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023-03-29

第一篇:县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如何推动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谈转型促发展

产业转型与升级是一个地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经济转轨过程。面对新形势,我省提出了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下大力解决工业发展不快、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问题,加快建设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文安县民营企业发展早,群体规模大,是河北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经过初期高速发展后,企业布局散、单体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日益凸现,如何顺应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加快转型步伐,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下面,结合工作实践,从八个方面谈一下浅显的认识。

第一,由“散”转“聚”,促产业聚集。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企业布局分散、无序,造成土地、电力、水利等要素资源的极大浪费,功能配套难、资源共享难、环境治理难。因此,引导产业由分散转向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聚集效应是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要切实加大园区建设力度,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多元化投入,打造优良的聚集平台。要加强扶持,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聚集发展的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把好产业、土地、环保关口,吸引企业到园区投资兴业,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

第二,由“低”转“高”,促产业提升。县域一般产业单、

1

层次低、链条短、成长性不强,抗风险能力弱。以**为例,***是首屈一指的主导产业,全县各类生产加工企业达3000多家,但产品多为雷同,粗加工产品比重大,精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少。产业层次低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推进传统产业“低转高”,加快产业改造提升,已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

第三,由“内”转“外”,促对外开放。我省县域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外向度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域外项目引进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加快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促进管理方式创新和发展理念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内”转“外”,就是要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树立开放的“主动性、责任感”,调动全社会力量,营造大招商、招大商的氛围,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招商引资机制,引进开放的理念、先进的机制、优势的资本,加快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全面对接。

第四,由“粗”转“精”,促精细化管理。众多民营企业仍停留在家族式经营、家长式管理模式,经营理念陈旧,管理粗放,效率低下,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要积极引导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逐步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现代企业制度。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与设备,加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引进开发,产品由低端制品向高、精、尖产品转变,

2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五,由“乱”转“治”,促规范发展。由于早期缺乏规划意识,没有科学化的产业规划作引导,导致了企业星罗密布,零乱无序。因此,产业转型升级要强化规划的引领,科学地确定产业的规模和发展方向,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做到产业功能完整,布局配套,协调发展,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增强规划与执法的刚性,项目立项、建设要严格按产业、环保、土地、安全等政策,按程序履行到位,坚决杜绝乱开“绿灯”的行为,对出现的违法违规企业,依法及时予以纠正、处罚,实现产业规范化发展。

第六,由“小”转“大”,促规模化发展。***现有民营企业数量已达10000余家。但大型、龙头企业屈指可数。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约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千分之六。规模性企业数量连续多年变化不明显,规模性企业成长缓慢。全县生产单体规模小、整体规模不大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小转大”就是以产业优化升级为方向,以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为重点,实施“抑小、提中、扶大”,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带动大发展,促进工业实现规模发展、集中发展,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第七,由“旧”转“新”,促新兴产业发展。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培育和引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LED、防盗门、电动自行车、汽车零部件等高科技项目陆续落地。但总体

3

看来主体工业仍由传统产业支撑。因此,必须坚持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抓手,以完善产业链为着力点,高水平、高质量地谋划“旧”转“新”。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推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八,由“污”转“净”,促清洁生产。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企业经营者的环保意识与环境资源保护要求还有不小差距,部分区域水、土壤、空气等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党的**大提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省委、省政府也正在开展“两个环境”建设。在今后发展中,要坚持以战略转型、结构调整为中心,提高“绿色门槛”,完善监管机制,扎实推进绿色转型,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传统林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葛学斌

发布时间:2009-02-26 10:04:51 访问次数:269 次

浏览字体:

遂昌县是传统林业大县、省重点林区,地处钱、瓯两源,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所处的浙闽赣交界山区也是我国17个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生态区位非常重要、非常敏感,在浙西南生态屏障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遂昌县委、县政府围绕“建设钱瓯两源、打造江南绿谷”这一主题,提出了

的起点,实践创业创新、谋求跨越发展,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把统筹和实现林业资源的合理保护、科学利用、持续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在生态林业建设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四大现实基础凸现生态优势

遂昌县林业用地332万亩,林木蓄积量7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2.3%,农民人均林业用地

蓄积量40立方米,位居全省前列。生态优势作为遂昌最大的优势,目前已具备四大现实基础:

林业生态体系初步成形。到2007年底,全县共界定国家级、省级生态公益林86.

5观林为主的县级生态公益林4.2万亩,公益林面积占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的26%。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功申报建立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古树名木保护、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工程,建成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出台《遂昌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率先启动城区山体绿化工程,推进长防林、绿色通道、阔叶林改造、生物防火林带营造等林业生态项目,政府全额出资为全县273万亩有林地统一投保了森林火灾险,森林消防、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控等林业防护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竹木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通过扶持引导,全县现已形成以竹炭、人造板加工为主导的企业

中纤板行业世界前20强,遂昌成为国内最大的竹炭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被命名为“中国竹炭之乡

基地”。全县已发展竹林32万亩,2008年竹产业产值达6.24亿元。2008年,被省政府认定为

强县”。“兴林富民”示范工程有序推进,全县已建成5个省市级示范乡、镇(林场),1

3绿化示范村,建成各类特色高效林业基地5.1万亩。2008年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18.23

入2151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2%,林业产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初显成效。

森林生态旅游初露锋芒。近年来,遂昌旅游井喷式发展,2008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旅游综合收入6.7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05.08%和119.67%。等级最高的4个五级旅游单体资源全部为林业资源,遂昌国家森林公园、南尖岩、飞石岭等以自然风情、森林文化为主的景区已成为遂昌旅游经济的支柱,全国首个以竹炭为主题的博物馆建成开馆,遂昌先后荣获“中国文化旅游示范地”、“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

