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与解题思路解析

2022-08-20

第一篇:命题与解题思路解析

调查报告命题规律及解题思路

调查报告命题规律及解题思路(附题例) (2011-05-19 16:30:40) 转载教育 ▼

标签:

分类: 高三语文

(一)调查报告的定义:

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三类。

(二)调查报告的文体特点:

1、开头: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有利于作者展开和读者理解整个调查报告的内容。或提示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先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

2、主体:叙述和议论主要写在这部分里,充分地表现主题。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有三种结构形式。

①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来写。线索单

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②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各部分之间或并列,或从属,或主次关系。③对比结构。从自始至终的对比中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结构安排上的对比是为了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对比,使读者在对比中肯定所是,否定所非。

3、结尾:或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展望未来,提出希望;或归纳主题,强调意义;或没有明显的结尾。

(三)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1. 材料真实。报告中所运用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确凿无误。这是调查报告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

2.对象典型。只有被反映的对象具有典型意义,调查报告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3.叙议结合。运用叙述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交待清楚。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表明作者的主观见解,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往往要进行一些议论。

4.针对性强。调查报告反映典型,具有面上的指导作用,因此它具有强烈的针对性。

(四)调查方法:开调查会、个别访问、蹲点调查、现场察访、抽样调查、网上调查、问卷调查等。

(五)调查报告的语言:科学性、简明平实、准确具体、有说服力。

(六)阅读方法:

1.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内容。

(1)迅速准确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把握调查的对象、内容。

(2)阅读全文,了解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注意事件的细节。

(3)重点精读一些总结收集的数据,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2.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1)运用一个或几个典型材料说明观点。 (2)运用对比的材料来突出观点。

(3)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

3.调查报告的鉴赏评价。 4.如何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

题例:

1、本文第

(二)部分运用的引用和列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作用?(5分)

答:(1)引用不同人(包括专家)的说法,能全面真实(作用)反映建筑频繁拆迁造成的危害(内容),具有:①说服力(②权威性或③增强阅读兴趣、可读性)【三者任答一点都可得分】

(2)采用列数据统计的方法,能客观真实、科学准确地(作用)反映频繁拆迁造成的影响的总体情况(数据反映什么情况),更具有说服力。

2、列数据是报告常用的方法。以第一小节的第二段为例,说说其表达作用。(5分)

答:①通过列数据说明网瘾青少年主要是“网络游戏成瘾”,其次是“网络关系成瘾”(数据说明什么问题)。使调查结果更加真实可信。②网瘾青少年与非网瘾青少年在上网目的方面的数据对比,更表明了青少年的上网目的对网瘾有影响。

3、结合全文,请为本报告写一个结尾。(6分)

结尾: 或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展望未来,提出希望;或归纳主题,强调意义;或没有明显的结尾。

4、文章的第一段属于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问题?从后文看,作者采用哪种调查方式?这篇报告用了什么结尾方式?(5分)

答:开头部分交代了两个问题,一是调查的原因、调查的内容(2分);作者调查主要采用了访问采访对象的方法(1分);作者引用诗句结尾,表示了对城市“拉链马路”破坏城市形象的担忧。(分2)

5、请用简洁的语言为文中的三个小节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填入原文中的横线上。(4分)

答:拟写小标题,就是要求概括段落或层次的内容,紧扣调查者设计的调查问题是关键(“企业经营者的阅读现状”、“影响购买图书的因素”、“如何对待网络阅读”、“企业经营者的阅读选择”)。

6、这篇新闻调查所选定的调查访谈对象包括哪些人?这样选有什么作用?

答:选文所选定的调查访谈对象包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助于提高调查结论的可信度。

7、这份调查报告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调查的?是怎样整理、归纳调查所得到的材料的?

