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传播特点范文

2022-06-04

第一篇:舆情传播特点范文

2016年食品安全舆情传播有四大特点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1月6日发布了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分析,认为2016年食品安全舆情传播有四个明显的特点。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微生物污染成为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三大关键词,其他关键词还包括丙烯酰胺、二恶英、酵素、抗生素、生物毒素等,其中生物毒素被首次提及。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告诉记者,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的关键词前三位为:微生物、乳制品、保健食品。对比来看,微生物、保健食品仍然是媒体重复关注的热词,食品添加剂在2016年再从前四上前三。而2015年的热点行业?D?D乳制品在2016年则相对平静。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对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进行分析表明,“源头污染”已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比如“输欧茶叶含高氯酸盐”、“香港检出市售大闸蟹中二恶英超标”、“麻痹性贝类毒素”及农残、药残等,中国食品安全风险中难度最大的原料污染问题已浮出水面。

孟素荷表示,观察2016年食品安全舆情传播,有四个明显的特点:

“透明产生信任。”2016年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抽检信息的常态化发布及快速的处置,提升了风险交流的能力和水平,使食品安全从风险交流进入信息交流的可防可控状态。

主流媒体对食品安全的传播日趋专业、客观,并由此稳定了中国食品安全舆情传播的主战场,这是今年食品安全舆情关注度下跌近30%的重要因素。

部分地方媒体的养生等生活栏目中,对食品安全及工业食品的表述缺乏科学精神,有严重缺陷。“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但有些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却“无所不知”地将自己“明星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评述不专业、不准确,造成消费者的无端恐慌,并降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

第四个特点是“冷饭热炒”,主要出现在自媒体和微信圈中,将已被科学家解读的旧闻“改头换面”成食品安全的“惊天新闻”,是2016年的特点,如“速成鸡”变成“速成??”,对方便面、小龙虾、转基因等问题进行反复炒作。孟素荷认为,此类没有科学依据的“旧闻新炒”占今年热点问题的25%,也是最能影响普通百姓感受的“伪信息源”,应予关注。

据记者了解,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持续6年关注年度食品安全热点,为公众所关心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答疑解惑,同时也提出科学建议。

第二篇:雅安地震舆情传播分析报告

一、舆情综述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一场突入其来的地震袭击了四川雅安,顿时,雅安地震成为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焦点,“雅安加油!”成为社会各界发自内心的共同呼喊。为了更好地了解雅安地震时期网络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舆情传播状况和信息传播角色,地震发生后,盘古舆情对全国1000万网站和国内主流微博、SNS等数千万数据实时监测,并对地震相关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由此发布《雅安地震舆情传播分析报告》。本报告重点从媒体属性、话题内容、地域分布、时间分布、正负倾向性等多个维度,对雅安地震发生后40小时内的舆情传播情况进行梳理。

根据盘古舆情监测数据显示,雅安地震一事最先经微博曝光,此后信息量呈现爆炸性增长,自4月20日地震爆发至4月21日24时,各种相关信息已高达14767221条,其中,微博更是信息传播的主场,相关微博信息达8712157条,远高于新闻、博客和论坛。盘古舆情对所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所有信息中,正面舆情信息占比59%,而舆论最主要关注内容是救援信息。

为了了解网络传统媒体在雅安地震信息传播中的地位,盘古舆情分别从新闻网站和论坛贴吧两个角度,对传统网络媒体信息传播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新闻网站以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商业新闻网站传播的信息量最多,新华网、人民网在传统媒体门户网站中表现最佳,其信息传播数量不仅超越了凤凰网等诸多网络媒体,更直线逼近四大商业新闻网站;而论坛贴吧的信息传播量,受百度寻人服务及百度贴吧固有用户群影响,百度贴吧信息传播量遥遥领先。

由于微博在此次地震中表现极为突出,因此,盘古舆情对新浪微博实施了重点监测,并以其为代表,从多角度详细分析了新媒体在雅安地震中的传播表现。具体结论要点包括:

第一,雅安地震信息曝光后的前16个小时,尤其是最初曝光的4小时,微博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此后,信息增量开始放缓,信息总量缓慢递增。整体上看,微博信息量一定程度受民众生活规律影响。

