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中国梦

2024-05-07

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中国梦(精选6篇)

篇1: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中国梦

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中国梦

一、国际背景意义

我们现在在国际上介入的工作比较多,大家知道千年目标就是2000年联合国首脑会议制定的千年目标到2015年终止,2015年以后的新千年目标或者是发展目标、发展进程现在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我们中国现在的这样的地位跟2000年的地位,已经是今非昔比,不可同日而语了,那么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预期加高了,中国自身的责任感也加强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确实要花很多精力来分析和探讨中国在2015年以后国际发展进程中间,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

不仅仅是这样,在去年联合国多哈的气候会议上提出要在2015年完成一个国际协定,就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要达成一个协议。中国现在不是简单的树大招风,我们2011年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超过美国和欧盟27国排放总量的总和,而且这样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差距在进一步拉大,这方面我们也有很多工作要做。

当然现在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和规模,应该都是史无前例的,也可能是后无来者,我们每年一个百分点就是1400万人口,这些年每年都超过1500万人口,即使是这样,我们还需要至少是20年时间才能够完成的我们的城镇化进程。大家说可能印度有可能要超过我们,但是实际上印度超过我们短时间还不是那么简单。我们2012年的钢的产量是7亿1500万吨,印度钢的产量是7600万吨,也就是中国的十分之一,印度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现在基本上都和我们八十年代的水平差不多,所有的这些都消耗大量的能源。

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对我们中国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历史和战略意义,更重要的应该说它有一种叫普实性,普遍的实用性,有普世价值,那么,生态文明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样一种社会文明形态,不仅仅是中国要建设生态文明,全世界都应该向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发展。

中国这些年,要实现一种民族的伟大的复兴的话,仅仅有GDP显然是不够的,日本处于世界第二经济体这样一个地位,有20多年时间,但是它并没有大的软的实力,因为它没有一种引领世界的价值理念,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在国际上做工作,希望能够把生态文明构建一种话语体系,能够在世界的治理中间能够体现出来。

那么现在我们说这个生态文明这个是属于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从现在我们在国际的交流的情况来看,也应该说国际社会表现了一个比较积极的认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国内的生态文明的认知和实践,应该说在世界上有一种引领的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我今天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这样的战略地位,这样的演化的进程关于它的学术、认知,它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相应的建设实践,这些方面跟大家一块谈谈我自己的认识。

(一)基本国情迫使我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在两会期间,生态文明、中国梦、美丽中国,特别是在我们雾霾重重的北京,大家对这个中国梦的解读,更多的就跟生态文明结合在一起了。而且习近平同志在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就生态文明问题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是应该说是最直白的、最有说服力的生态文明的行为和社会选择:

有一个人在海边晒太阳,旁边有一个人催他说:“你太懒惰了,赶紧去干活吧!”然后这个人说:“为什么要去干活?”他说:“你干活才有钱,才可以挣钱”。“为什么要有收入要挣钱?”,“挣钱了,你才能有好生活嘛!”,“好生活是什么样子?”,“好生活就是在这晒太阳”,既然这样的话,已经在这晒太阳了,为什么要去重复这么一个过程?”

现在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像太湖治理,本来太湖就是一池清水,结果把它全部污染了,现在花巨资来治理,何必当初呢?我们说的美好的生活就是属于天蓝、水净、地绿,本来我们就天蓝、地绿、水净,结果我们偏偏要非常勤奋的去把它破坏了,然后非常勤奋的加以改善,像这样的折腾,就显然我们是在与自然作对,不是属于一种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我们想通以后,确实很多我们在做的无用功,我本来在这享受着蓝天、白云、沙滩、阳光,结果的话我去发展,最后把污染了,再用来治理,最后还是要回到这样的原点。

所以说生态文明,为什么说一定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个是属于一种根本的理念的思想,世界观认知方面的,不是属于现在我们所说的,现在我们是为了建设生态文明。但是现在我们说生态文明,也并不是说一定要建设返璞归真,在那晒太阳要是没饭吃,显然是不可能的。

2009年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4月份丹麦政府开了一个高层次的会议,这个会议我也去了。在这个会议上科菲安南去做了一个演讲,他讲了一个故事说:在联合国秘书长的位置上,整天忙忙碌碌没有一点空闲,整天关在火柴盒的办公室里面,基本上享受不到自然。他说退休以后和妇人一起到了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一个森林里面,30公里的森林里面,没有电、自来水,完完全全的绿色,周围也基本没有人,那是非常清新、非常的安静,没有手机、电视,电灯都没有。不到一个星期就感觉到这个太枯燥了,跟世界有点脱离了,在第五天的时候他说不行,像这样一种生活不行,跟现在的生活脱离了太远了。第六天他就步行30公里跑出来了,在附近买了一份报纸,把手机全部拿回去了。

所以我们现在这样的生活,我们不可能属于返璞归真,不可能回到原始,只是我们生活品质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所以说李克强同志在3月17日答中外记者问的时候说:绿水青山、贫穷落后,那不行,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需要的,但殷实富裕、环境恶化也不行。在北京,现在的生活跟30年前我们当时出国的时候是另外一个世界,我们现在感受我们这个世界比他们还先进、发达,这是另外一个环境的根本的改变,但是从这样一种生活的便捷,从这样的资产占有的富足程度,从我们现在对国际资讯的了解,应该说在很多方面我们并不亚于发达国家。

但是我们现在的空气质量,我们现在的交通拥堵,就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是失去了一种理性的,就是习近平同志讲的,我们本来就蓝天白云,有沙滩阳光能够与自然和谐的,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把自然破坏了,所以我们现在建设生态文明应该是一种被迫、无奈,而不是一种主动,在工业文明里面应该说这是一种必然,因为工业文明就是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所以我们李克强同志说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生态形势的严峻性,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这成为我们发展的短板了,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要打破这个瓶颈的制约。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顺便来搞这个建设,而是属于我们现在发展阶段,我们现在的基本国情迫使我们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那么现在从这个操作层面来讲,李克强同志讲的也很清楚,要提高门槛也要还旧账,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没有总书记所描述的这样一种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轨迹,我们现在是一种被迫、无奈,这个被迫、无奈选择生态文明也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因为我们要说生态保护,我们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农业学大寨以后就开始强调生态文明,但是当时的生态文明是因为农业学大寨毁林开荒,将森林、草原、湿地变为农田,造成了水土流失、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当时的生态退化,我们要生态平衡没什么环境污染,并没有环境毒化,所以是一个不同性质的。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不断提升

应该说在二十世纪的改革开放那些年代里面,我们确实也是面临了很多,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性质变了,从自然环境的恶化、生态失衡变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毒化,环保部说现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数据是保密的,甚至美国大使馆在进行PM2.5监测的时候说它是违法的,所以性质变了,我们由于在经济不是十分发达的时候人口压力大对自然的破坏主要以生态破坏为主,那么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间,城镇化的过程中间,由于我们发展速度快,对大量的污染物、重金属进入环境,造成环境的毒化。