答:本调查报告是通过抽样调查法(包括开调查会、个别访问、蹲点调查、现场采访、抽样调查、网上调查、问卷调查)来进行调查的。抽样时能关注到样本的典型性、区域性、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等各种因素,因此,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所获得的数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整理与归纳所得的材料时,作者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列表,筛选出相关数据说明问题,结合调查的目的,最终得出调查的结论。 8.本文的开头部分为什么要详细说明样本抽查的形式与方法,在数据材料的运用上,本文有什么特点?请你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答:调查报告的调查对象应具有典型性,不管从哪方面取材,都必须注意典型性。只有被反映的对象具有典型意义,调查报告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本文开头对样本抽查的形式与方法进行详细的解说,体现的是调查报告的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对抽象方式的详细说明,更能体现作者进行调查时的科学与严谨,所获得的调查结果更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调查报告中所运用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确凿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能虚构,数字必须准确,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这是调查报告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本文的数据均为精确到小数点一位,且通过列表来呈现各组数据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调查报告语言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9、作为对“博客使用状况”的调查,本调查的设计与实施(不包括调查结论)是否科学有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本调查的设计与实施科学有效。理由是:

①本调查以大学生为主要的调查对象,他们可以代表主要的网民群体和主要的博客作者、读者。

②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7.7%,调查的抽样有效。

③调查对象近90%为博客的作者或读者,能够客观反映博客的使用状况。 ④调查样本的年龄分布数据与《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数据相吻合。 ⑤调查对象的专业结构(文史哲、理工农医、艺术体育)比例基本合理。

10、调查报告运用材料说明观点,或用典型事例,或用对比方法,或用精确数字。请就本文的特点,选择一种方法加以分析。

答:要反映出具体情况,数字材料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表达方式简明。反映的内容却十分具体,看似枯燥,但最能说明问题。可以产生文字叙述难以达到的表达准确、一目了然的效果。如在说明大学生压力的时候.一系列数字表明,就业、学习、经济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是当代大学生不能承受之重。“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法是调查报告中最常用、表达效果较好的一种方法。用来对比的可以是具体事例,也可以是统计数字表。如本文在说明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及解压方式时,采用了对比手法,表明性别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等,出现的情况就有差别,为后文阐述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帮助学生做了充分铺垫。

11、这篇调查报告每一部分都是先用数据,然后引用个别人的说法,最后再引专家的评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答:(1)先用数据统计,是列数字,能反映总体情况。(1分)(2)引用个别人的说法,是举例子和引用,能反映具体的情况,(1分)这样点面结合,能客观具体地反映情况,使结论更具说服力。(1分)(3)引用专家的评论,既能你从理论上证明自己的结论,又能指导他人解决问题。(2分)

12、简要概括此调查报告的基本情况。(4分)

答:(1)这项调查由中国能力资源网组织,采用网上专项投票的形式,共收到1382人的投票。(1分)(2)从六个方面设置问卷:工作的挑战性、领导管理水平的高低、公司福利待遇的好坏、各人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空间、公司对员工能力的认可程度、个人职业化程度。(3分)

第二篇:高中历史选择题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

伴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全国高考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新颖的考查方式,更加注重对于考生解题能力的考查,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于题目的命题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才能在解题时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

一、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新课改虽然注重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考查,但其根本的要求是不变的,那就是对于知识的掌握。只有拥有了一定的知识量后,才能凭借所掌握的知识而生发出解题的能力。因此,对于许多同学来说,认真识读课本,背记基础知识依然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必由之路。

二、宏大知识背景背景下的细化考查。由于选择题题目长度的限制,出题者往往借此而考查学生的知识转化与迁移能力,在一个大时代、较稳定的环境背景下,寻找到一个小开口,甚至非常理的知识点来出题。若考生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对出题者的意图把握不准的话,就极有可能被题目所迷惑,选择了错误的答案。

三、文史资料及图像的引用。纵观历年高考真题或是市面上的任何一种考卷,我们不难发现,引用古代文史资料及图像是十分普遍的。这是因为从古代文史资料及图像中,可以由小见大,由点及面的了解到引用的作品所处的历史时期 - 1 -

的特征,又在此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考查,同时也检验到了学生的文言知识及读图能力。

四、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所谓文史不分家,在历史中考查文化知识是名正言顺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以为出题者提供巨大的出题空间,从经史子集,到农历节气,这些知识看似不在同学们的日常学习之列,实则却是出题者的一大法宝,应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五、试题答案更加客观。与教材相比而言,选择题答案更加符合事实,敢于直面历史,直面人性的缺点,全面客观的来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阐述。这对于一些习惯于教材式的“形势一片大好”的大和谐的同学来说,是应该加强注意的。

