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知识普及

2022-08-03

第一篇:布氏杆菌病知识普及

Xxx医院布氏杆菌病培训总结

参加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2014年河南省重点县(区)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布病防治技术培训班》返回后,我就本次培训班情况向医院主管院长和主管部门做了汇报,医院领导对布病的防控高度重视,为确保此次培训班内容及时传达到广大医护人员,指导布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效地控制布病疫情的发生和传播,我院于2014年03月19日在十三楼会议室进行了布氏杆菌病相关知识的培训。

参加培训的有医院xxx院长、医务部等相关主管科室、医院除值班外的一线医护人员及相关医技科室人员共200余人。

培训过程中,就目前布氏杆菌病在我国、我省及我市的发病情况向大家作了简单介绍,就布氏杆菌病的临床表现及分期、实验室检查、诊断步骤以及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伤寒副伤寒等疾病的鉴别诊断、治疗护理措施等方面向与会人员做了详细介绍,并从布斯杆菌病的传播途径着手,向大家介绍了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预防该病,并讲明了布氏杆菌病疑似如何确诊,以及确诊病例如何及时上报、管理以及转诊流程。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医务人员对布氏杆菌病的认识,思想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相关专业水平明显提升,为布氏杆菌病的防控、指导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XXX

2014年03月21日

第二篇:兔巴氏杆菌病诊疗报告

2005年7月间,我市立业六队饲养的家兔发生了一起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的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败血和内脏器官出血,现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该队原有大兔56只,注射过兔瘟巴氏杆菌、魏氏杆菌三联苗;1~2月龄的小兔36只,没有注射疫苗;6月初又新购进2月龄种兔20只。在7月6日新购进的小兔开始发病,当天死亡7只。截止7月14日,在4天的时间里,新购进的种兔全部死亡。在此期间,原有小兔也开始发病,并死亡14只,对原有小兔用青霉素、链霉素注射后,疫情才得到控制。

该队养兔共112只,大兔没有发病、死亡。小兔死亡34只,发病率为50%。

二、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看不到明显症状,突然死亡。多数家兔精神萎顿,食欲废绝,呼吸急促,体温在4l℃以上;部分病兔鼻腔流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用前爪揉擦外鼻孔,伴有打喷嚏和鼻塞音,有的病兔头颈偏向一侧,四肢抽搐,临死前体温下降,全身震颤,尖叫数声后死亡。

三、病理变化

随机剖检4只,其中病兔2只,死兔2只,主要病变为:鼻孔周围皮肤发炎,鼻腔粘膜充血。红肿。有粘性、脓性分泌物。喉头、气管粘膜充血,气管内含有红色泡沫状粘液,胃肠粘膜呈出血性炎症。各脏器淋巴结出血、肿大。肺出血、水肿。肝肿大。有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坏死点,心肌、内外膜有大小小等的出血点。

四、实验室诊断

无菌采取兔的心血、肝、脾、肺等待检病料。

1.涂片镜检:将被检病料制成触片,美兰染色后镜检。可见两极着染的革兰氏阴性的球杆菌。

2.细菌培养:将被检病料接种于普通琼脂,血液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后观察:普通琼脂上生长的菌落形态为灰白色,针尖大小的菌落;血液琼脂上长出淡灰白色、露珠样,圆形的小菌落,不溶血:麦康凯琼脂上不生成。钩取可疑菌落接种天三糖铁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其底部变黄。择取典型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细小的球杆菌。

3.生化特性:钩取可疑菌落接种到生化反应管上,37℃24小时培养观察,该菌能分解葡萄糖、蔗糖、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鼠李糖和麦芽糖,不产生出H2s。

4.动物试验:钩取血液琼脂上培养的菌落,悬浮稀释于2ml灭菌生理盐水中,取4只小白鼠,2只腹腔接种菌液,2只腹腔接种生理盐水。接种菌液的2只小白鼠18~24小时相继发病。主要症状为体温升高4l℃,呼吸急-促、咳嗽、喷嚏、流粘液性鼻液、食欲废绝、四肢抽搐、尖叫而亡。接种生理相加水的2只小白鼠健康存活。剖检死亡小白鼠,病变基本同前,取肝、脾、心血制触片,美兰染色,镜检,见有两极着色明显的球杆菌。