基地”等称号。以依托资源环境、体验乡村文明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迅猛,垵口大山等

级林业观光园区,新路湾镇山井村等一批依托森林资源优势的“农家乐”发展势头良好,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林权制度改革初显活力。在全省、全国率先启动了以森林资源流转、林权抵押贷款为重点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一年多的运作,成功组建了林业服务管理中心、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林业中介(评估)公司等三个机构,有效探索了林权小额循环贷款、林权抵押担保贷款和林权直接抵押贷款等三种林权抵押贷款模式。截至

年12月底,全县共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124.4万元,涉及林农779户,是丽水市放贷额度最高、受惠面最广的县;组“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新17262家,绿源木业进入”、“浙江省竹木产业单项166.18”、“中国十大特色休闲7处“农家乐”被评定为省市8个省市级2008亩,人均林木万亩,划定以各重点风景区景“中国竹炭产业个省市级示范村,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林业纯收万人次,实现

织国有和集体森林资源社会公开拍卖35起,成交金额达2169万元,实现资产增值48%。林改后,资源得到有效盘活,“活树”变“活钱”,“叶子”变“票子”。“遂昌模式”的林改工作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充分肯定,走在全国前列。

制约生态林业发展的因素有待正视

遂昌县发展生态林业具有四大现实基础,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木工企业层次、林地生产力、地方财政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有待正视。

林区产业结构单一,林农转产转业有难度。遂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林区,林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农民对森林资源依赖性较强,在重点林区乡镇采伐、利用林木仍然是当前部分林农的重要收入来源。发展生态林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限制林木采伐、保护森林资源。在一产不稳定、二产规模小、三产起步晚的情况下,要较快实现限伐后传统林区产业的转型升级,确保林农转产转业后持续增收,任务异常艰巨。

木工企业层次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遂昌林产品加工业历史悠久,一直是本县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在木材加工企业中,以半成品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占据高的企业不多。如果减少林木采伐,势必导致部分粗加工企业因竞争加剧、原料短缺等陷入困境。

林地生产力偏低,林业综合效益不高。遂昌县森林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林地单位面积产量较低,乔木树种亩均蓄积量2.64差距更大。经营面积小而散、林种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等原因造成林地生产力没有完全释放,远远低于农田的生产力水平,成为制约生态林业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地方财政实力有限,林业建设资金投入紧缺。以生态为主的林业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政府投入是主体,生态景观林建设、村庄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防灾减灾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需要大量公共财政资金投入。新规划的万亩限伐区森林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后,而遂昌是全省部分资金。公共财政薄弱成为制约生态林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在转型升级中跨越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遂昌县生态林业建设将以机,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基本形成生态系统比较完备、产业体系比较发达、文化体系比较繁荣的现代林业架构,充分发挥生态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保障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在

——围绕一个重点,突出森林资源保护。

重点是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实施林木资源限制采伐工程。按照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及不同林分在生态功能上的差异,在规范和加强原有往景区公路沿线森林、风景区景观林、饮用水源涵养林为限制采伐区,并力争将限伐区列入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到2010年,确保建成重点生态公益林上和年林木采伐总量比

主要政策举措:一是培育和发展竹茶、草腐类食用菌、山地生态蔬菜、油茶、特色干水果、生态养殖、来料加工、

低于全省乔木树种亩均25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长三角86.5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的基础上,新确定阔叶林、高速公路、省道、县道、乡道和通2007年减少一半以上的3每年还需支付2007”休闲旅游名城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万亩,力争达到80%以上,产业层次总体偏低,工艺先进、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林地亩均年产值与杭嘉湖等地区的林业产业重点县1365万元补偿金(以“生态先于一切、民生高于一切 177.5万亩,实现森林保护面积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一半以”目标。2008年省级重点公益林补偿标准计算)”为着眼点,以“建设山上浙江91,立方米,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年全县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财力难以负担这”为契145.1“双过半

“农家乐”休闲旅游等九项生态产业,加快林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林农转产转业增收。二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异地转移、农民社会保障等三项配套工程,促进高山偏远林区人口逐步向中心村、集镇及县城迁移,加快完善林农的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三是倡导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清洁环保替代能源,推广草腐菇类食用菌生产,减少木质资源消耗。

——深化两项改革,激发生态林业建设活力。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以列入省林改示范区为契机,继续深化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林农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要求抓好探路实践,完善政策,简化手续,优化服务,深化配套,扩面增量,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缓解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需求,使山林真正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

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步伐,将国有林场逐步转型为生态型林场,着力发挥生态效益,使其成为我县生态建设的骨干、兴林富民的示范、科技兴林的样板、生态文明的典范。创新林业投融资方式,建立起支持生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稳步提高补偿标准,切实保障林业工作经费,稳定林业管理队伍。减轻林业经营者负担,使务林者能得利,植树者受其益,形成有利于刺激林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构建三大体系,全面推进生态林业建设。

建设林业生态体系,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构建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管理高效的林业生态体系,促进林业生产由“单一用材”向“非木质资源开发”转变,满足全社会对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重点抓好遂昌县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饮用水源涵养林保护工程、阔叶林发展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十项工程,建立和完善以森林消防、森林资源监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为主的林业灾害预警系统和抗御体系,完善林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增强御灾能力,预防次生、衍生灾害,加快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的生态屏障。