了解选择题的命题特点,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的正确率。马克思主义指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选择题解题过程中,同样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的。通过学习这些规律(基本方法),有利于提高我们做选择题的质量和效率。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一、明确基本史实。考生应详细识记教材知识,以教材为主,教辅资料为辅,通过总结、回想、对比、阅读、抄写等方式来加强记忆,逐渐消除模糊记忆,增加识记知识的数量和准确度。

二、认清历史细节。细节往往是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尤其是在整个的历史过程中,小细节影响大历史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而这些细节在教材中或许并不是教师授课的重点,却又往往出现在试题之中。这就要求考生们要提高对历史小细节的重视程度,提高知识掌握的完整性。

三、把握时代特征。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区别于其他时代的显著特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正确把握住各个时期的特征,解题时首先判断出历史时期,再以时代特征作为指导,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了。

四、总结专题知识。科学研究表明,性质相似的事物,通过对比,可以增强记忆。历史专题知识的总结恰如其分的表明了这一点。如果把把握时代特征作为横向理解知识来说的话,那么总结专题就是从纵向上来对知识进行理解,在历史学习中,诸如医学、天文、农学、历法等知识,不仅知识点细,而且分布较散乱,但若以专题的形式来进行总结记忆的话,则可以极大的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五、细化边缘知识。多学科交叉考查是新课改的特色之一,历史与文学、历史与地理等多学科交叉也是近年来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出题趋势。针对这种情况,考生在学习、复习中,应把学科交叉作为特殊的知识点来对待,必须十分重视,在平时遇到这一类知识时,最好将此类知识总结在一起,以便于复习。

6、运用全球史观、唯物史观。当今世界已然成为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的发展变化影响到了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试题都是对我们的当下有所思考的。运用全球史观,以深远、广博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人物、事件,亦是出题人的意图所在。与此同时,我们要坚持用运用唯物主义,学哲学,用哲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在中学历史学习中,考试的地位是显得十分重要的,但历史本身是更加迷人的。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丰富心智,成长心灵。

同学们,为了更好的明天而努力拼搏吧!

第三篇:速成版考研英语阅读解题思路与技巧

相信很多同学对考研英语阅读题充满了无限复杂的感情,可谓考研英语成也阅读败也阅读,因此它既是同学们的心头肉也是心头患!很多没有拿下考研英语的同学,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解题思路和技巧,只是盲目地埋头做题,从而与高分失之交臂。那么考研英语阅读怎样解题才是有效的呢?我们来看看吧!

一 了解文章整体脉络与大致内容。

首先,了解文章大致的描述主题,文中出现的各个观点和自己的感情色彩,注意文章和段落的首尾句,注意文中出现人物和事件的作用灯信息。总之,要先对文章的脉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在分析试题时便能从全局出发,因而避免由于某个细节而钻牛角尖的方向性错误。

二 分析题干选项重要信息,定位至文章。

首先要了解选项表达的意思,再判断它考查的是八大考点中的哪一个,以此可以对答案的大致位置和定位要点进行判断筛选,随后根据题干中提供的关键字信息(姓名、地点、时间、专有名词等)定位到文中相应的位置。这里要注意两个关键点:一是同义复现,在定位了正确答案的位置之后,有时我们会发现正确答案也许并不在这一句,这时就需要考虑同义复现了。考研阅读文章的上下文联系是比较紧密的,要注意上下句和上下段之间的衔接,感情色彩的衔接如and, but, therefore等,可以让我们推断出上下文之间的感情转换,以便在我们不理解某句话的意思时从上下文的感情连接和转换推测它的意思,同义指代的连接如this, that, it等,可以让我们通过对某一事物更多的描述推测出它的属性或用途。这些同义表达往往都隐藏了比较重要的信息,即我们在分析题目时需要的线索;二是同义替换(四六级解题也是这个思路,同学们不陌生吧!),一般题干中出现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很多都是将原文的表达进行了词汇或词组的同义转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文中表程度的形容词是great,而选项中可能将其替换为significant,以此来迷惑考生,所以大家在平时要注意同义表达素材的积累和对比。(定位文中关键信息点时,可以把重点部分用笔划出来,便于查找比较!)对这个步骤不太熟练的同学,可以看下 阅读基础90篇 的解析部分,重点查看【选项表析】、【大纲阅读考点】、【定位与分析】以及【干扰项分析】,这些栏目能够比较好地配合上述的思路与技巧,提高大家的解题效率。

