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二战电影的感悟

2022-06-30

第一篇:观二战电影的感悟

观电影《热血教师》感悟

摘要:

师生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注的话题,直到如今我国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新型

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这渐渐被提的师生关系。所谓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上了日程,当时要将此践行到现实的教学中,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路程。这不仅仅是对老师有要求,对学生自己也要一定的要求。

关键词:传统教育 克拉克 主导对象 教学相长 因材施教 和谐师生

正文: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中国对于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在提倡为国家培育出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人才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有了一个深思。要改变中国学生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那就必须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和教育方式。

一、中国式的传统教育模式。

我们可以从我们身边的现实情况或是自己的亲身体验,我们都不难发现中国式的传统教模式仍然存在,而正在被提倡的新课堂改革虽然也在实施,但是还未能够被众多的人所接受。在中国大多数的学校中仍然是保留的传统的教育模式。

不难发现,在中国大多数的学生仍然是处在被动的地位,这些学生多半都是缺少自觉性和自我控制力。而他们都是认为在学校,老师才是主体,任何事都是在老师的监督之下才能完成的。同时,中国有许多的教师都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高的地位,没有将自己和学生处于同一个平台,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因此,中国的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一定的畏惧心理,从而缺少沟通。在学习上也是在被动的学习,需要老师和学校的约束,所有的学生都将是千篇一律。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的教育者渐渐的认识到,中国正在发展,而中国的教育方式也是需要顺应时代的转变的,所以将新课改推进了众多的校园中。

二、创新性教师更要注重因材施教:

面对中国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学会用多种教法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要求中国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创新并懂得因材施教。

对于这个观点我们从一部经典的教育影片《热血教师》中,便可以清晰的看到克拉克老师将创新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得恰到好处。

克拉克老师面对的是纽约哈林黑人区,一个令所有教师都头痛的班级。在这个班级中学生认为自己是没有前途的,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学习也是置之不理的,而学校的老师们则是避而远之,就连学校的核心人物校长也几乎是放弃了他们的。但是自从克拉克老师的到来,将这一切的情况都改变 了。

老师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采取不同的教法,使学生有种“常新” 的感觉。克拉克为了让学生能认真地听他一堂课, 他跟学生们“做交易”。他用了一个近乎自虐的方法,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他承诺,只要学生安静地听,每过15秒钟,他就喝下一瓶酸奶。为了看老师出丑,也为了好奇,学生真的安静地听老师讲课,老师喝掉了不知道多少瓶酸奶。他为了帮助全班学生都记住美国的24位总统,在全班不屑的起哄声中摇头晃脑地跳了段自编自演的president rap,当学生和他一起载歌载舞的时候,这不是表明了他已经使那些学生获得了应学的知识了吗?

不仅仅是如此,他能够充分的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长处,懂得面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法。要使一个学生对你这个老师感兴趣,就先要从他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充分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面对卡美莎的争锋相对,他不是一味的责骂或是忍让,而是选择了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看到了她的领导才能和英语天赋,针对性的对她进行家庭辅导,让她得到家人的支持和肯定。泰肖恩,一个喜欢赌博的孩子。克拉克并没有因此对他大加责备而是利用他喜欢数字游戏,让他的数学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克拉克老师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三、主导对象的转变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大多是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占有绝对的权威和优势。到了近代的中国的教育发展中,才逐渐改变了这种模式。现在我们所提倡的新课改,就是要将学生放在主导的地位,而老师就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美国电影《热血教师》中的克拉克将那群迷途的羔羊带入了一个正轨中,让他们懂得了自己是这个班级中的一份子。他给他们上的第一课就是“Our family”,将这些学生作为这个班级的一份子,只有他们才是这个班级中的主导者,老师只是他们的引导者。

克拉克老师是他们渐渐的明白了他们不仅仅是这个班级的参与者,更是这个班级的组成者,他们在这个班级中都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学生将自己的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时,他们就具有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在对待任何一件事情上就会格外的认真。

现在的教学中也在提倡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导者。通过学生课后的预习、查阅资料等,对自己即将要讲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或是将课堂教给学生,自己给予他们一些指导性的建议。

