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撞了人是否白撞

2022-08-13

第一篇:火车撞了人是否白撞

开审撞了白撞 炮轰保险公司

事件闪回

6月28日海椒市街,王建强横穿马路,被吴亮达驾车撞倒。吴将王送到医院医治,并支付4533元医疗费6月30日成都市交管局作出交通事故认定,王建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应承担全部责任7月下旬王建强将吴亮达告上法庭,索赔各种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害费共计22609元

7月28日吴亮达向法院递交了反诉状,要求王建强退还其垫付的医疗费4533元,并赔偿其修车费400元

8月19日我省首起“撞了白撞”交通事故民事索赔案在锦江法院开庭审理———

备受社会关注的我省首起“撞了白撞”交通事故民事索赔案,昨日下午在锦江法院开庭审理,双方在法庭上各自陈述了自己的理由,而既非原告也非被告的保险公司则成了“公敌”,双方一致认为保险公司该赔。目前,撞人司机、被告吴亮达已向法院提出申请,建议将保险公司追加为被告。

高潮1 人太多法院换大法庭

昨日下午2时10分,还没到上班时间,锦江法院大门口早已聚集了数十名旁听群众和来自成都及重庆、山东等地的多家媒体记者,原定的开庭地点———4楼小法庭立即被众多为抢占有利位置的媒体记者占据,不少旁听群众连站的地方都没有。

“法官,换个法庭嘛,你看那么多记者。”旁听群众向法院工作人员建议。这一幕也出乎法院的意料,经过一番协调,案件随后移到2楼大法庭审理,开庭时间也推迟到下午3时10分。

高潮2 退还垫付款?没门!

被撞行人、原告王建强因身体原因,作为主角没能出现在法庭上,代他前来的是他的母亲和妹妹。开庭不久,双方首先就吴垫付的是3700元还是4500元出现分歧,至于吴要求退还垫付的医疗费一事,王的代理律师四川兴华中律师事务所的雷丹玫当庭回击为“没有法律依据”。

“虽然王建强承担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但不是赔偿责任,不等于王建强遭受的损失全部由他个人承担。”雷说,根据《道法》第76条规定,吴亮达没有免责的理由,因为王不存在撞车敲诈、自杀等行为;驾驶机动车原本就是高危作业,吴如果尽到自己的注意义务也不至于发生撞人事件,因此根据《民法》第123条的规定,吴也应承担无过错责任。

至于吴提供的保险公司拒绝赔偿通知书,雷认为与本案无关,这是吴与保险公司间的事情。“赔偿比例,我们觉得吴承担80%比较合理”。但她的说法立即遭到对方反驳。

高潮3 “第76条”帮两边说话

令人称奇的是,双方在运用法律依据上都适用的是《道法》第76条。吴的代理人陈烨说:“巧啦,我们都用这条为自己找理由,但我认为对方片面理解了这一条的内容,以人为本并非将一切责任都推到司机头上嘛。”

陈还谈到,根据《道法》的其他规定,机动车出险后,司机只对超出投保额之外的部分承担赔偿责任,而吴投保的金额为10万元、王所花医疗费不过近万元,因此真正的被告应该是保险公司而不是吴。

至于王提出的5000元精神损害费,陈说:“吴亮达为这事折腾了这么久,要赔也是王赔给他。”

高潮4 联手“炮轰”保险公司

说到赔偿的事情,家境并不富裕的吴亮达突然激动起来:“如果我没良心、没人性,我当时一下就压过去了!我才是夹在他和保险公司中间,两头受罪两头痛苦!”他立即又发现自己说这话有些不对,随即沉默不语。

双方在保险公司该不该赔偿上还是有共识的。雷律师说,由于《保险法》等未及时调整并与《道法》等配套,结果导致吴索赔遭拒绝,“人的生命权应受到尊重,行人在机动车前始终是弱者,保险公司应考虑这些因素,积极做出赔偿。”

