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村级计生队伍建设

2022-12-27

第一篇:加强村级计生队伍建设

加强村级计生队伍建设(报省材料)

加强村级计生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

——通许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通许县辖6乡6镇,304个行政村,总人口 57.9万 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 11.6万 人。从1999年开始,是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类县”,2006年5月被评为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优质服务先进县,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近几年来,我们为了完善基层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体系,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推进村民自治深入发展,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建设步伐,在加强村级计划生育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把村级计生干部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通许县村级计划生育队伍建设,是从2000年起步的。当时, 围绕“县指导、乡负责、村为主、户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通许县把加强村级计划生育队伍建设摆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县委、县政府发出了《关于加强村级计划生育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村级计划生育专干要全部为女性,年龄在35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且公开报名条件,公开选聘。 公开选拔的结果是优化了村组计生干部队伍的结构,全县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的平均年龄是32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4%,已婚育龄妇女小组长中,年龄在35

1 岁以下的占90%,全部达到了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最近几年来,随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发展,我们更加感受到加强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队伍建设,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客观要求。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使生育水平下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低生育水平还很不稳定。巩固和稳定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比降低生育水平困难更大,要求更高,面临的矛盾更复杂。计划生育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在村,重点在村,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以后,乡镇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大幅度精减,只有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才能保证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是加强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队伍的建设,“有人管事”,才能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才能适应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需要。

2、加强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队伍建设,是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需要。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村民自治,是新机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加强村级的组织和制度建设,使村级组织依法担负起计划生育管理职责,才能使计划生育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加强村级的组织和制度建设的核心,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队伍。

3、加强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队伍建设,是开展优质服务的迫切需要。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为已婚育龄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只有了解群众的需求,才能提供优质服务。村级

2 人口计生管理员队伍生活有群众中间,最了解群众的需求,也最能为群众提供直接的优质服务。

基于上述认识,从2000年,我们始终抓住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队伍建设不放松,在保持队伍稳定的基础性上,不断进行整顿、充实、完善、提高,保证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常运转。特别是在乡镇机构改革以后,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在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待遇,充分调动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1、公开聘任条件,公开选拔程序。为真正把那些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充实到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岗位上来,全县统一规定了任职条件: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在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

二、公道正派,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群众威信;

三、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特别优秀的可适当放宽年龄;

四、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五、与村主要干部无直系亲属关系。

在严格规定任职条件的同时,又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严格了聘用程序:一是公开报名条件,让符合条件的人员公开报名;二是对报名人员以乡镇为单位进行集中培训考试;三是对参加报名的人员进行民意测验。由于把关严格,确保了聘用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2、强化责任,明确职责。在公开选拔、择优录用的基础上,我

3 们还明确规定了村专干和已婚育龄妇女小组长的十一项主要工作职责:⑴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⑵澄清全村已婚育龄妇女的底数,建立健全已婚育龄妇女档案;⑶开展经常性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办好基层人口学校并且使其充分发挥作用;⑷组织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禁止早婚早育、未婚先孕、选择性人工流产、政策外生育;⑸组织已婚育龄妇女参加单月健康检查;⑹为已婚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节育服务,送药具上门,动员群众自觉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和政策外怀孕补救措施;⑺为符合生育条件的已婚育龄妇女和外出已婚育龄妇女办理生育登记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⑻落实“独生子女领证户”及其它计划生育户优先优惠政策,实施计划生育“小康工程”;⑼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征收社会抚养费;⑽认真做好计划生育村务公开工作,处理好本村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 。

3、落实待遇,加强管理。为进一步加强对村组计生干部队伍的管理,我们做到“三统一”:一是统一管理,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由县人口计生委聘任,由乡镇计生办直接管理,以充分发挥他们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二是统一培训,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培训制度和例会制度,以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一是全县每年集中培训一次,时间安排在四月份之前,从2000年以来,我们已连续培训了八年。二是每月一号为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的例会日。会议的任务是上报各种人口信息,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2006年10月份

