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

2022-12-05

第一篇: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本文来源 3 e d u 教育网

[摘要]文章详细分析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惩戒不力、科研量化评价模式存在弊端、科研经费的拨付和管理存在漏洞、社会转型期功利和浮躁风气的影响以及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

[关键词]高校教师 学术道德失范

[作者简介]丁海波(1972-),男,河南范县人,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河南新乡453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高校教师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24004407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6-0078-02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较为普遍。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并且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许多高校也对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制定了相应的惩处规则,但是收效却并不明显。笔者认为,治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学术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本文将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惩戒不力

1.鲜有教师因学术道德失范而受到处罚。例如,天津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沈履伟剽窃案被揭露后,沈某以损害名誉罪起诉揭露其剽窃行为的天津市语言学会,结果是天津市河西区法院判决沈某胜诉。在媒体曝光的大量抄袭、剽窃案中,除了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胡黎明、暨南大学教授金建、北京大学副教授黄宗英被取消学位、职称和职务外,很少有当事人被降职、革职或主动辞职的消息,风平浪静之后,当事人依然稳坐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在内的大学教授的位子。① 2.缺乏学术批评和监督机制。这就导致一些高校教师为了自身利益铤而走险,置学术道德于不顾。韩国首尔大学黄禹锡教授干细胞造假案和我国上海交通大学陈进教授“汉芯一号”造假案作相比,前者被迫辞职以谢国人,媒体将这一事件定位为“韩国国家丑闻”,韩国民众也对此进行了反思;而对后者,公众却难闻其详,更不用说引起学术界的反思。

3.立法不足。首先,在民事责任上,我国现有的法律无法产生威慑作用。虽然我国已经有《专利法》《商标法》和《着作权法》等法律,但这三大知识产权法很少涉及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除了《着作权法》对署名、发表和剽窃问题的规定,《专利法》对侵犯非职务专利申请权及其他权益的规定外,基本没有涉及其他诸如学术贿赂、权学交易和钱学交易等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再加上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处罚力度偏轻,其法律责任仅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这与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其次,在行政责任上,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惩戒力度不够。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被揭露后,仍然可以申报课题、领取经费,这样的惩戒力度根本无法控制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最后,在刑事责任上,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基本无法约束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以侵犯着作权犯罪为例,刑法规定这种犯罪行为必须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才构成犯罪。也就是说,即使高校教师有严重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只要没有大额的赢利,就不会构成犯罪。但学术道德失范带来的经济收益基本上都是间接的,很少有以营利为直接目的的。刑事制裁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失效,无疑是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纵容。我国刑事立法在惩治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方面,应该向韩国学习。韩国法律规定对学历造假者要施以重刑,韩国东国大学申贞娥伪造学历案就非常具有代表性。据新华社2008年3月27日报道,申贞娥2005年被东国大学聘任为艺术助教后,被怀疑伪造美国堪萨斯大学学士及硕士学位以及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韩国东国大学核实其学历系伪造后,将申贞娥解雇。此后,韩国检方因申贞娥伪造行为,将其逮捕。

二、现行的科研量化评价模式存在弊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重点(关键)岗位聘任、科研基金与项目评审、成果鉴定与评奖、年度业绩考核等方面,构建和实施了量化的学术评价体系。高校的实力与发表论文的情况挂钩,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由其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的规格决定。而过分强调发表论文的数量,导致很多高校教师避开挑战性强的课题,选择容易出成果的内容进行研究。

量化评价模式是一种片面的学术管理模式,会造成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这有悖于学术管理的规律,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助长了学术不端的风气。现在多数高校将科研成果与办学水平、领导政绩挂钩,有些学校在重点岗位聘任中,甚至明确要求教师发表文章和科研项目的数量。虽然量化评价模式对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推动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该评价模式主要强调教师的个人业绩和学术成果,而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重要性体现不足,这种以功利性和实用性为主的政策导向会驱使教师更多地关注结果,较少地审视自己在获得成果的过程中是否坚持诚信,是否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三、科研经费的拨付方式和管理存在漏洞

