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库防火设计规范

2022-08-26

第一篇:石油库防火设计规范

石油库防火防爆安全措施

摘要:石油库的防火防爆中,建设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是石油库安全工作的基础,相关制度可参考国际大型石油公司成功的管理政策。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应对整个油库的危险性做出正确和详细的评估,及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石油库的厂房设计和布局应符合现代和全设计的安全标准,以减少由于设计不合理造成的安全隐患。对于由于不可抗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应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石油库因适时引进新的可靠地安全设备,例如利用真空腔技术[19]来抑制油料洞库的油气爆炸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并注意对储油罐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在安全检测中,设置人工检测和自动监控和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以达到双保险的的目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动监控系统的防干扰措施和自动监控系统的智能化。应当建立一套周密的火灾应急预案,以在油罐区着火时,及时扑灭和防止火灾的扩散和蔓延,以把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前言:石油库是连接石油供需双方的纽带,是石油加工厂或加油站存储和供应石油的基地。做好石油库的防火安全工作、防止火灾爆炸事故,对保障城市的燃油供应,保障石油库周 边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在石油库的防火安全中,由于油罐区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机率最大,因此油罐区是防 火的重点部位,由于油罐的材质、安装方式、规格及存储油品的种类、数量、性质存在较大 差异,因此油罐火灾的火灾危险性、火灾的形成原因及特点不同,.但是油罐区的火灾特性及变 化规律等存在许多共同点。下面主要以油罐区的安全管理,油罐区防火防爆基本技术措施, 油罐区消防设施及措施谈石油库的防火防爆安全措施。

一、油罐区的安全管理

(1)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一个石油库首先要制定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引导 工作人员自觉遵守,才能从员工的层面上尽最大可能减少由于不规范操作和玩忽职守等主观原因引起的安全事故,完善的安全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管理层对安全事项做出明确规定,管理层如不在各项操作上面做出明确规定,最基本的安全都无法保证,安全计划就只是一纸空文,管理层应确保全体员工获得真确的安全知识,有效的安全制度应精简易明,让人人都能知道其内容,这些制度和政策可以散列于公司的的日常文件中,使所有员工都有机会阅读。

②明确各级管理层的安全责任。公司的安全事项为公司各层职员的责任,各级管理阶层的安全职责必须明确,甚至可以将责任细分到每个人,并定期对各个管理阶层的安全工作进行考核。

③对安全水平及行为进行审查。制定安全检查及审查计划,并定期检查程序及设备上的安全情况。检查时发现危险行为及危险工作情况应及时纠正并给予必要教育,并记录在册,作为最终评定的一个参考。

④有效的安全训练。推行安全计划时务必使员工了解计划的详情及实施该项计划的含义,安全训练就是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将特定的项目列入训练计划中,有计划的进行,保证相关人员得到了全面训练,能在生产中履行其安全职责。

⑤有效的管理运行及沟通。制度建立以后还需要员工积极遵守,这就需要领导阶层需要和员工保持有效地沟通,渠道包括通知,报告,定期通讯宣传活动,奖励计划,个别接触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使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⑥注重安全方面的软科学(包括安全系统工程学分析,安全评价等)[1]再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2)油罐区火灾危险评估。石油主要由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种烃类组成,多数属

于可燃性危险液体,因此对石油库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对预防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安全管理部门和安全评价人员重点应该关注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事故发生场所和这些场所发生事故的概率[2]。

①通过对易燃易爆有毒的重大危险源评价与事故树分析,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有效的结合,根据事故树的分析结果对存在的重大危险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再利用易燃易爆有对的重大危险源评价中的补偿因子指标对应采取的措施进行定量评价,看危险等级与控制措施是否匹配,进而确定控制措施的有效性[3]. ②石油库风险评价的相关指标。石油库厂房的安全设计与油罐火灾的主要原因,(例如:明火,静电火花,自燃,雷击及其他原因[4])、石油库的消防措施等指标对石油库的可能存在风险进行彻底评估,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③设置或聘请精明能干的安全顾问。安全顾问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负责采集公司的安全信息,向公司的管理阶层提供有关的安全政策,工事内部检查及事故报告,向工作人员提供安全资料及经验可使公司的安全状况处于动态的监督之中。

二、防火防爆的基本技术措施

(1)库房的电火花控制。在油罐区由于机械摩擦、撞击火星、静电等都会引起电火花,而原油储运过程中会挥发大量的气体,这些气体都是原油中的轻组分,我国新开发的油田多为高硫油田,原油储运过程中二会发出硫化氢等易燃有毒气体[5],这些气体若遇火花便会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库房要最大限度的减小电火花的产生,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①预防摩擦与撞击产生的火花。机器上的轴承应保持良好的润滑,及时填油,凡是撞击或摩擦的两部分应采用不同的金属,防止零件落入机器设备内撞击产生火花,应在设备上安装磁力离析器,,不准穿钉鞋进入易燃易爆区,不得随意抛、撞金属设备和管线。 ②电器火花的控制。对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的电气设备必须采取防火防爆措施,最有效的措施是选择防爆电器。 ③静电危害的消除。在易燃易爆环境中静电也是引起火灾爆炸的一个隐患,静电虽然能量不大,但因其电压很高很容易发生放电,出现静电火花,据统计油库火灾有近10%属于静电引发的[6]。因此必须周密防止并消除它,最常用的方法是接地导走和静电屏蔽法。 ④其他火源的控制。防止易燃物料与高温设备和管道的表面接触,抹油布与棉纱布等易引起火灾,应放在安全地点并处理。严禁在库区吸烟,禁止汽车与拖拉机等机动车在易燃易爆区行驶[7]。防止电气设备、电器仪表因启动,停机,短路引起的火花。

(2)储油罐位置的布置与厂房设计。液化石油气罐区周围一旦发生爆炸,在火灾环境下液化石油气的温度和压力会迅速升高,同时储气罐强度会迅速下降,,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爆炸,进而会引发BLEVE爆炸,引起爆炸冲击波,容器碎片和巨大火球,热辐射对周围人员和建筑产生更大破坏[8],因此油罐区的油罐位置布置与厂房设计很重要。 ①储油罐的位置布置。储油罐位置布置应选择地势较低的地带,以防止储罐发生火灾时液体向下流淌形成火灾蔓延。对于桶装和瓶装的石油因建造专门的库房,不宜露天放置。 ②储罐库房与其他建筑物及变配电站的防火距离要求。储油罐库房的建造应考虑油品的种类和建筑物的耐火等级等因素与周围的建筑保持一定的防火距离,以防止火灾发生时蔓延和殃及它地,其具体标准可参考国家标准(石油库设计规范)等。

③储油罐之间的防火距离。储油罐在布置时,除满足与四周建筑物的防火距离之外,储罐之间也应留有一定的防火距离,以防止和减少油罐着火时的辐射热对领罐的影响以及灭火时的安全威胁。

(3)储油罐的腐蚀控制与检修,国内外因原油罐腐蚀泄漏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给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后果。据发达国家调查,每年由于腐蚀造成的损失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一4%[9]。因此在油气储运系统中,储油罐的腐蚀不容忽视,储

油罐的防腐蚀应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①增加腐蚀严重部位钢材厚度,在腐蚀严重的部位应增加钢材的厚度以提高其防腐蚀能力,但不应超过钢板总厚度的20%。

②正确施工,油罐表面防腐处理时规范操作,以防止施工不当对罐体产生伤害。 ③罐体防腐材料的选择。罐体涂层破坏的原因主要有:气温的变化,阳光的照紫外线的老化,涂料附着力不强,涂层有针孔,涂层耐溶剂性差等,因此涂料选择的基本要求为:遇到存储产品不变质,高的绝缘电阻,耐潮和抗渗透,与金属表面粘结性能好冲击,抗阴极剥离,易修补,耐老化性能好,罐底层可采用环氧漆、环氧煤沥青、无机锌涂料和玻璃鳞片涂料锌涂料和玻璃鳞片涂料,面层涂料建议采用导静电涂料以便将罐内产生的电荷及时排除[9]。另外石油产品储罐一般都是地处化工大气酸性气氛中,不适宜选用醇酸类涂料,宜选用高氯化聚氨酯单组份丙烯酸和聚氨酯等防腐材料[10]。 ④储油罐的检查。油库设备涂层质量检查中除按规范迸行定量检测外,其他的检查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按要求进行定型检查及对表面处理、使用涂料、涂层缺陷的检查[11]。检查的同时应注意建立跟随这个容器的档案,即容器技术档案。容器档案主要包括容器登记卡,容器的技术文件,容器的检修与修理的相关资料,容器转移时技术档案一并转移,并做好容器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12],此举有利于储油罐的检修工作。 ⑤储油罐内含硫沉积物的处理,原油中含有硫与硫化氢及低分子硫醇等活性硫,欲使储存或加工的油品完全不含硫是不现实的,因此,油品储罐内壁硫化铁的存在也是不可避免的。为有效预由硫化铁氧化自燃引起的油品储罐火灾、爆炸事故防[13],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因为这些硫沉积物很容易发生自燃,,应每年清洗一次,清洗时要注意用水不断润湿这些沉积物,并迅速运走后埋入土中[14]. (4)安全监控措施与自动报警系统。高精度、高稳定性、高效率的石油储罐区安全监控系统的研制开发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将传感技术应用于储油罐参数监测中,并加以计算机辅助管理,对提高储罐区作业效率,提高储罐区安全系数,增强系统的应急处理能力以及提高储罐区的自动化管理水平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15]。因此需要利用热敏元件,光敏元件,红外线探测仪,光离子化检测仪等监控库区的温度,压力,储油罐的液位和可燃气体的浓度等化学工艺参数。

①化学参数和监控仪器的选择。监控油罐区的温度宜选用热敏原件,监控油罐内部的压力可采用压力传感器,液位的测量可用漂浮于液面的浮标,测得浮标随液面的变化的距离即可测得液面的变化,可利用光离子化气体传感器测可燃气体的浓度还可以用负压波的方法对管道进行检漏,当管道发生泄漏时,在泄漏处会引起压力突降,形成一个负压波,该波以一定波速自泄漏点向管道两端传播,利用安装在泄漏点两端站点的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变化信号,在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即可判断是否发生泄漏,根据入口和出口端接收到该波的时间差及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即可进行泄漏点的定位。[16]设计时应使当以上工艺参数超过安全值时,报警系统自动启动,并自动采取自动应对措施如打开自动灭火设备的阀门,喷出灭火药剂,将火灾扑灭。

②监控系统中的防干扰技术。在石油储罐的监测系统中,被测工艺参数或环境参数往往分布在各处,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干扰,一般的热噪声温度效应、化学效应、震动等都可能给监测带来影响,产生干扰。在测量过程中如果不能排除这些干扰,它将歪曲监测的结果,严重时甚至使监测仪表或测量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或完全不能工作。为了避免和减小干扰对测量仪表和测量过程的影响,往往采取切断耦合通道的措施来抑制干扰。常用的抑制干扰措施是接地和对传感器信号导线的屏蔽[17]。

三、消防设施和措施

(1)限制火灾爆炸的扩散与蔓延的设施。汽油储罐发生油池火灾和喷射火灾等事故的后果

是极其严重的可以再相当大的方位内造成人员伤害和损失,油池火灾能使周围222 米范围内人员受到伤害[18],这就要求设计装置时,要考虑工艺装置的布局与建筑结构

①设置必要的阻火设备和防爆泄压装置,阻火设备包括安全液封,阻火器和单向阀等,其作用是防止火焰外部窜入有爆炸危险的设备管道容器等,或阻止火焰在设备和管道中的扩展。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也需考虑设置必要的防护堤。防爆泄压装置包括采用安全阀、爆破片、防爆门放空管等,因为和爆炸相比火灾的威胁性更小。 ②厂房的的防爆泄压措施。要建造能耐爆炸的厂房和库房是不现实的,因为可燃液体与空气混合的爆炸物压力远远大于砖墙的承受能力,因此在建造厂房时要设置轻质板之尘的屋顶、外墙和泄压窗,发生爆炸时这些薄弱部位先爆破,然后向外释放大量热与气体,起到泄压作用,防止整栋建筑遭到倒塌破坏。

(2)灭火器材的选择。在储油库发生火灾时,要保持冷静,不宜选用化学泡沫灭火器和酸碱灭火器等忌水油种类的灭火器,扑救石油及产品的灭火器一般选用干粉灭火器和1211灭火器。

结论:石油库的防火防爆中,建设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是石油库安全工作的基础,相关制度可参考国际大型石油公司成功的管理政策。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应对整个油库的危险性做出正确和详细的评估,及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石油库的厂房设计和布局应符合现代全设计的安全标准,以减少由于设计不合理造成的安全隐患。对于由于不可抗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应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石油库因适时引进新的可靠地安全设备,例如利用真空腔技术[19]来抑制油料洞库的油气爆炸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并注意对储油罐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在安全检测中,设置人工检测和自动监控和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以达到双保险的的目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动监控系统的防干扰措施和自动监控系统的智能化。应当建立一套周密的火灾应急预案,以在油罐区着火时,及时扑灭和防止火灾的扩散和蔓延,以把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第二篇: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宣贯材料

目录

一、 规范的重要性

石油化工安全生产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⒉

石油化工工程的安全保证

二、 规范编制的基本思路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的立足点 ⒉

《防火规范》的总体思路 3. 防火间距

三、 规范的适用范围及可燃物质火灾危险性分类

四、 区域规划与工厂总体布置

本章包括如下内容:区域规划、工厂总平面布置、厂内道路、厂内管线综合。

五、 工艺装置

本章包括如下内容:一般规定、装置内布置、工艺管道、泄压排放、耐火保护和其他要求。本次着重介绍装置内布置及耐火保护两部分。

六、 储运设施(重要条文解释)

本章包括:一般规定可燃液体地上储罐,液化烃、可燃气体、助燃气体的地上储罐,可燃液体、液化烃的装卸设施,灌装站,火炬系统,泵和压缩机,全厂性工艺及热力管道,厂内仓库。

七、消防

八、执行《防火规范》实际案例………………………….

