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解读

2022-10-05

第一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解读

土地复垦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解读

第一部分

我国土地复垦基本情况

一、土地复垦概述

(一)土地复垦的历史回顾

每一种法律制度的建立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

“土地复垦”在我国出现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各种文献资料中称之为“复田”(reclamation),当时新中国工业尚不发达,农业占国民经济的绝对主导地位。

1982年《国家建设征用条例》第18条规定国家建设占用临时用地应当“恢复土地的耕种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复田”的概念显示出其局限性,逐渐被“土地复垦”替代,恢复的对象和范围以及恢复后的土地用途都有所扩大。1986年3月颁布的和1996年修订的《矿产资源法》都明确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应当节约用地。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受到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地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同年6月颁布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采矿、取土后能够复垦的土地,用地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负责复垦,恢复利用。”第三十三条规定:“工程项目施工,需要材料堆场、运输通路和其他临时设施的,„„在临时使用的土地上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使用期满,建设单位应当恢复土地的生产条件,及时归还。”

1988年11月8日国务院令第19号发布《土地复垦规定》,明确的土地复垦的概念和“谁破坏、谁复垦”的基本原则,较全面的规定了企业的义务、资金来源、政府和部门的职责等。

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二条:“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环境保护法》、《煤炭法》、《铁路法》等法律中都有土地复垦方面的规定。自此,土地复垦的法律法规、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二)土地复垦的基本概念

1、土地复垦的定义 土地复垦,顾名思义,“复”即是修复,“垦”即垦殖,优先恢复为耕地、优先用于农业。

根据《土地复垦规定》(国务院令第19号,1988年11月8日)第二条规定:土地复垦是指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

2、土地复垦的对象和范围

根据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以及《土地复垦规定》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因从事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生产建设活动,造成土地破坏的企业和个人(以下简称企业和个人)”,土地复垦的对象是指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各类土地, 并不是人们通常的“复耕”、或者与耕地有关系的才叫土地复垦。复垦的土地不仅仅是指耕地,它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 2007)中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

复垦的范围: 适用于因从事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生产建设活动,因挖损、塌陷、压占、污染造成破坏的各类土地。既包括采矿、取土、烧制砖瓦等生产项目,又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各类建设临时占用、挖损的土地。

(三)土地复垦的目标

根据《土地复垦规定》中的定义,土地复垦的目的是要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要达到“可供利用的状态”,应当采取工程、生物、化学等综合措施,解决水的可用、地层的稳定、土壤的无污染等问题。达到“可供利用的状态”决定了土地复垦目标是多方向、多用途、多层次的。

1、 复垦目标的多方向性

根据《土地复垦规定》,其制定目的在于“合理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土地复垦的目标:一是保护土地,尽可能减少对土地,特别是对耕地的破坏;二是及时复垦被破坏的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三是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

2、 复垦目标的多用途性

土地复垦应当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对破坏废弃土地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建则建。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始终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复垦规定》第十九条规定“复垦后的土地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用于基本建设的,......”。根据以上法律法规规定,土地复垦利用方向是多样的,复垦目标是多用途的。特别要说明,复垦后的用途绝对不仅仅是恢复土地的耕种条件,而是因地制宜地采取复垦利用,并优先用于农业。

2、复垦目标的多层次性

要达到“可供利用的状态”,土地复垦要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缺一不可,使复垦利用具有最底的社会成本,长期的经济价值,稳定的复垦效果,尽量实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复垦的目标分以下三个层次:

(1)完全恢复到以前的状况。

(2)保留以前的土地利用价值和生态价值,恢复与以前相似状况。 (3)重新规划设计,达到更高更佳利用价值。如将被破坏的土地变为湿地、建成高尔夫球场,建公园等等。

3、复垦措施的综合性

土地复垦要采取综合整治措施。包括破坏前的预防控制措施和复垦的综合整治措施。

预防和控制措施,如改进生产工艺,少占土地,留有煤柱,煤矸石回填等,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土地的破坏面积,降低对土地破坏的程度。

整治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化学措施等。在土地复垦诸多措施中,其中表土剥离和保持地层稳定最为重要。

整治措施要符合以下要求:

(1) 表土剥离:对表土特别是腐殖质进行剥离并进行保存;在表土较薄的地方,对表土以下的土层要予以保存,留着复垦用的植被土壤或用做隔离层。

(2) 地层稳定:通常进行分层剥离、分层堆放、分层回填等达到地层的稳定。

(3) 地形重塑:使被破坏的土地地形地貌与周边景观相协调,能最大限度的获得长远、良好的视觉效果。对坡度等有一定的要求。 (4) 土地平整:根据确定的用途,达到能耕、能林、能渔的标准。 (5) 无污染及其他有害去除:保证复垦后土地利用长期的安全性。 (6) 土壤覆盖;对将要利用的土地覆盖表土,对有污染源的要具有隔离层。 (7) 灌排和道路等配套设施:最大限度的恢复灌排水设施,配以必要的道路等;

(8) 植物选择:优先选择本地物种,适当引进经实验成功的外来品种。植物选择要尽量多样化,以利于生态的多样性恢复。

(四)土地复垦的标准

1、总则

(1)制定依据。为了加强土地复垦管理,促进土地整治与保护,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依据《土地复垦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1995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印发〈土地复垦技术标准(实行)〉的通知》([1995]国土[规]字第10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颁布实施。

(2)适用范围

《采挖废弃土地复垦技术标准》、《建设破坏废弃土地复垦技术标准》、《工业排污破坏土地复垦技术标准》和《水毁土地复垦技术标准》。

(3)土地复垦技术质量控制原则

l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复垦规划。在城镇规模范围内,符合城镇规划。强调服从国家长远利益、宏观利益。

l 依据技术经济合理的原则,兼顾自然条件与土地类型,选择复垦土地的用途,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建则建。条件允许的地方,应优先复垦为耕地。

l 复垦后地形地貌与当地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

l 保护土壤、水源和环境质量,保护文化古迹,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次生污染。

l 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4)名词术语

土地复垦率:已复垦的土地面积与被破坏的土地面积之比。 (5)复垦土地的检验

复垦为农用地(含林、牧、渔等)的,一般由复垦工程和用途恢复二部分构成。检验分两步:

第一步:工程检验。复垦工程完成后,进行复垦面积、复垦工程检验。 第二步:用途检验。用途恢复的,在复垦工程完成后第三年进行。 复垦后用于渔业等养殖业的,在第三养殖年进行。 (6)检验内容

l 第一阶段工程检验提交的文件和测试 复垦区土地复垦方案;

本项目土地复垦可行性研究报告; 本项目土地复垦设计文件; 本项目土地复垦施工文件等。

现场测试:用于农业、牧业、林业、渔业、用于建筑的各项用途指标测试。 l 第二阶段用途检验提交的文件和测试 土地复垦方案;

复垦土地利用方案:土壤培肥措施、管护措施等; 复垦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等。

现场测试:农业、林业、渔业的生长情况的测试,与破坏前的比较。 (7)评估:确定复垦是否符合要求。

2、采挖废弃土地复垦技术标准

适用于因采矿、挖砂、取土、水利、交通等生产建设活动产生的废弃土地。包括煤矿、金属矿、非金属矿、砂矿等矿山的露天采矿场、最终挖掘带沟道、截水沟、采矿沉陷区、废石场、尾矿库、储灰场、储泥场、渣场,以及其他工业废弃物堆场等各类矿山场地的复垦。

