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干部考核方法

2022-06-25

第一篇:创新干部考核方法

考核干部方法

1,文章爽亮的人,其内心必然光明,而要考察一下它是否有粗浅的毛病。2,文章劲直的人,他的为人必然刚直方正,而要考察一下它是否有豪悍的毛病。3,文章华丽的人,他为人必然多文采,而要考察它是否有靡曼的毛病。4,文章庄重的人,他为人必然严肃,而要考察它是否有落落寡合的毛病。5,文章飘逸的人,他的为人必然灵活,而要考察一下它有没有轻浮的毛病。6,文章典雅的人,他文人必然朴实,而要考察他是否有愚钝的毛病。7,文章雄畅的人,他为人必然喜欢挥霍,而要考察他是否有放荡不合理法的毛病。8,文章温润的人,为人必然和顺,而要考察他是否有卑顺软弱的毛病。9,文章简洁的人,他为人必然谨慎,要考察他有没有拘束的毛病。10,文章深沉的人,他为人必然精细,要考察他有没有阴险的毛病。11,文章冲澹(dan,安静)的人,他的为人必然恬静高雅,而要考察一下它有没有懒惰的毛病。12,文章善于变化的人,他的为人必然圆通,而要考察一下它有没有机伪巧诈的毛病。13,文章奇巧的人,他为人必然聪明,而要考察他有没有怪诞的毛病。14,文章苍老的人,他的为人必然不俗,而要考察他有没有迂腐的毛病。

他们的文章有上述特长,而又没有上述毛病,人品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篇:创新干部考察方法的思考

干部考察工作是选拔任用干部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环节,干部考察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干部选拔任用的质量。长期以来,我们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干部考察工作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解决。

一、目前干部考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干部考察是干部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干部考察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程序性和操作性。中央下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做好干部考察工作的根本指针。但目前在贯彻实施《条例》过程中,尤其在组织干部考察实践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考察主体认识有偏。主要反映在有些考察主体(包括考察者和谈话对象等)缺乏对干部考察工作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干部考察工作思想上重视不够,工作上消极应付。从考察者来看,有的把干部考察工作视为一项一般性的工作;有的把它当作是领导选用干部的场面和形式;有的态度不积极,工作不认真;有的谈话技巧差,既不能创造和谐、融洽的氛围,也把握不住谈话内容,结果劲费了不少,却没有获得多少有价值的东西。从谈话对象来看,有的认为干部任免是组织上早已决定了的事,征求意见只是走走形式,说好说坏都一样,对付一下就行了;有的则出于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考虑,思想上有顾虑,怕反映情况外传后,被打击报复,不敢反映真实情况;有的与考察对象关系好,一心一意要帮忙,反映情况都说好等等。所有这些,都给组织上准确识人用人增加了难度。

第二,考察原则掌握不准。主要反映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对干部任用,往往偏重于按领导意图办事,导致考察“走过场”;有的仅凭考察人员汇报说了算,而考察人员又囿于思维定势,有时在实际考察中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分析判断时得出粗浅的甚至是不准确的或错误的结论,导致考察汇报出现偏面性;有的只凭少数人的反映就匆忙下结论,征求群众意见不广泛,导致考察结果出现差异性,影响了干部任用的正确导向。

第三,考察内容片面失全。《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考察党政领导干部人选,必须依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件和不同领导职务的要求,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绩,注重考察工作实绩。”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考察的内容有时过分偏重于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忽略了对被考察对象在思想政治和品德等方面情况的掌握了解;有的考察的范围仅限于被考察人“八小时以内”的工作圈,而忽略了对其“八小时以外”社交圈、生活圈等方面情况的考察;有的考察的层次仅限于对被考察人所共知的表面现象的考察,而忽略了对其一些深层次的比较隐秘的问题甚至是已暴露出来的蛛丝马迹的深入调查。

