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组织生活制度问题

2022-12-19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制度的使用越来越多,制度是一种需要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如何制定一个合适的制度?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坚持组织生活制度问题》,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坚持组织生活制度问题

浅谈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录

第一章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现状 ................... 1 (一) 保障人数基本稳定 .................................... 1 (二) 低保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大幅提高 ...................... 1 (三) 财政投入逐年增加 .................................... 2 (四) 分类救助体系配套实施 ................................ 2 第二章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 3 (一) 观念问题 ............................................ 3 (二) 保障标准不合理 ...................................... 3 (三) 低保资金筹资渠道较为单一 ............................ 4 (四) 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体系 .............................. 4 第三章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产生各种问题的原因 .................... 3 (一) 观念问题产生的原因 .................................. 4 (二) 保障标准不合理的原因 ................................ 4 (三) 低保资金筹资渠道较为单一的原因 ...................... 5 (四) 监督管理不到位的原因 ................................ 5第四章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 ........................... 6 (一) 转变观念 ............................................ 6 (二) 制定科学合理的保障标准 .............................. 6 1.低保标准定期进行调整 ............................... 6 2.建立科学合理的测算指标体系 ......................... 7 (三) 调整财政支出、拓宽筹资来源渠道 ...................... 7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低保支出比重 ............... 7 2.拓宽筹资来源渠道,扩大低保资金的来源 ............... 7 3.充分调动民间资金的积极性 ........................... 8 (四) 完善管理,强化监督 .................................. 8 参考文献 ................................................... 10 浅谈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

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城镇社会救助工作的主体,当前我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各方面依然存在不同的问题,为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转变救助观念、合理制定保障标准、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及完善法制建设。

【关键词】最低生活保障;城镇低保;问题;对策

一、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现状

(一)保障人数基本稳定

从我国民政部发布的历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来看,1998年我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人数仅为184.1万人,保障人数较少,而到了2002年保障人数一跃增至2064.7万人,较1998年的保障人数有了跳跃式的增长,到2011 年11月我国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275万人,占全国非农人口的5.1%。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保障人数增速逐步减缓,保障人数基本稳定在2200万-2350万人之间。

(二)低保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大幅提高

城市低保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是衡量我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水平的两个核心指标。前者是各地方政府制定用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均每月所需的金额,而后者是低保标准扣除救助对象个人收入后,每人每月实际领取的现金金额。在2003年,我国平均低保标准仅为每人每月149元,低保平均支出为58元,到了2006年分别为169.6元和83.6元2008年增长到205.3元和143.7元,2010年为251.2元和179元,2011年增至278元和210元。我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标准及补助水平的逐年提高,极大缓解了城镇贫困居民的生活困难,有助于提高其生活水平及消费水平。

(三)财政投入逐年增加

在我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之初,所有保障资金均由各地区的地方财政负担,从1999年开始,中央财政开始补助我国部分贫困地区,且补助范围和力度逐年增加。2003年全国城镇低保支出资金150.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92亿元,到了2007年全国城镇低保资金支出277亿元,中央财政支出160亿元,2008年为393.4亿元和266亿元,2009年则为482.1亿元和359.1亿元,2010年增至524.7亿元和365.6亿元,中央财政补贴力度的稳步增加为我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四)分类救助体系配套实施

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突破了传统救助制度的保障范围,从单一的生存型救助向综合的生活型救助及发展型救助转变,并逐步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以优待抚恤、临时救助、专项救助、社会互助等救助方式为有益补充的多层次、立体式、广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该体系基本涵盖了贫困居民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如: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等。从而从多个层面缓解了城镇贫困居民的生活困难,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脱困能力及生活水平。

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问题

一方面,制度的实施主体在救助理念上还存在较大缺陷,没有树立好正确的政绩观,为了自己的政绩去实施政策,消极救助与补偿甚至中饱私囊,利用权力挪用保障资金。另一方面,不少低保人群对低保形成依赖心理,并影响周围群众,出现了“低保养懒汉”,在“政府的钱不拿白不拿”的思想支配下,向政府部门隐瞒收入,争保、赖保。

(二)保障标准不合理

现时的救助保障标准相比于现今物价仍属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长期沿用老标准,保障标准并没有紧随时代的发展,失去时效性。而且,保障标准的制定方法缺乏可行性,经济不同的地区却使用相同的保障标准。

(三)低保资金筹资渠道较为单一

现阶段我市城镇低保制度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而且对地方财政造成一定的压力。我国民间资金对低保的投入积极性不高,各方对低保的关注度不够,致使目前低保资金的来源比较单一。

(四)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体系

在对申请者的收入核查、低保金的审批、发放等工作缺少严格的管理,甚至还有些混乱;低保金发放不及时,甚至有截留扣压现;城市低保信息公开、违规、处罚都缺少必要的监督;一些基层社区低保工作人员没有电脑,低保对象申请、发放都是靠手工操作,不能实现信息的共享,导致冒领、多领现象的发生。从总体上看,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低保管理机构相对比较健全,管理相对规范;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管理机构仍不健全,工作力量相对薄弱,管理较差。

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产生各种问题的原因

(一)观念问题产生的原因

保障我国公民的基本的生存权利是我国城镇低保制度的基本救助理念,为城镇贫困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救助更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然而在该项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制度的实施主体没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没深入群众设身处地为低保人群服务,只顾及自己的政绩观,消极救助与补偿。

虽然城镇低保制度提供了低保人群的基本生活救助,但仍有不少低保人群本来能靠自身劳动脱贫,却一味领取政府的救助资金度过日子。他们总认为接受政府的接济是理所当然,养成了懒惰的习惯,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导致他们永远无法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

(二)保障标准不合理的原因

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物价上涨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幅度也在飞速提高,现时的救助保障标准相比于传统的救助保障标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的幅度远追不及。所以相对来说,当前我国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仍然偏低。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一直是我国低保制度的核心内容,但在当前我国城镇低保标准的制定过程中,由于缺少一个统一的科学制定低保标准的规划和要求,致使在全国范围内出现许多种保障标准的制定方法,由于这些方法主观随意性较大,导致我国城镇低保标准的制定出现了许多不规范和不合理的地方,极大的地影响了城镇低保的实施效果。

(三)低保资金筹资渠道较为单一的原因

虽然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应保尽保”的目标,但目前最突出、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低保资金存在较大缺口。现阶段我市城镇低保制度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而且对地方财政造成一定的压力。虽然近几年来,中央用于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助资金连年翻番,但各级政府的财力始终是有限的,我国尚未形成各级地方政府有效的低保资金拨付机制,在巨大的低保对象的需求面前,应保未保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现行政策标准下,目前我国城镇低保资金仍存在着较大缺口。此外,我国民间资金的积极性尚未调动起来,公益团体和慈善事业很不发达。总之,我国目前低保资金的来源比较单一,多方筹备资金渠道不畅通,尚未形成有效的资金筹集机制,使得部分本该得到政府救助的城镇贫困居民游离于低保制度之外,未能确保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