1.科研经费的拨付方式存在漏洞。现行的科研经费拨付方式是根据项目拨钱,由课题组负责专款专用。这种方式表面上程序周密,实际上弹性很大,不容易区分真伪。据山东省公布的2006年对所辖10所高校265个课题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报告发现,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费用开支仅占40.5%,而管理费用、人员经费开支等占近六成。②由此可见,将科研经费转化成为个人消费的现象在高校中比较严重。

2.科研经费的管理存在漏洞。首先,部分高校未将科研经费纳入学校统一管理。科研经费到账后,学校按规定比例提取管理费用后,其余经费由科研负责人自由支配。尽管许多高校制定了详细的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标准,但由于科研经费种类繁多、资金来源多元,学校不易监督和控制科研经费的使用。高校科研项目资金来源主要由纵向、横向和学校自筹专项三部分组成,纵向科研资金和学校自筹专项资金按规定已纳入教育事业管理范畴,而横向科研经费来源多样,大部分要以科技服务或科研成果作为投资回报,学校不易控制。例如,有的课题组在校外设立公司,科研经费不入学校财务账而直接转入公司账;有的将进入学校财务账户的科研资金以各种名义转移至校外;还有的利用学校资源接受校外科研项目试验等,造成科研资金直接或隐性流失。其次,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现象普遍。2004年审计署的审计发现,有13所高等院校共一万七千多个科研项目结题,但却没有按规定结账,结存资金达3.69亿元。再如,某高校2009年对本单位科研项目进行清查,清出结题项目305个,结存资金一千一百多万元,平均资金闲置率36.3%。嘬后,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意识不强的现象,缺少对科研经费结题的审计和效益分析。

总之,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容易导致学术上的“权钱交易”,给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创造了物质基础。在这种政策导向下,一些教师就把争取经费当成目标,而无法脚踏实地进行科学研究,长此下去,必将影响科研水平,导致学术上的不正之风。

四、社会转型期功利和浮躁风气的影响

在经济转型时期,功利和浮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难免会有一些高校教师依靠所谓的“学术名人”头衔赚取物质利益。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在市场经济侵入教育领域的情况下,有些人把学术变成了可以转化为名利的产物,不择手段地用学术换取金钱、住房、职称、官位、奖品、名声……他们抛弃了社会科学改造社会、净化人格的崇高使命,把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仅仅转化为商品的价格。有些人就因为只看到了这种价格,便在出卖学术的同时也出卖了自己。”

五、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

1.高校教师在学生阶段没有受到良好的学术道德教育也是造成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科协2008年9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39%和23%的博士认为是“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谅”的。这充分说明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仍是高校德育的盲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处长沈召前调查发现,硕士生和博士生大多没有上过学术写作规范课程,有的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也是在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时才涉及一些基本的写作规范,因此他们很难区分合理引用和抄袭剽窃。

高校教师在接受本科教育时的课程,小论文和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对他们继续深造和学术研究的影响很大。但如今,本科生的论文写作极其不规范。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逐渐凸显。高校教师在接受研究生教育时对学术研究的态度和对学术规范的遵守程度直接决定了其学术道德的高低。但许多高校的研究生却连基本的学术形式训练都没有接受过。

大学教育的特征之一是学术性,因此,学术道德教育应列入大学德育范畴。正如唐纳德·肯尼迪在《学术责任》一书中所说:“我觉得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很多高校开设的学科研究方法等人门课程缺少学术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的系统介绍。这就导致高校教师在接受大学教育期间,不了解学术行为的有关概念,不清楚抄袭和合理引用的界线以及违反学术道德的社会后果,对于科学研究中的着、译、署名、引据等概念模糊不清。

2.高校德育内容空洞,缺乏道德底线教育。如果仅从高校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来看,国家和高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层次“倒置”的现象,追求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民教育。如果一个大学生尚未具备一个合格公民的素质,他又如何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 3.忽视学术素养和学术诚信的内化。高校教师学术素养的形成须借助于求学期间的系统训练,使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内化为基本的学术信念,使学术诚信转化为具体的学术行为。大学生未来将在各行各业承担起建设社会的责任,特别是部分硕士和博士将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如果他们不能在求学阶段树立学术规范意识、形成学术诚信品质,就必定会对其今后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1]黄安年,当前学术领域值得注意的官僚化倾向[J].政协天地,2003(4). [2]方舟子,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第二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教科文卫体(教育)工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教育工会,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制定并实施《规范》,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先进模范人物,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和伟大,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这些问题的存在,虽不是主流,但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规范》是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把学习贯彻《规范》作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与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