第四,考察程序不够规范。从考察环节看,并没有严格履行《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干部考察必须履行的基本程序,有简单化、程式化和突击性、临时性的倾向,实用主义思想较为明显;从考察时间看,往往集中在选拔任用之前和离任调任时,而对干部平时的表现考察了解较少;从接触层面看,同领导干部层面接触的多,同一般干部和群众层面接触的少。直接谈话多,间接了解少;从考察方式看,听干部自己述职和看书面总结的多,采取个别谈话听情况多,注重专项调查,广泛听群众意见,了解上下左右方方面面情况的少。

二、原因分析。出现上述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主体素质上的局限性。从领导干部方面看,反映有一些领导对干部考察在思想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干部任用人选在考察前已经有明显的倾向性,并且意图表露较明显,结果出现上级领导的主观判断往往得到充分重视,而对考察意见有时却不同程度地被否定、搁置或忽视,有时甚至领导意见即为考察意见。从考察人员方面看,考察人员对考察对象的好恶亲疏和个人印象有时也可能潜在地影响了考察结论。另外,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些干部群众的组织观念淡化、功利化趋向增强,在反映情况、评价干部时,对干部负责、对组织负责、对党的事业负责的意识日趋淡薄,使得在干部考察时听取真话、掌握实情的难度越来越大。

第二,操作方法上的缺陷性。干部考察还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对干部德、能、勤、绩、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衡量中对被考察者定性的指标多,定量的指标少,比较注重民主测评的情况、谈话的情况、推荐的情况,缺少对被考察者在工作、生活、学习和品行方面的深层次方面问题的了解。同时,面对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干部活动范围越来越广的特点,干部考察缺乏体现不同岗位、不同层次要求的各具特点的考察标准。因此,很难把握准考察对象全部的、真实的表现。与此同时,从考察过程中所掌握的情况看,也有确定对象人选失误,干部本人谈话失实,他人评价反映失真,考察意见的形成失察等情况出现。

第三,制度执行上的差异性。对干部考察有关制度的执行不够到位,有的部门单位在考察对象的产生及考察中,执行有关干部考察制度不够严格,没有充分发扬民主,该到的程序没到,该征求的意见没征求,该集体研究的搞个人说了算,甚至事先确定好考察对象,使干部考察成了“例行公事”。同时,对于违反考察纪律的人员和行为并没有按制度规定作严格的责任追究和纪律处分,使干部考察制度执行出现偏差。

第四,群众思想上的障碍性。群众的不配合心理和思想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1)害怕报复的畏惧心理。有些群众对考察人员缺乏信任,担心自己说的话影响了被考察人的升迁而遭到报复,因而不敢说真话。个别单位领导或被考察人在考察之前通过各种方式对群众进行提醒、暗示,左右群众的意志,使一些群众迫于领导压力和情面不敢讲真话。(2)事不关己的应付心理。有些群众认为,谁当官与自己无关,何况自己一个平头百姓,说了也白说,弄不好还会引火烧身,于是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3)顺水推舟的讨好心理。这种心理的人喜欢捕风捉影,谈话时处处揣摸分析“组织意图”,按“组织意图”反映情况。(4)借机泄愤的报复心理。平时因私人矛盾对被考察人心怀不满,找不到报复的机会,待上级来人考察时就进行借机报复。

(5)自私狭隘的偏激心理。这种人不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而是以人划线,凭个人好恶说话。(6)消极片面的逆反心理。认为组织上用不用谁早已内定,考察只是走形式,因而什么也不愿说;有的被考察对象平时表现差,群众奈何他不得,上级考察时,群众却说他好话,其目的是希望他早日“升迁荣调”。

三、创新干部考察方法的对策思考

在新世纪,实现干部考察方法的创新,能够为党和国家选拔优秀人才,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大业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能够从源头上防止消极腐败现象,从制度上净化干部队伍提供巨大的机制保证;能够为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革命化,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有力的基础保证;能够为组织人事部门加强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提高干部考察工作质量提供基本的制度保证。

近年来,各地根据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条例》,结合各自实际,制订实施了加强干部考察工作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先后建立推行了领导干部考核制、政绩公议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推荐署名制、考察公告制、考察结果反馈制和领导干部任期制,以及干部考察责任制等,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了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保证了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质量,促进了干部队伍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要使干部考察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还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1、干部考察方法的观念创新。