4 以来,朱砂镇对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进行了调整,为了使她们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每个星期一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都要到镇计生办参加例会,提高了业务素质,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开封市的考核,朱砂镇由二类乡镇一跃成为了一类乡镇,受到了市县两级的表彰。三是统一发放工资。2006年以前,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的工资由乡镇统筹,县人口计生委统一采取存折发放,保证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每个人每个月按时领取工资。2007年,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的工资又列入了县级财政预算,吃上了“皇粮” 。多年来,我们坚持每月对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例会和待遇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县委、县政府从2000年开始,每年都开展“十佳村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十佳已婚育龄妇女小组长”评选活动,并予以隆重表彰,使基层计生干部树立了自信心,产生了荣誉感,调动了积极性。

三、狠抓作用发挥,努力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 加强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队伍建设,重在充分发挥作用。目前,我县的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达到了“四清”“五及时”的要求,特别是在四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发挥了宣传作用。 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生活在群众中间,了解群众的需求,已婚育龄妇女对她们有认同感,她们了解每一个已婚育龄妇女的基本情况,使计划生育宣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容易被宣传对象接受。她们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把计划生育政策、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传授给群众,使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进一步浓厚。

5 二是发挥服务作用。 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对已婚育龄妇女的需求了如指掌,可以随时随地为已婚育龄妇女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她们争做育龄群众的贴心人,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朱砂镇李寨村的人口计生管理周艳敏,医学专科毕业,她对已婚育龄妇女的服务体贴入微,为怀孕的妇女定期检查,进行优生优育指导,对落实节育措施的育龄妇女,按时逐人随访,询问术后身体状况,并嘱咐术后应注意的事项,赢得了育龄群众的信任和一致好评,被誉为“育龄群众的贴心人”。

三是发挥带头作用。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的模范行动,为已婚育龄妇女树立了榜样。 朱砂镇岗中村的人口计生管理员吕桂英,在工作中无论是对群众还是对自己的亲属,都是一视同仁。她的弟弟有一个男孩,意外怀孕后想再生一个,她连续三个晚上向弟弟和弟媳讲政策,做工作,使她们打消了再生一个的念头,落实了补救措施,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促进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发挥管理作用。她们生长在农村,生活在农村,对村里每一户的计生信息情况比较熟悉。现在,60%的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能够独立地完成信息采集、数据处理、档卡台帐的变动管理等重要工作。从而使已婚育龄妇女管理率、出生统计准确率大幅度提高。同时,她们及时为符合生育政策的夫妇办理生育证登记、审批手续,为外出已婚育龄妇女办理《婚育证明》,提高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水平。

通许县通过加强村级计生队伍建设,打造了一支能管理、会服务、

6 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村级计生管理员队伍,使工作发生可喜的变化。1999年跨人全省一类县的行列之后,保持了七年一类县的位次,其间获得“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小康工程先进县”、全国“防治非典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多次受到开封市委、市政府的表彰。2002年和2006年两次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我们感到最突出的变化有五点:

一是已婚育龄妇女的参检率明显提高,实现了由孕后型管理向孕前型服务的转变。全县的村级计生管理员在动员群众参加单月健康检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她们做到了腿勤、嘴勤,有的用村委广播作康检动员,有的挨门逐户通知应参检对象,逐个做思想工作,每次参检率都在95%以上。

二是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得到了深入发展,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进一步形成,营造了浓厚的“计划生育光荣”的氛围。全县独生子女领证率达到了10%以上。

三是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得到了进一步维护。她们认真落实计划生育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帮助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解决生育、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指导符合生育条件的夫妇优生优育,帮助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避孕措施。

四是人口信息更加准确及时,档卡、台帐管理进一步规范。因为她们生活在群众中间,对各种情况了如指掌。她们及时采集、上报,保证了各种人口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五是群众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争做育龄群

7 众的贴心人,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程度。在2006年的行风评议中,通许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全县第三名的成绩,受到了省人口计生委的表彰。

我们虽然在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形势在不断发展,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决心把村级人口计生管理员队伍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抓紧抓好,抓细抓实,为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二篇:村级计生文化大院建设情况汇报