陈烨则补充说,这起案件与保险公司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建议法庭追加保险公司为被告,这样才能还王建强和吴亮达以公平。

目前,此案仍在进一步审理之中。

深度调查

震动市民:有相似经历者来取经

庭审刚刚结束,两位旁听市民主动上前找到记者。一邓先生说:“我看到你们的报道后专门跑来取经的,我朋友遇到的一起麻烦事与这太相似了。”据邓介绍,一周以前,他的朋友驾驶营运中巴车经过红牌楼一路口,谁知一12岁的少年骑着自行车闯红灯,结果撞到中巴车尾,“自行车翻过来压断了少年的大腿,他的家人现在找我朋友赔钱,那我朋友的车被交警扣下造成的经济损失又该哪个来赔呢?”

另一市民更郁闷:“一个倒垃圾的老太婆横穿公路,我急刹车让她,车没撞上她,她自己倒撞上车了。只受了点皮外伤,可我好心好意把她送到医院后,她住在医院至今都快半个月了还不肯走!”

震动保险界:建议成立专门基金

司机不承担责任,保险公司该不该赔偿行人的损失?本报昨日的报道同样在蓉城保险界引起了震动。省保险行业协会前任秘书长魏羽弘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说,这一问题确实是《道法》实施以来相关法律法规未作相应调整给业界带来的“麻烦”。

“保险公司该不该赔偿,这与行人的损失、司机的投保额没有必然关系,我认为应根据两点来判断:一是现行法律法规对此是否有明确规定,二是法院的生效判决。如果法院判决司机应该承担赔偿责任,那保险公司就应该赔偿。”魏说。

中国人保成都分公司理赔中心的刘先生在看完本报报道也是感慨万千。“这是《道法》生效后产生的新问题,我们还没接到这方面的任何通知,也不知道该咋解决。”据透露,该公司也遇到了一起与本案极为相似的索赔案。

刘建议说,从缓和社会矛盾、分解风险、同情弱者(指行人)的角度出发,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基金会,用这笔专用的基金来解决这个新问题。至于基金的来源,刘称可以考虑从司机交纳的保费中提取一部分,政府出一部分,保险公司或者同业协会出一部分。

记者在采访其他保险界人士时,大家都有一个同样的感受:在机动车增加10倍、道路只增加了1倍的今天,修改《保险法》及相关规定,使之与《道法》配套,这才不失为最好的解决办法。

人物回访

王建强:我的间接损失太大啦

王建强的家就在被撞地点海椒市附近。他原本打算到庭的,“你看嘛,刚才下床试着走了一下,脚踝就肿起来了。”闲在家快两个月了,他很不习惯。“不知要多久才能恢复。”

王建强是四川某企业工程处处长,工地多在新疆、甘肃等地。“我只按自己月工资3500元的标准要他(指吴亮达)赔误工费,他还嫌高,不知他想过没有,给我造成的间接损失有 多大。”王说,他只想让自己最基本的权利得到保证,“如果他当时能积极赔偿的话,后期的治疗费也不会算到他头上,哪晓得他连个电话也没有。”

王还透露,再过一段时间,他将去做伤残鉴定,“如果鉴定认为这对我的影响不大,我不会再起诉他并要求其他赔偿,毕竟我也是有职业、有事业的人,自己也很忙。”

吴亮达:不知不觉瘦了10多斤

“我真的被这件事弄得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夹在中间两头受罪!”吴亮达万般无奈地告诉记者,他从简阳来蓉打工,上有70多岁的双亲要供养,下有马上要上高三的儿子要抚育,收入不高的一家人现在真是焦头烂额。

“精神压力太大了,不知不觉都瘦了10多斤。”他还说,最近不停接各方面的电话,除经济上的损失外,更多的还是精力的消耗。对于官司的胜算如何,吴说“悬”,“现在是赢了麻烦,输了更麻烦。赢的话就要找伤者赔偿损失,从道义上讲不通;输的话,自己又哪来钱赔?”