四、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

所谓的新型师生关系,就是教学相长、尊师爱生、民主平等。而中国的教育结合中国教育发展的近况和中中国的一个发展现状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这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

这既对教师的教法有创新性和实际性的要求,对学生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要求外,还对师生关系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和学生,不再仅仅只是一个高高在上,而一个就只有扮演惟命是从的角色。两者之间的相处模式可也是那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但是这就需要自己把握好分寸。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不是万能的,教师也不是百事通。术业是有专攻的,人只有在相互的学习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只有践行教学相长,才能好的将教育进行下去。 结语:

克拉克老师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教育事业,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因材施教,并将学生转化为这个班级的主人翁达到了更好的管理效果。

转变教育模式,切不可因循守旧。创新性课堂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师生关系也是决定成败的一环。

第二篇:观电影《焦裕禄》对话感悟

电影《焦裕禄》中有这样的经典对话:

焦裕禄对吴县长说:“……人民满意的事,党会不满意?反过来说,人民不满意的事,党会满意?……”

吴县长说:“有时候群众的觉悟比较低,只顾到眼前利益……”

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利益与诉求与党的利益是相一致的。因此,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合法利益和诉求,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党当然满意。可是,可能有个别党的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陷进了“我代表党”的错误逻辑思维的泥坑,借着维护党的形象不去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结果肯定是人民不满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应该向人民群众学习。当然,人民群众很现实,很看重利益的实现,“有时候群众的觉悟比较低,只顾到眼前利益……”是正常的思维。党的干部就要认识到这个道理,深入群众,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确实解决群众的问题和困难,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应有之义。

各地党组织在学习焦裕禄,应该反对形式主义,反对以形式主义方式反对形式主义的做法。

第三篇:观《二战人物志》有感

“军人最重要的东西,是荣誉与尊严”。这二战苏联杰出军事家华西列夫斯基说的一句很著名的话,也是在这视频教育 最后一天我所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这句话对于正在思考着如何鼓舞人心,激励他人的我来说犹如醍醐灌顶,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灵感。我们为他人想问题时一定得以他人的需求为着眼点,而对于一个即将接受命令或是奔赴战场的军人来说,这两种东西无疑是充实他们士气的利器。我感谢带给我这些思考的影片,感谢那些二战大人物给以我们历史的经验与教诲,感谢百战经典之二战人物志,给对军事懵懂与好奇的祖国青年上了一堂无价的课程。

百战经典二战人物志还原了真实战争中的二战人物,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实主线贯穿于百战经典二战人物志中,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象的再现了历史人物的面貌。战争是残酷的,在战争中涌现出的人们往往是应时而生的英雄,他们或勇猛,或威武,或狡诈,或残忍,到底什么样的人更适宜在战争中生存,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轮椅上的骑士——罗斯福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这位荷兰人的后裔,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美国总统的风云人物,关于他的视屏解说词为:坚韧,顽强,奋斗不屈。罗斯福在20世纪的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大萧条时期推出新政以挽救经济,二战爆发后推出租借法案援助盟国,1942年对法西斯国家宣战,二战后期,罗斯福在塑造战后世界秩序发挥了关键作用,尤以雅尔塔会议及联合国的成立中表现明显。罗斯福政府重新定义了自由主义,并根据他的新政联盟重组了民主党。被学者评为是美国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同华盛顿和林肯齐名。

