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学术工作总结

2022-12-05

无论是刚进职场的我们,还是成长路上的奋斗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积累经验,吸取他人与自身的教学,优化自身的工作方式。在长时间的工作下,我们自身的工作水平,有着显著的提升,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吧,用于记录与反思自己的工作情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教师学术工作总结》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高校教师学术工作总结

试析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论析

试析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论析 代写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 学术不端 学术道德规范 教育机制

论文摘要:为了防范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教育应该结合社会现实和师德教育来进行。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包括基本学术法律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项目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的教育。同时,应该注意形成有效的教育机制,实现教育的改进创新以及建立教育引导与制度保障相结合的机制。

中国高校有少数教师在学术研究工作中违背学术道德规范,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影响了高校学术声誉,其“低投人、高收益”的特点导致了学术上“劣币驱逐良币”和“马太效应”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学术进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我们的学术制度体系不健全有关,也与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不足有关。“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必须要在高校教师中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以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支具有强烈学术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研究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

一、商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方式

学术道德规范是学术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既包含学术内在伦理要求,也包含基本学术规范要求,是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然而,我们在高校的师德教育中,对于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却是个弱点。因此,高校主管机构和各高校应该重视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工作。在工作中,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以便取得良好的成效。代写教育论文

1.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教育的方式。高校教师也具有社会人、经济人的属性,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教育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教育。当前实行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一场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化。市场经济功利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一方面激发了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人们的私欲膨胀,导致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想蔓延。应该说,当前高等学校出现的学术泡沫、学术不端愈演愈烈现象,恰恰是社会上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在高校教师身上的集中映射。因此,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认识到市场经济特性给学术研究领域带来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商品交换法则和功利主义观念,防范信念迷失和道德滑坡;要教育教师淡看获得名利和荣耀的结果,而着重审视获得名利和荣耀的过程;要鼓励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宁静致远,走内涵开掘、科技创新之路,而不能急于求成,走外延拓展、低水平重复之路。

2.结合师德教育的方式。师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思想观念、职业精神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是师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结合师德教育来进行。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自觉维护学术界良好的社会形象,努力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于人民群众,回馈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尊重;要置身于科教兴国的伟业之中,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要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要通过教育,努力使高校教师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

代写教育论文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的教育。

1.学术道德教育。第一,进行学术道德精神的教育。学术道德是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为保障其学术活动的有效、有序与健康的社会目的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进行经常性、有组织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使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追求成为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要把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品质的要求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学术道德诉求,促使严谨学风的回归和科学精神气质的重塑。要通过广泛深人的学术道德教育,使高校教师在致力于学术科研工作时明辨是非,树立以创造性的学术研究为荣、以投机性的学术研究为耻的道德观念;通过道德塑造,形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第兰,进行学术诚信教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社会与学术机构、学术人员之间存在的“委托一代理”的契约关系也需要信守和践履承诺。诚信在学术研究活动中既具有认知的意义,又具有社会道德的意义。西方许多大学深刻地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意义。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术章程《前言》中写到:“普林斯顿大学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社区,这一社区拥有丰富的知识、技术与信息资源,可供师生们共同追求学术兴趣„„从各个方面来讲,诚信是这一知识分子社区的核心道德。”

国内许多大学以前对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在必须要加强。我们应该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中设置有关科研诚信以及科学家和工程师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在青年教师岗位培训中进行诚信品德和“科学研究伦理”的教育。要通过网站、宣传短片和定期出版科研诚信刊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来培养和督促学术诚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

2.学术规范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包括学术法律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项目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于学术法律规范:要使教师通过了解《著作权法》、《专利法》等学术研究的相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学术法律意识,承认并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钻法制的空子。同时使教师了解国家有关部委颁布实施的学术规范的文件,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并在学术研究中严格遵守以上规范的原则、精神和具体规范。

关于学术引文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学术论著写作中引文的原则和正确方式。了解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不得将未查阅过的文献转抄入自己的引文目录或参考文献目录中;引证内容不得构成创造性作品的主要部分或核心内容;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等等。