,镇紧盯“争先进位”的计生工作目标,抓基层,打基础,尤其狠抓了宣传教育工作。上半年,镇村两级共投入50余万元,全面开展了村级计生文化大院建设;投入近5万元,在全镇各主干道沿线刷写了近500条计生宣传标语。在全镇形成了浓厚的计生宣传氛围,有力地推进了我镇的计生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是因地制宜,高标准规划。针对全镇各村村部的设施现状,分别制定了新建、规范、达标三个层次的建设标准。对于基础设施较差的2个村,易地新建;对于条件相对落后的3个村,按照整洁、实用的要求进行规范;对于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成熟的8个村,按照整洁、美观、实用的标准建成达标。突出绿化、美化、硬化和办公条件及宣传教育条件的改善,聘请专业设计人员,高标准规划设计。

二是组织实施,高标准建设。镇村两级于7-8月份,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建设。按照清除杂草杂物、修砌院墙、粉刷墙面、房屋装修、购置桌椅、安装宣传标牌和大院标识的工序,逐项开展,逐项验收。

三是完善功能,高标准配套。突出村级文化大院的宣传、教育、培训功能,配套完善了电教设备、远程教育、电脑网络、教育书籍、制作了文化长廊。

经过努力,我镇的村级文化大院已成为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广大育龄群众在这里学法规、学政策、学知识,共享文明和谐的计生工作成果。

第三篇:三川镇积极推进村级计生服务室建设

三川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级计划生育服务室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计生基层基础建设的要求,强化措施,加大投入(投入资金20000余元),切实解决村级计生服务室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努力使村级计生服务室成为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优质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阵地。全镇计生基层阵地建设面貌一新,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按照“五有”标准,为及时、便捷地满足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需求奠定了扎实基础。

目前,全镇已有18个行政村(占90%比例),建成了房屋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宽敞整洁的村计生服务室。墙上挂有计生政策法规、生殖健康知识、避孕节育知识、科技致富知识等宣传挂图,各种资料摆放有序,避孕药具齐全,室内外环境温馨舒适,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村级计划生育服务室充分发挥了优质服务、信息管理和宣传教育功能等“三大”服务功能,为育龄群众提供了安全、及时、可靠、便捷的人性化服务。除每年三次的环情、孕情、病情监测外,还不定期为育龄妇女检查生殖系统疾病,免费发放避孕药具,进一步树立了亲民、爱民、便民的计划生育新形象。

三川镇计生办

(2011.09.20)

第四篇:村级干部队伍的建设需要加强

刘涛

最近,在河南长河村调查时发现村庄中近两年都没有村支书,而由乡镇驻村干部担任村副支书,两委仅有3个村干部构成,以往的妇联主任、治保主任等职位都不存在,村干部队伍严重弱化。村支书是村庄社会中的绝对的权威,负责政策下传、执行的重要工作,是连接国家与基层社会的桥梁,村庄缺少村支书,村级组织在村庄中如何发挥其应有作用?

取消农业税之前,长河村有22个村民小组,各小组都配有小组长,有两个小组还设有副组长,这样加上村委成员及驻村干部共有35个乡村干部负责村庄治理,这样的治理体系可以尽力保证税费收取、计划生育等国家政策的落实。但是,因钉子户的示范效应,税费收取的任务加重,收税的干部队伍不断扩大,后期由于农业税收取的难度越来越大,干群冲突及群体性事件增多,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乡村治理危机出现。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国家果断取消农业税,并开始进行合村并组,取消小组长等一系列改革,彻底消除干群关系恶化带来的不良问题。税费改革之后的问题又在不断形成,尤其是与税费改革配套的机构改革、人员精简导致村级组织的治理能力弱化,尤其是村民小组长的取消,让村级组织在应对紧急性事件时显得捉襟见肘。