所以进入二十一世纪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提到议事日程,那么在2002年的时候当时非常明确的提出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在十年前,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上面就把这个生态良好作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那么在2005年生态文明在我们官方文件中间第一次提出来,当时提生态文明也还是一个比较狭义的理解,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因为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要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那么在十六届的四中全会,就把这个生态建设作为我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三位一体的到生态文明变成四位一体,所以从这个发展过程中间生态文明的地位不断在提升,我们现在说的五位一体在2008年的时候胡锦涛同志已经非常明确的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已经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大家可以看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是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在十八大上面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凸显,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总体布局。而且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所以这个地位不光是一种突出地位,而且还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为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一种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理解应该是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相对于农业文明这样一种社会文明生态,但是我们党的十八大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应该说还是非常谨慎,也是非常睿智的,没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因为在马凯同志主持的会上面,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也是非常明确说我们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属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城镇化还要加速推进,我们不可能完全抛弃工业文明,工业文明还要兴起,但是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所以要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那么在十八大两会讨论中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应该是非常明确,因为它的重要性关乎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的未来,这样的地位不可谓不高,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我们说四大文明古国,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大大小小二千多种文明,现在真正能够一直延续没有间断的就只有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能够永续发展,不光是出于中华民族的问题,而且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这是中国的责任、义务,特别现在是美国的一些智库、国际的一些结构对中国的预测说应该是2025年前后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应该可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当然中国要真正从这样的一种社会、国际第一政治的影响力上面超过美国可能不是十年、二十年的事情。

(三)国际社会指责中国是“新殖民主义”是污蔑

中国的发展显然不光是对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对全球的生态安全,现在国际社会指责说中国是属于新殖民主义。

哪有穷人殖民富人?

我们是2011年在赞比亚,当时希拉里在那访问,就明确的指责中国在赞比亚开采铜矿,利用当地的资源在非洲开采石油,说中国是新殖民主义。不光是非洲是这样,就连巴西,我是2010年随外交部,因为我是外交部的外交政策咨询委员,到巴西去访问,巴西的这样智库甚至外交官就明确指出,中国在巴西的经济活动就是一种典型的新殖民主义行为,当时我们都感觉到很奇怪,我说你说的不对。巴西人均的收入超过中国的一倍,当时他们是人均超过一万美元,我们也就只有五千美元,说哪有穷人来殖民富人的,这是第一。

哪有殖民主义者把定价权交给被殖民主义? 所有的这些资源产品的定价权全部在巴西人手里,他们淡水河谷的铁矿石说涨就涨,我记得是2004年涨78%较上一年,说涨多少就涨多少,我们都只能被动接受,这些年铁矿石涨了五六倍,我们没有这样一种定价权,哪有殖民主义者把定价权交给被殖民主义者,这不和逻辑。

没有中国的市场需求,他们怎么拉动经济增长?

巴西南美的大豆等都靠我们对他们资源的需求,每年要出口50万吨大豆,是他们的经济支柱,后来商务部长陈德铭到访阿根廷,要没有中国的市场需求,他们怎么有可能经济增长?怎么保证他们的经济活力?但是现在社会上就这样认为,国际社会就是这样一种误解、曲解,就是这样蛮横不讲道理,给他做了贡献还骂你。所以这个是我们要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话语体系要推向世界,要为全球的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那么这样的一种生态安全格局显然要以人口资源环境必须要处于均衡状态,经济社会生态这样的效益要统一,给自然以修复空间,给子孙以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这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小的时候挑回来的水是直接喝的,没有要烧开喝的,什么问题都没有,现在基本上就不可能了。我是长江边上了,现在他们说长江水都不喝,因为他们有的说: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君的下水道,我的自来水。现在长江被污染的成为一个下水道了,长江水都不喝了。

三、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当然还有国家能源安全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能源安全是属于非常迫切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在很多会议上国际上提这样一个命题,水是生命之源是一个生存的问题,没有水就没法生存,生源是一个发展的问题,是生活质量的问题,没有能源我们的生活质量都不可能保证,冬天不可以供暖,夏天不可开空调,所有的电器都不能使用,交通不可能便捷,所以能源是我们生活品质保证,水是我们生存的保证,后来有人说不对,这个能源才是最根本的,道理很简单只要有能源难道不会有水吗?我们可以海水淡化,没有水我们可以把水远距离的通过能源的消耗来加以重新调配。所以能源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这个说的是太夸张了,不管能源怎么充沛,我们也不可能把撒哈拉沙漠变成绿洲,不可能按照工业文明的思路来改造自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我们怎么可以去改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能源安全对于我们保证生活品质至关重要。

我们1980年全中国的能源消耗在6.5亿吨标煤,过了20年到2000年我们才13.5亿吨标煤,20年时间增长了7亿多标煤,我们现在是36、37亿吨标煤,我们要2015年控制在41亿吨标煤以内。我们说我们是属于富煤、少气、缺油,但是我们现在天然气是进口,石油我们进口是属于2.87亿吨,自己生产才2.05亿吨,我们的煤炭现在也是进口国,去年我们就进口了2亿多吨原煤。我们雾霾天气实际上就是我们化学的能源消费的直接结果,本来我们华北地区这样的天气整个京津冀工业发展的规模,河北省是属于全国的第一产钢大省,全国是7.2亿吨钢,河北就生产了2.3亿吨钢,就河北省,一吨钢是现在是需要0.67吨标煤,大家可以算,都是要靠能源把这个钢给炼出来的。本来是环境的容量都已经是属于到了极限,甚至超过极限了,这个冬天突然之间这么冷,我们市政府又非常明确的要大家关注民生,下文件要保证所有的供暖不低于16度,结果暖气烧的热,现在我们的统计数据是2100万人口,实际上超过2300万人口,因为北京流动人口特别多,没有办理登记人口也特别多,这么多人要供暖,而且这个温度低于常年,那么这个大量的煤炭、天然气和超过五百万辆的机动车,组合在一起才形成了雾霾天气,应该属于冬天的寒冷是属于雾霾天气直接的诱引,要是暖冬的话就不需要消耗这么多,不会发生的这么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讲能源的消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保证能源安全,如果许多能源的供给的话,我们靠什么供暖?所以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能源问题上,在十八大中间非常明确的提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不是变革,不是改进,而是革命。

当然我们水安全、粮食安全,用水总量这个也是非常明确的,北京应该说已经远远的超出了我们水环境的容量,正是因为超出了水环境容量,我们才可以采取周边的水要供北京,不仅仅是周边其不够,还要南水北调从长江调水,那么通过这些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够进入一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的时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意义应该说是属于不断的凸显,也是带有一种被迫的性质。

