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培训活动策划

2022-07-07

第一篇:课程培训活动策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总结

我很荣幸地参加了今年国培计划——新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班。在南京师范大学培训点的培训班期间,聆听了钟启全专家、郝京华、顾建军、张建平、谭顶良、石欧、沈书生等教授,校长、老师们的学术报告,加深了我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也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实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结合当时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学校课题方案中,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

一、学科课程的综合性学习。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中强调,知识的学习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经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具体到实际的教学中,就是在一个知识单元的结束,教师可以安排一个综合活动,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

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我校已经实现了宽带接入,建设了校园网,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我们从信息技术学科中入手,在教学生技术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制作电子报刊,个人网页,引导学生参与网络交流(打开学校网站)。

三、主题实践活动。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以往的教学方法总是关起门来学习自然,为了摆脱“纸上谈兵”,我们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关注我们的地球,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还有一个是结合学校的少先队活动,这也是主题活动内容的来源。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内涵远不止这些,但因为是作课题研究,而且教师对此还不了解,我就想从现有的学科教学和教学资源出发,进行尝试、探索。

所谓经验性课程,一方面是指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上的。一般来说,经验课程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现在的结论或定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经验获得、经验的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成长的意义。经验课程的基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本组织方式是“问题中心”,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验课程重视的不是系统的知识,而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以教师讲解为主、以书面作业为主的课程都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存在内在的知识逻辑和体系,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组织的,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是以活动主题的形式来开展的。如在制订年级和班级活动方案时,就可以事先向学生进行调查。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等四大内容,这四大内容又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种关系来组织活动内容,确定活动主题。

1、人与自然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可以围绕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选择和确立活动主题,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植树造林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学校应根据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环境中发现他们感兴趣的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的问题。

2、人与社会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自主地从社会生活中发现与人的社会关系问题的活动主题。3-6年级的学生应能逐步熟悉基本的社会规范、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问题,了解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学会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3、人与自我

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对自己个性与能力的了解,是中小学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和研究一些有关了解自我的活动主题,如我的名字的由来、我的兴趣、我的小秘密、我的一日生活以及我的内心世界等,并通过探究自我和同伴交往以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来间接地认识自己,从别人眼中看自己。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

1、成立教师指导小组

学校可以设立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的专职教师,还要成立学校和年级的教师指导小组,帮助专职教师开展工作。也可以不设立专职教师,由各班的班主任、学科教师组成教师指导小组,班主任负责对本班的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教师的指导 (1) 知识的传授者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的传授的作用大家都清楚,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仍然强调教师的知识传授作用,这知识不是结论性的、事实性的知识,而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要用到了程序性知识、方法策略性知识。还有对活动的基本要求,基本社会规范和法律常识。当学生对某种技术操作不会或不规范时,需要教师的示范。这与分科教学中的学科知识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

(2) 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有一定的活动规则的,是一个有组织的过程,教师有责任对活动的组织进行总体规划,全盘考虑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常常会生成许多新问题、新主题,这需要教师也要参与,能够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还可以和学生增进了解,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 研制者和开发者

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并没有可以“照葫芦画瓢”的教学大纲,更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用书,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是没有直接现成的模式和步骤的,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被动的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和观念,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开发与研制,结合各地特色,与学生一起自主地选择活动主题和内容,自己确定活动开展的方式和途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下面我谈谈参与这次培训班的体会,这次活动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识,能够从自己的教学与管理中及时的捕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1、每个教师都要参与课程的实施。常州市实验小学的王校长说,学校虽然专门设有一位综合实践活动的专职教师,但班主任、学科教师都有实施这门课程的权利,只要你有好的点子,可以向教导处提出申请某一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给你使用,当然这是计入你的工作量的。

2、转变学科本位的课程观。综合实践活动首先体现的是知识的综合,作为一个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体现知识的综合性,还要关注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实现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在平时的学科教学中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如在涉及一些人文历史地理环境的教学内容时,选准某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深度探究。

3、要有强烈的生成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别的学科教学是不一样的,你不能拿着纸质的教材来教,书上的有些活动方案是有适用范围的,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只能作参考,不能照抄。我们要始终提高“警惕”,从班级管理的细节中捕捉活动主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流行的风向标。如学生正在看什么,玩什么,教师要能够引领学生的时尚。