一、规范的重要性

石油化工安全生产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石油化工厂加工处理、储存、运输的物料多是易燃、易爆物质,这就决定了石油化工厂生产过程实际存在着潜在的火灾爆炸危险。

据1954年至1984年统计,我国炼厂较大的火灾实例中炼厂各主要部分所占比例如下:工艺装置占69%、储罐占10%、装卸栈台占5%、隔油池占3%、其他占13%。工艺装置所占比例最多。

1992年在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AICHE)休斯敦工艺装置安全论坛上曾有人介绍,1970年以来烃加工火灾的频率和损失一直呈增长趋势,其原因如下:

⑴ 强调经济规模,工厂(装置)日趋大型化。

减少建设用地,设备布置变得拥挤,资产密度加大。 ⑶

消除瓶颈扩能增效、节能,改善环境在现有装置内增加设

备或设施。

增加生产工日,长周期运转,设备得不到及时维修和更新。 ⑸

采用计算机控制人员减少,操作管理人员流动性大。 ⑹

技术、装备、培训是否及时跟进。

为减少石油化工厂火灾爆炸危险,降低灾害所造成的资产损失和生产工日损失,除提高设备的可靠性,采用先进可靠的过程控制手段,强化对灾害的监控能力,实现科学管理之外,从根本上讲,首先必须石油化工工程项目的设计本质安全。其次要有严格的防火措施,即为正确的防火设计。《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是石油化工工程项

目防火设计的依据。

石油化工工程的安全保证

防火规范所规定的内容都是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性,是成熟的经验总结,它来源于以往的实践,是在以往的技术基础上总结而成的。对于某项的工程设计,符合了防火规范的要求,并不一定表明该项工程设计的防火设计是完善的,做得是好的。因为工程项目设计中会存在许多个性问题,更需注意该项设计所运用的新技术问题,这是规范所未包括的部分。搞好防火设计就存在着如何提高运用规范的水平问题,不是简单的照搬规范条文。因为项目设计中总会有其自己的特点,规范条文中不可能规定的很全,所以有人说很多决策不是简单照搬规范条款,而是取决于逻辑分析和经验判断,将多专业的防火技术按系统科学分析方法有机的组合使用才能使项目设计中防火设计质量得到保证。

安全设计是国外设计公司常用的术语,其内容远超过防火设计的内容,涉及各专业及每个设计人员,贯穿于项目设计的全过程。在工程设计中要求的是安全设计,而防火设计只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就安全设计内容讲,大体分为三大控制点:

⑴ 工程设计本身努力做到本质安全型—不出、少出事故,涉 及各设计专业。因为每个专业自身的设计技术都存在自身的安全技术,如工艺过程有安全控制手段,工艺系统的仪表控制,连锁控制等能够在脱离设计点的一定的范围内自己纠偏,保证正常运行。(防事故)

出了事故后设法不使其生成灾害或减少灾害的规模,如紧 急泄压火炬系统、紧急停车系统、防火堤、耐火保护、防火距离等。(防灾)

救灾、控灾设施系统,即经常所说的消防保护系统,只是 被动防火,减少灾害损失。(救灾)

从搞好安全设计,以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着眼三个控制点的重要性为⑴﹥⑵﹥⑶;而就防火规范内容讲,基本是⑵、⑶控制点中安全技术防火的基本要求。

二、规范编制的基本思路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的立足点:该规范仅考虑局部设备着火的影响,不考虑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的影响。可燃液体储罐着火,散发的热辐射较大,也只考虑一个罐着火对周围的影响。如某厂的一个可燃液体储罐组,由于一个储罐拉裂罐底,泄漏液体包围相邻储罐,而引燃相邻四个储罐。这类特殊事例不能考虑。或由于某些不可抗力(战争状态导弹袭击),致使某套或几套装置发生大爆炸,这些特殊情况不考虑。因此防火规范仅着眼于高频率、小规模、低损失的火灾事故。而不考虑低频率、大规模、高损失的特殊事故。防火规范之所以立足于此,首先是因为我们的防火规范来源于生产实践,总结了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高频率、小规模、低损失的火灾事故。其次防火规范的编制依然要考虑技术与经济的统一。

《防火规范》的总体思路:预防——隔离——控制——扑救——避难。十个字贯穿了防火规范的前后。首先是预防,这是防火设

计中最重要的措施。本规范很多条文是属于该方面的。众所周知,燃烧必需具备三要素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在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中,可燃物的生产、储存、运输,大部分是在密闭状态下进行的,只要在设计中油气不泄漏,即可达到安全防火的目的。因此预防就是要解决可燃物的跑、冒、滴、漏。其次是隔离,尽管在设计中采取了防止可燃物泄漏的措施。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种种原因跑、冒、滴、漏现象依然在所难免。因此要防止泄漏的可燃物与明火接触,避免火灾的发生。如拉开油气释放源与明火的间距、在油气源与明火之间设置水幕或蒸汽幕、有明火或产生火花的建筑物内正压通风等措施。第三是控制,实际情况是石油化工企业火灾爆炸事故仍时有发生,为了减少火灾损失,防止小灾酿成大灾,因此设计中要有控制火灾的措施。如设备、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喷淋冷却等措施都是为了防止火灾的蔓延。第四是扑救,一旦发生了火灾,无论其大小,都是要造成损失的。因此必须设计足够的消防措施,使其具备足够的消防能力,对火灾进行扑救。第五是避难,发生火灾时现场人员能迅速离开着火现场减少人员伤亡。由此可以看出防火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工程设计中,不仅要重视防火间距,工厂的总体布局依然是最为重要的。

3.

防火间距

目的是防止、减少火灾的发生和蔓延,书面文字上讲很容易理 解,但执行使用就觉得很空、不够具体。为能更具体表达,引用API有关标准使用的语言有助于理解。

“间距是使潜在的小泄漏火灾蔓延邻近设备、设施的着火减少至最少,间距不打算为大的火灾事故提供保护,而是可能防止一次较小的事故逐布升级为一次大的事故。”

防火是一个系统工程,间距还要与其他防护设施结合使用才能达到目的,但间距是永恒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制定防火间距考虑的因素:

将火源与燃烧物相遇机率降至最低,即将着火的机率降至 最低。我们常遇到的油气源与火源的关系—引进爆炸危险区的概念,此区内不要有火源,进而规定了火源与燃烧物的间距要求。——不着火。

将火源蔓延的机率降到最小,即着火后设法控制火灾不蔓 延、减少蔓延,因而对两相邻设施规定了间距要求,同时辅以其他防护设施如消防冷却等,防止一次较小事故逐步升级为一次大事故。——不蔓延。

考虑救火的需要。着了火想方设法去扑救,这就需要有扑救 人员活动场所——有活动场地能扑救,如装置内设备区内设备间的距离考虑操作、检修、救火等。

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如人员多、贵重或出事故影响面大等,间距制定要加大。

具体对象物个体间距的制定:根据个体对象的性质不同,在制定间距时所考虑的因素可能为上述因素的全部或部分;另外两对象物视为一体与分别按两个独立防护体考虑,间距显然是不同的。

三、规范的适用范围及可燃物质火灾危险性分类 ⒈

适用范围

规范适用于以石油、天然气及其产品为原料的石油化工新建或改 建工程的防火设计。

石油化工企业是指以石油、天然气及其产品为原料的工厂如炼油厂、石油化工厂、石油化纤厂等或由上述工厂联合组成的企业。

可燃物质火灾危险性分类

可燃气体的分类与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分类 方法协调一致,可燃气体采用爆炸下限作为分类指标,将其分为甲、 乙两类。

规定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的最直接指标是蒸汽压。蒸汽压越高,危险性越大。但是低蒸汽压很难测量,所以世界各国都是根据可燃液体的闪点确定其危险性,闪点越低,危险性越大。

液化烃在石油化工企业中是主要的加工和储存的物料之一,因其蒸汽压大于“闪点<28℃的可燃液体”,故其火灾危险性大于“闪点﹤28℃”的其他可燃液体。因液化烃泄漏而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在我国石油化工工业中所占比例也较大。

乙、丙类液体的操作温度高于其闪点时,气体挥发量增加,危险性也随之增加。因此本规范作了有关操作温度对乙、丙类液体的火灾危险性的影响规定。

四、区域规划与工厂总体布置

本章包括如下内容:区域规划、工厂总平面布置、厂内道路、厂

内管线综合。

区域规划与总体布置中考虑的因素 ⒈

风向、地形标高、平面布置与安全防火的关系。石油化工企业的原料、成品或半成品大多是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它们在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散发出大量油气,散发油气的单元面积占工厂总面积的70%左右。风对油气的扩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总平面布置中合理地利用风向减少或阻止油气与明火的接触,能够防止并减少火灾的发生。石油化工厂内散发的油气大多比空气重,容易积聚,不易扩散,合理利用风向,防止可燃气体积聚产生爆炸的危险。地形标高对安全防火也有很大影响,工厂内泄露的可燃气体、可燃液体总是由较高的区域流向较低的区域,若标高较低的街区布置有明火或人员集中场所有可能造成严重事故。本章中的第3.1.1条、第3.1.2条、第3.1.3条、第3.2.1条、第3.2.2条、第3.2.3条、第3.2.4条、第3.2.6条、第3.2.7条、第3.4.1条、第3.4.2条、第3.4.3条、第3.5.4条的制定就是考虑这个因素。

明火与油气源的关系。石油化工厂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当散发的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遇明火即发生爆炸。因此本章的部分条文的制定和部分防火间距的确定,应考虑这些气体可能达到的最大距离,使达到爆炸极限的可燃气体与火源相遇机率降至最低。即将着火的机率降至最低。本章中第3.1.4条、第3.1.6条、第3.2.7条、第3.2.8条、第3.4.4条、第3.4.6条的制定就是考虑这个因素。

减少火灾蔓延。尽管我们在设计中采用了很多预防性措施,

但是仍然会有火灾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了火灾,应尽量阻止火灾的蔓延,将火灾蔓延的机率降至最低以避免一个小的灾害逐步升级为一个大的灾害。本章中部分条文和部分防火间距的制定就是考虑了这个因素。见第3.2.10条、第3.2.11条、第3.2.11A条、第3.4.5条、第3.4.8条。

重要设施重点保护。所谓重点设施有两个主要标志①发生火灾可能影响全厂生产②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类设施均应重点保护。即使该设施火灾危险性较小。也需远离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场所,以确保其安全。

为扑救火灾创造条件。一旦着了火,为了将火灾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想方设法扑救。扑救火灾除了应有的设备和消防人员外,在工厂平面规划中应考虑消防场地和消防道路的设置。本章的部分条文的制定就是要为扑救火灾创造有利的条件。见第3.3.1条、第3.3.2条、第3.3.5条、第3.3.6条、第3.3.7条、第3.5.1条、第3.5.6条。

由上述所考虑的因素可以看出,“1”属预防措施,“2”属隔离措施,“

3、4”属控制措施,“5”属扑救措施。区域规划和总体布置一章仍然突出了预防——隔离——控制——扑救这个总体思路。

防火分区的三个层次: ⒈

装置(单元)内部的设备或设施 ⒉

装置(单元)之间 ⒊

工厂区域布置

装置(单元)内的设备布置应执行装置(单元)布置的防火要求,

即将火灾影响控制在着火设备而减少对装置内相邻的设备或设施的影响。装置与装置的布置应执行工厂总平面布置的防火要求,即将火灾影响控制在装置内而不影响相邻的装置(单元)。工厂在区域中的位置应执行区域总体规划的防火要求,即将火灾控制在工厂厂区围墙内而不影响相邻的工厂或设施。