综合前述。确认兔发病死亡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致。

五、防治

1.剔除病兔、死兔,和粪便深埋,兔舍和用具用3%甲醛液彻底消毒。

2.对无病兔用青霉素、链霉素分两次进行预防注射。

3.对病兔用青霉素、链霉素进行治疗。每只每次为5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三次,连用4天,通过治疗,病兔症状缓解、消失。后对症状缓解的病兔重复用药一次,症状消失。20天后追访,未见复发。

六、讨论与小结

1.根据涂片镜检、细菌培养、生化特性、动物试验,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将本病诊断为兔巴氏杆菌病。该病与兔病毒性出血症在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上相似,容易混淆。应注意鉴别。

2.本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水貂、兔、海狸鼠、貉等多种毛皮兽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春秋两季。从这次发病来看,该病具有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率高的特点。因此及早确诊对控制本病危害有重要意义。

3.据调查,该队饲养点周围村庄和购兔的地方都未发现本病流行,可排除外来传染的机会。我们认为本病发生与气候变化、长途运输、饲养管理的改变有直接关系,发病前适逢多雨,兔舍潮湿而且管理条件差,促使兔抵抗力降低而遭致本病的侵害,引起内源性感染。

4.养兔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多种经营项目,认为兔不易得病是一种偏见。事实上,兔对巴氏杆菌是易感的,不能掉以轻心。

5.据文献记载,本病对各种年龄兔均可感染发病。本报告仅l3月龄的小兔发病、死亡。未见大兔发病,可能与注射疫苗有关,待探讨。

6.治疗结果表明,青霉素、链霉素并用能控制本病流行,疗效较为理想。

第三篇:阉割导致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治病例

2008年1月13日,江苏省滨海县滨淮农场某养猪专业户前来求诊。据户主反映,1月8日请当地兽医对其所饲养的l6头40 kg左右的育肥猪进行阉割,第2天发现有3头采食量下降,体温升高,当地兽医认为是阉割后的正常反应,就给病猪肌肉注射了青链霉素,可抗生素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还相继出现新增病例,并死亡2头,该户主认为是阉割导致内出血所致,遂带病死猪前来求证。

1 临床症状病猪体温升高到40~ 42~C,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多数呈腹式呼吸,咳嗽,后肢站立不稳,少数关节肿胀,跛行,强行驱赶则疼痛尖叫,四肢颤抖,耳朵及胸腹部皮肤呈紫红色,大便干硬,临死前出现四肢划水样的神经症状,死后口、鼻流出泡沫样粘液。

2 剖检变化剖检病死猪可见腹腔内充满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在肝脏、脾脏、肠道表面,使得脏器均粘连在一起,不易分离,肝脏稍肿,表面有大量的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呈紫红色,肾脏肿大为原来的2倍,表面稍有出血斑点,心包膜与胸膜粘连,不易剥离,心外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的绒毛,肺肿大,肺的心叶和膈叶呈肉样变,支气管内充满白色泡沫。

3 实验室检查 3.1 涂片镜检无菌采集肺、脾及心脏血液等病料,涂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大量革兰氏阴性小杆菌。3.2 病料培养取病变肺、脾及心脏血液等病料,接种于血液培养基,37℃培养24~ 48 h,可见细小柔软、灰色透明针尖状的小菌落,不溶血。挑取培养的典型菌落接种于血液培养基上,同时在上面接种葡萄球菌,出现卫星现象。挑取培养的典型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发现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 3I3 生化特性该菌脲酶试验阴性,氧化酶试验阴性,接触酶试验阳性;能发酵半乳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诊该养殖户猪场的病情为猪副嗜血杆菌病。

4 治疗措施 4.1 消毒 用伏碘1:200倍稀释进行带猪消毒,1次/d,连用3 d。 4-2 注射治疗 上午用嗜血康0.2mL/kg、灭弓尽0.2mL/kg;下午用普治0.2 mL/kg、冠军0.2 mL/kg,对病猪分别进行肌肉注射,连用7 d。 4-3 饮水治疗 在饮水中添加葡萄糖、维生素C混饮,以增强猪的质,连用7 d。用药治疗后没有出现新增病例,除1头病死之外,其余的病猪采食情况与精神状态明显好转,第3天基本恢复正常。

第四篇: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高发原因是什么[本站推荐]

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高发原因是什么?