关于学术成果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要教育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充分尊重和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注重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研究方案;要了解学术成果不应重复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出处;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

关于项目研究规范:要使教师了解项目申请时的真实性要求与项目研究规范,认识到申请课题只重视“拿到”而不重视“完成”项目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在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应该依据包括项目申请书、计划任务书与项目预算书等正式承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约定的义务;在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所有的科学研究活动应该严格遵守目前科技界公认的行为准则。

关于学术评价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学术评价的基本运作程序,以及学术评价中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求;了解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了解学术评价中的同行专家评审制、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等的内容和实施办法。

三、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努力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将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纳人学校校风建设的整体工作之中,进行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要经常开展以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轮训,并使其制度化。要充分利用高校各种资源,以多种渠道和途径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力度,营造教师严格自律的良好学术道德氛围。

其次,重视教育创新。应该在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过程中力求实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和载体创新。例如,在互联网时代要注意建设学术评论的网站,以提供有关学术道德专题学术讨论会的内容、重要的学术报告和论文等,并在网上广泛讨论不同学科领域在学术伦理道德方面存在的特殊问题,深人分析各种介于不端行为和合理行为之间的案例。代写教育论文

第三,教育引导与制度保障有机结合。只有把教育引导与制度保障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保障贯穿于学术伦理教育与学术规范教育的全过程,才能逐步构建起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为此,高校应该组织全体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广泛参与讨论修订相关规章制度;要分学科建设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类(研究方法、工具书介绍、研究规范、研究现状)课程,编发学术规范细则和典型案例;要在教师上岗培训时,进行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高校只有有效形成了教育引导与制度保障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机制,才能真正使教师将学术道德规范自觉地内化为自身科学活动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

第二篇:山西省高校教师、实验系列晋升高级职务学术答辩规则

(2011年)

http://

2011-5-19

一、参加答辩人员范围

凡参加我省高等学校晋升(含转评)教授、副教授(含高讲过渡副教授)、高级实验师和全省实验系列高级实验师任职资格评审者,不论学校有无评审权,一律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学术答辩。答辩成绩当年有效。

二、参加答辩须提供的材料

1、填写答辩书一份。申报答辩的学科必须与申报评审的学科一致,不能随意变换学科。

,用A4纸打印

2、任现职期间或近5年来的学术工作总结(字数不超过2000字)2份。学术工作总结要点可填入答辩书相关栏目。

3、提交两篇任现职以来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代表本人最高学术水平、最新研究成果并与本人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原刊物各一本(须附网上检索页并加盖学校审查印章),论文各复印2份。参加上答辩未通过者,再次答辩时须提交新发表的 论文,否则不予接收申报答辩。

4、答辩论文要求。申报教授职务的,须提供国家级刊物论文1篇,被SCI、EI收录的请附收录检索证明。申报副教授以上职务提交的论文,必须是发表在正刊上(发表在增刊、专刊或特刊的不算);发表在高校学报上的论文,其学报学校不能低于本校层次。未公开发表的论文、用稿通知、清样和以前晋升职称使用过的论文一律不能作为答辩材料。

提交的答辩论文不要用综述性和教研教改性的文章,要有反映自己专业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否则评委无法对专业水平做出评价。晋升教授者主要讲本人研究方向的前沿动态,避免将学科发展动态与自己的研究成果相分离。高职高专晋升副教授人员,综述性和教研教改性的文章只限一篇。

答辩结束后工作人员当场将论文刊物原件退还本人。

三、答辩时间

答辩时间为30—50分钟。前5-10分钟简要介绍本人近5年学术研究情况,包括本人学术研究进展情况及研究成果在本学科所处的位置,解决了哪些理论实践课题,对本专业学科前沿动态掌握情况;本人答辩论文的主要学术观点及学术创新、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成果。中间时间回答提问,后10—20分钟点评、辩论。 答辩形式