一要认真抓好《规范》学习宣传。各地各校要组织宣讲会、讨论会、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规范》的热潮。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平台,大力宣传《规范》精神,努力营造重德养德的浓厚氛围。通过学习宣传活动,帮助广大教师全面理解《规范》的基本内容,准确把握《规范》倡导性要求和禁行性规定,使师德规范成为广大教师普遍认同和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

二要全面落实师德规范要求。各地各校要根据《规范》要求抓紧制订或修订本地本校的师德规范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校外兼职兼薪规范等配套政策措施,将师德规范要求落实到教师日常管理之中。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将教师权益保障与责任义务要求相结合,科学引导和规范教师言行。

三要切实加强师德教育。各地各校要将学习师德规范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典型宣传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全面加强和改进师德教育。通过定期开展评选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等活动,大力宣传和表彰奖励优秀教师,激励广大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树立高校教师良好职业形象。

四要改进和完善师德考核。各地各校要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教师绩效评价、聘任(聘用)和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将《规范》作为师德考核的基本要求,结合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和教师考核、聘期考核全面评价师德表现。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档案。对师德表现突出的,要予以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师德表现不佳的,要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师德表现失范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五要加强师德建设的组织领导。各地各校要紧密结合实际,制订本地本校贯彻实施《规范》的工作方案,提出落实的具体措施,精心实施,扎实推进,务求实效。要以实施《规范》为契机,及时总结交流好经验好做法,加快推进师德建设的改革创新。要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把师德建设工作引向深入。各地各高校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规范》情况要及时报送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

附件: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附件: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

二、敬业爱生。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刻苦钻研。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三、教书育人。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

四、严谨治学。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诚实守信,力戒浮躁。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五、服务社会。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热心公益,服务大众。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六、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来源:教育部)

第三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试大纲sx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道德规范》考试大纲

第一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考试要点:

1、高校教师职业的特点

了解“教师”一词既是一种职业,也指这种职业的承担者。从职业的含义,高校教师就是具备高校任职资格,在高校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工作的人。了解教师职业形成与从教师职业到教师专业、从教师专业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历程;理解掌握高校职业的特点。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准确理解职业道德的含义;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了解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的关系;掌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基本规范。理解并掌握高校教师职业的特点。

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与意义 理解高校教师职业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

第二章 高校教师道德的历史发展

考试要点:

1、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变迁

了解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中的代表人物与代表思想;了解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中重要文件或重要讲话精神。

2、部分国家与地区的高校教师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规范

了解国际教育提出的教师职业道德内容;了解美国、英国、亚洲国家和地区高校教师道德规范;能从国际比较中获得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更多理解。

第三章 爱国守法

考试要点:

1、爱国的内涵与意义

了解爱国道德的心理结构;了解爱国主义情感的特点;掌握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讲话的精神实质;理解爱国与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关系。掌握高校教师岗位爱国要求和作为公民的爱国要求。

2、守法的内涵与意义

了解守法的内涵,意义;掌握守法规范提出的具体要求;理解爱国与守法的关系。

第四章 敬业爱生

考试要点:

1、敬业的内涵与意义

了解敬业的概念与内涵;了解高校教师敬业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及意义;理解掌握高校教师敬业的

具体规范,理解恪尽职守甘于奉献,不损害大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利的内涵;掌握高校教师敬业的践行要求。

2、爱生的内涵与意义

了解师爱的内涵与特征;了解高校教师爱生的意义;理解掌握高校教师爱生的具体规范和行为要求。

第五章 教书育人

考试要点:

1、教书育人的内涵与意义

理解教书育人的内涵,了解教书育人思想渊源;掌握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各条具体规范。理解掌握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精神实质;理解拒绝学生合理的要求,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的意义。

2、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途径与行为要求

掌握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行为要求。掌握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第六章 严谨治学

考试要点:

1、严谨治学的概念与内涵及意义

了解严谨治学的概念与内涵;理解掌握严谨治学的意义。

2、严谨治学规范的内容

掌握严谨治学的具体规范,理解弘扬科学精神的具体要求;掌握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的内容与要求。

3、严谨治学的践行要求 掌握严谨治学的践行要求。

第七章 服务社会

考试要点:

1、服务社会的内涵与意义

理解服务社会的概念与内涵,了解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意义。

2、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规范

掌握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各条具体规范,理解热心公益服务,主动参与社会,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的意义;掌握坚持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的意义。

3、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途径与方法

了解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途径与方法;掌握高校服务社会中的政策与制度要求。

第八章 为人师表

考试要点:

1、为人师表的内涵与意义

了解为人师表的概念与内涵,了解为人师表的特征与其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

2、为人师表的具体规范

掌握为人师表的各项规范要求;理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意义;掌握廉洁从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的意义。

2、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践行要求 掌握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行为要求。

第九章 高校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

考试要点:

1、掌握高校教师违反职业道德应承担的责任。

2、掌握高校教师禁止行为的主要内容。

3、了解高校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处理方法。

二、考试大纲说明

1、重点是帮助新教师理解掌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

2、书中的附件部分提醒新教师自学。

3、应结合考试的题型进行辅导。

一、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二、辩析题(5 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三、论述题(2 题,每题10分,共20分)

四、案例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第四篇: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的意义

前言

党的“十八”大的顺利召开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时期背景下,党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把教育放在了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地位,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党在新时期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而搞好教育就必须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意识。

一、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是贯彻“十八”大精神,搞好新时期时代发展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多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强调改革开放和允许社会多元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中,我们更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意识。

首先,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是社会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良好职业道德要求。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有些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违背了国家长久以来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比如,个别教师对本职教学和科研工作不够重视,他们利用工作中自由支配的时间兢兢业业地搞起第二职业,严重影响和阻碍学校教学质量发展;还有部分老师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心理,工作中渎于职守,应付事务。以上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全面加强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已刻不容缓。而且,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利益和诱惑下,少数人民教师从事起违法事情,比如非法传销,收受贿赂等。人民教师是遵守社会主义法律、模范执行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代表人物,具备良好的师德和法律风貌是社会赋予人民教师的文明象征。新时期背景下,广大人民教师更应该做到依法执教、心中有法,坚持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和手段都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另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教育的主体是人民教师,教师是引领社会科技前沿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合格人才的主力军,更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坚持党的基本教育方针和路线的具体体现者。高校教师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和其他行业的从业者相比,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更加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意识[2]。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深化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律规范的认识,成为新时期摆在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

党的“十八”进一步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高校教师是“四有”公民的形象代表,同时也是培养“四有”公民的主力军,要做好“四有”,高校教师就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意识,这是时代对高校教师自身发展提出的要求。

一方面,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是教师从业的基本要求。成为良好的“四有”公民,不仅要有文化、有理想,还要有道德,因为立德树人才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同时,作为公民中的一员,教师更应该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遵守《高等教育法》,行为世范,学为人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机会坚守在教育岗位上,桃李满天下。

另一方面,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也是高校教师成为现代化教师的必要条件。江泽民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教师自身现代化。教师自身现代化是指教师的心理素质、精神面貌及行为特征具备现代化社会和现代化教育发展所要求的品质,即指教师应具备与现代文明和教育相应的道德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并且遵守现代化的法律法规[3]。要做到这一点,高校教师个体就必须能够接受、消化和遵守新的社会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人民教师。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求

教师从教,不仅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而且还会无形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塑造学生,这里的人格魅力包括学识、性格,气质,更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和法律规范意识。所以,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来看,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至关重要。

首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水平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大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高校教师不可推卸地担当起“指路明灯”和“解疑答惑”的重任,倘若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道德操守不过硬,或者教师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取向偏颇的话,会对学生本人及社会起到不可估量的负面作用[4]。比如,一个以“金钱至上”为价值取向的高校教师,他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道德品质培养;一个仅仅追求学术却不注重师表、不讲究奉献的教师,会导致学生忽视外在形象管理并追求个人利益;一个思想激进、愤世嫉俗的教师会促进学生群体反动思想的形成。可见,高校教师代表的主流思想和价值取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而且,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大学生,来学校接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能够在菁菁校园里得到德、智、体全面综合发展。高校教师作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主力军,他们自身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会形成一种教师文化,而这种教师文化潜移默化地决定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甚至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好的教师,引领好的思想,会弘扬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从而影响学生群体整体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强调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新时期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是高校教师自身发展和大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