四、生态文明的学术认知的演化进程

(一)文明认知过程 1.最早认知

因为我们党的五年中间也没有界定什么叫生态文明,只是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什么叫生态文明,生态和文明是两个词,生态很简单,就是一种生物和它的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生态,它是中性的,并不是一种褒义或者是贬义。我们的文明按照我们中华文明传统记载里,在《周易》中间都有出现将“文”和“明”两个字连在一起,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如果在字义上面来讲,如果是属于农耕文化中间,因为龙是我们的一种吉祥,一种权威,田是我们农耕文化的集中体现,就是天下有这样的文化。

2.明确解释

直到唐代对这个文明才有一种比较明确的解释,这个解释就是经天纬地叫“文”,照临四方是“民”,经天纬地是物质财富,照临四方是一种精神财富。文明是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种积累。

3.西方认知

那么对于西方话语体系中间,这个比较简单因为西方的文明相对来讲比较短,他们有个人聚集一起就是有市民成为城市这就是文明,因为人在一起之间有交流、文化、有社会规范,有财富的生产,这就是文明了,所以西方的这样的理解相对来讲,他们更强调人的本身。

(二)生态文明的认知过程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因为我们现在说生态文明,追溯最早的就是老子、庄子,中国古典哲学中间对于天、地、人的这样一种关系的认知,应该说就是我们生态文明的认知的基础或者说是理论的基础。把这些东西和欧美人一讲,他们不知道中华的文明在这个公元前五百多年前,公元前六世纪都已经将人和自然的关系从哲理上讲的这么清楚,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时这个就很清楚,我们人、土地是属于财富之母,我们就依靠于土地而生活,但是这个土地收成确实是靠天,天公不作美,地也没有收成,天公不作美,也应该有自己的规律,春夏秋节日变化,不是使我们想改变就改变的,所以这样的道,这样的规律、规则,这就是自然体系,这就是我们一种自然。

2.天人合一

所以,我们的生态文明应该说在两千五百年前老子都已经把它讲的非常清楚了,庄子进一步提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我们这个古代的哲学家、哲学理念,我们中华文明几千年得以延续中间也正是由于我们这样的一些哲学理念、思维、理论的传承,西方相对来讲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要短多了,因为我们现在说生态文明对自然的约束,人与自然的和谐。我现在所看的文献最早的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他们对工作文明的反思。

3.稳态经济

在十九世纪的中叶英国有一个古典经济学家叫穆勒,他提出叫稳态经济,因为在当时工业革命英国特别强大,它就可以征服世界,它就认为经济是一种没有边界的,我只要有劳动力投入,只有要资本的投入就可以无限的扩张你的经济,穆勒在这个时候就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去做这样无限的扩张,他认为这个世界是没极限的,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去把每一寸土地都开发了,这些小草,小的生命他们也很美好,我们人口也没有必要永远的增长,经济也没有必要永远的增长,所以穆勒说我们就应该整个经过处于这种稳定的状态,没有必要去扩张,应该说这是属于欧洲文献中间最早的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说人可以改造自然,但是没有必要去改造自然,我们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

4.宇宙飞床经济学

后来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鲍丁提出一个要求叫宇宙飞船经济学,他认为我们的地球跟古典经济学家不一样,我们是边界的,不是没有边界的,是有约束的,地球就是一个宇宙飞船,在这个宇宙飞船里面,我们能够获取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样一个宇宙飞船它能够容纳的废弃物是有限的,非常明确的承认,与古典经济学家不一样,他不认为世界的发展是有边界,鲍丁他认为是有边界的。

5.工业文明的阶段性 随后,西方也有经济学家,他认为工业文明也应该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业文化的阶段性就在于化石能源的阶段性,因为我们化石能源是经过几亿年的地质过程而形成的,我们在短短的一二百年时候把化石能源全部用完,工业文明也就寿终正寝了,所以有人就认为工业文明是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间一个非常短暂的阶段性的场面,工业文明也就是不过区区百年时间真正的能够享受工业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工业文明基础就是化石能源,一旦化石能源消耗殆尽,我们工业文明不复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工业文明之后就应该有一种新的文明来取代,显然不是化石能源。

五、生态社会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

还有一种伦理道德的政治的,就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于这样的能源危机,由于这样的环境污染,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将生态结合起来形成生态社会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那么生态社会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干什么,他们主要是从制度上对资本主义加以批判,认为我们现在所有的这些生态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必须要粉碎我们才可能摆脱生态危机,他讲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有这样一种资本主义制度追求着保障的是利润的最大化,是一种利润动机。他们可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将生态危机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可以将经济危机转变成为生态危机,这就是国际上的不公平,也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生态社会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应该要用生态理性来取代经济理性,因为这个生态理性和经济理性是完全相矛盾的,经济理性由于利润最大化、生产财富、财富的积累,而生态理性是寻求的是和谐、协调和可持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生态马克思主义强调我们必须要打碎社会主义的制度枷锁

六、生态文明的界定

实际上应该说生态文明这样的界定没有那么复杂,它的就是一种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成果。我们来说文明,文明是和文化连一起的。在一千多年前我们就非常明确的界定文明就是一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一种总和,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那么我们讲生态文明的话就是指出我们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这样一个规律,所能够取得这样一种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这样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样一种社会文明形态,而且要以人的发展为宗旨。那么我们现在就涉及到,就是说和我们十八大中间的定位,我们究竟把生态文明看成我们临时演化竞争中间的社会文明形态,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因为从这个社会形态的角度看有奴隶文明、封建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文明,从生态方式上面来看有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我们怎样来看待究竟它是一种社会文明形态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

因为我们说这两个接近都应该对,大家知道在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的翻译让外交部翻译为难了,最后他们翻译了叫生态进步,他们翻译以后很多西方的学者也很关注中国,说这个翻译不对,生态文明就是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提出来的,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否定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改进,不是一种生态本身的进步,所以后来李克强同志发现这个事情以后,非常明确的要求生态文明英文的翻译就叫生态文明,不要叫生态进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生态文明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文明形态,社会文明形态,不仅仅是一种要素。

那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十八大报告中间把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要素,五位一体中间的一个内容,同时也从社会文明形态中间要求要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要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

这个价值取向从理念上来讲显然应该是一种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从价值观上面看应该是寻求公正,这个公正是社会公正和生态公正,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公正,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还要寻求生态公正,保护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要寻求效率,这么一个效率要有社会效率,这是一种制度、体制上面的要有这样一种生态效率,使我们生态环境的容量能够发挥到极致,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能够保持在良好的、较高的状态,经过效率这是一种市场性的。

那么生态文明价值观必须要和谐,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工作也好,效率也好,和谐也好,最后还应该是属于我们人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

有人说生态文明跟工业文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工业文明它的价值理念就是从功利主义或者是叫效用主义,工业文明伦理基础就是讲功利、效用,只有有效用就是属于有价值的,由于工业文明的伦理基础,所以它的一种生产取向就是利润最大化,对于企业来讲是利润的最大化,对于资本家、个人来讲就是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那么消费也应该是属于一种大额消费。