发展林业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立较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林业的经济功能。组织实施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第一产业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化精品农业,重点发展笋竹两用林、特色经济林、生态畜禽养殖、林木种苗与花卉、中药材等,加大“黄泥岭”土鸡等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第二产业重点发展竹炭业、人造板业、竹木地板业、竹木家具业、竹木工艺品业、林业生物医药业和林产化工业等,加快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降低资源消耗,努力实现以林促工、以工带农;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挖掘生态资源,塑造景区特色,加大“农家乐”、“林区人家”等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力度。

繁荣森林文化体系,大力弘扬生态文明。重点抓好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遂昌国家森林公园、竹炭博物馆、茶博园、汤公园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原生态文化、竹茶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适时举办竹炭科技论坛、原生态旅游节、名茶名笋推荐会等,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森林文化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引领作用。

——落实四项措施,确保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其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党委政府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领导责任。坚持规划引领,制定生态林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森林资源保护、林区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的详细规划;加强组织发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调动各方力量,指导规划实施,组织督促检查;实施项目带动,千方百计找项目、谋项目、抓项目、上项目;分级负责,明确责任分工,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双向互动、协同推进。其二是尊重群众主体,维护林农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其三是突出政策推动,发挥政策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其四是倡导社会参与,营造全社会建设生态林业

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建议

我市机械制造、印刷装订、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四大传统产业从上世纪

七、八十年代逐步发展而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曾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看,从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看,我市四大传统产业竞争优势逐步弱化,发展后劲相对不足。如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我市科学协调发展,是推进繁荣幸福新**建设的重要课题。为此,市政协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基层,采取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具体调研与建议如下:

一、传统产业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据统计,截止到“十一五”末,全市共有传统产业1153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29.3%;安置就业人员59736人,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30.1%;纳税32098万元,占当年全市税收的7.3%。分析“十一五”期间传统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企业规模偏小。我市1153家传统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仅为47家,占总数的4.1%。这表明传统产业中具有龙头带动作用、较大规模企业少,应适时转型升级。二是纳税贡献不够大。2006—2010年我市传统产业纳税分别为27454万元、26344万元、28948万元、30968万元、32098万元,分别占当年全部税收的21.6%、14.0%、10.9%、9.8%、7.3%。总体看“十一五”期间传统产业纳税贡献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占当年全部税收比例呈逐年递减之势。与高新技术产业相比较而言,以2010年为例,2010年118家高新技术产业纳税52769万元,而1153家传统产业纳税额仅为32098万元,仅占传统产业个数10%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创造了传统产业1.6倍的税收,这表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三是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我市四大传统产业遍布城乡,截止2010年底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近60000人,为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四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景可期。我市四大传统产业均属民营性质中小企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但是正所谓“船小好调头”,中小企业应对个性化、多样化、快速变化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比较强。加之,四大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市场,相对成熟的经营模式,有了比较坚实的发展基础,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条件。

通过全面分析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科技投入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我市绝大多数传统产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原始资金不充裕,在市场行情好的情况下,热衷于追求短平快效应,盲目将企业发展重点单纯的放在规模扩大和人员增加上,对于科技投入、技术改造项目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科技投入和专利技术对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中的重要性,以致传统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

二是人才短板效应制约传统产业发展。总体上看,传统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在企业管理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属于家族式企业,管理层以家族成员为主,他们目光不够长远,思想保守,缺乏开拓意识,管理模式陈旧,家族式企业经营管理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重视实用型熟练工人,对技术型、研发型高端人才作用重视不够,四大传统产业中像新宏昌重工集团那样每年聘用大量高端技术人才,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研发团队的企业寥寥无几,高端技术人才的缺失严重影响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进而影响了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三是传统产业不同程度存在融资难问题。由于绝大多数传统产业存在规模小、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弱、稳定性差的特点,甚至有些传统产业还存在管理薄弱,信用缺失等问题,加之当前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风险意识增强,在贷款对象选择上非常严格,对中小企业大多实行“慎贷”策略。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仍然存在。

四是政策支持相对不足。2007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十一五”期间扶持重点传统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定,从2007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地方财源建设基金10%作为重点传统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滚存使用。近年来,随着政府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相应对传统产业的扶

持力度有所降低,部分年份未达到预算安排的地方财源建设基金的10%。据统计,2007—2010年,我市共扶持冀东水泥、富士胶版印刷、新宏昌专用车、长城重机等重点传统企业13家,平均每年仅3—4家,扶持企业比例较小,且均属规模以上企业,对于淘汰落后产能生产线,技术改造补偿奖励力度不够。此外,廊坊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廊政[2010]133号)和《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廊政[2011]54号),目前,我市有关部门落实不够。

五是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市在扶持、服务传统产业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全市“效能**”建设活动动员大会后,各相关部门严格按照以“京津冀最好,环渤海一流”为软环境建设目标,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但总体看我市致力于服务传统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主要表现为服务机构少、服务范围窄、服务水平低、服务市场不规范。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与思考

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传统产业经过科学合理的转型升级,同样可以发展成为特色主导产业。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民生的视角,维护稳定的大局看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促传统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和目标是:通过整合传统产业资源,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使传统产业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最终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粗放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由高污染低效益向高效益低污染转变,由小特色走向大特色,由局部特色走向整体特色,由小产业走向大产业,由小市场走向大市场,由钻市场空隙走向竞争强势。