第二,震后1小时,微博信息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微博数量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四川、重庆和广东。综合考虑实地距离、时间及人际关系三方面因素,这是由于,一方面,越靠近震区,越容易获取到震区第一手的信息;另一方面,距离震区的远近会一定程度影响用户的关心度。

第三,震后36小时,劳动力输入大省广东发出的微博信息一举超越四川,成为微博信息最多的省份。出现这个逆转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劳动力输出大省四川有很多在广东的务工人员,这些人在看到家乡地震的消息后,自然会投以大量的关注。

第四,经济、文化强省震后微博活跃度较高。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实力较强的省份,其微博用户的活跃度要高于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第五,相较于传统网络媒体,网友更多地利用微博发布求救信息。微博已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工具,由于它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性,因此,在大的突发性事件面前,它甚至可以定义为一种应灾求生工具。

第六,传统媒体逐步注重微博报道突发事件的能力,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传统媒体不仅拥有采访权,而且拥有丰富的采访经验和专门的记者团队,可以亲临现场开展新闻报道,故而其官微较网络媒体官微也更易受关注。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无疑是外界获取灾区信息最主要的方式,五年后的今天,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崛起,第一现场信息渠道已然发生改变,公民获取信息、尤其是突发事件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而雅安地震中微博等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突出表现,则是用事实证明,凭借信息传播先天优势,未来,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微博等新媒体将发挥更大的价值。

二、舆情传播概况

(一)媒体来源数量分布:微博传播数量最多,已成传播主场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盘古舆情对地震相关信息实施实时监测,截止至2013年4月21日,共监测到雅安地震相关信息14767221条,其中包括新闻信息4960000条,博客信息193246条,论坛信息901818条,微博信息8712157条。这表明,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场,在信息沟通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传播角色。

(二)信息倾向性分布:正面舆情信息最多

盘古舆情对监测到的雅安地震相关舆情信息进行内容分析统计发现,雅安地震事件得到了舆论的认可,舆情信息中正面信息数量高达7826627条,远远高于负面信息。正负面信息具体占比情况如下图所示:

(三)舆论关注内容排行:救援信息最受关注

从舆论的关注度上看,雅安地震事件中社会整体舆论表现更具人文关怀。根据盘古舆情的监测数据显示,截止至4月21日,在所有监测数据中,关于雅安地震救援信息、祈福信息和捐赠信息的数量最多,信息量分别达5171749条、3963133条和2048467条。另外,寻人信息、报平安信息、求救信息等也名列舆论关注内容排行前十位,这在以往的突发事件中较为少有。

三、传统网络媒体传播概况

盘古舆情根据信息的具体来源网站,从新闻网站和论坛贴吧两个角度对所监测到的雅安地震相关舆情信息进行聚类分析发现:

(一)新闻门户网站传播量排行:商业新闻网站活跃度较高

截止至4月21日,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商业新闻网站所传播的信息量最多;而在所有传统媒体的门户网站中,以新华网、人民网表现最佳,其信息传播数量仅次于四大商业新闻网站,不仅超越了凤凰网等诸多网络媒体,更直线逼近四大商业新闻网站。

(二)国内论坛传播量排行:百度贴吧信息量遥遥领先

截至4月21日,百度贴吧的信息传播量远远高于其他论坛,这一方面有赖于百度贴吧早已拥有了庞大的用户数量,另一方面也受百度及时开通寻人平台以及贴吧及时开通“寻人吧”等应急措施的影响,这些都会吸引用户登录百度贴吧,积极发帖、互动。

四、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概况——以新浪为例

鉴于微博等新媒体在此次雅安地震中表现突出,因此,盘古舆情集中针对微博信息进行了重点监测。考虑到新浪微博的代表性,本次分析将抽取自4月20日8时至4月21日20时,即事发后36小时的新浪微博信息作为样本进行针对性分析。