各方声音

百名读者热线“断案”70%意见统一

大家都自律撞了不白撞

本报昨日的重磅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全省百余名读者打进本报热线述说自己的观点。

正方:生命高于一切

市民黄先生:生命高于一切,行人和汽车相比始终还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一场交通事故 中,汽车遭受的损失相对于行人遭受的损失而言往往要小得多。行人违章是不是就足以让他付出生命的代价呢?

周姓市民:我国机动车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惊叹,一些驾校不负责任地将“马路杀手”成批地推向社会,不通过法律来约束他们的冲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试问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办法呢?

反方:司机担全责不公平

驾龄14年的陈女士:看到吴亮达一家变成这样,谁都会感到难过。我开了这么多年车,现在都害怕遇到路况差和光线不好的情况,因为突然窜出来一个人,倒霉的还是司机啊。

成都一的哥:有时候在三环路、围城高速路上行驶心都是悬吊吊的,因为路况好,一不注意车速就飚到70码甚至上百码。有些不自觉的人突然从绿化带或隔离带中冲出来。何况现在有不少人利用撞车来吃诈钱。

担忧:此举鼓励行人违规?

在来电的读者和接受调查的市民中,70%以上的读者都同意“撞了不白撞”的观点,并认为这样的提法更适合这类纠纷的特点。“其实,行人和司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体谅,至少不少人都会在司机和行人两种角色之间转换。”成都某公司的张先生说。

也有很多市民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这样会不会宠坏一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市民。基本上所有的读者和市民都强调一点:在对机动车加强约束的同时,也应该在法律方面做出有关规定,约束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行为,双方都应该增强公德心、遵守交通规则、加强自律。

新闻关键词

《道法》第76条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

记者手记

没有强者只有安全

拥有“钢筋铁骨”的驾驶员,和徒步行人、骑自行车的市民,谁是真正强者?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同意,机动车驾驶员在一堆血肉之躯面前,无疑就是强者。

实际上,横穿公路、闯红灯等等这样的违反交通规则的事情天天都在我们的城市发生,遇到不太讲理的行人或骑车人还会给让行的司机“雄起”:“咋子呢?《道法》赋予了我们优先权,生命权高于一切!”面对肆无忌惮横冲直撞的一些市民,习惯思维中的强者这时因为不愿承担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最多就是骂几句然后忍气吞声走人。

世事无绝对,司机和行人在交通安全、公共秩序面前,其实地位都是一样的。安全第一,还是这句老话,共同的和谐秩序需要大家维系。只有安全,没有强者。

第二篇:死错了人

●【寓言典故】死错了人

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师帮写一篇。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的抄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老师。塾师解释说:“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

[教学内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简要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故事中的主人公却一切以本本为准,照抄照搬,而对眼前的客观实际却根本不看,最终闹出了一个大笑话。

第三篇:环境变了人如何适应

教育教学环境变了,如何适应?

从长沙来到佛山,一切都变得那么新鲜:这里的人,这里的城市,这里的生活习惯„„让人有点应接不暇。佛山处于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这里已没有城乡之间的显著差别,人们经济富裕,生活水平高,城市发展快,这些都迅速印入了脑海。但对于这里的学校教育教学情况怎么样,却难以一下子看出究竟。正是带着这个疑惑,马上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开学的当初,主要任务当然是熟悉学校,熟悉学生,熟悉环境,于是不急不忙, 感觉良好。问这问那,找学生谈话,写工作计划,借助十几年的班主任经验,一切都按部就班,

然而,好景不长。在自己还没来得及适应学生时,学生却提前“适应”了自己。几周时间过去,班上开始了新的情况,有了新的动静。几位调皮的学生钻了自己管理的空当,纷纷抛头露面,过去的不良习性今又重来。面对这种情况,自己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可是收效甚微,并且又有新的同学加入了“乱”的行列。怎么办?不免心急!

