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教育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宣传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研究

摘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人类与自然逐渐疏离,全球性环境危机接踵而来,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转而探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模式和行为选择,环境教育史研究随之兴起与发展。2021年2月我国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其中提升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水平更是成为新形势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因而亟需理论研究者站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交叉点,对于我国环境宣传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历史梳理和经验总结。本文以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环境宣传教育的基本经验和启示为研究视角,首先划分了我国环境宣传教育的发展阶段,即启蒙阶段(1949年—1971年)、建章立制阶段(1972年—1991年)、转折上升阶段(1992年—2011年)和成熟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通过环境宣传教育的历程考察得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环境宣传教育的发展历程并非处于孤立和封闭的机制和形态,而是以沟通、联系和开放为运行基础;我国环境宣传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相连互通,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整体发展形态,呈现出生存环境教育、环保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四种形态面貌。在此期间我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成效突出:在扩大公众环保参与范围、提升公民环境意识、推动环境污染治理、培育环境专业人才、提升国际环保话语权、彰显生态民生和幸福等诸多领域有所作为。故而在我国环境宣传教育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淬炼凝结了宝贵的经验:如开展环境宣传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环境宣传教育重在不断尝试运用多种手段,筛选更新宣教内容,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关键要规避环境舆情风险,正面引导、增信释疑;法律完备、执法科学与透明是环境宣传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等。这些经验为我国后续的环境宣传教育事业开展提供了有益参考和智慧启迪。然而,环境宣传教育是一项兼具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工程。根据现有历史资料、综合权威机构的调查数据,发现我国环境宣传教育仍存在诸多短板:环境人文理论研究薄弱、环境宣教内容和手段创新不足、环境宣教保障体系不健全、环境宣传教育体系不均衡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和持续性发展,必须加以重视。本文在总结前期发展形成的历史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剖析环境宣传教育发展存在短板和局限的缘由,提出进一步深化环境宣传教育的创新模式和发展路径。其一,优化保障体系:完善法制保障、人才储备、评估激励制度;其二,区分教育对象层次:加强领导干部、大学生、企业、农民等群体的环境宣传教育;其三,夯实理论基础: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生态文化教育;其四,加强模式创新:构建反向互动的公众环保参与模式、一体化生态课程与实践模式、环境数据多渠道交互模式、生态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向同行模式。

关键词:环境宣传教育;发展历程;基本经验

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评价

(三)研究目的

二、研究设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环境宣传教育的历程考察

一、启蒙阶段:铸剑为犁、曲折前行中的生存环境教育(1949—1971年)

(一)开展爱国卫生教育

(二)开展绿化祖国教育

(三)开展节约增产教育

二、建章立制阶段:环境问题凸显和恶化下的环保教育(1972—1991年)

(一)开展“三废”治理环保教育

(二)初启环境宣教法制教育

(三)初步筑成环境宣教体系

三、转折上升阶段: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博弈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1992—2011年)

(一)环境宣教重点由知识传播向行动倡导转变

(二)环境宣教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

(三)环境宣教形式由机械说教向寓教于乐转变

(四)环境宣教态势由自我封闭向对外开放转变

四、成熟完善阶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的生态文明教育(2012年至今)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信仰教育

(二)宣传绿色发展理念的低碳简约教育

(三)宣扬生态价值观的整体生态思维教育

(四)构建、规范和完善生态文化服务体系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环境宣传教育的成效与不足考察

一、取得的成绩

(一)公众环保参与纵横深入

(二)环境专业人才与日俱增

(三)我国生态民生日益改善

(四)全球环境治理话语权显著提升

二、形成的经验

(一)以人为本、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是基础

(二)手段多样、内容翔实、因“地”施教是重点

(三)领航定向、正面引导、增信释疑是关键

(四)立法健全、普法科学、执法透明是保障

三、存在的短板

(一)环境人文理论研究薄弱

(二)环境宣教内容和手段创新不足

(三)环境宣教保障体系不健全

(四)环境宣教发展不均衡

四、存在短板的原因

(一)人们对经济发展需求的迫切性

(二)政府的环境保护意识亟待加强

(三)公众环境保护认知处于较低层次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环境宣传教育的历程启示

一、推进法制建设,优化保障体系

(一)完善环境宣传教育立法,实现法治与德治的有机融合

(二)丰富人力资源储备,建立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衔接平台

(三)健全绩效评估激励考核制度,提高环境舆情应对能力

二、区分教育对象层次,明确“一体两翼”坐标

(一)首要提高“关键少数”的环保责任意识

(二)重点开展大学生、企业、农民三大群体的环境教育

三、筑牢理论基础,注重人文渗透

(一)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提高环境宣传的科学性

(二)突出环境道德教育,缓和社会代内、代际利益冲突

(三)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塑造公众求真、趋善、臻美的生态人格

四、加强模式创新,实现深融致远

(一)构建对话交流、反向互动的公众参与环保模式

(二)创建生态课程、生态实践、专业生态一体化产学合作模式

(三)创建“两微”、移动客户端、环境大数据平台等多渠道交叉互通模式

(四)探索生态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向同行模式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提纲下一篇:空间元素建筑设计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