长河村上游是山河水库,每年的防汛任务都很重,村干部不仅要负责防汛设施的准备、防汛人员的调度,同时还要组织群众安全有序撤离,一旦发生较大汛情,仅靠3个村干部任何一项任务都很难完成。村庄发展需要合理而健全的干部队伍,当前的现实是乡村干部的被动性、离村化现象明显,村庄干部的培养与发展严重不足,乡村治理面临着的问题。 乡村精英外流,干部储备对象缺少

取消农业税后,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村庄内的抛荒现象有增无减,长河村的抛荒达40%以上,农民开始以外出务工作为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抛荒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土地收益的下降,长河村人均耕地较少,加上生产资料的上涨及耕作上的不便,每亩的净产出不足300元,人均1亩多的山地也仅有不到千元的产出,农民的收入很难维持目前较高的消费支出,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尤其是年轻的乡村精英基本都离开村庄,村庄空心化导致干部的培养对象严重缺乏。

长河村40岁以下的年轻村民基本全部在外务工,在村庄精英外流的背景下,选举中可供选择的对象并不多,多是以前老干部连续参选,加上近年来忽视发展年轻党员,党员队伍趋于老龄化。因为政策规定发展的党员年龄必须在40岁以下,乡镇党委此时已很难找到合适的培养对象,即使有中意的年轻发展对象,由于他们经常流动也很难发展成功。加上村干部的工资较低,任务又非常繁琐,一般的年轻人不愿意当村干部,这样党员的发展上存在严重年龄的断层,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的动员能力及影响力开始减弱。

刚性化的选举制度与较高的干部素质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当前干部数量的减少,而要从事的工作却日益繁琐、细化。村庄工作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村民自治范围内的重大事项。如公益事业经费筹集、集体资产购建与处理、村组建设规划、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集体资金的支出等。二是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确定的中心工作。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整治、社会治安、合作医疗等。三是各级党委政府有关政策的落实。如生育证发放、低保与“五保户”的确定、粮食直补等问题。按照规各种政策的程序都很复杂,而且国家要求严格按照程序办事,日常事务的繁多与工作的精细度对村干部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为保证选举的公正、公平,选举出村民满意的当家人,国家的选举制度日益严谨、规范,更为复杂化,这样可以尽量在选举程序上保证村民的认同。在选举中我们往往认为只要按程序办事,村民就会选取自己满意的当家人,但是实际往往与之相反,选举规则的刚性化带来了村干部选择上的难题,如严格按照选举规则选举干部,村庄内部的门头势力就会靠拳头说话,门头大的家族会掌握村庄的选举规则,让本家族的人选上,程序上看起来很合理,实质却受到了各种家族势力甚至黑恶势力的威胁,选举出来的人就会仅为本家族的人办事。一旦恶人治村则会让村庄的治理危机出现,甚至爆发群体性事件。在长河村选举中,乡镇政府要考虑让村庄的能人或者乡镇政府“中意”的人被选上,在选举中乡镇就会有意的暗示村民的投票意向,保证选举的最终预期。但是乡镇政府的这种行为导致村民对选举的期待不断减弱,越来越多的村民对选举失去信心。

村级治理能力弱化及其危害

税费改革以前,村集体还可以称之为“集体”,一是因为土地为村集体所有,村集体具有土地调整的能力,村民对集体的认同仍然存在,统分结合的基本经济制度可以维持;二是村集体有权力收取部分村提留,具有发展集体事业的资源,具备一定统的能力。税费改革完成后,村级组织丧失了收费的权力,作为村集体的资源不复存在,村组织治理村庄能力的降低。没有集体资源的村庄,村庄选举变得无人问津,集体资源丰富的村庄资源基本被瓜分完毕,其后的村干部也无力作为。像长河村基本没有集体资源,主要依靠转移支付,这也仅够支付干部的工资,日常办公经费、招待费都需要借钱,或者从次年的转移支付中预支。这导致村民参选村干部的意愿降低,为解决问题,村庄采取了富人治村、干部驻村等方式,解决村干部队伍弱化的问题。但是富人治村会导致干部离村现象,富人往往是村里被称为“老板”的人,他们可以为村里“跑项目”服务于村级事业发展,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企业,难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于村庄的其他方面的管理,经常会不在村里,这严重影响村里的日常工作,干部驻村制度其实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这种治理模式中的村干部长期不在村,而村两委不健全会严重弱化基层党组织在村庄的影响力,致使政策在村庄的落实变得更为困难,例如长河村因为没有村支书,两委干部缺失,党员大会也难以召开,使“4+2”工作法最为关键的环节不能操作化,实践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问题,政策在落实中走形。同时,党在村庄的组织力弱化会使更多的重大事件难以及时处理,如果遇到某些突发事件时就有可能会陷入失控状态,这些问题导致的最为严重的后果就是基层组织在村庄失去公信力,村级治理陷入更大的危机中。