三 注意事项。

在排除选项的时候要注意:感情色彩和程度过于绝对的选项不选、两个选项意思表达一致的均不选。另外,命题人会利用细节在选项中设置障碍,一眼扫去可能与原文意思不同的选项有可能就是正确选项,这就是因为我们忽略了某个细节而做出了失误的判断。因此,在判断选项时,一定要谨慎小心,不要错过那些不易被发现的“陷阱”。

第四篇:结构化面试的题型分类与解题思路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正规的考试,尤其是国考,比如高考、考研和公考,它都是经过专家科学论证的,而科学的东西往往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我们通过对结构化面试九大测评要素的深入研究,并在多年的培训经验中总结出六大规律,延伸为六大题型。这六大题型是:

(一)自我认知类

自我认知的第一种题型是自我评价题型,比如,请你作个自我介绍,时间不超过2分钟。请谈谈你的优缺点。请说说你的座右铭等。对于这类题型,考生要注意重点挖掘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在自己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个性特点上。第二种题型是现场压力题型,通过给考生施加压力的提问来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比如,你的专业似乎和我们的要求有一定距离,请谈谈你的看法。对这类题,考生要保持冷静淡定,既要承认自己离理想状态还存在差距,又要尽量说服考官自己在所报考职位上具有的优势。第三种题型是报考动机题型。比如,谈谈你为什么要报考公务员?,再如,现在警务人员压力大,升迁机会少,谈谈你为什么报考?对这种题型,一定要境界性和现实性相结合。

(二)人际关系沟通类 公务员面试中的人际关系沟通考题,主要是对考生人际间的适应、人际合作的主动性、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以及对组织中权属关系的意识(权限、服从、合作、协调、指导、纪律、监督)等方面进行考察的一类题型。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主体分析法,

根据与“我”所发生关系的不同主体,可分为与领导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群众的关系以及与亲友的关系答题过程坚持四个原则,即工作优先原则、自我反省原则、沟通协调原则、总结展望原则。比如: 例:你策划一个方案,领导没有采纳,反而批评你,你怎么办?(与领导的关系);

例:处长要出国学习,安排你负责处里的工作,有两位老同志,老是找理由,不来上班,这时你怎么办?(与同事的关系)

例:如果你是新招收的公务员,最近有群众投诉你行政不作为,你如何处理?(与群众的关系)

例:如果你入职后,到执法单位上班,常有你的亲人或者熟人来找你办一些违反政策或者原则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与亲友的关系)

(三)计划、组织、协调类

所谓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就是指为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而具有的预先系统地安排工作以及过程中合理调配各种资源的素质。它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计划是参照,组织是执行,协调是方法,三种能力对于一项工作或任务来说,缺一不可,互为条件。计划组织协调能力是公务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计划组织协调能力类题目几乎是各级公务员面试的必考题目,且呈现越加重视的趋势。

此种类型基本解题思路:按照时间维度展开:表态+三环节(准备、实施、总结)+升华。要素分析: 表态:一定是谈事件本身的积极意义

准备:即事前。做好调查工作,计划好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主题以及资金

实施:即事中。根据工作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完成工作。 总结: 即事后。交通(返程交通);清理(清理现场);结算;撰写工作总结

升华:提升的过程,又一次表态

亮点:是否有个性化元素。就某一个环节,具体阐述,具体情景化描述

比如,很多干部去基层锻炼,都是走过场,或者度假,如果你是组织部的人,负责干部锻炼的监督,现在让你针对下基层做一个调查,你怎么做? 再如,单位准备组织老干部外出旅游,由你负责,你该怎么组织?

(四)综合分析类

所谓综合,就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但是综合绝不是把各个部分、各组成因素机械地凑合起来,而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所谓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分析题解题的两种总思路: 流程思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辩证思维:观点的合理之处——观点的不足之处——对策 答题展开过程中的两种分析方法:

第一是主体分析法:分清主体,分类解决。比如,请谈谈你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这里面就涉及到生产企业、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新闻媒体、消费者等几类主体。第二是四因素分析法:思想因素、制度因素、监管因素、利益因素。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可以从思想意识不到位、监管不力、制度不健全、利益促使等方面回答。

(五)情景应变类 情景应变类问题主要考查考生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能否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即面对突发情况和压力,情绪稳定,表情自然,不手忙脚乱。第二是能否善于解决问题,即面对突发情况,能迅速找到解决办法,考虑周到细致,方法合理有效。第三是思维的灵活性水平,即是否反应灵敏、积极,敏锐把握事件的潜在影响,有序应对突发情况。解题基本思路:抢救生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有生命的抢救生命)→→稳定情绪→→汇报领导→→启动预案、成立小组→→查找原因、总结汇报。比如,你们村接到消息会发洪水,你作为驻村干部,怎么办?

