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企业设计规范

2023-03-04

第一篇:石油化工企业设计规范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宣贯材料

目录

一、 规范的重要性

石油化工安全生产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⒉

石油化工工程的安全保证

二、 规范编制的基本思路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的立足点 ⒉

《防火规范》的总体思路 3. 防火间距

三、 规范的适用范围及可燃物质火灾危险性分类

四、 区域规划与工厂总体布置

本章包括如下内容:区域规划、工厂总平面布置、厂内道路、厂内管线综合。

五、 工艺装置

本章包括如下内容:一般规定、装置内布置、工艺管道、泄压排放、耐火保护和其他要求。本次着重介绍装置内布置及耐火保护两部分。

六、 储运设施(重要条文解释)

本章包括:一般规定可燃液体地上储罐,液化烃、可燃气体、助燃气体的地上储罐,可燃液体、液化烃的装卸设施,灌装站,火炬系统,泵和压缩机,全厂性工艺及热力管道,厂内仓库。

七、消防

八、执行《防火规范》实际案例………………………….

一、规范的重要性

石油化工安全生产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石油化工厂加工处理、储存、运输的物料多是易燃、易爆物质,这就决定了石油化工厂生产过程实际存在着潜在的火灾爆炸危险。

据1954年至1984年统计,我国炼厂较大的火灾实例中炼厂各主要部分所占比例如下:工艺装置占69%、储罐占10%、装卸栈台占5%、隔油池占3%、其他占13%。工艺装置所占比例最多。

1992年在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AICHE)休斯敦工艺装置安全论坛上曾有人介绍,1970年以来烃加工火灾的频率和损失一直呈增长趋势,其原因如下:

⑴ 强调经济规模,工厂(装置)日趋大型化。

减少建设用地,设备布置变得拥挤,资产密度加大。 ⑶

消除瓶颈扩能增效、节能,改善环境在现有装置内增加设

备或设施。

增加生产工日,长周期运转,设备得不到及时维修和更新。 ⑸

采用计算机控制人员减少,操作管理人员流动性大。 ⑹

技术、装备、培训是否及时跟进。

为减少石油化工厂火灾爆炸危险,降低灾害所造成的资产损失和生产工日损失,除提高设备的可靠性,采用先进可靠的过程控制手段,强化对灾害的监控能力,实现科学管理之外,从根本上讲,首先必须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的设计本质安全。其次要有严格的防火措施,即为正确的防火设计。《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是石油化工工程项

目防火设计的依据。

石油化工工程的安全保证

防火规范所规定的内容都是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性,是成熟的经验总结,它来源于以往的实践,是在以往的技术基础上总结而成的。对于某项的工程设计,符合了防火规范的要求,并不一定表明该项工程设计的防火设计是完善的,做得是好的。因为工程项目设计中会存在许多个性问题,更需注意该项设计所运用的新技术问题,这是规范所未包括的部分。搞好防火设计就存在着如何提高运用规范的水平问题,不是简单的照搬规范条文。因为项目设计中总会有其自己的特点,规范条文中不可能规定的很全,所以有人说很多决策不是简单照搬规范条款,而是取决于逻辑分析和经验判断,将多专业的防火技术按系统科学分析方法有机的组合使用才能使项目设计中防火设计质量得到保证。

安全设计是国外设计公司常用的术语,其内容远超过防火设计的内容,涉及各专业及每个设计人员,贯穿于项目设计的全过程。在工程设计中要求的是安全设计,而防火设计只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就安全设计内容讲,大体分为三大控制点:

⑴ 工程设计本身努力做到本质安全型—不出、少出事故,涉 及各设计专业。因为每个专业自身的设计技术都存在自身的安全技术,如工艺过程有安全控制手段,工艺系统的仪表控制,连锁控制等能够在脱离设计点的一定的范围内自己纠偏,保证正常运行。(防事故)

出了事故后设法不使其生成灾害或减少灾害的规模,如紧 急泄压火炬系统、紧急停车系统、防火堤、耐火保护、防火距离等。(防灾)

救灾、控灾设施系统,即经常所说的消防保护系统,只是 被动防火,减少灾害损失。(救灾)

从搞好安全设计,以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着眼三个控制点的重要性为⑴﹥⑵﹥⑶;而就防火规范内容讲,基本是⑵、⑶控制点中安全技术防火的基本要求。

二、规范编制的基本思路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的立足点:该规范仅考虑局部设备着火的影响,不考虑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的影响。可燃液体储罐着火,散发的热辐射较大,也只考虑一个罐着火对周围的影响。如某厂的一个可燃液体储罐组,由于一个储罐拉裂罐底,泄漏液体包围相邻储罐,而引燃相邻四个储罐。这类特殊事例不能考虑。或由于某些不可抗力(战争状态导弹袭击),致使某套或几套装置发生大爆炸,这些特殊情况不考虑。因此防火规范仅着眼于高频率、小规模、低损失的火灾事故。而不考虑低频率、大规模、高损失的特殊事故。防火规范之所以立足于此,首先是因为我们的防火规范来源于生产实践,总结了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高频率、小规模、低损失的火灾事故。其次防火规范的编制依然要考虑技术与经济的统一。

《防火规范》的总体思路:预防——隔离——控制——扑救——避难。十个字贯穿了防火规范的前后。首先是预防,这是防火设

计中最重要的措施。本规范很多条文是属于该方面的。众所周知,燃烧必需具备三要素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中,可燃物的生产、储存、运输,大部分是在密闭状态下进行的,只要在设计中油气不泄漏,即可达到安全防火的目的。因此预防就是要解决可燃物的跑、冒、滴、漏。其次是隔离,尽管在设计中采取了防止可燃物泄漏的措施。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种种原因跑、冒、滴、漏现象依然在所难免。因此要防止泄漏的可燃物与明火接触,避免火灾的发生。如拉开油气释放源与明火的间距、在油气源与明火之间设置水幕或蒸汽幕、有明火或产生火花的建筑物内正压通风等措施。第三是控制,实际情况是石油化工企业火灾爆炸事故仍时有发生,为了减少火灾损失,防止小灾酿成大灾,因此设计中要有控制火灾的措施。如设备、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喷淋冷却等措施都是为了防止火灾的蔓延。第四是扑救,一旦发生了火灾,无论其大小,都是要造成损失的。因此必须设计足够的消防措施,使其具备足够的消防能力,对火灾进行扑救。第五是避难,发生火灾时现场人员能迅速离开着火现场减少人员伤亡。由此可以看出防火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工程设计中,不仅要重视防火间距,工厂的总体布局依然是最为重要的。

3.

防火间距

目的是防止、减少火灾的发生和蔓延,书面文字上讲很容易理 解,但执行使用就觉得很空、不够具体。为能更具体表达,引用API有关标准使用的语言有助于理解。

“间距是使潜在的小泄漏火灾蔓延邻近设备、设施的着火减少至最少,间距不打算为大的火灾事故提供保护,而是可能防止一次较小的事故逐布升级为一次大的事故。”

防火是一个系统工程,间距还要与其他防护设施结合使用才能达到目的,但间距是永恒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制定防火间距考虑的因素:

将火源与燃烧物相遇机率降至最低,即将着火的机率降至 最低。我们常遇到的油气源与火源的关系—引进爆炸危险区的概念,此区内不要有火源,进而规定了火源与燃烧物的间距要求。——不着火。

将火源蔓延的机率降到最小,即着火后设法控制火灾不蔓 延、减少蔓延,因而对两相邻设施规定了间距要求,同时辅以其他防护设施如消防冷却等,防止一次较小事故逐步升级为一次大事故。——不蔓延。

考虑救火的需要。着了火想方设法去扑救,这就需要有扑救 人员活动场所——有活动场地能扑救,如装置内设备区内设备间的距离考虑操作、检修、救火等。

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如人员多、贵重或出事故影响面大等,间距制定要加大。

具体对象物个体间距的制定:根据个体对象的性质不同,在制定间距时所考虑的因素可能为上述因素的全部或部分;另外两对象物视为一体与分别按两个独立防护体考虑,间距显然是不同的。

三、规范的适用范围及可燃物质火灾危险性分类 ⒈

适用范围

规范适用于以石油、天然气及其产品为原料的石油化工新建或改 建工程的防火设计。

石油化工企业是指以石油、天然气及其产品为原料的工厂如炼油厂、石油化工厂、石油化纤厂等或由上述工厂联合组成的企业。

可燃物质火灾危险性分类

可燃气体的分类与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分类 方法协调一致,可燃气体采用爆炸下限作为分类指标,将其分为甲、 乙两类。

规定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的最直接指标是蒸汽压。蒸汽压越高,危险性越大。但是低蒸汽压很难测量,所以世界各国都是根据可燃液体的闪点确定其危险性,闪点越低,危险性越大。

液化烃在石油化工企业中是主要的加工和储存的物料之一,因其蒸汽压大于“闪点<28℃的可燃液体”,故其火灾危险性大于“闪点﹤28℃”的其他可燃液体。因液化烃泄漏而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在我国石油化工工业中所占比例也较大。

乙、丙类液体的操作温度高于其闪点时,气体挥发量增加,危险性也随之增加。因此本规范作了有关操作温度对乙、丙类液体的火灾危险性的影响规定。

四、区域规划与工厂总体布置

本章包括如下内容:区域规划、工厂总平面布置、厂内道路、厂

内管线综合。

区域规划与总体布置中考虑的因素 ⒈

风向、地形标高、平面布置与安全防火的关系。石油化工企业的原料、成品或半成品大多是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它们在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散发出大量油气,散发油气的单元面积占工厂总面积的70%左右。风对油气的扩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总平面布置中合理地利用风向减少或阻止油气与明火的接触,能够防止并减少火灾的发生。石油化工厂内散发的油气大多比空气重,容易积聚,不易扩散,合理利用风向,防止可燃气体积聚产生爆炸的危险。地形标高对安全防火也有很大影响,工厂内泄露的可燃气体、可燃液体总是由较高的区域流向较低的区域,若标高较低的街区布置有明火或人员集中场所有可能造成严重事故。本章中的第3.1.1条、第3.1.2条、第3.1.3条、第3.2.1条、第3.2.2条、第3.2.3条、第3.2.4条、第3.2.6条、第3.2.7条、第3.4.1条、第3.4.2条、第3.4.3条、第3.5.4条的制定就是考虑这个因素。

明火与油气源的关系。石油化工厂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当散发的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遇明火即发生爆炸。因此本章的部分条文的制定和部分防火间距的确定,应考虑这些气体可能达到的最大距离,使达到爆炸极限的可燃气体与火源相遇机率降至最低。即将着火的机率降至最低。本章中第3.1.4条、第3.1.6条、第3.2.7条、第3.2.8条、第3.4.4条、第3.4.6条的制定就是考虑这个因素。

减少火灾蔓延。尽管我们在设计中采用了很多预防性措施,

但是仍然会有火灾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了火灾,应尽量阻止火灾的蔓延,将火灾蔓延的机率降至最低以避免一个小的灾害逐步升级为一个大的灾害。本章中部分条文和部分防火间距的制定就是考虑了这个因素。见第3.2.10条、第3.2.11条、第3.2.11A条、第3.4.5条、第3.4.8条。

重要设施重点保护。所谓重点设施有两个主要标志①发生火灾可能影响全厂生产②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类设施均应重点保护。即使该设施火灾危险性较小。也需远离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场所,以确保其安全。

为扑救火灾创造条件。一旦着了火,为了将火灾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想方设法扑救。扑救火灾除了应有的设备和消防人员外,在工厂平面规划中应考虑消防场地和消防道路的设置。本章的部分条文的制定就是要为扑救火灾创造有利的条件。见第3.3.1条、第3.3.2条、第3.3.5条、第3.3.6条、第3.3.7条、第3.5.1条、第3.5.6条。

由上述所考虑的因素可以看出,“1”属预防措施,“2”属隔离措施,“

3、4”属控制措施,“5”属扑救措施。区域规划和总体布置一章仍然突出了预防——隔离——控制——扑救这个总体思路。

防火分区的三个层次: ⒈

装置(单元)内部的设备或设施 ⒉

装置(单元)之间 ⒊

工厂区域布置

装置(单元)内的设备布置应执行装置(单元)布置的防火要求,

即将火灾影响控制在着火设备而减少对装置内相邻的设备或设施的影响。装置与装置的布置应执行工厂总平面布置的防火要求,即将火灾影响控制在装置内而不影响相邻的装置(单元)。工厂在区域中的位置应执行区域总体规划的防火要求,即将火灾控制在工厂厂区围墙内而不影响相邻的工厂或设施。

防火层次的划分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有生产管理、资产所属、同开同停(相互影响)、集中布置等因素。

不同的防火层次执行不同的防火间距。装置(单元)内部的设备或设施执行第

四、

五、六章内规定的防火间距;装置(单元)之间执行第三章第二节规定的防火间距;厂区与外部设施执行第三章第一节规定的防火间距。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联合装置视同一个装置,其平面布置按装置内的防火间距执行。在一些工厂的改扩建中,由于用地面积比较紧张,人为地将新建与已建装置围成一个联合装置或将全厂性的公用工程围到装置内,从而执行装置内的防火间距。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联合装置最基本的条件是同开同停直接进料和集中布置。当然装置是不是进行联合还应该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如:生产流程——工艺过程相关、物料往返密切;检修力量;环境保护;工厂运输、分期建设。

重要条文的解释

第3.1.6条:“公路和地区架空电力线路严禁穿越生产区。区域排洪沟不宜通过厂区。”公路系指国家、地区、城市以及除厂内道路以外的公用道路,这些公路均有公共车辆通行甚至工厂专用的厂外

道路,也会有厂外的汽车、拖拉机、马车等通行。这些车辆难免会有火花,而生产区又是油气散发场所,必然会给防火、安全管理、保卫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地区架空电力线路电压等级一般为35KV以上,若穿越生产区一旦发生倒杆、断线或导线打火等意外事故,便有可能引燃泄漏的可燃气体。反之,生产区一旦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对架空电力线也构成威胁。 建在山区的石油化工企业,由于受地形限制,区域性的排洪沟往往可能通过厂区,甚至贯穿生产区。若发生事故,可燃气体和液体流入排洪沟内,一旦遇明火即可能被引燃,燃烧的水面顺流而下,必对下游的邻近设施带来威胁。例如,某厂的排洪沟因沟内积聚大量油气,遇检修明火而燃烧,致使200多m的排洪沟起火。所以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使排洪沟避开厂区,若确有困难也可穿越。但建议最好采用暗沟、暗管。

第3.1.7条:“石油化工企业与相邻工厂或设施的防火间距,不小于表3.1.7的规定”这里需说明几个问题。

关于“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 ① 对于工艺装置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在附录五中有明确规定,而对其它设施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的划分没有明确规定,怎么分类呢?一般可根据设施内储存、加工或运输物料的火灾危险性划分,划分标准按第二章的规定执行。 ② 对于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的防火间距可按甲、乙类工艺装置