4、具有开发资源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没有现成的“教材”,它要求教师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特别是要注重网络资源的开发。

这是我结合专家的讲座和自身的体会提出来的观点,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带着综合实践活动意识上讲台,抓住机会让你的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刚才和大家谈得是要转变观念,下面我来谈谈学校需要做哪些事情。

一、成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成员的组成要有分管校长、教导、大队辅导员、年级组长,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由国家规定开设,学校开发的课程,或者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长期积累,就可以形成个性鲜明的校本课程,甚至可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状况是学校进行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志。因此,学校要给予高度重视,不能让活动表面化,或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进行文化课的教学。

二、学校课表的安排。关于这个问题,由于我只是一个普通教师,对学校课表的安排不是很熟悉,也没有经验。当时培训班的教师也提出,这课时很难安排,或者说有时课时不能排足,不能拿出三课时。据专家的意见是,课时不足的原因是有的学校课表还是按照新课程以前的课程设置安排,再插入三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当然显得不够,所以,有些在新课程下不再开设的课就应该取消,加以重新整合,或者把这些课的活动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如班队课,科技课、课外活动课。还有的学校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进行人为的分割,如信息技术一课时,劳动课一课时和科技课一课时,这种也是不对的。合理的排法应该是信息技术的课时是另外算的,在目前阶段,它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还必须保留。在此基础上,再安排每周三课时,当然这三课时也并不是一定要排在一起,由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

三、设计一份学校课程方案,确定一个学期大致的活动时间安排表。这份方案的设计不只是专职教师的任务,而是要基于学校的通盘考虑,要结合学校少先队活动安排表,如教师节、国庆节,还有一些国家法定的节日,如土地日,环保周等。还要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内容必须要包括探究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这三部分,活动形式要多样化。活动要求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出相应的要求,如三到六年级可以进行同一个活动项目,但具体要求是不一样的,低年级学生强调体验,中年级注重操作,高年级要尝试研究性学习。

四、设计年级组方案。首先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年级组,可以由各班班主任组成,学科教师也可以参与。然后大家坐在一起讨论,根据学校活动方案的要求,由年级组长执笔,写出年级组活动方案来,这要发挥大家的智慧,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精选活动课题。

五、设计班级方案。班主任教师和学科教师根据年级组方案,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写出有班级特色的活动方案。

注意:在设计下一级的活动方案时,上级的活动方案是仅供参考,你可以用,也可以不用,但设计的活动主题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具体的实施时,年级组方案、班级方案也并不是一定要执行的,也可以动态地修改,因为当时设计时是从教师的角度考虑的,但学生不一定喜欢,所以要适时修改。也可以对学生事先搞一个民意调查,问学生最感兴趣得是什么,然后进行综合,挑选出可探究的课题。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心得

通过去伊犁伊宁市培训学习综合实践新课程资源包培训,觉得这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适合的,也是非常有利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来谈一谈我的学习心得。

一、 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课改中的黑马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设置的一门必修课,因为它负载着新课程的核心价值与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被认为是新课程中的一匹黑马。

因为它与以往的学科课程有着不同的属性,它的内容不是以学科知识逻辑顺序来组织,而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组织,按活动主题的形式来展开设计的。它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验与实践。它是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来选择主题内容,具体化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几个领域来选题;学习空间具有开放性,不单纯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而是向课外与校外延伸,直到广大的生活空间;结果是重点看学生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了什么样有意义的认识,而不是他们调查了什么,做了哪些,是一个注重过程兼顾结果的课程。所以,它的特点具有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 1

主性、生成性。

二、 体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效益

1、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促进

了学生学习方式从单一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的变革;促进了学生

思维方式的深刻性、严密性、灵活性和概括性;促进了学生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创造等多元能力的培养;促进了

学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锻炼;促进了学生思想情感、道德意

识和品质、价值观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

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体合作意识,还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自

信心。

2、优化了教师的教育和成长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要求教师做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充分体现民主

平等合作的师生观,从而优化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的过

程,在此过程中必然要突破学科知识的壁垒,从而促使教师

不断更新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必须同步进行,这有助于教

师提高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教师在

课程实施与开发过程中不断分析和反思自身教学行为,从而

提升了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与同类学校教师发展比较效果

十分明显。

3、优化了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促进了学校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了学校教育活动体系的完

