 但前提是内容合法,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用户的个人隐私, 并且降低了实名制对用户发表言论的积极性的影响。

2. 以虚拟身份提起诉讼

在诉讼中, 当事人可以选择用真实姓名或网名起诉或应诉, 相应地, 法院在判决书中应当尊重当事人的选择。[2]这个举措能有效的防止网民因惧怕报复而放弃举报罪犯的行为, 使网络舆论的数量处于稳定的状态。

摘要:基于对网络谣言的规制需要, 包括新浪微博等在内的各大网站正在推行网络实名制。网络实名制是指将在中国使用网络者的身份和其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等相对应联系及统一的制度。在实践中, 虽然网络实名制对减少谣言数量、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其也面临着涉嫌侵犯隐私权的问题。网络实名制的健康有效推行, 需要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 使之并非“独行”。

关键词:网络实名制,隐私权,法律措施

参考文献

[1] 韩平, 侯先锋.网络实名制之法学证成[J].财经政法资讯, 2010 (1) .

[2] 张欢, 杨霖.身份映射关系——网络实名制的法理基础[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04) .

上一篇:关于我国先占制度的思考下一篇:关于钢琴教学中如何进行演奏心理训练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