1、机械制造业。关于矿山机械行业发展:我市矿山机械行业主要集中在新集镇域内。目前,该镇域内共有矿山机械企业290余家,从业人员约8000人,生产设备3000余台/套,规模以上企业5家,其余90%以上的中小加工户都属庭院式、作坊式经营。该镇的矿山机械行业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占国内行业市场60%份额。近年来又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产品远销俄罗斯、印度、智利、韩国、巴基斯坦等国。但是该镇的矿山机械行业总体规模小,龙头大户较少,没有形成集群效应。为此,建议规划建设特色突出、配套齐全、管理规范的矿山机械产业园区,针对新集镇域内项目用地紧张的现状,具体可以利用新集镇域内废旧砖厂的闲置土地,采取“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的方式建设工业园,变“小作坊”为“大工厂”,以五家规模以上企业为龙头,通过重组、兼并、合作等方式,整合域内现有“小作坊”的产业资源、产品技术,提升矿山机械产业结构和水平,形成规模和集群效应,在国内外市场叫响我市的矿山机械品牌。关于以长城链条、北方冶金为代表的中等规模企业发展:此类企业多属于“老牌”企业,经营较为稳定,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致力于企业高端化发展。一方面向品牌要效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新宏昌重工集团自2001年开始创立中国自卸车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宏昌天马”,2011年11月“宏昌天马”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该企业已由当年汽车配件销售的小微企业,以营业额每年超30%的速度,成长为拥有固定资产20亿元、员工4000人,年生产各种专用车50000台,年产值40亿元的大型集团企业。新宏昌的发展之路就是“自主品牌赢天下”的成功之路。我市较成熟的中等规模企业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持久动力。另一方面向技术研发要效益,以专利技术开拓市场。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到,长城链条和北方冶金机械“十一五”期间年产值均在5000万元—1亿,年均纳税100万左右,即使在2008年金融风暴期间,在行业重新洗牌过程中,仍然依靠专利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牢牢站稳了脚跟。由此可见,专利技术产品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保障,同时也是打开市场销路,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武器。因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有关鼓励企业技术研发的奖励政策,进一步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热情,鼓励企业加大投入,主动研发,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人专我转”,始终走在同行业前列。

2、印刷装订业。一是淘汰落后与扶持“龙头”相结合。“十二五”期间,逐步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设备,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和调整等形式,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有计划地打造一批产能过亿的龙头企业。二是健全管理机制与大力发展包装装潢印刷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印刷协会作用,帮助印刷装订企业健全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印刷企业退出机制,对严重违法违规生产企业,积极妥善地使其退出印刷领域;建立印刷企业守法诚信档案制度及公告制度,继续推行企业法人法律法规季度培训制度,使其守法诚信经营。同时,大力发展市场前景较好,适应市场需求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对规模大、资金雄厚、

技术先进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予以优先审批和大力扶持。三是“一业带多业”与筹建高标准印装产业园相结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印刷装订业带动诸如PS版生产企业,折页机、配页机、胶钉机生产、销售、维修企业的发展壮大,吸引更多的北京大型出版社在我市建立图书储运中心。同时,借密涿高速在杨庄设有出口这一优势,规划建设集设计、制版、印刷、装订、耗材、仓储、物流于一体的绿色环保印刷园区,做强做大我市文化产业。

3、建筑材料业。一是在福山新区整体规划框架内,以福山新区域内5.64平方公里废弃矿区申报为国土资源部废矿治理项目为依托,大力实施废弃矿区平整治理,并积极洽谈引进高端建材行业,打造新型建材基地。二是对福山新区域外的商砼站、砌块厂等建材企业,采取“腾笼换鸟”战略,以福山新区废弃矿区平整后的土地进行置换,以达到建材企业集群建设,减少中间交通运输环节,避免二次扬尘污染,降低道路负担的目的。同时,坚决依法取缔国、省、县道两侧的小粉石厂和小存料场。三是在原材料深加工上做文章,增加建材产品附加值,改善以原材料销售为主的粗放型产销方式,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引导在福山新区内建设商砼站、干粉砂浆厂和高端水泥制品等高新技术建材项目。同时,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贯彻落实好2010年8月廊坊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切实鼓励企业进行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最终形成“山区环保开采,就地深加工,成品封闭运输”的山区建材产销模式。

4、交通运输业。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大型运输车辆4500余辆,从业人员近20000人。随着房地产业运行的持续放缓和源头治超力度的不断加大,目前我市以运输石料为主的运输车辆已有50%左右停运。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利用这一契机,引导交通运输业转产转型。一方面鼓励和引导运输企业采取厢式货运和专用车辆的方式,为福山新区域内商砼站、水泥制品厂等高端建材企业提供高质量运输服务,既能解决道路扬尘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又有利于维护公平竞争,有效保护公路的运力结构和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市毗邻京津,北有空港,南有海港,公路、铁路交通便利,加之密涿高速和密涿支线建设,进一步扩大了我市道路交通运输优势,建议利用福山新区废旧矿区平整治理的土地和高速沿线村街新民居建设后收储的土地,积极引进大型现代化物流企业入驻我市。同时,鼓励现有运输企业向集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中小物流企业转型,逐步拓展经营范围和运输网络,实现由单一结构的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到服务企业货物运输和普通群众民用物品运输的转型升级之路。

三、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建议

一是以政策扶持为先导,激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性。按照上级政策文件精神,及时制定出台适合我市发展状况的扶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政策,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四个一批”梯队发展战略,即: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一批、小微企业扶持成长一批、招商引资新增优化一批、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一批,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品牌亮、实力强、有特色、辐射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和重点企业。同时,要适当提高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地方财源建设基金的百分比,扩大政策扶持面。具体可由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有关单位,制定完善的考评、筛选办法,每年定期向市政府申报1—2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由市政府严格把关后给予资金扶持。在此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的税费减免政策,确保上级政策用好、用足、用到位。二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抓手,全力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经走访了解,目前我市部分印装企业因北京郊县的市场环境优于我市,而搬迁到北京市顺义、平谷等地。为此,在软环境方面,要以“效能**”建设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行阳光政务,努力营造一个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三最四低”的投资创业发展环境。大力加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真正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彻底改善各种审批手续繁琐办事效率低,各种名目检查多为企业服务少,收费罚款多政策法规宣传少的现象。在硬环境方面,按照城镇面貌“三年上水平”的总体要求,科学、高水平地编制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从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管理到区域定位分工、产业结构调整通盘考虑和协调配套,并预留发展空间,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水、电、路、讯、暖等配套设施。

