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利用方案北京

2022-08-27

一项工作不能盲目的开展,在开展前必须要进行详细的准备,这就是方案存在的意义,那么要如何书写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水资源利用方案北京》,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水资源利用方案北京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

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如为改扩建矿山,应说明矿山现状、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外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外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外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3、设计利用矿产资源储量。 4、对地质勘探报告的评述。

四、主要建设方案的确定 ㈠开采方案

1、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可能的建设规模(两个以上方案比较); ──推荐规模方案的简要论证; ──可供选择的产品方案; ──推荐产品方案简要论证。 2、确定开采储量:

──采矿权人在登记管理机关划定的矿区范围内,根据矿床赋存条件、勘探程度,并考虑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的要求,结合矿石品位变化,对开采品位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确定开采矿体的最低品位,在此基础上,圈定矿体,并确定开采对象。有共、伴生矿产的,必须体现综合开采、综合利用的原则。 3、矿床的开采方式

──根据矿体赋存情况及开采技术条件等因素,对矿床的开采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对于采用露天开采或地下开采优势不明显的矿床,应进行开采方式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最佳方案。当采用露天和地下联合开采时,应确定二者的合理分布界线及阐明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互相关系。 4开拓运输方案及厂址选择

──根据地形、矿床赋存条件、备选厂址工程地质条件及环保要求,对各种可供比较选择的开拓运输系统及厂址配套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提出推荐方案。 ㈡防治水方案

当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有迳流大量渗漏时,需采取地下和地表的防治水措施,以确保安全生产,应进行全面防治水方案的综合比较,并提出推荐方案。

五、矿床开采 ㈠露天开采

1、露天开采境界:阐明圈定露天开采境界的原则、方法及所采用的经济合理剥采比;

2、确定露天采场最终边坡要素; 3、工作面阶段回采率;

4、圈定露天开采境界,应进行不同境界方案比较,确定最优境界。 ㈡地下开采

1、确定矿区开采总顺序并阐明首采地段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2、推荐的生产能力及能力验证。

3、利用远景储量扩大生产能力或延长矿山生产年限的可能性。 4、开采崩落范围的确定。

5、简述开拓技术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对采矿方法选择的影响。

6、采矿方法选择和比较,论证推荐采矿方法对资源充分利用的合理性。 7、矿块的结构参数及矿井、采矿、矿块(工作面)的采矿回采率。

六、选矿及尾矿设施 ㈠选矿方案

1、选矿试验研究及评价。

──选矿试验研究主要成果,并对其作出技术经济评价,指出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意见;

──大、中型矿山应进行工业或半工业实验结果,应有加工评价试验结论; 2、根据选矿试验研究结果及评价资料提出推荐的选矿方案。 3、对难选矿种,根据已掌握的技术确定是否需建中间试验厂。并提出拟建规划、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选择。 ㈡尾矿设施

1、初步确定尾矿量并简述尾矿品位及其他特性。对于目前因技术或市场原因暂不能利用的矿产,应有保护的措施。

2、尾矿库址选择(应具有坝址选择阶段的工程地质资料)。 3、尾矿综合利用设想。 4、尾矿水的处理作用。

七、环境保护

㈠矿山地质环境报告

1、对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尾矿垮坝等应做出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监测预防措施。 2、对采矿引起的区域地质条件做出影响评价。

3、露天开采,应作边坡稳定性评价;坑采的,应作采空塌陷范围预测; 4、矿山闭坑时对造成的地质灾害提出处理措施。 ㈡矿山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保持和土地复垦方案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编写相应的内容。

八、开发方案简要结论

㈠设计利用矿产资料储量和根据矿床规模确定的设计生产规模及矿山服务年限 ㈡产品方案

㈢厂址及开拓运输方案 ㈣采、选工艺方案

㈤综合回收、综合利用方案 ㈥对工程项目扼要综合评价 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附表: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九、附图

1、开拓系统纵投影图

2、带有矿区范围、崩落范围的地形地质图。 3、矿区总平面图。

4、露天采矿最终境界图。

5、采矿方法标准图。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

采矿权申请人依据批准的申请取得采矿许可证时,采矿登记管理机关对其报送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应对以下内容进行审查:

一、方案编写的资格审查

开采下列矿山、矿区和矿种的,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由具有国家批准矿山设计资格的单位进行编写: 1、开采海域矿产资源; 2、外商投资矿山企业; 3、开采能源和金属矿产;

4、上述之外的大、中型矿山。

小型以下矿山企业的开发利用方案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矿主管部门认定的具有设计能力的单位进行编写。