1、答辩采取公开形式,允许参加答辩人员及其他人员旁听。答辩者回答问题结束后,评委当场进行点评。

2、答辩以问答为主,可多次随机提问,通过答辩考察了解答辩者学术水平的高低、论文的真伪,衡量答辩者的教学科研成果在所从事专业领域内的学术位置和作用。对学术上有争议的观点,答辩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可将各自的意见写成书面材料呈交高评会裁定。

3、为了维护答辩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欢迎答辩人员对答辩工作进行监督,如发现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者,可向省教育厅职称办举报。

五、命题

评委本着便于直接交流,又利于考察答辩者学术水平、能力的原则进行命题。答辩题目应涵盖专业知识和考察创新能力等内容。评委根据答辩者提交的论文和总结,在此范围拟出3道答辩题,答辩者从中选择2道题回答。

六、评分标准

答辩成绩实行百分制,论文、科研学术水平评价占总成绩的40%,答辩成绩占、合格(60-84分)、差(60分以下,不60%。答辩总成绩分为三档:优(85分以上)含60分)。为了体现公平,按学校类别和晋升职务分类排队。

1、学校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本科高校,第二类为高职高专和成人高校。 、高讲过渡副

2、申报职务分为三类:教授、副教授(副研究馆员、高级实验师)教授。

评委根据答辩人的水平赋分后,再根据本人所在学校类别和申报类型按优秀、合格、差(不合格)3:6:1的比例进行排队、确定名次。按得分高低,优秀比例不得突破30%,差的比例不得低于10% 。答辩成绩通知学校。

七、结果使用办法

答辩结果提交高评会作为评审的主要依据之一。

1、凡答辩没有通过的不能参加申报评审。答辩成绩刚达到合格线,且学术水平、工作业绩较差者,在评审时学科组一般不向评委会推荐。

2、破格晋升的答辩成绩必须为优秀。

八、答辩人员注意事项

1、凡参加答辩的人员,答辩时不得携带任何讲稿和提纲(对个别学科晋升人员需使用投影(PPT )演示本人学术研究成果的,请提前告知工作人员准备)。

,本人从

2、答辩之前,答辩人首先作自我介绍:本人姓名、所在学校、院(系)事的专业及研究方向,所授课程名称和申报职务。外语专业用外语答辩。

3、按时到达指定答辩地点候答,不到者按弃权处理。

4、进入答辩会场人员要及时关闭手机。

5、候答辩或旁听时,不得在会场随意走动、交头接耳、对答辩人评头论足、发出任何声响,以免影响答辩人现场发挥。

6、不能到答辩评委成员休息处找人,影响评委的工作和休息。

7、凡有违反上述纪律者,经劝阻无效,取消其答辩资格。

第三篇:学术道德建设论文高校道德建设论文

高校学术道德建设要素分析

摘 要:高校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学生和学校等三个要素的状态和作用在这项系统工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承担教学和研究的双重责任,应该做到发现和传播真理、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并承担维护学校声誉的责任。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素质有待提高,应该正视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改进学校的学术道德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制度体系中,对教师和学生作用最突出的是学术制度,应该完善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提升学术权力的地位。

关键词:学术道德建设;教师;学生;学校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形式和特定功能的系统,每个要素都处于系统的一定位置上发挥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系统的性质。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一所高等学校就是一个系统,所有高等学校就是一个系统的集合、一个更大的系统。在高校系统中,教师、学生和学校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三个基本要素,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理所当然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学生和学校等要素的状态和作用在高校学术道德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的责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