防火层次的划分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有生产管理、资产所属、同开同停(相互影响)、集中布置等因素。

不同的防火层次执行不同的防火间距。装置(单元)内部的设备或设施执行第

四、

五、六章内规定的防火间距;装置(单元)之间执行第三章第二节规定的防火间距;厂区与外部设施执行第三章第一节规定的防火间距。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联合装置视同一个装置,其平面布置按装置内的防火间距执行。在一些工厂的改扩建中,由于用地面积比较紧张,人为地将新建与已建装置围成一个联合装置或将全厂性的公用工程围到装置内,从而执行装置内的防火间距。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联合装置最基本的条件是同开同停直接进料和集中布置。当然装置是不是进行联合还应该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如:生产流程——工艺过程相关、物料往返密切;检修力量;环境保护;工厂运输、分期建设。

重要条文的解释

第3.1.6条:“公路和地区架空电力线路严禁穿越生产区。区域排洪沟不宜通过厂区。”公路系指国家、地区、城市以及除厂内道路以外的公用道路,这些公路均有公共车辆通行甚至工厂专用的厂外

道路,也会有厂外的汽车、拖拉机、马车等通行。这些车辆难免会有火花,而生产区又是油气散发场所,必然会给防火、安全管理、保卫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地区架空电力线路电压等级一般为35KV以上,若穿越生产区一旦发生倒杆、断线或导线打火等意外事故,便有可能引燃泄漏的可燃气体。反之,生产区一旦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对架空电力线也构成威胁。 建在山区的石油化工企业,由于受地形限制,区域性的排洪沟往往可能通过厂区,甚至贯穿生产区。若发生事故,可燃气体和液体流入排洪沟内,一旦遇明火即可能被引燃,燃烧的水面顺流而下,必对下游的邻近设施带来威胁。例如,某厂的排洪沟因沟内积聚大量油气,遇检修明火而燃烧,致使200多m的排洪沟起火。所以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使排洪沟避开厂区,若确有困难也可穿越。但建议最好采用暗沟、暗管。

第3.1.7条:“石油化工企业与相邻工厂或设施的防火间距,不小于表3.1.7的规定”这里需说明几个问题。

关于“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 ① 对于工艺装置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在附录五中有明确规定,而对其它设施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的划分没有明确规定,怎么分类呢?一般可根据设施内储存、加工或运输物料的火灾危险性划分,划分标准按第二章的规定执行。 ② 对于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的防火间距可按甲、乙类工艺装置

或设施的防火间距减少25%。无火灾危险性的设施的防火间距按其他有关的国家标准执行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③ 甲、乙类工艺装置或设施与相邻工厂或设施的防火间距,不按装置或设施内设备或建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类别来确定,而是按整套装置或设施的火灾危险性类别来确定。按装置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确定防火间距有两处:一是与相邻工厂或设施(对外),二是在工厂总平面布置的方案或总体设计阶段。因为此时装置的平面布置尚未确定,无法按装置的设备或建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类别来确定。

关于“可能携带可燃液体的高架火炬” 高架火炬的防火间距分为两种:一种是可能携带可燃性液体的火炬。据调查,火炬火雨洒落范围约为60m至90m,由于是针对厂外设施,防火间距扩大了。第二种是不携带可燃液体的火炬。其防火间距一般根据人或设备允许的最大辐射热强度计算确定。经辐射热计算确定的防火间距要小一点。

关于“居住区、公共福利设施及村庄”

这些设施都是人员集中的场所为了确保人身安全和减少与石油化工企业相互间的影响,规定了较大的防火间距,其中液化烃罐组至居住区、公共福利设施及村庄的防火间距采用了《建规》的规定。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居住区、村庄”难以给出一个规模。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进行经济比较。一般对于规模大的居住区,搬迁费用较大,工程项目的场址需躲开它。对于零散的住户,即便难以作为居住区看待,但人命关天,还是搬迁为好。

关于“至相邻工厂”

由于相邻工厂围墙内的规划与实施不可预见,故防火间距的计算从石油化工企业内距相邻工厂最近的设备、建构筑物起至相邻工厂围墙止。

还应值得注意的是:当相邻设施为港区陆域、重要物品仓库和堆场、军事设施、机场等,对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距离有特殊要求时,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3.2.7条:全厂性的高架火炬,宜位于生产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全厂性高架火炬有的在事故排放时可能产生火雨,且燃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热、烟雾、噪声和有害气体。尤其在风的作用下,如吹向生产区,对生产区的安全有很大威胁。为了安全生产,布置时应选择火炬对生产区影响较小的地段,故规定全厂性高架火炬宜位于生产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架火炬与生产区的位置关系和明火与生产区的位置关系刚好相反。明火宜位于生产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明火是指室内外有外露火焰、炽热表面或有飞火的烟囱及室外的砂轮、电焊(割)、非防爆的电气开关等固定地点。由此可以看出明火有两个意思:一是地面固定火源;二是正常生产情况下产生的明火。火炬是高火源,而且火焰长度较长(一般为火炬筒直径的120倍)火焰的倾斜方向是随风向而变化的,同时落火雨的方向也易随风向而变

化。

图1使按地面明火处理,火炬位于生产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火炬向油气方向吹,火焰向油气源倾斜火雨也向油气源方向飘荡,尽管散发的油气距火炬更远,但散发油气的地点是固定不变的。因而,火焰的辐射热以及火雨飘荡地点均对油气源有较大威胁,对防火极为不利。 图2将火炬布置在生产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火焰向远离油气源方向倾斜,飘落火雨的地点也远离油气源,减少了火焰辐射热及火雨对油气源的威胁。从泄露油气扩散来看,虽然油气扩散向火炬方向,但因与火炬距离较大(90m),而且油气扩散至20、30m,其浓度已低于爆炸极限浓度,即使与火星接触也不会引燃。

第3.2.11条:石油化工企业总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除另有

规定外,不应小于表3.2.11的规定。

在执行本表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表内防火间距只适用于工厂内工艺装置或设施之间,工艺装置或设施内平面布置不按此表执行。

工艺装置或设施之间的防火间距,无论相互间有无围墙,均以装置或设施相邻最近设备或建构筑物作为起止点。

装置之间的防火间距按装置内的设备、生产厂房或库房的火灾危险性类别来确定。不按装置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确定。设备的火灾危险性按储存、加工物料的火灾危险性划分,划分标准按第二章的规定执行。对于建筑物(生产厂房或库房)的火灾危险性类别的划分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执行。 ⑷

装置之间的防火间距本规范分为三类①一般装置之间的防火间距执行表中数据。②当一个装置的成品直接进入另一个装置时两个装置的防火间距可减少,但不应小于15m,丙类之间不应小于10m。③联合装置视同一个装置,其设备、建筑物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规范4.2.1条有关规定执行。

与液化烃、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罐组的防火间距均以相邻最大单罐容积确定。因本规范只考虑单罐着火情况,而火灾影响范围取决于单罐容积大小,大者影响范围大,小者影响范围小。 ⑹

与码头装卸设施的防火间距均以相邻最近的装卸油臂或油轮停靠的泊位确定。 ⑺

与液化烃或可燃液体铁路装卸设施的防火间距,均以相邻最

近的铁路装卸线(中心线)、泵房或零位罐等确定。 ⑻

与液化烃或可燃液体汽车装卸站的防火间距,无论相互间有无围墙,今以相邻最近的装卸鹤管、泵房或计量罐等确定。 ⑼

与高架火炬的防火间距,即使火炬筒附近设有分夜罐等,均以火炬筒中心确定。火炬之间无防火间距要求,但应考虑辐射热、检修、风向、火焰长度等因素合理布置。 ⑽

关于与污水处理场的防火间距:①与无盖隔油池的防火间距按本表中规定执行。②与加盖隔油池且设有半固定式灭火蒸汽系统时,其防火间距可减少25%。③与污油罐的防火间距可减少25%。④与污油泵(或泵房)的防火间距可减少50%。⑤与污水处理场中其他无油气散发或无明火的设备或构筑物防火距离不限。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污水处理场是由许多单体组成的,如隔油池、浮选池、生化池、污油罐、污油泵、鼓风机、加药间、变配电间等,而各单体的火灾危险性差异很大。若按最危险的单体规定其防火间距,对与火灾危险性很低的单体相邻时,防火间距显然太大,必然浪费土地。 (11)凡是用于运输原料或产品的厂内道路,均要求防火间距,对于其他的仅供维修或消防的道路,没有防火间距要求。但执行本条时,还应注意原料及产品运输道路应布置在装置或其他设施的火灾爆炸危险区域之外。 ⒌

第3.2.11A条:采取以下防火措施时,防火间距可在表3.2.11规定的基础上适当减少

当甲B、乙类液体铁路装卸采用密闭装卸时,装卸设施的防

火间距可减少25%,但不应小于10m。主要理由是铁路密闭装卸时,装车口封闭。在装车时,罐车内蒸发的油气通过管道引入回收系统,就地散发的油气很少。但装完车摘掉鹤管时可能有少量残留液体洒落,故其防火间距按表中规定减少25%。但为什么不应小于10m呢?主要根据少量可燃液体泄漏扩散能达到爆炸极限范围的距离大约为10m。

当液化烃汽车装卸采取能防止液化烃就地排放的措施时,装卸设施的防火间距可减少25%。但不应小于10m。主要根据是近年来,液化烃装完车摘掉连接软管时,就地散发的油气常常引起火灾事故。为了防止液化烃的就地排放,增加防火安全性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利用氮气将软管内液化烃扫入罐车,关闭阀门,再摘掉连接软管。②采用两端设有阀门的连接软管装车,装完车后,先将两端阀门关闭,再摘掉连接软管。

当固定顶可燃液体储罐采用氮气密封时,其防火间距可按浮顶罐处理。固定顶可燃液体储罐的罐顶均设有呼吸阀或通气管,当进油或气温升高时罐内压力增高,蒸发的油气可通过呼吸阀或通气管排向大气。当出油或气温降低时,罐内压力减小,空气可通过呼吸阀或通气管进入罐内。储罐内上部存在的油气空间可能会产生爆炸性混合气体,一旦与火源接触,则可能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当在固定顶储罐内充入氮气时,则避免了油气与空气的接触与混合,与浮顶或内浮顶罐作用相似。因此采用氮气密封的可燃液体固定顶罐的防火间距可按浮顶罐处理。

在加热炉等明火设备周围,若设有可燃气体浓度报警与蒸汽幕联锁设施时,其防火距离可减少25%。这是一个预防措施。可燃气体一旦泄漏达到一定浓度便报警,可提醒操作人员立即处理,即使处理的不及时,可燃气体浓度达到允许上限时,也可通过联锁打开明火设备周围的蒸汽幕,阻止可燃气体与明火接触,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因此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少。 ⒌

第3.3.5条:工艺装置区、液化烃储罐区应设环行消防车道。可燃液体储罐区、装卸区及化学危险品仓库区应设环行消防车道;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时,也可设有回车场的尽头式消防车道。消防道路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6m,路面内缘转弯半径不宜小于12m,路面上净空高度不应低于5m。这条规定包括三层意思①对工艺装置区和液化烃罐区应设环行消防车道。因为工艺装置的火灾几率比较高约占火灾次数的69%,是消防保护的重点。液化烃储罐火灾几率虽然低,但一旦起火扑救较困难,也是重点消防区域。环行消防车道便于消防车从不同方向迅速接近火场,并有利于消防车的调度。②对可燃液体储罐区、装卸区及化学危险品仓库区在受地形限制时,可不设环行消防道。因为可燃液体储罐的火灾危险性比液化烃储罐低,且经常布置在山丘地区,地形条件复杂,若强求设环行消防车道,土石方工程量可能很大,极为不经济。可燃液体装卸区和化学品仓库,着火几率低且扑救也比较容易。③消防道路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6m,转弯半径不宜小于12m。由于大型消防车的引进和使用,仅支撑腿放下,其宽度就大于4m,而郊区型6m宽的道路路面只有4m,不能满足大型消防车的

使用要求。转弯半径的加大也为消防车的行驶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大多数车辆的高度不超过4m,因此净空不应低于5m。 ⒍

第3.3.6条: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罐区内的储罐与消防车道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任何储罐的中心至不同方向的两条消防车道的距离,均不应大于120m; ⑵