我们说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有一个美国经济学家叫罗斯托,他写了一本书叫《非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宣言是说的我们人类社会进步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他说不是,他写的叫《非共产党宣言》,他写的是社会发展阶段是从农业社会、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这样的按照工业发展的阶段来界定,那么到最后是一种高额的消费的一种社会阶段就是后工业社会物质财富得到极大的丰富,我们可以高消费,但是工业文明它是不承认有这样的发展边界的。

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来增长的极限以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它不承认有边界。我们生态文明显然尊重自然增长是有边界的,是有约束的,从生产方式上看工业文明显然是一种线性的从原料、生产、产品、废物。那么生态文明属于我们承认是有边界的话,就应该是一种循环的,我们的消费方式工业文明应该是寻求一种物质的占有和大额的浪费,那么生态文明显然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减少对自然的影响。那么我们现在说要建设生态文明,实际上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阶段面临的压力和阻力很大,正是有这样的一种压力和阻力迫使我们,就像李克强同志说的一样,要通过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来破解我们发展的瓶颈。中国作为一个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阶段,作为一个后来者,我们有一个叫城乡二元结构,城市相对来讲比较发达,比较富有,农村相对来讲比较贫穷、落后,所以这么一个叫城乡二元结构。

我们经过这些年的城镇化,像这样的城乡二元结构变成一种城市内部的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二元结构。就使得我们现在中国的城镇化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形成一种非常明确的中国特色,我把它叫三轨并行的城镇化,在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是一步到位的,我们现在是属于三轨并行,哪三个轨道?

第一个就是我们现在这样的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只要你城市里面生活居住超过半年,那么你就是属于城市人口,我们每年都是应该是属于超过一个百分点,这是一个意义上的。

第二个意义上的城镇化叫市民化,就是将转移到了城市,但是不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原来我们讲2.3亿,李克强同志在几次讲话中间说了是2.6个亿,叫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或者是转移人口。我们想要把这2.6亿人口一年消化1亿3000万,我们也要20年的时间,我们从当前的52.6%到70%是新增的人口应该是有3个亿,这就是美国一个国家的人口,如果我们现在把这2.6亿再加进来,这就是属于5.6亿人口,这就是属于欧盟27国的总人口,所以这个市民化是第二个的城市化。

第三是我们没完没了的城中村,李克强同志也特别强调现在老城区的改造,因为我们老城区没有城市基础设施,没有社会服务设施,所以必须要改造,这个改造也是我们城镇化过程中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说所有这样一些城镇化都需要消耗能力、资源,就使得我们这样对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对于我们现在生产、生活方式,都形成一个非常明确的挑战。

七、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的是一个农业社会没有什么化学能源,没有工业,基本上没有排放,大跃进的时候在1958年有一个小的高峰,排放比较多,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排放又降下去了,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对中国人也有一些影响,所以这个排放和能源消耗有所下降,那么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就一路的高歌猛进,现在我们排放是美国和欧盟27国的总和还要多,2011年按照现在的统计,中国的2011年的排放占全世界总量的28%,美国只占16%,欧盟加在一起11%,美国和欧盟加在一起也就是27%,中国是28%,那么2011年这一年我们中国的排放增加、增量是9.9%,从人均上面看我们现在已经是接近欧盟的平均水平了,应该来讲是2013年达到欧盟的人均水平是没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是人群排放也已经是到美国的水平是不可能,没那么多能源。

所以从现在这个情况看中国现在这样发展,如果不转变方式的话,我们不仅对中国自身,对全球的生态安全也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在2011年中国新增的排放量占全世界新增排放量的80%。我们现在的消费方式,北京大排量的车应该比伦敦、巴黎都要多,我们到欧洲去很多两厢车,我们现在从工业化水平,我们北京、上海已经进入到了后工业阶段。工业发展空间应该不是属于特别大的,我们现在大家看手机2011年生产超过11亿部手机,还有多大的空间,没有多大的空间了,所以客观上我们也是需要建设生态文明,也有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我们确实是需要加大力度来加速生态文明建设。因为我们从历史的看,在工业革命以前1850年基本上都是属于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只是到了上个世纪初,工业革命以后煤炭、石油,现在大家看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水电、核能占地比重都在不断的增加。因为我们现在从历史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以前我们是没有化石能源,少则30年再过50年我们可能没有化石能源,最后还得要走向可再生能源。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传统的产煤的大省,像苏北、山东、河北、辽宁现在基本上煤都没有了。按照英国石油公司的统计,我们现在煤炭储量只够我们开采38年时间,所以我们现在煤炭必须要大量进口。

那么这个能源建设的转型也成为一种必然,中国的人均现在接近欧盟,但是我们城市的排放,像天津已经达到美国的人均水平,这个帐算起来就很简单,因为我们现在全国人均现在是2吨标煤,我们的能源结构是92%,城市的人均的能源消耗是农村的3到4倍,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现在在大力的推进低碳,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出形成的减排目标。现在讲集约、绿色低碳、智能的城镇化,什么集约?就是要有高效率,集约就是要怎么来度量集约,如果是高耗能,高碳排放也谈不上集约,如果是绿色,我们如果讲以高碳的形式来实现绿色也不叫绿色。

这些年我们说叫环保不节能,这就不是绿色的环保,把污水处理很大的管网最后集中到一起,像高配电100万吨这样的一个日处理,处理后要消耗能源返回,这些都是能源,结果就是我们这个也环保,能耗也高、排放也高。所以我们环保实际上也可以是一种低碳,如果不低碳的话这个环保也不是真正的绿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低碳应该说是我们集约、绿色、智能一个最终的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不管是生态也好、循环也好、绿色也好都需要有这么一种低碳。

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篇2: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中国梦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而人民的梦是需要服务型政府来推动的。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法治和有效的政府。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建立合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前提。我国政府就其本质来说,是依据宪法原则建立并按照宪法原则运作,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只有尊重宪法并按照宪法原则办事,才能在全社会树立政府的权威,确立政府的社会公信力。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核心是在公共财政和预算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的导向上,要真正关注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需要和愿望。把钱真正用到惠及千百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使人民安居乐业、心情舒畅、生活幸福的事业上来。要真正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政府必须下决心把钱投到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关乎千家万户生活命脉的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劳动力失业和培训、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安全和秩序等方面来。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责任政府“。“责任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代政府不再是无所不能的“全能政府”,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责任政府”。从“全能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就是要履行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篇3: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中国梦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 现任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包括能源系统分析与模型、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战略、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记者:目前来讲, 国际谈判处于怎样的一个阶段?您认为, 阻碍气候谈判进程的关键问题有哪些?中国应如何应对?