一是形成一个共识。即把干部的考察工作作为党委及组织部门的一项硬任务,牢固树立选拔任用德才兼备干部的责任意识。把贯彻执行《条例》同学习贯彻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相结合,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干部选拔任用及考察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干部考察工作的领导。党委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干部选用和考察工作,组织部门要定期分析干部考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对策,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二是确立一种思想。即把干部的考察工作作为组工干部的一项基本业务技能的思想,切实按照政治坚强、作风正派、业务精通、工作出色的要求,从坚持党性观念、提高政策业务水平和转变工作作风三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干部考察工作水平。同时,要消除在干部考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顾虑,大力倡导一种敢于实事求是,公道正派,勇于对党和事业、对干部和群众负责的思想。

三是体现一种作风。在干部考察工作中,能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选准用好干部,因此,要以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为核心,认真解决好干部考察中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问题。始终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充分相信群众,切实依靠群众,努力做到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同时,要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程度,扩大群众的参与范围,不断提高群众的知情、参与程度和考察过程中的透明度,充分体现考察工作的民主意识。

四是突出一种意识。在干部考察工作中,要突出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考察干部要积极推广和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充分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领导科学、管理心理学等方法,全方位、多侧面、快速、准确地反映考察活动,揭示考察结果,推动考察成果最大限度地向工作成果转化。同时,要学习借鉴国外对公务员测评方面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促进干部考察符合时代和客观实际。

2、干部考察方法的制度创新。

一是完善干部考察预告制度。即对拟提拔任用的干部作为考察对象,在考察前通过公告等形式进行预告,公布考察时间期限、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考察组成员情况和受理群众意见的方式方法等情况。考察预告期间,考察组负责接待和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安排专人接待受理信访事项,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考察工作结束时,由考察组对调查核实的情况写出书面报告。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经查属实的要提出处理建议;对涉嫌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的,移交纪检监察机关查处。同时,对故意捏造事实诬陷他人、干扰考察工作的,进行批评教育,严重的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二是建立考察情况适度公开制度。对干部考察情况,应选择适当形式向干部群众作适当的公开和反馈。并向群众公开被考察对象的学历、工作经历和工作业绩、能力等有关情况。对拟任用的被考察对象,公布拟任职务岗位职责要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以接受群众的评判。

三是实行考察人员的资格认证和持证考察制度。各级组织部门的考察人员应由上级组织部门定期进行组织

考试和考核,对符合资格条件的考察人员核发考察工作证,并做到每三年或五年组织资格认证一次。干部考察人员对考察对象进行考察时,应出示干部考察工作证,并向考察对象和谈话对象说明考察目的任务和具体内容要求。对未出示干部考察工作证而进行干部考察工作的,谈话对象有权予以拒绝。对在考察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的组工干部应取消考察资格。

四是建立领导干部差额考察制度。在领导班子换届调整和干部提任、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时,考察组对每个领导职位应确定至少由2名或2名以上的考察人选进行选优,并把每个职位考察的2名候选人统一提交常委会进行民主投票表决,确定最佳人选。

五是实施实绩考核制度。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每年都要具体制订自己的工作指标,并经部门、分管领导、上级职能部门等研究确定后,把能够反映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基本职能的内容作为考核的基本项目,并把考核项目同目标管理结合起来,在年初按责任目标进行分解量化,做到年中进行监控,年末进行考核,使评估的绩效成为考察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

六是建立干部“八小时外”考察制度。在干部考察中,除了按《条例》要求对考察对象在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水平、工作实绩成效、廉洁自律、群众基础和工作作风等五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和准确评价外,还要研究探索考察干部社交圈、生活圈等方面的有效办法,通过个别谈话、民主测评、走访了解、问卷调查和设立监督电话等方式,全面了解考察对象在工作时间以外的思想言论、行为表现、接触范围、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在具体考察中,可设计:“领导干部行为调查表”、“领导干部配偶(子女)所在单位调查表”等表格,请有关人员填写。“领导干部行为调查表”主要调查项目为:领导干部个人爱好、遵纪守法、社会交往、家里来客、对群众态度、与邻居关系、利用职权办事、婚丧嫁娶、住房装修、家属子女工作安排、灰色收入、生活作风、夫妻关系、社会形象等内容,每项内容设3个栏目,由被考察对象单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被考察对象本人及邻居、传达室、居委会人员等进行打“√”填写。“领导干部配偶所在单位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领导干部配偶到该单位工作的时间、进入单位的方式、业余爱好、敬业精神、对单位领导及同事的态度、有没有利用领导干部的权力和影响牟取私利、干预政务、使用单位交通工具办私事等。由被考察对象配偶所在单位领导、同事进行填写。