(六)言语表达类

言语表达类主要考核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言语表达类主要包括串词、编故事、致辞、演讲四种题型。比如,请以“人民、稳定、GDP”编一段话。再如,请以“选择”为主题发表三分钟演讲。这类题目,一是重在平时的积累和储备,二是通过举例子、讲道理的形式来答题。

第五篇:命题推理解题技巧

从历年公务员考试推理判断部分题目的特点来看,逻辑判断题是有作答规律可循的,在解此类题目时有几种常见的技巧,需要考生重点掌握,从而快速辅助考生做出答案,中公教育专家在此对命题推理解题技巧进行讲解。

(一)文氏图法

一个概念的外延可以用一条封闭的曲线来表示,直言命题可以用文氏图来表示主项和谓项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如下:

1.当题干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依次分析出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全异关系、真包含关系,然后结合文氏图进行解答即可。 2.当题干给出多个直言命题,一般来说这些命题都是真的,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推理。此时可根据直言命题真假关系,画文氏图来进行解题。

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同一个直言命题其主项和谓项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多种情况,做题时需要考虑全面。

【例题】在某次交通整治民意代表座谈会的代表中,一个是黑龙江人,两个是北方人,一个是广东人,有两个人只负责客运业务,三个人只从事货物运输。 如果以上的介绍涉及了该次座谈会的所有代表,则参加这次座谈会的代表( )。 A.最少可能是3人,最多可能是8人 B.最少可能是5人,最多可能是8人 C.最少可能是5人,最多可能是9人 D.最少可能是3人,最多可能是9人

中公解析:本题答案选B。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题中所提到的人的身份间的关系,在计算人数时要注意:是包含关系的不要相加,是全异关系的需要相加,交叉关系则要具体情况具体讨论。

题干中主要涉及到黑龙江人(1)、北方人(2)、广东人(1)、负责客运业务(2)、从事货物运输(3)等概念。其中,黑龙江人和北方人之间是真包含于关系,北方人和广东人之间是全异关系,负责客运业务和从事货物运输之间也是全异关系。

若要人数最多,则概念之间尽可能是全异关系(如图1),但黑龙江人一定真包含于北方人,所以最多应为2+1+2+3=8人;最少即概念之间尽可能互相重合,于是2个北方人和1个广东人完全可以包含于负责客运业务或者从事货物运输的,但是2个负责客运业务的和3个从事货物运输的不可能互相重合(如图2),所以最少应为2+3=5人。故答案选B。

(二)矛盾法

矛盾法是指根据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之间的关系来解题的方法。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可以从一个直言命题为真推出其矛盾命题为假,也可以从一个直言命题为假推出其矛盾命题为真。 当题干通过对话或其他形式给出多个直言命题,并指出其中真假命题的个数,其中存在明显的矛盾关系,此时可采用矛盾法解题。

【例题】对某受害人的五位朋友进行侦查分析后,四个警员各自做出了如下推测: 甲说:“这五个人都有嫌疑。”

乙说:“老陈不能逃脱干系,他有嫌疑。” 丙说:“这五个人不都是有嫌疑的。”

丁说:“五人中肯定有人作案。”

如果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推测正确,那么以下哪项为真? A.甲推测正确,老陈最有嫌疑 B.丙推测正确,老陈没有嫌疑 C.丙推测正确,但老陈可能作案 D.丁推测正确,老陈有嫌疑

中公解析:本题答案选B。题干给出了多个直言命题和这些命题的真假情况,可考虑用对当关系解题。

甲的话和丙的话矛盾,必有一真一假,由只有一真可知乙和丁的话均为假,由乙的话为假可知老陈没有嫌疑,进而可以推出丙的话为真,甲的话为假。故答案选B。

上一篇:面试中自我介绍禁忌下一篇:描述同学情深的句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