三是以人才战略为支撑,引领传统产业高端发展。一方面,切实加强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建设。要采取

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模式,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2011年8月12日,廊坊日报报道了永清县为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出台了《“十二五”时期人才高端战略长远发展规划》和《人才引进奖励优惠政策》,按其政策规定,企业引进博士生工作年满1年的,县财政一次性给予2万元奖励。虽然我市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但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和奖励政策不够完善。建议我市制定出台企业高端人才引进长效机制,鼓励各类人才和本土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企业人才培训。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在2011年第三届中国管理咨询培训业大会上提出,当前我国企业进入一个转型升级的拐点,迫切需要加大对企业培训的投入。美国企业的培训经费占到职工工资总额的10%,欧洲国家占到5%—10%,而我国企业仅占到2.5%,具体到我市传统产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更低。辜胜阻认为,一个企业培训经费若占职工工资总额不足3%,这个企业很难有竞争力。为此,要充分利用我市大中专院校的教育资源,广泛开展院企合作,对口培训,全面提升企业管理层、研发团队和一线产业工人的素质能力,真正实现人才强企。

四是以破解资金短缺为着力点,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充分发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作用,壮大资本金规模,适当放宽担保条件,拓展担保业务,把扶持传统产业纳入担保体系建设规划,优先予以安排。二是积极引进更多的金融主体。河北银行作为我省致力于服务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性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于2010年10月15日在廊坊设立分行,又于2011年5月16日,在廊坊设立河北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廊坊分中心。我市作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14个县的排头兵,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建议积极洽谈引进河北银行和河北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更好地服务我市传统产业发展。同时,充分借鉴刚刚落户燕郊地区的蒙银村镇银行的建设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和有资金实力、经营稳定的小额信贷公司成立村镇银行,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三是引导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展票据和授信贷款业务,对传统产业给予优先扶持。鼓励重点传统产业领域内有实力、有规模的企业组建行业性担保公司,为行业内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四是借鉴重庆市呵护小微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当信用评价等级高的企业到政府指定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时,比国有银行超出部分贷款利息,由市财政补贴,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是以社会服务体系为支点,撬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绊脚石”。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支持传统产业建立各类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逐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网络。鼓励和支持传统产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施多领域、多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利用减税或资金补贴等形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加快技术研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生产工艺。引导企业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重视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工作,依法保护商标和自有知识产权。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引入市场机制,依托社会服务机构,整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网站等现有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市中小企业信息网。逐步完善提升网站服务功能,为我市传统产业等中小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咨询服务,并与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中小企业河北网、廊坊中小企业网互联。管理咨询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优势,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根据企业需求,以经营战略、市场营销、财税管理等为重点,为企业提供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诊断、辅导,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协会商会服务平台。支持传统产业在自愿的前提下,以产品、产业等为纽带,组建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和商会的改革,促其形成依法设立、政府指导、民主管理、自我发展的机制。

第四篇: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组织申报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

级示范企业的通知

粤经信技改〔2011〕299号

各地级以上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顺德区经济促进局,省直有关单位,有关行业协会:

为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发挥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推动我省传统产业率先实现转型升级,我委决定开展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申报工作。请你们根据《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本地区、本系统有关企业积极参与2011年我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所有符合《实施方案》(见附件1)申报条件的企业,本着自愿的原则均可申报。2011年将从申报企业中认定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300家,并从300家示范企业中优选出省优势传统产业龙头企业100家。

二、推荐数量。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简化工作任务,各地区推荐名额原则上不超过30家;对于已与我委共同印发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地市,可多推荐10家;每个省级及以上行业协会推荐名额不超过10家。

三、材料准备。请申报企业认真填写申报表,准备申请

- 1附件:

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

认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以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现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首要任务”的会议精神,发挥示范企业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带动和典型示范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即认定300家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并在示范企业内优选出省优势传统产业龙头企业100家)认定工作。为规范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的认定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决策部署,从广东传统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推广价值、示范作用显著、对产业发展贡献突出、社会认可度高的的行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

- 3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广东省境内登记设立,企业总部在广东省境内、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主营业务为本方案认定范围中列举的优势传统产业领域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企业。具体条件如下:

(一)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有明确的企业章程,有规范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具有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质量保证的能力和制度,依法纳税,守法经营,近两年无违规违法记录。

(二)企业经营业绩良好,财务稳健,近两年连续盈利,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呈稳定上升势头。

(三)在所属行业领域处于省内乃至国内、国际领先地位,具有较强带动性或带动潜力,能够代表行业发展趋势,引领行业转型升级方向。

(四)已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或拥有研究开发机构,技术成熟,研发及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强,整体技术水平居行业领先。

(五)企业切实采取转型升级战略,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对产业发展具有突出贡献,转型升级经验具有较强推广价值,示范作用显著。

(六)企业总资产达到3000万元以上,近两年平均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其中传统产业产品和业务收入占比不低于70%。