善,促进了学校课程发展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习型学校的

建立,特别是促进了学校文化的重塑。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

和终极目标是“课程文化”的再造,课程文化是重塑学校文

化的有效载体。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文化的生成和

积累价值是明显、有效的,对于塑造学校教育资源的文化、

学习和反思的学校文化和构建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实践

与探究的教育方式等学校文化有重要的价值,以学校文化引

领学校发展。

三、思考: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该何去何从通

过这次培训,我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

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去挖掘罢了。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

的四个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

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和若干个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如科技节、文艺节、运动会]、心理

健康教育、学科拓展课[即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国旗课等),

其中很多内容我们已经顺利开展,并且实施得非常好,只是

我们没有总体规划与合理引导。

我们以前的这些综合实践活动存在两个误区:

1、在实

施的过程中,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神秘化,不知道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关系;

2、过分追求综合实践活

动成果的精致化而忽略实践,学生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际

的体验。

基于上述两个误区的思考,我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开发做了两个建议:A、摸着石头过河——从课题起步,师生共同参与用学生课题带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崛起,

浓厚学校的科研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一个科研课

题,课题由学校统一拟定,让学生自由选题,每一个课题有

一个指导老师,让我校师生一起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请进一些专家,指导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课题;同时,让更多学教师走出校门,向其它学校学习更优秀的经

验。这样,势必会带动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面兴起。B、开发校本课程,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让一部分教师带

头,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结合综

合实践活动,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走进学生的生活实践。从校本课程着手,实施综合实践活

动,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常态化。 以上几点就是我这

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班学习之后的所知、所思、所感、

所悟。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讲稿

刘学武2009年9月

今天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来分享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这次培训的内容有通识培训、教材分析、教材实施意见以及学校交流四个方面。在互联网上还有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网站以及其他学校的综合时间活动的开展情况介绍,我们都可以做一些参考。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内容,即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问题:Why? What?How?.Ⅰ、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和课程结构

一、关于课程与学生的几点思考:

u能否有一门课程由学生自己来设计?

u能否有一门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u学生花那么多的时间做与各种“学科”有关的事情,能否有一门课程是从“生活”出发的?

u除了将“课程”理解为“知识”之外,我们能否将“课程”理解为“经历”、“机会”?

u我们只能培养打工仔,培养不出老板:只会解题,没有问题;只求稳准,不会冒险

u有人批评我们正在培养“有精神病的科学家”:上学就是为了读专家定的书;特别是几门要考试的书。你怎么看?

二、 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三、综合时间活动课程的定位:

1、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

2、它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

3、它是与学科并列而不是从属学科的综合课程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u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u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

u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u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

u养成服务意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u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构: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各种专题研究,共15学分

不少于10个工作日,2学分

Ⅱ、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结构:

每学期18周,每周3课时,共54课时,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案建议:

三年共15学分;计划内的课时,不得挪借他用,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集中或分散安排。方案一:每个课题3学分,三年必须研究5个课题,每学期至少一个课题;

方案二:每个课题5学分,三年必须研究3个课题,每年至少一个课题;

方案三:第一个课题5学分;第二个课题10学分。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人与自然

环保、动植物、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研究

2. 人与社会

人口、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社会经济发展、贸易与市场、乡土文化和民俗

文化、历史遗迹、名人思想与文化、影视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3. 人与自我

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学生消费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四、研究性活动的方式课题研究(为了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调查实验文献研究u项目设计(为了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

社会性活动设计

科技项目设计等

例子:《重力驱动式节能扶梯》

六、研究方向和实例u就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展开。u来自社会实践活动。u

从学科学习中的某些问题拓展。u在校园活动中找到问题。u

在同学所关心、感兴趣的事情中找问题。u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例子:课桌的设计

防盗窗的设计

图钉的设计

六、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组织

校级部门:设立专门小组及管理层级

制订规划方案与配套制度

编写教师指导材料及培训

年级/教研组:组织落实具体的方案

研讨问题与交流体会

评定与推选优秀课题

班级层面:先分组(5-7组),后定课题

确定导师(每人至多3个)

研究活动方案的确定与开展

结果交流与展示,评定与推选

七、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导师

u认识者(knower)

u咨询者(counselor)u

协商者(consultant)u促进者(facilitator)u合作学习者(co-learner)