(一)微博信息1小时传播路径

据盘古舆情监测数据显示,4月20日8点02分,雅安发生地震后,国家地震台网官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于1分钟后发出微博,不过当时其并未能确定雅安地震的震级;4分钟后,四川当地媒体成都晚报在媒体内最先发声;5分钟后,陆续有震区网民发布微博信息;6分钟后,首个全国性媒体新华网发布地震消息;12分钟后,国家地震台网确定震级;18分钟后,军方成立抗震指挥部并采取应急行动;27分钟,公益组织壹基金关注雅安地震事件并采取筹款救灾行动;58分钟后,国家高层关注此信息,启动三级救灾响应„„

短短的1小时,微博快速并广泛地团结起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网民、灾民、地方媒体、全国媒体、军队、武警、公益组织、国家高层,全都参与到雅安地震应急事件当中,在微博等新媒体出现前,如此迅猛的响应速度,几乎难以想象。而正是由于这种快速相应机制,为后续的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从而令更多的人有了生还的可能,令灾害的破坏力一定程度得到削减。

(二)微博信息36小时传播趋势

盘古搜索对监测到的震后36小时新浪微博的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第一,在4月20日,雅安地震信息曝光后的前16个小时,尤其是最初曝光的4小时,微博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第二,微博信息量一定程度受民众生活规律影响,如17点到19点的晚饭时间,微博数据量相对其他时段较少,凌晨1点到5点的睡觉时间,微博数据量最少,随着新的一天生活的开始,微博数据量又出现回升;第三,由于雅安地震相关消息在20日已经得到爆炸式释放,因此,4月21日,雅安地震微博数增量开始放缓,信息总量缓慢递增。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不同地区不同时段微博信息传播情况

盘古舆情分别针对国内34个省级行政区域及海外共35个地区,在雅安震后1小时和36小时的微博数量表现进行了统计,发现:

1、震后1小时,微博信息呈现一定的地域性

如图所示,雅安地震发生后1小时内,微博数量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四川、重庆和广东。这是由于,综合考虑实地距离、时间及人际关系三方面因素,一方面,越靠近震区,越容易获取到震区第一手的信息;另一方面,距离震区的远近会一定程度影响用户的关心度,因而,作为震区的四川在地震发生后微博信息量最多,重庆次之。

2、震后36小时,劳动力输入大省后来者居上

震后36小时,广东发出的微博信息一举超越四川,成为微博信息最多的省份。出现这个逆转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广东则是劳动力输入大省,而四川劳动力输出大省,广东省内极有可能有大量的四川外出务工人员,而这些外出人员在看到家乡地震的消息后,自然会投以大量的关注,甚至积极投入到寻亲队伍当中。

3、经济、文化强省震后微博活跃度较高。

无论是震后1小时,还是震后36小时,可以看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实力较强的省份,其微博用户的活跃度要高于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四)微博关注内容排行:求救信息占比大

盘古舆情对所监测到的新浪微博内容进行了内容分析,发现排名前三位的微博关注内容分别是:捐助信息、求救信息和雅安地震实况信息。相较于舆论总体关注前三位的救援信息、祈福信息、捐赠信息,网友更注重利用微博发布求救信息。显然,微博已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工具,由于它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性,因此,在大的突发性事件面前,它甚至可以定义为一种应灾求生工具。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捐款捐赠信息,无论是在微博中,还是在社会舆论整体中,都是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五)top100热门微博话题分析

截止至4月21日,盘古舆情新浪微博对所监测到的新浪热门微博top100进行内容分析,结果显示:100条热门微博中,仅有3条非雅安地震信息,其余97条均为雅安地震相关信息,可见,雅安地震在短时间几乎吸引了全国社会各界的集中关注。经过对着97条雅安地震信息进行分析发现:

1、微博属性分析:意见领袖微博最多,媒体官微次之

如图所示,在97条雅安地震相关新浪热门微博top100中,意见领袖发布的微博上榜数量最多,其次是媒体的官方微博,这说明,已经有越多越多的媒体注意到互联网时代微博等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此次地震中,政府机构的官方微博上榜热门微博的仅4个,远低于普通的草根网民,未来,政府机构利用官方微博发布信息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2、媒体官微分析:传统媒体官微更受关注