看来自己还是没有摸清学生的底细,不熟悉学生和家庭的情况,以至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不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需要反思过去的经验,需要了解和掌握本地学生的各方面详情。带着这样的想法,自己继续找学生谈话,想办法与家长沟通信息,找学校老师了解班级状况,向学校行政汇报和请教。经过努力,终于对这里的学生、这里的环境获得了新的认识,用过去的方法,用在长沙工作的方法,有些是行不通的,需要随乡入俗,学习和运用新的方法。与过去面对的情况相比,这里最大的区别,一是学生只听得表扬,挨不得批评,得了表扬就高兴,受了批评就对着老师干;二是部分学生家庭教育不奏效,家长与学校、与老师缺少交流与沟通,甚至个别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后,自己什么都不管了。掌握了这些具体情况后,自己顺应学生,采取表扬与激

励的方法管理班级,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目前班风、学风已大为好转。

实践证明,来到一个新地方,只有切实了解情况,熟悉情况,适应环境,适应学生,才能真正搞好教学与管理工作。对此,自己将再做努力。

第四篇:语言文字撞了我的腰——纵观语言文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就没有灵魂。

语言和文字都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是一个名族发展和人们交流的最具魅力的工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需要。

在华夏之地普通话和方块汉字则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在物欲横流,信息网络化的今天,普通话和方块汉字又被我们淡忘了多少呢?打开网络,铺天盖地的网络流行语随网页而袭来,今天被人们新定义的名词虽然是代表着一种新文化和新趋向,可是这种乱改乱篡汉字规范的方式,我们可取吗?“今天你‘囧’了吗?”大家都知道“囧”字在辞海的意思是:光明明亮之意。可是他却因为外形长的像一幅人很衰时候的脸,所以被网民恶搞成为了“悲伤忧愁之意”,这种极不尊重汉字规范的行为是有损华夏文明的无知的表现。

我不反对它代表着一种新型文化,可是作为华夏子女的我们应该记住:在发展新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和保护传统的中华文化(汉字)。愿“囧”之风离我们而去。

“女士们乡亲们,你们好”听到这句话大家会笑,觉得这句话很幽默,可是你想过没有,这种方言加普通话的方式是一种对普通话的排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都以自己的方言和对方交流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只会使我们之间变得更加陌生而已,我不否认用方言交流能增进彼此的关系,可是在语言日常交际和公共场所中我们必须使用普通话。

使用普通话有利于使中国人更加具有中国味,更体现了一个民族最根本的灵魂。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说中国话。

看花红柳绿的都市,看五彩缤纷的广告,有多少错别字如海滩上的沙粒数不胜数,难道用错字别字真的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吗?可是这种乱改成语,乱用别字来增进商业的方法,是标准中国语言又如何在现代社会高效的实施呢?作为语言文字下的自己,可以做到只有倡议,少一点“乱改文化”,多一些标准中国语言文字。

华夏儿女,信念不可变;华夏儿女,灵魂不能移;华夏儿女,让我们使用标准语言文字吧!

语言文字撞了我的腰,撞出了:我和我们一定要说普通话,写标准汉字;撞出了我和语言文字的火花。我和标准语言文字,我要使用标准语言文字,希望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用标准语言文字来弘扬中华文化。

我爱中国,更爱中华语言文字!

泽州一中高一:王利伟

第五篇:驾驶学员练车撞死了人,该如何定性?

徐某系大丰市交通汽车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教练员,2006年12月20日17时左右,学员洪某驾驶“苏J3562学”号重型普通货车在大丰市交通汽车驾驶培训有限公司院内练习坡道起步项目,身为教练的徐某未随车指导,洪某在由西向东倒车下坡的过程中,车尾驶向南侧围前墙,挤夹到站立在围墙边的学员严某,致其死亡。大丰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大队认定:徐某负此事故的全部责任。