二、开采储量确定的合理性的审查

设计所依据的地质资料必须由具有资格的地勘单位提供,并依据《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进行认定,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在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能的前提下,以合理利用、贫富兼采、综合回收为原则,确定合理的经济开采品位,并以此圈定矿体(矿床)。确定的工业指标应充分考虑矿产品市场等方面的要求。对于目前暂不宜开采的贫矿,应制定“采富保贫”的技术措施和后续回采方案,以利于今后可能进行的开采活动。

三、矿山建设规模的审查

在储量有保障、适合大规模开采的矿区,必须实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方针,避免大矿小开、整矿零开。依据开采技术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在总体规划之后,可采取分期建设、滚动发展,逐步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使企业(矿区)持续、稳定地发展生产。

矿山设计服务年限参考矿山设计规范。

四、开采方案的审查

开采方案应遵循“安全、高效、经济和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来确定。做到贫富兼采、采剥(掘)并举、剥离(掘进)先行。采矿回采率、矿石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等技术指标应比照国内同类矿山的平均先进水平。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首先考虑采取先进的开采技术。

采矿方式依据矿体赋存状况和地质地形条件,通过计算和论证确定。

确定开拓系统要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回收。尽量不留或少留永久性矿柱,提升运输系统应减少运输过程中矿石的损失、贫化。矿山的开拓系统也需通过方案比较确定。

采矿方法依据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考虑采掘工程量、回采效率、出矿品位和资源回收率等方面的指标,通过方案比较,确定适宜的采矿方法。

五、选矿加工方案的审查

依据矿石的性质、构造、结构等特点,经过充分的选矿试验工作和方案比较,选定合理的选矿方法、工艺条件和先进的产品技术指标。入选的原矿中含其他具利用价值的共、伴生矿产时,应进行充分的综合回收、综合利用试验研究工作,进行方案论证,确定合理的分选回收流程。对目前暂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要提出可行的保护性处理措施。

设计的选矿工艺流程,应采用先进技术和高效装备,精矿品位、产率指标得到保障,尾矿品位有效控制,选矿加工的总体水平达到优质、高产、低消耗的要求。

六、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土地复垦等方案的审查 重点审查废石场的建设、矿井水的排放、选矿厂粉尘处理、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尾矿坝的建设,尾矿水排放的方式和影响、土地(草原、林地)复垦利用以及其他有关项目。

矿山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按程序上报并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中,应有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并按规定已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报告,对矿山开采可能引起的地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以及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应采取预防措施。

七、矿山安全的审查

矿山企业必须具有保障安全生产的设施,矿山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必须经劳动安全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

第二篇:粪污资源化利用方案

驻马店市2018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项目整市推进工作方案

2018年06月07日发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8年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牧发〔2018〕6号)和《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县推进工作方案(2018—2020年)》精神,深入开展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打赢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改善土壤地力、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推动种养结合、实现农牧良性循环为总要求,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区域性粪污集中处理、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健全制度体系,完善扶持政策,严格执法监管,强化装备保障,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项目建成后,全市范围内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每个县区至少要建设完成1个区域性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有条件的县区可建设多个。全市建设完成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10个以上,形成整市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良好格局。市、县两级粪污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建立起明确的粪污收集、储运、资源化利用等有关扶持政策和终端产品补贴政策体系。全市畜禽养殖布局更加合理,建立起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比例不断提升。

三、工作要求

(一)摸清资源底数。摸清全市范围内所有畜禽养殖场(户)的布局、规模、粪污产生量及现有处理方式等情况,科学测算有机肥和能源产品的市场需求,系统总结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问题和经验。

(二)明确治理路径。结合农业农村部推荐的主要技术模式,按照以地定养、种养结合的思路,分类提出不同畜种、不同主体的处理方式、技术路线和项目组织形式,采取积极稳妥的推进步骤,全面解决规模养殖场和散养农户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

(三)整合相关资金。各级政府要出台配套政策,统筹整合相关资金,共同用于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粪肥施用补贴等方面,形成合力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良好局面。

(四)制定扶持政策。制定粪污收集、贮存、运输等相关扶持政策;健全有机肥(含沼肥)、沼气等终端产品补贴政策体系;保障畜禽规模养殖、粪污处理设施、养殖场配套粪污消纳用地;落实沼气发电上网政策,推动生物天然气进入城镇管网。

