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的监管

2022-09-1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特别是20世纪以来, 国内外新药不断上市并被广泛应用, 关于药品不良反应 (adversedrug reaction, ADR) 的报道不断增多, 因此, 如何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管, 保障人民用药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

1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药品不良反应 (简称ADR)

W H O对A D R的定义为:一种有害的和非预期的反应, 这种反应是在人类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 或为了改变生理功能而正常使用药物剂量时发生的。[1]

根据我国2004年颁布实施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2]

通过上述表述可以得知:ADR发生的前提是合格药品的正确使用,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 及时提供相关信息, 使人们正确认识ADR及其发生的危害, 有效的预防和控制ADR的发生, 促进用药安全, 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1.2 我国ADR的监测和管理的现状

A D R的报告和监测是指A D R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在我国, SFDA负责全国A D R监测管理工作;国家A D R监测中心承办全国ADR监测技术工作。

ADR监测工作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 其核心是ADR报告的收集、评价、反馈。国家ADR监测中心副主任武志昂介绍, 我国的ADR监测工作通过近20年的努力, 目前已经建立起监测技术体系的基本框架, 初步形成相应的法规、组织、技术体系以及信息网络支撑, 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3]

应该说在总体框架建设方面, 我国ADR的监测和管理工作取得很大发展, 但是近些年来, 我国A D R事件层出不穷, 如2000年11月SFDA发出的停止使用和销售所有含PPA (盐酸苯丙醇胺) 成分的药品制剂的通知;2001年, 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心血管药“拜斯亭”致人出现罕见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和急性肾衰竭事件;2003年发生的患者肾损害和尿毒症的“龙胆泻肝丸事件”;2004年, 美国默沙东制药公司生产的“万络”被疑有导致心脏病和中风危险事件;2006年的“齐二药”事件和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的“欣弗”注射液事件等。这一系列事件再次引起了人们对ADR的关注。

1.3 存在的问题

根据W H O对A D R报告的要求, 各国每百万人口每年至少应有300份ADR报告, 其中严重病例不少于30%, 而我国对ADR的报告却远远达不到这一标准。相对于美日等发达国家, 我国ADR报告存在来源结构不合理、数量少质量低、评价机制滞后、法规不完善等问题, 因此, 当有不良反应病例公开后, 对公众产生了不正确诱导甚至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 报告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足

A D R报告的主体是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和个人。由于我国报告制度的不完善, 企业不愿意上报是因为许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认为, 暴露ADR的结果就是禁止进口、销售和使用等严重打击药品生产的举措, 因此不敢主动开展ADR监测工作;医疗机构没有积极性是由于ADR监测工作对他们的直接经济效益不大;公众报告数微乎其微是由于对A D R认识较少。

1.3.2 ADR报告和监测制度还不完善

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发挥“预警”作用, 收集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虽然我国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包括行政监管体系、技术监督体系和ADR报告网络系统在内的监测体系, 但是开展监测工作只注重数量, 而忽视质量, 远远没有达到通过监测体系发现预警信号进而开展风险管理的目的。

1.3.3 ADR信息反馈机制滞后

目前,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仍以自主监测为主, 有效的开发和科学利用ADR信息水平不高。我国SFDA从2001年建立ADR信息通报制度, 截止到2008年10月28日共发布了17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通报了一些有严重安全隐患的药品和药材, 但国家在评价、发掘、利用这些ADR信息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药品再评价、药品的整顿和淘汰等实效性方面还存在明显缺陷。

1.3.4 意识不高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医疗机构和公众对A D R报告和监测意识薄弱, 相关法律意识不高。《ADR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和相关损害赔偿的法律法规存在着对药监和医疗卫生系统的法律责任不对等不明确, 以及对企业约束力不强等问题, 再加上ADR导致使用者人身损害正作为一种新的损害类型的凸显, 在一定程度上都暴露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2 加强ADR监测和管理的意义

据WHO统计, 全球三分之一死亡病例的死因不是疾病本身, 而是不合理用药。从历史上的“反应停事件”到近年来的龙胆泻肝丸、葛根素注射剂、鱼腥草注射剂等不良反应事件, 都表明了药品的“双刃剑”的特性。由于药品上市前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受病例数、受试者年龄、用药条件、时间等因素的限制, 一些发生频率低的不良反应是难以发现或了解的, 因此, 需要我们继续加强ADR的监测和管理, 对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进行监测、评价及分析, 关注药品生产、使用、流通等各环节的因素, 提出相应的安全性风险干预措施, 为保障公众健康和合理用药提供条件。