或设施的防火间距减少25%。无火灾危险性的设施的防火间距按其他有关的国家标准执行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③ 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与相邻工厂或设施的防火间距,不按装置或设施内设备或建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类别来确定,而是按整套装置或设施的火灾危险性类别来确定。按装置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确定防火间距有两处:一是与相邻工厂或设施(对外),二是在工厂总平面布置的方案或总体设计阶段。因为此时装置的平面布置尚未确定,无法按装置的设备或建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类别来确定。

关于“可能携带可燃液体的高架火炬” 高架火炬的防火间距分为两种:一种是可能携带可燃性液体的火炬。据调查,火炬火雨洒落范围约为60m至90m,由于是针对厂外设施,防火间距扩大了。第二种是不携带可燃液体的火炬。其防火间距一般根据人或设备允许的最大辐射热强度计算确定。经辐射热计算确定的防火间距要小一点。

关于“居住区、公共福利设施及村庄”

这些设施都是人员集中的场所为了确保人身安全和减少与石油化工企业相互间的影响,规定了较大的防火间距,其中液化烃罐组至居住区、公共福利设施及村庄的防火间距采用了《建规》的规定。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居住区、村庄”难以给出一个规模。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进行经济比较。一般对于规模大的居住区,搬迁费用较大,工程项目的场址需躲开它。对于零散的住户,即便难以作为居住区看待,但人命关天,还是搬迁为好。

关于“至相邻工厂”

由于相邻工厂围墙内的规划与实施不可预见,故防火间距的计算从石油化工企业内距相邻工厂最近的设备、建构筑物起至相邻工厂围墙止。

还应值得注意的是:当相邻设施为港区陆域、重要物品仓库和堆场、军事设施、机场等,对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距离有特殊要求时,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3.2.7条:全厂性的高架火炬,宜位于生产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全厂性高架火炬有的在事故排放时可能产生火雨,且燃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热、烟雾、噪声和有害气体。尤其在风的作用下,如吹向生产区,对生产区的安全有很大威胁。为了安全生产,布置时应选择火炬对生产区影响较小的地段,故规定全厂性高架火炬宜位于生产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架火炬与生产区的位置关系和明火与生产区的位置关系刚好相反。明火宜位于生产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明火是指室内外有外露火焰、炽热表面或有飞火的烟囱及室外的砂轮、电焊(割)、非防爆的电气开关等固定地点。由此可以看出明火有两个意思:一是地面固定火源;二是正常生产情况下产生的明火。火炬是高火源,而且火焰长度较长(一般为火炬筒直径的120倍)火焰的倾斜方向是随风向而变化的,同时落火雨的方向也易随风向而变

化。

图1使按地面明火处理,火炬位于生产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火炬向油气方向吹,火焰向油气源倾斜火雨也向油气源方向飘荡,尽管散发的油气距火炬更远,但散发油气的地点是固定不变的。因而,火焰的辐射热以及火雨飘荡地点均对油气源有较大威胁,对防火极为不利。 图2将火炬布置在生产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火焰向远离油气源方向倾斜,飘落火雨的地点也远离油气源,减少了火焰辐射热及火雨对油气源的威胁。从泄露油气扩散来看,虽然油气扩散向火炬方向,但因与火炬距离较大(90m),而且油气扩散至20、30m,其浓度已低于爆炸极限浓度,即使与火星接触也不会引燃。

第3.2.11条:石油化工企业总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除另有

规定外,不应小于表3.2.11的规定。

在执行本表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表内防火间距只适用于工厂内工艺装置或设施之间,工艺装置或设施内平面布置不按此表执行。

工艺装置或设施之间的防火间距,无论相互间有无围墙,均以装置或设施相邻最近设备或建构筑物作为起止点。

装置之间的防火间距按装置内的设备、生产厂房或库房的火灾危险性类别来确定。不按装置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确定。设备的火灾危险性按储存、加工物料的火灾危险性划分,划分标准按第二章的规定执行。对于建筑物(生产厂房或库房)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的划分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执行。 ⑷

装置之间的防火间距本规范分为三类①一般装置之间的防火间距执行表中数据。②当一个装置的成品直接进入另一个装置时两个装置的防火间距可减少,但不应小于15m,丙类之间不应小于10m。③联合装置视同一个装置,其设备、建筑物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规范4.2.1条有关规定执行。

与液化烃、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罐组的防火间距均以相邻最大单罐容积确定。因本规范只考虑单罐着火情况,而火灾影响范围取决于单罐容积大小,大者影响范围大,小者影响范围小。 ⑹

与码头装卸设施的防火间距均以相邻最近的装卸油臂或油轮停靠的泊位确定。 ⑺

与液化烃或可燃液体铁路装卸设施的防火间距,均以相邻最

近的铁路装卸线(中心线)、泵房或零位罐等确定。 ⑻

与液化烃或可燃液体汽车装卸站的防火间距,无论相互间有无围墙,今以相邻最近的装卸鹤管、泵房或计量罐等确定。 ⑼

与高架火炬的防火间距,即使火炬筒附近设有分夜罐等,均以火炬筒中心确定。火炬之间无防火间距要求,但应考虑辐射热、检修、风向、火焰长度等因素合理布置。 ⑽

关于与污水处理场的防火间距:①与无盖隔油池的防火间距按本表中规定执行。②与加盖隔油池且设有半固定式灭火蒸汽系统时,其防火间距可减少25%。③与污油罐的防火间距可减少25%。④与污油泵(或泵房)的防火间距可减少50%。⑤与污水处理场中其他无油气散发或无明火的设备或构筑物防火距离不限。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污水处理场是由许多单体组成的,如隔油池、浮选池、生化池、污油罐、污油泵、鼓风机、加药间、变配电间等,而各单体的火灾危险性差异很大。若按最危险的单体规定其防火间距,对与火灾危险性很低的单体相邻时,防火间距显然太大,必然浪费土地。 (11)凡是用于运输原料或产品的厂内道路,均要求防火间距,对于其他的仅供维修或消防的道路,没有防火间距要求。但执行本条时,还应注意原料及产品运输道路应布置在装置或其他设施的火灾爆炸危险区域之外。 ⒌

第3.2.11A条:采取以下防火措施时,防火间距可在表3.2.11规定的基础上适当减少

当甲B、乙类液体铁路装卸采用密闭装卸时,装卸设施的防

火间距可减少25%,但不应小于10m。主要理由是铁路密闭装卸时,装车口封闭。在装车时,罐车内蒸发的油气通过管道引入回收系统,就地散发的油气很少。但装完车摘掉鹤管时可能有少量残留液体洒落,故其防火间距按表中规定减少25%。但为什么不应小于10m呢?主要根据少量可燃液体泄漏扩散能达到爆炸极限范围的距离大约为10m。

当液化烃汽车装卸采取能防止液化烃就地排放的措施时,装卸设施的防火间距可减少25%。但不应小于10m。主要根据是近年来,液化烃装完车摘掉连接软管时,就地散发的油气常常引起火灾事故。为了防止液化烃的就地排放,增加防火安全性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利用氮气将软管内液化烃扫入罐车,关闭阀门,再摘掉连接软管。②采用两端设有阀门的连接软管装车,装完车后,先将两端阀门关闭,再摘掉连接软管。

当固定顶可燃液体储罐采用氮气密封时,其防火间距可按浮顶罐处理。固定顶可燃液体储罐的罐顶均设有呼吸阀或通气管,当进油或气温升高时罐内压力增高,蒸发的油气可通过呼吸阀或通气管排向大气。当出油或气温降低时,罐内压力减小,空气可通过呼吸阀或通气管进入罐内。储罐内上部存在的油气空间可能会产生爆炸性混合气体,一旦与火源接触,则可能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当在固定顶储罐内充入氮气时,则避免了油气与空气的接触与混合,与浮顶或内浮顶罐作用相似。因此采用氮气密封的可燃液体固定顶罐的防火间距可按浮顶罐处理。

在加热炉等明火设备周围,若设有可燃气体浓度报警与蒸汽幕联锁设施时,其防火距离可减少25%。这是一个预防措施。可燃气体一旦泄漏达到一定浓度便报警,可提醒操作人员立即处理,即使处理的不及时,可燃气体浓度达到允许上限时,也可通过联锁打开明火设备周围的蒸汽幕,阻止可燃气体与明火接触,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因此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少。 ⒌

第3.3.5条:工艺装置区、液化烃储罐区应设环行消防车道。可燃液体储罐区、装卸区及化学危险品仓库区应设环行消防车道;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时,也可设有回车场的尽头式消防车道。消防道路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6m,路面内缘转弯半径不宜小于12m,路面上净空高度不应低于5m。这条规定包括三层意思①对工艺装置区和液化烃罐区应设环行消防车道。因为工艺装置的火灾几率比较高约占火灾次数的69%,是消防保护的重点。液化烃储罐火灾几率虽然低,但一旦起火扑救较困难,也是重点消防区域。环行消防车道便于消防车从不同方向迅速接近火场,并有利于消防车的调度。②对可燃液体储罐区、装卸区及化学危险品仓库区在受地形限制时,可不设环行消防道。因为可燃液体储罐的火灾危险性比液化烃储罐低,且经常布置在山丘地区,地形条件复杂,若强求设环行消防车道,土石方工程量可能很大,极为不经济。可燃液体装卸区和化学品仓库,着火几率低且扑救也比较容易。③消防道路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6m,转弯半径不宜小于12m。由于大型消防车的引进和使用,仅支撑腿放下,其宽度就大于4m,而郊区型6m宽的道路路面只有4m,不能满足大型消防车的

使用要求。转弯半径的加大也为消防车的行驶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大多数车辆的高度不超过4m,因此净空不应低于5m。 ⒍

第3.3.6条: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罐区内的储罐与消防车道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任何储罐的中心至不同方向的两条消防车道的距离,均不应大于120m; ⑵

当仅一侧有消防车道时,车道至任何储罐中心不应大于80m。

储罐的着火几率较低,仅占火灾次数的10%,而引燃邻罐的几率更低,仅占储罐火灾比例9%。因此对于罐区火灾仅考虑一个储罐着火。一个储罐着火,其辐射热会对邻罐构成威胁。在对着火罐扑救时,应对邻罐进行喷水冷却保护。水带连接的最大长度一般为180m。水枪需有10m机动水带,水带铺设系数为0.9,故消火栓至灭火地点不宜超过153m。据工厂消防等有关人员建议,以不超过120m为宜。故规定从任何储罐中心至不同方向道路的距离不应超过120m。当只有一侧有道路时,为了满足消防水量的要求,需有较多消火栓,因此规定任何储罐中心至道路不应大于80m。 但是最近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工厂的规模越来越大,部分工厂的规模向2000万吨发展,而且沿海工厂以炼外油为主,原油远洋运输进厂,原油的储存天数超过30天,原油罐区的储量100多万甚至200万m3。这么大的储量,采用小罐储存,必然占地大投资高,因此可能采用10万m3以上罐储存。本规范第5.2.5条规定:浮顶、内浮

顶罐组的总容积不应大于600000m3。若采用10万m3的罐单排布置,需要600m长的场地。原油罐经常在山丘地区布置,非常难找到600m长的场地。若采用双排布置,则难以符合任何储罐中心至不同方向的两条消防车道的距离均不应大于120m的规定。因此在本规范修订之前,正常情况下应满足本条文的规定。遇到上述大型原油罐的布置也应该满足下列要求①大型油罐组周围应设环行消防车道。②任何储罐至少有一条消防车道距其中心距离,不应大于80m。

五、 工艺装置

本章包括如下内容:一般规定、装置内布置、工艺管道、泄压排放、耐火保护和其他要求。本次着重介绍装置内布置及耐火保护两部分。

装置内布置

本节主要内容是两部分。一是设备,建筑物的布置,包括防火间距及有关规定;二是通道的设置,包括消防通道和疏散通道。

在介绍条文前,先介绍几个名词。

燃烧 是指可氧化物质与氧化剂(通常是空气中的氧气)的急速反应过程。过程产生热量,通常产生火焰。

火灾 燃烧过程失去控制,并造成资产或人身伤亡者称为火灾。 爆炸 通常是指物体体积急剧膨大,使周围气压发生强烈变化,并产生巨大的声响,叫爆炸。爆炸可以是物理过程引起的,如超温超压引起的设备的爆炸;爆炸也可以是化学过程引起的,如激烈氧化反应、爆聚、分解引起的蒸汽云爆炸等。这里,主要针对激烈氧化反应

引起的爆炸。按API RP 2001其定义为:火焰以超音速传播称之为爆炸。

火灾危险环境 指“存在火灾危险物质以致有火灾危险的区域”。具体指生产、加工、处理、转运和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在物料操作温度高于可燃液体闪点的情况下,有可能泄漏但不能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可燃液体;不可能形成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悬浮状、堆积状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的及其它固体可燃物质的环境。

爆炸危险环境 指“爆炸性混合物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数量足以要求对电气设备的结构、安装和使用采取预防措施的区域。”具体如生产、加工、处理、转运和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易燃气体、易燃液体的蒸汽或薄雾等易燃物质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闪点低于或等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的蒸汽或薄雾,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在操作温度高于可燃液体闪点情况下,可燃液体有可能泄漏,其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以及出现或可能出现可燃性导电粉尘混合物的环境。

释放源 指可释放出能引起火灾或爆炸性混合物所在设备或厂房称释放源。(GB50058)

引燃能 可燃气体、蒸汽、粉尘或多相混合物的引燃敏感性的一种衡量指标。(NFPA68)

最低引燃能 在火灾爆炸危险环境的某一点上,释放出一个能引起火焰由该点向外不确定传播的最小能量。

引燃源 能释放出能量,且能引燃气体、蒸汽、粉尘或多相混合物的地点(或设备)称为引燃源。

火焰、电弧和火花、热表面、摩擦火花、自燃都属引燃源。 气体物质的典型最低引燃能小于1mJ,粉尘类物质的最低引燃能一般小于100mJ,氢气或乙炔约1/2mJ的电弧或火花就能引燃。

众所周知,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要素是:存在火灾爆炸危险环境,同时存在引燃源。两者缺一不可,《炼油厂防火》(API RP2001)中有“燃烧始自引燃源”的说法,这对石油化工装置而言,是确切的,因为装置内火灾爆炸危险环境可说是随时都存在的。

⒈ 第4.2.1条设备、建筑物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

通过前面介绍,很清楚防火间距是指的释放源和引燃源以及释放 源间防止相互影响所需要的安全距离。

《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厂防火实践》(API 2218号文件)指出:“处理不可燃流体的设备都应算做没有潜在火灾危险的设备”虽然火灾期间这类设备的完整性可能受到损害,甚至严重破坏,也不作为防火间距讨论的对象。

管道作为特种设备(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虽然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可能引起燃烧、爆炸和中毒等危险,管道(不论管内输送是何类物质)同样都算作没有潜在火灾等危险性的设备。也不作为防火间距讨论对象,这对作装置布置设计的人是理解的。