(五)建立市场机制。统筹用好财政奖补、税收、金融、用地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立受益者付费机制,提高终端产品竞争力,建立可持续运行的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项目县区要优先支持有成功经验的专业化第三方机构和中小规模养殖场,构建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六)强化监督管理。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强化环保执法监管,建立对全市规模养殖场、第三方处理机构粪污处理设施的运行监控机制,对粪污资源化利用产品去向加强日常巡查,确保畜禽粪污真处理、真利用。

(七)建立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统筹发改、财政、农业、环保、畜牧等有关部门,在政策支持、执法监管、业务指导和促进终端产品利用等方面集中发力,实现各环节的无缝链接、相互促进。各县区的整县区推进项目实施方案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四、建设内容

中央投资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重点支持内容包括畜禽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等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各项目县区根据现有基础条件,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确定项目建设内容。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以畜禽规模养殖场和区域性粪污集中处理中心主体,辐射带动全市区域内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体推进,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覆盖。

(一)规模养殖场。一是粪污处理利用设施。主要针对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固体粪便堆肥利用、粪便垫料回用、污水肥料化利用、污水达标排放等处理模式,支持现有规模养殖场建设储粪场、污水贮存池等粪便贮存设施,建设厌氧发酵池、氧化塘、污水深度处理、堆肥发酵等设施。二是粪污处理配套设施改造升级。主要支持与粪污处理利用相关的场区养殖设施设备,以及提升养殖标准化水平的配套设施设备建设,重点改进节水设备,建设雨污分流、暗沟布设的污水收集系统和漏缝地板、自动刮粪板等清粪设施,配备固液分离机等设备。

(二)区域性粪污集中处理中心。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重点,支持第三方处理主体粪污收集、储存、处理、利用设施建设,推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模式,促进畜禽粪污转化增值,支持周边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建设粪污收集储存设施和小型厌氧处理设施,支持建设粪肥田间贮存池、铺设沼液(肥水)输送管网、购置粪肥专用输送车辆。

(三)大型沼气工程。结合《全国农村沼气发展“十三五”规划》,以集中进行粪污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全量化能源利用模式,以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和沼气利用并重的厌氧发酵模式为重点,支持专业化企业和规模养殖场建设厌氧消化装置总体容积500立方米以上大型沼气工程,兼顾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料生产,实现“三沼”充分利用。具体包括原料收集、仓储和预处理系统、厌氧消化系统、沼气利用系统、沼肥利用系统、智能监控系统。对于给农户集中供气的项目,可适当考虑由同一业主建设的多个集中供气工程组成。

五、项目投资

(一)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确定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项目县予以支持。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原则上对猪当量(以生猪、牛存栏量折算猪当量)为50万头以下(不含50万头)的项目县,累计补助上限为3500万元;猪当量为50—70万头(不含70万头)的项目县,累计补助上限为4000万元;猪当量为70—100万头(不含100万头)的项目县,累计补助上限为4500万元;猪当量为100万头以上的项目县,累计补助上限为5000万元。

(二)地方财政补助资金。市财政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配套资金,对2018年整市推进项目的驿城区给予补助,对其它项目县实行奖励补助。市级财政补助资金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拨付。每个项目县区都要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县级财政资金,用于整县推进项目建设补助。对项目建设任务量大的县区,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足额匹配项目资金。

(三)自筹资金。各县区要发挥财政补助资金的引导和企业投入的主体作用,创新投入机制,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不断加大对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投入,加快建立有效的可持续运营长效机制。在确保政府财政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可通过贷款贴息、设立基金等方式支持畜禽粪污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发改、财政、农业、畜牧、环保、住建、国土、农机、审计、金融、电力等部门,以及项目县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畜牧局,市畜牧局长兼任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市推进的日常工作。各项目县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县区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县推进工作。

(二)明确部门责任。项目县区人民政府是项目实施的第一责任主体,对项目建设进度、建设成效、运营管理等负总责。在市县两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市(整县)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畜牧部门负责制订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方案,搞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宣传培训和指导服务,指导大型规模养殖场制定“一场一策”方案,负责对各类沼气设施建设和沼液沼渣使用提供技术和项目支持,做好种植业基地与规模养殖场的对接;发改部门负责向上争取相关政策,支持整市推进工作;财政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的筹措、管理与拨付;农业部门负责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宣传和推广应用工作;环保部门履行好监管职责,加大畜禽养殖污染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用地的审批;农机部门负责落实好补贴范围内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农机购置敞开补贴政策,积极推动开展畜禽粪污处理相关机械新产品补贴试点。其他相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相关工作。