当仅一侧有消防车道时,车道至任何储罐中心不应大于80m。

储罐的着火几率较低,仅占火灾次数的10%,而引燃邻罐的几率更低,仅占储罐火灾比例9%。因此对于罐区火灾仅考虑一个储罐着火。一个储罐着火,其辐射热会对邻罐构成威胁。在对着火罐扑救时,应对邻罐进行喷水冷却保护。水带连接的最大长度一般为180m。水枪需有10m机动水带,水带铺设系数为0.9,故消火栓至灭火地点不宜超过153m。据工厂消防等有关人员建议,以不超过120m为宜。故规定从任何储罐中心至不同方向道路的距离不应超过120m。当只有一侧有道路时,为了满足消防水量的要求,需有较多消火栓,因此规定任何储罐中心至道路不应大于80m。 但是最近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工厂的规模越来越大,部分工厂的规模向2000万吨发展,而且沿海工厂以炼外油为主,原油远洋运输进厂,原油的储存天数超过30天,原油罐区的储量100多万甚至200万m3。这么大的储量,采用小罐储存,必然占地大投资高,因此可能采用10万m3以上罐储存。本规范第5.2.5条规定:浮顶、内浮

顶罐组的总容积不应大于600000m3。若采用10万m3的罐单排布置,需要600m长的场地。原油罐经常在山丘地区布置,非常难找到600m长的场地。若采用双排布置,则难以符合任何储罐中心至不同方向的两条消防车道的距离均不应大于120m的规定。因此在本规范修订之前,正常情况下应满足本条文的规定。遇到上述大型原油罐的布置也应该满足下列要求①大型油罐组周围应设环行消防车道。②任何储罐至少有一条消防车道距其中心距离,不应大于80m。

五、 工艺装置

本章包括如下内容:一般规定、装置内布置、工艺管道、泄压排放、耐火保护和其他要求。本次着重介绍装置内布置及耐火保护两部分。

装置内布置

本节主要内容是两部分。一是设备,建筑物的布置,包括防火间距及有关规定;二是通道的设置,包括消防通道和疏散通道。

在介绍条文前,先介绍几个名词。

燃烧 是指可氧化物质与氧化剂(通常是空气中的氧气)的急速反应过程。过程产生热量,通常产生火焰。

火灾 燃烧过程失去控制,并造成资产或人身伤亡者称为火灾。 爆炸 通常是指物体体积急剧膨大,使周围气压发生强烈变化,并产生巨大的声响,叫爆炸。爆炸可以是物理过程引起的,如超温超压引起的设备的爆炸;爆炸也可以是化学过程引起的,如激烈氧化反应、爆聚、分解引起的蒸汽云爆炸等。这里,主要针对激烈氧化反应

引起的爆炸。按API RP 2001其定义为:火焰以超音速传播称之为爆炸。

火灾危险环境 指“存在火灾危险物质以致有火灾危险的区域”。具体指生产、加工、处理、转运和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在物料操作温度高于可燃液体闪点的情况下,有可能泄漏但不能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可燃液体;不可能形成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悬浮状、堆积状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的及其它固体可燃物质的环境。

爆炸危险环境 指“爆炸性混合物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数量足以要求对电气设备的结构、安装和使用采取预防措施的区域。”具体如生产、加工、处理、转运和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易燃气体、易燃液体的蒸汽或薄雾等易燃物质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闪点低于或等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的蒸汽或薄雾,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在操作温度高于可燃液体闪点情况下,可燃液体有可能泄漏,其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以及出现或可能出现可燃性导电粉尘混合物的环境。

释放源 指可释放出能引起火灾或爆炸性混合物所在设备或厂房称释放源。(GB50058)

引燃能 可燃气体、蒸汽、粉尘或多相混合物的引燃敏感性的一种衡量指标。(NFPA68)

最低引燃能 在火灾爆炸危险环境的某一点上,释放出一个能引起火焰由该点向外不确定传播的最小能量。

引燃源 能释放出能量,且能引燃气体、蒸汽、粉尘或多相混合物的地点(或设备)称为引燃源。

火焰、电弧和火花、热表面、摩擦火花、自燃都属引燃源。 气体物质的典型最低引燃能小于1mJ,粉尘类物质的最低引燃能一般小于100mJ,氢气或乙炔约1/2mJ的电弧或火花就能引燃。

众所周知,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要素是:存在火灾爆炸危险环境,同时存在引燃源。两者缺一不可,《炼油厂防火》(API RP2001)中有“燃烧始自引燃源”的说法,这对石油化工装置而言,是确切的,因为装置内火灾爆炸危险环境可说是随时都存在的。

⒈ 第4.2.1条设备、建筑物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

通过前面介绍,很清楚防火间距是指的释放源和引燃源以及释放 源间防止相互影响所需要的安全距离。

《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厂防火实践》(API 2218号文件)指出:“处理不可燃流体的设备都应算做没有潜在火灾危险的设备”虽然火灾期间这类设备的完整性可能受到损害,甚至严重破坏,也不作为防火间距讨论的对象。

管道作为特种设备(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虽然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可能引起燃烧、爆炸和中毒等危险,管道(不论管内输送是何类物质)同样都算作没有潜在火灾等危险性的设备。也不作为防火间距讨论对象,这对作装置布置设计的人是理解的。

按照释放源和引燃源的概念,本章将装置内各种释放源和引燃源归纳如下:

释放源

可燃气体压缩机或其厂房、装置储罐、其它介质温度低于自然点的设备或其厂房。

引燃源

明火设备、控制室、变配电室、化验及维修间、行政办公建筑物、介质温度等于或高于自然点的设备。

关于设备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世界上总的有两种作法:一是由政府颁布法令或标准,强制执行,日本、苏联和我国就属这一类型。二是由工程公司根据自己经验编制的标准确定,由业主确认或根据业主要求进行资产损失和生产工日损失评估确定,欧美现在很推崇这种作法。

2000年1月30日朱熔基总理签发《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勘察、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设计。”

防火间距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设备(或厂房)可能释放出的介质危险性(详见第二章的规定)、设施的重要性以及与有关规范协调。

具体的防火间距,则主要来自实践经验、有关实验和实地测定数据确定。有如:

装置内火灾的影响范围10m。API炼厂防火实践资料认为:“经常使用的火灾直接作用区域,是一个从液态物料源算起,水平方向20至30ft(6~9m)、垂直方向为30至40ft(9~12m)的范围。”

可燃气体和蒸汽扩散范围

正常操作时,甲、乙A类工艺设备周围3m左右; 液化烃类介质泄漏后,扩散范围一般在10m至30m。

甲B、乙A类液体汇漏后,其蒸汽可扩散到10m至15m范围;

介质温度等于或高于其闪点的乙B、丙类液体汇漏后,其蒸汽扩 散范围,一般不超过10m;

氢气水平扩散距离一般也在10m范围内;

汽油风洞实验,它向下风侧扩散距离为12m(英国石油化工防火规范的报告);

爆炸危险场所的范围为15m(GB50058), 严格说应补充为15m及15m至30m以内距地面0.6m以下范围(附加Ⅱ区)。

应予说明的是,上述扩散距离,均指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的条件,另外,工艺设备、贮罐、大型管道的毁坏性事故造成的泄漏不在其列;严重的操作失误和管理不善造成的泄漏,也不在其列(如1984年元旦,某厂催化裂化车间的爆炸火灾,是泄漏的液体丙烷扩散到相距的162m的炉201遇明火引起的)。

防火间距,除参考了上述经验数据外,还参照了《炼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YHS01-78)和国外大量资料(见原条文说明七),

装置内防火间距分为三类

明火(加热炉、热表面)与释放源(油气源)。

装置内重点保护设施(同时也是产生火花处)与释放源之间

—— 保护主要设施。

设备之间、设备与建筑物之间——防止蔓延和相互影响。 ⒉

可靠近布置的条件。见第4.2.2条、第4.2.3条、第4.2.5 条、第4.2.6条、第4.2.7条、第4.2.8条。

为防止结焦、堵塞、控制温降、压降,避免发生副反应等有

工艺要求的相关设备可靠近布置。

例:常减压装置的减压蒸馏塔与减压炉之间;

催化裂化装置反应器与再生器及辅助燃烧室之间; 加氢裂化、加氢精制的反应器与原料加热炉之间;

硫磺回收装置的燃烧炉与相关设备之间。

与主体设备密切相关的设备可靠近布置 例:压缩机附属设备级间冷却器、分液罐等; 分馏塔与塔顶冷却器。

加热炉的附属设备燃料气分液罐与加热炉可靠近布置,但又存在火灾危险,因此规定了6m最小间距。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的在线分析仪表间,如采用防爆型仪表或采用非防爆型仪表但分析仪表间采用正压通风,其与危险设备的间距不限。

明火加热炉的布置。见第4.2.14条、第4.2.15条

明火加热炉是燃烧三要素点火源,装置内的一些火灾爆炸事 故有不少与加热炉有关。

宜集中布置在装置的边缘,且位于危险设备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明火加热炉与液化烃设备的防火间距为22.5m,但在两者之间设非燃烧材料实体墙时,可小于22.5m,但不得小于15m,墙高不宜小于3m,距炉不宜大于5m,两设施间折线距离不小于22.5m。同样甲A类设备或甲类气体压缩机房朝向加热炉一侧为实体墙时,其

间距也可小于22.5m,但不得小于15m。

加热炉或其它明火设备周围若设有可燃气体浓度报警与蒸汽幕联锁的设施时,其防火间距减少25%。第3.2.11A五款(仅用于改造项目)

建筑物内可燃液体、可燃气体设备的布置。见第4.2.16条、第4.2.17条、第4.2.18条。 可燃液体、可燃气体设备应尽量露天或半露天布置,当必须室内布置时,应按如下原则: ⑴

当同一房间布置有不同火灾危险类别设备时,应按其中火灾危险类别最高的设备确定,危险性大的设备所占面积小于5%,且发生事故时不足以蔓延,或采取防火措施防止蔓延时,可按危险类别较低的确定。 ⑵

当同一建筑物布置有不同火灾危险类别的房间时,为减少相互影响,中间隔墙应为防火墙。 ⑶

同一建筑物内应将人员集中的房间布置在火灾危险性较小的一端。 ⒌

装置控制室、变配电室、化验室、车间办公室、生活间的布置。见第4.2.13条、第4.2.19条、第4.2.20条、第4.2.21条、第4.2.22条、第4.2.23条。 ⑴

当受地形限制时应将上述房间布置在较高的地平面上,中间储罐布置在较低地面。 ⑵

应布置在装置一侧,并位于爆炸危险范围之外,位于甲类设

备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⑶

控制室、配电室布置的具体要求。见第4.2.21条

宜布置在建筑物底层,若生产需要或受条件限制时,可布置

在第二层或更高层。

可能散发比空气重的可燃气体装置内,室内地面应至少比室

外地平面高0.6m。

控制室朝向具有火灾危险性设备侧外墙,应为无门窗,洞口

非燃烧材料实体墙。

控制室或化验室内,不得安装可燃介质在线一次分析仪表。

当布置在相邻房间时,中间隔墙应为防火墙。

两个及两个以上联合装置或装置共用的控制室距甲、乙类或 明火设备不应小于25m,距丙类不应小于15m。

联合装置的布置。见第4.2.9条

组成联合装置的必要条件是“同开同停”,即由两个以上独立装置集中紧凑布置,装置间直接进料,无供大修设置的中间原料罐,其开工、停工检修同步。 ⑵

联合装置中各装置视同一装置、设备、建筑物的防火间距按表4.2.1执行。 ⑶

改、扩建项目增加设备,装置之间防火间距不能满足表3.2.11时,硬性把无关的几个装置组成联合装置是不允许的。

装置储罐。见第4.2.28条

定义——生产过程中不直接参加工艺过程,但又需要紧靠装

置设置的某些原料或成品等储罐。

功能

仅为装置的平衡生产而设的原料储罐。

为满足产品质量检测(合格送入全厂成品罐,不合格回炼)

所设成品罐。

为满足装置开工一次投入专用可燃液体物料而设储罐,停工检修时,该物料又需退回到储罐内。

装置储罐按其不同介质、储存的总容量不同分为三档分别处理。

压缩机泵的布置(共同点)。见第4.2.24条、第4.2.25条。

可燃气体压缩机宜布置在敞开式厂房内,液化烃泵、可燃液体泵宜露天或半露天布置。 ⑵

如果厂房布置不宜设地沟或地坑,应有防止可燃气体积聚措施。 ⑶

压缩机的上方,不得布置甲、乙、丙类设备,自用高位油箱除外。液化烃泵房、等于或高于自燃点的可燃液体泵房的上方,不应布置甲、乙、丙类缓冲罐等容器。

装置内消防道路。见第4.2.11条、第4.2.12条。

API 2001《炼油厂防火》指出“新装置应当如此布置,即如果发生火灾或爆炸,使人员受影响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另外布置应当考虑消防通道和防止装置内火灾蔓延的区域隔离带,以及对相邻设施的可能影响。”“分隔区块的道路可以作为很好的防火隔离带,并且易