按照释放源和引燃源的概念,本章将装置内各种释放源和引燃源归纳如下:

释放源

可燃气体压缩机或其厂房、装置储罐、其它介质温度低于自然点的设备或其厂房。

引燃源

明火设备、控制室、变配电室、化验及维修间、行政办公建筑物、介质温度等于或高于自然点的设备。

关于设备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世界上总的有两种作法:一是由政府颁布法令或标准,强制执行,日本、苏联和我国就属这一类型。二是由工程公司根据自己经验编制的标准确定,由业主确认或根据业主要求进行资产损失和生产工日损失评估确定,欧美现在很推崇这种作法。

2000年1月30日朱熔基总理签发《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勘察、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设计。”

防火间距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设备(或厂房)可能释放出的介质危险性(详见第二章的规定)、设施的重要性以及与有关规范协调。

具体的防火间距,则主要来自实践经验、有关实验和实地测定数据确定。有如:

装置内火灾的影响范围10m。API炼厂防火实践资料认为:“经常使用的火灾直接作用区域,是一个从液态物料源算起,水平方向20至30ft(6~9m)、垂直方向为30至40ft(9~12m)的范围。”

可燃气体和蒸汽扩散范围

正常操作时,甲、乙A类工艺设备周围3m左右; 液化烃类介质泄漏后,扩散范围一般在10m至30m。

甲B、乙A类液体汇漏后,其蒸汽可扩散到10m至15m范围;

介质温度等于或高于其闪点的乙B、丙类液体汇漏后,其蒸汽扩 散范围,一般不超过10m;

氢气水平扩散距离一般也在10m范围内;

汽油风洞实验,它向下风侧扩散距离为12m(英国石油化工防火规范的报告);

爆炸危险场所的范围为15m(GB50058), 严格说应补充为15m及15m至30m以内距地面0.6m以下范围(附加Ⅱ区)。

应予说明的是,上述扩散距离,均指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的条件,另外,工艺设备、贮罐、大型管道的毁坏性事故造成的泄漏不在其列;严重的操作失误和管理不善造成的泄漏,也不在其列(如1984年元旦,某厂催化裂化车间的爆炸火灾,是泄漏的液体丙烷扩散到相距的162m的炉201遇明火引起的)。

防火间距,除参考了上述经验数据外,还参照了《炼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YHS01-78)和国外大量资料(见原条文说明七),

装置内防火间距分为三类

明火(加热炉、热表面)与释放源(油气源)。

装置内重点保护设施(同时也是产生火花处)与释放源之间

—— 保护主要设施。

设备之间、设备与建筑物之间——防止蔓延和相互影响。 ⒉

可靠近布置的条件。见第4.2.2条、第4.2.3条、第4.2.5 条、第4.2.6条、第4.2.7条、第4.2.8条。

为防止结焦、堵塞、控制温降、压降,避免发生副反应等有

工艺要求的相关设备可靠近布置。

例:常减压装置的减压蒸馏塔与减压炉之间;

催化裂化装置反应器与再生器及辅助燃烧室之间; 加氢裂化、加氢精制的反应器与原料加热炉之间;

硫磺回收装置的燃烧炉与相关设备之间。

与主体设备密切相关的设备可靠近布置 例:压缩机附属设备级间冷却器、分液罐等; 分馏塔与塔顶冷却器。

加热炉的附属设备燃料气分液罐与加热炉可靠近布置,但又存在火灾危险,因此规定了6m最小间距。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的在线分析仪表间,如采用防爆型仪表或采用非防爆型仪表但分析仪表间采用正压通风,其与危险设备的间距不限。

明火加热炉的布置。见第4.2.14条、第4.2.15条

明火加热炉是燃烧三要素点火源,装置内的一些火灾爆炸事 故有不少与加热炉有关。

宜集中布置在装置的边缘,且位于危险设备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明火加热炉与液化烃设备的防火间距为22.5m,但在两者之间设非燃烧材料实体墙时,可小于22.5m,但不得小于15m,墙高不宜小于3m,距炉不宜大于5m,两设施间折线距离不小于22.5m。同样甲A类设备或甲类气体压缩机房朝向加热炉一侧为实体墙时,其

间距也可小于22.5m,但不得小于15m。

加热炉或其它明火设备周围若设有可燃气体浓度报警与蒸汽幕联锁的设施时,其防火间距减少25%。第3.2.11A五款(仅用于改造项目)

建筑物内可燃液体、可燃气体设备的布置。见第4.2.16条、第4.2.17条、第4.2.18条。 可燃液体、可燃气体设备应尽量露天或半露天布置,当必须室内布置时,应按如下原则: ⑴

当同一房间布置有不同火灾危险类别设备时,应按其中火灾危险类别最高的设备确定,危险性大的设备所占面积小于5%,且发生事故时不足以蔓延,或采取防火措施防止蔓延时,可按危险类别较低的确定。 ⑵

当同一建筑物布置有不同火灾危险类别的房间时,为减少相互影响,中间隔墙应为防火墙。 ⑶

同一建筑物内应将人员集中的房间布置在火灾危险性较小的一端。 ⒌

装置控制室、变配电室、化验室、车间办公室、生活间的布置。见第4.2.13条、第4.2.19条、第4.2.20条、第4.2.21条、第4.2.22条、第4.2.23条。 ⑴

当受地形限制时应将上述房间布置在较高的地平面上,中间储罐布置在较低地面。 ⑵

应布置在装置一侧,并位于爆炸危险范围之外,位于甲类设

备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⑶

控制室、配电室布置的具体要求。见第4.2.21条

宜布置在建筑物底层,若生产需要或受条件限制时,可布置

在第二层或更高层。

可能散发比空气重的可燃气体装置内,室内地面应至少比室

外地平面高0.6m。

控制室朝向具有火灾危险性设备侧外墙,应为无门窗,洞口

非燃烧材料实体墙。

控制室或化验室内,不得安装可燃介质在线一次分析仪表。

当布置在相邻房间时,中间隔墙应为防火墙。

两个及两个以上联合装置或装置共用的控制室距甲、乙类或 明火设备不应小于25m,距丙类不应小于15m。

联合装置的布置。见第4.2.9条

组成联合装置的必要条件是“同开同停”,即由两个以上独立装置集中紧凑布置,装置间直接进料,无供大修设置的中间原料罐,其开工、停工检修同步。 ⑵

联合装置中各装置视同一装置、设备、建筑物的防火间距按表4.2.1执行。 ⑶

改、扩建项目增加设备,装置之间防火间距不能满足表3.2.11时,硬性把无关的几个装置组成联合装置是不允许的。

装置储罐。见第4.2.28条

定义——生产过程中不直接参加工艺过程,但又需要紧靠装

置设置的某些原料或成品等储罐。

功能

仅为装置的平衡生产而设的原料储罐。

为满足产品质量检测(合格送入全厂成品罐,不合格回炼)

所设成品罐。

为满足装置开工一次投入专用可燃液体物料而设储罐,停工检修时,该物料又需退回到储罐内。

装置储罐按其不同介质、储存的总容量不同分为三档分别处理。

压缩机泵的布置(共同点)。见第4.2.24条、第4.2.25条。

可燃气体压缩机宜布置在敞开式厂房内,液化烃泵、可燃液体泵宜露天或半露天布置。 ⑵

如果厂房布置不宜设地沟或地坑,应有防止可燃气体积聚措施。 ⑶

压缩机的上方,不得布置甲、乙、丙类设备,自用高位油箱除外。液化烃泵房、等于或高于自燃点的可燃液体泵房的上方,不应布置甲、乙、丙类缓冲罐等容器。

装置内消防道路。见第4.2.11条、第4.2.12条。

API 2001《炼油厂防火》指出“新装置应当如此布置,即如果发生火灾或爆炸,使人员受影响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另外布置应当考虑消防通道和防止装置内火灾蔓延的区域隔离带,以及对相邻设施的可能影响。”“分隔区块的道路可以作为很好的防火隔离带,并且易

于消防设备的移动和操作。” ⑵

规范规定装置内部应用道路将装置分隔成为占地面积不大于10000m2的设备、建筑物区即防火分区。 ⑶

装置内应设贯通式道路,与装置外消防道路形成环形道路,当装置宽度小于或等于60m时,且装置外两侧有道路时可不设。 ⑷

道路宽应不小于4m,路面上净高应不小于4.5m,道路转弯内回转半径不小于9m。

安全疏散。见第4.2.31条、第4.2.32条。 ⑴

建筑物安全疏散门应向外开启,不应少于2个,但面积小于60m2,乙B、丙类房间可1个。 ⑵

危险设备、设施的平台应设置不少于2个通往地面的梯子,作为安全疏散通道。 ⑶

相邻安全疏散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50m。

泄压排放

装置内火炬

前提是不携带可燃液体

考虑火焰辐射热对人和设备的影响 要有可靠的点火设施 控制火炬四周可燃气体的排放 据调查,引进的兰化砂子炉裂解制乙烯,上海金山的乙醛,辽化的悬浮法聚乙烯装置内设有火炬。所以只要满足四项要求是可行的。我们自行设计的装置之所以没上:一是放空量大,二是无法解决瞬间

泄放气液夹带的分离问题。

《石油化工企业燃料气和可行性气体排放系统设计规范》(SH3009)附录四中关于热辐射强度(不含阳光)的允许值规定如下:

操作人员需连续暴露的任意地点,取1.5KW/㎡。

无防护设施,但有适当的防护衣着并需停留几分钟的地点,取4.5KW/㎡。

在火炬底部地面工作,必须几秒钟内撤离现场的地点,取9KW/㎡。

耐火保护(第五节)

本节就承重金属结构的耐火保护要求和范围作出了规定。 装置区内火灾事故频率高,而且烃类火焰的特点是短短几分钟就能达到2000℉(1093℃)的高温。资料表明,碳钢在550℃时,其屈服限将降到常温情况的一半左右。因此对火灾危险环境区承重金属结构进行耐火保护是完全必要的,以使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必要的强度,争取更多的时间处理和扑救火灾,减少损失,避免灾害范围扩大和下次灾害的发生。

第4.5.1条

规定了应进行耐火保护的设施。

单个容积等于或大于5m3的甲、乙A类液体设备的承 重金属构架、支架、裙座。这和国外某些公司标准比较,≥5m3的数字是比较苛刻的,凯洛格公司设计标准Fire Protection规定是操作重量为50000磅(~22500公斤)及以上的设备,但另方面,凯洛格标

准又比本标准高,他是不论什么介质,只要是在火灾危险区内的都应进行耐火保护。本标准只局限于甲、乙A类设备。本次修改虽然增加了重量等于或大于25吨且高径比等于或大于8的非可燃介质设备承重钢结构的耐火保护,但对介质温度低于自燃点的乙B类和丙类介质设备承重结构却没有要求似不妥。因为他们既是有火灾危险的设备,又处于火灾危险环境,希望能全面修订中解决。

关于主管桥

管桥是装置管道的主要支撑结构,虽然按API的观点“管道,不论管内输送的是何类介质都应算做没有潜在火灾危险的设备”,凯洛格公司规定也明确“不应将管道认为是可燃介质设备”。但是API的炼油厂防火实践和凯洛格的标准对火灾危险区内的钢结构主管桥还是采取了耐火保护措施。道理很简单,主管桥上管带,联系着众多的过程设备,管带失去支撑,不只自身可能遭受破坏,也可能导致与它相连的设备或设备接管处密封的破坏,引发更大的火灾。

第4.5.2条

耐火保护的具体要求 承重钢框架,分单层和多层两类。 单层的梁和柱。

多层的又根据楼板结构有所区别,采用箅子板者地面以上10m范围的梁柱要保护。采用封闭式楼板者是另一种情况。

楼板是封闭的时候,不能只是该层楼板面以上的梁柱保护,而以下的不要保护。

实际上,各公司对装置内钢结构的耐火保护范围并不完全一样,

这很难用一条什么理由去解释,主要看业主如何看待安全与经济问题和对火灾几率的估计。

第4.5.3条

强调涂有耐火保护层的构件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 小时,耐火层材料要能适用烃类火灾升温快的特点。

耐火层材料,传统的耐热混凝土除显粗笨、施工麻烦外,实用性 还是不错的,近些年,新上市的耐火涂料品类繁多,选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耐火材料对烃类火灾的耐火性能(阻火小时数); ⒉

对金属结构不能有腐蚀性; ⒊

对金属结构的粘附强度及耐久性; ⒋

施工应用的难易程度; ⒌

耐候性。

六、 储运设施(重要条文解释) 本章包括如下内容:一般规定可燃液体地上储罐,液化烃、可燃气体、助燃气体的地上储罐,可燃液体、液化烃的装卸设施,灌装站,火炬系统,泵和压缩机,全厂性工艺及热力管道,厂内仓库。 ⒈

第5.2.5条

增加罐组的总容积。固定顶储罐罐组的总容积未变。浮顶及内浮顶储罐罐组的总容积由不应大于20×104m3增大到不应大于60×104m3。这是由于石化企业加工规模增大,进口原油由远洋轮运至沿海各地,需要建造大容积的浮顶油罐。10×104m3储罐已建造了若干台。储运自动控制水平提高及消防设备更新对增大罐组总容积已是客观上要求。

第5.2.6条

规定罐组内储罐个数。原规定仅限制罐组内储罐的个数为12个,单罐容积均小于1000m3及丙B类液体储罐的个数不受此限。近年来单罐容积向大型发展,单罐容积不同时其罐组内储罐个数也不同。

一个罐组内储罐个数越多,发生火灾的几率就会越大。为了控制火灾范围和火灾损失,对罐组内储罐个数按容积不同有一个数量限制。修订条文时修订为“罐组内单罐容积等于或大于10000m3的储罐个数不应多于12个;单罐容积小于10000m3的储罐个数不应多于16个;但单罐容积均小于1000m3储罐,以及丙B类液体储罐的个数不受此限。 一个罐组内所有的储罐单罐容积均小于1000m3时,罐组内的储罐个数可以不限,若其中一台储罐单罐容积超过1000m3时也不能按此规定。

丙B类液体储罐的个数不受此限。因为丙B类液体闪点高于120℃,火灾危险性相对低些。需要提醒的一点是若油品操作温度高于其闪点时,其火灾危险性类别应按第2.0.2条三款执行。

第5.2.7条

储罐占地大、管道长,故在保证安全前提下间距尽可能小,以节约占地和投资,储罐的间距根据下列因素确定: ⑴

储罐着火几率。根据过去油罐火灾统计资料,1982年2月调查统计油罐年火灾几率0.448‰。多数火灾事故是在操作中不遵守安全规定或违反操作规定所造成的。 ⑵

储罐起火后,是否引燃相邻储罐爆炸起火,是由该罐破裂和

液体溢出或淌出情况而定的。如果火灾中储罐顶盖掀开,但罐体完好,且可燃液体未流出罐外,则一般不会引燃邻罐。实践证明,只要有冷却保护,因辐射热而烤爆或引燃邻罐的可能性不大。 ⑶