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他们直接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shils)曾指出:“所有的大学教师都要恪守教学、研究和服务上的基本责任。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大学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必要条件,而大学教师个体都有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些任务„„然而,如果一名大学教师未能做好上述任何一项工作并且表现出了对它们的不尊重,那么他就违背了自己的责任。”①按照希尔斯的观点,高校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科学工作者,其特殊责任包含教学和研究两个方面。从实质上说,教学和研究都是为了发现和传播真理。高校教师应该牢记自己重要的、与众不同的使命,在一切教学和研究领域中维护真理,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尊重真理。高校教师真正需要关心的事情是,在教学中提出的或者在研究中得出的陈述应该尽可能真实并立足于系统收集的证据和经过分析的论据,应该考虑到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状况。假如一名高校教师把一种缺乏可靠证据的观点、一项尝试性的假说当做确凿的真理加以讲授,或者在他的研究报告中故意地、轻率地对其观测结果进行虚假的描述,那么他就严重地违背了自己的责任。

高校教师应该正确处理教学与研究的关系,认识到教学如果得不到研究的支持就会丧失活力。只有积极地扩充知识并且将知识运用于

教学之中,才能使教学保持活力。由此,高校教师开展研究工作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但这并不意味高校教师把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研究方面。如果一名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研究成果是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获得职务晋升和赢得社会声望的依据,把从事研究当成自己的头等大事或唯一职责,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变得漠不关心,甚至有意逃避教学任务。因此,应把教学和研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达到教学和研究责任二者在高校教师身上的有机统一。

高校教师应该以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教育、感染学生,以尊重和认真的态度对待学生,竭尽全力向学生传授真实的知识以及获取和评价知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术上的疑问和困惑。“成功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学到一门学科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并且以此来改良他们的人性和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富有成效的培养,高校教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履行了相应的道德责任。

高校教师还需要为自己任职的学校承担责任,应该尽职尽责地维护自己学校的形象和声誉。事实上,学校不仅是学生的母校,也是教师的母校,是教师在学术上获得支持和培养的学术家园,理应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爱、尊重和忠诚。“一所大学在其他大学当中和在整个社会上赢得的好名声可以维护其成员的自豪感,并且为他们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正因为如此,大学教师不应该去从事那些不光彩的、轻浮的或者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以免让自己的大学在学术界和整个社会上蒙受耻辱。”③

没有任何一种职业能够免除基本的道德责任,“学术道德是拥有大学教职的人士所负有的责任的总和”④。学术道德是真实存在的,每一名高校教师在获取和传播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活动中都承担着一定的道德责任,对于自己的学科、学生和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义务。长期以来,我国广大高校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胸怀对真理的虔诚和敬畏,彰显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理念,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持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赢得了整个社会的广泛肯定和赞誉。但是,目前个别高校教师仍然存在无视职业要求、忽视教学和学生、育人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以及功利思想严重、治学态度浮躁、学术行为不端等问题,这使得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高校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是兴校强校之根本,同时也是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真正形成高尚的师德和教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的素质

从被揭露、被曝光和被查处的事件来看,近年来我国高校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呈现两极分化态势:一方面是当事人的职务、职位和学衔越来越高,个别教授、博导、校级领导乃至院士等都名列其中;另一方面是在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中学风不正问题比较突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规、违纪现象。因此,必须加大学校的工作力度,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养成良好学风,增强诚信意识。

研究生是最具创新潜力的学生群体,是学术事业的后备队伍,是

未来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的关键环节,其学风、素质、道德水准应该受到格外关注。目前在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问题经常出现,诸如在课题研究和成果发表过程中,抄袭、剽窃、侵吞或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及注释,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或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一稿多投或改头换面重复发表等不良现象一再发生。一些研究生甚至错误地认为,如果一稿两投或多投没有造成两发或多发的话,也就不属于违背学术道德行为。还有一些研究生对待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耐人寻味。不久前记者的一项调查表明,“39%的博士生认为学术不端‘值得同情’,23%的人表示‘可以原谅’”⑤。

这种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认真反思。一般说来,研究生的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等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又不乏内在主观因素的驱使。或者说,我国学术界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学术政治化”和“学术经济化”、学术共同体内部激励机制的功利化和约束机制的软弱化等异化现象以及个体的学术价值取向的偏离和学术目标追求的迷失等,直接或间接地共同造成了一些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和蔓延。尽管如此,我们仍必须正视和剖析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它与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具有更直接和更密切的关联。