(三)科学制定方案。2018年确定的整市推进项目县区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粪污资源利用现状等因素,提出全县区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按照有关要求编制整县区推进项目实施方案。要根据确定的治理路径,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提出建设任务、建设目标、资金使用安排等,并细化分解到各;落实具体的扶持主体及相应的建设模式、建设内容、资金需求;明确中央投资、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投资筹措方案和资金用项。

(四)强化项目监管。严格执行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对于各级财政补助资金,要做到专户管理,独立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滞留、挪用。市、县区两级财政、畜牧部门利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对项目进度进行调度。市、县区两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市、县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定期检查和通报制度,对建设进度、质量、效益等进行检查和通报。市政府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列入政府督查事项,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严格的督查督办。对各县(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实行月通报、季排名,对一次考核排名靠后的两个县区由市政府进行通报批评;对两次考核靠后的县区,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对县区政府分管领导进行约谈;对三次考核靠后的县区由媒体进行公开曝光,并由县区分管领导在市级媒体上作表态发言;对未按规定期限完成工作任务的、考核差的县区,按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五)建立考核机制。完善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根据项目建设目标、地方政府扶持政策、项目建设和运行情况等,制定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项目县区自评、市级主管部门初评、报省和国家有关部门复评、综合评价,形成绩效评价结果,并将评价结果及时有关部门反馈,推动完善管理措施、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有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财政资金管理和项目绩效考核结果与投资挂钩。对项目建设进度缓慢、资金使用率低,不能如期完成投资计划任务或未实现项目建设目标的县区,将调减或停止其后续投资计划规模。

(六)广泛宣传发动。市畜牧、财政部门要加强政策实施培训工作,指导项目县区和项目单位准确把握政策要求,确保政策落实不出偏差。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微信平台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经验和做法,为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供支持。要通过印制宣传册、发放宣传单、进场入户宣讲等方式,切实增强畜禽规模养殖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积极采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不断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

附件:驻马店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整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 件

驻马店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 整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朱是西副组长:付自成成 员:赵 站孔 华李瑞红李俊岭王保海杜永军张新运宋炳顺张中林鲍秋仁王 伟蔡新国马 伟毕启民侯 蕴李全喜市政府市长 市政府副市长 市政府副秘书长

市发改委主任 市财政局局长 市金融办主任 市国土局局长 市环保局局长 市住建局局长 市工商局局长 市农业局局长 市农机局局长 市水利局局长 市畜牧局局长 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驿城区政府区长 遂平县政府县长 西平县政府县长

李卫明 上蔡县政府县长 刘军民 汝南县政府县长 赵 峰 平舆县政府县长 王东征 正阳县政府县长 彭广峰 确山县政府县长 魏华伟 泌阳县政府县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畜牧局,蔡新国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第三篇: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德育教育方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54 更新时间:2010-4-16 9:42:23

为了更好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宣传的效果。结合上级指导精神,拟定学校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德育教育方案:

一、利用对象:面对全体学生

二、授课方式: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分批进行

三、授课内容:

1、养成教育 文明礼貌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

2、防震减灾知识

3、地氟病、爱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四、按资源使用要求填好相关表册和做好资料收集。

第四篇:利用乡土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方案

[ 作者:屠园中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333

更新时间:2004-5-10

文章录入:zhang ]

-----浙江嘉兴平湖市乍浦镇第一小学 屠园中执笔

一、 课题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为了加快教育的发展都推行了由国家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建立了国家课程开发中心,采用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推广模式,希望以此来提高教育的质量。但是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并未取得预期成效,作为对此模式固有缺陷的反思,20世纪70年代初,逐渐兴起了校本课程开发运动。

至80年代,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课程开发的一股强大思潮,达到了发展的全盛时期。在我国,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学者提出“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设想。1999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的结构,其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那么,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呢?这给我们学校的老师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在学校已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课题,意在以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为背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至少有以下几个现实意义。

1、 有利于充分利用乡土资源。

在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方面,我们有一定的研究。“小学乡土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已经结题。这一课题从丰富写作内容入手,让学生在乡土资源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实践和体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但是我们也发现这一课题只把乡土资源与作文教学相结合,过于狭窄,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乡土化的校本课程,把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各科教学相结合,拓展和扩充了国家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学校、教师、家长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自己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能使学校从一般中凸现出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3、 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4、 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课程设计通常有课程专家来完成,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开发校本课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二、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国外的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早。各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差异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各不相同,使校本课程开发各有特色。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方分权的国家,国家只是提供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学校,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可以称之为校本课程;而法国、俄罗斯、泰国等中央集权的国家,国家一级制定严密的计划,地方和学校执行计划,在课时安排上只留出一小部分,给学校自主设计课程。