(1)露天采矿场复垦工程标准。分别用于农、林、牧、渔业,以及用作人工湖、公园、水域观赏区、建筑等用途的工程标准。

(2)排土场复垦工程标准。工程包括顶部、平台和边坡整治。 (3)沉陷场地复垦工程标准。分充填沉陷场地、非充填沉陷场地。 (4)废石(含矸石)堆场复垦工程标准 (5)尾矿库、贮灰场、贮泥场地复垦工程标准

(6)恢复利用通则。分别用于农业种植、林业、牧业、渔业等用途的标准。

3、建设破坏废弃土地复垦技术标准

适用于非农业建设废弃地(含城镇建设和村镇建设以及共矿建设用地)和农业建设废气地。如废弃砖瓦窑址、废弃工厂、矿山、废弃水利设施、废弃居住区等。

4、工业排污破坏土地复垦技术标准

适用于工业排污过程中和结束后 造成的破坏土地的复垦技术。如有毒有害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酸碱污染和盐渍化以及放射性污染土地等。

5、《水毁土地复垦技术标准》

用于遭受各种洪涝以及工程事故过水冲毁、过水、淹漫及渍害过后的土地复垦技术控制等。

二、我国土地复垦现状

(一)我国土地复垦成效

为全面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土地复垦规定》,土地复垦工作逐渐得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广泛重视。自《土地复垦规定》实施以来,原国家土地局在重点工矿区建立了一批全国土地复垦示范区,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创新土地复垦机制,创造了多种复垦土地利用模式,土地复垦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土资源部成立以后,政府加大了投资力度,生产建设单位复垦土地的意识也逐步提高,土地复垦率提高到12%左右。全国累计复垦利用各类废弃土地约100万公顷(合1500万亩),占废弃土地总量的8%左右,其中复垦利用工矿废弃土地600万亩,约占工矿废弃土地总量的10%;复垦利用其它废弃土地900万亩左右,约占该类废弃土地总量的6%。复垦后的土地70%为耕地,其余的多数为其它农用地。通过土地复垦,增加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以及广大土地复垦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下,我国土地复垦的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为今后开展大规模的土地复垦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主要表现在:

1、土地复垦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和完善 198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土地复垦规定》,标志着土地复垦工作正式纳入法制管理轨道。继《土地复垦规定》的颁布实施,在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和制定的《煤炭法》、《铁路法》等法律中都有土地复垦方面的相关规定。全国25个省级人民政府相继制定了“土地复垦规定实施办法”,许多市、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也制定了“土地复垦管理办法”。

2、土地复垦相关政策逐步配套完善

一是制定了“谁复垦,谁受益”和减免有关农业税等鼓励土地复垦的政策。二是初步建立了土地复垦资金渠道。1997年国家作出明确规定,生产或建设过程中破坏的土地,其复垦所需资金列入生产成本或建设项目总投资。有些地方借鉴国外的做法,建立并施行了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

3、在全国建立了一批土地复垦试点和示范区

从1989年起,先后在全国建立了包括煤炭、冶金、化工、石油、有色金属、黄金等矿山开采;燃煤发电、烧制砖瓦;兴修水利、修建公路、铁路;农村旧宅基地、废弃坑、塘等20多个不同类型的土地复垦试点。从1995年起,在全国建立了由中央财政投资引导、地方财政配套、农村集体投入为主体的22个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的土地复垦示范区(点),复垦土地面积达12多万亩。到1999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已分别投资5500多万元。

1995年,我部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支持下,组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截止2006年,共投入资金71099.89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7547.14万元,复垦土地40.38万亩,营造防护林5.21万亩,新增耕地30.57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6.2万亩。

上述项目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项目区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不仅复垦利用了大量土地,恢复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为全国土地复垦工作,在政策法规、技术规范、资金筹措、规范化管理、复垦后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提供了经验。

4、提高土地复垦科技水平 在长期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了土地复垦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逐步摸索研究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土地复垦技术,确立了不同类型废弃土地复垦利用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制定颁布了《土地复垦标准》。煤矿塌陷土地复垦综合治理规划设计、复垦技术、复垦利用模式;黄金行业砂金开采、有色金属铝土矿开采及煤炭、冶金、建材等露天矿的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工艺设计等一批科研、技术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土地复垦技术的空白,并在实际中得到推广应用。同时,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组织编写了土地复垦教材,在一些高等院校开设土地复垦专业或举办土地复垦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土地复垦业务骨干。

5、积极开展土地复垦国际合作

近年来,我部建立了全球合作网络和多边、双边的合作交流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土地复垦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目前已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俄罗斯、英国、波兰、芬兰等国家建立了联系,开展了技术合作、考察培训等交流活动。

(二)我国土地复垦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土地复垦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起步晚、历史欠账多,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待复垦土地资源面积大,复垦任务重,同时,土地破坏面积逐年增加,而复垦率和复垦标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据粗略估算,目前我国因矿产资源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挖损、压占等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破坏废弃的约2亿亩土地,其中80%以上没有得到恢复利用。每年生产建设活动对土地又造成新的破坏。根据煤炭行业测算,开采每万吨煤造成塌陷的土地面积为3-5亩。2005年,全国原煤产量为20亿吨左右,造成破坏的土地面积达60-100万亩,其中约60%是优质耕地。

由于大量土地被破坏后不能及时复垦利用,给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一些地区产生了严重后果:一是人均耕地锐减,少地或无地农民激增,农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极大侵害。二是工农之间在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问题上矛盾日益尖锐,引发了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三是生态和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一些地区水土流失和污染加剧,水源干枯,塌陷积涝,甚至造成大面积滑坡和泥石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见图3)。一些群众陷入了“无地可种、无房可住、无岗可上、无水可用”的困境。

《土地复垦规定》颁布实施二十年,土地复垦成效依然不尽人意,主要有以下原因:

1、认识不到位,复垦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一是政府部门认识不到位。虽然一些地方官员已经意识到一些生产建设项目特别是采矿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灾难,但在处理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时候,往往更关心本届政府的财税收入和眼前的发展。不少地方政府寄希望于中央政府,希望中央出资解决地方老百姓的生活和生存问题,对要求企业执行“谁破坏、谁复垦”的法律规定存在畏难心理。

二是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国土部门和发展改革、财政、环境保护、水利、交通等部门之间没有形成相互配合的协作机制,各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如《土地复垦规定》第五条规定,项目在可研报告和设计任务书中应有土地复垦的内容,否则在审批建设用地时不予批准。但在实际工作中,该规定并没有得到落实。如广西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原项目预算中有关土地复垦费的列支被当地发改部门在审核投资预算时砍掉,使得土地复垦缺乏资金来源。在建设用地预审和审批环节也没有将该规定落实到位,导致对复垦工作的监管不力。

三是生产建设单位责任不到位。一些企业缺乏土地复垦责任意识,认为土地复垦增加了生产成本,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愿主动开展复垦工作。在失去政府监管的情况下,不能自觉履行“谁破坏、谁复垦”的法定义务。

2、现行法律法规滞后,难以解决土地复垦中出现的新问题

《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虽然都有土地复垦的相关规定,但大多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复垦规定》中一些内容也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土地复垦实际工作需要,亟待进一步修改完善。