(四)监督管理不到位的原因

相关法律的实施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力,在低保基金的筹集和运营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了低保资金管理混乱、非法挪用及违规使用低保资金现象在我国部分地区大量出现。同时,对城镇低保制度的实施、管理与监督机构在政策法规方面没有严格的划分,很容易造成救助工作的随意化及职能的交叉重叠。除此之外,还缺乏对城镇低保对象的救助权利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使得低保对象在自身的救助权利受到侵害时很难及时有效地得到矫正与保障。

四、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

各级政府在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多注重人文关怀,试着从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能将城镇低保的救助思想仅仅局限于消极的救助与补偿,而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救助理念,从精神上帮低保对象走出贫困。政府还要加大宣传,贫穷只是城市低保群体的外在表现,贫志才是根本的原因,所有的社会组织和成员都要正确对待、认识他们的遭遇,充分理解、同情他们的境况。政府也应从政策层面上变“授鱼”为“授渔”,在强化政府、社会救助的同时,激发他们的自立、自强精神,充分发挥再分配投入的社会效益。

媒体要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城市低保群体成功创业的先进事迹,塑造由弱到强的低保群体形象,宣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百折不挠对待困难的精神,开展“如何脱贫退保,如何走出困境”等针对性强的专题讨论。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支持的改革发展的大局。鼓励他们强化自我发展意识,化挫折为动力,从心理困境中奋起,做生活的强者。让社会理解他们的困难,政府的救济做到有的放矢。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保障标准

1、低保标准定期进行调整。

由于各地区的城镇低保标准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必需品上涨水平及GDP增长率的影响,所以低保标准需要定期进行调整,最好是一年调整一次。这样才能最及时有效地缓解生活必须品上涨水平给低保家庭带来的压力,不过调整的多少应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对当地财政构成巨大压力。

2、建立科学合理的测算指标体系。

农村低保涉及人员多,居住分散,家庭收入复杂且变动大,首先这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进行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全面的排查和摸底。其次,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际调研,从而准确界定低保对象,科学核定收入。

为了更有效地消除“属地管理”的弊端,民政局应以全国各地区制定的低保标准为基础,并在对他们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几个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科学的具有指导性的标准制定方法。

(三)调整财政支出、拓宽筹资来源渠道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低保支出比重

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努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社会保障的支出力度,探索合适的财政转移支付渠道,保证低保资金的来源。社会救助经费在国民收入中应占有一定比例,并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应该在整个财政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保证其支出的需要。

2、拓宽筹资来源渠道,扩大低保资金的来源

当前城镇低保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所以应结合当前我国国情,大力吸纳社会资金,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各级政府财政资金方面的压力,减轻财政负担,更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低保人员的重视和关心。可以开辟个人所得税为低保制度的专项财源。即:根据社会中值收入计算得出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线,并在中值收入的50%-6O%处设一条贫困线,凡收入在起征线上的公民均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所得税采取累进制,收人越高的人缴纳的税就越多,而收入在起征线与贫困线之间的公民则免交个人所得税,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则可以从政府所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中自动得到补偿。该项政策不仅可以有效 的调节我国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更可以保障低保资金来源的持续性。

3、充分调动民间资金的积极性

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在当前各级政府财政都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应该充分调动民间积极性,共同募集资金。民间资金具有创新性、灵活性、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为此,我们要重视民间的力量,政府应该大力倡导慈善赈济,使“举小善”成为社会风尚。我们可以借鉴国际做法,对捐赠给社会救助民间组织的资金免税,以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另外,我国的福利彩票的销售额日益增加,由于福利彩票的收入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特点,政府可以考虑将销售福利彩票收入的一部分收入辟为城市低保资金,用来缓解社会救助经费不足的矛盾。

(四)完善管理,强化监督

为了实现全国城市低保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应争取为所有的低保机构配备上电脑,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此基础上,实现低保工作从申请、受理、核实和审批全程信息化,在民政、社区服务中心、银行等部门实行资料共享,从而实现保障工作的准确、快捷、科学。我国城市低保工作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是,低保资金严重不足但保障对象规模庞大,并且这个矛盾在短期内难以解决。因此,我们要加强社会监督,健全监管体系。

并且对不正当使用低保救助资金及擅自挪用与侵占救助专项资金的人员,根据其情节严重及造成的社会影响,追究其相应的行政、民事及法律责任,情节严重者还要追求其相应的刑事责任,以此来严厉打击那些侵占、挪用等违法行为。此外,还应该建立有关城镇低保的投诉与行政复议制,使低保对象有一个畅通的投诉渠道,对言之有据的投诉,可以让其提请行政复议。还可以适当借鉴一些国际经验,建立专门的部门及法庭来专门管理低保纠纷引起的案件,以确保低保对象的合法权益不再遭到非法侵害,能及时获得司法援助。 参考文献:

1.陈颂东.财政支出结构的国际比较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改革,2004(01) 2.王朝明.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李薇薇.关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J],社会保障制度,2002(1O) 4.杨馨璇,滕建华,尹岳伟.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保障制度,2012(06) 5.徐月宾,张秀兰.我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若干问题探讨[J].东岳论丛,2009(02):23—24.

6.王有捐.对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J],社会保障制度,2007年第02期

第二篇:坚持群众路线解决突出问题

坚持群众路线 解决突出问题 汇聚群众力量 深入推进学校内涵建设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主题发言摘登

校长刘军 2014年4月25日

同志们:

根据学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安排,今天由我做主题发言,主要是结合学校实际,谈一谈对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和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推进学校内涵建设的一些想法,同时也是对在座的督导组的领导同志和其他同志做一个学习汇报。

我汇报的题目是《坚持群众路线,解决突出问题,汇聚群众力量,深入推进学校内涵建设》,主要从提高认识、查找问题、促进学校发展三个方面来谈一些个人意见,与大家交流探讨。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是一项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领导干部自身能力、带动学校发展的良好机遇,我们要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认真领会中央的精神,借助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强学校的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一、要充分认识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对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现实意义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任何一个政党想要统治一个国家,必须有民众的支持。

我党之所以能够历经90多年的风风雨雨,缔造出今天繁荣昌盛的新中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依靠人民群众,以为人民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根本宗旨。历史经验证明:群众路线就是我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以习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把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把改进作风作为推进工作的突破口,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推动新时期党的各项工作“落地生根”,促进党员干部“干实事,接地气”的有效方式,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这也体现了党中央把群众利益和基层实际放在首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群众郑重的承诺。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深刻领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以“认真”的精神,不走样、不打折扣,按步骤、扎扎实实地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结合学校实际,我想从五个方面来谈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现实意义的认识。