于消防设备的移动和操作。” ⑵

规范规定装置内部应用道路将装置分隔成为占地面积不大于10000m2的设备、建筑物区即防火分区。 ⑶

装置内应设贯通式道路,与装置外消防道路形成环形道路,当装置宽度小于或等于60m时,且装置外两侧有道路时可不设。 ⑷

道路宽应不小于4m,路面上净高应不小于4.5m,道路转弯内回转半径不小于9m。

安全疏散。见第4.2.31条、第4.2.32条。 ⑴

建筑物安全疏散门应向外开启,不应少于2个,但面积小于60m2,乙B、丙类房间可1个。 ⑵

危险设备、设施的平台应设置不少于2个通往地面的梯子,作为安全疏散通道。 ⑶

相邻安全疏散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50m。

泄压排放

装置内火炬

前提是不携带可燃液体

考虑火焰辐射热对人和设备的影响 要有可靠的点火设施 控制火炬四周可燃气体的排放 据调查,引进的兰化砂子炉裂解制乙烯,上海金山的乙醛,辽化的悬浮法聚乙烯装置内设有火炬。所以只要满足四项要求是可行的。我们自行设计的装置之所以没上:一是放空量大,二是无法解决瞬间

泄放气液夹带的分离问题。

《石油化工企业燃料气和可行性气体排放系统设计规范》(SH3009)附录四中关于热辐射强度(不含阳光)的允许值规定如下:

操作人员需连续暴露的任意地点,取1.5KW/㎡。

无防护设施,但有适当的防护衣着并需停留几分钟的地点,取4.5KW/㎡。

在火炬底部地面工作,必须几秒钟内撤离现场的地点,取9KW/㎡。

耐火保护(第五节)

本节就承重金属结构的耐火保护要求和范围作出了规定。 装置区内火灾事故频率高,而且烃类火焰的特点是短短几分钟就能达到2000℉(1093℃)的高温。资料表明,碳钢在550℃时,其屈服限将降到常温情况的一半左右。因此对火灾危险环境区承重金属结构进行耐火保护是完全必要的,以使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必要的强度,争取更多的时间处理和扑救火灾,减少损失,避免灾害范围扩大和下次灾害的发生。

第4.5.1条

规定了应进行耐火保护的设施。

单个容积等于或大于5m3的甲、乙A类液体设备的承 重金属构架、支架、裙座。这和国外某些公司标准比较,≥5m3的数字是比较苛刻的,凯洛格公司设计标准Fire Protection规定是操作重量为50000磅(~22500公斤)及以上的设备,但另方面,凯洛格标

准又比本标准高,他是不论什么介质,只要是在火灾危险区内的都应进行耐火保护。本标准只局限于甲、乙A类设备。本次修改虽然增加了重量等于或大于25吨且高径比等于或大于8的非可燃介质设备承重钢结构的耐火保护,但对介质温度低于自燃点的乙B类和丙类介质设备承重结构却没有要求似不妥。因为他们既是有火灾危险的设备,又处于火灾危险环境,希望能全面修订中解决。

关于主管桥

管桥是装置管道的主要支撑结构,虽然按API的观点“管道,不论管内输送的是何类介质都应算做没有潜在火灾危险的设备”,凯洛格公司规定也明确“不应将管道认为是可燃介质设备”。但是API的炼油厂防火实践和凯洛格的标准对火灾危险区内的钢结构主管桥还是采取了耐火保护措施。道理很简单,主管桥上管带,联系着众多的过程设备,管带失去支撑,不只自身可能遭受破坏,也可能导致与它相连的设备或设备接管处密封的破坏,引发更大的火灾。

第4.5.2条

耐火保护的具体要求 承重钢框架,分单层和多层两类。 单层的梁和柱。

多层的又根据楼板结构有所区别,采用箅子板者地面以上10m范围的梁柱要保护。采用封闭式楼板者是另一种情况。

楼板是封闭的时候,不能只是该层楼板面以上的梁柱保护,而以下的不要保护。

实际上,各公司对装置内钢结构的耐火保护范围并不完全一样,

这很难用一条什么理由去解释,主要看业主如何看待安全与经济问题和对火灾几率的估计。

第4.5.3条

强调涂有耐火保护层的构件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 小时,耐火层材料要能适用烃类火灾升温快的特点。

耐火层材料,传统的耐热混凝土除显粗笨、施工麻烦外,实用性 还是不错的,近些年,新上市的耐火涂料品类繁多,选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耐火材料对烃类火灾的耐火性能(阻火小时数); ⒉

对金属结构不能有腐蚀性; ⒊

对金属结构的粘附强度及耐久性; ⒋

施工应用的难易程度; ⒌

耐候性。

六、 储运设施(重要条文解释) 本章包括如下内容:一般规定可燃液体地上储罐,液化烃、可燃气体、助燃气体的地上储罐,可燃液体、液化烃的装卸设施,灌装站,火炬系统,泵和压缩机,全厂性工艺及热力管道,厂内仓库。 ⒈

第5.2.5条

增加罐组的总容积。固定顶储罐罐组的总容积未变。浮顶及内浮顶储罐罐组的总容积由不应大于20×104m3增大到不应大于60×104m3。这是由于石化企业加工规模增大,进口原油由远洋轮运至沿海各地,需要建造大容积的浮顶油罐。10×104m3储罐已建造了若干台。储运自动控制水平提高及消防设备更新对增大罐组总容积已是客观上要求。

第5.2.6条

规定罐组内储罐个数。原规定仅限制罐组内储罐的个数为12个,单罐容积均小于1000m3及丙B类液体储罐的个数不受此限。近年来单罐容积向大型发展,单罐容积不同时其罐组内储罐个数也不同。

一个罐组内储罐个数越多,发生火灾的几率就会越大。为了控制火灾范围和火灾损失,对罐组内储罐个数按容积不同有一个数量限制。修订条文时修订为“罐组内单罐容积等于或大于10000m3的储罐个数不应多于12个;单罐容积小于10000m3的储罐个数不应多于16个;但单罐容积均小于1000m3储罐,以及丙B类液体储罐的个数不受此限。 一个罐组内所有的储罐单罐容积均小于1000m3时,罐组内的储罐个数可以不限,若其中一台储罐单罐容积超过1000m3时也不能按此规定。

丙B类液体储罐的个数不受此限。因为丙B类液体闪点高于120℃,火灾危险性相对低些。需要提醒的一点是若油品操作温度高于其闪点时,其火灾危险性类别应按第2.0.2条三款执行。

第5.2.7条

储罐占地大、管道长,故在保证安全前提下间距尽可能小,以节约占地和投资,储罐的间距根据下列因素确定: ⑴

储罐着火几率。根据过去油罐火灾统计资料,1982年2月调查统计油罐年火灾几率0.448‰。多数火灾事故是在操作中不遵守安全规定或违反操作规定所造成的。 ⑵

储罐起火后,是否引燃相邻储罐爆炸起火,是由该罐破裂和

液体溢出或淌出情况而定的。如果火灾中储罐顶盖掀开,但罐体完好,且可燃液体未流出罐外,则一般不会引燃邻罐。实践证明,只要有冷却保护,因辐射热而烤爆或引燃邻罐的可能性不大。 ⑶

消防操作要求:考虑对着火罐的扑救和对着火罐或邻罐的冷却保护等消防操作场地要求,不能将相邻罐靠得很近。 ⑷

0.4~0.6D的罐间距要求在国内石化企业已执行多年,证明是安全经济的。 ⑸

储罐类型。浮顶罐内几乎不存在油空间,散发出的可燃气体很少,火灾几率小。所以浮顶罐的防火间距可比固定顶罐适当缩小。 ⑹

取消“不宜大于20m”,其理由是单罐向大容积发展,浮顶罐已有10万m

3、12.5万m3,固定顶罐已有3万m3,油罐大型化一旦起火扑救困难,对邻罐威胁也大。

防火堤、隔堤 ⑴

第5.2.10条

罐组应设防火堤,但位于丘陵地区的罐组,可利用地形设事故存液池。地上可燃液体储罐一旦发生爆炸破罐事故,可燃液体便会流到储罐外,若无防火堤,流出的液体即会沿地面漫流。为避免此类事故,控制事故在一定范围内,故规定设防火堤,当有一定地形可以利用也可设置事故存液池。 ⑵

第5.2.11条

防火堤内有效容积是按不同结构储罐发生事故破损可能性确定的。经多年实践证明也是安全可靠的。 ⑶

第5.2.12条

立式储罐至防火堤内堤脚线的距离,不应小于罐壁高度一半。经多年实践证明也是安全可行的。

第5.2.13条

相邻罐组防火堤外堤脚线之间,应留有宽度不小于7m的消防空地,必要时也可停放消防车辆。

第5.2.14条

设防火堤的罐组内按单罐容积不同,控制隔堤内容积或储罐个数。

储罐破裂极为罕见,但冒罐、管道破裂、泄漏难以避免,为了将事故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以减少损失,设置隔堤是必要的。

第5.2.15条

多品种的液体储罐罐组内,应按不同品种液体设置隔堤。

甲B、乙A类液体与其它类可燃液体储罐之间; ②

水溶性与非水溶性可燃液体储罐之间; ③

相互接触能引起化学反应的可燃液体储罐之间;

助燃剂、强氧化剂及具有腐蚀性液体储罐与可燃液体储罐之

间;

石油化工厂中间罐区和成品罐区内原料、产品品种较多而容积较小,为节省占地、集中管理,故将不同火灾危险性的可燃液体储罐共设在一个防火堤内。为了防止泄漏的水溶性液体、相互接触能起化学反应的液体或腐蚀性液体流入其它储罐附近而发生意外事故,对设置隔堤作出规定。 ⑺

第5.2.16条

防火堤及隔堤的设计做出规定。这次修订对于防火堤高度限制在1.0m至2.2m之间,有利于操作、检修及消防。也与石油库设计规范协调。

第三节 液化烃、可燃气体、助燃气体的地上储罐

第5.3.1条

液化烃储罐、可燃气体储罐和助燃气体储罐,应分组布置,因为管理、操作及消防都有不同的要求。

第5.3.2条

增加了全冷冻式储罐的内容。 不同储存方式的储罐分别命名为: 压力储罐——全压力式储罐; 低温常压储罐——全冷冻式储罐; 降温降压储罐——半冷冻式储罐。

罐组内储罐应不超过两排布置,并应设环形通道。单罐容积 增大,提高要求,有利于安全管理。

全压力式储罐罐组内储罐个数不应多于12台。液化烃泄漏 几率主要取决于储罐个数,与容积大小无关,故限制个数。全冷冻式储罐的个数不宜多于2个。

对全冷冻式储罐个数限制的根据: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LPG lnstallations》(APIStd2510 1995 年版) (以下简称APIStd2510)9.3.5.3条规定:“两个具有基本结构相同的储罐可围在一围堤内。在两个储罐间设隔堤,隔堤的高度应比周围的围堤低1ft。围堤内的容积应考虑同一堤内扣除其它容器或储罐占有的容积后,至少为最大储罐容积的100%。”

在金山阵山码头中美合资金地石化有限公司液化气制造厂建造两台50000m3全冷冻式储罐(-43℃)已通过专家论证,上海市公安消防部门认可。上海石化总厂厂内已建造并运行一台全冷冻式储罐。

罐组内隔堤设置要求,对全压力式储罐罐组是按容积提出不同要求。全冷冻式储罐应每台一个一隔。依据APIStd2510 9.3.5.3条规定。 ⑷

不同储存方式的储罐不得布置在一个罐组。因为不同储存方式储罐结构、生产方式、安全要求不同,出现故障及消除的方法不同,不能布置在一个罐组。

NFPA58(1992年版)中9.3.4条规定“低温液化石油气储罐不能与易燃液体储罐一起安装在封闭的围堤内或与不需低温储存的液化石油气压力储罐安装在一起”。

APIStd2510(1995年版)中9.3.2条规定:“低温LPG储罐不应布置在建筑物内,不应在NFPA30规定的其它易燃或可燃液体储罐流出物防护区域内,或不应在压力储罐的流出物防护区域内。” ⒊

第5.3.3条

液化烃、可燃气体、助燃气体的罐组内,储罐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5.3.3的规定。

