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写好作文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谈如何写好作文范文

浅谈如何写好记事作文

宋雨虹

记事作文是通过记叙一件或几件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来说明一个道理,或表现歌颂一种精神,或表达作者本人的一种思想情感的作文文体。它是中小学作文训练的重点之一。笔者认为,要想写好记事作文,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命题

记事作文重在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记述一件或几件事。文章的题目可选择中心词(难忘、惭愧、自豪)或地点(运动场上)或事件本身(拔河比赛、旅行)等方式命题,非常灵活。但无论以哪种方式命题,题目都应是文章的窗口,能反映出文章的中心。

二、言之有序

言之有序就是要把事件交待清楚,确立好文章的线索。

任何事情都有起因、发展和结果,写记事作文,首先要做到按事情的发展规律,把事情交待清楚,这是写好记事作文的最起码要求。一般要把事件的六大要素交代清楚。其中,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作为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三大要素,或把三大要素表达不充分,文章只能是干巴巴的。

记事的种类很多,材料面很广,只有确立好文章的线索,才能把事情写清楚。可以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线索,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忆来贯穿全文。又可以以感情作为叙事线索,人的感情错综复杂、包罗万象,但在一篇文章里,最好确立一条感情线索。可以以某“物”作为叙事线索,写作文时,只要哪个“物”能为主题服务,都可以用它作为线索。如《羚羊木雕》就用“羚羊木雕”这个“物”作为线索,确立线索的方法很多,但都应注意三个问题:

(1)线索的选择要恰到好处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2)线索的选择要耐人寻味,应自然符合情节发展的需要。(3)线索确立后要贯穿到底,应尽力克服有头无尾的毛病。

三、精心选材、突出中心。

1、要选真实的材料。

真、善、美不单是道德修养追求的目标,也是作文应追求的目标。唯有达到真,才能达到善和美,才能感动人。如果离开生活,凭空想象的“事”总要露馅,弄不好还会给人留下笑柄,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从素材中提炼精神。对生活中的素材越熟悉,体会越深,写来越得心应手。我们提倡要做生活的贴心人,说的也是这是道理。

2、要选典型的材料。

学习、生活中的事就像树上的叶子,河中的流沙,天上的星星一样多,每天都要发生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事,但并不是不管什么事想写就能写好的。我们要随时注意选择自己熟悉,感受最深的事来写,要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每一朵浪花,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每一片微澜。一

般来说,要选择那些集中表现了时代精神的材料,突出反映社会风貌的材料,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材料。

3、要选令人感动、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材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使自己的文章成为好文章,文章中的事件必须有动人心魄的力量,而要使材料动人,就必须注意选那些曾使自己感动过的事件。连自己都没被感动的材料,又怎能指望感动别人?

此外,选材要有利于表现中心思想,要做到“以小见大”,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从中揭示出生活的真谛和事物的本质。

四、生动描写,详略得当。

叙述事情不仅要把过程写具体,还要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事情的重要情节要详细写,下大笔墨,次要情节则相反。我们要学会用更确切生动的语言代替抽象的语言。用修饰语,用比拟等修辞手段更贴切地表达内容,学会选择细节以充实自己要强调的思想或印象,有侧重点地将自己在事件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仔细描述出来。尤其把自己独特的发现,当时的心情感受写出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适当抒议,深化主题

在叙事与描写的同时,适当增加议论或抒怀,会增强文章的立体感,对揭示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应注意这里的议论和抒情都必须是在叙事的前提下,创造者对事件与生活的理解、认识和真实感情的一种自然流露,议论和抒情始终都要围绕文章的主题和中心,起到深化主题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只要我们在写记事作文的实践中,多总结、多反思,一定能归纳出更好的写作方法。

第二篇:浅谈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

八角初中

李密

写作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中学阶段,则是学习和掌握这种技能的黄金时间。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努力改革作文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会作文,但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作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观察中积累写作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畅快淋漓地写好作文,就得注重平日的吸收和积累,不但要多吸收,多储存,而且要吸收得精当,储存得牢固。