一是从大学的根本宗旨——培养人才的高度来认识 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党的教育方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十八大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内在需求,提出了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教育方针和今天社会环境的变化决定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着双重任务。一方面是传授知识。使学生有知识、有文化,能系统地掌握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道德情操,成为与人民有深厚感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中坚。

但是,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由于办学理念的不同、教育方法的缺失、育人者的作风不实等,导致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现实需求不一致。特别是高校“四风”的存在,影响了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对党的信任、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

大学四年,正是一个青年人生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社会的美好和丑陋,都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常说,现在的学生太社会了、太缺乏责任感了,对社会负面的东西接受的太多了等等,但我们是否扪心自问过,我们作为教育者是否很好地承担起党赋予我们的这份历史重责,是否想到我们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大学的形象和素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教师的教风、辅导员的工作作风都对学生“三观”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四风”的危害性和顽固性,找准问题,对准焦距、抓住要害,深刻剖析根源,拿出可行办法,真正解决问题,实现师德师风、学风校风和工作作风的明显改进。学校有好的风气,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竞争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二是要从实现“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的高度来认识 学校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风气,必须要有一支好的干部队伍、德才兼备的教职工,必须要有好的管理机制。虽然从总体上看,我们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我们的教职工是好的,兢兢业业为学校发展工作着。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水平和素质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的管理体制机制也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将通过学习、查摆问题、改进工作作风、改革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为学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要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度来认识。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的规模扩张已告一段落,从整体上进入以强化特色、提高质量为主的转型期。现在的群众已不再满足能上大学,而是强烈要求上好大学。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地方普通高校来说,从规模化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临很多困难,是一次充满艰难的再创业历程。

原因就是我们“家底薄”。这种薄,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基础上,更多地体现在学科专业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大学文化底蕴和大学精神的传承等等方面。

我校虽然有60多年的建校历史,但有30多年的时间是在大学、中专、专科、工厂间反复折腾,上上下下,分分合合,始终是在办学的起点附近踏步。改革开放后,虽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无论是在兵总时期,还是划归辽宁省管理后,我们始终不是排在前面重点支持的对象,始终是处于小老弟的位置,这一点是无须讳言的。 学校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发展的速度还是略低于同类兄弟院校。当然,相比那些有着上百年建校历史,部属、省属重点支持的98

5、211院校,我们得到的国家政策和经费扶持都太少了。而且学校在新校区建设中又背负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至今我们还在为历史遗留问题还账,资金也始终是困扰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还有,我们没有一个真正传统意义上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像建大,在恢复办大学之前,建筑工程就是它的传统特色学科,恢复办大学之后,建筑工程学科一直在不断做大做强。发展到如今,已在全国有一定的话语权。这就是一个学科历史延续和积累的必要过程。

我们理工大学是以兵器制造和引信制造起家的,但走到今天,兵器制造已转为民用机械制造,引信早以停办,机械学科应是学校办学历史最长的学科,但几十年过去,这个学科没有出现我们期待的突破。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大做强的国防特色学科也仅有十年多点的历史。所以,我们学科积累的历史还相对短暂。这说明学校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难度相比那些基础好、底子厚的院校来说要大的多,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要大得多。

大家都知道,在高等教育的竞争中,各个高校并非在同一起跑线上,并不是公平的竞争。但这不是我们放弃竞争、放弃发展的理由,放弃竞争就等于放弃发展,就只是坐以待毙。在基础弱的条件下,还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还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靠什么?靠良好的作风建设,靠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靠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是我们加强内涵建设、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四是要从建设和谐校园的高度来认识 家和万事兴。没有一个和谐的校园氛围,学校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提高师生员工幸福指数的愿望也无法实现。要建设和谐校园,不是一两个领导力所能为的,重要的是要将所有教职员工的心凝聚在一起,劲往一处使,要调动所有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怎么做到这些?这就需要好的作风,需要真真正正走群众路线。这就需要我们心里时刻装着师生、想着师生,更多的走进教职工、走进学生中,和他们心连心,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真正地为师生员工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师生的信任和拥护,不断凝聚和调动干事创业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到基层征求意见,我感受到师生员工对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抱着很大的期望,也认为我们通过改进工作作风能实实在在地给他们办实事。随着活动的深入,可能会有很多历史遗留的棘手的问题等着我们解决。我想,我们都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合理的,我们要尽快给予解决,不合理的,我们要做好思想工作,道理要讲透,感情要贴近。我们要以焦裕禄为榜样,要有“心中装着全体人民”的公仆情怀,坚持立党为公,深入师生,为师生办实事,建设和谐校园。

五是要从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高度来认识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我知道学校的发展与广大师生的期盼有差距,与人民群众的期望有差距。面对省内外各大学间的激烈竞争,面对学校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面对高等教育综合领域改革全面深化的新形势,我也一直在想,应该如何更快地实现沈阳理工大学的战略目标?如何使学校的发展战略深入到每位师生员工的心中?如何让全校上下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应该说,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给了我们一个能促使大家凝聚共识,汇集众智,共谋发展大计的绝佳良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很必要、很及时、也必将很有成效。

所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促进我校发展的重大政治机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要实事求是,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查摆“四风”问题 查摆问题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问题找得准,根源挖得深,才能为下一步的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找到突破口,才能真正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

怎么查找问题?中央已有明确要求,一定要聚焦到作风建设,要集中精力解决“四风”问题,也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具体到学校,“四风”问题具有我们自己的特殊性,我们有必要、也应当联系实际、结合工作,对照党章的要求、对照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对照师生的要求,认认真真、实实在在查找所在单位的问题、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们校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必须要带好头,做好示范。火车开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我们带头做好了,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开展得有成效,达到预期目标。

问题能不能找准,根源能不能挖到,我想关键在于怎么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一是“照镜子”。我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镜子”是什么?我想应该有两面镜子,一面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即师生,另一面应该是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这个镜子怎么“照”?应该是从师生的需求照,以服务师生的水平和标准来照镜子,以领导干部岗位要求来照镜子,以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标准来照镜子。

二是“正衣冠”。衣冠是标准,是形象。党员要对照党章要求,正衣冠;干部要按照“三严三实”的标准,正一正衣冠,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要按照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标准正衣冠,抓好学科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找到差距,抓好实效。

三是“洗洗澡”,是要勇于做好批评与自我批评。凡事要坚持实事求是,讲真话、讲实话、办实事;凡事要出于公心、与人为善;要阳光,要坦诚,不搞阴谋诡计。

四是“治治病”。既要治自己的病,也要帮别人治病。、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认真查找问题并进行整改,要立行立改,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虽然,从总体上来看,学校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讲政治、抓落实,密切联系师生,有着较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团结和带领师生员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发展成绩;绝大多数党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是,“四风”问题在教风、学风、工作作风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体现。如:

