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升级的动因研究

2022-09-11

多年以来, 广东省就是中国的经商重地, 创业氛围浓郁, 利于当地企业的发展, 同时, 广东省地处一带一路关键部位, 和世界很多国家都有着贸易的往来, 有着较为迅速的市场反应。广东省中小外贸企业较多, 不少企业产品和市场紧密相连, 有着较为敏捷的市场反应。在跨境电子商务中, 就企业而言, 面临的客户是小型的零售商以及终端的消费者, 他们有着众多的数量和较为庞大的规模, 但就单个客户而言, 针对产品有着不大的需求量, 因而, 这就要求传统外贸企业在重视自身商品质量提高的同时, 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及理念, 推进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的转型升级, 鉴于此, 笔者引出本文。

一、广东省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升级的动因分析

(一) 生产成本与日俱增, 融资工作面临较大难度

中国社会融资成本指数显示, 2018年, 中国企业有着7.60%的社会融资成本, 这只是利率成本的数值, 如果在算上评估费等费用, 该成本将会高于8%, 并且, 这个成本也仅仅是一个平均值, 就小企业而言, 有着相对更高的融资成本, 绝大多数都高于10%, 由此可见, 中国企业有着持续不减的融资难度, 而在这个大形势下, 广东省企业也自然不能例外。

近年来, 广东省外贸市场处于低迷发展中, 针对这些企业, 投资者也有着日趋降低的投资兴趣, 如此, 必然会使得传统外贸企业,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 有着日趋增加的融资难度, 最近几年, 给予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相应融资模式几乎停滞发展, 企业难以有着更好的发展。除去融资成本, 广东的劳动力优势最近几年也很难发挥出来。伴随着多年的经济迅猛发展, 生产方式的粗犷化让环境及资源付出的代价日趋凸显, 不论是生产材料, 还是劳动力, 都呈现出成本巨升趋势, 很多外贸企业面临着用工荒而难的境地, 就传统外贸企业而言, 发展几乎是步履维艰。

(二) 核心竞争力缺少动力, 有着不强的创新力

最近几年, 不少广东企业重视研发的投入, 使得其创新力不断增强, 将核心竞争力不断打造出来, 但就竞争力的创新而言, 其可谓企业和别的企业竞争力区分的一个特征, 在短期中很难复制, 因而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努力, 在短期中, 广东省的外贸加工企业仍然难以抗衡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自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 国际市场需求在不断减少, 就外贸企业而言, 有着不断下降的利润率和不断下降的竞争力。传统外贸企业面临着日趋变大的发展压力, 难以较好的应对恶劣的市场竞争, 也难以帮助企业培养相应的核心竞争力。

(三) 贸易冲突不休, 伴随严重的贸易保护

自金融危机以后, 全球范围下的经济都呈现出疲软复苏的状态, 不管是一些发达的欧美国家, 还是某些新兴的金砖国家, 都难以避免地步入了发展瓶颈中, 并且预期, 短期内难以恢复, 经济复苏还将有着依然漫长的道路, 市场也面临着较为复杂的经济模式, 世界各国贸易保护呈现出严峻形势, 反倾销频频发生。广东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心之一, 在这个大环境下也是备受损害。2018年, 中美贸易摩擦有着更为严峻的形势, 两国贸易战也不断升级, 预期可能还要很长一段时期, 我国外贸进出口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 而广东省自然也是毫不例外的。

(四) 伴随不断升高的汇率, 利润受到较大摊薄

就外贸出口企业而言, 人民币升值对其有着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 如果伴随较高的汇率, 其必然有着相对较低的产品利润率, 尤其是某些大型企业, 有着较大的出口金额, 为了使得汇率变动伴随的利润损失被进一步抵消, 不少外贸企业只能将自身产品价格提高。就广东省而言, 其企业的出口产品, 有很大一部分有着较低的技术门槛, 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因而, 如果提升价格, 必然会使得诸多客户对这些产品不再考虑, 使得企业出口市场规模以及份额受到影响, 不少客户考虑到中国制造价格的提升, 将自身采购市场转向越南等国。如此, 就外贸企业而言, 将会伴随较低的经营效益, 使得利润被摊薄, 难免伴随恶性循环。

二、广东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升级的策略

(一) 政府要为转型和升级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

2016年, 针对跨境电商的发展, 广东省出台了相应实施意见, 要求为其发展提供相应平台, 还提出要建立相应的口岸监管机制, 使得当地跨境电商一体化通关管理模式等得以优化, 这些政策, 为广东省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深厚的发展基础。当前, 针对跨境电商质量的管理, 广州也有了自身的服务平台, 如此, 可以和本地海关管理系统实现较好的对接, 利于海关较快的检疫货物, 迅速地实现报关和核放, 利于货物在第一时间实现通关, 利于货物周转效率的不断提升, 也利于跨境电商企业通关速度的不断提升, 对于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有着很大成效。