从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来看,一些学校无论是培养方案还是课程设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仅重视学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术道德教育的

倾向。有关研究生的学业评价内容和标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往往只注重其是否修完了必要的学分、发表了规定数量的论文以及学位论文是否能够通过评审以及取得怎样的答辩成绩,而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的高低既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也没有进行相应考察的具体措施。几年前有学者针对教育的整个过程指出:“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哪个环节对学生进行过科学道德教育、知识产权教育,有谁告诉过学生和科研人员在科研中应注意的道德问题是什么,又有谁向学生分析过科研作假行为,并告诉他们应当如何做一个诚实的科学家?”⑥这种情况导致许多学生甚至到了研究生阶段,仍不清楚何为引用、参考、抄袭等一般常识。事实上,长期以来所谓的“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往往只是响亮的口号和美好的愿望。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普遍重“智”轻“德”、忽视学术道德培养的后果,必然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的欠缺和自律、自控能力的不足,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也就自然难以避免。因此,正如徐匡迪所说的那样,“诚信教育、做一个诚实的人的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小平同志在1989年曾说,我们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到目前为止,虽然教育不是最大的失误,但还是没有走到完全正确的道路上来”⑦。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学术性,这种学术性不仅体现为研究高深的学问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也体现为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这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统一。因此,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既是正确的、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学术道德教育应该通过有组织、

有计划的方式进行,使受教育者逐渐接受正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学会对自己的学术形象负责并尊重别人的学术成果,并内化为自己的学术良心和良知,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纳入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之中,形成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教育引导和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些措施都将对我国高校的学术道德建设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学校的制度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高等教育的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当前,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而着力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则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高等学校对于其成员来说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是为学生成为专门人才和教师取得学术成就提供学术支持的源泉和开展学术活动的环境。所谓“一所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被真切地感受到的物质的存在,它还是一个可以对它的所有成员起到督促作用的非人格化的集

体„„它是一个可以规范其成员的态度和活动的模式”⑧。“大学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也不是为了管理,而是为了各种意义上的学术。”⑨换句话说,高校既不是经济实体也不是行政机关,而是一个学术集体,是一个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尊重和加强的模式。它有自己的价值目标、精神传承、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行为规则,学校的制度体系成为学校正常运行和发挥其职能的制度保障。

在学校的制度体系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活动影响最直接、作用最突出的无疑就是学术制度。简单地说,学校的学术制度是用以处理学校中各种关系、调整其成员从事学术活动的有关规定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发挥着规范和制约、激励和导向等功能。如果学校在对待教学与研究的政策方面存在错位,使研究受到高度重视,把研究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和职务晋升的硬性指标,而不是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那么,教师不潜心教学、不乐于教学,回避承担教学任务、消极对待教学工作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因此,学术制度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在学校的学术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学术制度中,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学术离不开评价,评价是奖励的基础,学术活动的有序开展和良性运行必须以客观、公正、学术贡献和学术承认的一致性为前提。任何评价和奖励的实施都离不开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否科学直接制约着评价和奖励结果的合理性。一段时间以来,正是由于过分强调量化的作用、

过于追求量化的评价指标,在重视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核心期刊的“指挥棒”作用下,大量“学术泡沫”得以产生,一些教师和学生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出现,一些学校也沉浸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中。事实表明,选择数量重于、优于质量的评价指标严重背离了学术活动的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现行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的缺陷。应该针对不同学科特点、不同研究类别、不同岗位职责,建立由业绩、品德、知识、能力等构成的多元化的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

目前,由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至今仍然是学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特点,行政职能泛化、行政级别分明,学校的学术品质难以得到充分显现。一方面,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严重失衡,教师在项目申报、经费获取、成果评奖等方面困难重重,学术积极性受挫。另一方面,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高度捆绑,学术权威与行政地位相辅相成,行政利益与学术利益密不可分,学术活动的管理者与学术活动的受益者合而为一。因此,学校去行政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必须尽快制定和出台“大学章程”,明确学校办学主体、管理体制、办学任务等内容,建立协调有序、规范高效、充满活力的管理运行机制。