(1)土地复垦机制与财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土地复垦监督制度亟待完善 《土地复垦规定》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其制度背景是国家、集体和企业利益高度一致,企业使用的土地由国家无偿划拨,生产成本列入计划,由国家投资,利税上缴国家。土地复垦制度建立在国家投资、企业和个人能够自觉履行复垦义务的前提下,因此《土地复垦规定》缺乏强制性的监督条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分税制的实施,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企业利益逐渐分化,国企相继改制,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利益主体;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又进一步加剧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土地复垦已真正成为企业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而《土地复垦规定》中没有建立有利于调整土地复垦责权利关系的机制,对企业履行复垦义务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手段,处罚不严厉,致使企业违法成本低,管理部门监控成本高、执法难度大,土地复垦费用得不到落实,废弃土地难以及时复垦利用。

(2)对企业长期不落实土地复垦资金缺乏必要的约束

1998年《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事实证明,事后缴纳土地复垦费,追缴难度大。生产建设造成破坏的土地,一般是在阶段性工作结束后或全部任务完成后才能实施复垦,因此土地复垦的任务主要落在生产建设中后期。一些大型矿山企业,特别是地下开采,在投产中后期塌陷土地面积和程度不断加大,但企业效益与前期相比却逐渐下降,甚至出现经营亏损,已无力复垦土地;一些中小型矿山企业,建设周期较短,

三、五年开采完毕后,企业关闭,难以追缴土地复垦费,有些企业甚至找各种借口逃避履行复垦义务。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复垦资金无法落实,致使土地复垦欠账越来越多,整个烂摊子交给政府、扔给社会、甩给了当地的老百姓,形成了“企业破坏,政府和社会买单”的局面。如何在生产建设前期就要求企业预提土地复垦费用是立法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3)历史遗留废弃地复垦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历史遗留废弃地是指造成土地破坏的单位和个人破产、灭失或1989年1月1日以前破坏废弃的土地。《土地复垦规定》出台之时,这些问题尚未凸显。近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历史遗留废弃地成为困扰很多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的难题。这部分土地(包括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复垦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公共财政投入微乎其微,投资规模与土地复垦任务严重不匹配。《土地复垦规定》中有关扶持和激励政策已不适应目前经济发展和管理体制要求,如《土地复垦规定》第十九条规定:“复垦后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减免农业税”,但目前农业税已经取消。土地复垦的责权利关系不清,激励机制和利益调整机制尚未建立,致使一些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对土地复垦的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力量对土地复垦的投入。

(三)土地复垦的作用和地位

在人多地少的中国,搞好土地复垦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对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各类废弃地约2亿亩,利用潜力巨大。如能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整治,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草则草”的原则进行复垦利用,约有60%以上的废弃地可以复垦为耕地, 30%可以复垦为其它农用地, 10%可以复垦为建设用地。土地复垦具有以下作用:

1、 开补充耕地之源,土地复垦是补充耕地的重要途径

废弃的土地优先复垦为耕地,可补充耕地1.2亿亩。 以现有耕地年均亩产粮食500公斤计算,每年可新增粮食600亿公斤(图17),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2、 开农业结构调整用地之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土地复垦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草则草,复垦后土地用于发展林、果、水产和畜禽养殖等,可减少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6000万亩左右。每亩年产值按800元计算,可新增产值480亿元。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3、 开生态用地之源,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若将恢复的6000万亩农用地,全部用于植树种草,全国人均新增植被3.3平方米,对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将发挥巨大作用。

4、 开建设用地之源,促进集约节约用地

土地复垦宜建则建,为建设用地开辟新途径。若10%复垦为建设用地,即可复垦增加建设用地2000万亩,按每年建设占用耕地200万亩计算,可满足我国十年建设不新占用耕地,如将2000万亩建设用地进行有偿出让,每亩按10万元计算,国家财政可收取出让金2000亿元。

5、“十一五”期末,是保护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举措

若“十一五”期末土地复垦率能达到25%,则可增加耕地3000万亩,安置近3000万失地农民;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减少占用耕地1500万亩,非农建设减少占用耕地500万亩。增增减减,就是5000万亩的耕地保护潜力,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作贡献。

第二篇:2014新消法七大亮点解读 官方法规解读

2014新消法七大亮点解读

消法实施20年首次全面修改

1993年10月31日以专门法的形式规定了消费者的权利、经营者义务,以及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责任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得到了全国人大的通过,从此,中国消费者走上了依法维权的道路。

2013年,《消法》正式实施20年之际,10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7号主席令予以公布,于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这是一次全面的修改,新消法对消费者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以及政府各个相关部门的责任,特别是社会组织的相关责任,都作了进一步的规定。新消法规定:禁止泄露消费者信息;消费者在七天内有“后悔权”;由经营者证明产品无瑕疵;精神损害赔偿入法;遇消费欺诈获三倍赔偿等。此次修改更加注重公平,体现了契约自由和契约正义同等关注,体现了平等善待消费者与经营者,同时旗帜鲜明向消费者适度倾斜的立法理念。总体来讲,有七个亮点与消费者息息相关。

一、禁止泄露消费者信息

现今经常发生个人信息资料外泄、遭受不明骚扰事件。前不久,有两则新闻让人触目惊心:快递公司公然出售个人信息;酒店开房记录被泄露,客户信息成为公共信息在网上疯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查连续好几个月收到莫名其妙的短信,内容包括房产销售,投资理财,保险业务等。有时我们刚在房产中介登记买房、卖方信息,银行贷款,投资理财的电话就不断。

据某些房地产置业顾问告知,消费者在楼盘提供真实身份资料后,一转身,相关商家就能信息共享。

新消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明确规定,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1

二、新增网购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购逐渐成为人们购物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今年的双十一,天猫销售额达到570多亿元,但同时消费投诉激增。2013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网络购物16,408件,同比增长99.7%。以网络购物为主体的媒体购物的投诉量在服务投诉中遥遥领先,由于管理和服务滞后于网络购物市场的快速增长,网购产品的质量保证和服务的承诺兑现将极大考验着网购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消费者协会与部分省市消协2012年3月共同发布的《网络消费安全研究报告》指出,网络消费投诉中存在九大主要问题,一是宣传与实物差距大;二是商品质量良莠不齐;三是格式合同有待规范;四是物流配送问题频出;五是货款支付存在风险;六是售后服务争议突出;七是欺诈行为屡禁不止;八是信息安全亟需加强;九是评价搜索玄机重重。

作为非现场购物形式的网络购物,消费者无法对所购商品进行直观感受,只能通过经营者提供的图片、文字、别人评价等选择商品,不易辨别商品的真实性,一些缺乏诚信的经营者往往利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优势,夸大商品的性能、功效,误导消费者,甚至借此实施网络诈骗,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网络购物又以异地消费居多,涉及环节多,一旦发生消费纠纷,由于消费者缺少有效证据,难以向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办案线索。

如消费者李小姐在网上看中了一款皮包,货品到手一看,色差极大,淡米黄色变成土黄色,拉链根本没有照片上的质感。想退货,但经营者却以无质量问题拒绝退货。

新《消法》针对网络购物这种新的消费形式,从两个方面强化了消费者维权保障,是本次修法的一大亮点。

1、新增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

为秉持公平理念,平衡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新《消法》特在经营者义务一章新增了冷静期制度。新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

2 同时也考虑到网络购物等市场发育程度和对经营者的影响,防止有的消费者滥用这种权利,新《消法》同时明确了不宜退货的情形及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以及退货费用的承担,从而增强了法律适用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具体来讲有以下一些规定:不适用7日内无理由退货的: (一)消费者定作的;(二)鲜活易腐的;(三)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四)交付的报纸、期刊除外:另外,消法还规定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消费者承担。七日内无理由退货,将成为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制度。