(七)对于掌握产业发展核心关键技术、发展潜力大、国内或世界产品市场占有率领先、填补产业链条空白、引领

- 5家库中随机抽取若干专家组成专家认定小组,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优选300家企业入选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从入选的300家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中,分行业按比例再优选出100家企业作为2011年优势传统产业龙头企业。

5.公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根据认定标准和专家评审意见,综合平衡,对优选出的300家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包含100优势传统产业龙头企业),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为7天。无异议,即授予企业“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或“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龙头企业”资格,颁发证书和牌匾。

(二)申请材料。

1.申请报告(内容大纲见附件2);

2.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申请表(见附件3); 3.相关证明材料: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2)近三年会计报表; (3)纳税证明; (4)其他证明材料。

五、扶持政策

(一)省财政专项资金优先支持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信息化、关键

- 7情况及需要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协调的问题。

(四)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建立与相应的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工作联系制度,指定专人定期联系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反馈企业意见和建议,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做好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发展的监测分析。

(五)企业在申报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一律取消申请资格;在资格证书有效期内企业发生重大违规违法行为,一经查实,将撤销其转型升级示范企业资格,收回证书和牌匾。

七、附则

(一)本实施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二)本实施方案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解释。

附件:1.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行业分类表

2.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申请报告

3.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申请表

- 9 -

第五篇:传统特色行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传统特色行业是在区域特色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条件下,对区域内传统特色资源或特色产品进行产业化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技术特色的行业。提高传统特色行业的“质”与“量”,有利于推动传统行业的优化发展,在改造提升中形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对云州美食、茶楼、化妆和工艺美术四个传统特色行业现状的调研,提出我市传统特色行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云州传统特色行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分析

(一)传统特色行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满足社会消费的需求 从国内环境来看,当前居民从以实物消费为主,服务消费为辅向以服务消费为主、实物消费为辅发展。从单纯的物质消费到时间、物质、精神的综合消费过渡,休闲消费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市培育传统特色行业,为旅游休闲者提供大量含创意、快乐、体验、时尚、文化等元素的产品,使人们获得具有文化价值的生活方式和体验。实践表明,传统特色行业囊括了我市众多的城市生活休闲体验点,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和游客想去的场所。服务消费和休闲消费的增强趋势为传统特色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发展空间。

(二)传统特色行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形成城市产业的比较优势 云州经济在经历了规模发展之后,正面临着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市场“业态”升级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传统特色行业是解决产品升级和市场业态升级的重要举措。传统特色行业与地方的文化传统、地域特色相结合,因而具有比较优势。但在长期的发展中,传统特色行业以中小企业居多,技术层次大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市场推广有限等,对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因此,传统特色行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增强行业的竞争力,形成城市产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传统特色行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品质生活 “生活品质之城”,是云州城市发展定位,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大实践。美食、茶楼、化妆、工艺美术等传统特色行业,大多贴近市民的日常生活,是城市居民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支撑。对全面提高云州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品质、打响“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旅游品牌,推动“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建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云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特色行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在提升城市居民的品质生活方面发挥特殊作用。

二、云州传统特色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的优势分析

1.历史底蕴深厚。云州的传统特色行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茶坊、食店及饮食服务业兴盛于南宋时期,在当时占众多店铺市场的三分之二,且装饰讲究,环境优雅,服务细致。化妆品行业起源于1862年的孔凤春厂,是我国化妆品生产行业最早的厂家。工艺美术上可追溯到华夏文明的良渚文化,从隋唐至明清,云州一直是中国手工艺的制作中心。因此,历史文化传统是云州发展传统特色行业的重要优势。

2.发展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来,云州的传统特色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美食、茶楼、化妆和工艺美术四个行业为例,2007-2008年,我市的美食餐饮业较同期分别增长了19.5%和23.3%,2008年全市限额以上美食餐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39427万元,零售额176.42亿元,增幅居商贸流通各行业之首,对全市零售额增长贡献率达12.7%,2009年限额以上美食餐饮企业营业收入944339万元,较2008年增长了12.5%。茶楼行业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化妆行业产值从2006年的38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70亿元。工艺美术行业2009年实现销售产值近85亿元。从这四个行业的发展情况看,我市的传统特色行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大。

3.行业品牌基本形成。云州的传统特色行业发展至今,出现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品牌。一是“杭帮菜”历史久、影响大。杭菜自南宋时期便成为中国十大菜系之一,以“杭帮菜”为代表的云州餐饮美食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二是“中国茶都”品牌形成。2005年第一届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上,云州被授予“中国茶都”称号,西湖龙井茶是云州的一张“金名片”。三是工艺美术行业出现了一批享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杰出代表人物和代表企业。

(二)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总体偏小,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企业不多。以美食餐饮业为例,2009年全国餐饮百强企业排名中,云州只占了三席。连锁经营的规模有待发展。化妆行业缺少自主品牌,产品档次不高,科研乏力,除玫琳凯、高丝和乐金(蝶妆)外,其余企业虽然拥有自己的商标,但基本上没有知名度。玫琳凯一家在云州化妆品生产企业的总产值和利税总额中,就分别占据了84%和89%,大多数企业则处于微小型状态。二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营销方式单一。云州市2008年对42家化妆品企业调查,科研总投入仅1163万元,42家企业科研经费占销售产值只有0.31%,远低于轻工行业1.01%的平均数。科研投入不足和产品创新的能力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同时,行业的宣传营销上存在着内容、途径单一的现象。茶楼在都市茶艺馆中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无法满足市民和中外游客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美食体验目前主要停留在品尝杭帮菜,缺乏个性、特色和鲜明的主题。三是行业的规范化生产、经营有待加强。我市的化妆行业规范化生产缺乏,市场规范程度也不高。42家企业中,执行GMP(良好操作规范)的仅有10家。从茶楼行业看,景区农家茶楼经营者的环境保护和依法经营意识不强,管理和服务不够规范,存在违章搭建、占道经营等问题,整体经营档次和质量与游客需求不相适应。四是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够。美食、茶楼、化妆和工艺美术四个行业的大师、名师发展不平衡,一些行业的大师缺乏,也限制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壮大。五是行业的专业市场偏少。相比于国内的其他城市尤其是各知名旅游城市,我市与茶楼、工艺美术行业相关的专业市场未形成系统的规划与布局,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内外传统特色行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借鉴