何建坤:目前, 国际上气候变化谈判处于一个转折的阶段。2012年多哈气候大会, 结束了“巴厘路线图”下的“双轨”谈判进程, 延续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同时开启了“德班平台”下的“单轨”谈判, 旨在确立2020年以后的国际减排机制的问题。德班平台的谈判实际上是“双轨”变“单轨”, 要在同一减排制度和法律约束框架下, 确立各国的减排目标和行动。发达国家力图淡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抹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 而突出排放大国的义务。

从新形势来看,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随着经济发展和CO2排放量的不断增加, 将来肯定会越来越多地承担国际责任。中国的排放量已经占到了世界的1/4, 我国排放增长的速度远高于世界平均的增长速度。但是, 我国所承担的义务也要与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和减排能力相适应, 也要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则, 以及公平地承担国际义务的原则。因此, 中、印等发展中大国在未来谈判中将面临争取和维护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排放空间的艰巨任务。

尽管如此, 但是在国际上, 我国如何在气候变化领域发挥积极和引领作用, 核心是国内要低碳发展, 国内要做好相应部署。现在, 大家更多地关注于国内的低碳发展和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我国国内如何更好的向低碳发展转型。在新的谈判进程中, 中国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我们也要准备更多地承担相应的责任。

记者:我国要实现GDP二氧化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 目前来看, 这一目标实现的难度有多大?

何建坤:在“巴厘路线图”的谈判中, 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自主承诺目标, 这是我国统筹国内节能降耗与全球减缓CO2排放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

40%~45%的目标, 是一个促进国内进一步强化节能降耗、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积极的高标准目标, 但也是一个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不至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严重制约的务实目标。我们可以实现, 而且应该争取超额完成。2020年与2005年比较, 时间跨度上包含了3个五年计划, 即“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 GDP能源强度下降幅度“十一五”为19.1%, “十二五”规划为16%, 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势下, “十三五”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不应该低于“十二五”的16%。那么, 到2020年单位GDP的能耗可比2005年下降40%以上, 再加上能源结构改善, 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将由2005年的8.6%提高到15%, 届时GDP的CO2强度下降幅度可超过45%, 甚至可接近50%, 超过对外承诺的目标。这展现了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中国兑现了承诺。当然, 更重要的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更快的转变。

记者: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来看, 全球和国别CO2排放峰值问题是一个焦点, 您认为应该怎样理解?我国预计在什么时间可以达到峰值?

何建坤:CO2排放达到峰值, 意味着化石能源消费量总体上达到峰值。由于天然气是比煤炭更清洁、高效、低碳的优质能源, 随着未来常规和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技术的突破, 天然气的比例会持续增加, 将使煤炭消费的峰值早于CO2排放峰值出现。

发达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初基本完成工业化阶段之后, 能源消费和CO2排放才逐渐趋于稳定并陆续达到峰值。欧盟15国CO2排放峰值时间大约在1980年, 而日本和美国都是在2007年才达峰值。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的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仍将持续增长, 需要有合理的排放空间, 这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特征和规律所决定, 是发展中国家公平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权益。

我国2020年后工业化阶段基本完成, 但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 能源消费还会有较长时期的缓慢增长, 但由于近年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形势, 完全可能使CO2排放比能源消费更早地达到峰值。煤炭消费的峰值有可能争取在2020~2025年左右实现, 峰值消费量控制在40~45亿吨左右, 从而从源头上控制常规污染物的排放, 遏制国内资源和环境日趋恶化的趋势。当然, 我国2020年后首先是控制和减缓CO2排放的增长速度, 争取尽早达到峰值, 然后才有可能实现绝对减排。

我国CO2排放到2030年左右有可能到达峰值。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较发达地区要争取2020年左右率先达到峰值。即便如此, 届时上述地区相当多城市的人均CO2排放量仍将会超过欧盟、日本人均排放峰值的水平。2030年我国工业化和城市阶段基本实现, 经济趋于内涵式增长, CO2排放达到峰值后, 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仍使我国有较大的能源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的空间。中国未来的排放趋势、峰值时间和减排成效, 对全球实现2℃目标下的减排路径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前面对东部地区能源资源严重短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的严重局面, 必须严格控制其煤炭消费总量。特别是今年1月份华北地区大面积长时间严重雾霾天, PM2.5浓度超标数倍, 燃煤和汽车尾气的排放是其首要成因。如果该地区煤炭消费总量和油品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 这种环境灾难事件还会持续发生。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改善能源结构, 具有缓解国内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严重局面, 以及减缓CO2排放、保护全球气候的双重功效和协同效应。当前国内资源保障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比国际减缓CO2排放的需求更为紧迫和现实。

记者:您曾提出“靠谈判争取不来足够的碳排放空间”, 那么, 我国的碳排放空间应该通过哪些渠道和方式进行争取?

何建坤: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无节制消耗全球廉价化石能源和肆意占有全球环境容量空间, 是造成当今气候变化和全球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20%, 其历史累积的CO2排放占世界75%, 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者。发达国家已过多地占用了全球的碳排放空间, 按全球控制温升不超过2℃目标下排放路径测算, 发达国家人均累积排放量早已超过其应有限量, 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高人均排放, 都是进一步挤占和压缩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

现在全球要实现2℃的目标, 未来的碳排放空间会越来越小。当前全球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 发展中国家已不再具备沿袭发达国家以高资源和高能源消费为支撑的高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的全球资源保障和环境容量的条件, 必须走出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低碳发展路径, 实现跨越式发展。这需要发达国家资金、技术的支持和广泛的国际合作, 加强其应对气候变化、推进技术创新的能力建设。在全球碳排放空间总体受限和不足的情况下, 我国也不可能再沿袭发达国家的高碳发展路径, 必须向低碳发展转型。我们不可能靠谈判来获得高碳发展的空间, 只能争取向低碳转型所需的空间和时间, 国内必须向低碳发展转型。

探寻低碳科学发展路径

记者:当前, 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是什么?国内应对气候变化, 以及低碳发展的形势如何?

何建坤:中国低碳发展面临紧迫形势, 需要统筹国内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两个大局, 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和相应能源战略, 超前部署, 协调应对。

低碳发展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减缓碳排放主要是减少能源消费的CO2排放, 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形成尖锐矛盾, 探求低碳发展路径则是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国当前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是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方式,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而低碳的核心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主要是煤炭的消费, 这是一个主要措施。当前解决国内资源制约和环境污染的迫切程度, 比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更加紧迫。当前治理雾霾, 我们已切身感受到它的紧迫和重要性。

所以, 应对气候变化和国内可持续发展有一致性和协同效应。减排二氧化碳, 不完全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也是国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完全可以确立积极和紧迫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记者:您认为, “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史无前例”, 我国低碳发展存在哪些特殊性和优势?