村干部培养与村集体统筹能力要同时加强

当前国家不断向村庄内部输入资源,农村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让这些资源用到村民最为需要的地方,建设一个健全而合理的村级干部队伍体系就非常必要,事实是当前村级干部队伍明显弱化。一些村干部认为:增加干部的工资或许能留住人。村干部工资是个人的收入,谁也不会拿个人的收入投入到集体事务中,这样他们也难有能力统筹协调村庄事务,像“一事一议”、“4+2”工作法等民主制度就会很难落实。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长远打算,借助国家反哺农村的契机,加强培养村干部、发展年轻党员的力度,建立健全规范的干部队伍体系,从健全干部培养体系和增强干部的统筹能力两个层面入手,强化基层政权的执政能力,改善基层治理不足的现状。

在农村干部的培养方面,一定要把在任干部与后备干部的培养结合起来,对于在任干部要加大政策方面的培养力度,严格落实党组织的惠民政策。不仅要通过增加工资来留住干部,更应该加强党的思想方面的培训,以感情和人心来留人,增强干部服务农村、农民的意愿。在后备干部的培养上,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积极发展年轻党员,通过宣传党的思想及其性质,让更多的村庄年轻精英具备服务农村发展的思想素质,愿意留在村庄做贡献。二是让村庄年轻的能人或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干部的助手,逐渐熟悉村里的工作,掌握治理村庄的能力。由此,国家需要尽快建立一套系统的村干部培养机制,更好的服务于乡村建设。

目前村集体的统筹能力弱化已经是不争的实施,国家通过补贴政策直接惠民,虽增强了国家的合法性,却带有些“撒胡椒面”的性质,直接惠民的钱对村庄发展起到的作用不是很明显。与此同时,村集体的动员与组织能力弱化,基本没有通过“一事一议”向农民筹钱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村干部普遍认为:收钱根本不可能。尤其是村财乡管后,村一级缺少公共品建设的资金,所有的建设资金基本都是由自上而下的条条管理,必须依靠 “跑”项目来实现,“跑”项目必须有各种关系,难度非常大,必须依靠村庄在外工作的能人实现。这样导致向下的收钱与向上的“跑”钱都变的非常难,如此一来,农村公共品供给和公益事业建设就更不可能实现。由此,国家财政向农村倾斜时要考虑增强村集体这个块块的作用,通过资金、人员的支持,加强村集体统的能力。这样保证集体有钱,且有规范的干部培养与治理体系,他们就会有能力去发展好村庄,实现国家建设农村的目标。(作者单位:郑州市社会科学院)