(一)文化传承凸显经营特色。北京的老舍茶馆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于一体,在茶馆的装修上营造了纯粹的京味文化氛围,前门四合茶院保留了四合院的经典元素,是对老北京清茶馆的一种现代演绎。在经营中重视文化的吸纳,每天上演地方传统节目,开设“新京调茶餐坊”、引入传统民间艺术皮影戏,将传统艺术融入了茶馆的经营中,使消费者被其纯粹的京味文化所折服。

(二)推行标准化体系。麦当劳在全世界有3万多家店面,每个连锁店的店铺内布局基本一致。为保证产品质量的统一标准,对生产厂商严格把关,建立完整的产品供应网络;使用标准化设备和机械化的操作保证产品品质的统一。完全标准化的生产过程和完全标准化的食品赢得了顾客的信赖。

(三)科技创新增强品牌竞争力。上海伽蓝国际美容集团从专业美容院线开始发展,与国外知名技术专家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制更先进、更符合中国人肤质的高品质专业产品。集团通过打造美素、自然堂、雅格丽白、路易维娜、医婷医丽五大化妆品品牌,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日化线、专业线并存的大型跨国化妆品集团企业。

(四)信息化改善生产经营。云州知味观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信息技术覆盖生产经营全过程,实现了精细化、数据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各门店与配送中心,配送中心与采购中心,采购中心与食品工厂,各种采购、生产、配送、销售数据实时反映,各个节点环环相扣,准确而又无缝隙衔接,整个产销过程运转十分流畅、高效。信息技术的运用,使知味观及时根据销售数据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准确的分析,从而为快速调整产品结构提供了依据。

(五)以人为本的服务满足大众的需求。云州外婆家餐饮连锁以服务质量的提升赢得市场。一是提供时尚又赋予变化的就餐环境,开辟等候专区,提供读物、茶水、点心等。二是引导消费潮流。定期举办“餐饮流行发布会”,提出美食流行趋势,并推出饮食新主张。三是实行HWS布点策略。将店址选在写字楼、宾馆、商场和住宅小区,让顾客最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实惠和高品质服务。目前外婆家已完善三种布点方式,分别是以马塍路店为代表的居家消费群布点,以公元大厦店为代表的白领消费群布点和以云州大厦店、云州日报店为代表的商圈消费群布点。

(六)商业模式创新拓宽经营空间。上海的129T外卖连锁网利用电子商务进入餐饮外送市场,在短短不到1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了整个上海市近5000家合作餐饮商户的战略布局,注册用户达到20余万,截止2009年底日交易金额已经突破10万。云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为了适应现代消费偏好,在扇面的创作上紧扣消费环境,并通过举办扇子创意设计大赛、建立扇文化园区等方式,开发体验旅游,让游客系统地了解中国的扇文化及王星记独特的制作工艺,提高了旅游的参与性和趣味性,为王星记突出自身历史文化优势,树立个性的品牌形象提供了有力支持。

(七)行业的集聚提升整体竞争力。扬州工艺美术集团公司通过打造工艺美术集聚区,推进工艺美术一条街建设,先后建成了扬州工艺美术馆、扬州玉器艺术馆、中国剪纸博物馆、玉石料市场、旅游商品展销中心、工艺品综合市场等项目,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引进、整合与主导产业相近的近200家企业和商户入驻集聚区,并大力组织协作化生产,实现了集聚区主业突出、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推进工艺美术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产业结构的提升。

四、云州传统特色行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以文化、科技提升传统特色行业的品牌价值

首先,提升行业文化底蕴。依托传统特色行业特有的“家世渊源”,加强国人对民族品牌的认知和信任。茶楼行业要汲取云州茶文化中的精华,注重茶文化知识的宣传对公众消费的引导作用,让更多的人认识茶文化,并形成对品茶的热爱。工艺美术行业在设计创作、生产管理、经营销售、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可与文化艺术的理念相结合。其次,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鼓励企业进行行业关键技术的攻关和产品的研发,通过科技投入提升传统特色行业产品的附加值。加强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技术创新,对设计传统工艺美术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积极开发多种材料相互融合的产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艺产业,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化妆品行业在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在杭设立公司总部或建立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要引导和支持本地化妆品生产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鼓励企业利用科技环保技术开发绿色产品,美食行业从源头上保证食品的绿色无污染,化妆行业采用纯天然的原料等。推动企业组建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并对相关项目优先安排财政资助和经费支持。再次,加强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振兴老字号,通过加强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运用现代营销等方式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名店、名师的品牌效应,以销售额、服务质量和诚信经营等为主要内容,每年举行企业“创十佳”评选活动,鼓励企业力争优秀,争创品牌,提高知名度,使品牌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以管理创新推进企业做大做强