在1912年,他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威尔逊竞选总统,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政治动作,而是充分反映出了罗斯福善于观察政治风向,能够敏锐察觉政治动态的从政天赋与思考能力。在我看来,一个人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光靠天赋是不行的,这需要强悍的严以律己的政治纪律性和后天不停深入的思考。曾经一位上校给我们做政治教育时,首先讲的就是政治纪律。一个能够驰骋政治界的人,必须要有独特、明确并且敏锐的政治鉴别力,还能够清晰的判断政治判断力,把握未来的政治方向以及清晰坚定自己的立场与观点。1914年夏,一战爆发,美国持中立,这种决策使美国避开了很多历史问题,而在1917年德国使用无限制潜艇后,美国被迫参战,也正因如此,世界历史关于罗斯福又多了些新篇章。而从这里我们更加可以看出政治主导战争支配战争的效能,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就应有罗斯福那种全局思想。令人遗憾的是,一次郊游救火之后,他患上了脊髓灰质炎,就是所谓的小儿麻痹症,但他并未被病魔所打倒,1924年,他坐上轮椅重返政坛。他的性格始终如一,他曾经说自己怎能被一个娃娃病给打倒,没有什么豪情壮志,也不是夸大其词,他能做的和已经做过的永远是那么富有感染力。在我自己身上,曾经那段因为一场意外而导致我手受伤的记忆在听到那句话时席卷而来。我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曾经那个体弱意志力不坚定的小男孩已经在那场意外中随风而去,现在的自己将会承载着革命先辈无限容光而接受千锤百炼,最后百炼成钢。或许时光是一台消磨人意志的机器,但它更是一台锻造我们坚韧品格的成功之器。

一个健康、繁荣、强大的国家,不应有贫富、繁荣相差过大,这种思想伴随

着他度过了大危机,那什么来伴随我度过这场金融危机呢?几年前那场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给我家已经快枯竭的经济状态蒙上了一层冷霜,我也由此走上了一条从军之路,走在这条路上,我时常迷失了自己,但如今我明白了,我缺少一种思想,我必须要找到自己方向,用坚定不移的信念来铺设前方的道路,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英国精神化身的丘吉尔。

温斯顿·丘吉尔,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不需要战争》),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据传为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展示》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他当过战地记者与基层军官。而正是这些最底层的经历使他明白,要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地发展自己的梦想不是他要走的道路。是的,对于他这个性格急噪的早产儿来说,连出生都是那么迫不及待,出生之后更是如此。因为他的父亲是英国财政大臣,家里时常高朋满座,抨击时政,他也就耳濡目染,对政治有了很多的见解与熏陶,他的思想深邃,文笔突出,才华横溢,加之他的壮志决心,为后来成为陆军大臣、海军大臣、空军大臣、英国首相兼国防大臣提供了不少核心的元素。在我看来,有一点在他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丘吉尔是想清楚了一件事就会毅然决定去执行,决不拖沓。而这样做的前提是,一定要打牢自己的综合素质基础。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最后一次拥有可塑性机会的阶段,这个时期是锻炼能力的黄金时机,我们也应该成为自己精神的化身,说一不二,说干就干,决不含糊。更要保持自己优秀的精神面貌与形象,决不颓废。

作为我们国防生,更是必须要养成良好军人形象,发挥自己特殊身份的优势,去做一些别人没有机会做的事,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主任我们主任告戒我们的五种精神:要培养坚定信念、品格高尚的奉献精神,要培养勤学苦练、敢于拼搏的进取精神,要培养严守纪律、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要培养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要培养令行禁止、勇闯第一的战斗精神。我将以这些精神来鞭策自己,培养自己,以二战的杰出领导者来激励自己,用实际行动来检验自己,让自己的战场充满辉煌!

第四篇:二战经典电影 不看后悔一辈子

好莱坞在过去50年拍过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值得一看的经典之作起码有好几十部,本文主要将重点锁定在描写战争场面的正统战争片,稍为边缘化的二战电影,像《辛德勒名单》、《忠勇之家》等精彩之作,均不得不割爱。

1。《西线平魔》1949年出品,描写二战末期德军与美军在比利时的巴斯托涅镇发生遭遇战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员,全片外景在欧洲西部高原拍摄,白雪覆盖的天然美景和严寒气候,通过杰出的摄影加强了电影的张力。

2。《沙漠之狐》1951年出品,讲述德军将领“沙漠之狐”隆美尔,本片敢于将德军主帅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国老兵争议。

3。《桂河大桥》1957年出品,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等7项大奖。

4。《最长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大的一部战争片,手法平实,场面逼真。演员阵容空前,有约翰·韦恩、亨利·方达、肖恩·康纳利等。

5。《坦克大决战》1965年出品,叙事手法流畅,加上亨利方达等演员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当的娱乐性。

6。《大布列颠之战》1969年出品,由英国精英群起出动拍摄而成,片中战机遮天蔽日的空袭场面拍得壮观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巴顿将军》1970年出品,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7项大奖。