第五篇:如何加强村级班子建设

如何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调查调研报 最近,XX县委办、县委组织部、县经管局、县民政局等部门组成调查组,对村级班子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此次调查采取发放调查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查阅有关资料等形式,调查范围涉及平口、小淹、杨林等10个乡镇、20多个村。调查结果表明,我县村级班子建设总的形势是好的,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为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同时,调查中发现,村级班子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一、我县村级班子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县1180个行政村(居委),共有村干部4948名,其中35岁以下的891人,占18%。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的1179人,占23.8%。调查表明,近年来,我县在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方面卓有成效。一是班子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各乡镇党委在选拔和任用村级干部时能坚持“以人为本”,勇于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选人用人观念,全方位启用人才,及时将优秀人才充实到村级领导班子。近3年来,全县先后调整村支两委成员1984人,其中村党支部书记548人,村主任492人。村级班子整体结构逐步得到了优化。二是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大多数两委班子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做到了按章理事。特别是近年通过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村干部们的廉洁自律,拉近了干部、群众的感情距离,改善了干群关系,强化了村干部的民主意识和群众观念,也促进了村干部作风转变。大部分村干部能勤政务实,兢兢业业地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村级班子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三是村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县、乡两级将村干部的培训教育纳入了干部教育规划。近3年来,全县共举办村级干部各类培训班386期,受训的村级干部达26840人次。特别是通过村级“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全县村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党性党风和政治理论教育,政治思想素质明显提高。四是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大多乡镇对村级班子实行了岗位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村干部报酬全面实行了统筹,推行了“基础+职务+工龄+村类别+绩效”的结构工资制度,并严格按规定兑现奖惩,使村干部干有目标,管有依据,评有尺码。同时,大部分乡镇党委政府能做到用真诚与亲情联络村级干部,在感情上与村干部真心交朋友,工作上及时为村干部撑腰壮胆,生活上尽力为村干部排忧解难,村干部不安心的思想不断淡化,工作积极性普遍高涨。五是后备干部队伍不断壮大。近3年来,全县共培养和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党员750名,其中已任村干部的164名,已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储备的达415名。 调查也表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村级班子建设中出现和存在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影响了村级组织作用的发挥。一是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全县4948名村干部中56岁以上的达756名,占15.3%。有的乡镇56岁以上村干部的比例高达30%以上。江南镇老屋村和百花村支部书记年龄已满70岁。全县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503名,占30.4%。有的村干部连自己的名字、同意开支等简单的字都不会写。由于文化程度不高,部分村干部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往往理解不透,认识不深,贯彻不力,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作用的发挥。二是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仍然不够。部分村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简单,缺乏依法行政、按章理事的自觉性。墨守成规,不求改革创新。一些村级班子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强收入方面办法不多、能力不强。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清、路子不明。据各乡镇党委评定,全县村干部能力一般和较弱的达2696名,占54.4%;村级班子能力一般和较弱的673个,占59.3%。三是部分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工作合力不强。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不能互相配合共同开展工作,存在拉山头,闹派性的现象。有的支书与村长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班子不协调,思想不统一,无法发挥出村级班子应有的工作合力。工作无法开展,群众无所事从,经济无从发展,基本失去了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凝集力。四是村级干部队伍难稳定。农村工作环境艰苦,任务繁重,村干部待遇低、难落实,不少村干部不安心本职工作,人心思动现象较普遍,甚至干脆“撂担子”。东山乡高星、下茶两个村共有党员51名,曾任村组干部的22人,近三年来辞官不做的12人,现任村干部中外出打工的10人。五是部分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转型,青年新生力量处于分散、流动状态,村级组织难于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教育和培养。部分地方对村干部后备人选的培养选拔缺乏硬性措施,真正有文化、有素质、有培养前途的人才很难选拔,后备干部队伍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有的村甚至找不到合适人选出来担任村干部。