第五篇: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的意义(xiexiebang推荐)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的意义

摘要: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和法律规范意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并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休戚相关。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有着十分重要的必要性,本文从新时期时代发展需求、高校教师自身发展需求和大学生健康成长需求三个方面阐述了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法律规范 ;职业道德修养

前言

党的“十八”大的顺利召开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时期背景下,党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把教育放在了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地位,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党在新时期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而搞好教育就必须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意识。

一、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是贯彻“十八”大精神,搞好新时期时代发展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多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强调改革开放和允许社会多元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中,我们更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意识。

首先,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是社会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良好职业道德要求。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有些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违背了国家长久以来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比如,个别教师对本职教学和科研工作不够重视,他们利用工作中自由支配的时间兢兢业业地搞起第二职业,严重影响和阻碍学校教学质量发展;还有部分老师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心理,工作中渎于职守,应付事务。以上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全面加强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已刻不容缓。而且,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利益和诱惑下,少数人民教师从事起违法事情,比如非法传销,收受贿赂等。人民教师是遵守社会主义法律、模范执行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代表人物,具备良好的师德和法律风貌是社会赋予人民教师的文明象征。新时期背景下,广大人民教师更应该做到依法执教、心中有法,坚持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和手段都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另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教育的主体是人民教师,教师是引领社会科技前沿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合格人才的主力军,更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坚持党的基本教育方针和路线的具体体现者。高校教师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和其他行业的从业者相比,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更加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意识[2]。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深化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律规范的认识,成为新时期摆在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

党的“十八”进一步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高校教师是“四有”公民的形象代表,同时也是培养“四有”公民的主力军,要做好“四有”,高校教师就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意识,这是时代对高校教师自身发展提出的要求。

一方面,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是教师从业的基本要求。成为良好的“四有”公民,不仅要有文化、有理想,还要有道德,因为立德树人才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同时,作为公民中的一员,教师更应该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遵守《高等教育法》,行为世范,学为人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机会坚守在教育岗位上,桃李满天下。

另一方面,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也是高校教师成为现代化教师的必要条件。江泽民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教师自身现代化。教师自身现代化是指教师的心理素质、精神面貌及行为特征具备现代化社会和现代化教育发展所要求的品质,即指教师应具备与现代文明和教育相应的道德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并且遵守现代化的法律法规[3]。要做到这一点,高校教师个体就必须能够接受、消化和遵守新的社会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人民教师。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求

教师从教,不仅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而且还会无形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塑造学生,这里的人格魅力包括学识、性格,气质,更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和法律规范意识。所以,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来看,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至关重要。

首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水平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大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高校教师不可推卸地担当起“指路明灯”和“解疑答惑”的重任,倘若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道德操守不过硬,或者教师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取向偏颇的话,会对学生本人及社会起到不可估量的负面作用[4]。比如,一个以“金钱至上”为价值取向的高校教师,他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道德品质培养;一个仅仅追求学术却不注重师表、不讲究奉献的教师,会导致学生忽视外在形象管理并追求个人利益;一个思想激进、愤世嫉俗的教师会促进学生群体反动思想的形成。可见,高校教师代表的主流思想和价值取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而且,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大学生,来学校接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能够在菁菁校园里得到德、智、体全面综合发展。高校教师作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主力军,他们自身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会形成一种教师文化,而这种教师文化潜移默化地决定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甚至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好的教师,引领好的思想,会弘扬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从而影响学生群体整体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强调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规范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新时期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是高校教师自身发展和大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

[1]党的十八大学习材料.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宣传部印发,2012,11.

[2]张硕.高校教师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重要性分析.大学教育,2014.04.

[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高等教育法规.河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印发,2012,11.

[4]廖蓉等.论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中国农业教育,2012,03.

上一篇:高效课堂听课活动总结下一篇:高校学生毕业生登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