2、网购中还新增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责任

新《消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也可以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赔偿;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作出更有利于消费者的承诺的,应当履行承诺。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追偿。

新《消法》规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平台作为第三方,承担有限责任,一是在无法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情况下,承担先行赔偿责任。二是在明知或应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利用平台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形下,未采取必要措施的,承担连带责任。同时规定,网络交易平台做出更有利于消费者的承诺的,应当履行承诺,防止承诺不兑现。上述规定有助于督促网络交易平台履行应尽审核义务,有助于解决实践中网购异地消费,一旦发生纠纷难以找到经营主体的突出问题,有助于消费者索赔权的实现,对于维护网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本条所讲主要是网购买卖合同中,网络交易平台何时承担责任的问题。作为服务合同的提供主体,网络交易平台除审核义务、信息披露义务外,自身还负有其他应尽义务,如:保障网络服务安全、告知消费者风险防范、规范信用评估服务、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制定纠纷解决规则及协助解决争议、协助出证义务

3 等,网络交易平台不履行应尽义务,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也要承担相应责任。

三、 维权纠纷举证责任倒置

维权难历来都是消费者权益受损的“重灾区”,而在维权难中消费者反映较多的问题就是举证难。要维权就得通过司法诉讼解决,而法院进行裁决的重要依据又是依靠产品质量鉴定书,但根据民诉基本原则,“谁主张谁举证”,因此提出产品质量鉴定的举证方(消费者)又得先预交一笔不少的鉴定费用,费心劳神,因此很多维权也就因需要鉴定而却步,导致许多消费者不得不放弃维权。新消法实施后,规定: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这是新消法中新增加的内容,也明确了经营者的举证责任。现举证责任倒置,由商家来举证,减轻了消费者的维权负担,有效的扫除消费者维权的疑虑,实现了真正的公平。不过消费者也要注意,该条款仅限于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这些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服务,其他商品还是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要求提供证据,并且有“六个月内出现瑕疵争议”这一时间限制。

四、 杜绝霸王条款

格式合同是消费侵权案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经营者经常利用定制的合同,使消费者没有选择,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霸王条款”。如我们常见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货物出门概不退换”等。新消法对格式合同也进行了专门的规定,新消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

4 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从而进一步维护消费者利益。

五、 处罚力度大增、精神损害赔偿入法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用户购买了一瓶洗发水怀疑是假冒伪劣产品,于是找到商家,商家不予承认,她气愤之余想去消协、工商部门投诉,甚至计划诉诸法律,可一咨询律师,胜诉的话也只是赢得35元的双倍赔偿70元。因为旧的消法规定,“退一赔一”,但如果败诉,还要承担律师费用,考虑再三,该用户最终选择放弃。在现实生活中,大多的生活消费多为小额消费,即使出现消费欺诈,多数消费者都因为觉得可期望的维权收益太小,而付出的成本太高,因此在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中止步。这样一来,更加助长了不法商家的气焰。现按照新消法的规定,欺诈消费者的惩罚性赔偿从“退一赔一”提至“退一赔三”。 且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把赔偿底线增大,是消费者不以消费标的小而放弃维权。同时如果因为商品和服务存在缺陷,造成死伤的,还将获得更高的赔偿。如北京地区消费者最高可获赔210万,上海将达240万。

同时对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除了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赔偿消费者受到的损失外,还要对这种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的幅度由原来违法所得的5倍以下,改为10倍以下,没有非法所得的,由原来的1万元以下改为50万元以下,这对经营者有很大的威慑作用。看来以后某些商家随意编造商品性能、夸大服务效果的行为应该有所收敛了。

此外,这次新消法中,首次增加了精神损害赔偿,引起了各界关注。

六、违法行为进诚信记录

假冒伪劣产品或不合格的服务,这是在交易中消费者经常遇到的,而在维权时最常遭遇的就是店家指着告示或者宣传单上一行小字“最终解释权归店家所有”,“货物出门概不退还”等以推卸责任,消费者对此哑口无言。

5 新消法明文规定,“黑店家”将上黑榜公诸于众。这样不仅影响了这些店家在市场上的口碑,还给其在未来办理一些手续的时候设置了限制,像个人信用记录一样如影随形。

新消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经营者有前款规定情形的,除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处罚机关应当记入信用档案,查处的结果要向社会公布,只要有违法记录,公众便可查到,并且该记录将跟随企业终身。这样,相信不光是家居企业,所有企业都会顾忌到违法成本而有所收敛了。

七、违法广告代言人负连带责任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协会、中心、社会团体、明星等向消费者推荐商品,做虚假宣传。如台湾著名艺人小S因代言的“胖达人”面包含添加剂的事件被曝光等。但这些代言人并没有因为代言而受到连带责任。现新消法强化了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各方的责任,规定了涉及消费者说明健康、安全和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广告经营者发布者要承担连带责任。简单地说,明星代言的商品出现了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那么他也要承担连带责任。家居产品找明星代言,找协会推荐是常事儿。但是新消法出台后,接代言的明星们最好也亲身考察一下产品,如果出了事,可是要负责的。

6

第三篇:2017普法考试 第四章 重要法律法规解读试卷及答案

第四章 重要法律法规解读

1、(单选题)根据《国家安全法》的规定,下列哪项不属于情报信息在报送时的要求?( )

A.及时

B.客观

C.准确

D.精确

正确答案:D

2、(单选题)泄露有关反间谍工作的国家秘密的,( )。

A.国家安全机关处三十日以下行政拘留

B.国家安全机关处十五日以下行政拘留

C.国家安全机关处二十日以下行政拘留

D.国家安全机关处七日以下行政拘留 正确答案:B

3、(单选题)在国家安全工作中,下列哪项权利是国家安全机关不能行使的?( )

A.预审

B.起诉

C.侦查

D.拘留

正确答案:B

4、(单选题)国家安全机关对用于间谍行为的工具和其他财物依法查封、扣押、冻结的,需经过( )。

A.设区的市级以上国家安全机关负责人批准

B.国务院批准

C.省级国家安全机关负责人批准

D.国家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正确答案:A

5、(单选题)反间谍工作的主管机关是( )。

A.国家安全机关

B.国务院

C.公安部

D.国家反恐怖领导机构 正确答案:A

6、(单选题)根据《国家安全法》的规定,( )依法搜集涉及国家安全的情报信息。 A.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

B.国家安全机、检察机关

C.公安机关、军队保卫部门

D.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 正确答案:A

7、(单选题)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的职权正确的是( )。

A.不能决定全国总动员

B.不能决定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C.决定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

D.不能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 正确答案:C

8、(单选题)反间谍工作坚持( )统一领导,坚持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相结合、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积极防御、依法惩治的原则

A.党

B.国家

C.政府

D.中央

正确答案:D

9、(单选题)根据《反间谍法》规定,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任务时,具备什么条件才可以进入限制进入的有关地区、场所、单位,查阅或者调取有关的档案、资料、物品?( )

A.经过有关机关备案

B.出示相应证件

C.经过批准

D.经过批准,出示相应证件 正确答案:D

10、(单选题)对可能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危害国家安全的事件,(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按照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可以( )上报。

A.县级、逐级

B.县级、越级

C.省级、越级

D.省级、逐级 正确答案:B

11、(单选题)根据《反间谍法》规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可以( )向作出决定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