我们常常告诉学生,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是生活之源,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学生观察应分步进行,先由教师带领去观察,这叫‘导察’。观察前,教师做对以下工作;1.精心安排好户外活动。2,提示活动中需要观察的对象,即景,人,事等。3,指导学生抓住观察的最佳时机。4,教师给观察方法,如远眺,近观,粗缆,注意局部与细节,抓住主体与陪体等。经过几次这样的‘导察’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察’。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后,应教给他们如何去整理观察所得。我们每次写作都有一定的范围和要求,不是学生所观察的东西都能为之所用。这时,就涉及到如何取舍的问题。首先,让学生根据要求确立中心,再围绕中心进行选材,若有疑问,可和同学进行交流,必要时请教于老师。再次,可让学生在写作前拟写作提纲,这样,可避免写作中偏题现象的出现。

二、在练笔中培养写作能力

是不是积累到了足够的素材和能围绕中心选材就能写好文章了呢?当然不是,因为只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素材,让积累的语言真正发挥功效才是写好作文的前提,生搬硬套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获得的这些材料,经过选择和加工,变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并把自己对生命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要做到这样,离不开经常练笔。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但仍然写不出好文章。苦于‘壶里有饺子倒不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经常性的练笔,语言表达能力不行。因此,应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所写内容可以是平时观察所得,可以是道听途说,可取材于现实生活,可借鉴于影视报刊。表达上,或写景状物,或记人叙事,或就事论理,或直抒胸臆。总的要求是;‘天天练,句句通,篇篇新。’这样练笔,最大的好处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篇篇新’的要求,又促进学生更留心观察生活。

三、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

学生要写好作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注重观察生活和经常练笔外,,我们还可以从阅读中来学习,学习他人是如何进行写作的,学习他们如何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学习他们如何表达中心,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因此,教师应该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教者除用好课文教学外,还要向课外作品延伸,要多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尤其是学生作文中选中的佳作,让他们在课外品读中品味,探求写作好门道。这样,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到的写作技巧会越来越多,这些写作技巧会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在批改中提高写作水平

“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流传至今的名句,都是在强调修改对文章质量的重要性。所以,评改作文尤为重要,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不可缺少的。但该如何评改呢?我尝试了让学生“互批,互评,自改”作文的做法。

批阅作文时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面对面修改。批改前,先集体回顾本次作文写作要求与注意事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四人一组)实施“互批”。批阅时,要求批阅者逐条对照习作要求,给批阅的习作写出批语即修改意见,并重点对习作的构思作出具体的评价。互批结束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互评时先由批阅者所批阅的习作,具体评价其优缺点,并就如何修改发表自己的意见,先由小组成员集体评议,讨论。在议基础上,再由批阅者综合归纳集体评议意见,写上批语。互批,互评结束后,各小组要确定一篇较好的习作,准备参加班级交流,最后,各人取回自己的习作,根据批阅者修改意见和自己的领悟进行自我修改或重新习作。

同学们通过互相修改作文,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并且实行这种批改法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在作文中再次学习,再次创造,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总之,要写好一篇作文并不容易,除了观察,练笔,阅读,评改外,还应注意以下方面,如内容要充实,情感要真挚,角度要新奇,构思要巧妙等。让我们在不断的写作实践中来提升自己的习作能力吧!

第三篇:浅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细节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细节就是文章的眼睛。一篇好的文章除了要有明确的主题外,还需要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

什么是细节描写呢?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就是在创作中,把对表现人物和情节有特殊作用的细微语言、动作、表情、物件、景色等环节进行准确、细致、生动的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这种描写或描写人物的心理微澜,或描摹情态的微妙嬗变,或展示生活的细枝末节,都有其独到的魅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细节:

首先,要立足课内外经典篇目,引导学生感悟细节的魅力。

1、表现人物性格。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在“愤愤地回“絮絮地说”之后,“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这一细节把杨二嫂这个恣睢的小市民的尖酸,刻薄而贪小利的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巴尔扎克在《守财奴》中也有一个动作细节:“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个老虎扑上一个熟睡的婴儿”。寥寥几笔,惟妙惟肖地刻画出葛朗台这个老箍捅匠爱金如命的性格特征。