总之,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地完善和创新学术制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站在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上设计和制定学校的制度体系。应进一步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不断提升学术权力的地位,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作用和教师在学校学术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质量

与数量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质量与数量兼顾、内涵与外延结合、质量和内涵优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速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步伐。

注释

①②③④⑧⑨[美]爱德华希尔斯:《教师的道与德》,徐弢、李思凡、姚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

3、6

5、6

3、8

6、6

3、87页。

⑤杜晓:《学术不端持续蔓延几成潜规则》,《法制日报》2009年3月23日。

⑥王锋:《科学不端行为及其成因剖析》,《科学学研究》2002年第1期。

第四篇: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学术研讨平台

2011年7月20日,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九华山庄顺利召开。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英国伦敦帝国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教授处长,与参会代表共同分享了实验室管理经验、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等情况。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处长贾申利教授作了题为《大型设备开放共享规划及实施》的报告,介绍了学校985三期建设思路,985三期大型设备购置方案,校级分析测试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下一步的思考。

西安交大985三期建设要突出重点,分四个层次建设学科,拟建世界一流学科3~5个,同时建设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国际电解质研究中心两个学术特区。经费总体预算是24.6亿,其中中央专项是12.3亿,主要用于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支撑体系等,改善学科的硬件装备和环境。各学科根据自身建设规划提出经费使用计划,主要用于设备购置。2011年设备购置约1亿元,其中,分析测试类设备约3000万元,主要为电镜、谱分析、热分析、高速摄影等。

西安交大分析测试服务体系的建设思路是:成立大型设备共享管理中心,积极探索运行机制,建立运行效益评价体系。分析测试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依托各重点科研基地,重点设备重点跟踪,分级分类管理,充分调动机组积极性。分析测试服务体系建设要强化购前论证、整合资源,完善机构设置、探索运行机制,分级分类管理、重点跟踪,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效益评价与激励,保障运行经费,构建网络信息平台等。下一步工作要把设备共享的推进必须与科研基地建设紧密结合,与科研基地共建共赢,首先满足自身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否则,背离购买大型设备的初衷。分析测试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化,分层次、分学科管理网格化,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科学化,队伍建设与岗位管理长效化。尽量创造有利于推进大型设备开放共享的平台和条件,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共享平台。

强化资源意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山东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马传峰处长作了题为《强化资源意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报告,向大家阐述了如何提高实验室的投资效益,如何提高实验室建设的良性循环,及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实验室资源。

实验室是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与设施创造出一种或多种条件或环境的场所。随着科学技术研究日益复杂,愈来愈要求用较多的仪器设备、多种学科协作、多类人员配合来完成。实验室中不仅有利用实验室从事科研和教学的人,而且应该有创造和维护这种条件或环境的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不仅是仪器平台,而且还应成为技术平台。

为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山东大学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建立设备全面管理模式,优化仪器设备资源。建立从设备购置论证到使用、维护、管理、处置的一体化机制,既注重以设备完好率为中心的实物形态管理,又重视以提高设备使用率为中心的资源管理;探索共享机制,构建共享平台,推进开放共享。2)分类管理,重点建设。3)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资源开放。4)设立实验室建设软件项目,鼓励自制仪器设备研制与实验室技术开发,开展实验室认证。5)明确定位,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科研中心及大型综合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管理、使用及维护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物理系塑料电子学中心夏瑞东教授作了题为《科研中心及大型综合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管理、使用及维护》的报告,主要介绍了科研中心的理念,设备费来源及设备供应商信息获取,采购流程,管理、维护及共享,使用培训及安全控制等内容。