在学风方面,有的干部对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深刻内涵认识不足,对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学而不思,学而不用;有的缺乏提升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的紧迫感、危机感,一年到头读不上几本好书,知识和能力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跟不上学校发展的步伐。

在工作作风方面,有的干部对学校改革建设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盲目、被动应付,少了为学校事业发展服务的热情和激情,缺了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的在抓教学、搞科研、做工作上办法不多,功夫不深,花的心思少,下的功夫小。有的从不进学生宿舍、教室、食堂,淡忘了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根本宗旨;有的思想消极,作风懒散,不顾大局,工作责任心不强,怕担责任等等。

在教风方面,教学质量考核机制不明确,个别老师授课重量不重质等。

我们要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弄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真正解决服务师生“最后一公里”问题,真正做到“三严三实”。这样才能真正使沈理工工作作风形成新的面貌,使沈理工的教风、学风形成新的风尚,使学校科学化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使我们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步伐能够更加扎实,使我们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提高,让大家团结一心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服务师生,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取得明显实效。

三、要注重实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切实推进学校内涵建设

这周一,我召集各学院院长开了个征求意见会。我挺有感触。有的学院老师听说有这个会后,找到院长,要求院长必须把他们的意见带给校长。先不管意见合理与否,这说明教职工对我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充满期待。

我也很感动,基层单位对我们校领导班子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个人的工作也给予了理解和支持。院长们提了很多事关学校、学院及教师个人发展的具体问题,这使我更感到,我们解决问题应该从师生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关系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把改进作风的成效落实到基层。要结合学校实际,解决教风学风、学术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深入教学科研一线接触师生员工不够,民主决策体制机制不健全,师生员工切身利益问题解决不及时、不到位,懒散、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解决精神懈怠、安于现状、追名逐利、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解决校内资源分配、后勤、招生、职称评审、科研经费管理、干部选拔、党员发展、评先评优、学生奖助学金评定等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密切与广大师生的联系,不断汇聚推动学校发展的正能量,实现两手抓,两手硬,切实推进学校内涵建设。

1、要以满足群众期待为奋斗目标,广泛凝聚学校发展共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转向以强化特色、提高办学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育发展观,努力走出一条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把内涵发展贯穿学校发展的全过程。

在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一个准确、清晰的战略定位,一个正确的发展战略。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我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是遵循了我校办学历史、学科特点、社会服务的办学特色,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是完全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符合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满足了广大群众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广大教职工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期待。

但是在办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我们一些教职工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了解不深,理解不透,不能很好地指导工作。个别人持有畏难情绪,有悲观消极思想;也有人认为学校的发展与个人无关,工作消极,混日子…..。我们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党群上下形成共识。因此,此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办活动”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以群众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让大家敞开胸怀,各抒己见,把疑虑和困惑都摆出来,共同探讨“教学研究型大学”和“三大战略”对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使大家明白,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并非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并非随大众,也并非“形式主义”,而是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沈理工人的又一次奋勇拼搏,是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又一次探索。

我希望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将学校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渗透到学校内涵建设的各个领域,落实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建设、社会服务等每个方面,凝聚全校的力量,加快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

2、要以赢取群众信任为动力,创新学校管理体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今年,国家教育部把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教育部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领域改革实施意见,关于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都将陆续出台,我们要积极关注国家和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结合学校实际,紧紧抓住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学校内部治理等关键环节,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深化改革。

可以预见,随着高等教育综合领域改革的深入展开,学校也将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同时,以往改革所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将凸显出来,改革的难度将前所未有。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披荆斩棘的过程,积极推进改革就是破除“享乐主义”的最好形式、最大动力。在长期的改革与前进过程中,要想让群众理解与信任并得到群众的支持,就必须要改革创新学校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真正实现“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构建起统一领导、多元治理、和谐善治、科学发展的内部治理结构,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成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以获得群众支持为着力点,大力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一是,要以创新教育为引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始终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要紧紧围绕培养内容、形式、制度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构建培养灵活、评价多元、分工明确、种类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思想品德、人文素养的融合发展。要以学生为本,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近两年来,学校获得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多项;获得省级工程专业改革试点和重点建设项目等10多项。今年我们又启动了CDIO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这些项目都需要我们集中精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建设,同时这些项目也是对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进一步充实。

要加快进一步完善以考核和评价为基础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这也是在周一征求意见时,各学院院长一致呼吁的。只有建立起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才能真正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是,要大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学校要实现转型发展,学科建设是最重要的抓手和突破口,因为学科建设是学校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学科建设的好坏从根本上影响学校未来发展,决定着学校所处的地位,我们要从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高度来认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这两年我们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标志性的突破,但是如何把这种突破转化为强大的学科竞争力,这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要提升学科竞争力,关键是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学科团队与高层次人才建设上要取得突破。根据学科建设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制定人才队伍培养计划,不遗余力引进符合学科发展方向的高层次人才。

一所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知名大学,常常是因为某一学科或某几位教授的知名和引领。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全球的知名度就源于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它的知名度仅次于哈弗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物理和航空技术是世界顶尖的学科。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大学校长田长霖曾说,加州理工学院为什么会变成这么著名的大学?它的腾飞就是靠两个教授,一个是密立根,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使这个学校的实验物理迈进了世界一流;另一个是冯·卡门,他是钱学森先生的老师,他把美国的航空技术带起来了。有了这两位,加州理工学院就世界知名了。

我校学科要上水平,必须有高水平人才来引领,这是无需置疑的。

第二是要强力整合学科资源,拓展学科发展平台,打造学科群,实施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确保标志性任务如期完成。必须完成好首批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重大学科平台的建设等任务。

三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能力。现在看来,科技创新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众多兄弟院校年科研经费到款额已达亿元的形势下,我们还在为突破5000万大关而努力,真有些汗颜。)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想应该从两方面寻求突破:

首先要完善制度建设,实现科技管理的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要加强政策性管理,通过制定管理章程,对教职工进行引导并营造需要的氛围。比如,要围绕重大需求,以创新为导向,制定并调整科技政策与措施,建立科研创新激励体系。改革科研考核方式和年限,鼓励相关教师潜心从事科学研究。在职称评审条件的设置上,要鼓励教师承接大项目、大工程,产出大成果,并实施转化等等;要加强指导性管理,从专业的角度对教师的科研活动给予指导,使其取得更好效果;要加强服务性管理,帮助教师完成一些辅助性工作或解决一些切身问题,提高认同感和增加学术时间;要加强监督性管理,规范科研经费使用,监督学术不端行为,体现制度的严肃性。