液化烃压力储罐比常压甲B类液体储罐安全,因为罐内为 正压,一般泄漏即使回火燃烧,也只在破口处烧,不会引入罐内,空气也不会进入罐内。例如,某厂液化乙烯卧罐的接管管件不严,漏出的液化乙烯气化后,扩散至加热炉而燃烧并回火在泄漏部位燃烧。经打开放空火炬阀后,虽然燃烧一直持续到罐内乙烯全部烧光为止,但相邻1.5m处的储罐在水喷淋保护下却安全无事。某厂动火检修液化石油气罐安全阀,由于切断阀不严,漏出液化石油气被引燃,火焰2m多高,只在漏口处燃烧,没有引起储罐爆炸。可见:①液化石油

气罐因漏气而着火的火焰并不大;②罐内为正压,空气不能进入,火焰不会窜入罐内而引起爆炸;③对邻罐只要有冷却水保护就不会使事故扩大。故规定:当设有火炬系统时,罐间距为0.5D;在无火炬系统时,罐间距为1D。

全冷冻式储罐防火间距参照NFPA58(1992年版)第9.3.6条:“若容积大于或等于265m3;其储罐间的间距至少为大罐直径的一半”,APIStd2510 第9.3.1.2条规定:“低温储罐间距取较大罐直径的1/2”,故规定全冷冻式储罐的间距为0.5D。 ⑶

可燃气体干式气柜的防火间距,为了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4.5.2条相协调,亦规定为0.65D。 ⑷

第5.3.7A条

成组布置的全冷冻式液化烃储罐应设防火堤,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

全冷冻式液化烃储罐至防火堤内堤脚线的距离,应为储罐最高液位高度与防火堤高度之差;防火堤内的有效容积应为一个最大储罐的容积; ②

防火堤应设置人行台阶或梯子;

防火堤及隔堤应为非燃烧实体防护结构,能承受所容纳液体的静压及温度变化的影响,且不渗漏。

原因如下:

一是APIStd2510 第9.3.5.3条规定:“低温常压储罐应设单独的围堤,围堤内的容积应至少为储罐容积的100%”; 二是APIStd2510 第9.3.5.4条规定围堤最低高度为1.5ft,且应

从堤内测量;当围堤需6ft时,应设置平时和紧急出入围堰的设施;当围堤必须高于12ft或利用围堤限制通风的地方时,应设可对阀门进行一般操作和接近罐顶的设施,而不需要进入围堤。所以堤顶的宽度至少为2ft。

七、含可燃液体的生产污水管道、污水处理场与循环水场 ㈠

含可燃液体的生产污水管道 本节对石油化工企业含有可燃液体的生产污水管道的防火问题作出了原则规定,大体上从4个方面提出要求,归纳为11条。 ⒈

对含有可燃液体的污水、雨水要求作到有组织排放,即都要排放到生产污水系统,且排放方式要求用暗管或暗沟,其目的是减少火灾发生机率,即使着了火,可以大大缩小火灾的蔓延范围。 ⒉

尽量减少生产污水管道中的可燃气体发挥量,如对排放污水温度作出了规定。 ⒊

对从生产污水管道中挥发出的可燃气体作到有组织排放,故对排放管的设置提出了要求。 ⒋

对生产污水管道中水封的设置作出了规定,即对生产污水管道系统进行分隔,防止下水管道一旦着火蔓延到整个系统。

污水处理场与循环水场 本节作了4条规定,前2条对隔油池的防火提出具体要求,隔油池要设盖板、壁高要有一定的超高,防止操作不稳定液位上升造成浮油外溢;对进出水管道水封设置提出要求。 第3条对污水处理场的布置防火间距作出规定。

第4条对循环水场冷却塔填料、收水器的材料防火提出要求。

八、消防

㈠ 为了有的放矢的设置消防设施,重点部位加强防范,首先对已往石化企业火灾爆炸事故作一分析: ⒈

将炼油厂事故划分三类为火灾爆炸、跑冒油、设备事故,在这些事故中,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比例约在50%以上,说明防火是重要关键。

火灾爆炸事故,按装置、单元发生比例进行分析:工艺生产装置占69%,油罐区占10%,装卸油台占5%,隔油池占3%,说明装置防火是重点,火灾发生频率高;但罐区火灾火势大、损失大,难于扑救,也是防火重点;装置与罐区构成炼油厂防火两大重点。 ⒊

装置火灾分析:甲类装置发生火灾占84%;从着火点分析多发生于液化烃类设备和超过自燃点的高温重油设备;设备之中动设备发生火灾更多些。故从消防角度看这些地点更是重点防护场所。从装置火灾扑救实践分析,用灭火器扑灭的占40%,蒸汽扑灭的占31%,切断油源灭火的占16%,消防车扑救的占13%,这一分析表明,设置供岗位操作人员使用的消防设施是必不可少的。

油罐区火灾分析:甲类液体罐占70%;从起火原因分析检修动火引起占66.7%,静电引起占12%,超温自燃引起占8.3%,雷击引起占8.3%;油罐火灾将邻罐引燃的占4%。通过上述统计分析,表明甲类液体罐是防火重点,从起火原因分析,对检修动火采取的必要防火措施应给予高度重视。其次是防静电、防雷措施。油罐火灾火势

大,邻罐用水保护一般不会引燃。罐类型的安全度:美国石油化工防火手册对采用储罐类型的安全度作了分析,理想罐为100%,外浮顶罐为85%,内浮顶罐为75%,固定顶罐加氮封为60%,固定顶罐为35%。 ⒌

装卸油台火灾:调查火灾24起,静电引起占50%,电气机车杂散电流占38%,说明装卸油台防火重点在防静电、防电气杂散电流,从灭火方法看及时切断油源后,只在槽车罐口燃烧,采用干粉灭火器或盖上罐盖即可扑灭。 ⒍

隔油池火灾:起火原因多由检修动火焊渣落入池内引燃或管道着火蔓延引起,火势大,油层薄,下部为水用泡沫扑救方法得当才能扑灭。

上面介绍的主要是炼油厂火灾分析,从国外某些资料介绍石油化工厂火灾发生机率并不高于炼油厂,气体加工装置多的石油化工厂,气体爆炸引起的火灾占的比例增高。

岗位消防设施设置:为岗位操作人员使用,要求操作简单,1~2人可使用,启动快,用于

灭。

本章的内容分为10个部分 ⒈

对消防站设置提出的要求,消防站即平时所说的消防队,⒈

初期小火迅速扑灭。

迅速控制大火,使其不造成蔓延,待足够援助到达将其扑主要对消防站的设置位置、车辆配备、火警接受及通讯系统、设施组

成等作出了原则规定,也就是对石油化工企业机动消防设施提出的要求,本次修订装置水平有所提高。 ⒉

对消防给水系统的设置作出了原则规定,主要包括消防水源、消防用水量、消防水泵房、消防水管道及消火栓、消防水炮、水喷淋等,这也是固定消防设施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本次修订提高了要求,如消防给水管道系统尽可能设置稳高压系统,增强固定的岗位消防设施的设置,尽快的将初起火灾扑灭或控制不蔓延,如消防水炮设置,一人可操作,保护面积大,为了保证及时出水发挥作用必须有高压水为保证。 ⒊

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是石油化工企业消防设施中的主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有专门的国家标准《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51-92,《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对这部分只是结合企业的特点对泡沫灭火系统的设置形式、系统控制操作型式作出了补充规定。

干粉灭火系统,内容不多,只是编制了2条定性规定。 ⒌

蒸汽灭火系统,其性质亦属于灭火保护系统。

灭火器设置,灭火器是最常用的供岗位操作人员使用的消防设施,亦有专门的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本规范是结合石油化工企业的特点,便于设计、维护,本着实用的原则对灭火器的选型、配置作出了原则补充规定。 ⒎

火灾报警系统,对火灾电话报警、手动报警器的设置提出要求,对自动报警系统设置在国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J116-98的基础上作出补充规定。 ⒏

液化烃罐区消防,液化烃类火灾不同于可燃液体火灾,在不能切断气源时,使其在受控状态下燃烧是最安全的。消防设置基准是在消防冷却水的保护下控制燃烧,本部分对消防冷却水系统的设置作出了规定。本次修订增加了全冷冻式液化烃储罐(常压冷储罐)消防冷却水设置要求的有关条文。

装卸油码头消防,本部分是对“企业”的油码头消防设施设置提出了要求,消防保护对象是码头自身安全,而对停靠的船只是提供消防帮助。交通部标准《装卸油码头防火设计规范》消防保护对象包括对停靠的船提供消防保护,两者相比由于保护对象不同,故消防设置基准相差较大。 ⒑

建筑物内消防,本部分为新增内容,结合石化企业特点对控制室、厂房、仓库等在国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87(2002年版) 的基础上作出的补充规定,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使消防设施方便操作、实用。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宣贯材料

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第三篇: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众智软件 http:// 第二章 建筑防火

1 建筑分类、耐火等级及其构件耐火极限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 16-87( 2001年局部修订)

2.0.1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四级,其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应 低于表2.0.1的规定(本规范另有规定者除外) 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 表2.0.1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45~95(2001年局部修订)

1.0.5当高层建筑的建筑高度超过250m时,建筑设计采取的特殊的防火措施,应提交国家消防主管部门组织专题研究论证。

3. 0. 2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应分为

一、二两级,其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表3.0.0的规定。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 38--99 6.1.2 图书馆藏书量超过100万册的图书馆、书库,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6.1.3 图书馆特藏库、珍善本书库的耐火等级均应为一级。

6.1.4 建筑高度超过24.0m,藏书量不超过100万册的图书馆、书库,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6.1.5 建筑高度不超过24.0m,藏书量超过10万册但不超过100万的图书馆、书库,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6.1.6 建筑高度不超过24m,建筑层教不超过三层,藏书量不超过10万册的图书馆,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但其书库和开架阅览室部分的耐火等级不得低于二级。

《文化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 41-87 4.0.2 文化馆的建筑耐火等级对于高层建筑不应低于二级,对于多层建筑不应低于三级。 《电影院建筑设计规范》 JGJ 58-88 7.1.2 任何等级电影院的放映室均不应低于二级耐火等级。 《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JGJ60一99 5.1.2 公路汽车客运站的耐火等级,

一、

二、三级站不应低于二级,四级站不应低于三级。 《港口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 JGJ 86-92 6.0.2 各级港口客运站的站房耐火等级均不应低于二级。 《殡仪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 124-99 7.1.1 殡仪馆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 GB 50226--95 8.1.1 各型铁路旅客车站的站房、站台雨篷及地道、天桥的耐火等级均不应低于二级。

第四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一、高层建筑防火类别的界定

1.一类高层建筑是指:

(1)高级住宅,以及19层和19层以上的普通住宅;

(2)重要公建,包括医院、高级旅馆、藏书100万册以上的图书馆及书库,以及重要的办公、科研、档案楼;

(3)省(含计划单列市)级以上的广电建筑、电力调度楼、邮政楼、防灾指挥调度楼;

(4)高度超过50m的一般公建;

(5)每层面积超过1000m2的商业楼、展览楼、综合楼、电信楼、财贸金融楼;

(6)每层面积超过1500m2的商住楼。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二、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一)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按其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的不同分为4级。新建的永久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一般不应低于二级,故应重点掌握

一、二级耐火等级民用建筑的有关防火规定。

(二)

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构件除二级吊顶可采用难燃材料外,其余全部应为非燃烧体。

(三)钢材的耐火极限仅为0.25h,用于

一、二级建筑时必须增加防火保护层(吊顶除外)。

(四)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耐火极限取决于保护层厚度。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耐火极限仅为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的1/2左右,在一级耐火建筑中要注意增加保护层厚度.各种砌体墙与混凝土墙耐火性能很好,可作防火墙用;承重砌体的耐火极限较非承重砌体有很大降低。

(五)一类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其他建筑可为二级。 汽车库一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2000m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三、总图布置

(一)防火间距

1.

一、二级耐火等级的一般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6m,与

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的防火间距分别为7m和9m。

2.高层建筑主体之间不应小于13m,主体与裙房之间不应小于9m,裙房与裙房之间不应小于6m。

3.两栋建筑相邻,较高一面为防火墙或比相邻较低一座建筑屋面高15m及以下范围内的墙为不开设门窗洞口的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限;较低一面为防火墙,其屋顶承重构件耐火极限不低于1h且不设天窗时,防火间距不应低于3.5m,对于高层建筑则不宜小于4m。

4.数座成组布置的6层以下住宅,总占地面积不大于2500m2时,组内建筑间距不小于4m。

5.