首先,推进企业的标准化、科学化生产和经营。一是引导企业制定生产标准。鼓励我市的美食、化妆品等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规范的制定,扶持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的优势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实行产品质量标准化。重点控制原材料质量、工艺规格和产品保质期三个环节,所有产品均有规范和数字化的操作生产程序。二是推进服务的标准化。在出台《云州市茶楼茶馆星级划分及服务规范》的基础上,推进其他传统特色行业和企业也制定细化的服务标准,提升服务水平。三是推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在生产经营中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信息技术覆盖生产经营全过程,实行精细化、数据化管理。生产、配送、销售数据都能实时反映,提高管理效率和生产经营效益。其次,鼓励企业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借鉴国内外美食餐饮企业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逐步从单店经营向连锁化发展,在立足本地的基础上向全国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壮大企业规模。茶楼行业在创新“自助式茶馆”模式的基础上,要有更多新的经营模式,如与旅游采风、婚嫁喜庆、青少年素质教育、家庭亲情睦和等相结合,拓展茶楼的经营空间。再次,形成产业链的融合发展。茶楼行业与茶叶的生产、销售相结合,形成上下游产品的协同发展,增强行业的竞争优势。

(三)以创意设计促进传统特色行业与旅游业的结合

首先,促进文化创意和行业产品、服务的融合。以传统行业为基础,创意为魂,创新产品概念和形式,发展独具特色和吸引力的产品。如结合旅游业发展,引导企业和大师创作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办特色旅游商品专营店。设计策划云州“创意行业之旅”特色旅游产品,将美食等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体验融入旅游路线。茶楼行业通过将茶饮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三者相结合,实现大茶楼业,推进产品的多元化和品牌的扩张。

其次,打造节庆、会展载体,创新营销方式。结合文化节庆和传统会展,将传统特色行业宣传作为重要内容。美食行业可仿效香港,组织许多美食节、美食比赛和美食展览,加深游客对云州美食的印象。通过举办各类茶文化活动,逐步扩大茶产品的影响度。在“茶节”的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上进行多种探索和尝试,增强“茶节”与茶馆、茶行业间的茶文化互动,引领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在立足原有优势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从单纯地制造销售产品向开发体验旅游方向转变。如使工艺美术企业的生产流程成为旅游看点,或开发体验旅游,吸引更多中外游客、商务客的旅游消费。

再次,在城市旅游综合体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工程中充分融入传统特色行业元素。在城市旅游综合体建设中,弘扬传统“美”的元素,打造传统特色产品的体验场所,将美食、茶馆、化妆、工艺美术等融入其中。加快城市特色街区建设,发挥云州的区域优势、传统特色行业的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使商业街区成为云州旅游观光、购物休闲的城市商贸旅游结合的精品。建设云州工艺美术馆,使其与中国美术学院、西湖历史文化博物馆等一起,形成融历史知识、艺术文化与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独特旅游区块。在运河等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程中考虑开发和建设有着传统特色风味的茶楼、美食体验点等,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四)以行业市场和街区建设形成传统特色行业集群优势 一是形成若干个优势传统特色行业集聚区。以一个或几个大企业为主导、其他中小企业协助式发展的布局,或是诸多规模相当的企业共同竞争发展的布局,以集聚发展促进企业间的技术传播、设计资源的集聚和行业发展环境的优化。引进、整合与主导产业相近的企业和商户入驻集聚区,实现集聚区内主业突出、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推进传统特色行业资源的整合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加快传统特色行业集聚区建设,在集聚区内引入优秀的设计团队和设计服务平台,促进传统特色行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快专业市场建设。针对云州目前大型传统特色行业专业市场较少的局面,如工艺美术行业大型销售场所缺乏的状况,加快专业市场建设,理顺传统特色行业产品的交易,形成行业原材料和产品的集散地,辐射到更大范围。在专业市场的建设过程中,借鉴吸收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优化物流等配套设施,扩大专业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发展和完善行业特色街区。打响“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品牌,建设茶文化特色街区,规范管理农家茶文化景区,打造茶文化村。美食行业要充分发挥上城区、下城区和西湖景区的多个美食街区的集聚功能,引进全国各地名小吃,形成品牌街区。如杭帮菜美食街区,世界各国风味餐饮、特色小吃街区等,满足游客品尝云州美食的不同需求。小吃街还可以借鉴台湾基隆的庙口的模式,提高小吃的丰富度和知名度。在市区、休闲疗休养区开设化妆特色名店,打造休闲时尚化妆一条街的品牌形象。

(五)以政策引导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贯彻落实《云州茶楼行业行动计划(2007-2011年)》、《云州市工艺美术产业五年行动计划(2009-2013年)》和《云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发展规划(2007-2020)》等,制定美食业和化妆业的行业规划,对传统特色行业的发展进行科学布局。加大对传统特色行业的扶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努力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因素。二是进一步增加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重点用于传统特色行业的产品开发、人才培训、市场拓展,针对传统特色行业人才相对匮乏的现状,加大引进力度,集聚一批具有国内外知名度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大力引进传统特色行业急需的营销人才、管理人才、创意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坚持“引进急需”和“培养现有”相结合,加强与国内外一些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一批行业大师和职业经理人。三是重视发挥传统特色行业协会的作用,开展信息咨询服务、业务技能培训和组织技术交流,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对涉及行业保护、品种(技艺)支持、人才培养、职称评审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持。四是通过组建推广联盟形成多行业共同发展的局面。积极探索组建由传统特色行业协会、旅行社行业协会、产品链条相关核心企业、专家学者、媒体等组成的专项产品(线路)开发推广联盟。建立加盟研发设计、联合推广、政府扶持等工作机制,形成多界联动的联盟包装推广机制。

上一篇:形容一个月的最后一天下一篇:新任党支部书记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