在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起步较晚。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自主权的增多,特别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各校根据《决定》提出的“建立新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验。较典型的有江苏锡山中学、上海七宝中学、杭州临平一小等学校。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内容、程度及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乡土资源的利用上,我们往往比较重视资源的知识性,而忽视实践性。如某些地区编制的《乡土教材》就是知识性的教材。如果只重视乡土资源的知识性,而忽视实践性,那就无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的知识性校本课程确实没有多少存在的价值。

综观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一些学校在利用学校、社区等资源,进行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上做过一些研究。如台湾G中学确立“培养社区人才、传扬社区文化、提供公共空间,建立社区学习机制”的办学宗旨,以深入社区、贴近社区的方式创建社区文化的理念,孕育了学校的校本课程。杭州临平一小开展《让绿色走向未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在活动课中,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综合各学科的知识,收集相关的信息,获得研究成果。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1、乡土,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长特长等。本课题所研究的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

2、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做出的关于课程开发的决定或所采取的课程开发活动方式,其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自身,其核心在于强调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决策依据,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3、本课题提出的“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就是以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为背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本课题强调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辅导、评价与展示,使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搜集、讨论和游戏等诸多方式去进行活动,还给孩子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研究的预期目标

1、 构建以乡土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体系。

2、 探索乡土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3、使学生了解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综

合运用思考问题,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敢于发表,乐于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通过课程的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事实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这一目标蕴涵在学科教学、德育教学、学校管理及其师生的言谈举止中,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五、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和优势

从本课题的概念界定和研究预期目标不难看出,本课题研究的是以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为背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这一课题要求学校、家庭及其周边地区必须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学校就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和优势。

项目 主

社会 自然地理 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环境优美、交通发达。 人文历史 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名人众多。 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迅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学校 校园环境 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拥有天然的小山丘。 师资状况 踏实好学、刻苦钻研,动手能力强。 学生特点 为人朴实、学习努力,活动能力强。 家庭 家庭环境 小区环境优美,家庭经济条件好。 家长情况 服装加工业工人,家庭教育比较重视。

乍浦镇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北部,杭州湾北岸。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已有1200多年的建镇历史,自古就有“海口重镇”之称。镇境内现存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改革开发以来,经济发展迅猛,港口、电厂等重点企业落户古镇,跨海大桥即将建设,给古镇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正在形成乍浦港务局、乍浦镇、嘉兴港区三位一体的格局。我校就坐落在乍浦镇,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拥有天然的小山丘,建有劳动实践基地。学校有较先进的办学理念,较民主的领导班子。专任教师85人,绝大多数家住农村,虽专业知识与城镇教师有一定差距,但工作踏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且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41个教学班,学生1600多人,都为农村孩子,虽然在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上与城镇孩子有一定差距,但为人朴实、学习努力,而且活动能力强。由于港区的开发建设,大部分学生家庭搬进了新建的小区,小区环境优美。大部分学生家长也走出了世代耕种的土地,走进了工厂,从事本地区的支柱产业——服装加工业,对孩子受教育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校内外主要优势见表。

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方面我们有一定的基础。小学乡土作文教学研究已经结题,成果获得嘉兴市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这一课题将乡土资源与小学作文教学相结合,构建了乡土化的作文内容,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和多样化的作文形式。在乡土作文教学研究的带动下,美术教学、常识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也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而且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六、研究的内容及操作措施

1、课程规划的研究 (1)课程目标规划

以乡土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目标的规划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在知识目标方面,重视体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在能力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计划能力、表现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着重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责任心,发展学生的个性。

具体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思考问题,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敢于发表,乐于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规划各年段的校本课程目标。

低段(1-2年级):初步接触家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质疑、探究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初步获得参与探究的体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初步培育学生的生活热情和爱美情趣。

中段(3-4年级):初步了解家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初步了解家乡的地域风情和习俗;培养学生观察、质疑、探究态度和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参与探究体验,培育学生的生活热情和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高段(5-6)年级:使学生感受家乡的地域风貌和传统习俗,体验民族风情,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地活动计划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人格,使学生关心社会历史现状,初步形成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课程内容规划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必须对内容进行规划。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又可对乡土资源进行改编、补充或拓展。

2、方案设计的研究

以乡土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的方案有两类,即校本课程的总方案和教学案例。 校本课程的总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书,设计了校本课程的目标、结构、实施、评价等一系列的项目。要重视总方案的设计,并根据实际及时进行修正。完整的校本课程总方案包括:需要分析,总体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评价设想,保障措施,课时设置等内容。