上榜新浪热门微博top100、指向雅安地震、由媒体官微发布的微博信息共有25条,其中,由传统媒体发布的微博数为19条,占比76%,网络媒体发布微博数为6条。相较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不仅拥有采访权,而且拥有丰富的采访经验和专门的记者团队,可以亲临现场开展新闻报道,公信力相对较高,因此,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由传统媒体发布的官方微博更易被网友所关注。

第三篇:浅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应对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情对司法工作包括检察工作的影响力明显加大。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3.3878.7%经常上网浏览新闻,在网络应用中排名第二位。显然,三亿多的中国网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舆论监督力量。基层检察院处在执法办案第一线,是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因对某些案件介入不及时,处置措施不当等原因,被网络关注,可能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如何研判和应对网络舆情,及时有效地正确引导,消除网络舆情危机对检察机关的负面影响,在网络监督下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是基层检察机关必须深入研究、正确对待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舆情的现状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于社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或简言之为网络舆论和民情。

2009年1月,《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进行网上调查,参与调查的网民有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据此,《人民日报》评论指出,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如“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长抽天价烟”、“云南躲猫猫”事件、“湖北邓玉娇事件” 、“贵州瓮安事件”,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网民意见铺天盖地,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趋势。这些都对司法检察机关办理个案形成了很大的网络监督压力,有的甚至成为促使相关部门下决心研究解决类似问题的契机和推手。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是突发性:由于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简单直接且身份隐蔽,网民能够快速、大胆地发表意见,呼唤声援,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力量,以期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因此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事先没有征兆。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二是破坏性:检察机关网络舆情危机往往会引发社会大众与检察机关、执法人员在观点甚至行动上的剧烈冲突。

三是紧迫性:检察机关必须对即将或者已经发生的舆情危机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防止事态的扩大,减少损失。

,我国检察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二个问题:一个是认识不到位,观念落后。一些基层检察院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网络舆情不关注,特别是对涉及本机关和当地党委政府形象的舆情不能引起应有的重视,认为网络舆情与自己无关,错误地认为虚拟的东西不值得关注;二是缺乏处置预案,一旦发生舆情束手无策。有的基层检察院对网络舆情工作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对可能引发涉法、涉检信访的群体性事件、苗头性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对如何处置突发性重大事件没有制定处置预案,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急情形,不知如何下手,难以应对,不能及时地引导和有效控制事态发展,负面影响难以及时消除。

三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建议

新时期,检察机关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动态,不断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牢牢把握政法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自身下手,要在检务公开上下功夫。 一是加大公开力度。认真执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民检察院“检务公开”的意见》,凡是与检察职权相关而又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都应当公开。

二是创新公开形式。借鉴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多形式接受人民群众来访,邀请人民群众参观,主动公开检察机关工作职责、办案流程等不涉密的事项和程序。

三是丰富公开载体。突出抓好检察门户网站建设,把检察门户网站建设成为征求意见、网上受理、在线交流、咨询问答、网上展览等多功能有序整合的统一平台,切实加强检察机关、检察干警与人民群众的互动交流,进一步畅通检察机关接受监督的渠道,并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矛盾,理性合法表达诉求,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权威,不断拓宽人民群众了解检察工作的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二)增强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舆情意识,树立正确的舆情观念。

长期以来,在部分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观念中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与媒体打交道是宣传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对一些突发事件反应迟缓、被动应付、危机公关意识缺位。由此,往往造成恶性循环,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

要有正确的舆情观念,包括堵不如疏,盖不如开,被动不如主动,事后救火不如事前防火。对于舆情危机事件,要更新观念,争分夺秒抢发突发事件新闻稿。先上网,后见报。先简报,后详报。占领网上发言主动权和主导权。

(三)加强正面引导,平息舆论风波。

面对网络舆情,不可束手无策,最要紧的是直接面对网民,把已经了解和可以确定的事实真相、正在采取的措施、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员的态度予以公布,只有让真相站出来,占领舆论的制高点,才能防止流言蜚语,变被动为主动。对重大舆情要适时跟踪,及时公开事件调查、处置情况,不给滥加猜测留有空间。应当允许社会大众对事件的进展和查处结果进行监督,对舆情进行疏导而不是封锁,一味地回避只会让小道消息、社会谣言占据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对舆情及网络事件应当更宽容,允许民众以一种更主动的方式参与到司法监督中来,反而有利于促进问题的实质性解决。