一、二级汽车库之间以及车库与

一、二级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l0rn。

6.停车场的汽车宜分组停放,每组停车的数量不宜超过50辆,组与组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6m。

(二)其他总图规定

1、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室外疏散小巷宽度不应小于3m。

2、高层主体底部至少有一长边或1/4周长不应布置高5m以上、深4m以上的裙房,且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

3、为方便消防车从城市道路进人街区内开展消防作业,沿街建筑不宜过长,以保证消防车车道的间距不大于160m。当建筑物沿街部分的长度大于150m,或总长度大于220m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物底部的消防车道。此外,沿街建筑的底部还应设置间距不大于80m的人行通道,以方便街区内人员的紧急疏散。

4、高层建筑四周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如有困难,可沿高层建筑的两长边设置消防车道.

第1页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四、建筑布置

(一)托幼的儿童用房及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不应设在4层及4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建筑内。

(二)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应设在首层和

二、三层,并宜靠外墙布置,不应设置在袋形走道的两侧和尽端;当设于地下时,不应在地下二层及其以下,且其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不应大于10m,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200m2,并设自动报警、灭火系统和防、排烟设施。

(三)高层建筑内的观众厅、会议厅、多功能厅等人员密集场所应设在

一、

二、三层;当必须设在其他楼层时,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400m2,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幕布、窗帘应采用经阻燃处理的织物,并必须设置自动报警和灭火系统。

(四)地下商店不宜设置在地下三层及其以下,且不应经营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储存物品属性的商品,应有防、排烟设施;当地下商店总建筑面积大于20000m2时,应采用防火墙分隔,且防火墙上不应开设门窗洞口。

(五)消防控制室应设在首层或地下一层,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隔开,并应邻近直通地面的安全出入口;消防控制室可设置在值班室、变配电室等房间内。

(六)高层建筑内设置燃油、燃气锅炉房或油浸变压器室时,其锅炉的总蒸发量不应超过6t,且单台锅炉蒸发量不应超过2t,变压器总容量不应超过1260kVA,单台容量不应超过630kVA;此类设施不应与人员密集场所贴邻,并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隔开,隔墙上的门用甲级防火门;锅炉房、变压器室应布置在首层或地下一层靠外墙部位,并应设直接对外的安全出口;外墙开口部位的上方,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m的防火挑檐;变压器下应设事故储油设施,油浸电路设备室应设防止油品流散的设施;应设置自动报警、灭火系统;人防工程内不得设置油浸电力变压器和其他油浸电气设备。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五、安全疏散

(一)安全出口的个数

1.建筑物每个防火分区、一个楼层、一个大房间以及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安全出口数不应少于2个。

2.建筑规模较小、使用人数较少,可以只设一个安全出口的例外情况:

(1)一个房间面积不超过60m2,且人数不超过50人时,可设一个门。位于走道尽端的房间(托幼除外):非高层建筑中,由最远一点到房门口直线距离不超过14m,且人数不超过80人,高层建筑中,面积不超过75n/时;可以只设一个净宽不小于1.4m的外开门.

(2)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建筑面积不大于50m2;地下室、半地下室的房间面积不大于50m2,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10人时;可设一个门。

(3)

二、三层建筑(医疗托幼除外)

一、二级耐火,每层面积不大于500m2,

二、三层人数和不超过100人时,可设一个疏散楼梯。

(4)塔式住宅:9层及其以下,每层建筑面积不大于500m2,可设一个楼梯;10至18层,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大于650m2,且设有一座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时,可设一个安全出口。

(5)非高层的单元式宿舍,每层建筑面积不大于300m2,人数不超过30人,可设一个楼梯。

(6)单元式住宅,一般只有一座楼梯和安全出口。但超过6层时,各单元楼梯均应通到平屋顶,且从第十层起每层相邻单元应设有连通阳台或凹廊。7至9层的单元式住宅,如户门用乙级防火门时,楼梯可不通至屋顶。

(7)相邻两个防火分区之间的防火墙上开有防火门时,两个防火分区可各自设一个安全出口,而将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防火门作为第二安全出口。在高层建筑中,此项规定的适用前提是,这两个防火分区建筑面积之和不超过一个防火分区允许最大面积的1.4倍。

3.观众厅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剧院、电影院、礼堂观众厅每个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应超过250人,容纳人数超过2000人时,其超过2000人的部分,每个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数不

第2页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应超过400人。体育馆观众厅每个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宜超过400-700人,规模较小时取值宜接近下限,规模较大时取值宜接近上限。

4.面积不大于500m2的地下、半地下室,人数不超过30人时,其垂直金属梯可作为第二安全出口。多个防火分区时,可利用防火墙上通往相邻分区的防火门作为第二安全出口,但每个防火分区必须有一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5.人防地下室每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建筑面积不大于500m2,且室内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大于l0rn,容纳人数不大于10人的防火分区,当设有直通地面的竖井金属梯时,可只设一个安全出口或一个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防火门。建筑面积不大于200m2,且经常停留人数不大于3人的防火分区,可只设一个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防火门;改建工程的防火分区,可设置不少于两个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防火门,但应设置在不同方向,且相邻防火分区安全出口的设置必须符合规范。建筑面积不大于50m2,经常停留的人数不超过15人时,可只设一个疏散出口。

6.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或通往相邻防火分区的防火门,宜按不同方向分散设置,受条件限制而只能设在同一方向时,两个出口间距不应小于5m。

7.每座高层建筑通向屋顶的楼梯不宜少于2个,且不应穿越其他房间,门应向屋顶方向开启。

8.汽车库人员安全出口与汽车疏散出口应分开设置。每个防火分区人员安全出口不少于2个,但同一时间的人数不超过25人以及Ⅳ类汽车库可只设一个。

9.汽车疏散口不少于2个,但Ⅳ类汽车库、设双车道的Ⅲ类地上汽车库以及设双车道且停车数少于100辆的地下汽车库可设1个。两个汽车疏散口间距不应小于l0m,毗邻设置时用防火隔墙隔开。

10.停车50辆以上的停车场,汽车疏散出口不应少于2个。

(二)安全疏散距离

1.非高层建筑(

一、二级耐火、封闭楼梯间)

(1)双向疏散时:托幼25m,医疗、学校35m,其他40m。

(2)袋形走道时:托幼、医疗20m。学校、其他22m。

(3)开敞外廊时增加5m,设自动喷淋时加25%。

(4)非封闭楼梯间时,双向疏散减5m,袋形走道减2m。

(5)楼梯底层应设直接对外的出口,层数不超过4层时,可将对外出口布置在离楼梯间不超过15m处。

(6)任何情况下,房间最远点到房门的距离不应超过袋形走道时的规定最大疏散距离,即20~22m。

(7)地下车库疏散距离不大于45m,自动喷淋时不大于60m;底层车库疏散距离不大于60m.

2、高层和地下建筑

(1)双向疏散时:医院病房部分24m,教学楼、旅馆、展览楼、医院其他部分30m,其他40m。

(2)袋形走道时:医院病房部分12m,教学楼、旅馆、展览楼、医院其他部分15m,其他20m。

(3)地上人员集中的大厅(观众厅、展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阅览室等)内在一点到最近疏散口的直线距离不宜超过30m;其他房间不宜超过15m。

(三)疏散宽度

1、各类民用建筑底层疏散外门、楼梯、走道的各自总宽度应按规范规定的疏散宽度指标计算确定。楼梯按每层人数计算总宽,底层外门按最大层人数计总宽。疏散走道和楼梯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1.1m,不超过6层的单元式住宅中一边设栏杆的疏散楼梯最小宽度可为1.0m。

2.人员密集场所观众厅内疏散走道宽度按通过人数0.6m/每100人计算,最小净宽1m,边走道不宜小于0.8m。观众厅疏散门不应设门槛,宽度不应小于1.4m,紧靠门口1.4m范围内不应设踏步。门必须外开。

3.高层建筑的疏散宽度,每100人不小于1m,底层外门按人数最多一层计。 外门最小宽度:住宅1.1m,医院1.3m,其他1.2m。

第3页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走道最小宽度:单面走道比外门大0.1m,双面走道比外门大0.2m。

4.人防工程的疏散宽度要求:

(1)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总宽度应按该防火分区设计容纳总人数乘以疏散宽度指标计算确定。地下室埋深小于l0m时,每100人不小于0.75m;埋深大于10rn时,每100人不小于lm;并且每个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应大于250人;改建工程可不大子350人,但应布置在不同方向。

(2)安全出口门、楼梯、走道最小净宽要求:

门和楼梯,一般1m,医院1.3m,人员集中处1.4m。

走道单面布置一般1.2m,医院1.4m,人员集中处1.5m;双面布置一般1.4m,医院1.5m,人员集中处1.6m,旅馆、餐厅可1.3m。

(3)地下街防火分区内疏散走道最小净宽应按通过人数乘以疏散宽度指标计算,或不小于两端疏散口最小净宽之和的较大者。相邻两疏散口之间的疏散走道通过人数宜为两个疏散口之间设计容纳人数;袋形走道的通过人数应为走道末端与相邻疏散口之间设计容纳人数。疏散宽度指标:埋深不大于l0m时,为每百人0.75m;埋深大于l0rn时,为每百人1.0m。地下商店营业部分疏散人数,可按每层营业厅和为顾客服务用房的使用面积之和乘以人员密度指标计算。人员密度指标为:地下一层0.85人/m2;地下二层0.8人/m2。

(4)设有固定坐位的观众厅疏散要求与一般观众厅相同。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六、疏散楼梯和消防电梯的设置

(一)非高层的病房楼、有空调系统的多层旅馆、汽车库、设有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且超过3层的建筑和超过5层的其他公共建筑的室内疏散楼梯均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包括底层扩大封闭楼梯间)。高层建筑裙房和除单元式、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不超过32m的二类建筑应设封闭楼梯间。地下车库和地下室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大于10m的地下设施应设封闭楼梯间。

(二)一类高层建筑和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不含单元式、通廊式住宅)、高层汽车库以及塔式高层住宅应设置防烟楼梯间。地下设施,包括商店,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电影院,礼堂,使用面积超过500m2的医院、旅馆,使用面积超过1000m2的展厅、体育场、舞厅、餐厅等,当其地下使用层超过2层或使用层与室外地坪高差超过l0m时,应设防烟楼梯间。

(三)地下室和半地下室的楼梯间,在首层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隔墙与其他部位隔开并应直通室外,隔墙上的门应采用不低于乙级的防火门。地下室和半地下室与地上层不应共用楼梯间,否则应在首层与地下或半地下出入口处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隔墙和乙级防火门隔开,并应有明显标志。

(四)单元式住宅的疏散楼梯要求:

1.7层以上,每个单元都应通至平屋顶。

2.7至11层可不封闭,但开向楼梯间的房门应设乙级防火门且应直接采光通风.

3.12层至18层应设封闭楼梯间。

4.19层及其以上应设防烟楼梯间。

(五)通廊式住宅,6至11层的应封闭,超过11层的应防烟。

(六)每座高层建筑通向屋顶的楼梯不宜少于2个,且不应穿越其他房间,门应向屋顶方向开启。

(七)下列高层建筑应设消防电梯:

1.一类建筑

2.塔式住宅

3.12层及其以上的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

4.32m以上其他二类建筑

(八)消防电梯台数,按主体最大楼层建筑面积计:

≤1500m2时一台

≤4500m2时二台

第4页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4500m2时三台

消防电梯可与客梯或工作梯兼用。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七、建筑构造

(一)防火墙

1.耐火极限为4h.

2.应直接设在基础或钢筋混凝土框架上,高出屋面不小于0.4m(当屋面为耐火极限不小于0.5h非燃烧体时,可砌至屋面板底)。

3.防火墙上不应开门窗,必须开时,用甲级并能自行关闭;不应设排气道,必须设时,两侧墙厚不小于0.12m。

4.建筑物内防火墙不应设在转角处,否则内转角两侧门窗洞口水平距离不小于4m。

紧靠防火墙两侧的门窗洞口最近距离不小于2m,设耐火0.9h非燃烧固定扇的采光窗时不受此限。

(二)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防火隔墙

住宅单元之间,舞台与观众厅之间(包括闷顶内)、放映室、手术室、住宅内的托幼、空调机房、通风机房、厨房、门厅、后台、消防控制室、消防设备间、电梯井及机房。

(三)防火门、窗和防火卷帘

1.防火门、窗的耐火极限:甲级:1.2h,乙级:0.9h,丙级:0.6h.