A.自接到决定书之日起七日内

B.自接到决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

C.自接到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

D.自接到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 正确答案:C

12、(单选题)根据《反间谍法》,对国家安全机关反间谍工作表述错误的是( )。

A.查验中发现存在危害国家安全情形的,国家安全机关应当责令其整改

B.拒绝整改或者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可以予以查封、扣押

C.在危害国家安全的情形消除后,国家安全机关应当及时解除查封、扣押

D.在危害国家安全的情形消除后,国家安全机关还可以继续查封、扣押 正确答案:D

13、(单选题)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在审判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可以依法认定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

A.有管辖权的中级以上人民法院

B.最高人民法院

C.有管辖权的基层以上人民法院

D.有管辖权的高级以上人民法院 正确答案:A

14、(单选题)下列哪项涉及国家安全的事项不需要审查监管( )。

A.对影响国家安全的特定物项和关键技术的项目

B.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外商投资的项目

C.可能影响不特定物项和关键技术的项目

D.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网络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项目 正确答案:C

15、(单选题) 因协助反间谍工作,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可以向( )请求予以保护

A.中央人民政府

B.国家军队保卫部门

C.国家公安机关

D.国家安全机关 正确答案:D

16、(单选题)根据《国家安全法》的规定,下列哪项不是国家安全制度?( )

A.国家建立国家安全工作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

B.国家建立国家安全重点领域工作协调机制

C.中央国家安全领导机构实行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国家安全制度与工作机制

D.中央国家安全领导机构实行统分结合、协调统一的国家安全制度与工作机制 正确答案:D

17、(单选题)根据《国家安全法》的规定,下列关于建立国家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国家建立国家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不定期开展各领域国家安全风险调查评估

B.国家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制度,根据国家安全风险程度,及时发布相应风险预警

C.国家制定完善应对各领域国家安全风险预案

D.国家建立国家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各领域国家安全风险调查评估 正确答案:A

18、(单选题)国家安全机关对依照《反间谍法》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与本案无关,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是( )。

A.及时返还相关财物

B.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C.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补偿

D.应当解除查封、扣押、冻结 正确答案:B

19、(单选题)根据《反间谍法》规定,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反间谍法》目的是为了防范、制止和惩治间谍行为

B.各社会团体及各企业事业组织,都有防范、制止间谍行为的义务

C.反间谍工作应当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D.我国公安机关是反间谍工作的主管机关 正确答案:D

20、(单选题)下面关于反恐怖主义工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坚持先发制敌的原则

B.惩罚为主、惩防结合

C.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D.保持主动的原则 正确答案:B

21、(单选题)根据《反间谍法》的规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 )申请复议。

A.作出决定的上一级机关

B.作出决定的同级机关

C.作出决定的上级机关

D.作出决定的上一级人民政府 正确答案:A

22、(单选题)国家安全机关在反间谍工作中必须依靠( )的支持,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间谍行为。

A.国家

B.人民

C.党

D.政府

正确答案:B

23、(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关于反间谍工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坚持中央统一领导

B.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C.只需积极防御即可

D.坚持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相结合 正确答案:C

24、(单选题)根据《反间谍法》规定,关于公民和组织的权利义务表述正确的是( )。

A.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应当保守所知悉的有关反间谍工作的国家秘密

B.在国家安全机关调查了解有关间谍行为的情况,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但也可拒绝提供

C.任何个人和组织对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行为,都有权向上级国家公安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检举、控告

D.公民和组织发现间谍行为,应当及时向国务院关报告 正确答案:A

25、(单选题)国家安全机关因侦察间谍行为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具备什么条件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施?( )

A.出示有关证件

B.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

C.经有关部门同意

D.向上级部门备案 正确答案:B

26、(单选题)对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的,国家安全机关可以依法对其人身、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 )。

A.搜查

B.检查

C.监察

D.检察

正确答案:A

27、(单选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国家安全的协同联动机制应用的范围?( )

A.地区之间

B.部门之间

C.企业之间

D.中央与地方之间 正确答案:C

28、(单选题)明知是间谍活动的涉案财物而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由国家安全机关( )。

A.收缴

B.收回

C.追回

D.没收

正确答案:C

29、(单选题)根据我国法律法规规定,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公安机关发现利用极端主义危害公共安全的,必要时可以加以制止

B.公安机关发现极端主义活动的物品等,应当予以收缴

C.公安机关对宣扬极端主义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D.公安机关发现极端主义活动的,应当将有关人员强行带离现场并登记身份信息 正确答案:A

30、(单选题)实施间谍行为,有自首或者立功表现的,( )。

A.必须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一般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正确答案:D

31、(多选题)依据我国宪法以及宪法相关法的规定,公民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是( )。

A.未曾受过刑事处罚

B.年满18周岁

C.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D.享有政治权利 正确答案:BCD

32、(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 )的自由。

A.集会、结社

B.言论

C.出版

D.游行、示威

正确答案:ABCD

33、(多选题)根据宪法制定的机关不同,可以把宪法分为( )。

A.民定宪法

B.协定宪法

C.钦定宪法

D.意定宪法

正确答案:ABC

34、(多选题)我国现阶段的爱国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 )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A.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B.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C.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D.拥护国家统一的爱国者 正确答案:ABCD

35、(多选题)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 )。

A.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B.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

C.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

D.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正确答案:BC

36、(多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是指( )。

A.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B.有在同一宗教里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C.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D.每个公民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正确答案:ABCD

37、(多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 )。

A.侮辱

B.批评

C.诽谤和诬告陷害

D.控告

正确答案:AC

38、(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权利包括( )。

A.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B.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C.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D.住宅不受侵犯 正确答案:ABCD

39、(多选题)立法的基本原则有( )。

A.根据国家主席的意志

B.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

C.遵循宪法

D.根据全体公民的意志 正确答案:BC

40、(多选题)我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主要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和( )。

A.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B.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C.公民的储蓄和其他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D.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不受侵犯 正确答案:AB

41、(多选题)根据现行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即民族自治机关

B.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C.劳动、受教育和依法服兵役都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D.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正确答案:BD

42、(多选题)宪法实施保障的基本方式有( )。

A.违宪审查

B.附带性审查

C.事先审查

D.宪法控诉

正确答案:BCD

43、(多选题)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不可以从事( )。

A.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B.自行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C.制定具有民族特点的政府规章

D.采取适合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 正确答案:ABC

44、(多选题)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权利时应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下列选项中( )属于依法不予许可的情形。

A.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

B.危害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C.危害国家的统一

D.对社会环境不满意 正确答案:ABC

45、(多选题)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 )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A.治安保卫

B.公共卫生

C.人民调解

D.社会事务

正确答案:ABC

46、(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 )。

A.侵犯公民的住宅

B.拆除公民的住宅

C.搜查公民的住宅

D.侵入公民的住宅 正确答案:CD

47、(多选题)下列选项中的中国公民,哪些属于不享有选举权的情况?( )

A.刘某,刚满16周岁

B.邓某,患精神病

C.张某,被劳动教养

D.李某,被剥夺政治权利期间 正确答案:AD

48、(多选题)所有公民在司法上一律平等,即( )上的平等。

A.执行法律

B.实施法律

C.权利能力

D.适用法律

正确答案:ABD

49、(多选题)下列有关我国公民权利的表述符合宪法的规定的是( )。

A.任何国家机关在接到公民提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后,可以视情况查清事实,负责处理

B.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C.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造成损失的,受害人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