教学案例是校本课程的个案,设计了具体的目标、内容、组织与辅导方式、评价与展示方法等。要研究校本课程的案例的设计格式。案例格式一般包括以下项目:辅导教师、课程内容、课程类型、活动时间、活动对象、活动目标、课程安排、评价展示等。要根据教师实际和学生特点设计校本课程的案例,探索案例的设计模式。

3、组织与辅导的研究

在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的校本课程中,应尽量提供学生真实体验的机会,倡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实践性、综合化沙龙式、研究为基本的活动形式,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匹配辅导教师和教学媒体,灵活应变活动的组织结构和教学的场所,为达成校本课程的目标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辅导方式。要积极探索辅导方式的多样性。

如:主题活动模式,就是通过围绕乡土资源中较重大的问题开展活动,达到各科知识的综合,按照问题的逻辑线索组织活动内容;综合活动模式,围绕一个乡土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提出各自的问题,学生围绕自己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问题中心模式,围绕某个乡土资源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后进行综合,选择一个内涵比较丰富有一定价值的主题,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去研究。

4、评价与展示的研究。

以乡土教育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应重视课程评价和展示的方式的研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即评价主体间进行双向的、多向的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即以发展的眼光,从认知、行为等层面,多角度、多视点地分析评价;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即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步感悟自身的发展,提高发展的欲望;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如表格统计式、谈话式、语言描述式、档案袋式、社会式等。

在评价的同时,积极探索成果的展示方式。可以通过竞赛、汇演、表演、报告会等形式及时地把学生丰富多彩的阶段性成果,如科技报告、演唱、演讲、舞蹈、模型和地图、画图和制表、摄影、表演剧等集中展示出来,供人品评。也可以运用文本、多媒体、网络等途径展示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八、研究的对象

全校41个教学班,1600多名学生。

九、研究的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准备阶段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结题阶段运用问卷法、测试法、调查法、行为观察等方法。

十、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3年4月——5月

1、 收集、整理乡土资源,汇编成学习包。

2、 查阅文献,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信息,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3、 调查分析学校内外情景,进行课题的可行性研究。

4、 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二)实施阶段:2003年6月——2004年7月

1、 开展实质性研究。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各项研究。

2、 完善校本课程总方案,设计校本课程案例,并组织实施。

3、 对校本课程成果进行评价及展示活动。

4、 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研究方案。

(三)结题阶段:2004年8月

收集课题研究的资料,汇编成册;总结课题成果,撰写课题报告,申请结题。

十一、成果的形式

以报告为载体的乡土化校本课程的设计程序、辅导方式等;以书面资料为载体的课题报告、校本课程开发总方案及案例集等;以网络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成果;以实物、图片、声像等为载体的学生实践活动成果。

十二、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负责人:屠园中。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方案、报告的起草,课题的实施指导等工作。重点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总方案的设计、研究内容及措施的确定及乡土资源学习材料的制作。

课题组成员:姚利明、冯月红、、周春建、吴晓东、徐春燕、沈中良、体育、信息技术、英语组:金卫、周静燕、刘海明、陶建明、任中平、荘璟、周春妹、朱育锋、顾海燕

十三、课题经费:预计人民币20000元。

参考书目:

1、《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 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平

周广强

主编

2、《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

崔允漷

3、《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

团结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4、《教育科研过程》

新疆大学出版社

杨章宏

5、《校本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斌华

第五篇:XX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再生资源市场秩序,助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根据商务部《关于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XX市市区再生资源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对我县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整顿,构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再生利用循环体系,促进再生资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使全县所有回收网点纳入规范化管理,所有村(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点(站),所有再生资源进入指定集散市场进行规范化交易和集中处理,确保再生资源品种回收率达到90%以上,实现城乡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建设美丽乡村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村(社区)、乡(镇)、县三级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按照“覆盖城乡、因地制宜、高效规范”的要求,加快回收网点、集并中心和集散基地建设,打造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先进完备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1.村级回收点。根据城镇规划和现实需求,合理布局村级回收点,回收点营运面积不少于30㎡。有闲置场地的村,要无偿提供场地;没有闲置场地的,由业主租赁取得场地,确保每村一个,实现“全覆盖”。