2、揭示人物心理。

《孔乙己》中写孔乙己初到酒店喝酒时,“便排出九文大钱”。这一个“排”的细小动作,揭示出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的得意、炫耀、爱面子的心理。在《荷花淀》中。当水生女人听到水生已报名参军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

里吮了一下”女人酸甜苦辣的复杂情感,对丈夫似嗔似怒的微妙心理,全在这个不经意的动作里暗暗透出,作家匠心独运,辞约而意半,耐人品味。

3、充实作品的情节

彭荆风在《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是这样描写的;“大竹床上铺着厚厚的稻草,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清凉可口,屋后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盐巴,有辣子”。这一细节地描写,把文中瑶族老人补米,“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哈尼族小姑娘替姐姐照料小茅屋等情节接成一个整体,小茅屋成为连接全文的纽带,其它的《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子,《七根火柴》中的七根火柴等,都是组合作品情节的例子。

4、深化作品主题

成功的细节描写,一定于纤细中深厚,成为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故乡》在写“我”与闰土二十年后重逢时写道:“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作声。他的态度却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这一细节的描写将人物的精神的坍塌,思想的沦陷表现无奈,这就有力地表现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5、表达作者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人的细节描写无不灌注着作者的深挚的感情。读过《藤野先生》的人,都不会忘记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外貌---辫子这一细节的出色描写。这一细节表达了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真理的鲁迅先生,对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

的不满和失望的思想感情。《老杨同志》中老杨同志的那双“至少也有半斤重的硬鞋“,表明老杨同志是贫苦农民的真正的自己人。作者对老杨同志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积累,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1、创设情境,激趣表演。

例如:上课了,我走进教室,走向角落,轻轻地拿起扫把无声地打扫讲台周围和教室中学生桌椅边上的纸屑来。教室里鸦雀无声,所有的同学都惊奇地看着我,有一个同学出来抢我的扫把,想帮助我扫地。随后我们展开讨论,将自己刚才看到的说给老师和同学听,看谁说的最详细。经过讨论发现学生关注了我的一举一动,说得特别详细。也许是兴趣的调动和情境的创设效果吧。

2、展开想象,填补空白。

其实,我们教师只要认真研究自己的文本,就会发现:课文中有神态细节,动作细节,有对话细节„„但字里行间往往留有“空白”,给我们留下无限的细节描写空间。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点,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细节加工训练,做到读写结合。例如在《半截蜡烛》一课的教学中,有这么一处“空白”: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补白”:此时此刻伯诺德夫人会想些什么呢?她的心中会有什么期盼呢?„„通过这种心理细节描写,既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感悟出习作方法。长此以往这样训练,学生在习作中,就会有意识做到细节描写,从而使习作更生动、有趣!

3、妙用修饰语,细化动作。

片段(1):

妈妈推进来,看见我又在看电视,骂道:“整天就知道看电视,快去做作业,下次没考好看我怎么收拾你!”边骂边走过来关了电视,还揪着我的耳朵把我拎进了房间。

这个片段显得单调、平淡,怎样才能让这个片段变得丰富、生动、有趣呢?别忘了加上修饰语,和细化动作来写。请看修改后的片段:

片段(2): 妈妈轻轻地推开门,蹑手蹑脚地走进来,我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

剧,竟没有发觉。妈妈见我又在看电视,而且看得如此投入,真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用她那高而尖的嗓子声色俱厉地吼道:“整.

天就知道看电视,快去做作业,下次没考好看我怎么收拾你!”边骂边在我额头狠狠地指了下,“啪”的一声关了电视,又迅速地转过身来,..准确无误地揪住了我的耳朵,用她有力的大手把我拎进了房间。 ..