D.我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正确答案:BCD

50、(多选题)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 )。

A.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

B.国家的利益

C.社会的利益

D.集体的利益

正确答案:ABCD

51、(判断题)国家制定完善应对重点领域国家安全风险预案。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2、(判断题)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都有防范、制止间谍行为,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3、(判断题)维护国家安全可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4、(判断题)国家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和核技术,加强国际合作,防止核扩散,完善防扩散机制。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5、(判断题)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6、(判断题)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集中统

一、高效便民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7、(判断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家安全工作和涉及国家安全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8、(判断题)国家采取必要措施,招录、培养和管理国家安全工作专门人才和特殊人才。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9、(判断题) 国家依法取缔邪教组织,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邪教违法犯罪活动。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0、(判断题)国家健全国家安全危机的信息报告和发布机制。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

1、(判断题) 国家安全机关在反间谍工作中必须秘密进行,不必得到人民的支持。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62、(判断题)国家健全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3、(判断题)根据《反间谍法》的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对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和其他违法行为,都有权向上级国家公安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检举、控告。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64、(判断题)国家安全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应当一个月之后解除管控处置措施,做好善后工作。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65、(判断题)国家建立国家安全工作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国家安全战略和重大部署贯彻落实。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

6、(判断题)国家建立中央与地方之间、部门之间、军地之间以及地区之间关于国家安全的协同联动机制。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7、(判断题)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工作。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8、(判断题)国家对支持、协助反间谍工作的组织和个人给予保护,对有重大贡献的给予奖励。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69、(判断题)国家依法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活动,坚持宗教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70、(判断题)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应当保守所知悉的有关反间谍工作的国家秘密。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7

1、(判断题)在国家安全机关调查了解有关间谍行为的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不得拒绝。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72、(判断题)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应当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73、(判断题)国家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全预防和化解经济安全风险的制度机制。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74、(判断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管理下级行政区域内的国家安全工作。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75、(判断题)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的唯一措施。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76、(判断题)根据《反间谍法》规定,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在依法执行任务时,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遇交通阻碍时,优先通行。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77、(判断题)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检察权,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78、(判断题)公民和组织可以为反间谍工作提供便利或者其他协助。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79、(判断题)泄露有关反间谍工作的国家秘密的,由国家安全机关处十五日以下行政拘留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80、(判断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四篇:解读《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

——陈法仲

随着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世界各国对企业的法律监管要求都日趋严格,特别是上市公司面临的法律监管环境更为严苛。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市场竞争范围不断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复杂的经营环境必然给企业带来更为严重的法律风险暴露。由于法律风险伴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尤其是重大法律风险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影响巨大,使得企业必须加强法律风险管理。为了指导企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和所有经营环节中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活动,以满足国内企业提高法律风险防范能力的迫切需求,2011年12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GB/T27914—2011国家标准,即《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以下称《指南》)国家标准,该标准于2012年2月1日正式实施。

律师作为从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主要人员,不但要了解该《指南》,而且要通过运用《指南》所提供的法律风险管理过程和相关的配套保障措施,有效管理客户企业法律风险,为客户企业提供更优质、更专业、更高端的法律服务,让大家更加了解《指南》,并能熟练运用《指南》。笔者从本期开始将通过一系列文章向大家介绍《指南》的主要内容及如何运用《指南》为客户提供服务。本文将通过对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指南》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价值与意义等方面为大家进行解读。

一、企业法律风险概念 根据《指南》中的术语和定义,企业法律风险(terprise legal risk)引用了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中关于企业法律风险的定义。该定义中,企业法律风险是基于法律规定、政策要求或合同约定,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其变化与企业及其利益相关人的作为与不作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对企业目标的影响。

从该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法律风险是基于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是企业法律风险的前提。其风险来源是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其变化、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作为和不作为。其后果是对企业目标实现产生影响。

二、《指南》出台背景与过程

《指南》是2009年国家标准委计划立项,于2010年底完成报批,2011年12月30日正式公布,2012年2月1日开始实施的。

早在2008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就开展了对该标准的前期研究工作,调研了国内较早开展法律风险管理的企业。2009年4月,成立了《指南》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2009年6月,按照标准制定原则,在进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征集了相关行业专家的意见,提出国家标准草案。2010年4月,工作组在反复讨论、交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0年7月,工作组对反馈后的意见进行了处理,形成标准送审稿,送审稿经专家讨论和处理后形成报批稿。2011年12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该标准,并通过2011年第23号国家标准公告予以公布,至此,《指南》国家标准正式出台。

三、《指南》的主要内容

《指南》由前言、引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原则、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及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前言、引言属于序言部分,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原则、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属于正文部分。

(一)前言

前言部分主要是介绍该标准的起草规则,提出该标准的单位,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二)引言

引言是说明编制该标准的原因。在该《指南》引言部分明确指出法律风险问题日益严重,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越来越大,所以就制定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标准,通过这个标准帮助和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三)范围

任何一个标准都不可能在任何专业领域都能用,因此就需要把界定标准的适用范围。《指南》在明确指出,本标准提供了企业实施法律风险管理的通用指南。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业,为企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和所有经营环节中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活动提供指导,企业以外的其他类似经营性主体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活动可参照本标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通用指南在进行具体操作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不同特点和不同环节的应用展开和细化。

(四)规范性引用文件

该标准里有两个规范性引用文件,第一个是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第二个是GB/T27921--2011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要注意的是,第一个文件没有注日期,也就是说将来如果标准修订了,修订后的版本也适用于本标准。而第二个文件注明了日期,就是说仅仅是该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如果修订,则修订后的版本不适用于本标准。

(五)术语和定义

如前所述,企业法律风险(terprise legal risk)引用了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中关于企业法律风险的定义。《指南》中明确,GB/T23694界定的“企业法律风险”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六)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原则

《指南》给出了企业进行法律风险管理应遵循的八项原则,即:审慎管理、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适应、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纳入决策过程、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1、审慎管理,在进行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尊重法律,要在诚信的前提下进行。策略和方法不应违反法律的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2、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由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进行风险管理活动要充分考虑法律风险与企业战略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3、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适应,为保证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法律风险管理活动要充分考虑企业当前整体管理水平。

4、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由于法律风险发生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法律风险管理活动也都不可能脱离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因此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要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贯穿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5、纳入决策过程,企业所有决策都要综合考虑风险,以便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法律风险也是企业风险范畴,因此要纳入企业决策过程,作为企业决策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6、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与其他风险管理相整合,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7、全员参与,法律风险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发生,因此需要企业所有员工的参与并承担相关责任,各方人员要分工负责,并且要形成法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8、持续改进,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会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企业要持续不断地对各种变化保持敏感并及时做出恰当的反应。

(七)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决策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由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法律风险评估、法律风险应对、监督和检查等四部分组成,而法律风险评估又包括法律风险识别、法律风险分析和法律风险评价等三个步骤。

1、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

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中与法律风险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归纳的一系列过程。通过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可以明确法律风险管理目标、明确与组织相关的内部和外部参数,并可以设定法律风险管理的范围和有关风险准则。

(1)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

外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是指企业外部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法律等各种相关信息。主要包括:本行业的业务模式及特点;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以及自然环境等;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情况及其变化;与本企业相关的监管体制、机构、政策以及执行等情况;与本企业相关的市场竞争情况;本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定位;企业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对法律、合同、道德操守等的遵从情况;与企业法律风险及管理相关的其他信息。《指南》还特别提到,对于跨区域经营的企业,调查时还要特别关注不同地区问可能存在的环境差异。