七是完善健全干部考察责任制。(1)建立干部考察保密制度。对干部考察、评价情况要严格保密,任何时候不得随意透露考察情况,如不准在考察工作中隐瞒或歪曲事实真相;不准泄露考察工作情况,不得在非工作场合议论干部考察工作等。(2)建立干部考察回避制度。不准参加与自己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姻亲关系及其他特殊关系对象的考察。(3)建立干部考察纪律制度。不准接受考察对象、考察单位的宴请和安排的营业性的娱乐活动,不准接受赠送的礼物,不准借考察之便牟取个人私利。

(4)建立干部考察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工作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深入,导致考察失实的,给予书面检查或通报批评,并调离组织部门;对蓄意隐瞒事实真相,或者歪曲事实真相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在干部考察中出现的涉及考察对象的一些重大问题,如购置房产、入股投资、家庭要事、出国考察和参加社团等重大事项情况,被考察对象应主动告知单位组织和考察工作组,不如实反映情况的一经查实也要追究被考察对象的责任;对因考察方案制订不严密,忽视了该了解到也能了解的问题而未能准确掌握真实情况的,要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取消考察资格。

3、干部考察方法的体制创新。

一是形成共同协作的工作局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干部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社会对干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过去传统的封闭式考察方法已经很难准确了解到领

导干部的实情,必须努力实现干部考察工作逐步从封闭向公开转变,建立组织部门与纪检、审计、信访、公安、检察、财税、计划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化的考察评价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地分析干部情况,促进相互沟通,做到共同交流和利用信息,切实改变过去那种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做法。

二是扩大干部考察工作的民主化程度。干部考察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充分信赖和依靠群众,使之广泛参与。民主测评和推荐干部要尽量扩大范围。参加测评、推荐的人数越多,越易于显示被考察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分值”高低,其结果也愈公正。因此参加测评的人员要尽可能多,测评的范围要尽可能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本部门、本单位的全体人员参加,同时,每次推荐、测评的情况要进行公开,以提高推荐、测评透明度,增强和调动群众对推荐、测评工作的信任度和积极性。在考察人员听取群众意见时要注意多层次、多渠道,并根据拟选任干部的不同特点要求,确定需接触群众的层面,各层面的代表要尽量多一些和合理一些,能充分代表民意。既要听取考察对象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还要征求其下属单位的意见。既要到与考察对象业务往来较多的单位了解情况,还要听取原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离退休老同志的意见。同时,针对目前部分群众在干部考察中不愿参加、不愿说话、不说真话的心理情况,要认真做好考察纪律的执行工作、做好群众心理的疏导工作,营造和谐的谈话气氛,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民主性。

三是加强对干部考察人员的培训管理和纪律监督。可以通过岗位培训、定期培训和专职培训等形式,加强对考察人员的政治、业务、职业道德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干部考察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干部考察工作的需要。党委和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对考察工作要实施有效监督;下级机关和党员、干部、群众,对考察人员在考察工作中的违纪行为,可向上级党委及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进行反映或检举。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要十分重视群众监督,对反映出来的问题,按职权范围及时进行核查和处理。

4、干部考察方法的手段创新。

一是坚持考察经常化。要改变过去领导干部不换届不考察,不离任不考察,不提拔不考察的做法,经常性地对干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定期不定期地与有关部门联系进行协同考察,并实施专项考察、跟踪考察,建立考察专项档案,以避免过去那种终结式考察的弊端。