8。《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国与日本合拍,以近似个案检讨的方式交代日军偷袭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来龙去脉,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特别效果奖。

9。《中途岛》1976年出品,二战影片多以西线为背景,这部是极少以东线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阵容强大,海战场面真实,使本片维持了相当的趣味性。

10。《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情有独钟,此前曾拍过《1941》、《太阳帝国》、《辛德勒名单》等。本片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许多二战老兵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它为“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长达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

梁良

《北京青年报》

第五篇:观电影《完美的世界》后感

“完美的心灵,不完美的世界”

——观电影《完美的世界》后感

自动化(2)班 范晨威 B10330210

电影《完美的世界》(又名《强盗保镖》英文名《A Perfect World》)是1993年上映的一部美国电影,该片由著名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由影星凯文*科斯特纳主演。主要讲的是一名越狱犯与他的人质——一个小男孩在逃亡路上的故事。

我记得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那时的我已步入青春期,伴随着生理的成熟的是我开始萌动的思潮。像很多这个阶段的同龄人一样,我开始审视人生,思考生活,感情变得细腻而敏感。就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我遇到了这部电影,它给了我很多的触动,给了我更开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的情感世界,给了我更多的思考,给了我成熟。我觉得有时候一本好书或者一部好电影又或是其他的蕴含人类智慧与情感的事物,他们都能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充当我们的良师益友,来启迪我们,来教育我们。对我来说,《完美世界》这部电影是如此的富有魅力,以至于即使是多年以后,我都会不是地去回顾一遍这部电影,哪怕有些镜头对我来说已经烂熟于胸,但依然能够引起我的共鸣。

影片的主角,七岁的小男孩菲利普·佩里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中,与他一起生活的是他的两个姐姐和他的妈妈。而该片的另一位主角是一名有过多起前科并被关押在州监狱中的囚犯布奇。本来这他们是毫不相干的两个人,但命运往往是不可捉摸的。就在一个万圣节的晚上,布奇伙同他的狱友——另外一个凶残暴虐的囚犯,在劫持了典狱长之后逃出了监狱。在逃窜过程中布奇两人流窜到了小男孩佩里家,在被周围的邻居发现后,他们干脆劫持了佩里,一起踏上了逃亡之旅。在逃亡过程中小男孩发现外表冷峻、严肃的布奇并不像他的同伴那样凶残、狠毒,反而对他彬彬有礼甚至怀有一点幽默感,不时对他开开玩笑,而小男孩佩里的纯真似乎也打动了布奇,两人竟在旅途中产生了友谊。布奇甚至因为他的同伴后来想伤害小男孩佩里而枪杀了他的同伴。与此同时,布奇的越狱惊动了州警方上层,警方开始了对布奇的围捕。

最终佩里和布奇两人在一片草地上被警方截住并包围了。这时的布奇已受了枪伤,面对警方的包围,佩里母亲的召唤,布奇并没有死死抓住佩里负隅顽抗,而是示意佩里离去回到他母亲的身边。而这时的佩里不愿就此放下布奇一人,在走向警方的中途又返回了布奇的身边要带他一起走。布奇欲拿出他珍藏的一张明信片送给佩里,却被狙击手误认为是在掏枪,而被当场射杀。最后在哀伤、婉转的音乐中,佩里含着眼泪被母亲抱上了直升飞机离去,布奇在看到佩里离去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悲剧,但是它却又悲而不伤,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感动与思考。布奇的死让我们忧伤,而在逃亡旅途中他们那种像朋友又像父子的真挚情感又是如此的美好,温暖着我们的心。

再细看两位主人公,一个年逾四十,一个不满十岁,一个劣迹斑斑,一个纯真的则像一张白纸,表面来看这两个人是风马牛不及的,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导演会把这两个人扯在一起呢?其实结合一下两人的童年背景就不难发现两人有着相似的经历。