本案在审理中产生了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严某的死是意外事件,徐某无罪。理由是:洪某作为驾驶学员练习下坡技术过程中撞死了人,其主观上没有故意犯罪的意思表示,至于过失又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洪某作为初学者对驾驶技术、路况不了解,所以他不可能出现应该对自已的驾驶行为带来的撞死人的后果有所预料,而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的情况;其次对过于自信的过失应该是行为人对行为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情形,本案洪某作为一个不懂驾驶技术的驾驶学员根本不可能对自已的行为有准确的预见,即使当时会有所考虑,可他又有什么资格自信避免呢?所以洪某对此次事故无过失。至于徐某不是事故的直接驾车者,根据罪责自负的原则,对严某的死徐某不需负责。

第二种意见:徐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理由是:本案中被告人徐某身为汽车教练应当知道相关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中关于必须随车指导的规定,且应当预见学员洪某没有驾驶经验,不熟悉路况、车况,单独练车不能确保安全,负有制止和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义务,因忽疏大意而没有预见,直接导致另一名学员被撞身亡,他对本案的事故主观上有重大过失,客观上造成一名学员的死亡的重大事故的严重后果,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且本案中的事故发生地点是驾驶培训公司的院内,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道路”的范畴,按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21日颁布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之规定,徐某的行为只能构成了过失至人死亡罪,应当对其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第三种意见:徐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理由是:徐某身为汽车培训教练员,未随车指导学员驾驶机动车辆而发生交通事故,致一人死亡,且负事故的全部责任,其犯罪的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客体均与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相符,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现分析如下:

(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20条规定:“在道路上学习机动车驾驶技能应当使用教练车,在

教练员随车指导下进行,与教学无关的人员不得乘坐教练车。学员在学习驾驶中有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或者造成交通事故的,由教练员承担责任。”该案中徐某作为驾驶培训教练,负有随车指导,确保学员安全的义务,其主观上具有疏忽大意的过失,且造成了撞死另一名学员严某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学员洪某在学习驾驶中并不存在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故洪某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徐某对学员严某的死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1条之规定“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及第20条的规定,因此应该对被告人徐某的行为追究相应刑事责任。因此本案不符合意外事件的构成要件,第一种意见是不成立的。

(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章附则中关于“道路”的解释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本案中驾驶培训公司的院内主要是专供学员练车,设置成各种道路形式而已,一般是不允许社会车辆随意进出的,为的是确保学员练车安全,据此驾驶培训公司的院内道路应属于单位管辖范围,有着专用于驾驶学员练车的特殊性,是不允许用于公共通行的,按照这个解释事故发生地是不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道路”的。但诸如此类的非道路同样是公众经常出入的地方,在这些非道路

上行驶,违反交通法规,发生交通事故,同样会给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带来危险。同样在非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侵害的社会关系也应该是公共安全而不仅是某单个人的生命权利。而一般过失致人死亡罪侵犯的客体是特殊个体的生命权,所以第二种意见也是不成立的。

(三)《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7条已明确规定“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办理”,说明在非道路上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情况下是可以参照在道路上发生的致人死亡的事故处理,按交通肇事罪定性的,在司法实践中对非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不能生搬硬套,对案件的相关情节作全面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本案中徐某作为专业教练员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练车的情况蕴含着什么样危险以及发生的可能性,应该有超出一般人的预见能力和避免危险发生的预防能力,身份上的特殊性要求徐某理应熟知在下坡练习这项较危险的操作项目下没有随车指导学员练车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2条明确规定“ 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任何人不得强迫、指使、纵容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因此徐某的行为在主观上是有过失的,在客观上有违反《道

路交通安全法》等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并由此造成了一名学员死亡的重大事故,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正常秩序和安全,从犯罪构成上看,与交通肇事罪(《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的构成要件相符,按照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如果不按交通肇事罪处理,这对在非道路上交通肇事的肇事者来说在刑事责任的承担上是不公平的,也是违背罪刑法定原则中关于禁止作不利于被告人的解释立法精神的。本案定交通肇事罪较为合理。

上一篇:河北省新城县名人录下一篇:河北省优秀中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