第二个片段因为加上了“轻轻、蹑手蹑脚、津津有味、声色俱厉、”等修饰词语和细化了的动词,所以变得丰富、生动、有趣多了。

其实动作细节描写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色人等,无不以各自特有的动作细节展示着自己的个性特征,比如:老师讲课,同学回答,老友相逢,吃饭走路等等情境中人们的动作细节,只要我们留意观察、细心揣摩、练笔积累,就会逐渐掌握这种描写方法。

最后,评改侧重“细节”

习作评改是语文写作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将细节纳入评改教学的重点是很有必要的。在习作评改课上,教师不但要讲全班习作的“共性问题”,更应该抓住其中的代表,从一篇篇具体的习作中,让学生感悟到细节描写的魅力。比如,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习作中最得意的一处细节描写,读出来,全班评议。在这种及时的交流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细节描写的关注。

细节,是文章的眼睛,很能传情达意。一篇文章,尤其是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有出色的细节描写,读起来就生动有趣,就觉得真实可信;反之,文章情节再曲折,思想主题再深刻,也只能是干巴巴的,让读者觉得味同嚼蜡,缺乏感染力。

在此,愿每一位学生,在漫步书山、徜徉文海时,能感悟细节描写,领会其非凡魅力;能运用细节描写,使自己的习作熠熠生辉!

第四篇: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一种创造性的练习,是学生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然而有的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有的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不快。“作文难,难作文”,一到上作文课,许多同学常常是咬着笔头,看着天花板,一脸痛苦状,作文课成了“作难课”。要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认为,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状况和生活见闻,融合教学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先看后说,由说到写。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小学儿童书面言语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书面言语落后于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赶上口头语言,书面言语超过了口头言语。很多时候,学生能够讲清,但很难写清。所以,小学起步作文可从写话入手,让学生先说后写。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然而,由于有的学校的学生见识少、信息闭塞、接触面窄,难以读到课外读物,学生写起作文来仍是无从着手,没话可说,没话可写,很容易渐渐地失去作文的兴趣。因此,小学作文最好贴近学生实际。作文课上可组织各种活动,学生现场观察,教师现场指导。例如:我在上“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这个作文题时,在讲明写作要求之后,我就地取材,先组织了一次“拔河比赛”,由于有明确有目标,学生观察得很仔细,到讨论该如何作文时,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将这次活动讲清楚,甚至有的同学还能将一些队员的动作啦,表情啦,现场的气氛啦等等准确的描述出来。这样,通过观察、讨论,学生对这次作文的思路,要表达的主题都很清楚了,写起作文也就得心应手,有话可写了。当学生迟迟打不开思路时,还可以利用图片、幻灯、录像、课件等现代教学技术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

二、创设情境,仿写为辅,独立作文。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教科书中有的可作学生的范文,所以每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课文,我就要求同学们进行仿写,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例如,学了《我家的猫》一课,就写《我家的小狗》,仍要求先交待动物的外貌特点,仍按刚满月小狗的特点和自己喜爱的原因的顺序来写。有的没有现成的,在预习课就先布置学生推荐一篇与该次习作相近的范文。作文课上,引导学生直接分析多篇范文,领悟作文要求,之后,学生写作限时40分钟,学生动笔,教师计时,既是练笔,又是比赛。写作时,主张即兴作文,一气呵成,写好就交,交在前面的同学,老师随即在黑板上标明时间,字数,看谁写得又快又好。限时作文逼得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写作的意境中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情绪,在讲究速度的同时,写出的文章真切而自然。

三、及时批阅,平等交流。

许多语文老师苦于作文批改,大叠大叠的作文本让他们颇费气力,既要改病句,错别字,又要写评语。老师拿着红笔,就像医生拿着手术刀,对学生的文章大动干戈,把自己改得头昏眼花,把作文改得让学生兴趣全无。学生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他们的心情会是快乐的吗?他们能体会到写作的美好与成功吗?所以说,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是吃力不讨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这是一种软化的宽松的评估要求,它使师生双方从批改的阴影中走出来。批改本身就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它着眼于学生的不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不符合新课程平等对话、民主交往的精神。所以,我认为,改革作文的评估方式,应把“批改”变为“交流”。教师就作文和学生平等交流,从学习的态度,发现的眼光,欣赏的心情对待学生的作文,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建议式、商量式的评估结果。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教师要迅速浏览,做好记录,选几篇朗读,教师要多给学生鼓励,千万不要吝啬分数,只要达到要求就给80分以上,稍好的90分,甚至100分,让学生有成就感。在评作文时,我们也可采取集体评和个人评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是集体评,教师先把选好的典型作文交给学生,让他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记,这篇作文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该怎样写才好。读完后,集体评议,从作文的内容、中心、语言、构思到停顿、用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具体评价,读作文的同学记下别人评议的内容,全班学生都来评说,集体评议后,学生互评作文,单独批阅。批阅作文时,教师要明确提出要求。