二、当前农村基层班子建设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第一,个别乡镇对加强村级组织的建设重视不够。有的乡镇只把经济工作视为主要任务,使基层班子建设与经济建设脱节。忽视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忽视对基层干部和党员管理与教育,不注重后备力量的培养与发展。有的村甚至近10年没有发展一名党员和后备干部,组织生活基本没有正常开展。 第二,缺乏健全的村级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党委、政府对于村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上缺乏完善健全的工作机制。靠家族、帮派势力当选村干部的现象仍然存在,那些觉悟高、观念新、能力强,善于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优秀人才难以被选拔到村级班子领导岗位上来。有的乡镇对村干部重使用轻培养,对于村干部的教育和培养抓得不力,资金和精力投入不够,村干部出现思想问题时,主要采取调整的办法而很少采取教育的办法解决,客观上难以建起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第三,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弱化了村级班子作用的发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多数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弱化。据调查,安化县80%的村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万元,60%的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几乎是空白,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少。特别是税费改革后,“三提五统”等收费项目取消,乡(镇)、村两级财力进一步减弱,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矛盾更加突出,村级组织为群众办实事的条件受限。群众长期得不到实惠,对干部缺乏认同感和信任感,导致不少村班子软弱涣散,在群众中没有威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的抑制,出现基层干部难选、难当、难留的“三难”问题。 第四,待遇偏低难保障,抑制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基层干部承担着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任,但许多情况下他们的责权利并不明确,也不平衡,存在着对基层干部责任上严格要求,但权力上无相应保障,经济待遇上又不够关心的情况。这使农村基层干部难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任务上,对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只是采取被动应付的态度,影响了村级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责权不一,心理难平衡。计划经济时期,村干部手中掌管着生产的领导权、劳力的调配权、收入的分配权、实物的支配权、资金的使用权等,“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找,当地有威信”。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不断调整和发展,村级干部原有的工作权力实际上变空或大部分丧失,而责任却越来越重,计划生育工作以村为主、“三收”任务完成情况与村干部报酬挂钩等等,责任与权力的不统一,使部分村干部心理上难平衡。部分村干部认为,有本事外出打工赚钱,当村干部是“要蠢不化的人”搞的。许多村干部存在一种经济上的“危机感”、感情上的“遗弃感”、政治上的“压力感”。二是经济待遇低、难兑现。据调查,目前我县村支书年平均误工在200天左右,最多的达300天以上,村主任、文书和计生专干年平均误工180天左右。而年平均报酬收入为:村支书1180元、村主任1120元、村文书1038元、村计生专干854元。全县60%的村干部年报酬收入在1000元以下。这样的工资待遇使许多村干部无法养家糊口,村干部普遍认为不划算,即亏了自己,又亏了家庭。即使按这样的标准许多村也不能及时足额兑现。全县有40%的村因无法完成乡镇的工作任务,村干部领不到足额的工资数。有的村干部的工资完全用于填补上交缺口,最多的村一年用村干部工资垫补达5000多元。三是政治待遇上无奔头。以前,优秀的村干部可以招聘为乡镇合同制干部,甚至还可以考录国家公务员,对村干部鼓励很大。政策取消后,一些有能力的农村青年认为村干部在村任职,最多干到村支书,既不能进事业单位,又不能进入公务员序列,感到当村干部政治上没有奔头,不愿当村干部。有的在职村干部则认为“劳多,酬少,前无出路,后无退路”,工作上得过且过,有的甚至干脆“撂挑子”。四是卸任后生活难保障。卸任村干部生活贫困的现象较为普遍,全县6413名卸任村干部中,生活处于特困状况的达1308人,占20.4%。为探求解决村干部老有所养的问题,我县曾于1996年制定并实施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办法》,但由于保险体制变化和存款利息大幅下调,不得不于2000年将已收的保险金连本息退还给乡镇。县每年下拨6万元专项经费到各乡镇,由乡镇根据财力状况适当解决。各乡镇虽然根据卸任村干部的任职长短,每年给予了适当补贴,但仅仅是表示意思而已。目前,卸任村干部的待遇不如农村五保户、残疾人、复员军人和特困企业下岗职工。