2.防火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平开门,并在关闭以后能在任何一侧手动开启。用于疏散走道、楼梯间和前室的防火门,应具有自行关闭的功能。双扇和多扇防火门还应具有按顺序关闭的功能。常开的防火门,当发生火灾时,应具有自行关闭和信号反馈的功能。

3.设在变形缝附近的防火门,应设在楼层数较多的一侧,且门开启后不应跨越变形缝。

4.在设置防火墙确有困难的场所,可采用防火卷帘作防火分区分隔,其耐火极限不低于3h,或在卷帘两侧设自动喷水系统保护。设在疏散走道上的防火卷帘应在卷帘两侧设置启闭装置,并应具有自动、手动和机械控制的功能。

第5页

第五篇:加油站设计防火规范

第三章 汽车加油站

第一节 加油站的分级及站址选择

第3.1.1条 汽车加油站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3.1.1的规定。

表3.1.1 加油站的等级划分

注:①本表油罐总容量系指汽油储量。当兼营柴油时,汽油、柴油的储量,可按1∶2的比例折算。

②城市市区内不宜建设一级加油站,且宜采用直埋地下卧式油罐。

第3.1.2条 汽车加油站的站址选择,应符合城镇规划、环境保护和防火安全的要求,并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城市市区的汽车加油站,应靠近城市交通干道或设在出入方便的次要干道上。郊区汽车加油站,应靠近公路或设在靠近市区的交通出入口附近。企业附属汽车加油站由企业统一规划,宜靠近车库或车辆进出口。

第3.1.3条 当汽车加油站选在城市市区的交叉路口附近时,不应影响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

第3.1.4条 汽车加油站的加油机、油罐与周围建筑物、构筑物、交通线等的安全距离,不应小于表3.1.4的规定。

表3.1.4 汽车加油站的加油机、油罐与周围建筑物、构筑物、交通线等的安全距离(m)

注:①三级汽车加油站相邻的民用或其它建筑为

一、二级耐火等级,且与加油站相邻一面无门窗时,其与加油站的安全距离可不限。

②设有油气回收系统的加油站,与周围建筑物、交通线的安全距离,可按本表减少50%。

第二节 总平面布置

第3.2.1条 汽车加油站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 加油站的进、出口,应分开设置。

二、 加油站进、出口道路的坡度,不得大于6%。

三、 当油泵房、消防器材间与站房合建时,应单独设门,且应向外开启。

第3.2.2条 汽车加油站内的各主要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不应小于表3.2.2的规定。

表3.2.2 汽车加油站内的各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m)

注:①站房包括:营业室、值班休息室、卫生间、储藏间等。

②其它建筑物、构筑物系指根据需要设置的汽车洗车房、加润滑油间和零售油品间等。

③直埋地下卧式油罐与站房无门窗的实体墙一侧的安全距离,可不限。

④加油机或油泵房与非实体围墙的安全距离不得小于5m,与实体围墙的安全距离可不限。

第3.2.3条 站房与独立锅炉房的安全距离,不应小于5m。

第3.2.4条 加油站的停车场及道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 停车场内单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5m,双车道宽度不应小于6.5m。

二、 停车场地坪及道路路面,不得采用沥青路面。

第3.2.5条

一、二级加油站与建筑物相邻的一侧,应建筑高度不低于2.2m的非燃烧体实体围墙,面向进、出口道路的一侧,宜建造非实体围墙。

第三节 站房与加油岛

第3.3.1条 加油站站房室内地坪的标高,应高出室外汽车加油场地地坪的标高0.2m。

第3.3.2条 加油岛及汽车加油场地宜设罩棚,罩棚的有效高度不应小于4.5m。专供小轿车用的加油站的罩棚高度,不应小于3.6m。

第3.3.3条 加油岛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加油岛应高出停车场的地坪0.2m;

二、加油岛的宽度不应小于1.2m。

三、加油岛上的罩棚支柱距加油岛的端部,不应小于0.6m。

第四节 油罐

第3.4.1条 加油站的汽油和柴油储罐应采用卧式钢罐。

第3.4.2条 加油站油罐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加油站的汽油、柴油储罐应直埋成地下式,严禁设在建筑物内或地下室内。建在郊区的加油站,当油罐直埋有困难时可设在地上。

二、当油罐埋设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防止油罐上浮的措施。

三、当油罐在行车道下面埋设时,应采取保护盖板等措施。人孔操作井宜设在行车道以外。

第3.4.3条 地上油罐应设防火堤,防火堤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 防火堤应用非燃烧材料建造,防火堤的净高不应小于0.5m。

二、 卧式油罐罐壁至防火堤内坡脚底线的距离,不应小于3m。

三、 防火堤内的有效容积,不应小于堤内一个最大油罐的容积。

四、 管线穿过防火堤处,必须采用非燃烧材料严密填实。

第3.4.4条 直埋地下油罐的周围,应回填干净的砂子或细土,其厚度不应小于0.3m。

第3.4.5条 直埋地下油罐的外表面,应采用不低于加强级的防腐蚀保护层。

第3.4.6条 直埋地下油罐的进油管、出油管、量油孔、通气管等的接合管,宜设在人孔盖上。

第3.4.7条 直埋地下油罐的进油管应向下伸至罐内距罐底0.2m处。地上油罐的进油管应在油罐下部设接合管。

第3.4.8条 当罐底低于加油机油泵中心时,加油机的吸油管应设底阀,吸油管管口距罐底不宜小于0.15m。

第3.4.9条 直埋地下汽油、柴油储罐的通气管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 每个油罐的通气管,宜单独设置。

二、 通气管的公称直径,不应小于50mm。

三、 通气管的管口,应高出地面至少4m。

四、 沿建筑物的墙(柱)向上敷设的通气管的管口,应高出建筑物的顶面或屋脊1m,其与门窗的距离,不应小于3.5m。

五、 通气管管口与加油站围墙的距离,不应小于3m。

六、 通气管管口必须安装阻火器,但不得安装呼吸阀。

第3.4.10条 设在地上的汽油、柴油储罐,应安装呼吸阀、阻火器、量油孔、人孔、进出油接合管、排污管、梯子平台等附件。梯子应采用斜梯。

第3.4.11条 直埋地下油罐的人孔,应设操作井。

第3.4.12条 汽车油罐车必须采用密闭卸油方式。卸油管与油罐进油管的连接,应采用快速接头。

第五节 管 线

第3.5.1条 加油站的油品管线,宜采用无缝钢管。埋地管线的连接,应采用焊接。

第3.5.2条 直埋地下油罐的进油管、出油管、通气管,应坡向油罐,其坡度不应小于2‰。

第3.5.3条 加油站的油品管线应埋地敷设。当需要管沟敷设时,管沟应用砂子填实。管沟进入建筑物、构筑物或防火堤处,必须设置密封隔断墙。通气管线地下部分的敷设要求与油品管线相同。

第3.5.4条 埋地管线的外表面,应设不低于加强级的防腐蚀保护层。

第3.5.5条 当一个油罐向多台加油机供油时,每台加油机应单独设置进油管。

第3.5.6条 汽油加油枪的流量,不应大于60L/min。加油枪宜采用自封式加油枪。

第六节 消防设施

第3.6.1条 消防给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 埋地卧式油罐,可不设消防给水。

二、 地上卧式油罐,消防冷却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消防的冷却水,应设一座50m3消防水池或1h能供50m3水量的水源。

2.消防的给水,宜利用加油站周围200m范围内的自然水源。

3.消防水泵宜采用手抬机动泵,可不设备用泵。

4.缺水地区设消防冷却水有困难时,经消防部门同意,可不设消防冷却水。

第3.6.2条 加油站灭火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 每座加油岛应设置8kg手提式干粉灭火器2只。

二、 每台加油机应设一只8kg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或6L手提式高效化学泡沫灭火器。但加油机总数超过6台时,仍按6台设置。这些灭火器应集中存放在站房前。

三、 埋地或地上卧式油罐应设置70kg推车式干粉灭火机1只和100L推车式高效化学泡沫灭火机一只。

第3.6.3条

一、二级加油站应备有灭火毯5块、砂子2m3。三级加油站应备有灭火毯2块。

第七节 给水排水

第3.7.1条 加油站应就近利用城镇或企(事)业已建供水设施作为水源。无可利用条件时,可就近使用地下水或地表水。

第3.7.2条 加油站的生活、生产和消防给水管道,宜合并设置。

第3.7.3条 排出建筑物或围墙的污水,在建筑物墙外和围墙内应设水封井。站内地面雨水可散流排出站外。

第3.7.4条 水封井的水封高度不应小于0.25m。水封井应设沉泥段。沉泥段深度从最低管底算起,不应小于0.25m。

第3.7.5条 油罐区的雨水排水管穿越防火堤处,应设置封闭装置,封闭装置应能在堤外操纵。

第3.7.6条 清洗油罐的含油污水,必须在站内经过处理,达到现行国家排放标准时,方可排出站外。

第八节 电气装置

第3.8.1条 加油站供电负荷等级应为三级。

第3.8.2条 加油站的供电电源,宜采用380/220V外接电源。

第3.8.3条 在缺电少电地区,可设置小型内燃发电机组。内燃机的排烟管口,应安装排气阻火器。排烟管口到各油气释放源的水平距离为:排烟口高度低于4.5m时应为15m;排烟口高于4.5m时应为7.5m。

第3.8.4条 低压配电盘可设在站房内。配电盘所在房间的门、窗与加油机、油罐通气管口、密闭卸油口等的距离,不应小于5m。

第3.8.5条 加油站内的电力线路,应采用电缆并直埋敷设。穿越行车道部分,电缆应穿钢管保护。当电缆较多时,可采用电缆敷设。但电缆不得与油品、热力管线敷设在同一沟内,且电缆沟内必须充砂。

第3.8.6条 加油站的防雷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钢油罐必须进行防雷接地,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0Ω。

二、装有阻火器的地上钢油罐,可不装设避雷针(线)。

三、埋地油罐的罐体、量油孔、阻火器等金属附件,应进行电气连接并接地,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

四、 储存可燃油品的地上钢罐,可只进行防雷接地。

五、 当站房及罩棚需要防止直击雷时,应采用避雷带保护。

第3.8.7条 加油站的防静电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储存甲、乙、丙A类油品的钢罐,应作防静电接地装置。钢油罐的防雷接地装置,可兼作防静电接地装置。

二、地上或管沟敷设的输油管线的始端、末端,应设置防静电和防感应雷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Ω。

三、加油站的汽车油罐车卸油场地,应设用于汽车油罐车卸油时的防静电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0Ω。

四、加油站的防静电接地设计,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库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第3.8.8条 加油站电气设备的规格型号,应按爆炸危险场所划分确定。罩棚下的照明灯具,应选防护型。

第3.8.9条 汽车加油站内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易燃油品室外加油机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应符合图3.8.9的规定。

图3.8.9 易燃油品室外加油机爆炸危险区域范围

1.加油机壳体内部空间及危险区域内地坪以下的坑或沟,划为1区。

2.以加油机中线为中心,上面半径为3m、下面半径为4.5m,高度为从地坪向上至加油机顶上0.15m的圆锥形空间,划为2区。

二、油罐、油泵房等处的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应符合本规范第2.8.6条的有关规定。

第九节 采暖通风

第3.9.1条 加油站设计集中采暖时,各类房间的采暖室内计算温度,应符合表3.9.1的规定。

表3.9.1 各类房间的采暖室内计算温度

第3.9.2条 加油站的供暖,应首先利用城市、小区或邻近单位的热源。当无上述条件,需要在加油站内设置独立锅炉房时,宜选用小型热水锅炉。当仅向建筑面积不大于150m3的站房供暖时,小型热水锅炉宜设在站房内。

第3.9.3条 设置在站房内的热水锅炉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锅炉间应设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隔墙与其它房间隔开。

二、锅炉间的门窗不得朝向加油机、卸油口、油罐人孔及呼吸管口,且门窗距其路径不应小于12m。对于地上甲类油品储罐,锅炉间门窗距油罐人孔的路径不应小于17.5m。

三、锅炉烟囱出口应高出屋顶2m,与无罩棚加油机、卸油口、油罐人孔及呼吸管口的距离,不应小于12m,且应采取防止火星外逸的有效措施。

四、锅炉宜选用具有消烟除尘功能的自然通风型,额定供热量不得大于50×10-4kJ/h.

注:柴油加油机及卸油口、柴油罐人孔及通气管口,距锅炉间门窗的路径或烟囱出口的距离可减少25%。

第3.9.4条 当站房内设置小型热水锅炉供暖时,宜采用自然循环采暖系统。锅炉安装部位地坪,可低于室内地坪0.3~0.75m。

第3.9.5条 加油站各类建筑物,应采用自然通风进行全面换气,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机械通风。

第3.9.6条 加油站室内外采暖管道采用管沟敷设时,管沟应充砂填实,且进入建筑物处采取隔断措施。

上一篇:事业部经理述职报告下一篇:十月份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