随着剧情的慢慢展开,我们渐渐地了解到了布奇悲惨、黑暗的童年。布奇的母亲是一名歌舞厅里的妓女,而他的父亲则是一名经常偷鸡摸狗的惯犯,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关进了监狱。因此布奇童年的前半段时间是与母亲在那间乌烟瘴气、各类人出没的舞厅度过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儿童在如此的环境下是如何成长的,当许多同龄人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在父母的陪同下享受着明媚的阳光在柔软的草坪上玩耍的时候,他每天见到的是些什么人,见到的又是些什么事,他又能父母那儿得到多少关爱?父亲不在身边,母亲干着令人屈辱的

职业,或许绝大多数时候他只能蹲在角落默默忍受众人的白眼、欺凌。在这样的环境下,哪怕像白纸一样的心灵都会变得阴暗、消极。于是,布奇在八岁的时候就枪杀了一名成年男子。我们很难想象是怎样的事情逼得一个八岁的小男孩拿起枪杀了一个成年人。所幸,因为年纪还小布奇当时并未获罪。没过多久布奇的母亲因为身染梅毒而在舞厅的厕所里上吊自杀了。 与此同时,布奇的父亲也刑满出狱了,这是多么讽刺,布奇的生活中从未有父母同时陪伴过。布奇的父亲出狱后开始了正经行当,布奇也上了学。当我们以为一切都已经步上正轨时,布奇却因为按捺不住对一辆福特车得车标的喜爱而偷了他被抓,这本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因为福特车的主人——后来良心发现并参与对布奇追捕的德蒙警官,对法官一块小牛排的贿赂,布奇被关进了州里最臭名昭著的少管所,那里云集着这个州最坏的少年犯.于是,一个后来杀人、抢劫的布奇被造就了出来。

而小男孩佩里呢?佩里的父亲很早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与他的母亲和两个姐姐生活在一起。佩里从小受到母亲严厉的管教,被限制与其他男孩子玩耍,没有去过游乐园,由于母亲的宗教信仰问题他甚至不能再万圣节晚上玩“treat or joke”的游戏。在除了他没有其他男人的家庭世界里生活,布奇显得有些女气。佩里是孤单的。他缺少朋友,没有父亲,友情、父爱对他来说都是乐于不可求的。以至于当其他的孩子在万圣节晚上玩得很开心时,佩里默默地在窗边望着他们,眼中充斥着向往、羡慕。如果佩里的父亲还在的话,佩里可能会在父亲的陪伴下在庭院里打着棒球,骑着自行车,做着一个男孩子该做的事情。因此,佩里一直在心中存在着对父爱懵懂的渴望。

这两个人是如此的相似,两人在童年时期都缺失了来自父母亲一方的爱,他们的很多时候是孤单寂寞的,渴望着对亲人的爱。当这两个人遇在一起时,就神奇地产生了化学反应。布奇在佩里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当然佩里要幸运得多。我觉得当一个人经历了让他极难忘记的极端痛苦经历一般会产生两种极端的反应,一种是让别人重复他所经历的痛苦,即产生报复社会心理。第二种是尽量去帮助他人免遭自己的厄运,即产生了一种救赎心理。令人欣慰的是,布奇选择了后者,佩里的经历在布奇的心底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似乎他决定帮佩里填补在这一块的缺憾。于是在两人的逃亡之旅中,布奇一直有意无意扮演着一个朋友兼父亲的角色,他一直在保护着佩里关爱着佩里,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影片还有一个名字叫《强盗保镖》的原因吧。布奇为佩里杀了企图伤害佩里的同伴,带着佩里在乡间公路上兜风,与佩里一起偷农夫的衣服,让佩里把汽水喝了个饱,让佩里去一户户的人家玩“treat or joke”的游戏(虽然已经过了万圣节),当遇到不合作的人家时,布奇会暗中露出枪威胁他们。一直以来布奇带着佩里不像是在警察的围捕下亡命天涯,而像是一对父子出来享受久违的假期。特别是当布奇向佩里伸出手,而佩里把自己的手放在布奇的手里是,给出的镜头是两人手牵手的背影,当时我在想他们多像一对父子啊。