3 加强ADR监测和管理的努力方向

为了加强药品管理, 促进安全用药, 缓解公众对A D R的恐慌, 针对目前我国A D R监测和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加强ADR监测和管理十分必要,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3.1 改进ADR报告制度

业内人士和专家认为, ADR监测应建在基层医疗单位和企业, 即ADR报告依赖于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个人, 监测工作应普及化、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这就要求进一步改进ADR报告制度, 增强报告主体的报告意识。一方面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 建立药品企业、医疗机构的强制报告制度和个人自愿报告制度相结合的ADR报告制度, 以此明确责任, 提高ADR报告率。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清晰地奖惩机制来调动报告主体的能动性, 保证ADR的报告质量, 对首次发现ADR有突出贡献者应予以奖励, 对漏报或隐瞒重大ADR事件者则应予以处罚。

3.2 充分提高ADR监测工作的水平, 提高对群体A D R的应急处理能力

我国ADR监测工作起步较晚, 相应的配套政策方面还不够完善, 因此, 要充分提高ADR监测工作的水平, 既要依靠政府的力量, 落实经费保障, 理顺专业监测机构, 加强ADR的信息化建设;又要充分发挥现有A D R监测工作的优势力量。而医疗机构就是这一优势力量的体现, 我们应充分发挥医疗机构集人才、技术、病源等开展ADR监测工作的优势开展工作。对此, 药监和卫生等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行政协调职能, 与医疗机构进行积极的沟通, 建立一个立足于长远的、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和良好的互动关系, 共同开展好我国的ADR报告和监测的管理工作。

药品监管部门还应不断完善群体不良反应应急机制, 健全系统内各级ADR监测机构报告和评价的工作体系、协调好与卫生等各部门间的关系, 通力配合, 最大限度地减小事件带来的损失, 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3.3 加强药品安全性信息的利用, 完善A D R信息反馈和再评价机制

开展ADR监测是手段不是目的, 重要的是将收集到的A D R报告进行分析评价, 通过ADR信息反馈机制和再评价机制, 有效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此, 一要加强药物警戒, 强化信息通报。对药物研发、生产以及上市的全过程ADR进行监控, 并采取相应的警告措施。国家ADR中心应及时反馈ADR动态, 以引起相关单位和人员的重视。二要加强药品整顿, 建立药品召回制度。药品召回制度从短期看会造成药品生产企业的品牌危机, 但从长远看, 可以简化可能发生的严重A D R造成的复杂经济纠纷, 维护企业的长远形象。

3.4 完善我国现行相关法律规定

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如《药品管理法》、《A D R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对于ADR的报告和监测都予以明确规定, 但对于ADR的救济则出现法律缺失。[4]药品虽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但仍存在不合理风险。目前对于ADR事件, 我国的一般做法是参照《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来适用。但上述法律对药品生产商、销售商责任的认定以及对受害人权益的保护都有不足, 所以发生ADR后, 受害者合法权益往往难以获得保护。因此, 应确立严格责任原则, 完善我国现行相关法律规定来保障受害人的权益。

3.5 建立ADR救济制度

建立ADR救济制度, 对保障病人的权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借鉴国外ADR受害救济方面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尽快探索并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ADR救济制度。[5]通过药品企业、医疗保险机构、政府、社会团体等多渠道筹措资金, 设立损害赔偿基金。当出现ADR事件时, 可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 给予适当的赔偿, 解决不良反应受害群体无人负责的问题, 同时这也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措施之一。

摘要:药品不良反应 (简称ADR) 对于广大公众而言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字眼, 针对目前ADR事件的频繁报道和人们对于ADR等药品安全问题的关注, 本文通过探讨ADR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改进ADR报告制度, 提高ADR监测工作的水平, 完善ADR信息反馈和再评价机制, 完善我国现行相关法律规定, 建立ADR救济制度等角度提出了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ADR信息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 孟锐.药事管理学 (第1版) [M].科学出版社, 2007:210~211.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7号.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http://www.sda.gov.cn/WS01/CL0053/24477.html.2004-3-15.

[3] 刘云涛.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任重道远.意识要加强[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 2008 (5) :34~35.

[4] 左雪梅, 田侃, 陆叶.国药品不良反应规制现状与缺陷刍议[J].中国药房, 2008, 9 (4) :243~244.

[5] 裴振峨.关于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探讨[J].Clinical Medication Journal, 2008, 6 (2) :38~39.

上一篇:关于提高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理性思考下一篇:老龄化加速背景下我国老年人口金融服务优化问题研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