(四)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

详细而周密的预案,保证了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危机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危机化解。

(五)要在总结经验教训上下功夫。

要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提升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接受网络监督、提高执法公信力的能力和水平。网络时代带给检察机关的,是无孔不入的监督,只有严格执法,让群众满意,才不会产生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是新时期的新问题,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理性、配合、文明、规范执法的理念,进一步深化检务公开,加强涉检信访的源头治理和妥善化解,切实提高执法公信力。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矛盾,理性合法表达诉求,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篇: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特点及作用

——以“李刚门”为例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政治生活方式。网络舆情以其独特的优势和时代特征,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着网络监督的作用。本文以“李刚门”为例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及现状,探讨网络舆情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李刚门

网络群体

网络监督

民主政治

社会和谐

人民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登陆河北大学BBS获悉,10月16晚21时40分许,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被撞一陈姓女生于17日傍晚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经紧急治疗后,方脱离生命危险,现已转院治疗。据目击者陈述:肇事司机撞人后,依然若无其事开车至教学楼接女友,后被保安和追赶而来的众多学生拦下,并被警方控制。当保安和学生勒令肇事司机下车时,肇事者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 紧接着几天,围绕着“我爸是李刚”、网友展开了人肉搜索,有网帖表示,李刚为保定市某区公安局副局长。在保定市,李刚名下有2套房产,李启铭名下有3套房产。网帖明确指出了5套房产所在位置:第一套是南市区地中海别墅3栋D 01,系一套4室2厅豪宅;第二套位于南市区“钻石嘉园”;第三套位于阳光北大街“格林漫都”;第四套为商铺,位于保定市高新区银杏路357号,面积为80平方米;第五套为保定市朝阳路59号中银大厦8层,为一套三房两厅的商住楼。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

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群体是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复数个人的集合体”。网络群体是指通过论坛、社区以及博客临时组成的、松散的、事先未通谋的群体,他们往往是针对当下社会热点或自己兴趣爱好所组成的一群网络人。网络舆情是指网络群体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包括政治发展、经济建设、文化事业、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内容在内的国家和社会事务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的一种社会活动。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 网络舆情群体的年轻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15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我国4.2亿网民队伍中,10岁以下的网民占1.1%;10~19岁的网民占29.9%;20~29岁的网民占28.1%。也就是说,近60%的网民年龄在29岁以下,网络群体日益年轻化。他们特立独行、对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具有强烈的爱国心也有着独特的爱国方式、对待权威不会盲目的认同,却更容易相信所属群体中意见领袖的意见。在李刚门事件当中,年轻的大学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对死者的同情,对“官二代”的痛恨,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为死者讨回公道。自然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他们得以将自己的观点展现,同时对待不同的意见加以强烈的排斥与批判。

2、网络舆情的快捷性和高效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的监督平台已经得到广泛的提升,从新闻媒体、博客、论坛、电子邮件到各大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再到个人维权网站甚至是专门舆情监督网站,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广泛的交流舆论空间。 事件发生几天之内,诸网民对此事进行一系列的追踪,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各种形式将信息公布于互联网上,及时、便利、充分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一时间各种与此相关的事件被牵扯出来,李刚门的详细过程,李刚的真实身份,李刚的家产,同时被卷入的还有事故地点河北大学校长王洪瑞,方舟子微博曝新语丝连续发文揭露王校长的两著作和博士论文均为抄袭之作,当然还有河北大学的“封口门”,“保研门”。这些信息在网上公布之后,以最快的速度随时岁地传递,从而使相关事件暴露在广大的公众的视野之下,广大网民能够随时了解事件的发展动态,并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从而使得网络监督不仅低成本、便捷、而且快速、有效。