其次要加快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形成科研创新合力。要改变“一个教授+几个研究生”的封闭科研模式,要鼓励青年教师加入研究团队,组建跨学科的科研攻关团队,努力促进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促进学校与社会深度融合,把各种创新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最大限度地共享各类创新资源。要与其他科研院所、企业紧密合作,对接国家战略,瞄准前沿科学问题、瞄准重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瞄准产业发展机会,同时要为技术转移找到出口,打造深度产学研联盟,为国家、社会创造效益。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的发展中,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强,学生才会强,学校才会强。

由于我们师资队伍的主体是由原沈阳工业学院和沈阳工业学院专科学校的教师构成,近几年又陆续进了一些青年教师,从整体水平上看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上都有不合理的地方。好几个学院在整体教师缺编的同时,个别学科专业的教师又有冗余。在急需教师的情况下,高层次的教师又引不进来。我们制定的引进本硕博都是

211、985院校毕业的人才计划几乎流产。这次征求意见时,有好几个学院院长不约而同地提出要降低招聘标准。

我未置可否,但心里很不是滋味。南京大学早在2011年在教师招聘时就停止招聘中级以下职称的教师,我们到现在,连一个本硕博都是98

5、211院校毕业的毕业生都招不进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我想,我们应该思考一下我们的政策、管理办法、程序有没有问题,有没有应该改进的地方。还有我们的工作是否做到位,是否有刘备三顾茅庐的情怀?是否做到了像引进杨绍卿院士那样孜孜以求之,用感情留人?

有的院长提出应该改变招聘工作程序,我看可以考虑。现在社会生活节奏都这么快,时间就是生命。谁会用一二个月的时间只等你一个二三流学校的答复?我们招聘人才其实就是在与其他学校抢夺人才。在高校人才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能四平八稳、等着送上门的人才恐怕也是没人要的人才。

我们的人才工作理念、思想、工作作风都应该进一步改善。我相信,只要我们工作做到位,在人才济济的大千世界,我们一定会引进我们心仪的人才。 同时,我们要继续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的原则,加强自我培养。

要拓宽选人视野,完善遴选制度,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要按照学科建设规划梳理现有教师队伍,注重教职员工的个人发展,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要积极探索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业绩评价。更加注重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立足岗位,立德树人,自觉以学术素养、道德追求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我特别期待学校能培养出自己的名师、大家。

五是,进一步发挥国际合作的优势。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不仅是教育资源和信息的交流共享,更是一种新的办学理念。国际化水平已成为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俄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它为学校的社会声誉和人才培养创造了不少有利条件。但实事求是地讲,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拓展的空间还很大,我们应该构建“以对俄合作为主、拓展美英德、辐射亚太、联合台港澳,具有沈理工特色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国际合作项目要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不求做大、做全,而是做强、做精。

六是,把办学特色作为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有特色,才能显优势;有优势,才能树品牌。我们要进一步彰显自身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面面俱到的发展,努力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4、以树立群众观点为基本要求,全面改进学校工作作风 我们要通过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泛搜集师生员工对工作作风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自己查、群众提、互相找”等手段,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领导干部、职能部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决心,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第一,要坚持群众至上的工作思路。学校领导班子要以身作则,树立群众观点,经常深入基层与师生充分沟通,全面掌握基层情况。否则,推出的政策措施不能有效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难以获得群众的广泛认可。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增强主动调研的意识,带着问题和思路积极走入基层,深入交流,使师生理解学校推进改革的初衷及目标,提高群众的认同感和支持度。同时搜集整理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边查边改,一手抓整改、抓落实,一手定规矩、定制度,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第二,要坚持调研论证的工作方法。完善决策全过程中的群众参与机制,事前、事中、事后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汲取群众的智慧,共同制定改进方案。做到有群众基础并可执行、可操作,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真正实现科学决策。

第三,坚持节俭办学的发展模式。注重投入产出效益,根据发展规划以及实际情况,完善学校资源的调配制度,促使资金、设备等办学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同时,进一步完善“三公”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建立分类指导、动态调整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有效避免铺张浪费、虚假报销等问题的出现,从根源上杜绝“奢靡之风”。

总之,一定要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推动学校发展紧密结合,使全校教职员工围绕学校战略定位,群策群力,完善各项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

以上是我的学习体会,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三篇:生活需要坚持

在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中,一定需要坚持。跑步中,你精疲力竭,不需要坚持跑完吗?学习中有了不会的难题不靠你 坚 持不懈的奋斗吗?写作业时,你想玩,不靠你坚持写作业的心态吗......

在夏天一个风和日丽的一天,我拉着妈妈去公园学轮滑。刚穿上鞋,发现滑冰场里的人很多。我让妈妈扶着我走进去。一会儿,我便站在了滑冰场中间,让妈妈松开手。突然,我没站稳,摔倒在地。这次,我发现我还不会站着。我来到栏杆旁抓着栏杆小心翼翼的站了起来,站了几次,我都没能站稳。最后,我按“八”字形摆脚,终于站了起来。

会站了,我也就准备滑了。这次,我不是走到中间狂妄的滑了,而是在边上扶着栏杆走。有时到中间试几次,可还是不行。终于,我想气馁,但妈妈对我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你要坚持。”我观望旁边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发现他们弯腰、屈背,脚走着倒“八”字,不一会就站了一圈。

我充满自信,学着他们试了几次,果然成功了。我越滑越快看着大哥哥们投来赞扬的目光,妈妈竖起了大拇指,我真高兴。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的明白了:生活,需要坚持。

第四篇:坚持问题导向 严抓支部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总书记在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全党同志都要行动起来,为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作出贡献。他还在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为夺取各项事业新胜利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我们要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基层抓起、从支部发力,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通过支部规范化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1.注意防止基层党建用力不均问题,以全面从严思想引领支部建设。党章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从实际情况看,各领域党建工作加速覆盖,基层党组织影响力不断提高,但具体工作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用力不均的倾向。比如,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党员分布零散、流动性大,加之经费、时间和场所难以保障,部分企业出现“有组织无活动”现象;

1 国有企业党建,也存在党组织功能定位不准、基层党建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机关事业单位,虽然党员集中且以干部为主、党建基础比较好,但存在“重业务、轻党建”思想,有的以班子建设代替支部建设或将二者混为一谈。要切实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开展基层党支部建设调研,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改进提高,在各领域党建协同发力、让各领域党建全面过硬;突出问题导向和分类指导,因事制宜、对症下药,比如考虑非公企业特殊性,在支部活动中坚持小型、多样、务实等原则等,积极探索针对实际问题、符合各领域规律和实际的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子。