消防操作要求:考虑对着火罐的扑救和对着火罐或邻罐的冷却保护等消防操作场地要求,不能将相邻罐靠得很近。 ⑷

0.4~0.6D的罐间距要求在国内石化企业已执行多年,证明是安全经济的。 ⑸

储罐类型。浮顶罐内几乎不存在油空间,散发出的可燃气体很少,火灾几率小。所以浮顶罐的防火间距可比固定顶罐适当缩小。 ⑹

取消“不宜大于20m”,其理由是单罐向大容积发展,浮顶罐已有10万m

3、12.5万m3,固定顶罐已有3万m3,油罐大型化一旦起火扑救困难,对邻罐威胁也大。

防火堤、隔堤 ⑴

第5.2.10条

罐组应设防火堤,但位于丘陵地区的罐组,可利用地形设事故存液池。地上可燃液体储罐一旦发生爆炸破罐事故,可燃液体便会流到储罐外,若无防火堤,流出的液体即会沿地面漫流。为避免此类事故,控制事故在一定范围内,故规定设防火堤,当有一定地形可以利用也可设置事故存液池。 ⑵

第5.2.11条

防火堤内有效容积是按不同结构储罐发生事故破损可能性确定的。经多年实践证明也是安全可靠的。 ⑶

第5.2.12条

立式储罐至防火堤内堤脚线的距离,不应小于罐壁高度一半。经多年实践证明也是安全可行的。

第5.2.13条

相邻罐组防火堤外堤脚线之间,应留有宽度不小于7m的消防空地,必要时也可停放消防车辆。

第5.2.14条

设防火堤的罐组内按单罐容积不同,控制隔堤内容积或储罐个数。

储罐破裂极为罕见,但冒罐、管道破裂、泄漏难以避免,为了将事故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以减少损失,设置隔堤是必要的。

第5.2.15条

多品种的液体储罐罐组内,应按不同品种液体设置隔堤。

甲B、乙A类液体与其它类可燃液体储罐之间; ②

水溶性与非水溶性可燃液体储罐之间; ③

相互接触能引起化学反应的可燃液体储罐之间;

助燃剂、强氧化剂及具有腐蚀性液体储罐与可燃液体储罐之

间;

石油化工厂中间罐区和成品罐区内原料、产品品种较多而容积较小,为节省占地、集中管理,故将不同火灾危险性的可燃液体储罐共设在一个防火堤内。为了防止泄漏的水溶性液体、相互接触能起化学反应的液体或腐蚀性液体流入其它储罐附近而发生意外事故,对设置隔堤作出规定。 ⑺

第5.2.16条

防火堤及隔堤的设计做出规定。这次修订对于防火堤高度限制在1.0m至2.2m之间,有利于操作、检修及消防。也与石油库设计规范协调。

第三节 液化烃、可燃气体、助燃气体的地上储罐

第5.3.1条

液化烃储罐、可燃气体储罐和助燃气体储罐,应分组布置,因为管理、操作及消防都有不同的要求。

第5.3.2条

增加了全冷冻式储罐的内容。 不同储存方式的储罐分别命名为: 压力储罐——全压力式储罐; 低温常压储罐——全冷冻式储罐; 降温降压储罐——半冷冻式储罐。

罐组内储罐应不超过两排布置,并应设环形通道。单罐容积 增大,提高要求,有利于安全管理。

全压力式储罐罐组内储罐个数不应多于12台。液化烃泄漏 几率主要取决于储罐个数,与容积大小无关,故限制个数。全冷冻式储罐的个数不宜多于2个。

对全冷冻式储罐个数限制的根据: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LPG lnstallations》(APIStd2510 1995 年版) (以下简称APIStd2510)9.3.5.3条规定:“两个具有基本结构相同的储罐可围在一围堤内。在两个储罐间设隔堤,隔堤的高度应比周围的围堤低1ft。围堤内的容积应考虑同一堤内扣除其它容器或储罐占有的容积后,至少为最大储罐容积的100%。”

在金山阵山码头中美合资金地石化有限公司液化气制造厂建造两台50000m3全冷冻式储罐(-43℃)已通过专家论证,上海市公安消防部门认可。上海石化总厂厂内已建造并运行一台全冷冻式储罐。

罐组内隔堤设置要求,对全压力式储罐罐组是按容积提出不同要求。全冷冻式储罐应每台一个一隔。依据APIStd2510 9.3.5.3条规定。 ⑷

不同储存方式的储罐不得布置在一个罐组。因为不同储存方式储罐结构、生产方式、安全要求不同,出现故障及消除的方法不同,不能布置在一个罐组。

NFPA58(1992年版)中9.3.4条规定“低温液化石油气储罐不能与易燃液体储罐一起安装在封闭的围堤内或与不需低温储存的液化石油气压力储罐安装在一起”。

APIStd2510(1995年版)中9.3.2条规定:“低温LPG储罐不应布置在建筑物内,不应在NFPA30规定的其它易燃或可燃液体储罐流出物防护区域内,或不应在压力储罐的流出物防护区域内。” ⒊

第5.3.3条

液化烃、可燃气体、助燃气体的罐组内,储罐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5.3.3的规定。

液化烃压力储罐比常压甲B类液体储罐安全,因为罐内为 正压,一般泄漏即使回火燃烧,也只在破口处烧,不会引入罐内,空气也不会进入罐内。例如,某厂液化乙烯卧罐的接管管件不严,漏出的液化乙烯气化后,扩散至加热炉而燃烧并回火在泄漏部位燃烧。经打开放空火炬阀后,虽然燃烧一直持续到罐内乙烯全部烧光为止,但相邻1.5m处的储罐在水喷淋保护下却安全无事。某厂动火检修液化石油气罐安全阀,由于切断阀不严,漏出液化石油气被引燃,火焰2m多高,只在漏口处燃烧,没有引起储罐爆炸。可见:①液化石油

气罐因漏气而着火的火焰并不大;②罐内为正压,空气不能进入,火焰不会窜入罐内而引起爆炸;③对邻罐只要有冷却水保护就不会使事故扩大。故规定:当设有火炬系统时,罐间距为0.5D;在无火炬系统时,罐间距为1D。

全冷冻式储罐防火间距参照NFPA58(1992年版)第9.3.6条:“若容积大于或等于265m3;其储罐间的间距至少为大罐直径的一半”,APIStd2510 第9.3.1.2条规定:“低温储罐间距取较大罐直径的1/2”,故规定全冷冻式储罐的间距为0.5D。 ⑶

可燃气体干式气柜的防火间距,为了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4.5.2条相协调,亦规定为0.65D。 ⑷

第5.3.7A条

成组布置的全冷冻式液化烃储罐应设防火堤,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

全冷冻式液化烃储罐至防火堤内堤脚线的距离,应为储罐最高液位高度与防火堤高度之差;防火堤内的有效容积应为一个最大储罐的容积; ②

防火堤应设置人行台阶或梯子;

防火堤及隔堤应为非燃烧实体防护结构,能承受所容纳液体的静压及温度变化的影响,且不渗漏。

原因如下:

一是APIStd2510 第9.3.5.3条规定:“低温常压储罐应设单独的围堤,围堤内的容积应至少为储罐容积的100%”; 二是APIStd2510 第9.3.5.4条规定围堤最低高度为1.5ft,且应

从堤内测量;当围堤需6ft时,应设置平时和紧急出入围堰的设施;当围堤必须高于12ft或利用围堤限制通风的地方时,应设可对阀门进行一般操作和接近罐顶的设施,而不需要进入围堤。所以堤顶的宽度至少为2ft。

七、含可燃液体的生产污水管道、污水处理场与循环水场 ㈠

含可燃液体的生产污水管道 本节对石油化工企业含有可燃液体的生产污水管道的防火问题作出了原则规定,大体上从4个方面提出要求,归纳为11条。 ⒈

对含有可燃液体的污水、雨水要求作到有组织排放,即都要排放到生产污水系统,且排放方式要求用暗管或暗沟,其目的是减少火灾发生机率,即使着了火,可以大大缩小火灾的蔓延范围。 ⒉

尽量减少生产污水管道中的可燃气体发挥量,如对排放污水温度作出了规定。 ⒊

对从生产污水管道中挥发出的可燃气体作到有组织排放,故对排放管的设置提出了要求。 ⒋

对生产污水管道中水封的设置作出了规定,即对生产污水管道系统进行分隔,防止下水管道一旦着火蔓延到整个系统。

污水处理场与循环水场 本节作了4条规定,前2条对隔油池的防火提出具体要求,隔油池要设盖板、壁高要有一定的超高,防止操作不稳定液位上升造成浮油外溢;对进出水管道水封设置提出要求。 第3条对污水处理场的布置防火间距作出规定。

第4条对循环水场冷却塔填料、收水器的材料防火提出要求。

八、消防

㈠ 为了有的放矢的设置消防设施,重点部位加强防范,首先对已往石化企业火灾爆炸事故作一分析: ⒈

将炼油厂事故划分三类为火灾爆炸、跑冒油、设备事故,在这些事故中,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比例约在50%以上,说明防火是重要关键。

火灾爆炸事故,按装置、单元发生比例进行分析:工艺生产装置占69%,油罐区占10%,装卸油台占5%,隔油池占3%,说明装置防火是重点,火灾发生频率高;但罐区火灾火势大、损失大,难于扑救,也是防火重点;装置与罐区构成炼油厂防火两大重点。 ⒊

装置火灾分析:甲类装置发生火灾占84%;从着火点分析多发生于液化烃类设备和超过自燃点的高温重油设备;设备之中动设备发生火灾更多些。故从消防角度看这些地点更是重点防护场所。从装置火灾扑救实践分析,用灭火器扑灭的占40%,蒸汽扑灭的占31%,切断油源灭火的占16%,消防车扑救的占13%,这一分析表明,设置供岗位操作人员使用的消防设施是必不可少的。

油罐区火灾分析:甲类液体罐占70%;从起火原因分析检修动火引起占66.7%,静电引起占12%,超温自燃引起占8.3%,雷击引起占8.3%;油罐火灾将邻罐引燃的占4%。通过上述统计分析,表明甲类液体罐是防火重点,从起火原因分析,对检修动火采取的必要防火措施应给予高度重视。其次是防静电、防雷措施。油罐火灾火势

大,邻罐用水保护一般不会引燃。罐类型的安全度:美国石油化工防火手册对采用储罐类型的安全度作了分析,理想罐为100%,外浮顶罐为85%,内浮顶罐为75%,固定顶罐加氮封为60%,固定顶罐为35%。 ⒌

装卸油台火灾:调查火灾24起,静电引起占50%,电气机车杂散电流占38%,说明装卸油台防火重点在防静电、防电气杂散电流,从灭火方法看及时切断油源后,只在槽车罐口燃烧,采用干粉灭火器或盖上罐盖即可扑灭。 ⒍

隔油池火灾:起火原因多由检修动火焊渣落入池内引燃或管道着火蔓延引起,火势大,油层薄,下部为水用泡沫扑救方法得当才能扑灭。

上面介绍的主要是炼油厂火灾分析,从国外某些资料介绍石油化工厂火灾发生机率并不高于炼油厂,气体加工装置多的石油化工厂,气体爆炸引起的火灾占的比例增高。

岗位消防设施设置:为岗位操作人员使用,要求操作简单,1~2人可使用,启动快,用于

灭。

本章的内容分为10个部分 ⒈

对消防站设置提出的要求,消防站即平时所说的消防队,⒈

初期小火迅速扑灭。

迅速控制大火,使其不造成蔓延,待足够援助到达将其扑主要对消防站的设置位置、车辆配备、火警接受及通讯系统、设施组

成等作出了原则规定,也就是对石油化工企业机动消防设施提出的要求,本次修订装置水平有所提高。 ⒉

对消防给水系统的设置作出了原则规定,主要包括消防水源、消防用水量、消防水泵房、消防水管道及消火栓、消防水炮、水喷淋等,这也是固定消防设施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本次修订提高了要求,如消防给水管道系统尽可能设置稳高压系统,增强固定的岗位消防设施的设置,尽快的将初起火灾扑灭或控制不蔓延,如消防水炮设置,一人可操作,保护面积大,为了保证及时出水发挥作用必须有高压水为保证。 ⒊

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是石油化工企业消防设施中的主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有专门的国家标准《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51-92,《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对这部分只是结合企业的特点对泡沫灭火系统的设置形式、系统控制操作型式作出了补充规定。

干粉灭火系统,内容不多,只是编制了2条定性规定。 ⒌

蒸汽灭火系统,其性质亦属于灭火保护系统。

灭火器设置,灭火器是最常用的供岗位操作人员使用的消防设施,亦有专门的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本规范是结合石油化工企业的特点,便于设计、维护,本着实用的原则对灭火器的选型、配置作出了原则补充规定。 ⒎

火灾报警系统,对火灾电话报警、手动报警器的设置提出要求,对自动报警系统设置在国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J116-98的基础上作出补充规定。 ⒏

液化烃罐区消防,液化烃类火灾不同于可燃液体火灾,在不能切断气源时,使其在受控状态下燃烧是最安全的。消防设置基准是在消防冷却水的保护下控制燃烧,本部分对消防冷却水系统的设置作出了规定。本次修订增加了全冷冻式液化烃储罐(常压冷储罐)消防冷却水设置要求的有关条文。

装卸油码头消防,本部分是对“企业”的油码头消防设施设置提出了要求,消防保护对象是码头自身安全,而对停靠的船只是提供消防帮助。交通部标准《装卸油码头防火设计规范》消防保护对象包括对停靠的船提供消防保护,两者相比由于保护对象不同,故消防设置基准相差较大。 ⒑

建筑物内消防,本部分为新增内容,结合石化企业特点对控制室、厂房、仓库等在国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87(2002年版) 的基础上作出的补充规定,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使消防设施方便操作、实用。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宣贯材料

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第二篇:SHT3007石油化工储运系统罐区设计规范

石油化工储运系统罐区设计规范SHT3007-2007

石油化工储运系统罐区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石油化工储运系统罐区储罐的选用、常压、低压和压力储罐区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石油化工企业的液体物料(包括原料、成品及辅助生产物料)储运系统地上钢制储罐区的新建工程设计。改扩建工程可参照执行。

本规范不适用于液化烃的低温常压储罐区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面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歌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50074 石油库设计规范

GB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SH3022 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涂料防腐蚀技术规范

SH3063 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监测报警设计规范 SH3074 石油化工钢制压力容器 SH/T3036 液化烃球形储罐安全设计规范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3 一般规定 3.1 罐区的布置应遵守下列原则:

3.1.1 原料罐区宜靠近相应的加工装置; 3.1.2 成品罐区宜靠近装车台或装船码头; 3.1.3 罐区的位置应结合液体物料的流向布置; 3.1.4 宜利用地形使液体物料自留输送; 3.1.5 性质相近的液体物料储罐宜布置在一起。 3.2 可燃液体的储存温度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3.2.1 应高于可燃液体的凝固点(或结晶点),低于初馏点; 3.2.2 应保证可燃液体质量,减少损耗; 3.2.3 应保证可燃液体的正常输送; 3.2.4 应满足可燃液体沉降脱水的要求;