二是探索考察方式的多样化。要在吸取传统考察干部方式精华的基础上,还可以采用局部测试、演讲答辩、量化分析等多种灵活有效的方法,体现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实现考察方法的多样化。

三是扩大考察过程的民主化。在个人述职、民主测评、个别座谈、调查核实等过程中,都应提高群众的参与程度,扩大群众的参与范围,增强考察过程中的透明度,体现考察工作的民主意识,并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四是注重考察手段的现代化。要充分考虑和利用现代化的多种媒体,如建立长期的考察热线、专门网站、个人网页,并可以运用系统论将考察的指导体系进行分解、细化、量化,使传统的考察方法和现代的考察手段更好地结合起来,克服手工操作的低效率和人为因素的弊端。

第三篇:优秀学生会干部考核方法

学生会考核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院学生会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完善对院学生会工作的评估体系,促进学生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全面提高学生会工作的水平,更好的发挥院学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学生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内容

1、针对院学生会组织整体的工作任务,考核部门成员的各项组织能力。(20分)。

(1)是否组织本门成员开展部门内部活动(5分); (2)在本部门开展工作期间发挥的作用。(15分)。

2、考核该成员的交际能力。(15分)。

(1)与院学生会内部成员的团结协作能力(7分); (2)口头表达能力和正常的社交礼仪。(8分)。

3、团体协作能力(20分)

(1)在举办活动期间与学生会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10分) (2)是否在活动的举办期间提出自己的建议。(10分)

4、按时参加主席团及各部召开的工作会议和提交资料.(15分) (1)出席主席团例会情况 (2)出席各部例会情况 (3)定期提交工作计划和总结。

备注:开会迟到次数多,长期不参加会议者进项详细注明。

5、活动参与(20分)

(1)院学生会举办各项活动是否按时参与。(10分) (2)学生会内部交流活动的参与。(10分)

6、写作能力(10分)

1、策划书、新闻稿、简报写作。(5分)

2、资料整理。(5分) 考核办法

1、本考核制度满分100分,低于70不能参加优秀学生会干部的评选。

2、有三次以上受到主席团以上人员点名批评者不能参加优秀学生会干部的评选。

3、上述所给分值均为该考核项的最高分,考核时将根据各部门实际情况酌情给分。

4、院学生会办公室部每学年对各部门进行严格的量化考评,从而评选出优秀学生会干部进行表彰。

5、以上考核制度由院学生会主席团监督执行。

6、该制度自发文之日起实施。

7、该制度的最终解释权归院学生会所有。

院团委学生会办公室部制

2013年12月25日

第四篇:部分省市创新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综述

考准干部 树好导向--部分省市创新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综述

考核不过关,取消任用提名;干部好不好,大家说了算。近年来,江苏等地在中央有关部门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考核导向和用人导向,主动破解干部考核难题,创新体制机制,在干部考核中注重“考全、考真、考准、考实”,社会各界对选人用人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全面考核德才,突出以德为先

对德的考核既是干部考核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今年开始的四级党委换届中,各地围绕中央提出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积极探索干部考德的标准、方法和途径,取得较好效果。

浙江省仙居县某乡镇干部郑某不会想到,原本一帆风顺的仕途,竟然因为家里搭建了一个小阁楼而遭遇挫折。今年3月,仙居县委组织部对一批拟提拔干部进行考察,发现在对郑某的反向测评中,“有侵占公共财物、违章建筑、个人信用不良等行为”这一选项有好几票。经过深入了解后,考察组发现情况属实,郑某因此被暂缓提拔。“虽然犯的是小错,但是必须引起重视,否则就会铸成大错。今后,我会更加注重日常言行和小节。”郑某表示。

在今年开始的四级党委换届中,像郑某这样因考德不过关被暂缓任用的例子不是个案。一些地方在干部考核中,对考德不过关的实行“一票否决”,在干群中引发强烈反响。今年以来,浙江省在县乡换届考察中,有43名干部因德的测评考核有问题,被取消提名资格,有效防止了干部“带病上岗”。一些群众说,现在对干部考德,开始动真格!