2.注意防止教育管理职能虚化问题,以规范党内生活推动支部建设。党章明确规定支部“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并形成了“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交心、民主评议党员等一系列制度举措。支部作为教育管理党员的责任主体,在党的理论、规章和制度上都是明确的,之所以在实际党的基层建设中会出现“支部形同虚设”等问题,关键是教育管理的职能没有很好落实。少数支部或者一年到头不开会、不学习,或者开会稀稀拉拉、党员到不齐,或者图省事、把支部会与其他会合并开,党内生活流于形式。支部仿佛一个熔炉,如果这个熔炉温度不够高、热力不集中,就难以熔炼出合格的党员,进而影响我们党的执政基础。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关键要在制度执行上下功夫,就组

2 织生活的内容、任务和要求进行细化落实,坚决防止支部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引导党员既要把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学明白,更要把制度要求和组织生活做到位;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顺应改革发展的新态势和基层党建的新特点,针对行业支部、网络支部、联合支部及流动党员、企业改制分流党员、拆迁异地安置党员等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创新组织生活,确保组织生活覆盖到每名党员。

3.注意防止支部建设与中心工作脱节问题,以服务能力提升促进工作推动支部建设。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深感到,支部建设只有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才有生命力,才能形成共融互促的良性循环,反之则容易空泛化、形式化。比如,在农村和社区支部,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是中心任务,那些组织弱化的原因说到底就是弱在做群众工作上,弱在服务群众上;在机关事业支部,推进和服务单位工作是中心任务,但有的单位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割裂,政治学习照本宣科,组织生活有口无心,评议党员走走过场,进而产生“中心工作务实、党建工作务虚”的认识误区;在非公企业支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是中心任务,但也往往因为支部活动与生产经营联系不够紧密,加之支部书记

3 与经营业主主体错配,出现党建工作边缘化并让步于生产经营活动,导致支部生活难以落实。总书记曾在给新疆兴平乡达西村党支部书记沙吾尔〃芒力克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党支部像吸铁石一样把乡亲们紧紧凝聚在一起。打造“吸铁石式”支部,关键就是聚焦中心工作,发挥支部凝聚党员、服务群众的作用。我们要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想,找准支部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使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更加符合服务群众需要,更加符合服务中心工作需要。

4.注意防止领导干部支部生活缺位问题,以严抓“关键少数”带动支部建设。党章明确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带头以普通党员身份在中办参加组织生活会,为党员领导干部履行党章规定作出了表率。但在基层党组织中,个别领导干部在支部生活中“在编不在岗”现象仍然存在。总书记反复讲,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是一个组织称号,在组织里的人,就要过组织生活,不参加组织活动的人,也就脱离了党。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我们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支部抓起、严抓支部建设从关键少数入手,做到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一言一行具有示范效应,务必要强化自觉,带头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

4 支部生活,通过交流思想、查摆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发现自己平常发现不了的问题,听到自己平时听不到的合理建议,实现自我净化、自我提高。

5.注意防止党员意识淡化问题,以强化党员责任促进支部建设。支部是由党员组成的,加强支部建设说到底要抓住党员这个主体,引导全体党员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党员的思想观念也或多或少受到冲击,少数党员入党的荣誉感、为党的责任感、忧党的紧迫感不如过去那么强了。支部作为最基层的一级组织,对党员的思想状况最了解,应当有的放矢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党员意识。党员调动起来,支部工作就有活力。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我们要着力在牢记党员身份、筑牢党员意识、落实党员责任上下功夫,增强广大党员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以争做合格党员争创优秀支部为荣。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计划地对党员骨干进行常态化培训,牢记入党初衷、坚定理想信念;要强化平台打造,为党员提供为民服务的平台,广泛开展党员承诺、践诺活动;要强化纪律约束,支部对问题党员拥有责令限期改正、劝勉告诫和纪律处分的权力,既要以关怀激励温暖人心,也要把从严执纪抓起来,真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纯洁性。

5 6.注意防止基层党建考评滞后问题,以健全有效的机制保障支部建设。科学的考核考评机制,有利于通过制度本身的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改变单纯依靠个人素质高低和思想重视程度决定党建工作强弱的现象,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有效保障。但相对于中心工作而言,对支部工作的考核还不同程度存在重软件资料、轻工作实绩,重年终考核、轻日常动态考核,重考核、轻使用的问题,弱化了考评的激励导向作用,这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针对这种情况,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我们要进一步构建有利于强化支部责任、发挥支部作用的考评体系,着力健全分类考评机制,根据各领域支部建设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合理确定考核内容和要求,促进考评科学化;着力健全实时考评机制,顺应党员教育“抓在日常、严在经常”的新要求,切实加强日常考核工作,动态掌握支部工作情况,促进考评常态化;着力健全结果运用机制,强化激励机制,完善引领、奖惩、通报制度,在广大党员中形成“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创先争优良好氛围。

6 抓紧“三个三” 夯实支部建设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战略规划部党支部书记 刘定华

为落实好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要求,战略规划部党支部按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听党的话,跟党走,按银行规律办事”的办行方针,立足业务综合部门的职能定位和支部党员特点,在抓实抓好支部建设上进行了尝试探索。通过“三个固定”、“三个灵活”、“三个落实”逐步使支部成为了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和攻坚克难的堡垒。

一、推行“三个固定”,严格规范支部学习

一直以来,业务部门普遍存在着业务工作是主业、党建工作是副业,闲时抓一下、忙时放一下的错误观念。为将党员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支部针对战略规划工作作用特殊、业务工作任务繁杂的特点,首先抓住了以制度保障支部学习的常态化制度化建设的“牛鼻子”,明确了支部学习的“三个固定”,即“固定的学习主线、固定的学习时间,固定的学习时限”。

具体说来,就是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主线,建立“固定学习日”制度,开展“每天自学半小时”活动。支部坚持每个“星期五”下午雷打不动开展集中学习,力求做到

7 “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确保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有目标,学有成效。支部鼓励员工每天利用支部工作APP、读书、撰写心得等方式坚持学习半小时。同时,支部充分利用内部网站开辟的“两学一做”专栏,实现了与总行和分行各基层党组织的信息交流与经验共享,进一步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三个固定”强化了支部经常性学习教育,培养了党员工作不忘学习、不忘党建,党建中蕴含工作的意识,更为重要的是,为有效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党员通过坚持“三个固定”,逐步养成了按期参加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和上党课的好习惯,支部委员会会议更是定期召开,定期研究支部建设事项、定期关注党员思想动态,党课制度也得到了有效落实,形成了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和党员比着讲党课、喜欢上党课的生动局面。

二、倡导“三个灵活”,大力激发支部活力

支部结合部内年轻干部多、学历高、知识面广、思想活跃、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等实际情况,尝试寻找符合时代特点、切合党员需要的支部学习新方法,新路径。为集思广益,引领支部全体员工争当党建工作的组织员、指挥员、参谋员,支部开展了“我的学习我做主”活动。根据大家踊跃提出的