3.2.5 加有添加剂的可燃液体,其储存温度尚应满足添加剂的特殊要求; 3.2.6 应合理利用热能;

3.2.7 需加热储存的可燃液体储存温度应杜宇其自然点;

3.2.8 对一些性质特殊的液体化工品,确定的储存温度应能避免自聚物和氧化物的产生。 3.3 可燃液体的储存温度可选用表1推荐值。

:///b-8ff3da42af45b307e87197fa.html4 储罐选用

4.1 储罐容量

4.1.1 石油化工液体物料的储存天数,应符合本规范下列六条的规定。

4.1.1.1 原油和原料的储存天数,应根据以下原则按表2确定;

4.1.1.1.1 如有中转库时,其储罐容量最宜包括在总容量内,并应按中转库的物料进库

方式计算储存天数; 4.1.1.1.2 进口原料或特殊原料,其储存天数不宜少于30天;

4.1.1.1.3 来自长输管道的原油或原料,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储存天数;

4.1.1.1.4 当装置在不同工种工况条件下对一些小宗华工原料有间断需求时,其储存量

除要符合上述要求外还需要满足对该原料的一次最大用量的要求; 4.1.1.1.5 对于船运进厂方式,储罐总容量应同时满足装置连续生产和一次卸船量的要

求。

4.1.1.2 中间原料的储存天数,应根据以下原则按表3确定:

4.1.1.2.1 某一装置的原料同时又是其他装置的原料或可用其物料储罐储存时,储存天

数宜取下限; 4.1.1.2.2 不同装置的同种或性质相近的原料罐,可考虑合并设置; 4.1.1.2.3 有特殊需要的装置原料罐,其储存天数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4.1.1.3 成品的储存天数,应根据以下原则按表4确定:

4.1.1.3.1 按本表确定容量的储罐,包括成品罐、组分罐和调和罐;

4.1.1.3.2 如有中转库时,其储罐容量应包括在按商标确定的储罐总容量内; 4.1.1.3.3 内河及近海运输时,其成品罐与调和罐的容量之和,应同时满足连续生产和

一次装船量的要求; 4.1.1.3.4 若有远洋运输出厂时,其储存天数不宜少于30天。其成品罐和调和罐的容量

之和,应同时满足连续生产和一次装船量的要求。

4.1.1.4 工厂用自产燃料油的储存天数,宜取3天;外购燃料油的储存天数可参照表2确 :///b-8ff3da42af45b307e87197fa.htmlpar定。 4.1.1.5 当一种物料有不同种进出厂方式时,可按不同方式的进出厂比例确定其综合储存 天数。 4.1.1.6 酸、碱及液氨的储存天数可按表5确定。其储罐容量尚应满足一次装(卸)车(船)

量的要求。

4.1.2 确定储罐容量时,各种物料的计算日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4.1.2.1 各种物料的日储量,应按全厂总工艺流程规定的年处理量或年产量计算; 4.1.2.2 原料、中间原料的日储量,应为装置年开工天数的平均日进料量; 4.1.2.3 连续生产的成品日储量,应为350天的平均日产量;

4.1.2.4 液体化工成品日储量,应为相应装置年开工天数的平均日产量。 4.1.3 储罐的设计储存液位 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4.1.3.1 固定顶罐的设计储存液位宜按公式(1)计算:

h=H1-(h1+h2+h3)···································(1)

式中:h———————储罐的设计储存液位,m; H1——————罐壁高度,m;

h1——————泡沫管开孔下缘至罐壁顶端的高度,m;

h2——————10min~15min储罐最大进液量的折算高度,m;

h3——————安全裕量,可取0.3m(包括泡沫混合液层厚度和液体的膨胀高度),m。

4.1.3.2 浮顶罐、内浮顶罐的设计储存液位宜按公式(2)计算:

h=h4-(h2+h5)·········································(2) 式中:h4——————浮盘设计最大高度(浮盘底面),m;

h5——————安全裕量,可取0.3m(包括液体的膨胀高度和保护浮盘所需裕量)。

4.1.3.3 压力储罐的设计储存液位宜按公式(3)计算:

h=H

2-h2··························http:///b-8ff3da42af45b307e87197fa.html······················(3)

式中:H2—————液相体积达到储罐设计容积的90%时的高度,m。

4.2 储罐选型

4.2.1 可燃液体储罐应采用钢制储罐。 4.2.2 液化烃常温储存应选用压力储罐。

4.2.3 储存温度下饱和蒸汽压大于或等于大气压的物料,应选用低压储罐或压力储罐。 4.2.4 储存温度下饱和蒸汽压低于大气压的甲B和乙A类液体,应选用浮顶罐或内浮顶罐,并

应符合下列规定:

4.2.4.1 浮顶罐应选用钢制浮舱式浮盘并应采用二次密封装置; 4.2.4.2 内浮顶罐应选用金属制浮舱式浮盘。 4.2.5 有特殊储罐需要的甲B、乙

入大气的措施。

A类液体,可选用固定顶罐,单应采取限制罐内气体直接进

4.2.6 乙B和丙类液体,可选用固定顶罐。 4.2.7 酸类、碱类宜选用固定顶罐或卧罐。 4.2.8 液氨常温储存应选用压力储罐。 4.3 储罐个数 4.3.1 炼油装置原料储罐的个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4.3.1.1 原油和原料储罐

4.3.1.1.1 原油储罐:一套装置加工一类原油时,宜设3~4个;分类加工原油时,没增

加一类原油宜再增加2~3个; 4.3.1.1.2 原料储罐:一套装置加工一种原料时,宜设2~4个;加工多种原料时,没增

加一种原料宜再增加2~3个; 4.3.1.2 中间原料储罐:

4.3.1.2.1 装置是直接进料或部分由储罐供料时,宜设2~3个; 4.3.1.2.2 装置是由储罐供料时,宜3~4个;

4.3.1.2.3 对于精致装置,每种单独加工的组分油宜设2~3个; 4.3.1.2.4 对于重整装置,可根据装置要求另设一个预加氢生成油罐;

4.3.1.2.5 对于润滑油装置,每种组分油宜设2个;同一种组分油,残炭值不同或加工

程度不同时,

;

4.3.1.3

原http:///b-8ff3da42af45b307e87197fa.html油及原料储罐的容量,不宜少于一套装置正常一天的处理量。 4.3.2 成品储罐的个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4.3.2.1 汽油储罐、柴油储罐:

4.3.2.1.1 控制成品油性质的每种组分的储罐,宜设2个;

4.3.2.1.2 生产一种牌号油品时,调合与成品储罐之和不宜少于4个;每增加一种牌号,

可增加2~3个; 4.3.2.2 航空汽油、喷气燃料储罐: 4.3.2.2.1 每种组分储罐宜设2~3个;

4.3.2.2.2 每种牌号油品的调合与成品储罐之和,不宜少于3个; 4.3.2.3 军用柴油储罐宜设3~4个;

4.3.2.4 溶剂油储罐和灯用煤油储罐,每种牌号宜设2个; 4.3.2.5 芳烃储罐,没一种成品宜设2个; 4.3.2.6 液化石油气储罐,不宜少于2个; 4.3.2.7 重油储罐(燃料油储罐):

4.3.2.7.1 生产一种牌号油品时,调合与成品储罐之和不宜少于3个;没增加一种牌号,

可增加2个; 4.3.2.7.2 进罐温度在120℃~200℃时应单独设储罐,并应设1~2个扫线罐; 4.3.2.7.3 工厂用燃料油储罐宜设2个; 4.3.2.8 润滑油类、电器用油类和液压油储罐:

4.3.2.8.1 每种组分宜设2个;同一种组分油,残炭值不同或加工深度不同,应分别设

储罐; 4.3.2.8.2 每一种牌号的成品储罐宜设1~2个,成品储罐宜兼做调和罐;

4.3.2.8.3 一类油的调合与成品储罐,应按牌号赚罐赚用。

二、三类有的调合与成品储

罐,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可以互用; 4.3.2.9 沥青储罐不宜少于2个。 4.3.3 污油罐的个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4.3.3.1 轻、中污油罐宜个设2个; 4.3.3.2 催化裂化油浆罐宜设1~2个。

4.3.4 化工装置的原料、中间原料及成品储罐个数不宜少于2个。 4.3.5 酸类、碱类宜液氨的储罐,

2个。:///b-8ff3da42af45b307e87197fa.htmlr 5 常压和低压储罐区

5.1 储罐布置 5.1.1 连接管道根数较多或管径较大的储罐,宜布置在靠近罐组管道进出口处。 5.1.2 储罐罐底标高应符合下列要求:

5.1.2.1 满足泵的吸入要求;

5.1.2.2 满足罐前支管道与主管道连接所需安装尺寸的要求。

5.2 储罐附件选用

5.2.1 浮顶罐和内浮顶罐应设置量油孔、人孔、排污孔(或清扫孔)和放水管,原油和重油储

罐宜设置清扫孔,轻质油品储罐宜设置排污孔,其设置数量可按表6确定。

5.2.2 固定顶罐宜设置通气管、量油孔、透光孔、人孔、排污孔(或清扫孔)和放水管。采用

气体密封的固定顶罐,还应设置事故泄压设备。储存乙B类液体的固定顶罐通向大气的通气管上应设呼吸阀。储罐附件的设置和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5.2.2.1 采用气体密封的固定顶罐,所选用事故泄压设备的开启压力应高于通气管的排气

压力并应小于储罐的设计正压力,事故泄压设备的吸气压力应低于通气管的进气压力并应高于储罐的设计负压力; 5.2.2.2 通气管或呼吸阀的通气量,不得小于下列各项的呼出量和吸入量之和;

5.2.2.2.1 液体储罐时的最大出液量所造成的空气吸入量,应按液体最大出液量考虑; 5.2.2.2.2 液体进罐时的最大进出液量所造成的罐内液体蒸汽呼出量, 当液体闪点(闭

口)高于45℃时,应按最大进液量的1.07倍考虑;当液体闪点(闭口)低于或等于45℃时,应按最大进液量的2.14倍考虑; 5.2.2.2.3 因大气最大温降导致罐内气体收缩造成储罐吸入的空气量和因大气最大温升

导致罐内气体膨胀而呼出的气体,可按表7确定:

5.2.2.3 通气管或呼吸阀的规格应按确定的通气量和通气管或呼吸阀的通气量曲线来选

定。当缺乏通气管或呼吸阀的通气量曲线时,可根据以下原则按表8和表9确定:

5.2.2.3.1 当

所http:///b-8ff3da42af45b307e87197fa.html对应的通气管(或呼吸阀)与进(出)储罐的最大液体量所对

应的通气管(或呼吸阀)规格不一致时,应选用两者中的较大者:

5.2.2.3.2 储罐容量所对应的通气管与进(出)储罐的最大液体量所对应的通气管规格

不一致时,应选用两者中的较大者; 5.2.2.4 量油孔、透光孔、人孔、排污孔(或清扫孔)和放水管应按表10确定。储存甲B、

乙类液体的储罐,宜选用排污孔;储存丙类液体的储罐宜选用清扫孔:

5.2.2.5 事故泄压设备应满足汽封管道系统储罐故障时保障储罐安全的通气需要。事故泄

压设备可直接接通向大气。 5.2.3 需要从罐顶部扫入介质的固定储罐,应设置灌顶扫线结合管,其公称直径可按表11确

定。

5.2.4 储存甲B、乙类液体的地上卧式储罐的通气管上应设呼吸阀。 5.2.5 下列储罐直接通向大气的通气管或呼吸阀上应安装阻火器:

5.2.5.1 储存甲B、乙、丙A类液体的固定顶储罐; 5.2.5.2 储存甲B、乙类液体的卧式储罐; 5.2.5.3 储存丙A类液体的地上卧式储罐。

5.2.6 采用氮气或其他惰性气体气封的储罐可不安装阻火器。

5.2.7 当建罐区历年最冷月份平均温度的平均值低于或等于0℃时,呼吸阀及阻火器必须有防

冻措施。在环境温度下物料有结晶的可能时,呼吸阀及阻火器必须有防结晶措施。

5.2.8 有切水作业的储罐宜设自动切水装置。 5.3 储罐附件布置与安装

5.3.1 量油孔应设置在灌顶梯子平台附近,距罐壁宜为800mm~1200mm。从量油孔垂直向下

至罐底板的罐内空间内,严禁安装其他附件。 5.3.2 通气管、呼吸阀宜设置在灌顶中央顶板范围内。

5.3.3 透光孔应设置在灌顶并距罐壁800mm~1000mm处。当透光孔只设一个时,应安装在灌

顶梯子及

;http:///b-8ff3da42af45b307e87197fa.html当设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可沿罐圆周均匀布置,并宜与人孔=清扫孔或排污孔相对设置,并应有一个透光孔安装在灌顶梯子及操作平台附近。 5.3.4 酸、碱等腐蚀性介质的储罐灌顶附件,应设置在平台附近。 5.3.5 从灌顶梯子平台至呼吸阀、通气管或透光孔的通道应设踏步。 5.3.6 人孔应设置在进出罐方便的位置,并应避开罐内附件,人孔中心宜高出罐底750mm。 5.3.7 排污孔(或清扫孔)和放水管应安装在距有关进出油结合管较近的位置。若设有两个排

污孔和放水管时,宜沿罐圆周均匀布置。放水管可单独设置亦可和排污孔(或清扫孔)结合在一起设置。 5.3.8 罐下部采样器宜安装在靠近放水管的位置。 5.3.9 梯子平台应设置在便于操作机检修的位置。 5.4 管道布置与安装

5.4.1 管道宜地上敷设。采用管墩敷设时,墩顶高出设计地面不宜小于300mm。 5.4.2 主管道上的固定点,宜靠近罐前支管道处设置。

5.4.3 防火堤和隔堤不宜作为管道的支撑点。管道穿越防火堤和隔堤处宜设钢制套管,套管长

度不应小于防火堤和隔堤的厚度。套管两端应作防渗漏的密封处理。 5.4.4 储罐需要蒸汽清洗时,在罐区蒸汽主管道上应设有DN20的蒸汽甩头,蒸汽甩头与储罐

排污孔(或清扫孔、人孔)的距离不宜大于20m,采用软密封的浮顶罐、内浮顶罐,应至少设1个不小于DN20用于熏蒸软密封的蒸汽管道接口。 5.4.5 在管带适当的位置应设跨桥,桥底面最低处距灌顶(或保温层顶面)的距离不应小于