官德是干部的一种内在本质,不像年龄、学历、专业和工作实绩那样,能够通过直观的形式去直接了解和把握。为了把考德落到实处,各地探索把抽象的“德”细化为具体的指标,正向评“德”,反向测“德”,切实把有德的干部选上来,把少德的干部汰下去。

江苏省南通市在正向评“德”基础上,对干部的“德”设置了“问题严重”“有较多反映议论”“偶尔有反映议论”“无反映”和“不了解”5种反向评价标准,并将考察谈话范围扩大到家属、朋友和邻里街坊,切实掌握干部“8小时外”的德行表现,社会反响较好。

四川省在换届考察中,加强干部德的考察,采取“两考两问”的方式,即在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时把“德”作为首要考评指标,在考察谈话和集体面谈时专门问“德”,广泛了解、多方印证干部德的表现。严把党风廉政关,凡是发现有党风廉政问题反映的干部慎用或不用,切实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

1重庆针对群众反响最强烈的问题,列出了具体10种负面现象,进行“反向查德”,例如贯彻重大决策部署不坚决、收受红包等,考核时请群众再对号入座为干部“画像”。重庆市委组织部介绍,在“德”的考核结果中,大多数干部得分不错,但也有个别干部得分还不到50分,说明考出了差距。

“干部德行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对干部德行的考核应宁严勿宽。”浙江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吴顺江表示,近年来,全省加大对干部考德评价结果的运用力度,将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考察对象在“德”的方面不“达标”,将对其选拔任用实行“一票否决”,坚决不予提拔;对负面反映多,但又一时查不清楚的,也要慎重使用。

坚持上下结合,让干部经得起评

干部干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各地在干部考核中,探索运用“网上述职”“三维考核”“暗访式考察”等方式,最大限度听取民意、汲取民智。干部群众们说,集体给领导干部“画像”,才能画得准,画得像。

针对互联网时代干部工作的新特点,江苏省宿迁市开创性地推行干部述职报告网上公示新模式,所有县(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述职报告除涉密内容外,全部采取实名注册方式,由组织部门统一上网。群众可对有疑问的内容进行“拍砖”指责,干部本人必须第一时间对网民跟帖作出回应或答复,纪检和组织部门相关人员将全程进行监督。截至目前,全市三县两区188名干部在网上发布述职报告近600篇,网民访问量达200多万人次。

浙江在实绩考核指标体系中,增设“公众满意度”指标,包括廉政建设满意度、公民权益保障满意度、组织工作满意度、生态环境质量人民群众满意度,并赋予20%的权重,强化群众公认度。

重庆市近年来推行“三维考核”,建立实绩考核、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三维考核”模式。在民意调查中,重庆通过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调查民意,逐年扩大民调样本,提高民调权重,开展对区县委书记形象口碑的民意调查等。干部们说,过去考核干部主要是“官评官”,现在逐步转变为“民评官”,老百姓是否高兴、是否满意成为了考核标准,干部就必须转变作风,两眼向下,关注民生。

四川坚持把群众评价作为第一评价,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在眉山市,当地推行“暗访式考察”,通过“坐三轮”“乘公交”“进茶馆”等方式,了解班子和干部的公众形象和群众口碑;内江市采取“先谈话推荐、后会议推荐”做法,促进组织意图和群众意愿相统一;绵阳市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包括“两代表一委员”、服务对象、职工代表等在内的干部群众,对干部进行民意调查。

针对少数基层干部工作实绩“注水”现象,江西省赣州市通过网上公示、张贴公示、书面公示、会议公示四种方式全面推行干部实绩公示制度。据统计,乡镇换届考察实绩公示后,全市受理举报160件次,涉及121名干部,其中有2

6件反映政绩不实问题。经核实,对25名存在虚报政绩现象的干部进行了提醒谈话,取消了1名干部的后备干部资格。

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盛克勤说,干部考核要预防“个人说了算”“少数人说了算”,就必须扩大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在考察干部的实践操作中,既要警惕“一封信让干部歇半年”,又要防止“走过场”,最大程度地减少干部“带病上岗”的可能性。