在作文评论中,教师不是不改学生作文,而是“多就少改”,以正面引导、鼓励为主。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都应该热情地肯定他们作文中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将文章改好的愿望。一次,全班写记叙文《她变了》。批改后,有位成绩一般的学生“奇迹”般地得了八十分。我在评语中写道:“本文立意新颖、事迹感人,若能认真修改,不失为一篇佳作。希望你以此为成功的起点,争取更大的进步。”这段批语给了这个学生很大鼓舞。从此,她爱上了写作,再不视作文为苦差,写作自然进步很快。

当然,这只是用文字跟学生交流,我们还应跟学生用心灵交流。文章不是无情物,即使是小学生的作文,那也是他们情感的表达。尽管有时幼稚,不成熟。但却有成人无法企及的天真和曼妙,独特和创意。教师必须用真心去感受,用童心去理解,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去分析,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学生才会和教师真诚地对话,而不是编故事,迎合教师。我曾经在生气的时候叫学生写作文《假如我是教师》,有学生这样写:“假如我是教师,我决不对学生发火,那意味着我无能;我也决不让学生抄课文;我不会让他们对着99分的试卷哭泣。”这段话对我触动很大。我反思良久,为学生的坦率震动,于是我找到他跟他当面交流:“老师谢谢你的真情告白,谢谢你的提醒,假如我做学生,我也会喜欢你这样的老师的。”学生听后,高兴地笑了。

总之,小学作文,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根据生活的实际来写。让学生懂得作文从观察中来,从生活中来。让学生多看、多写,懂得“多看思路广,多写笔生花”的道理。对学生的作文,教师应采取宽松的,多样化的评估手段,蹲下来看学生的作品,平等地交流,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才会诱导他们多写、乐写、善写。

第五篇: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写景作文

一篇写景的文章,它以景物描写为主要对象,如云雾雷电、雪雨风霜、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草树木等。景物描写是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的状态、特征从形态、色彩、声音、光影等方面,真实、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再现于读者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要写好这类文章,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深入实地、仔细观察、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景物描写的文章,就要学会观察,平时积累素材。在具体的习作中,如果打算写某一处的景物,绝不能凭想象,应该深入实地,仔细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我们应向学生渗透一些常见的观察顺序:

(一)、选好角度,定点观察。定点观察就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进行观察事物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选好合适的观察点,选取恰当的视觉角度,把观察到的景物,限制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准目标,不变位置依据一定的顺序,然后再从这一点出发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法,定点定位直接对准画面,最适宜于典型环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风俗人情的描写,就好像是摄影拍照的特写镜头一样焦点醒目。运用定点观察之后的定点描写,可以把景物描写得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实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鸟的天堂》中,作者巴金有这样的描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么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立足在船头,随着船身渐渐逼近的时候,目光集中在大榕树的长势上,定点对大榕树形态的具体观察,看清了这一株奇特的大榕树的真面目,枝干“不可计数”,足见十分茂密;“枝上又生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卧在水面上一般。”观察了大榕树的整体形象;观察了大榕树与众不同的神态美,“那么多的绿叶”,不是一片片清晰可辨,而是“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这就是作者自始至终把观察的目光定点在大榕树上,对榕树的枝、叶、根的形状、颜色、位置进行细致观察。然后从外形描写入手,浓墨重彩,逼真地表现出了榕树的勃勃生机。