80mm。 5.4.6 可燃液体管道阀门应用钢阀;对于腐蚀性介质,应用耐腐蚀的阀门。

5.4.7 储罐物料进出口管道靠近罐根处应设一个总切断阀,每根储罐物料进出口管道上还应设

一个操作阀。 5.4.8 储罐放水管应设双阀。

5.4.9 浮顶罐的中央排水管出口应安装钢闸阀。

5.4.10 罐前支管道应有不小于0.5%的坡度,应应从罐前坡向主管道带。 5.4.11 出关的主

性http:///b-8ff3da42af45b307e87197fa.html或弹性连接方式,并应满足地基沉降和抗震要求。

5.4.12 环境温度变化可能导致体积膨胀二超压的液体管道,应有泄压措施。 5.4.13 罐内若设有调合喷嘴时,应另设调合喷嘴用的罐进口结合管。

5.4.14 储罐的进料管,应从罐体下部接入;若必须从罐体上部接入时,甲B、乙、丙A类液

体的进料管宜延伸至距罐底200mm处,丙B类液体的进料管应将液体导向罐壁。 5.4.15 低压储罐应采取密闭措施。 5.5 仪表选用与安装

5.5.1 常压和低压储罐应设置液位计、温度计和高液位报警器;大于或等于10000m?的储罐应

设高高液位报警器并与进料管道控制阀连锁,在储罐内液位达到设定值时应能自动罐壁进料管道控制阀;是否设置低液位报警器,宜根据生产操作需要确定;低压储罐还应设置压力表。 5.5.2 高液位报警器的设定高度,应为储罐的设计储存液位。高高液位报警的设定高度,宜按

公式(4)计算:

h6=h h2···································(4) 式中:h6——高高液位报警器的设定高度,m; h ——储罐的设计储存液位,m;

h2——10min~15min储罐最大进液量的折算高度,m

5.5.3 低液位报警的设定高度,应满足从报警开始10min~15min内泵不会抽空的要求。 5.5.4 甲B、乙A类液体罐区内阀门集中处、排水井处应设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检测报警器。 5.5.5 仪表的安装位置与罐的进出口结合管和罐内附件的水平距离不应少于1000mm。 5.5.6 浮顶罐和内浮顶罐上的温度计,宜安装在罐底以上700mm~1000mm处。固定顶罐上的

温度计,宜安装在罐底以上700mm~1500mm处。罐内有加热器时,宜取上限,无加热器时,宜取下限。 5.5.7 低压储罐上的压力表的安装位置,应保证在最高液位时能测量气相的压力并便于观察和

维修。 5.5http:///b-8ff3da42af45b307e87197fa.html.8 当仪表或仪表原件必须安装在灌顶时,宜布置在灌顶梯子平台附近。 5.5.9 重要设备的液位、温度、压力检测信号,应传送至控制室集中显示。 5.6 储罐内液体加热设计原则

5.6.1 加热器设置,应符合下列原则:

5.6.1.1 对于低粘度液体,在储存温度下若能满足输送要求,则仅在罐内设置维持储存温

度的加热器; 5.6.1.2 若液体粘度较高,当仅在罐内维持储存温度不能满足液体输送要求时,则罐内加

热器宜维持储存温度考虑,在罐出口或附近设局部加热器,将抽送液体升至需要的输送温度。

5.6.2 加热热媒的选用,应符合下列原则:

5.6.2.1 选用加热热媒时,应避免储存液体过热降质;

5.6.2.2 液体储存温度小于95℃时,宜采用0.3MPa~0.6MPa蒸汽,液体储存温度大于120℃

时,宜采用压力不小于0.6MPa蒸汽;液体储存温度小于50℃,可采用热水作为加热热媒。

6 压力储罐区

6.1 基本规定 6.1.1 储罐的分组和布置,应符合GB50160的有关规定。

6.1.2 连接管道根数较多或管径较大的储罐,宜布置在靠近罐组管道进出口处。 6.1.3 储罐罐底标高应符合下列要求:

6.1.3.1 满足泵的吸入要求;

6.1.3.2 满足罐前支管道与主管要连接所需安装尺寸的要求。

6.1.4 液化烃储罐的设计压力,应符合现行的《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SH3074的有

关规定。 6.1.5 液化烃球形储罐安全设计,应符合SH/T3136的有关规定。 6.2 储罐附件选用及安装

6.2.1 压力储罐处应设置人孔、放水管、进出口结合管、梯子及操作平台外,应尽量减少开口

数量。 6.2.2 人孔个数及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6.2.2.1 球形储罐应设置2个人孔。一个人孔应安装在罐体上部顶端,另一个人孔应http:///b-8ff3da42af45b307e87197fa.html安装

在罐体下部能方便检修人员进出储罐的位置; 6.2.2.2 卧式储罐的筒体长度小于600mm时,应设置1个人孔;筒体长度大于或等于600mm

时,宜设置2个人孔并宜分别设置在罐筒体的两端。人孔应安装在储罐顶部。

6.3 管道布置与安装

6.3.1 压力储罐液相进出口结合管宜安装在储罐底部。 6.3.2 放水管管径宜为DN50,并应安装在罐体最低部位。

6.3.3 储罐的气体放空管管径不应小于安全阀的入口直径,并应安装在罐体顶部。当罐体顶部

设有人孔时,气体放空结合管可设置在人孔盖上。 6.3.4 当储罐的设计压力相同、储存物料性质相同或相近,其气相混合后不影响物料质量时,

储罐之间宜设气相平衡管。平衡管直径不宜大于储罐气体放空管管径,亦不宜小于DN40. 6.3.5 与储罐连接的管道应采用挠性连接方式,并应满足抗震和防止储罐沉降的要求。 6.4 储罐仪表选用和安装

6.4.1 压力储罐应设置液位计、温度计、压力表、低液位报警器、高液位报警器和高高液位自

动连锁切断进料装置。 6.4.2 液位计、温度计、压力表应能就地指示,并应传送至控制室集中显示。

6.4.3 压力储罐上的温度计的安装位置,应保证在最低液位时能测量液相的温度并便于观察和

维修。 6.4.4 压力表宜安装在储罐上部的管道上,并便于观察和维修。 6.4.5 液化烃球罐不宜选用玻璃板液位计。

6.4.6 罐组内可燃气体及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的设置,应符合SH3063的规定。

6.4.7 高液位报警器的设定高度应为储罐的设计储存液位。高高液位报警器的设定高度,不应

大于液相体积达到储罐计算容积的90%时的高度。 6.4.8 低液位报警的设定高度,应满足报警开始后10min~15min内泵不会抽空的要求。 6.4.9 灌顶的仪表或仪表原件宜布置在灌顶梯子平台附近。 6.5 储罐安全防护 6.5.1 液化烃

入http:///b-8ff3da42af45b307e87197fa.html口管道应设紧急切断阀。 6.5.2 压力储罐的安全阀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6.5.2.1 安全阀的规格应按现行的《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有关规定计算出的泄

放量和泄放面积确定;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定压)不得大于储罐的设计压力; 6.5.2.2 安全阀每年进行校验时可以停工并倒空物料的储罐,可只安装一个安全阀,安全

阀前后可不加装载断阀; 6.5.2.3 凡需要连续运转一年以上的储罐,在安全阀每年进行校验时,可利用其它措施能

保证系统不超压,可只安装一个安全阀,安全阀前后应加装载断阀; 6.5.2.4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可只安装一个安全阀,且安全阀前后应加装载断阀及旁通

线,旁通线的管径不宜小于安全阀的入口直径:

6.5.2.4.1 在安全阀每年进行校验时,不能利用其他措施来保证系统不超压; 6.5.2.4.2 开停工时,需要通过安全阀的副线阀排放物料。

6.5.2.5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可只安装一个安全阀,但安全阀前应加装1组爆破片,且应在安全阀与爆破片之间安装可供在线校验使用的四通组件接口:

6.5.2.5.1 物料具有粘稠、腐蚀性、会自聚、带有固体颗粒其中之一的性质; 6.5.2.5.2 安装1个安全阀时,仅加装爆破片就可满足在线校验;

6.5.2.6 在本条6.5.2.5款情况下,储罐运行周期内需在线更换爆破片时,除可按本条6.5.2.5款设置安全阀外,还应在爆破片前和安全阀后分别加装1个截断阀; 6.5.2.7 用本条款6.5.2.2~6.5.2.6所述方式都不能保证“安全阀每年至少应校验一次”的储 罐,应设置2个安全阀。且每个安全阀前后应分别加装1个截断阀。2个安全阀应

为互相备用关系,在设计图纸上,对处于运行状态安全阀的前后截断阀应标注LO(铅封开);对处于备用状态安全阀的前后截断阀应标注LC(铅封关); 6.5.2.8 安全阀应设置在罐体的气体放空结合管上,并应高于灌顶; 6.5.2.9 安全阀应垂直安装;

6.http:///b-8ff3da42af45b307e87197fa.html5.2.10 安全阀排出的气体应排入火炬系统。当确受条件限制时,可直接排入大气,但应将安全阀排出的气体引至安全地点排放。 6.5.3 压力储罐安全阀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6.5.3.1 应选用全启式安全阀;

6.5.3.2 下列情况应选用平衡波纹管式安全阀:

6.5.3.2.1 安全阀的背压大于其整定压力的10%且小于30%;

6.5.3.2.2 泄放气体具有腐蚀性、易结垢、易结焦,会影响安全阀弹簧的正常工作; 6.5.3.3 安全阀的背压大于或等于其整定压力的30%时,应选用先导式安全阀。对于泄放有毒气体的安全阀,应选用不流动式导阀。 6.5.3.4 寒冷地区的液化烃储罐罐底管道应采取防冻措施。液化烃储罐的脱水管道上应设

双阀。 6.5.3.5 储存甲B类液体的压力储罐,当其不能承受所出现的负压时,应设置真空泄压阀。 6.5.3.6 常温液化烃储罐应采取防止液化烃泄漏的注水措施。

6.5.3.7 易聚合的物料储罐的安全阀前宜设爆破片,在爆破片和安全阀排出管道上应有充

氮接管。 6.5.3.8 有切水作业的液化烃储罐宜设置有防冻措施的二次切水装置。

7 储罐防腐及其他

7.1 石油化工储罐和管道,应根据SH 3022的有关规定,采取防腐蚀措施。

7.2 储罐的消防、防雷和防静电接地,应符合GB50160、GB50074和其他有关标准的规定。 7.3 甲、乙类物料罐区应设置火灾报警手动按钮,信号应引至消防值班室或控制宝。

7.4 储存含有易自聚不稳定的烯烃、二烯烃(如丁二烯、苯乙烯)等物料时,应采取防止生成自

聚物的措施。 7.5 储存易氧化、易聚合不稳定的物料(如裂解汽油、混合c

5、苯乙烯,环氧丙烷等)时,应采

取氮封或气体覆盖隔绝空气的措施。 7.6 储存温度下饱和蒸气压大于或等于大气压的甲

的措施。

B

类液体储罐和压力储罐宜采取减少日晒升温

:///b-8ff3da42af45b307e87197fa.html条文说明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一般规定 4 储罐的选用

4.1 储罐容量

4.1.1 石油化工液体物料储存天数是根据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原中国石化北京设计院)和

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设计的几个炼油厂中所采用的数据,并参考了全国大部分石油化工企业的实际情况二确定的。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本规范所制定的储存天数基本上能满足生产操作需要,处于经济合理的范围。

目前,我国已成为原油进口大国,面对国际原油市场变幻莫测的形势,石化企业宜建立较大的原油储存能力,所以本规范此次修订取消了对远洋运输原油储存天数的上限限制。

有些化工装置,由于其运行程序的特殊要求,不能安全按表3的规定确定中间原料的储存天数,需根据实际生产需求确定。如对以下物料根据已运行装置的经验数据推荐值为:粗裂解汽油考虑汽油加氢装置催化剂烧焦和再生的时间,储存时间为7~10天。C4混合物考虑下游装置暴聚事故处理周期储存时间为4~6天。 4.1.2 „

4.1.3 固定顶罐、浮顶罐及内浮顶罐的设计储存液位示意见图1。

4.1.3.1 „

4.1.3.2 浮顶罐,内浮顶罐浮盘设计最大高度(浮盘底面)参考值如下:

浮顶罐:罐壁顶以下1.5m~1.6m。

采用钢浮盘的内浮顶罐:罐壁顶以下0.9m~1.0m。 采用铝浮盘的内浮顶罐:罐壁顶以下0.5m~0.6m。

4.1.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1999年6月25日颁布的《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第36条的规定:盛装液化气体的压力容器设计储存量,不得超过下式的计算值:

W=Φ·ρt·V

式中:W——储存量,t;

Φ——装量系数,一般取0.90,容积经实际测定者可取大于0.90,但不得大于0.95;

ρt——设计温度下饱和液体密度,t/m?; V——压力容器的容积,m?。

考虑液体膨胀http:///b-8ff3da42af45b307e87197fa.html等危险因素,本规范规定压力储罐的最大控制液位为液相体积达到储罐计算容积的90%时的高度。

4.2 储罐选型

4.2.1 .. 4.2.2 .. 4.2.3 .. 4.2.4 ..

4.2.5 有些甲B、乙A类化工品有特殊储存需要,不能采用内浮顶罐。如苯乙烯,为了抑制聚

合需要与氧气接触,虽然苯乙烯属于乙A类液体,但其储罐只能采用固定顶罐。有些化工品罐体积较小,储存品种不固定,需要经常清洗储罐,也小便采用内浮顶罐。对这些情况,通过采用氮气密封,或防止空气进入的密闭系统,或采取降低储存温度至介质闪点以下5℃的措施,采用固定顶罐也可保证安全。 4.3 储罐个数

4.3.1 原油、原料储罐个数的确定,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

4.3.1.1 满足收油、升温、沉降、切水、分析、计量、切换和调合等操作要求; 4.3.1.2 油品性质相似的储罐,在生产条件合理的情况下可以互用; 4.3.1.3 储罐定期清洗时,不应影响正常操作。

例如原油储罐,由于进厂的原油含水量较大,温度较低,需要在罐中加热升温、沉降、切水、计量、分析。正常操作时是一个罐进油,一个罐升温、沉降、切水、计量、分析,一个罐向装置连续供油,三个罐同时操作,是能满足生产要求的。但因原油量较大,所选储罐的规格和建罐条件有时受到限制,原油升温、沉降、切水等操作所需时间变化较大,加之储罐需要定期清洗等原因,所以规定一套常减压蒸馏装置加工一种原油时,原规定设3个储罐,现改为设3~4个。

4.3.2 当一套常减压蒸馏装置加工两种原油时,如原油性质(硫含量、馏分轻重、金属含量等)

相似,储罐可以互用,这样调度灵活、储罐个数可以少些。如原油性质相差较人,储罐个数就应多些。所以一套常减压蒸馏装置加工两种原油时,原规定每增加一种原油,宜再增加2个储罐,现改为每增加一种原油时,宜再增加2~3个储罐。 4.3.3 成品储罐个数的确定所考虑的因素与本规范的4.3.1条相同。

例如汽油罐,组分油装置连续打入组分罐,满罐后必须马上切换到另1个罐继续收油,否http:///b-8ff3da42af45b307e87197fa.html则就会影响装置正常操作,所以1个罐是不够的。组分油罐满罐后进行计量、分析、质最合格后打入调合罐(调合罐即成品罐)。质量小合格则打入不合格油罐·这些操作可以在另一个正在进油的组分罐满罐前完成,不占用另一个组分罐。因此,在正常操作情况下,每种组分油设2个罐是可以满足要求的。

一个牌号汽油的成品罐(包括调合和成品)在正常操作时,1个罐进油调合,1个罐沉降、切水,1个罐供出厂,3个罐可满足要求。但考虑在运输不均匀及罐的定期清洗等因素仍不影响到正常生产,所以规定不宜少十4个罐。

不同牌号汽油的储罐(除航空汽油外)可互相借用,棍据需要,各种牌号的产量会有所变化,由于汽油牌号多,生产调度要求灵活,所以规定每增加一个牌号时,应再增加成品罐2~3个,而不足4个。

润滑油分类详见SH 0164《石油产品包装、贮运及交货验收规则》。

4.3.4 由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比较繁杂,影响因素很多,调查表明,各厂储罐个数相差较大,亦无有关的指令性文件为依据,所以本规范中只规定了几种介质的储罐个数,设计中应根据生产装置的实际情况而定。

5 常压和低压储罐区

5.1 . 5.2 储罐附件选用

5.2.1 实际使用表明:轻质油品储罐选用排污孔比较好,主要是罐内水切得比较彻底。 5.2.2 表7储罐热呼吸通气需要量是根据APIStd2000的有关规定给出的;表8是根据GB

5908-2005《石油储罐阻火器》规定的阻火器通气量、呼吸阀的应用经验,并结合表7,考虑留有一定的安全裕量给出的:表9是根据对通气管的水力计算给出的。 5.3 .