副猪嗜血杆菌病在猪场的发生越来越普遍,该病之所以高发的原因是什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 王贵平研究员

1.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鼻腔、扁桃体和气管前段等)的常在菌,此病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仔猪的一种散发性,应激性疾病。

各种应激因素可诱发和促进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如气温突变、空气污染严重、通风不良、寒冷潮湿,不同日龄的猪只混群饲养,密度过大,管理不当,饲料质量差,长途运输等,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2.就本人对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来看,该病更多的被看作继发性病原菌。有研究结果表明,猪群中存在蓝耳病毒感染或一些免疫抑制性病毒病存在,本病更容易继发。

3.血清型和毒力,以及毒力因子这一方面到现在都不是很清楚,血清分布又有地域性,疫苗免疫在不同的血清型之间所引起的交叉保护率很低等等,由于没有很好的预防应对措施,所以该病爆发越来越严重。

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 罗满林

多种免疫抑制病的存在,尤其是圆环病毒,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征等存在,猪群集约化饲养,养殖环境恶化。

山东菏泽宏兴远种猪繁育有限公司 牛月波

因为该病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主要寄生在猪上呼吸道黏膜,临床上常以继发感染形式出现,由于近年来很多猪场流行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Ⅱ型、猪瘟等),再加上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严重,副猪嗜血杆菌乘虚而入,给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如去年南方多个省份发生高热病,副猪嗜血杆菌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技术部总监 蔡少阁

主要是猪群免疫力低下所造成的。

导致猪群免疫力低下的原因有:免疫抑制病的存在,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普遍存在;某些促生长添加剂的滥用,如高铜、高胂和高锌等;某些抗生素的长期添加,如氨基苷类抗生素和氯霉素族抗生素等;长期的应激等。四川恒通动物制药有限公司技术部 张瑞杰

1.在实际中,副猪嗜血杆菌已经成为猪体内一种常宿菌,只要猪体抵抗力降低了就有可能爆发副猪嗜血杆菌,只要猪感染某种疾病就有可能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

2.另外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现有15个血清型)较多,还是有大量的分离株不能被分型,实验室检测存在很多困难,另外不同的血清型对药物的敏感度不同,并且耐药性极强,更为实验室诊断及其药敏试验添加了新的挑战。

3.发病猪场常年带菌,治愈或耐过猪常年带菌,带菌猪和慢性感染猪为本病的传染源。

福建威耳动科药业有限公司 曾佑全

高发的原因:

(1)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中的一种共栖菌,常可在鼻腔、扁桃体和气管前段分离到,而不见任何临床症状。

(2)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或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如转群、断奶、混群、饲料的突然改变或通风不良、免疫抑制性疾病)存在时,会导致该病发生。

(3)最近几年整个猪养殖业中呼吸道疾病的复杂化,病毒性疾病的不断复发是导致副猪嗜血杆菌病不断高法的原因之一。

第五篇:浅谈奶牛布鲁氏杆菌病难以净化的原因和防制的措施

浅谈北京市奶牛布鲁氏杆菌病难以净化的原因及其防控措

王天坤 赵长光 姚学军 孙宝山 黄 骅

北京市昌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02200)

1摘要: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重要的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本文从奶牛布鲁氏杆菌病着手,讲述了本病难以净化的原因、防治措施及应急措施。其中,发病原因从病原、政府相关部门重视和监管力度、饲养人员业务素质水平和防范意识、饲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预防措施则根据发病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结合笔者多年的经验,提出发生该病后的防控措施,对今后该病的防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 净化 防控措施

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重要的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在家畜中,牛、羊、猪最易感,且可传染给人和其他家畜。牛布鲁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凡是养牛、羊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和感染,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亿美元,并且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本病的流行。近年来,随着我国部分地区奶牛布病阳性检出率的上升和人感染该病病例的不断增加,布病防控形势愈来愈严峻。由于该病可通过牛奶、奶制品、牛肉等感染人类,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更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奶牛场布病的净化、防控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奶牛养殖场户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科学的饲养管理,而政府行政手段力度不够,导致控制和净化奶牛布病的难度加大。作者结合实际,就奶牛布病难以净化的原因和防治的措施进行探讨,仅供大家参考。