3、 网络舆论的匿名性。

开放的网络平台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发表看法,每个人都着自己的ID却不足以使其他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网络舆情是在网络特有的自由性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所有网民都能在网络虚拟化的环境中自由地参与到整个过程当中,网友可以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任何意见基本上均可随时公开,那些过激的、甚至带有人身攻击色彩的言论也很少受到众人指责,即使受到指责也不能造成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影响。强大的网络舆情最终在群体的作用下得以形成,最终事件和相关的人物被推倒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

4、 网络舆情的平等性与广泛性。

网络是一个无视社会等级、每一个网民都是平等的主体,他们不受宗教信仰、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财产地位的限制,也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允许质疑、批评公众事物的公共空间,普通民众能直接参与到公共事物的管理中来,网络舆情主体的充分参与及舆情的交互让网络民意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15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队伍已发展到4.2亿人次,这一数字表明一个强大的网络参与群体;同时网络舆情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5、网络舆情的其他特点。

网络舆情还具有情绪性、非理性、群体极化性、意见领袖性等多种特点。网络舆情是网民对客体的的一种情绪表达,他们是网络群体因为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或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以强烈或者有攻击性的言论或行为方式来介入政府管理或着对于政府管理、决策发泄不满的情绪。当然这也带有很强的非理性,在李刚门事件中,愤怒的网民对于李刚父子群起而诛之,当有人提出李刚的口碑还不错,李启铭为人低调不张狂时又引起网友的抵制。

二、网络舆情在我国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已成为重要的民意表达方式,成为影响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媒介,因此构建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网络监督已成为推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渠道。

1、 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意,对于政府机构大政方针的取向有重大的影响,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平台。 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就预言:“信息的急速即得创造更深层次的民主”。民主的真谛在于让有利益相关的人能够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让没有利益相关的人能够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真知灼见。随着网络群体的广泛参与,以及它的隐匿性、自由性、宽容性与及时性等特性,推动了公民与政府官员的直接对话,及时表达对公共事务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分量。网络缩短了实现民主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代议制民主的不足,使民主向更深层次发展,更能向社会基层开放,从而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由于互联网的成本较低、开放性和交互性,为公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舆论空间和平台,网络舆情使公民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发言权,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2、 网络舆情有力的推动和促进司法公正,和政府的反腐倡廉建设,更有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 李刚门事件本质上是弱势群体农民、大学生与官员的抗衡,中国流传一句古话,官官相护,民斗不过官 。随着网络的出现,网民凭借网络的特点,基于基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蛮横势力的仇恨,对一系列的事件进行深入的探讨,疯狂的传播与此事件相关的信息,坚定每一个网民的信念和决心,对政府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公平的处理此事。李刚门事发后不久,河北省高层领导在唐山召开紧急会议,要求相关部门彻查此事,从事故的整个过程,河北大学校长的抄袭门事件到李刚的不明财产来源,使得此事得以迅速的解决。

网络舆论监督拓宽了信息化时代反腐倡廉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的形式和空间,增强了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的效果。丰富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多姿多彩的信息形式,有利于增强舆论引导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极大地拓宽了反腐倡廉舆论引导工作的空间,扩大了舆论宣传的覆盖面。同时通过网络公开腐败案例,起到了强烈的警示和震慑作用,有助于减少腐败行为。从而推动政府的廉政建设,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三、网络舆论的完善和管理

1、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正确引导网络监督的行为。 随着李刚门事件的兴起,一时间“我爸是李刚”成为最热的网络流行语。“不是每个爸爸都是李刚。”撞人恒久远,李刚永流传。“此情可待成追忆,只因我爸是李刚。”“给我一个李刚,我能撑起整个地球。”网友造出的句子,从古诗词到现代诗、打油诗,从名言警句到绕口令、广告词,从古龙武侠小说版到小月月版,应有尽有“李刚事件”已经演变为娱乐和恶搞事件。

网络监督在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弥补了我国体制和法律制度的不足,因此应该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使广大网民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从而形成一种有序的、融洽的网络环境。选择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和方式,奖罚分明,是网民坚持正确的态度,宣传自由平等、客观公正的监督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德,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的稳定。