2.乡镇集并中心。原则上,各乡镇在紧邻乡镇垃圾中转站旁建一个占地3-5亩的再生物资集并中心。该中心既是乡镇级垃圾无害处理服务中心,也可作为所在地村的再生资源回收集并中心。全县(不含XX镇)共建集并中心15个,其中孔垄镇建一个占地10亩左右的集并中心,兼顾负责沿江乡镇再生物资的集中中转。

3.县级集散加工营运基地。在工业园区建成占地50亩左右的再生物资集散营运基地,负责XX镇再生物资集并和全县再生物资的分拣、打包、外销。在独山循环经济集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再生物资处理加工企业,为全县再生物资处理提供保障。

(二)突出抓好城区网点经营规范。

 

1.按照“方便居民、便于交售”的原则,编制城区再生物资回收网点。回收站点由回收点和中转站组成。各回收点直接面对小区居民,中转站负责对各社区收购点物资的集并。已建成小区每区设置回收点1个;新建小区应配套建设再生物资回收点,与小区基建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验收。XX镇各社区原则上每区建一个中转站,负责对所辖居民小区回收物资的集并处理工作。具体规定如下:

(1)小区回收点:回收点由小区物业腾出位置,原则上面积不小于30㎡,不能露天经营,回收物资不得出店存放。由小区物业或物业委托有意愿者负责收集居民交售生活垃圾中可再生物资,可采取定时上门与定点交售、固定设点与流动收购(车)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回收。回收物品应做到“日收日清”,原则上不作储存,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环境的污染。

(2)社区中转站:在XX镇城区因地制宜共建13个中转站,确保每社区一个。社区中转站应为前店后院,总面积不少于800㎡,主要通过利用集体闲置资产或业主租赁方式取得,负责对各社区的再生物资集并转运。

2.清理规范回收网点。开展回收网点无差别排查,对无照经营户,由市场监管局予以取缔;对有照经营的进行达标验收。验收标准为:(1)符合本区编制数及选点要求;(2)必须是“前店后院”;(3)环评达标。不符条件的,坚决予以取缔。对城区回收网点和中转站按编制数统一布局、统一标识、统一管理。

(三)落实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经营主体。

坚持以市场主体经营为主,县供销社全资企业盛源再生物资有限公司以资产入股的方式参与行业管理、规范经营,协调与乡镇、村的相关工作。

 

(四)打造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推广“互联网+绿色回收”模式,建设在线回收网站、APP系统和统一公开的上门回收服务电话。建立再生资源回收数据库,有计划、有步骤地与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联网,对全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分析和监控,为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企业智能化管理。

 

(五)落实行业规范。

落实再生资源回收标准体系,制定回收和分拣标准。回收站点实行“四统一”和“四规范”,即:统一培训、统一计量器具、统一收购车辆、统一收购范围和规范服务项目、规范服务标准、规范服务用语、规范服务地点。广泛宣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政策,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倡导持证上岗。大力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与环卫回收体系的“两网融合”。鼓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推广先进回收模式,回收企业人员兼职垃圾分类指导员。鼓励企业建设再生资源信息化回收平台,探索“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线上线下融合的再生资源回收模式,推进行业转型升级。

 

(六)强化宣传教育。

一是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从业人员技术能力和水平。二是发挥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分类,通过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

 

三、工作职责

县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县供销社负责全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牵头工作,落实乡镇集并中心和县集散加工营运基地的建设、投入使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解决再生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加强对村民、居民及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和诚信体系建设,督促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做好经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

县商务局是再生资源回收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资料收集和日常监管,要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

县发改局负责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工作。

县生态环境局负责对再生资源回收过程中环境污染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和环评工作。

县公安局负责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治安管理工作,指导经营者建立健全治安制度,协助有关部门取缔违法、违规经营摊点。

县应急管理局负责对再生资源行业安全生产、消防规范和管理。

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将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纳入城市规划和小区配套建设项目,在用地等方面予以支持。

县市场监管局负责做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市场经营管理,严格监督业主规范经营,牵头开展全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的规范、整顿工作。

县城管执法局负责对影响市容市貌的违法回收摊点、流动收购车及从业人员的清查整顿。

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促进再生资源农村回收网点的建设与美丽乡村政策的衔接,争取项目资金的投入。

县财政局负责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扶持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县税务局负责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兑现。

各乡镇政府:负责督促本乡镇各村(社区、小区)回收点、中转站、经营人员、经营场地按期按标准落实到位;负责按要求为乡镇集并中心提供3-5亩的用地;负责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培养其垃圾分类习惯,增强其环保意识。

四、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0年元月1日至2020年元月15日)

制定《XX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0年元月16日至2020年4月30日)