(2)内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

内部法律风险环境信息是指企业内部与企业法律风险及其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主要包括:企业的战略目标;治理结构;盈利模式和业务模式;主要经营管理流程、部门职能分工等相关信息;在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的使命、愿景、价值理念;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职责、相关制度和资源配置情况;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及法律风险管理现状;利益相关者的法律遵从情况和激励约束方式;签订的重大合同及其管理情况;已发生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或法律风险事件的情况及相关的法律规范库和法律风险库;知识产权管理情况;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以及与法律风险及其管理相关的其他信息。

由于企业所在行业和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对内、外部信息收集范围、内容以及分析方式进行补充和调整,以便为法律风险评估和应对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

(3)确定企业法律风险准则

企业法律风险准则是衡量法律风险重要程度所依据的标准,需要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开始实施前制定,并且要体现企业对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价值观、资源、偏好和承受度,在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确定法律风险准则的因素包括:法律风险管理的范围、对象及分类;法律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以及法律风险的度量方法;法律风险等级的划分标准;利益相关者可接受的法律风险或可容许的法律风险等级;重大法律风险的确定原则。

2、法律风险评估

法律风险评估包括法律风险识别、分析、评价。 (1)法律风险识别

法律风险识别是在法律风险收集的基础上,通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重要业务流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描述、分类、分析归纳,最终形成企业的法律风险清单的过程。

法律风险识别的作用:通过法律风险识别,可全面、系统和准确地描述企业法律风险的状况,为下一步的法律风险分析明确对象和范围

法律风险识别的要点:要掌握相关的和最新的信息,必要时,需包括适用的背景信息,特别是法律法规的变化信息。除了识别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事件外,还要考虑其可能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所有重要的原因和后果。不论法律风险事件的风险源是否在企业的控制之下,或其原因是否已知,都要对其进行识别。

法律风险识别的工具:企业应当选择适合于其目标、能力及其所处环境的法律风险识别工具和技术。

法律风险识别中的工作:风险在哪里;风险的表现是什么;风险的动因和影响。

法律风险识别步骤:①构建法律风险识别框架。目的是为了保证法律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系统性。构建法律风险识别框架要符合自身经营管理需求,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企业主要的经营管理;企业组织机构;利益相关者;引发法律风险的原因;法律风险事件发生后承担的责任;法律领域、法律法规及以往发生的案例。②查找法律风险事件。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研、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检查表法等方法查找法律风险事件,查找法律风险事件要在前面构建的法律风险框架内进行。具体方法在《指南》里明确引用了GB/T27921-2011即《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中的方法。③形成法律风险清单。通过对查找出来的法律风险事件进行归类,确定法律风险,根据法律风险事件以及法律风险统一列表,列示出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可能产生的后果,相关的案例、法律分析意见以及涉及业务单元和部门、经营管理流程等信息,最终形成法律风险清单。

《指南》中提供了法律风险识别的一般框架和思路,不同企业可根据其行业、业务和管理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风险识别开展范围和方式,包括问卷设计、访谈等信息采集方式等。

(2)法律风险分析

法律风险分析是指对识别出的法律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为法律风险的评价和应对提供支持。

法律风险的可能性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外部监管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现有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与执行力度;相关人员法律素质;利益相关者的综合状况;所涉及工作的频次。

法律风险的影响程度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后果的类型;后果的严重程度。

由于法律风险与其他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企业还要对法律风险与其它风险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明确各风险事件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风险组合对企业的影响。

(3)法律风险评价

法律风险评价是将法律风险分析的结果与企业的法律风险准则相比较,或在各种风险的分析结果之间进行比较,确定法律风险等级,并根据风险等级确定风险管理的先后顺序,以帮助企业做出应对的决策。

法律风险评价步骤:①在法律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法律风险进行不同维度的排序。②在法律风险水平排序的基础上,对照企业法律风险准则,可以对法律风险进行分级。③在法律风险排序和分级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其管理的需要,进一步确定需要重点关注和优先应对的法律风险。

3、法律风险应对

法律风险应对是指企业针对法律风险或法律风险事件采取相应措施,将法律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法律风险应对包括应对策略、对现状进行评估、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应对计划三个环节。

(1)应对策略

选择法律风险应对策略至少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企业的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等;企业对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价值观、资源、偏好和承受度等;法律风险应对策略的实施成本与预期收益;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价值观、对法律风险的认知和承受度以及对某些法律风险应对策略的偏好。

(2)对现状进行评估

评估法律风险应对现状至少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资源配置;职责权限;过程监控;奖惩机制;执行者能力要求;部门内法律审查;专业法律审查;法律风险意识。

(3)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应对计划

应对措施的实施计划中应包括以下信息:实施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的机构、人员安排,明确责任分配和奖惩机制;应对措施涉及的具体业务及管理活动;报告和监督、检查的要求;资源需求和配置方案;实施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的优先次序和条件;实施时间表。

企业在制定法律风险应对措施之后,还是要评估一下剩余风险是否可以接受,如果不可接受,就需要重新调整,或者制定新的应对措施。并且还要评估新的措施的效果,直到剩余风险可以接受,这是对于剩余风险的考虑。

在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应对计划时,还要考虑执行法律风险应对措施,会引起企业风险情况的改变,这个改变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需要进行跟踪、监督有关风险应对效果和企业环境信息,并且对这些变化进行评估。必要时要重新制定法律风险应对措施。也可以说,法律风险应对是递进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内外部整个法律风险的变化,对制定的措施进行评估调整,从而保证措施的有效性。

4、监督检查

应对之后,要进行监督检查,这也是贯穿始终的活动。监督检查包括风险管理测试计划的实施,还有环境和风险变化的监控,都是在监督与检查环节中做的工作,通过监督和检查,把信息反馈到法律风险信息当中,进行下一个循环。监督检查作为促进法律风险管理流程执行和改进的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监督检查内容的设置需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①企业相关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②具体法律风险事件的变化分析,针对企业辨识出的风险和风险预警指标进行跟踪分析,实行对风险的动态化监控管理。③对企业制定的法律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进行过程分析,必要时调整,提高执行的有效性。④根据具体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同时结合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管理需求,提出管理改进建议,完成风险管理流程的闭环管理。

5、沟通和记录

沟通和记录贯穿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全过程,是很重要的环节。有效的沟通能够使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目标和价值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促进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记录是实施和改进整个法律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作为整个管理过程的载体和沟通工具,有效保障相关数据的存储和利用。

由于企业各层级人员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点不同,其法律风险偏好和对法律风险管理的期望也不同,因此,企业在法律风险决策过程和法律风险管理执行中应当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沟通,并保存相关记录。同时企业也要保证法律风险管理的责任部门能够与企业其他相关人员能充分沟通,从而获取履行职责所需的相关记录和档案材料,在外部,还需要与监管机构、立法及司法机关之间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

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中,记录是实施和改进整个法律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建立记录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出于管理目的而重复使用信息的需要;②进一步分析法律风险和调整风险应对措施的需要;③可追溯要求;④沟通的需要;⑤法律法规和操作上对记录的需要;⑥企业本身持续学习的需要;⑦建立和维护记录所需的成本和工作量;⑧获取信息的方法、读取信息的容易程度和储存媒介;⑨记录保留期限管理。

(八)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

有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过程,还需要具体实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实施同样也是一个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方针、组织职能、制度流程、资源配置、信息沟通和报告机制以及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文化等。