七、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要点

u着眼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u要实现“超越教师,超越课堂,超越教材”

u教师的任务是让小组的研究活动进行下去,而不是非要教师知道研究结果之

后才可以指导;

u关注学生有无兴趣,而不是有无结果;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实施过程的资料

积累

u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

u向社会宣传这类课程的价值

u一定不能给教师和学生增加过多的学业负担

Ⅲ、社会实践活动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安排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

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n每年一周;每周2学分。学校制定相应的标准,由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

况认定学分。

n时间安排:每年一周集中安排;可以分散安排,但需教务处或德育处认可;

n组织方式:校外或校内基地;以班级或小组(至少5人)为单位;

n评价建议:以参加与否、时间是否达到要求为依据,不参加或时间不足,不

给学分。以记录的方式登记。

Ⅳ、社区服务

一、社区服务的安排和组织形式

n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即得2学分;班主任根据接受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

时间证明来认定;团委或学生会活动,由负责教师认定。

n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义工或志愿活动。

n时间安排:课余时间;宜分散进行。

n组织方式:教师组织,或自主安排,至少3 人

n评价建议:接受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教师签名证明;以记录的

方式登记

一、评价原则

重参与、重过程、重发展(简便)

评价原则:

1.整体性

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体验

2.多元性

评价主体:学生、家长、教师、专家、社区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

评价信息:各种成果、表现、情感体验

评价方式:肯定多元智能,肯定所有表现

3.全程性

重视过程,兼顾结果(成长记录袋)

二、评价内容和形式

内容:五个方面

形式:“五结合”

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安全问题

n必须争取家长的支持(住校生的问题?)

n活动前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等

n保险制度

n活动前审批制度和活动后的汇报

n每一次活动都应明确安全责任人

社会家长的不理解、不合作的态度(讽刺)

以防万一的措施

教师的消极态度(做不来,太忙了,跟高考无关)

1.制定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

(设想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及解决方案)

2.责任书

2.与考核挂钩

3.评价及奖励制度

学生的消极态度

1.课业负担

2.害怕心理

3.方法问题(课题进行不下去)

4.教师指导力度不够

结束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亲自体验生活,才是真正的教育!”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济宁鱼台实验中学陈玲

2013年10月22日带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种种期待急切地来到滨州学院,和全省骨

干教师开始了学习和生活。

开学典礼上聆听到领导对我们这次学习的种种期许,仿佛又回到那充满期待的学生时代,

内心呐喊着:“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千万别辜负领导,专家和同仁对自己

的期望,争取学有所成,师生共赢。”省教研室王秀玲主任专门从济南为我们做了题为《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框架下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设计与实施》的报告。报告高屋建瓴地指出

当前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必修课程,是国家重要课程,是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目标。

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是素质教育

的重要任务,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克服书本知识

和课堂教学的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让教育走出课堂,让校园、

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教育与当代现

实生活的联系,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

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

新课程留给教师创新的空间与余地,我们已经从“管理着”这个角色成功地成为引导学

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但由于受长期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在实践中还有点“放不开”,

我们还处在代学生解决问题或过早地揭开结果这个层面,没给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帮助

学生寻找、搜寻和利用学习资源。的确、那种越充分、越精细的讲解,只能使学生被动地听,

再次成为被动学习的奴隶。

教师要与新课程目标同行,就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

者 ,促进者,我们必须进行不断的探究实践反思和总结经验,真正走进新课程。

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总和实践老师,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关注综合

我们首先要关注综合,既包括了综合各种知识。又包括综合各种能力,对于学生来讲

“综合”是一种隐性存在。与自身素质有关,而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意识的引导、挖掘与发展

学生的综合知识与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拓宽思路,广泛地涉猎各门各类知识,一点一滴

地慢慢积累,才有可能做好一门综合实践老师。

二关注实践

关于实践,就是要做。这也是综合实践,这门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说课手段。它与美国现

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

做会的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

三关注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对综合实践来讲尤为重要。从提出为题到选定为题,再到分析问题,

最后到解决问题,每一过程都需要学生的切实参与并自己做主、哪怕是了不起的弯路,对学

生来说也是宝贵的资源。而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首先必须尊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关注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还是人的综合,所以她最常见的组织活动形式是小组合作,这也是我们 发展所需要的人脉、人际关系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教师要注中对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小组成员合理搭配与对小组长的培养。