各乡镇和责任单位完成回收点、中转点、集并中心的建设工作并投入运营,县级集散加工运营基地要争取同步投入运营。

(三)总结验收阶段。

(2020年5月15日前)

 

再生资源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全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对工作不到位的下达整改意见,验收的结果作为相关政策兑现依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相关县直部门及各乡镇负责同志为成员的XX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的推进协调。

 

(二)强化政策保障。

将乡镇集并中心用地列为公共建设用地,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把城乡再生资源收运处理设施建设、运行与维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通过财政分级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处理费收取等多种途径,提高资金保障能力。

 

1.村(社区)回收点、中转站。经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县财政将对各村(社区)回收点、中转站分别给予一次性5000元的奖补资金支持。

2.乡镇集并中心。各乡镇提供3-5亩土地,与供销社签订土地使用合同,确保“两中心”土地公共事业用途的长期性,然后由县供销社负责地上建筑等经营设施筹建。孔垄镇提供的10亩左右用地,超出标准5亩以上的部分,由供销社购买或租赁。乡镇集并中心经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领导小组验收合格后,县财政按照12万元/个标准给予奖补。

3.县级集散加工营运基地。由市场主体负责筹建,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4.工作专班经费保障。县财政列支10万元,用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领导小组专班的日常经费保障。

(三)强化乡镇主体责任。

各乡镇要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落实管理队伍,保障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四)强化监督考核。

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纳入县政府对各乡镇、县直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建立考核排名制度。每年对工作进展快、成效明显,机制完善的予以奖励,对工作落后的予以通报批评,排名靠后、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对主要负责同志进行问责。

 

附件:1.XX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领导小组

2.村(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标准

3.乡(镇)再生资源集并中心建设标准

附件1:

XX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领导小组

长:XX

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XX

县重点项目服务中心主任

XX

县供销社主任

员:XX

县公安局政委

XX

县市场监管局局长

XX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XX

县财政局局长

XX

县住建局局长

XX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XX

县税务局局长

XX

县商务局局长

XX

县发改局局长

XX

县应急管理局局长

XX

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局长

XX

县执法局局长

XX

XX镇镇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供销社,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附件2:

村(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标准

一、建设条件

1.回收站(点)的营业面积一般不少于30平方米;

2.门店招牌采用统一规范的站名和设计,站点的建筑、设计、外部装修应与当地环境协调。

二、设计要求

回收站点建筑设计应符合环境、排污、市容、消防要求,交售便利、不扰民。

三、营业场所

回收站店内部应悬挂《营业执照》、收购品种、服务公约和公安部门严令禁止收购的物品名称。

四、存放要求

回收站(点)内再生资源应按商品储运要求,分室内或室外摆放。

五、衡器要求

配备统一的检验鉴定合格衡器,并自觉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和年检。

六、消防要求

按照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要求配置消防设施、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

七、从业人员要求

从业人员应热爱再生资源回收事业,接受供销社的业务指导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做到“依法经营、合法经营、诚信经营”。

附件3:

乡(镇)再生资源集并中心建设标准

一、建设条件

1.集并中心的建设用地3-5亩(XX中心10亩左右);

2.户外招牌采用统一规范的名称,站点的建筑、设计、外部装修应与当地环境协调,统一外观标志。

二、建设要求

固定建筑应符合国家有关建筑标准,对环境有影响的加工生产不能露天作业,货场地面道路应平整、硬化,应建有消防安全设备、地下水、电管网及排水系统。

三、布局要求

平面布局应按照功能分区、分块布置,满足经营、分拣、加工、办公、生活的要求。

收购区: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有合适的衡器。

分拣加工区: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000平方米,应具备与处理能力相适应的分拣设备,应配备剪切机、打包机、装载机、行车等设备。

分类存放区: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800平方米,地面应作防水、防渗漏、防腐蚀处理,一般地面应为混凝土地面。

中转区: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00平方米,并配套整体式垃圾压缩机、龙门吊等设备。

服务区:办公管理、生活服务区的距离应符合安全防护要求,中间应用绿化带隔离,配套有供电、供水、消防等设施设备,以满足经营生产需要。

四、存放要求

再生资源物资应按不同的品种分类摆放。

五、设备要求

应配备称量、检测、分拣、起重、运输等设施设备。

六、从业人员要求

从业人员应热爱再生资源回收事业,接受供销社的业务指导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做到“依法经营、合法经营、诚信经营”。从业人员须经过培训学习,持证上岗。

上一篇:市中央环保督察总结下一篇:市政协亮点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