何建坤: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进程, 走的是高碳的道路, 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后, 能源消费已开始逐渐减少, 是先高碳再低碳。中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就不能再高碳了, 要向低碳发展转型。这在世界发展史上尚无先例, 需要我国努力探索。

我国在节能和减缓CO2排放方面已做出了很大努力, 并取得显著成效, 从1990~2011年, 单位GDP能源强度下降了56%, CO2强度下降了58%, 下降幅度远高于附件I国家的约35%和世界平均约15%的水平。但由于经济快速增长, 能源消费和相应CO2排放总量大、增长快的趋势仍难以改变, 同期我国GDP增长到8.0倍, CO2排放总量也增长到3.4倍, 而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只增长50%。从2005~2010年, 我国新增长的CO2排放量占世界增长量的60%, CO2排放总量已占世界1/4, 人均CO2排放达5.8吨, 已接近某些欧洲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到2020年, 我国CO2排放总量将达约100亿吨, 超过美国、欧盟和日本当前排放量之和。所以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特征, 使我国向低碳转型面临比发达国家更为艰巨的任务。

记者:向低碳发展转型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中国如何才能走出有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何建坤: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趋势仍然是沿袭发达国家以高的能源消费为支撑的追赶式的发展方式。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 我们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很可能超过欧盟和日本, 而向美国的高碳模式看齐。到2020年, 我国有些城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将达约15吨的水平, 向美国的高碳排放模式趋近。

加强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低碳发展, 这是我国顺应世界潮流的一种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 提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 低碳发展也就成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潮流。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建设低碳城市, 既是世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变革趋势, 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核心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在这样的目标下, 我国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促进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以及强化节能, 提高能源效率, 调整产业结构, 提升产品的技术等级和产品的增加值率, 则是推进节能降耗和减少CO2排放的关键措施。

所以, 我们一定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而不是盲目追求GDP的增长速度, 一定要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 先高碳、再低碳的传统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模式。现在盲目追求GDP增速仍然是很多地区首要的发展目标, 在当前缺乏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新增长点的情况下, 片面追求高GDP增速只能是依靠扩充高耗能原材料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作为支撑, 仍然是一种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方式。

向可持续发展迈进

记者:谈到可持续发展, 不得不提到城市化建设。请您谈一谈, 对推进城市化建设的看法。

何建坤:城市化意味着产业的聚集和人口的聚集, 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是, 由农村向城市的过渡, 也必将带来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 同时能源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会日益严重。在城市化过程当中, 城市的布局、居住和交通方式等相应的基础设施一旦建成, 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难以改变, 具有技术上的锁定效应。所以我国城市化进程一定要避免沿袭发达国家所走过的以化石能源为支撑的高能耗和高碳的模式, 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 引导城市化进程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走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当前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 我国也面临严重的资源制约、环境污染的形势, 我国资源依赖型、粗放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我国城市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大、增长快的趋势非常明显。2012年, 我国能源的消费总量超过了36亿吨标准煤当量, 其中85%是在城市消费。城市化过程当中我们还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的紧缺和大气、环境污染的严峻局面。

记者:目前, 低碳试点城市的发展现状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何建坤: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低碳城市试点当中, 都在积极探索和制定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首先要促进产业的转型, 要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 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要率先达到峰值。因为城市化过程当中, 交通和建筑部门能源消费还是会适当的增加, 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使工业部门率先到峰值。

从全国来看,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东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要率先达到峰值, 要在全国起到表率作用, 而且当前也具备这样的条件和产业转型的机会。要明确低碳发展在国家和地区总体发展战略中的战略的定位, 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 加强制度和政策保障体系的建设。

当前在世界范围之内, 全球低碳发展的潮流和广泛的国际合作, 为我国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机遇。要加强国际合作, 借鉴国外的经验, 同时加强技术的引进和项目的交流。在全球低碳城市发展的大趋势下, 借助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技术条件, 有助于促进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 有助于提升我国城市的国际形象和自身的低碳核心竞争力。

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新就新在要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途径。在这一过程当中,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 是通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根本途径。我们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强调资源节约和提高能源效率, 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促进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目前, 在城市化建设中, 相当多的地区还是以GDP为导向, 有些地方为追求GDP高增速, 盲目扩大重化工业产能, 从而使碳排放快速增长。

因此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不能用过高的环境损害为代价, GDP增长和环境保护两者要权衡。要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各级领导必须改进政绩观念。必须看是不是可持续发展?是不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记者:您认为,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和措施有哪些?

何建坤:建设低碳城市, 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低碳发展的综合对策和关键着力点。首先, 低碳城市建设要统筹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型,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避免形成在沿袭资源依赖型的高碳发展路径下采取局部低碳措施的建设模式。其次, 低碳城市建设要统筹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 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 先高碳再低碳的发展趋势。第三, 低碳城市建设要统筹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 大力提高单位能耗的产出效益, 避免形成在持续强化高碳产业结构特征下局部寻求低碳技术的发展格局。第四, 低碳城市建设要统筹城市化布局与社会消费导向, 促进低碳社会建设, 避免沿袭发达国家只能在宏观高能耗和高碳格局下, 寻求具体设施和单项技术低能耗和低碳的被动局面。第五, 低碳城市建设要统筹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促进城乡一体化低碳基础设施建设, 避免农村城镇化过程沿袭城市的高碳模式。第六, 低碳城市建设要统筹低碳化和智能化, 两者互相促进, 节约资源, 提高效率, 避免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潮流中落后和边缘化。第七, 低碳城市建设要统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自身可持续发展, 发挥协同效应, 实现“双赢”, 避免将两者割裂和对立。第八, 低碳城市建设要统筹经济发展目标与各级领导发展观念的转变, 切实把加强生态文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放在各项经济发展目标的前位, 避免把低碳目标放在辅助和点缀的地位。全球低碳城市的发展潮流和广泛合作, 为我国建设低碳城市化进程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记者:“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向“生态文明”转型, 今后, 需要我们采取哪些行动?

何建坤:“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同时也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十二五”规划中提法是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的变革, “十八大”把变革改为革命, 利用改为消费, 增加了它的深度和广度。利用是指能源本身的利用效率, 消费涵盖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消费包括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 要调控和引导消费对能源的需求, 不完全是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从变革到革命, 增加了深度和内涵, 革命是更加彻底, 更加激烈的变革。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着力点, 要在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 推进能源体系的变革, 当前以化石能源为支柱的能源体系要逐渐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能源体系过渡,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将不再依赖地球有限资源和占用环境空间, 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走低碳发展路径,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由当前资源依赖型、粗放扩张的高碳发展方式转变到创新驱动型、内涵提高的低碳发展路径, 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控制在“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 年均增速7.2%左右的科学合理水平上, 进而控制煤炭消费和CO2排放总量。一定要协调好经济发展的增速和质量的关系, 要协调经济发展的收益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代价, 寻求一个合适的权衡点。