三、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对村级班子建设的重视和领导。各级党委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切实加强对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领导和指导。要认真落实好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乡镇党委的责任。党委书记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党委成员要齐心协力抓。二是出台有关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县委要根据上级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有关优惠政策,特别是鼓励村干部建功立业的倾斜性政策,吸引优秀年青人才从事村干部工作。三是营造有利于村干部工作的良好环境。乡镇党委政府要大力支持村干部的工作,执纪执法部门要强化措施,确保村干部正当权益不受侵害,新闻媒体要加大村干部的正面宣传,在全社会推介一批优秀村干部典型。市县乡三级建立定期评比表彰先进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的机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二,健全村干部选任机制,致力提高队伍素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和干部队伍“四化”的方针,通过全面推行村支部“两推一选”的办法,选拔懂经营、善管理、能带领一方群众共同致富的人进村级班子,并有重点地进行帮带、培养。一是把好政治素质关。要把那些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群众拥护,有文化、有本领、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二是优化队伍结构。要围绕支书这个“主角”优化群体结构,配好支部班子,选好行政班子。村干部队伍要形成以40岁左右、初中以上文化为主体的年龄梯次结构,每个村级班子至少配备1名35岁以下的优秀年轻人。三是拓宽村干部的选配渠道。既要注重在致富能手、复员军人、回乡知青中选配,又要动员在外打工或经商的能人返乡任职,还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国家干部下派任村干部与从回乡下岗职工中选配村干部的用人机制,使村干部的来源渠道不断扩大。四是加强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重点是培养有一定知识水平和专业特长的回乡知青、退伍军人和外出打工返乡的优秀青年在农村创办领办经济实体,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为村的干部储备人才。要注重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入党,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有计划地选送他们接受各种职业和专业培训,参加实践锻炼,并定期进行考核、考察,能够使用的,尽快进入村干部实职岗位。 第三,创新管理机制,切实加强村干部队伍教育和管理。一是建立目标管理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村级干部的岗位责任制、村级组织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村级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村干部建立考勤、考绩、考察、考评、学习、请假、会议、财务管理、村务公开等方面的制度,进一步强化村级干部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二是建立培训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县乡党校主阵地的优势,强化在职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县委党校要分期分批次对村主头进行理论培训,乡镇党校每年对村“四头”培训2次以上,切实帮助基层干部更新观念、增强致富本领。同时,加大典型的培植力度,选树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村级干部典型,发挥示范、辐射、教育、带动作用。充分运用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建立起来的经常性教育机制,强化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三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强化经济监督,由上级党委组成专门班子,坚持每年对各村财务开支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更好地实施对权力的配臵和限制。建立上级党委和基层干部谈话制度。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增强工作透明度。搞好考察和民主评议。全面掌握干部的真实情况,对评议中得不到群众满意和拥护的干部要及时进行调整。 第四,提高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建设责权利统一的村级班子。实行倾斜政策,在政治待遇上给予适当的考虑,经济待遇上给予必要保障,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稳定基层干部队伍。一是提高和落实村干部的报酬。根据我县现阶段村干部所承担的工作量和误工情况,结合当地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村支书的基本工资标准可确定在3600元左右,村主任则按支书基本工资标准的90%、村文书和计生专干按支书基本工资标准的80%确定。村支书、村主任、村文书和村计生专干的报酬要继续实行乡镇统筹统发制。对那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当年工作报酬无能力兑现的村,要在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当中纳入财政预算,以确保贫困村的村干部待遇的落实。同时,适当精简村干部队伍职数,按1000人以上的村,保留村干部4-5人,1000人以下的村,村干部3-4人的标准核定村干部职数。二是建立村干部的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村干部要及时进行表彰奖励;对特别突出的村干部,可破格提拔为乡镇领导或录入乡镇公务员序列。对年龄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任村支书、主任三年以上的,允许参加公务员考试。全县每年拿出3-5个专项名额来解决村干部的录用问题。三是解决卸任村干部老有所养的问题。县里建立卸任村干部补贴基金。对卸任村干部要根据任职长短给予适当的补贴,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村干部感到有奔图,有保障。 第五,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村级班子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物质基础。结合县委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合理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管好现有集体经济,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缓解村级经济困难。因地制宜发展新的集体经济,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在选择发展路子上,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村级的土地、矿产、水能、茶园等资源,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地方特色。采取以资源引资金、以产权引客商等办法,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多种形式。继续采取项目合作、资金倾斜、信息技术服务、人才交流等措施,实行经济上支持、思路上拓宽与政策上倾斜并重。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村级经济工作的领导。帮助搞好经济管理和发展规划,建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对集体经济薄弱村,要统筹规划,重点扶持,上下结合,分批突破,做到“一村一策”,切实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上一篇:近期国内国际重大新闻下一篇:竞聘副科长演讲稿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