以上是单存的从理论上或理念上,谈了自己对综合实践这门课程的理解,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同仁指正!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说实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之初,作为一名教师,我感觉也很茫然,不知如何运作,既没有可供学习的资料,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通过学习这次的远程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校本培训的学习,使我不仅从理念上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借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一些可贵的经验。

1、课程内容的开发。经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感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要依据以下几条原则:

(1)重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条逻辑线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要以学生实践经验发展为核心,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逻辑线索进行。

A、亲近与探索自然。自然维度的课程内容包括各学校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开展的对自然的体验、欣赏、学习、探索与行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旨在使小学生发展探究的兴趣,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养成对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开展有关垃圾等环保方面的主题,也可开展有关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主题活动。可以开展 “每人认养一棵树,小树和我共成长”的大型综合实践活动,于3月份启动,引领学生走入社区,搜集有关植树、护树、养树的有关知识,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参与实践,打算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环保意识,力争通过一个学生的行动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

B、体验与融入社会。通过参观、访问、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敬老院去参观、访问、了解老人的情况及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开展慰问演出活动,这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是一种社区性服务活动。

C、认识与完善自我。通过畅想、感悟、交流、体验、行动等活动,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情绪、价值观等个性品质,学习生活技能,养成自理、自律、自省的习惯。

(2)努力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四种课程资源。

A、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B、从教师对活动提供指导的实际出发,发展教师的爱好和特长,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

C、从学校对活动提供帮助的可能性的实际出发,重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

D、从社区和当地社会环境支持的可能性的实际出发,利用社会性资源和网络资源。如地处沙那水库附近的学校,可开发以沙那水库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地处农村的要考虑农村的实际,地处城镇的要考虑城市的实际 。

(3)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六个特点

一、强调综合性,着眼学生整体发展。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它是由学生所面对的完整的生活世界所决定的。这里的综合性包括目标的综合、内容的综合和方法的 综合。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分门别类的学科的界限,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二、注重实践性,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去做、去探索、去经历、去感受。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得到增强,认识水平得到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其发展。

三、展示生成性,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

第四、体现开放性,引导学生融入生活。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它具有开放性,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课程内容上,尽管规定了四大指定领域,但对不同地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而言,其具体的活动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的具体主题是开放的,它由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自然资源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问题的不同而不同,只要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联,只要 是学生自主地提出或自主选择的活动主题均可作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五、强调自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呈现的方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第六、注重地方性,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学校活动课程开发在使用范围上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或地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内容上致力于加强学校与社会或社区发展的联系,充分利用社区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财力资源,确立有利于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区、关注社会,为促进社会发展尽心尽责的活动主题

(4)从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中选择主题,这也是一条很有效的渠道。

新课改以来,各学科都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每个科目都安排有学科综合性学习内容,这些均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出现。另外各科的学习内容中有很多需要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调查、访问、观察的内容,我们要有发现课题的慧眼,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比如,科学课本中有植物的一生、饲养小动物、品德教材中“父母恩情深似海”等都可以做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2、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型、教学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培训我进一步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很多,比如选题指导型、方案设计型、专题研讨型、设计制作型、家庭体验型、社区实践型、成果交流型等等。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没有固定的上课地点,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就实施而言,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需要广大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但综合实践活动一般还是要按以下步骤实施: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构成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以及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条件。(活动方案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活动的主题或课题、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方法、活动的具体过程、任务分工、保证条件等)

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按着制定好的活动方案,运用一定的方法(调查、考察、收集资料、讨论、服务、宣传、公益活动、生活实践、劳动、技术设计、制作),搜集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资料,进入实际的活动场景,进行具体的活动操作,获得实际 的实践体验。这是整个课程实施中最核心、最活跃、同时也是最艰难的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整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资料、经验、结果和感受,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看法、问题解决的基本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总结交流的内容有: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结论、收获、经验等。成果的表 达方式有:口头材料、实物、图片、音像制品、简单的书面材料。交流的方式应多样化:如辩论、研讨、展览、墙报、刊物、网页、小报等。

第四阶段:拓展提升阶段。提出一些课后进一步思索探索或需要延伸训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会在自我分析、自我总结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作用

上一篇:竞争情报成功案例下一篇:可爱的家创作背景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