工业文明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同时也消费了大量化石能源, 带来资源环境的危机, 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要向生态文明转变,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生态文明下的理念指引下, 消费理念、个人财富观念都会有改变, 大家越来越关注空气质量, 会选择绿色出行, 会更多注重公共环境和公共财富, 愿意为创造良好环境做出努力, 将个人融入并回归地球生物圈, 找到人类合适的位置。当然, 这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篇4:以建设创新型政党助力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建设;创新型政党;助力;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62-02

一、建设创新型政党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中国梦呼唤创新的热潮,创新是撬动中国梦的杠杆。建设创新型政党成为实现中国梦这一时代命题的必要条件。

(一)建设创新型政党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好中国好,党弱中国弱。保持党的先进性、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问题,是执政党必须面对的永恒课题。因为创新是一个政党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动力问题。一个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并不取决于它的主观意愿,而是取决于它能不能符合时代的潮流、能不能让人民群众普遍受到实惠、能不能敢于推进改革创新,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更多地大力弘扬改革创新。建设创新型政党不仅为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永葆生机和活力提供了动力源泉,还有利于巩固维护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建设创新型政党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劲的思想支撑

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历史表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维系这个社会的价值理念,特别是核心价值观。我们以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兴国、立世、育人,决定着“中国梦”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是带领中华民族推进复兴伟业的先锋组织,核心的意义与先锋的价值同样体现在对先进价值理念的积极倡导和率先践行上。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新的需求,唯有不断创新,才是提升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各种方式方法实效性的根本所在。建设创新型政党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过程,就是以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并且不断把价值追求内化为执政理念和执政行为等各个方面。在9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不断开创辉煌,正在于她不仅将先进的价值理念书写在自己高擎的精神旗帜上,也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不断创新实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和践行,同样离不开创新型党组织的建设。

(三)建设创新型政党对中国梦的实现起到优化促进作用

能否推进中国经济社会顺利转型,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关口,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又一次严峻考验。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着力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这就直接联系到党的执政方式。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就要着眼于体制问题来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因为党的执政方式的改革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全局的成效。历史和现实许多教训都告诉我们,一个政党它过去先进,并不等于现在先进、将来先进、永远先进。从党的领导地位来讲,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坚持创新型政党建设,永葆政党的生机与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筑就伟大中国梦。

二、新时期建设创新型政党面临的严峻挑战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表明,始终坚持创新是其从弱小到强大、从稚嫩到成熟的关键,也是吸引民众、凝聚人心、团结社会的成功经验。目前,建设创新型政党的热潮正在全党兴起,创新成为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所有领域里炙手可热的“热词”。但是,还应看到创新型党组织建设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面临着“四个考验”、“四个危险”的问题。

(一)建设创新型政党面临着“四个考验”

“四个考验”是建设创新型政党的外在动力。首先是执政考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好坏。能否经受住执政考验必须看我们的党是否具有先进性,能否保持党的创造力;其次是改革开放考验。6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就,关键在于改革开放,我们必须也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但与此同时,我们党也遇到了不少难题。改革开放的成绩与难题将长期共存,我们党将长期接受改革开放的考验;再次是市场经济考验。如何很好地把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优势,又有效避免和克服市场机制的弊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而且需要高超的实际驾驭能力;最后是外部环境考验。当前我国所处的外部环境应当说是属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机遇与风险往往成正比发展。最好时期的外部环境自然也隐藏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

(二)建设创新型政党面临着“四个危险”

解决这“四个危险”既是我们党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又是建设创新型政党的过程。首先是精神懈怠危险。当前,受思想观念多变、价值取向多元、生活方式多样的影响,确实有一部分党员同志放松了自我要求,降低了政治标准。虽然这只是少数,但是却影响着整个队伍的战斗力;其次是能力不足危险。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各种矛盾交集叠加。这既是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表现,也是党自身能力不足的反映;再次是脱离群众危险。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努力创新群众工作机制,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后是消极腐败危险。坚定不移地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虽然在反腐制度上的改革创新不断,但在深层制度上的突破难、突破少。对于那些“躲不开、绕不过”的制度、体制和机制问题,必须要予以突破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根本上杜绝腐败。

三、以创新型政党引领全国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

中国梦所追寻的是民主梦、法治梦、幸福梦,这些与现代文明的价值取向是高度统一的。在创新型党组织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党内民主、创新反腐倡廉机制、创新党的执政方式,有利于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引领全国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

(一)以创新党内民主实践推进社会民主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及广大党员的期望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例如,党已经确立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全新理念,但真正付诸实践还很难,不仅在党内还缺乏充分的共识,尤其是还缺乏必要的制度机制的支撑。此外,在党员主体直接参与和管理党内事务、党代表及党的领导干部的产生从安排性选举真正走向竞争性选举,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党内公开批评制度的建立、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党务公开的实质性推进、党内民主监督的制度创新等方面,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二)以创新反腐倡廉机制巩固党内作风,改良社会风气

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党风端正了,这个地方的民风和社会风气就蓬勃向上,上下团结一心谋求发展氛围就能够形成;反之,一个地方党风建设出现偏差、甚至一团糟,那么这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就会乌烟瘴气、“窝里斗”成风,实现中国梦就无从谈起。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反腐倡廉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下决心突破一些党内多年形成的“瓶颈”。这主要体现在干部人事任免和纪律检查监督方面。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要注重,着力改革干部选任集权制,逐步走向限制领导提名、扩大群众提名、尊重自我提名、倡导竞争性提名、实行公开提名的多元化格局;着力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杜绝“带病提拔”、“违规破格提拔”;着力实行党内竞争性选举,向人大推荐任命的干部实行严格的差额选举;着力疏通党内外群众要求罢免、弹劾领导干部的渠道。在纪律检查监督方面要注重,着力改变以往把权力监督的重点放在内部的局面,着力强化外部的监督,诸如强有力的舆论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对党内一些严重问题,一些地方该公开的不公开、该立案的不立案、该处理的不处理、该从严惩处的变成网开一面的消极腐败现象要从严处理,绝不姑息容忍。唯有如此,党内作风正气才能得以巩固,社会风气才能实现根本好转。

(三)以创新党的执政方式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篇5: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梦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中国梦的意义在于凝聚每一个人的力量和梦想,把个人的利益与国家、集体的利益结合起来,让大家一起努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总书记基于目前的这个社会形势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念。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看出,两者都是在目前社会形态的基础上提出的,希望以众人的力量来共建一个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那么两者具体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必不可少的前提

每个人都有梦想,就想一部电影里描述的“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就是一个单纯而又现实的梦想。一个国家也有梦想,中国梦就是新任领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美好愿望。梦想、追求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提出,但是如何实现梦想,如何实现追求则值得研究。中国梦提出要通过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必不可少的前提。只有我们认真贯彻实行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为中国梦的完美实现打好夯实的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小到我们日常生活习惯,大到一个企业的生产运行模式。如果一个人事只顾自己的感受,不管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一个企业不选择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而是单纯的追求产量和利益,那么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必定受到影响,我们的中国梦的实现必定受到干扰。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大国的问题就在于如果每个人哪怕都有一个很小的举动,它最后的结果可能还是会很惊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要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我们必须把生态环境意识上升为道德伦理意识,使得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是危害他人、危害人类的非常不道德行为。为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为代价,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生态审美意识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生态美不仅能带给人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理性的思考,更能带给人精神境界的提升。