(二)、移步换景。在进行观察时,观察点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情况也就各不相同,得到的感受也就大不一样了。正像北宋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写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使用动点观察法,就是连续移动观察位置,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观察同一景物的表现方法。动点观察有两层含义:一是观察点要连续不断地移动;二是移动观察点要有顺序。这种观察法适合观察正在发展变化着的景物。由于作者对景物连续不断深入细致的观察,清清楚楚地了解到了景物各方面的不同形态和色彩,描写起来就得心应手,有话可说了,既可描摹景物的形状,又可显示景物的神采,使景物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当你来到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最好先看看全景,对整体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迈开你轻快的脚步,向前走去,这样随着你脚步的移动,眼中的景物在不断变换,这就是“移步换景”法。如《颐和园》一课,作者就以不同的观察点来描写园中的景色:或立足公园大门,或驻足万寿山下,或站在万寿山上,或立于昆明湖堤岸,描绘的是一副副异彩纷呈的图画.颐和园面积宽广,作者不能一眼就能把景物看完,所以观察点必须移动变化,这样才能细致地描绘出园景。

(三)、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进行观察。虽然每处景物都离不开山和水,离不开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但是每处景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就是同一处景物,因季节不同,其特征也不一样。观察时如果抓不住特点,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千篇一律,无法感染读者。因此,无论是写春花的绚丽,还是写秋叶的静美,是写江海的波澜壮阔,还是写小河的潺潺流水,都要认真观察,把握它们的特点,了解景物的全貌,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例如:学校的小花园里,花香与读书声相伴,特点是幽静美丽;操场上有单杠、双杆和篮球场,同学们在锻炼身体,它的特点是热闹。另外有些景物还要一边对比一边观察,才会发现这一事物的与众不同之处。比如,观察树叶,如果不对比,只盯着一种树叶看,你会以为绿就是它的最大特点了,可是一比你就会发现,松叶如针,柳叶如眉,枫叶似鸭掌,这才是它们真正的特点。

二、做到“寓情于景”。

所谓“寓情于景”就是将自己的感受寄托在景物的描写上。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的“躯壳”是没有生命力的。在景物描写时,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美好,还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让景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自然交融,浑为一体。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景中含情、情中有景 、情景交融,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例如:在《山雨》一课中,作者这样描述:“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段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连用两个“流进”体现了两个层次:这“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灵感受的,突出雨中的“绿”那种让人难以忘却的美。通过对山雨色彩美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

三、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构成完美的整体。

静态描写,要绘出景物的外形、内涵、色彩和神韵;动态描写,要对事物的动作、声响、神态作细致的描绘,达到景物传神、生动、鲜活的效果。在写景的时候,要把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有机结合,使景物既有静态的美,又有动态的美,才能深深地感染读者。例如:在《第一场雪》一课中这样写到:“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靑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这个片段的描写作者就利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活灵活现地写出了雪后的美景。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要求学生既要有静态描写,又要有动态描写,做到动静结合,构成完美的整体。

四、结合实际、展开联想。

展开想象是神奇的“鲜活剂”。景物大都是静止不动的,如果只是把它们的样子描绘出来,就会显得干巴巴的,空洞无物;如果给它们洒上想象“鲜活剂”,景物就会立刻呈现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在《山中访友》一课中,作者这样描述:“我*在一棵树山,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意,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又如:在写作时,当你写了“荷叶在风中摇曳”,紧跟着想到“好像美丽的少女在跳舞。”这样写荷叶就跟读者拉近了距离。当你看到一捆捆稻谷想象到它们就像一个个扎着辫子的姑娘„„这样赋予景物以生命,把景物比喻成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除了用比喻,还可以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细致、生动、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叙述有序,条理清晰。

写作文时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应当根据需要,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来写„„。这样,会使文章脉络清晰,主题突出,不至于杂乱无章。同时,要写好景物,还要有丰富的词汇,词汇不丰富再美的景色也描绘不出来啊!所以平时要注重指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

总之,只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结合事物展开合理想象,并产生真情实感,加以有条理的叙述,就能把作文写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能力会得到持续的提高,创新思维也会得到培养,作文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上一篇:三年级三班童谣范文下一篇:伤感爱情的句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