8 建议,支部提出了“灵活的学习内容、灵活的学习形式、灵活的学习载体”的“三个灵活”的学习思路。

主要做法是,在学习内容上,支部学习力求引导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学习到的新理论、新观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实现每一次学习都有交流和思想碰撞,如,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学习中,支部结合总书记的重要阐述,结合农发行的实际工作开展了对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讨论,气氛热烈,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学习形式上,把握时代特点,丰富学习形式,充分展示青年党员的风貌。开展的“跟主席学国学”系列讲座,由部内有一定国学积累的年轻党员授课,将习总书记的精神和治国理念寓于故事和国学经典中,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提升了党员的党性修养,又提高了党员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海归视角看中国”系列讲座,由部内海外归来的党员图文并茂讲述身处海内外的切身体会,拓宽了全体员工的视野,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在学习载体上,努力打造立体交流平台,为全体党员创造了交流学习的多维阵地,实现了“交流互动上线”,“党建经验上报”,“学习动态上网”,“学习重点上墙”。交流互动上线,即高效扎实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支部工作”APP的推广使用,成为总行机关第一个实现APP学习全贯通、全覆盖和全使用的部门,有效引导支部员工随时随地学习党中央的最新精神、借鉴好的学习方法、拓展学习思路,党员的学习和互动

9 交流更加顺畅,更“接地气”,支部活动变得更快捷、丰富、生动,支部党员已经养成每天上APP学习的高度自觉。党建经验上报,即充分利用农发行《总行机关内部简讯》平台,及时交流党建工作经验和做法,全年刊发支部党建动态信息占全年总行内部简讯数量的8%。学习动态上网,即改版部门网站,增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栏,不仅充分展示部内学习动态,也使学习范围向整个条线扩展,条线内形成了信息共享的良好局面。学习重点上墙,即精心制作部内宣传展板,图文并茂的展示部门党建及业务工作动态,让部内全体党员对应知应会的学习重点有了更加直观系统的了解。

三、注重“三个落实”,充分发挥支部作用

为教育引导党员做到“四个合格”,支部尤其注重将学习效果“落实到理想信念上、落实到严明纪律上、落实到争先创优上”。

首先,为党员确立了“把握大方向、秉承大情怀、胸怀大视野、做好小事情、关注小细节,提升小自我”的“三大三小”目标,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鼓励全体党员强化政治引导,增强四个意识,秉承家国情怀;提升站位,拓宽视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发力。如,支部立足农发行总行党委“以脱贫攻坚统领业务发展全局”的决策部署,把

10 全力服务脱贫攻坚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切入点,选择了与具有“战略要地、生态高地、资源富地、文化圣地、维稳重地、感恩之地”六大特点,拥有104个贫困村、1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主动对接,通过开展青年党员与玉树在京学子“结对子”活动,组织支部党员赴玉树对接扶贫工作,走进贫困,感受贫困,开拓了一条党建与业务工作精准对接的途径。

其次,要求每名党员必须坚持党性,处理好市场规律与党性原则的关系,做到讲规矩、守纪律。支部在学习中,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强化宗旨意识,排除拜金主义消极思想的干扰,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战略规划部担负着全行的信贷资源配置的职责。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支部强调党性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坚持一次亮底,阳光操作,坚持遵循市场规律与党性原则相结合。实践中,支部要求每名党员心目中要牢固树立党的性质和宗旨不允许把商品交换那一套搬到党内政治生活和工作中来,党员领导干部既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更要坚持党性原则,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切实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首要位置,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再次,引导党员履职尽责,重实干、务实功、办实事、求实效,立足岗位争先创优。坚持把党建和队伍建设工作纳

11 入战略规划条线考核评比范围,并设置了25%的权重,实现了对条线党建工作的引导。战略规划部党支部努力寻找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教育引导党员摒弃业务工作就是务实、党建工作就是务虚的错误观念,力求将理论学习转化成为支部党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主场,转化成为对客观实际和具体工作的正确把握以及指导实践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促进业务工作和党建工作的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努力使务虚的工作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有效用,让支部建设成为党员立足岗位、争先创优的动力源。

实践表明,“三个三”工作法的运用,较好的处理了党建与业务工作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务虚和务实的关系、大和小的关系、市场规律与坚持党性原则的关系;极大提高了支部党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引导和激发了全体党员立足岗位、争做合格党员的热情,有效提升了支部党建和业务工作水平,开拓了支部全体党员用党的理论武装党员头脑,指导实践,奋力工作的新局面。一年来,队伍的面貌焕然一新,家国情怀、大局意识深入人心,提升站位、支农报国更加自觉,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大大增强,党建引领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实现了党建与业务工作的双赢。

(责编:王金雪、秦华)

12 狠抓基层阵地建设 促进基层党建活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九团政工办 冉双国

近年来,八十九团党委以基层组织建设年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基层阵地建设,为发挥团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心谋划,拓宽基层活动场所

——强化责任抓落实。团党委成立基层阵地建设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团领导为副组长,形成党委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组织部门协调落实、相关部门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确保该团基层阵地建设有计划、有组织、有责任、有落实。团党委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基层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对基层活动阵地、基础设施、办公设备进行更换和重新配备。

——科学规划抓示范。对全团35个基层阵地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制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11个建设规模较好的基层单位作为建设工作的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同时,随着连队职工向团部集中和集并连队项目的实施,该团投资888万元在团部新建4083平方米的基层连队综合服务大楼,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夯实基层组织工作基础。

——加强基层阵地配套建设,优化服务功能。在基层组织活动场所的配套建设上,该团按照“布置整齐、摆设规范、

13 内容全面”的要求,每个活动场所均配置桌椅、图书杂志、文件资料柜以及电视机、影碟机等远程教育设备,并确保网络畅通。同时,建立和完善党员学习讨论制度、党员电教片定期收看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设置和优化活动场所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的整体水平,发挥好党员活动场所的作用。

发挥作用,活泛基层阵地

——发挥活动场所教育培训中心功能,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设备,对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进行科学文化、实用技术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工。

——发挥活动场所文化娱乐中心功能,举办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确保基层单位活动场所的灵活高效使用,真正发挥好活动场所的功能和效益。

加强管理,夯实基层组织

——创新思路、突破模式,整体推动基层阵地建设。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推动党组织动态延伸和全方位覆盖。结合该团所处双河市中心优势,围绕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统筹资源配置,充分

14 发挥阵地作用,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一步调整基层党组织工作重心,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确保党组织活动正常开展的工作局面。

——大胆探索,在不断完善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建设基础上,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团企联合型基层党支部或党小组,采取单独建立、企业联建、下派指导员等多种方式,创新党组织设置,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对招商引资落户、股份制改造的非公企业,主动跟进成立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确保基层组织“全覆盖”。