也只有当每个自然人都能够做到生态文明记于心、表于行,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我们中国梦才会变得更加接近。因此,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时中国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已经明确地发现,要促进我国长期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发展梦、强国梦和富民梦。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重要任务。APEC在北京召开,可以看出各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也足以说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新的理念,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到“五位一体”,这一部署体现了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执政理念的不断完善。这是几十年来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经验的总结,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部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没有生态文明,其他文明建设也将受到极大影响甚至会落空,由此可见,以美丽中国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2009年,2月20日,江苏省盐城市由于城西水厂原水受酚类化合物污染,盐都区、亭湖区、新区、开发区等部分地区发生断水,中断60多个小时,该市市区五分之二人口、二十万市民生活及工业生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据调查,污染来自一家化工厂为减少处理成本,雨天偷排化工废水,流到了盐城市的水源地,最终导致了盐城历史上罕见的水污染事件。2009年8月,湖南武冈县文坪镇、司马冲镇因工厂污染,导致上千儿童血铅超标,两个村庄的七百三十一名儿童确认六百五十一人血铅超标,其中一百六十六人属于中度、重度铅中毒,需要住院进行排铅治疗。由于城市及发达地区环保日趋严格,高污染企业向中西部转 移,接二连三的铅中毒事件均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敲响中国中西部污染的警钟。中国工业污染对公众造成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显示伴随经济迅速发展而存在的严重问题。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因为室外空气污染导致120万人过早死亡,几乎占全球这类死亡总数的40%。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显示出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虽然国家在保护环境中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但关键的是执行的人要有生态文明的理念,人民群众有自觉保护生态的意识。有鉴于此,国家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护人民生活生存环境有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经济发展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当然生态问题不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保护优先不是说反对发展,其核心是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保证可持续发展。事实也证明,我们可以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与推动产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生态环境是中国梦的一部分,衣食住行无不与环境有关,这是老百姓最基础最现实的考虑,所有人概莫能外。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果我们是继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那么生态环境只会遭到更加严重的破坏。最后的结果就是,再高的GDP,再高的收入也不能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环境破坏了,民生也无从谈起、发展无从谈起。届时,自然会对我们进行报复,而我们为此要付出十分惨痛的代价。

所以说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想实现我们祖国的伟大梦想,生态文明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支撑,只有深刻意识到环境在对国家对人民发展的深刻意义后,才能切实做出行动保护环境,才能拥有蓝天、碧水、青山、绿地。让我们努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完美诠释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积极回应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环境诉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中国梦”看似宏大,背负着民族复兴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但是中国梦和每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又是那么近:每天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呼吸新鲜的空气,沐浴温暖的阳光,吃上放心的食品,健康幸福每一天就是老百姓心中的“梦”。

坐拥万顷竹海,西苕溪穿境而过,安吉县的生态环境早已名声在外。可是上 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20个贫困县之一的安吉走上工业强县之路,造纸、化工、建材、印染等企业相继崛起,GDP一路高速增长,摘掉了贫困县帽子;然而在1998年,安吉因水环境破坏严重,在国务院当年开启的太湖治污“零点行动”中,被列入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面对难以为继的发展尴尬,安吉人蓦然惊醒:倘若发展的结果是青山被毁、污水横流,以致破坏了百姓宜居的环境,这样的发展还有什么意义?于是,在2001年安吉县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生态立县”被正式确立为全县的发展战略。十多年来,安吉人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拉高标杆、自加压力。2014年4月2日,以安吉样板为基础的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正式发布实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批准安吉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县,由省标向国标迈进。在生态环境广受赞誉的同时,安吉的经济增长同样令人羡慕:财政总收入从10年前的7亿元增长到去年的42.39亿元,年均增长1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则从5402元上升到去年的17617元,年均增长12.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00多元。今日的安吉县就是美丽中国的一个缩影,是中国梦意义下的新的生态县,是利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的一个成功的例子。

“中国梦”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命运和国家紧密相连。在生态维度上的“中国梦”的理论基础是“和谐”思想。从现代的生态文明来看,它有四层含义: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世界和谐;第三,社会和谐;第四,个人自我身心和谐。“中国梦”中的生态文明要求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以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型、社会和谐型社会为重要目标。中国梦的实现是我们的民族目标,是我们心底最深处的渴望,是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终极目标,中国梦实现之时必是生态文明建设完成之时。相信中国梦实现之时,雾霾早已不复存在;被污染的水早已变得清澈如初;癌症村也早已成为传说。那时的中国必定是天蓝、水清、人人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而又美丽的社会。可见,中国梦的实现便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美好的诠释。

篇6:家乡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环境问题的不断深化,城市环境与产业改革迫在眉睫,自从2013年开始,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城镇建设,为响应习总书记要求加快实现“中国梦”的宏图,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掀起了建设生态文明区的热潮。应广大市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生态文明区的建设步伐,争创“国卫”,取得了广大领导、市民的一致好评。

零陵区,今为湖南省永州市辖区,永州八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所在地,为永州市著名旅游区。《朝阳旭日、回龙夕照、萍洲春涨、香零烟雨、恩院风荷、愚溪眺雪、绿天蕉影、山寺晚钟》是为永州八景。零陵古郡—锦绣潇湘,地处湘江与潇水汇合处,现零陵区正在修建东山怀素景区,西山柳子景区,加快生态旅游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

在家乡实地调查中,我明白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要想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要想实现中国梦,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放在首位!我想不管是在我的家乡或是在祖国其他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这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能够及时的发现这些问题并且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国家的发展才能更有质量。城市“创卫”建设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美丽中国、美丽家乡是我们的目标,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经过一个努力奋斗的过程。

通过寒假对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情况的了解,主要是河流水污染控制、沿路垃圾的处理、修路植树、烧烤城和夜市改进,农贸市场改造、特色锰矿产业治污情况等;意义在于在此基础上了解市民对环保意识的深浅,好进一步开展环保教育活动,为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出谋划策,与市民共同建设美丽的家乡。

在我看来: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信在今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保护环境、改善环境、防止和减少污染,将成为一项全

国上下都行动起来的事业。我始终抱着这样的一份希望“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臻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企业建立起了环保公民意识,当污染者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当地方保护主义和官僚特权成为众矢之的,山青水秀的好河山一定会重现。”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未来,无疑是一个福音,一种希望。我坚信,我们的祖国能够在我怀的这份希望中发展得更加强大,更加富强,早日实现中国梦。

上一篇:行政个人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2011—2012学年下学期学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