科研中心来自课题组,服务课题组。要能吸引学生,利于学习,增大课题申请成功率,便于经费管理和设备共享,利于发展对外合作。设备费来源:大型专用设备的费用在课题申报预算上要列出,大型常规或常用设备的更新由几个相关课题的负责人协商解决,消耗品及大型设备的维修保养费用由各使用者的项目以年费形式平摊,专用消耗品由使用者的项目经费解决,新加入的员工带来的设备和资金,与工业界合作收到免费使用的设备。设备供应商信息获取:学校的设备供应商信息库,专业设备展,国际学术会议,校内外的合作伙伴推荐,同行发表的学术论文,供应商的产品介绍会等。

大型设备的购买,使用者要找来几家供应商报价,与项目负责人讨论决定,通过学校购买,使用者与实验室管理人员协商安排设备安装调试,主要管理者/使用者完成风险评估报告及使用说明,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向学校注册,以便保险及安全管理,其他人如想使用,参加月前培训后,缴纳年费。另外,有些项目规定,在结题前两个月内不得购买大型仪器设备,而且有些项目剩余资金要退还。随后,夏教授又介绍了公用消耗品、专用消耗品及小型设备的购买流程。仪器买回来之后,要有专人管理、维护及协调设备共享,并进行使用培训和安全控制。总之,科研中心的宗旨是安全、有效地使用所有的实验设备和仪器。

公共实验支撑能力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处长卢晨教授作了题为《公共实验支撑能力建设》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学校公共实验支撑能力建设的关键是总体规划和管理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校本部拥有71个实验室,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法学、文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实验室房屋使用面积139723平方米。截至2010年12月31日,校本部共有仪器设备111946台(套),价值21.804亿元;其中,10万以上仪器设备有2539台(套),价值11.338亿元。截止2011年5月25日,学校已论证985/211三期、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00余台,约折合人民币1.3亿元,其中100万以上设备26台0.64亿元,约占已论证设备的一半。在985工程三期中,学校引导性投入7000万元,专门用于建设公共分析测试平台,加强校院两级公共实验支撑能力的建设。

接下来,卢教授以医学院分子细胞学公共实验平台为例,具体阐述了公共实验支撑能力建设。上海市高校细胞生物学开放实验室,依托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提供细胞生物学大型仪器和核心技术集中服务的公共平台。定位是依托系内,服务全院,面向社会。主要设备是由电子显微镜室、流式细胞室、形态学和细胞化学室、图像分析室、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室、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蛋白质化学室(筹建中)构成。平台内部设立由系内PI组成的仪器管理委员会,其职责是提出和评审仪器添置计划,投票选择型号;提出和评审新设备的服务项目;对平台服务进行年度评估。逐年提高学历层次,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专业化服务,依托学科,加强实验方法研究。

大型仪器共享机制与分析测试中心建设探讨

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冯建跃教授作了题为《大型仪器共享机制与分析测试中心建设探讨》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大型仪器及平台管理机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思路,分析测试中心的新发展,及仪器设备和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等内容。

截止2011年6月30日,浙江大学仪器设备总数17.98万台(套),总值32.17亿元。其中,40-200万元仪器936台,价值68036.88万元;200-500万元仪器66台,价值18947.37万元;500万元以上仪器12台,价值9548.68万元。但是,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分散、利用率不高,资源共享不理想。为此,浙大开发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网络系统,鼓励院系建立大型仪器平台,建立维修基金,实行大型仪器走访制度,建立有偿服务平台和收费机制,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浙江大学在985二期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仪器设备低水平重复、管理分散,大型仪器利用率和共享程度不够等。建设6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学校新一轮985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包括4大公共服务平台(农生环、理学、医学3大科技创新平台 电镜中心)。2010年,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和“985三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思路,分析测试中心紧密结合理学部、农生环学部和材料系的发展,建设3个学科群公共服务平台。分析测试中心由学校引进的张泽院士担任主任,形成了与学科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化的分布式管理体制。随着学校的发展、“985三期”的投入和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心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将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冯教授对仪器设备和平台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如何使大型仪器论证更加科学合理,如何引导通用型大仪开放共享,如何培养大型仪器实验技术队伍,如何产学研紧密结合,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鼓励提倡自研自制大型仪器设备等,值得广大实验室工作者深思。