特别是有一个场景是布奇偷了一个农夫的车,却因为佩里小便太久而差点失败。事后布奇对佩里不满地说:“该死,你到底喝了几瓶汽水?”当佩里老老实实回答说是四瓶时,布奇却又不禁哑然失笑,狠狠地摸了摸佩里的头,这更像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疼爱。还有当布奇带着佩里去购物,布奇不巧被警察发现一片混乱时,佩里趁乱偷了心中一直想要的万圣节鬼怪装。当布奇问鬼怪装是从哪儿来的时候,佩里惭愧的低下头说是自己偷来的,换做是佩里的母亲佩里可能会被呵斥一顿,但布奇却安慰佩里说:“偷窃是不对的,„„但是,有时候当我们需要可又没钱时,拿来借用一下也没关系„„”眼中透着男人特有的狡黠。有时候母亲教导孩子的是如何去遵守规则,而父亲则教导孩子如何见机行事,打破规则。

从布奇对佩里的种种来看,布奇原本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只不过命运的不幸让他始终被笼罩在这个世界的阴暗面,他的心也因此被污染了。成长过程中的缺乏爱,让他无法感受的

人间的善意,也让他无法去放开心胸融入这个社会。教育的缺失,让他始终没有明确善恶的标准,他行为的种种都是他心中天生的善良与侵入他心中的暴力等负面精神角力的结果,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了一个矛盾的布奇,他干过抢劫、杀人,却又不滥杀无辜平时也对人彬彬有礼,对佩里呵护有加。布奇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他只不过是一个原本心地善良却因为这个世界的邪恶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迷失的可怜人罢了,就像一直被邪恶侵染的迷途的羔羊。而布奇并没有就起屈服于命运,屈服于这个世界。在对爱原始本能的渴望下,布奇下意识地开始了对自我的救赎。母亲已近死了,布奇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只有他的父亲。布奇曾对佩里开玩笑地说过:“我和你一样,都有一个糟糕的老头子。”当佩里问布奇是逃往哪里时,布奇说去找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在阿拉斯加伐木。布奇还像佩里展示过一张他父亲寄给他的一张明信片,多年的监狱生活,狼狈的逃亡,布奇却一直将明信片完整保存着。可见布奇心中还存在这一份亲情,他的内心还保留着最后一块净土。至此,我们对布奇出逃的原因也知道了,他是去阿拉斯加寻找他的父亲,在布奇口中阿拉斯加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蓝天白云风景宜人,仿佛是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布奇对阿拉斯加一切的美好想象都是因为那儿有他的父亲,有他寻觅多年一直渴望的爱。就如影片名一样,那儿是他心目中的“完美世界”。这不是一场逃往之旅,而是一场心灵之旅,是两颗渴求爱并互相慰藉的心灵的寻爱之旅,佩里从布奇那儿得到了父爱,布奇从佩里那儿看到了善良、纯真等人世间美好的品质,并从中得到了感化。这更是一场救赎之旅,在这场寻找完美世界的旅途中,布奇洗涤了他受污染的心,完成了自我的救赎。最终布奇死了,死在了寻找“完美世界”的路上,或许是上苍不忍再看到他受尽苦难而召唤他而去,布奇没有去到他要的“完美世界”,但至少天堂是一个“完美世界”吧。布奇死了,但他把承载着他美好想象和对爱渴望的明信片交给了佩里,或许他希望佩里能替他活他没活过的生活,去完成他没完成的事情。

在这场旅程中,如果没有佩里,布奇或许只是一个被警察追的东逃西窜的罪犯,或许最后会在警方的乱枪中一命呜呼。如果没有布奇,佩里或许还是那个整天闷在家中与两个姐姐玩洋娃娃的带点女孩子气的小男孩。但是正因为两人的相遇,两人的命运有了截然不同的转机。命运总是这么捉摸不定。

布奇死了,他安详地走了,头枕在脑后,躺在草地上,微风徐徐地吹过,明媚的阳光照射在他的脸上。似乎睡着了„„对睡着了!

在祝布奇做一个好梦的同时,我们应该深深的思考一下,我们的世界为什么会如此地扭曲了一个善良的心灵,我们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完美!!

2011-05-16

(因时间、篇幅限制,还有很多想法未表达,不足之处望老师谅解)

上一篇:高二下期末考试题下一篇:高二数学正弦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