5.4 管道布置与安装

5.4.1 .

5.4.2 规定本条的目的是要使管道的变形或位移量尽量小些,以减少支管道与主管道接口处的

应力。 5.4.3 .

5.4.4 储罐应定期清洗,清洗时均选用内径为25mm的蒸汽胶管,这种胶管重量轻、较柔软,

容易拖入罐内,以吹扫某些残留物及驱赶罐内的油气http:///b-8ff3da42af45b307e87197fa.html。公称直径20mm的钢管外径一般为25mm—27mm,正好可套进胶管内,所以规定设置公称直径为20mm的蒸汽甩头。

5.4.5 . 5.4.6 . 5.4.7 . 5.4.8 . 5.4.9 . 5.4.10 .

5.4.11 正常投产后若因地质条件差或处于地震裂度高的地区,一目发生突发事故,罐基础发

生较大下沉,特别是不均匀下沉时,支管道可能会产生断裂而漏油,所以规定采用挠性或弹性连接。如金属软管、波纹管伸缩节、万向接头等。 5.4.12 甲、乙类液体管道,在停输时如两端阀门关闭,管内的液体就处于封闭状态,此时, 由于管道受日光曝晒,管内液体温度上升,体积膨胀,会产生很高的压力,超过管道及其配件强度时根可能引起漏油事故。所以规定应有泄压措施。 5.4.13 . 5.4.14 .

5.4.15 低压储罐储存的基本是易挥发的甲B类液体,为保证安全和保护环境,采取密闭措施

是必要的.密闭措施是指将低压储罐内的气相空间与外部大气环境隔绝的措施。可采取的措施一般有:

将储罐进料时排出的气体回收再利用或燃烧处理;

储罐出料时,向罐内补充可燃气体或氮气,防止空气进入储罐。

5.5 仪表选用与安装

5.5.1 设置高(低)液位报警器的目的是预报罐内液位将升高(降低)到所规定的极限高度,

要求操作人员听到报警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切换油罐的工作,才能避免发生事故。

为使连续操作的原料泵不致抽空而影响装置连续生产,一般只考虑必要时在原料油储罐上设低液位报警器。不是连续操作的原料泵可不设低液位报警器。

6 压力储罐区

6.1 . 6.2 .. 6.3 . 6.4 .

6.5 储罐安全防护

6.5.1 . 6.5.2 .

6.5.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于1999年6月25口颁发的《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第146条规定:“安全阀的开启压力http:///b-8ff3da42af45b307e87197fa.html不应大于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所以本规范规定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定压)不得大于储罐的设计压力; 6.5.2.2 到6.5.2.7款中内容是根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编制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

(2004)关于安全阀设置规定制定的。 6.5.3 . 6.5.4 . 6.5.5 .

6.5.6 液化烃储罐液相进出管道一般设置储罐底部,底部易积水,在寒冷地区冬季,如果防冻

措施不当,储罐液相进出管道的第一道阀门有可能因结冰而被冻裂,发生液化烃泄漏事故;也可能由于其他原因,造成储罐液相进出管道的第一道阀门破裂。本条规定旨在发生这种液化烃泄漏事故时,通过储罐液相进出管道向储罐内注水,使从破裂的阀门泄漏出的液体是水而不是液化烃,以便抢修。注水可通过设相进出管道向储罐内注水,使从破裂的阀门泄漏出的液体是水而不是液化烃,以便抢修。注水可通过设 6.5.7 在环氧乙烷储罐的安全阀前设爆破片,是为防止气体排放时爆炸;在爆破片和安全阀排

出管道在环氧乙烷储罐的安全阀前设爆破片,是为防止气体排放时爆炸;在爆破片和安全阀排出管道

7 储罐防腐剂其他

7.1 . 7.2 . 7.3 .

7.4 储存丁二烯的储罐可采取防止生成过氧化物、白聚物的主要措施有:

7.4.1 设置氮封系统,防止空气进入储罐;

7.4.2 储存周期在两周以下时,设置水喷淋冷却系统,使储罐外表面温度保持在30℃以下; 7.4.3 储存周期在两周以上时,设置低温冷却循环系统并采取添加阻聚剂措施,使丁二烯储存

温度保持在10℃以下; 7.4.4 安全阀出口管道连接氮气吹扫管道。

第三篇: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试行)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而且还是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为规范我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使学生掌握规范的论文写作要求和方法,特制定《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试行)》。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时应严格遵照规范化要求,指导教师应按此规范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

一、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组成 1.毕业设计(论文)手册 包括: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检查情况记录、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申请书、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书、毕业答辩情况表、附录; 2.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说明书 包括:封面、中外文摘要、目录、正文、谢辞、参考文献;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 4.译文及原文影印件 5.工程图纸、软盘等

二、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填写及有关资料的装订 毕业设计(论文)资料按要求认真填写,字体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手写一律用黑或蓝黑墨水;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签字,经系主任签字后发出。 毕业设计(论文)统一使用学校印制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毕业设计(论文)手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及毕业设计(论文)封面、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毕业设计(论文)按统一顺序装订:封面→中文摘要→外文摘要→目录→正文→谢辞→参考文献。译文及原文影印件单独装订,然后与毕业设计(论文)手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工程图纸(按国家标准装订)、软盘等一起放入填写好的资料袋内上交学院。

三、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标题

1 即论文的眉目,也叫题名,标在第一行的正中。标题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字数要适当,不宜超过20个汉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可以分成主标题和副标题。 2.中外文摘要 摘要是对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准确概括而不加注释或者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摘要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摘要一般不含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用的符号或者术语,如采用非标准的术语、缩写词和符号等,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给予说明。中文摘要一般不少于400个汉字,外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3.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毕业设计(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选用35个,并以显著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 4.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即:1……、1.1……、1.1.1……),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 5.正文 毕业设计(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或绪论)、正文主体与结论,其内容分别如下: ⑴前言(或绪论) 用1000字左右说明①设计(论文)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要求;②课题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③本课题的指导思想;④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⑵正文主体 是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其内容包括:①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②模型的建立,设计、实验方案的拟定;③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④设计计算的主要方法和内容;⑤设计、实验方法、内容及其分析;⑥理论论证,理论在课题中的应用,课题得出的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讨论等。学生根据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性质,一般仅涉及上述一部分内容。 ⑶结论 是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①找到了什么规律,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②有何创新;③存在的不足及其完善的可能方向。结论要写得概括、简短。 6. 参考文献

2 参考文献是毕业设计(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设计(论文)中有关内容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同时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参考文献列出的只限于那些与论文有关的、作者阅读过的、最主要的且在公开出版物上的文献或网上下载的资料。私人通信信件和未发表的著作,不宜作为参考文献列出。 7. 谢辞 简述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体会,对在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 8.附录 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设计(论文)手册的附录中,例如公式的推演、编写的程序等;如果文章中引用的符号较多时,为便于读者查阅,可以编写一个符号说明,注明符号代表的意义。一般附录的篇幅不宜过大。

四、毕业设计(论文)要求 我校毕业设计(论文)大致有工程设计类、理论研究类、实验研究类、计算机软件设计类、文经管类及学科交叉综合类等,具体要求如下: 1.工程设计类 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工程图,一份12000字以上的设计计算说明书(论文); 2.理论研究类 对该类课题工科学生一般不提倡,各学院要慎重选题,应选择确实有实际意义的题目进行。该类毕业设计或论文字数要在15000字以上;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进行建模、仿真和设计计算等; 3.实验研究类 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取得足够的实验数据,实验要有探索性,而不是简单重复已有的工作;要完成10000字以上的论文; 4.计算机软件类 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软件或较大软件中的一个模块,要有足够的工作量;要写出12000字以上的软件说明书和论文;毕业设计(论文)中如涉及到有关电路方面的内容

3 时,必须完成调试工作,要有完整的测试结果并给出各种参数指标;当涉及到有关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内容时,要进行计算机演示程序运行和给出运行结果。 5.经管文法教类 论点正确,有足够的依据,论点与论据一致,论据充分支持论点,有必要的数据资料,理论、观点、概念准确、清晰。论文字数12000字以上(外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确定要符合外语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与所学专业的内容相衔接。毕业论文要用所学的第一外语撰写,语言要正确规范,通顺得体;毕业论文的篇幅不得低于6000个外文单词); 6.综合类 综合类毕业设计(论文)要求至少包括以上两类内容,如有工程设计内容时,在图纸工作量上可酌情减少。 每位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要求阅读6-7万外文单词、内容与课题内容大体相符的外文资料或专业文献,翻译量不少于4万印刷字符(翻译内容可在阅读材料中指定);应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或进行文献检索、论文编辑等。参考文献数量不低于10篇(其中至少1篇外文文献)。 绘图是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毕业设计中应鼓励学生用计算机绘图,作为绘图基本训练可要求一定量的墨线和铅笔线图。毕业设计图纸应符合制图标准。 各学院可参照以上要求根据专业特点补充制定自己的细则。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细则 1.书写或打印 毕业设计(论文)要用学校印制的专用纸单面书写或打印(手写时必须用黑或蓝墨水),文稿纸背面不得书写正文和图表,要求纸面四周留足空白边缘,以便装订、复制和读者批注,每一页的左侧(订口)应留边20㎜,右侧(切口)应留边10㎜。汉字必须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字。在书写或打印时,每页以暗格为限。用计算机打印时,具体要求如下: 〃纸 型:宽度19.2 cm,高度26.5 cm,纵向 〃页边距:上3.3cm,下2.6cm,左2cm、右2.2cm 页眉:1.5cm,页脚:1.75cm,左侧装订 〃行 距:固定值27.5磅,段前0行,段后0行 〃页 码:页面底部居中、宋体、小

五、数字1,2,3等 中外文摘要

4 〃中文摘要:标题“摘 要”(三号、黑体、居中),中间空2格 正文(小

四、宋体,400字左右) 关键词(五号、黑体):3-5个主题词(宋体、五号),每个词之间用逗号或分号隔开 〃外文摘要(另起一页): 标题“Abstract”(三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居中) 正文(小

四、Times New Roman) Key words(五号、Times New Roman、加粗):3-5个主题词(五号、Times New Roman)与中文关键词对应 目录 〃标题“目录”(三号、黑体、居中) 〃章标题(小四号、宋体、加黑) 〃节标题(小

四、宋体) 〃页码(小

四、宋体) 论文正文 〃标题(小二号、黑体、居中) 〃章标题(三号、黑体、居中) 〃节标题(四号、黑体、居左) 〃正文:小

四、宋体 参考文献 〃标题“参考文献”(四号、黑体、居中) 〃正文(五号、宋体) 2.标点符号 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标点符号应按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标点要点在格内,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等书写时应占一格;引号、括号、书名号,原则上两端均应占一格;省略号、破折号,均应占两格;引号和括号经常要和其他标点符号一起用,书写时可各占1/2位臵。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部分遇到回行时,不得孤立地写在文末,应在行末带上一字,或将它们移到下一行的开头。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后一部分,不能用在每一行的第一格。遇到回行情况时,一定要尾随文后,占文末框线的近处。省略号、破折号不能折成两行写。) 3.名词、名称

5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尽量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称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其含义。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达尔文、马克思等)可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4.量和单位 量和单位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5.数字 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各种计数与计量的数字,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如1987年不能写成87年。数值的有效数字应全部写出。在叙述不很大的数目时,一般不用阿拉伯数字,如"他发现两颗小行星"、"三力作用于一点"等,不宜写成"他发现2颗小行星"、"3力作用于1点"。用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清朝以前(含清朝)的年、月、日以及近两个数字并列用所表示的概数,均使用汉字数字。表示概数时,数字间不加顿号,如五六吨、十六七岁等。 6.标题层次 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各层标题均单独占行书写。第一级标题居中书写;第二级标题序数顶格书写,后空一格接写标题,末尾不加标点;第三级和第四级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书写标题。第四级以下单独占行的标题顺序采用A.B.C.…和a.b.c.两层,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写标题。正文中对总项包括的分项采用⑴、⑵、⑶…的序号,对分项中的小项采用①、②、③…的序号,数字加半括号或括号后不再加其他标点。 7.注释

6 毕业设计(论文)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或篇末注(将全部注文集中在文章末尾),而不可行中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 8.公式 公式应另起一行,居中书写,一行写不完的长公式,最好在等号处转行,若做不到,可在数学符号(如“+”、“-”号)处转行,数学符号应放在转行后的行首。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和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公式可按全文统一编序号,也可逐章单独编序号,公式序号必须连续。 9.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标题末尾不加标点。表格可按全文统一编序,也可逐章单独编序,表格序号必须连续。表格允许下页接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表中各栏应注明量和相应的单位。表内数字须上下对齐。相邻栏内的数字或者内容相同,不能用“同上”、“同左”和其它类似用词,应一一重新标注。表格应写在离正文首次出现处的近处,不应过分超前或拖后。 10.插图 毕业设计的插图必须精心制作,线条要匀称,图面要整洁美观。插图应与正文呼应,不得与正文脱节。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 11.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文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要按国家标准GB7714-87规定。参考文献的著录,在行文中引用的地方标号。一般以出现的先后次序编号,编号以方括号括起,放在右上角,如[1],[3~5],然后在“参考文献”一节中,按标号顺序一一说明文献出处。 〃示例如下:(字体为五号、宋体) 期刊类:[序号] 作者1,作者2,……作者n.文章名[J].期刊名,出版年,卷次(期次):论文在刊物中的页码 图书类:[序号] 作者1,作者2,……作者n.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会议论文集:[序号] 作者1,作者2,……作者n.论文名[A].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论文在刊物中的页码 以上规范要求适用于本科学生,高职学生可参照执行。