贵重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的优化建设与思考

中山大学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陈敬德教授作了题为《贵重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的优化建设与思考》的报告,主要介绍了中大的相关情况和政策,原有共享管理系统情况,新共享平台的优化建设等内容。

中山大学10万元以上仪器共有1550多台(套),总值6.98亿元,其中,40-100万元280多台(套),100万元以上120多台(套)。仪器共享实行有偿使用机制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仪器管理单位与学校定期结算,学校不提取管理费。学校设立“贵重仪器设备维护专项基金”,返还的测试费,按比例切块、分设账户和专款专用。

原先的校级共享系统主要基于“测试中心”模式开发,存在一些问题:功能较复杂,流程较繁琐,在院系平台推广应用困难;校、院两级系统并存,管理不统一,信息不共享;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新共享平台,“服务”与“管理”相结合,“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实现普适、统

一、高效、实时和智能五大目标,而且统一仪器共享和收费管理。最后,陈教授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的制定,相关硬件的发展,共享技术发展要求,计量认证的问题和人才从哪里来等,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本届高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学术研讨会,评出了《创建资源共享平台可持续运行管理模式的探索》等9篇一等奖论文,《多赢的高校设备资源开放共享体系构建》等23篇二等奖论文,《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建设的研究》等32篇三等奖论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等展出了墙报,与业内人士共同分享他们的最新科研成果。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仪器网

第五篇:第九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教育与学术研讨会(录用论文)

以下论文经专家评审,已被“第九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教育与学术研讨会”会议录用,收入《第九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教育与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网商及电子商务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特此告知。

电子商务理论研究

1.电子商务新模式BUC研究彭丽芳等

2.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特点、模式创新与相关建议荆林波等

3.长尾理论及其企业适用性研究黎涛等

4. 受在线产品评论影响的零售商与消费者主从微分博弈何建民等

5.基于Web ODS的电子商务体系结构分析与研究李建军等

6.基于电子商务协同过滤推荐系统的关联规则算法研究杨玉等

7.浅议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品物流配送柳健等

8.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特点分析刘吉华等

9.基于RSA公钥加密算法的电子邮件加密程序之JAVA实现刘 静等

10.基于问答类网站的网络营销策略黎涛等

11.云模型在数据库数字水印中的应用研究张小红等

电子商务应用研究

1.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李 琪等

2.校园网与移动网集成的家庭与学校信息沟通模式何建民等

3.移动金融的法律问题秦成德等

4.基于淘宝开放平台的第三方应用研究与设计朴春慧等

5.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曹卫美等

6.从新浪谈我国新闻商业门户网站的盈利模式雷萍等

7.丹东农村地区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王 震等

8.基于UTAUT模型的大学生手机支付行为的实证研究彭红霞等

9.江苏玩具供应企业规避金融危机的网络营销对策研究刘英卓等

10.校园就业创业平台建设的构想张宝明等

电子商务专业教育

1.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创业人才培养规范化探索陈德人等

2.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设计李洪心等

3.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赵 波等

4.电子商务教育:理念误区与人才培养定位吴清烈等

5.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与实践孙若莹等

6.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刘培刚等

7.面向岗位技能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龚秀芳等

8. 财经类专业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模式研究高嵩等

9.构建“知业-专业-创业”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潘旭华等

10.基于电子商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王岚等

11.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臧玉洁等

12.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析张宇婷等

13.针对三本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刘笑萍等

14.职业院校电子商务教学方法探析柳健等

15.电子商务专业《互联网数据库》课程建设与改革徐利敏等

16.基于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理念与途径——以网络营销课程为例

17.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改革《电子商务法》教学模式的思考刘 静等

18.网络经济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索韩耀等

19.网络营销教学中强化学生创业意识的思考黄建莲等

郦瞻等

上一篇:高校教育改革工作保障下一篇:高校教学督导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