强化考核导向,推动科学发展

各地认真贯彻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一个意见、三个办法”,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制定完善干部考核实施办法,因地因人制宜开展分类考核,以正确的考核导向引领工作导向,切实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用干部考核引领科学发展。广东将科学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考核指标,设置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4类42个评价指标,把考核的范围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民生和环境领域延伸。同时,将考评结果与干部任用相对接,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倒逼机制,使各地各部门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单纯抓某一方面的发展,难以取得好的考核名次。

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玉妹说,从近年的情况看,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评的结果总体上反映了各市科学发展的努力程度和发展水平,对引导和促进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发挥了积极的“指挥棒”作用。

用干部考核推动民生工作。重庆通过科学设定指标,坚持分类考核、算账评绩,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设定考核指标时,重庆根据市委提出的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的思路,把“五个重庆”建设、“十大民生工程”“缩差共富战略”等中心任务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把干部考核重点放在改善民生上,目前60%的权重直指民生。

用分类考核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针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江苏科学制定分类考核办法:对苏南围绕经济转型升级,重点考核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环境保护等指标;苏中重点围绕实现快速崛起,考核先进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沿江沿海开发等指标;苏北重点围绕跨越发展,考核沿海开发、现代农业、民生保障等指标。几年来,这种分类考核有效引导各地工作重点,促进区域协调科学发展。

盛克勤表示,干部考核要防止简单用“一把尺子量各地,一个标准量个人”。在实践中,应既看原有基础,又看变化,还看发展水平;既考存量,又考变量,考努力程度和发展水平。“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用科学的干部考核引领社会的科学发展。”(执笔记者郭奔胜、凌军辉,参与记者叶建平、裘立华、王晓磊、孔博、李兴文)

第五篇:乡村干部工作体会——要创新工作方法

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干部的工作方式必然被服务型方式所代替。在这个转型期,农村干部的工作变得看起来很难做、很难做好。但是只要方法得当则会事半功倍,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变难为易。这个方法归结为“顺”、“平”、“实”三个字,其中“顺”为基础,“平”为关键,归宿在“实”。

“顺”:就是顺应时代潮流,顺

应党和国家的政策,顺应老百姓的心声

要做好农村工作,就需要我们做到上使政令通,下让民意顺,把上级的政策因地而宜地落实到老百姓中,顺应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时代潮流。做好农村工作,这是我们考虑的出发点,也就是我们做好农村工作的基础。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平常,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如在上政令顺畅、下合民意上,有的同志不扑下身子深入群众,何来顺应民意?

在上情与下情、政情与群情结合这个问题上,我们还要注意打好“两个差”:一是上级政策与基层实际之间的“地域差。也就是说上级政策立足于整体,我们落实时则是局部;二是上级政策与形势变化之间存在“时间差”。也就是说上级政策精神到基层落实(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主动把握好形势,及时做出反应,提早动手。

“平”:就是在农村因人之势不平而求平,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实现农村人群之间的平和、和谐相处

农村是最基层,上级的政策最终要在这里变为现实,靠的是什么?落实最终还得靠老百姓的行动。但是这里又是充满了各种人群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纠纷,有宗族的、家族的、地域的等等。没有大家伙的和谐共处、团结一致,则落实起来相当困难。所以必须因人、因事、因时而宜,由不平而求平,变不平为公平,善于抓主要矛盾,抓代表人物,在矛盾中构建和谐,在和谐中解决矛盾,实现最大限度地公平和和谐相处。

当然农村千人千面,因此要因人而宜,运用情、理、法、勇等办法实现公平和和谐。为了方便理解,我分开来说这几个字,实际在农村工作中,这几个字是融合在一起的,只不过有主有次罢了。

“实”:就是就把上级的政策落到实处,把老百姓的愿望变为现实

在农村,老百姓是最讲实际的人,是最讲实惠的人。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干一件实际事。能不能把农村工作做好最终取决于我们是不是把上级的政策和老百姓的愿望实现了,这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通过为老百姓办实事,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有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农村工作的难也就不再难了。

上一篇:财务人员知识培训下一篇:宠物小精灵红宝石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