2、 制定和完善涉及网络言论自由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网民的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受到个人认识水平的局限。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在网络曝光后,网民往往群情激愤、反应强烈,在短时间内掀起舆论讨伐的高潮,当然会夹杂一些偏激的言论、极端的观点甚至是恶意的诽谤。因此,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网民的言行,促进网络的民主、规范和安全。

参考文献:赵银月 :《试论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双层作用》

庞超、王岩:《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网络监督》

李梦莹:《试论民间网络反腐》

王丽丽:《网络群体传播特点分析—以“家乐福事件”为例

詹姆斯:《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

吴天昊:《由网络谈民主》

第五篇:舆情监测的含义、特点及其意义丨捷讯安

什么是舆情监测

舆情监测是指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舆情监测的特点

行业化、服务化是舆情监测分析的发展趋势,将文本分类、文本聚类、文本摘要、倾向性分析等结合语料库和知识库,建立基于SaaS模式的舆情语义分析基础设施,可更好的实现人机结合,提高舆情研判的准确率。图灵舆情在定制化舆情监测服务平台背后,加入了人为跟踪、审核、推送服务,弥补了机器单独工作的缺陷,确保舆情监测工作更及时全面进行。

舆情监测的流程

具体到不同的企业的网络舆情监测的流程可能不一样,但是大致都是三个部分: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此步骤主要是确定好监测的目标网站和过滤关键词。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这个可以通过例如舆情监控系统之类的技术,在第一时间大量来采集、汇总各种互联网上的信息。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重要经验。

舆情监测的意义

公共危机事件爆发时,犹如以石击水,相关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引起群众的广泛关注。

一些非理性议论、小道消息或负面报道常常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普遍的危机感,甚至影响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影响到消费者对某一企业品牌的认同。如不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分析和应对,会造成难以估计的后果。所以关注行业敏感舆情对于相关部门和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目前大部分部门和企业的舆情监测和管理工作主要靠人工来完成。这样负责网络舆情监测任务的部门和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人工进行舆情监测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如:

1、舆情收集不全面

2、舆情发现不及时

3、舆情分析不准确

4、信息利用不便利

因此,经常出现涉及“与我相关”的舆情信息已经在网上快速传播,一些非理性和不切实际的信息传播开来,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或者通过其他部门得到反馈,甚至领导都知道了,但是我们负责舆情监测的人员却毫不知情,失去了第一时间获取和掌握舆情,进而进行及时处理的时机;舆情事件发生以后,我们也缺乏有效的舆情分析手段,无法提供定性定量的数据用于舆情分析研判;目前完全靠人工进行舆情信息的收集和上报,费时费力效果不好,也无法提供更加有用的舆情统计分析数据,为领导提供辅助决策服务。 在新的互联网形势下,面对这样的困扰,需要借助互联网舆情监测工具,及时监测、汇集、研判网上舆情,引导舆论方向,化解危机舆论。跟踪事态发展,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快速应对处理,变被动为主动,使网络舆情成为领导和相关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利用舆情监测系统平台,配合相应的舆情工作机制,听取百姓心声,接受百姓意见建议。树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意识。

由湖南友诚科技公司成立的捷讯安监测云平台就是这样一款互联网舆情监测工具。

捷讯安网络舆情监测云平台(hnyct.cn)利用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全文检索技术,对境内外网络中的新闻网页、论坛、贴吧、博客、新闻评论等网络资源进行全网采集、定向采集和智能分析,把互联网读薄,读透。根据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定向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从而帮助用户及时掌握舆情动向,为领导和舆情工作部门提供信息参考和决策支持。

捷讯安网络舆情监测云平台通过输入关键字监测指定网站,可以监测新闻网站、论坛、博客、微博以及国外媒体网站等;监测后的信息,可以在舆情服务平台中管理、导出简报、生成图表等,为用户全面掌握互联网舆情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快速、准确、全面、分布式,是本系统的特点及优势。第一时间监测到互联网上的舆论信息,是本系统的根本任务。

捷讯安舆情监测中心

国内最好的名人口碑分析、企业品牌监测、大数据统计分析产品,捷讯安你的选择没有错。网络报道掐指知,与我讯息第一晓。

上一篇:应收帐款管理范文下一篇:一日活动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