1、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方针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方针需明确下列事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理念;管理层对法律风险管理的承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目标;企业的法律风险偏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及其他风险管理目标的关系;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目标的层次分解和细化;持续改进的承诺。

2、组织职能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法律风险管理机构或者岗位,职责包括:明确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构或岗位的人员组成,根据企业内部条件和管理需求,必要时可设置企业总法律顾问,从总体上负责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明确内外部法律风险管理资源的分工和合作方式;明确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制定、实施和维护人员的职责;明确执行法律风险应对措施、维护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和报告相关风险信息人员的职责;明确企业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在其本职工作中有关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的职责;建立批准、授权制度;建立考核方法、奖惩制度。

3、制度流程 企业应根据其法律风险管理的目标,建立完善适当的配套制度和行为规范。制度流程需要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将法律风险纳入到流程控制中,确保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切实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确保法律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的统一理解和执行。建立完善要考虑的因素:本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范围和内容;法律风险管理制度、规范的制定要考虑企业的制度体系,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确保一致性;形成对制度规范的定期更新,确保时效性。

4、资源配置

企业需要根据法律风险管理计划,为法律风险管理分配适当的资源。

在资源配置时要考虑的因素:法律风险管理相关人员的技术、经验和能力要求;法律风险管理过程每一阶段所需要的资金及其他资源;法律风险管理目标、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5、信息沟通和报告机制

为保证相关部门信息的互动沟通,企业需要建立法律风险管理信息的沟通和报告机制。既要建立内部沟通和报告机制,同是还要建立与外部利益相关者沟通机制。

建立内部沟通和报告机制的目的:保证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及其调整得到适当的沟通;保证在企业内部充分报告法律风险应对计划实施的效果和效率;保证在适当的层次和时间提供法律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建立与利益相关者协商的程序。

需建立与外部利益相关者沟通机制的目的:对外报告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治理要求;与利益相关者保持有效的信息沟通;树立外部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信心;在发生突发事件、危机和紧急状况时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为企业提供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报告和反馈。

6、管理文化

《指南》中明确,企业应当注重法律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从而促进法律风险管理的贯彻实施,保障法律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在风险管理文化培养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全体员工中树立法律风险管理是大家共同责任的理念,在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上履行防范法律风险的职责;企业领导层对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态度、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承诺要特别重视;提高重要流程及核心岗位员工法律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制定系统化的法律风险管理培训计划,加强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知法、守法和用法水平;加强法律风险管理机构专业人员的法律实务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对内部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形成良好的法律风险管理文化。

(九)附录

附录部分收录了四份资料性附录。

附录A是法律风险识别框架示例。主要从“企业主要经营管理活动”和“引发法律风险的原因”两个角度来构建。引发企业法律风险的原因,可分为法律环境、违规行为、违约行为、侵权行为、不当行为和怠于行使权利六种。 附录B是法律风险清单示例。清单分三个信息区,包括基础信息区、法律信息区、管理信息区。基础信息区主要为编码、风险名称、行为代码及引发风险的具体行为;法律信息区,包括风险涉及到的法规、法条、案例、法律责任和后果、法律建议等;管理信息区,包括风险涉及到的企业内部部门、外部主体、经营管理活动或流程等。

附录C是法律风险可能性分析示例。法律风险可能性分析主要通过对法律风险发生可能性进行量化分析,分析的范围包括:内控制度的完善与执行、我方人员相关法律素质、风险对方综合状况、外部监管执行力度、工作频次等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可以进一步细化为若干评分标准,示例中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别赋予不同分值,从1分到5分,表示发生可能性依次加强,得分越高意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对照该评分标准,可计算出该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得分。

附录D是法律风险影响程度分析示例。

风险事件影响程度是指该风险事件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所产生影响的大小。对法律风险影响程度的量化分析,可以从财产损失大小、非财产损失大小、影响范围三个维度进行,每个维度可以进一步细化为若干评分标准,示例中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别赋予不同分值,从1分到5分,表示影响程度依次加强,得分越高意味风险影响程度越大。对照该评分标准,可计算出该风险影响程度的得分。

四、《指南》的价值与意义 《指南》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国家出台的关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专项标准。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对法律风险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企业法律风险的内涵界定。

《指南》的基本框架体系遵循了国家标准GB/T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的基本框架体系,与国际风险管理标准ISO31000相一致,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前瞻性。

《指南》作为具体风险的管理标准,突出了法律风险的特点,并且进行了细化研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具有普遍实用性。同时在保证普适性和前瞻性的基础上赋予了处于不同阶段和层级企业使用该标准的灵活性,增强了自身可操作性。

第五篇:浙江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及解读

http://zj.zgjsks.com/

浙江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教育 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第—节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节选)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第—章总则

第—条【立法目的】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

第三条【指导思想】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第四条【教育的地位】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五条【教育的任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六条【教育的基本内容】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第八条【教育与国家利益】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第九条【公民的教育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第十二条【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http://zj.zgjsks.com/

第十三条【奖励制度】国家对发展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十四条【管理体制】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

第十五条【教育行政部门】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

第十六条【教育监督】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和教育经费预算、决算情况,接受监督。

第二章教育基本制度

第十七条【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八条【义务教育】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第二十条【考试制度】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并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

第三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第二十六条【办学条件】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合格的教师;

(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第二十七条【办学程序】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核、批准、注册或者备案手续。

第二十八条【教育机构的权利】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

http://zj.zgjsks.com/

(—)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三)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五)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六)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七)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八)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国家保护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二十九条【教育机构的义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三)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六)依法接受监督。

第四章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第三十二条【教育权利和义务】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第三十三条【教育待遇】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四条【教师队伍建设】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三十五条【员工制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第五章受教育者

第三十六条【受教育者的平等权】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http://zj.zgjsks.com/

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三十九条【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为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

第四十条【继续教育】从业人员有依法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本单位职工的学习和培训提供条件和便利。 第四十—条【终身教育】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

第四十二条【受教育者的权利】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四十三条【受教育者的义务】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六章教育与社会

第四十八条【社会公益活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

第四十九条【家庭教育】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http://zj.zgjsks.com/

第五十条【文化机构的教育】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应当对教师、学生实行优待,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提供便利。

广播、电视台(站)应当开设教育节M,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 第五十—条【校外教育】国家、社会建立和发展对未成年人进行校外教育的设施。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相互配合,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工作。

第七章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

第五十六条【专项资金】国务院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第五十九条【集资办学】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根据自愿、量力的原则,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集资办学,用于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危房改造和修缮、新建校舍,不得挪作他用。,

第六十—条【经费使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教育的捐赠,必须用于教育,不得挪用、克扣。

第八章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六十七条【合作原则】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七十—条【经费的法律责任】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的,由同级人民政府限期核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教育经费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的经费。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二条【刑事、民事责任】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http://zj.zgjsks.com/

第七十三条【刑事法律责任】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四条【行政法律责任】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收取费用的,由政府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五条【行政法律责任】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撤销;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六条【行政法律责任】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学员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回招收的学员,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七条【行政、刑事责任】在招收学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回招收的人员;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八条【行政法律责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九条【行政法律责任】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非法举办国家教育考试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十条【追究制度】违反本法规定,颁发学位证书、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责令收回或者予以没收;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其颁发证书的资格。

第八十—条【民事责任】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章附则

第八十四条本法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本文来源:浙江中公教育

上一篇:安全生产会议制度公司下一篇: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