7 教 务 处 2005年4月15日 8

第四篇: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规范

(斜体字均作为格式说明用)

一、有关毕业设计(论文)排版的说明:

1.纸张大小及版心:统一用A4纸(21×29.7)打印,边距设为: 上 2.8cm,下 2.2cm,左 2.8cm,右 2.2cm。行距为固定值20磅。页眉字体中文-小五号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分割线:0.5磅双线;奇数页:章名,偶数页: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名。居中。 2.中文摘要(含关键词)和英文摘要(含关键词)各占一页 3.文章中的英文均用Times New Roman 字体。 3. 正文换章时必须换页

4. 正文第一级标题用三号粗黑体,居中上下空一行 5. 正文第二级标题用小三黑体,靠左上下空一行 6. 正文第三级标题用四号黑体,靠左本身不空行 7. 正文小四号字体,行距为固定值20磅 8. 图题及图中文字用5号宋体

9. 参考文献标题用三号黑体,居中上下空一行,参考文献正文为五号宋体

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资料的组成与装订

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按统一标准装订:封面→诚信承诺保证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中外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译文及原件影印件→计算机编程程序(包括使用说明书)

第五篇: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2016版)课件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教务处通知

辽石化大教通字(2016)17号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2016版)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为规范我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使学生掌握规范的论文写作要求和方法,特制定《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时应严格遵照规范化要求,指导教师应按此规范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

一、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组成 1.毕业设计(论文)手册 包括: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检查指导情况记录、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申请、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书(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书(评阅教师)、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表、毕业答辩情况表和附录。 2.毕业设计(论文) 包括:封面、扉页、论文独创性声明、中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谢辞(或致谢)、附录、封底。 3.毕业设计(论文)外文原文及译文 包括:封面、外文原文、译文、封底。 4.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小组评分表 5.附件(工程图纸、程序等) 6.开题报告

二、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填写及有关资料的装订

1 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应按要求认真填写,字体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手写一律用蓝黑色或黑色水笔;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签字,下达后由学生签字确认。 毕业设计(论文)统一使用学校印制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毕业设计(论文)手册、毕业设计(论文)封皮、毕业设计(论文)外文原文及译文封皮、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小组评分表。 毕业设计(论文)按统一顺序装订:封面→扉页→论文独创性声明→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谢辞(或致谢)→附录→封底。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原文及译文按统一顺序装订:封面→外文原文→译文→封底。 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设计(论文)外文原文及译文分别装订后,同毕业设计(论文)手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小组评分表、开题报告、工程图纸(按国家标准装订)、程序(存至软盘)等一起放入填写好封皮的资料袋内上交学院(部)存档。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 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标题 标题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字数要适当,不宜超过20个汉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可以分成主标题和副标题。标题应与《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落实情况统计表》、《毕业设计(论文)手册》保持一致。 2.中英文摘要 摘要是对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准确概括而不加注释或者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摘要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摘要一般不含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用的符号或者术语,如采用非标准的术语、缩写词和符号等,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给予说明。中文摘要一般不少于400个汉字,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3.中英文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毕业设计(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选用35个,英文关键词应与

2 中文关键词相对应。 4.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即:1……、1.1……、1.1.1……)自动生成,级别达不到三级的列到最后一级。 5.正文 毕业设计(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或绪论)、正文主体与结论,其内容分别如下: ⑴前言(或绪论) 说明①设计(论文)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要求;②课题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③本课题的指导思想;④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⑵正文主体 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其内容包括:①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②模型的建立,设计、实验方案的拟定;③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④设计计算的主要方法和内容;⑤设计、实验方法、内容及其分析;⑥理论论证,理论在课题中的应用,课题得出的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讨论等;⑦其它内容。 学生根据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性质,一般仅涉及上述一部分内容。 ⑶结论 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①找到了什么规律,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②有何创新;③存在的不足及其完善的可能方向。 结论应概括、简短。 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毕业设计(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设计(论文)中有关内容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同时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参考文献列出的只限于那些与论文有关的、作者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发表于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私人通信信件和未发表的著作,不宜作为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不宜过多,但至少应列入主要文献10篇,其中至少一篇外文文献。依据专业学科特点,文献检索应突出时效性。

3 7.谢辞(或致谢) 简述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体会,对在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 8.附录 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设计(论文)的附录中,例如公式的推演、编写的程序等;如果文章中引用的符号较多时,为便于读者查阅,可以编写一个符号说明,注明符号代表的意义。一般附录的篇幅不宜过大。

四、毕业设计(论文)要求 根据我校专业特点,将毕业设计(论文)划分为理工类、经管文法教类、艺术类三大类。 1.理工类 理工类大致有工程设计类、理论研究类、实验研究类、计算机软件设计类,具体要求如下: ①工程设计类 以工程实际或模拟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采用常规或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展开研究。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工程图,撰写一份12000字以上的设计计算说明书。 ②理论研究类 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采用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等研究方法,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 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研究方法,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新的理论和见解。 学生必须根据研究对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得出正确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撰写一份15000字以上的论文。 ③实验研究类

4 研究内容具有探索及研讨性,通过实验手段,揭示其内在的本质,从而科学地得出正确的结果。 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取得足够的实验数据,撰写一份10000字以上的论文。 ④计算机软件类 围绕要求实现的功能编写出若干程序,体现设计的成果。如涉及到有关电路方面的内容时,必须完成调试工作,要有完整的测试结果并给出各种参数指标;如涉及到有关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内容时,要进行计算机演示程序运行和给出运行结果。 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一个软件或较大软件中的一个模块,工作量饱满,撰写一份12000字以上的软件说明书。 2.经管文法教类 学生必须提出正确而鲜明的论点,有确切而充足的数据资料作为论据,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得出结论,撰写一份12000字以上的论文。 外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确定要符合外语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与所学专业的内容相衔接。毕业论文要用所学的第一外语撰写,语言要正确规范,通顺得体,篇幅不得低于6000个外文单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要求,撰写一份8000字以上的论文。论文要求观点正确,层次分明,论述清楚,论据充分,语言准确、简练,文字流畅。对所论述的问题有归纳总结,力求有个人观点和见解。 3.艺术类 学生必须围绕一定的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现象选择设计课题,独立或者合作完成一件完整的设计作品,最终作品以实物、模型或视频的形式体现,要求有从发现问题到实体模型或者视频作品最终完成的整个设计过程,合作完成作品要分工明确。 同时要完成一份完整的图文并茂的彩色设计报告册,要立论准确,分析充分,论述清晰,逻辑结构合理,一张1200mmX2400mm的展板和包含整个毕业设计文件的所有资料的光盘。

5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细则 1.排版格式 毕业设计(论文)采用A4复印纸单面打印,具体要求如下: ·纸 型:宽度21cm,高度29.7cm,纵向 ·页边距:上3.3cm,下2.6cm,左2cm、右2.2cm 页眉:2.4cm,页脚:2.2cm,左侧装订 ·行 距:固定值27.5磅,段前0行,段后0行 ·页 眉:“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用纸”(文字:方正姚体、小

二、居中;下边框:浅灰色、上宽下细线型、宽2.5磅) ·页 码:中英文摘要、目录分别独立编排,页面底部,小

五、宋体、居中,罗马数字I、II、III等;正文至文章末尾统一编排,页面底部,小

五、宋体、居中,阿拉伯数字

1、

2、3等。页码上边框浅灰色、单直线型、宽1.5磅。 ①封面 用蓝黑色或黑色水笔手写,要求信息准确完整、书写规范、字迹清晰、封面整洁。 ②扉页和论文独创性声明 ·按模板格式准确填写。 ·线上信息均居中(可加行),汉字宋体,英文字符、数字Times New Roman。 ·英文单词首字母大写,介词、冠词、连词等小写。 ·“签字”与“日期”由本人用蓝黑色或黑色水笔签写。 ③中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标题“摘 要”(三号、黑体、居中,中间空一个全角空格) 摘要正文(小

四、宋体、两端对齐) “关键词”(五号、黑体,与摘要正文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五号、宋体,关键词之间用全角分号隔开) ·英文摘要:标题“Abstract”(另起一页,三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居中)

6 英文摘要正文(小

四、Times New Roman、两端对齐) “Key words”(五号、T0imes New Roman、加粗,与英文摘要正文隔行、顶格书写):英文关键词(五号、Times New Roman,英文关键词之间用半角分号隔开),与中文关键词对应;每个英文关键词的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大写,术语缩写全部大写。

④目录 ·标题“目录”(三号、黑体、居中) ·章标题(小

四、宋体、加黑) ·节标题(小

四、宋体) ·标题后页码字体字号同对应标题。 ·缩进:章标题居左顶格,节标题依次向右缩进二个半角空格。 ⑤毕业设计(论文)正文 ·章标题(另起一页,三号、黑体、居中) ·节标题(四号、黑体、居左顶格) ·

三、四级标题(小

四、宋体、向右缩进二个半角空格) ·四级以下标题(小

四、宋体、向右缩进二个全角空格) ·正文(小

四、宋体、两端对齐) ·表格(表题:五号、加粗、居中;表内文字:五号、宋体、垂直居中、数字左右居中、汉字两端对齐;三线表格;边框线宽:上下1.5磅、中间0.75磅) ·插图(图题:五号、加粗、居中;图片:居中、上下型环绕,图片较多时紧密型环绕) ·公式(小

四、居中、公式编辑器编辑;显示不全时,可利用段前、段后进行间距调节) ⑥参考文献 ·标题“参考文献”(四号、黑体、居中) ·正文(五号、宋体、顶格、两端对齐,编号采用方括号加阿拉伯数字形式,后

7 不加标点,内容与编号之间留一个半角空格,同一条参考文献的第

二、三等行向右缩进到上一行汉字或外文字符的起始位置。) ⑦谢辞(或致谢) ·标题“谢辞”(三号、黑体、居中) ·正文(小

四、宋体、两端对齐) ⑧附录 ·标题“附录”(四号、黑体、居中) ·正文(五号、宋体、两端对齐) 注:除特殊约定外,英文字符与数字一律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2.标点符号 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标点符号应按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标点要点在格内,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等书写时应占一格;引号、括号、书名号,原则上两端均应占一格;省略号、破折号,均应占两格;引号和括号经常要和其他标点符号一起用,书写时可各占1/2位置。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部分遇到回行时,不得孤立地写在文末,应在行末带上一字,或将它们移到下一行的开头。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后一部分,不能用在每一行的第一格。遇到回行情况时,一定要尾随文后,占文末框线的近处。省略号、破折号不能折成两行写。) 3.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尽量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称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其含义。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达尔文、马克思等)可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4.量和单位

8 量和单位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5.数字 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各种计数与计量的数字,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如1987年不能写成87年。数值的有效数字应全部写出。在叙述不是很大的数目时,一般不用阿拉伯数字,如"他发现两颗小行星"、"三力作用于一点"等,不宜写成"他发现2颗小行星"、"3力作用于1点"。用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清朝以前(含清朝)的年、月、日以及近两个数字并列用所表示的概数,均使用汉字数字。表示概数时,数字间不加顿号,如五六吨、十六七岁等。 6.标题层次 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第四级以下单独占行的标题顺序采用A.、B.、C.…和a.、b.、c.…两层。各级标题均单独占行书写,标题序数与标题内容均空一个半角空格。 正文中对总项包括的分项采用⑴、⑵、⑶…的序号,对分项中的小项采用①、②、③…的序号,数字加半括号或括号后不再加其他标点,序号与内容间不加空格。 7.注释 毕业设计(论文)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或篇末注(将全部注文集中在文章末尾),而不可用行中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

9 8.公式 公式应另起一行,居中书写,一行写不完的长公式,最好在等号处转行,若做不到,可在数学符号(如“+”、“-”号)处转行,数学符号应放在转行后的行首。对公式内符号进行解释说明时,顶格标记“式中:”,用“—”连接符号与解释文字,同一公式中不同符号的解释说明独立成行,与第一解释说明行冒号后符号左对齐。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和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公式可按全文统一编序号,如(1)、(2)、(3)等;也可逐章单独编序号,格式为(x-y),其中x为一级标题编号,y为该一级标题内的公式序号,公式序号必须连续。公式内的变量用斜体,向量用正体加粗。 9.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题末尾不加标点。表格可按全文统一编序,如

1、

2、3等;也可逐章单独编序,格式为x-y(或x.y),其中x为一级标题编号,y为该一级标题内的表格序号,表格序号必须连续。表格允许下页接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XX”。表中各栏应注明量和相应的单位。表内数字须上下对齐。相邻栏内的数字或者内容相同,不能用“同上”、“同左”和其它类似用词,应一一重新标注。表格应写在离正文首次出现处的近处,不应过分超前或拖后。 10.插图 毕业设计的插图必须精心制作,线条要匀称,图面要整洁美观。插图应与正文呼应,不得与正文脱节。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插图下方正中,图序后空一格书写图题,图题末尾不加标点。插图编序方法与格式同表格编序方法与格式。 11.程序代码 正文或附录中的程序代码要附合常见的编码规范,同一层次代码应对齐,且比上一层次代码向右缩进4个英文字符。

10 12.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按国家标准GB7714-87规定。参考文献的著录,在行文中引用的地方标号。一般以出现的先后次序编号,编号以方括号括起,放在右上角。全句引用,标于句外;部分引用,标于句内。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中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逗号“,”;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讫号“-”,如[1]、[3,4]、[3-5]。然后在“参考文献”一节中,按标号顺序一一说明文献出处。如有三个以上作者,只列出前三个,中间用半角逗号隔开,后面用“等”字代替。 示例如下: ·期刊类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J].期刊名,出版年,卷次(期次):起止页码 ·图书类 [序号] 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会议论文集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A].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 [序号] 作者.论文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科技报告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专利文献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电子文献 [序号] 作者.题名[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11

六、毕业设计(论文)外文原文及译文 要求学生阅读与课题内容(专业)大致相符的外文资料或专业文献(6~7万外文单词量),翻译量不少于2万印刷字符(翻译内容可在阅读材料中指定)。 外文原文按原格式打印。译文的页面设置参照毕业设计(论文),正文格式与外文原文对应。翻译资料中所涉及到的图表要按照原文的位置附在译文中,图题、表题要齐全,表中涉及的外文也要进行翻译;参考文献不能以图片的形式出现。翻译的内容应准确,具有专业性,语句要通顺。严禁采用翻译软件进行翻译。 注:各学院(部)可参照以上要求根据专业特点补充制定自己的细则,相关表格文件可在教务处文件下载区进行下载。 2016年5月24日

12

上一篇:实验室安全目标责任书下一篇:使用空气净化器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