(二) 依托传统外贸, 重视B2B跨境贸易的不断深化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指出, 2018年, 广东省跨境电商B2B交易占有高达近90.0%的比例, 优势明显, 可以看出, 在未来交易中, B2B交易还将是一股主导力量, 发展潜力巨大, 是发展跨境贸易电商的重要力量, 伴随不断发展的B2B跨境电商, 不仅有利于传统企业基于网络更好的转型和升级, 也更利于企业利用跨境电商的带动力量, 和B2B交易方式实现较好的对接。在这个过程中, 就B2B交易而言, 也离不开传统制造企业的支持, 需要和它们相互结合, 有机融合, 及时获取传统外贸制造业的产品, 充分利用这些产品的低价和优质优势, 还可以在制造型企业上线得以推动的同时, 推进外贸服务以及物流企业实现更好的转型, 如此, 也就基于生产和销售两个方向共同努力, 利于外贸改革的更好创新。

(三) 重视B2C市场的不断开辟, 持续创新服务模式

转型向外贸电商, 已是诸多传统企业的发展方向, 伴随日趋变小的跨境贸易主体, 其交易订单也呈现细碎化趋势, 故而, 未来发展中, B2C交易可能会有着较大的占比。相关研究指出, 在未来五年中, 就我国跨境电商而言, 可能会有着高于10%的B2C交易。但很多传统企业却不能深刻感悟如何运营跨境电商, 部分企业以为跨境电商就是进行某个英文网站的制度, 然后加上一些B2C平台类的推广就可以了。在B2C跨境电商当中, 就企业而言, 面临的客户是小型的零售商以及终端的消费者, 它们有着众多的数量和较为庞大的规模, 但就单个客户而言, 针对产品有着不大的需求量, 因而, 这就要求传统外贸企业在重视自身商品质量提高的同时, 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及理念。许久以来, 不少传统外贸企业对B2C市场并不是十分感冒, 虽然有着相对较高的单个产品利润率, 但因为有着分散的客户需求, 有着较高的运费成本, 难以成规模效应。保税仓作为新兴的物流营运模式, 较好的凸显了企业优势, 为企业进行B2C市场的开辟提供了基础, 企业和诸多第三方B2C平台诸如亚马逊等进行合作, 可以充分发挥平台优势, 将自身团队 (营销和采购) 的优势力量打造出来, 转型向制造服务型的公司, 从而实现后发制人。

(四) 以网络为延伸载体, 重视营销模式的创新

就传统外贸企业而言, 其实体客户较为丰富, 多年来, 产品销售都是基于传统模式诸如交易会等, 最近几年, 伴随着不断发展的电子商务, 企业接触到了网络营销这一创新模式, 这也是企业与时俱进的体现。当今时代, 是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在不断变化中, 网络营销模式也呈现较强的互动性和灵活性, 这个模式对客户参与性要求较高, 需要基于互动关系来保证营销价值的成功实现。就传统外贸企业而言, 要重视营销理念的更新, 利用当前网络营销平台, 采用创新模式管理客户关系, 让客户发展为平台上的忠实“粉丝”, 重视客户忠诚度的不断提升, 并将他们在自身构建的网络体系中逐渐纳入, 实现销售目标。总之, 创新营销模式要将网络客户向着实际销售中不断延伸, 给予网络上的客户提供真实的体验, 让实际的销售对接于网络, 有机融合, 实现营销的最佳效果。

(五) 以“一带一路”为抓手, 重视新市场的不断开拓

“一带一路”可以说是穿越亚非欧大陆的一条线, 有着较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广东地处其重要节点, 作为物流交易地基的——广州港, 更是彰显了当地明显的区位优势, 在进行新市场开拓的时候, 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2018年, 广东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国家出口总额占该省出口总额的近30%, 面临日益严峻的全球贸易形势, “一带一路”有着喜人的表现。当前, 就跨境电子商务市场而言, 全球还有不少国家仍处于空白, 通过跨境电商, 广东省外贸企业进入这部分国家的优势不言而喻, 也必然会拥有更好的竞争力发展优势。

综上, 有着浓厚创业氛围的经商要地——广东省, 给当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 并且, 它位于“一带一路”的关键点, 和很多国外国家都进行着贸易往来, 市场反应较为敏捷。在本文中, 探究了该省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升级的动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以期为企业应对贸易保护、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提供参考。

摘要:自古以来, 广东省就是我国的经商要地, 有着较为浓厚的创业氛围, 为当地企业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本文中, 探究了该省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升级的动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以期为企业应对贸易保护、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东,传统外贸企业,跨境电商,转型,升级,动因

参考文献

[1] 齐建国, 王红, 彭绪庶, 刘生龙.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 2015 (3) :7-17.

[2] 熊福梦.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新方向跨境电商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 2016 (3) :73-74.

上一篇:关于民商法的研究方式下一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存在的争议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