1 原因

1.1 病原

羊种菌对人的致病力强,慢性化并发症发生几率高。

1.2 政府相关部门重视和监管力度不够

1.2.1 重视力度

布病属于细菌性慢性传染病,加上潜在死亡率低和呈地方流行等多方面原因,政府相关部门对布病防控的重视程度、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远不及禽流感和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广大饲养人员和高危职业人群对布病危害认识不足。 1.2.2 监管力度

1作者简介:王天坤,女,1967年9月出生,高级兽医师、兽医硕士学位。

受市场价格、消费水平、生产模式等因素影响,我市输入大于输出,且来源多为东北、华北、西北等布病疫情严重省份,同时奶牛存在交易频繁的问题,使得政府相关部门很难对奶牛检疫、病牛淘汰及健康牛的免疫进行全面的监管。

1.3 饲养人员业务素质水平低和防范意识淡薄

首先,广大养殖人员在饲养、接生、屠宰、皮毛加工等过程中不注意个人防护,对饲养环境的消毒以及排泄物、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意识淡薄,养殖场(户)周围污染严重,形成了人畜间布病疫情不断发生和蔓延的恶性循环。

其次,在奶牛调运和引种过程中,饲养人员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引入奶牛时逃避检疫,引入后不按照防疫规定进行健康隔离饲养,大大增加了疫病感染的机会。

再次,饲养人员不按规定进行体检,有时染有布病的人员仍然饲养管理奶牛,导致布病频发。

1.4 落后的饲养模式

饲养方式落后,疫病传播风险高。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的水平还较低,人畜同院、散养散放等传统饲养方式仍普遍存在。

2 预防措施

2.1 政府应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认真执行

各级政府部门应重视此项工作,并层层落实,对所辖区域内的奶牛实施注册登记,严格管理,奶牛场必须有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动物防疫合格证”,鲜奶收购点必须凭区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出具的奶牛健康证明收购鲜奶。同时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对饲养人员、从事布病净化工作的人员每年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患病者,应调离岗位并及时治疗。

2.2 强化检疫执法、保证产品质量

奶牛养殖已经形成规模,是农民致富的一个渠道。因此,必须加强检疫执法力度,定期检疫,保证奶产品质量。每年应对辖区内的奶牛进行两次布病检疫,发现阳性牛要立即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外运的奶牛必须来自健康群、非疫区,并凭当地检疫合格证明,方可购入。

2.3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员素质

奶牛布病防检工作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奶牛业健康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搞好宣传,提高养牛户对“布病”及其给人畜带来的危害的认识非常重要。可通过报纸、宣传单、广播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奶牛布病净化的意义,提高对奶牛布病检疫的积极性。

2.4 加强外引监管、规范调入检疫

可通过多种方式,如村级防疫员监督饲养户购入奶牛情况,并及时报当地动物防疫监督管理部门,杜绝病牛上市交易。实行自繁自养,必须从外地引进的养殖户,要与当地防检部 门联系,经本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疫控中心监测,确认为阴性时,才可解除隔离,饲养观察30天后,方可混群饲养。

3 应急措施

3.1 对检出的布病阳性畜应立即隔离饲养,及时扑杀并无害化处理 3.2 严格实行封闭管理

(1)禁止对场内剩余的奶牛进行销售、转移。

(2)禁止外来人员、车辆的进入,必须进入的要经过严格的消毒。

(3)奶牛养殖区禁止多种动物混养,防止造成疫病的传播和扩散。场内饲养犬要远离牛舍定点栓养,禁止犬只随处走动。对犬只的粪便、污染物及时清理,定期消毒,防止传播疾病。 (4)对判为布病可疑牛进行复检时,应将以上可疑牛进行隔离,隔离舍应处在下风口,并与健康舍相隔50米以上。