——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文化阵地功能,传播有益于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着力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开展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严格制订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推进文化阵地的规范化管理,提高运行效率;科学规划文化阵地布局,加大内容供给,提高服务水平;妥善落实管理和运行经费保障,保证公共文化阵地和设施的正常运转;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保证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团党委对基层阵地的建设、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考核,纳入基层单位年终考核。

通过加强基层阵地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基础,基层班子自身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加强,领导班子的执政意识明显增强,政策执行能力明显提高。

第五篇:南海问题仍须坚持和平解决方针

自从中菲黄岩岛对峙以来,国人的动武声音就一浪高过一浪地叫个不停,似乎只有一战才能让南海众小哑口噤声、停止挑衅。

也许乘势一战而收复黄岩岛,更能满足不少国人的胃口。然而,这种因怒而战的冲动却极可能把中国苦心经营起来的和平崛起战略给毁掉,从而正中那些域外大国的下怀。

5月17日,针对部分中国网民主张用军事手段解决黄岩岛问题,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中方将致力于通过外交协商解决黄岩岛当前事态。

外交部对这种网络舆情动武声音的正式回应,再一次地申明了中国依然在坚持着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方针。

面对南海的复杂变局,中国政府在战略层面上的一个基本策略就是守而不战,以和图存,以为积蓄国力、和平崛起赢取更多的机遇和时间。 在中国和平崛起的上升通道,南海争端的和平解决依然是一个需要我们优先锁定下来的目标。用和平方式解决南海争端,这不仅可以彰显中国这个域中大国的仁义,同时也还能堵住那些中国威胁论者的口舌。

南海争端关乎中国核心利益和主权尊严。主权在我、共同开发,这一底线谁也不能触碰。周边国家只有共同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共谋和平解决、合作共赢之道,才可能把这个争端之海共建成一个合作之海、友谊之海,南海、乃至整个亚太地区才可能彼此相安无事、和平交往起来。

在菲方闹腾得正欢,而国人喊打之声震耳欲聋的那些时日,笔者就断言过中菲的这种南海对峙危机将很快通过中美之间的第四轮战略与经济对话而降下温来,最终的结果依然是个和局。

在这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开模式上,胡锦涛强调:“中美必须抛弃传统大国关系中的那种冷战、冲突逻辑,要更多地相互尊重,彼此关照核心利益。”这种定调无异于给美方敲了一记“尊重中方南海关切”的警钟。经过这样的敲打,美方果然在中菲对峙上谨言慎行起来。 在通过军事、外交应对的同时,中国也还动用了自己的经济制裁,也即减少对菲旅游和芒果贸易,而使其外汇锐减、怨声载道。面对国民的这种抱怨,菲律宾的总统也很快就求和服软起来。先是派特使来华寻求对菲旅游与芒果贸易的恢复,后又紧急电话叫停其退役军官登岛插旗的挑衅。

透过这次中菲南海对峙危机的化解可以看出,对付这些争端小国的挑衅,不一定非要动用武力、大打出手。通过大国伐交与经济制裁,也同样能够不战而达成自己的目的。

政府在这场危机的处置上,能够坚守和平解决的方针,克制、坚忍菲方的狂躁与叫嚣,似乎早就做好了这种非军事斗争的准备,以静观其变、灵活应对。

在激愤言战的舆情越来越尖锐抱怨中国对外挑衅应对软弱的风口浪尖,解放军报发表的这篇社评——“有理有利有节 赢得更大战略主动”,就似乎很能体谅政府这种克制、坚忍的苦衷。

这个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温冰,通过自己的观察而

分析道:“黄岩岛事件折射出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综合性,凸显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与域外大国关系的错综复杂。在个别国家人为制造事端,有意激化矛盾的背后,挑衅者最想看到的是中国失去理智,因怒而战,进而由此引发中美之间一次激烈的碰撞,企图造成南海地区局势出现颠覆性突变,从而达到浑水摸鱼、乱中取利的险恶目的。„„中国政府的战略克制与有限行动,在外交上保留了继续采取行动的空间,把握了战略主动权。只要我们守住底线,只要我们不急不躁,只要我们刚柔相济,只要我们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就会在南海问题上赢得更大的战略主动。”

这篇文章的发表,不仅揭穿了那些挑衅者人为制造事端、有意激化矛盾的险恶用心,同时也还对政府的外交应对与问题处置进行了一种策略性的阐释,使国人的焦躁情绪得到了一次有效的缓解。

不仅如此,事件的演变与结局,也还再一次地证实了中国政府坚持这种“守而不战、和平解决”策略的正确性。事实上,坚持这种守而不战、和平解决的方针,不仅是中国对《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带头遵守,同时也是对自己坚守和平发展道路的最好践诺。坚守这种策略,不仅能够保持住中国以大事小的仁道,同时也还能够让更多的国家看到中国大而不霸的诚意。

守而不战、和平解决,这不是中国的软弱,而是它在这种利益交织的复杂变局中,与争端各方共建地区和平之必须。只要各方都能够秉持这种以和为贵的诚意,共同致力于和平解决,南海就一定能够共建成一个合作共赢之海。

守而不战、和平解决,这也不是中国怕战,而是它赢得更多和平崛起机遇与时间之必须。只要中国和平崛起了,它就能够更多地通过这种大国伐交、经济制裁与军事威慑这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而捍卫起自己更多的海外权益与主权尊严。

可以断言的是,只要中国能够排除各种噪音干扰、继续从战略层面上坚守住这种守而不战、和平解决的方针,以静制动、后发制人,那些意欲破坏中国和平崛起的挑衅者们就会更加焦躁不安、束手无策。到头来,就会像眼前的菲律宾那样而不得不屈从于中国的军事威慑与经济制裁。中国要想通过这种兵不血刃的方式捍卫起自己更多的权益和尊严,就必须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自己苦心经营起来的这种和平崛起战略。

当然,为了更好地守而不战、和平解决,通过那些高精尖武器的不断研制与展示,以加强自己的军事威慑与战略吓阻,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通过这种展示让那些域外大国看到了这种介入搅局的巨大风险,才可能使其规规矩矩地与我们相互尊重、彼此共和起来。

与其自我鼓噪起来,正中人家的下怀,还不如埋头于自己的和平崛起与体制变革,以更好地凝聚民心、积蓄国力。

总之,在南海问题的处置上,中国必须排除各种噪音的干扰,继续坚守住这种和平解决的方针。坚守住这样的方针,才可能维稳住自己的战略周边,并为自己的和平崛起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如果中国在这个基本面上迷失了自己,其三十多年来的韬光养晦与苦心经营就可能付之东流。

上一篇:季度安全生产分析报告下一篇:街道城管环卫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