3.3 及时清理圈舍、运动场粪便及污染物,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全场进行彻底清理消毒。清理运动场内及道路距离地面不少于60厘米内的粪便和泥土,全部掺入生石灰堆积到场内指定地点、泥封发酵处理,清理后,先铺撒石灰再铺撒无污染的沙土,进行严格消毒后方可投入使用。运送粪便及其它污染物的道路,必须及时清理遗撒物并严格消毒,严防污染饲草、饲料等。

3.4 严格落实各项消毒措施

(1)全场进行彻底消毒,每天消毒1-2次,消毒21天后转入正常消毒程序,每周消毒3-4次。

(2)对阳性牛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对阳性牛污染的金属设施、设备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进行消毒;饲槽、饲喂工具、牛栏、天棚、舍内地面、墙壁、粪尿沟等彻底刷洗后,用3%的火碱或氯制剂等消毒药彻底消毒,每天消毒1次,连续消毒21天,以后每周消毒3-4次;被阳性牛污染的饲草、垫料等喷洒消毒药后进行深埋发酵处理或焚烧处理;粪便采取堆积密封发酵处理。

(3)建立并完善消毒间、消毒池等设施,奶牛养殖区或圈舍门口应设置消毒池,每两天更换一次消毒液,投放适量消毒剂,保持有效浓度。

(4)本场(户)工作人员必须更换工作服并经消毒室彻底消毒后,才能进入生产区,本场(户)车辆必须经消毒池严格消毒后才能进入场(户),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工作用具要保持清洁并定期消毒。

3.5 对病死动物、流产物、牛奶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

对病死动物、流产物、牛奶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对病死动物及流产胎儿、胎衣等,不准销售、不准食用、不准饲喂动物,必须全部深埋或销毁,对流产物污染的场地必须进行彻底消毒。

假定健康牛群的奶在封锁期间,不准销售、不准出场,应高温或掺入有效的消毒药后,深埋处理。

3.6 坚持自繁自养,严格执行外购牛申报制度

严格执行外购牛申报制度。场内一年以内,禁止外购牛,一年以后,需要外购的必须报告辖区动物防疫站和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批准后方可外购。外购的奶牛必须经购买地动物防疫部门检疫并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引入,对引入后的奶牛须隔离饲养三个月,并由辖区动物防疫部门全部检疫合格后方可混群。检疫不合格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3.7 对场内剩余牛群实行严格的检疫净化

对假定健康牛每间隔一个月检疫一次,由辖区动物防疫站对该场存栏牛实施检疫净化,对检测出的阳性牛及时进行扑杀处理。如此连续检疫2次,待第二次检测仍有阳性牛检出时,可向当地农业局申请进行奶牛布病免疫。经当地农业局上报市农业局审核批准后,全场3月龄以上奶牛方可进行布病免疫(S2布病疫苗进行口腔灌服免疫,每年免疫1次,每次每头免疫500亿CFU活菌)。

奶牛在进行布病免疫后6个月内,禁止向本市或外埠省市其它养殖场(户)调运。

3.8 疫情报告制度

加强对现存栏奶牛的日常巡查,一旦发现患病动物,应立即如实向辖区动物防疫部门报告,并及时将患病奶牛隔离。

3.9 加强奶牛场(户)工作人员防护

奶牛场(户)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按照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时应穿工作服、胶鞋,接触病牛及流产物时应戴好乳胶手套,并及时洗手消毒。

牛场所有工作人员,每年应进行一次身体健康检查,对发现患有结核病或布病的,以及被布鲁氏菌感染的工作人员,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进行隔离治疗。

4 小结

近年来,随着部分地区奶牛布病阳性检出率的上升和人感染该病病例的不断增加,我市各级政府对奶牛布病的检疫越来越重视,不仅加强了动物防疫机构建设的力度,同时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投入,使得我市各级动物防疫机构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饲养人员业务素质水平低和防范意识淡薄及饲养模式落后等仍是制约净化奶牛布病的关键因素。

奶牛布病的防控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政府、农户等多方面合作才能最终彻底净化该病,及早、有效净化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相信通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加之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必将逐步净化布病感染,最终彻底消灭我国布病。

上一篇:八上数学开学测试卷下一篇: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