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来范文

2022-05-15

第一篇:雪中来范文

从生活中来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以生活为基础”的探索与研究

雷波县五官乡中心校

蒋剑 周清 肖艳 唐小玲 方骥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应以生活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生活、思考生活、实践生活,让眼睛在生活中寻找、耳朵在生活中聆听、心灵在生活中感受,让学生经历开放的作文教学,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体验中,轻松愉悦地完成写作。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农村学生一写作文就发愁、惶恐,虚假作文的现象特别严重。学生不留心观察生活,缺少从生活中摄取材料的能力,头脑中缺少写作素材,造成习作空话、套话连篇,生活气息不浓厚,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缺少真情实感的通病,。而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模式封闭,往往只注重技法指导,却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根本激不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加上只是单纯地依赖于教材中习作训练的内容,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作文训练体系,造成作文教学没有计划性,课内与课外不能密切结合。因此,提起作文,民族地区农村老师和学生常常抱怨教作文难写作文更难。针对我校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作文兴趣不高,作文内容空洞、语言贫乏等现象,提出了“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以生活为基础’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研究。

我们相信只要让学生去走进生活,并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再按照预定的作文教学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能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就能使学生有感而发,并在提高生活认识能力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要初步转变教师作文教学的观念,有意识地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独有的生活体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以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本课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交流、再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中获得写作材料,并将这些写作材料根据本次作文要求进行加工、整理,完成本次作文的要求,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作文的内容是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的,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与实际感受并不断积累,才能让学生有可写可感的内容,因此我们指导学生参与生活,能感受生活;带领学生认识生活,能品味生活;引导学生表达感受,能描绘生活。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 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的理性支撑,我们要在更新整个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我们不断地加强了参研教师的理论学习,深入调查教育教学现状,适时修正研究措施;定期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来我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的素质,并认真组织学习教育科研理论著作和经验文章,统一思想,提高理论和研究水平,确定研究方向;给参研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机会,提高参研教师业务水平。

课题立项后,我们成立了课题组,每学期有计划地对全体语文教师、课题组成员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我们特别邀请了县支教团的语文高级教师李凤,为我

1 们献上了作文课的教学,并要求参研教师写出听后感。课题组成员每周进行一次反思,每月开展一次讨论,每学期进行一次总结。举办了关于作文教学的各种讲座,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我们指导作文教学。定期到各兄弟学校去听课,与兄弟学校语文教师交流经验及作文教学的心得体会。成立科研中心组,不定期学习《例说小学语文教学法》、《教育教学论文写作》、《小学作文系列复习》等理论书籍,拓展教师的眼界,用科研的力量团结教师,增强观念,并切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解放学生的头脑,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逐步学会站到教育思想的制高点来分析问题,学会吸收,学会不断攀登。

(二)把以生活为基础的作文教学放到生本教育的高度来实践。

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活泼、健康地发展。

1、我们坚持生活与作文的统一,通过生活实践走进作文。按照生活多元化、作文题材多样化的观念,根据学校实际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并在开展活动前就提出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参加活动后要说一句话,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记录下参加的过程,第三学段的学生不仅要写下参加的过程还要写出参加后的感受。如:我们在植树节时把植树任务分给三到六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记录下小树的成长过程,每月交到课题组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爱心;彝族年前会举办运动会,鼓励学生在踊跃参加的同时记下活动过程及感受,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活动,让学生走进了生活,走进了习作的源泉中,同时滋润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热爱学习,热爱大自然。

2、结合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鼓励学生习作。学生的品行教育是提高人的思想的前提,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品行,才能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才愿主动地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学校开办了“课间小喇叭广播”,宣传各班好人好事,针对开展的“结对子一帮一”活动、“关心他人从身边小事做起”活动、“比比谁班好人好事多”活动鼓励学生投稿,练笔。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学生的思想意识进步了,在练笔的同时学生作文水平提高了,久而久之,写作就不再是难题了。

3、作文题材多样化。研究人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再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训练,从而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比如第二学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我们就鼓励他们留心观察身边感兴趣人、事、物,并要求他们写观察日记。

(三)把作文以生活为基础的观念放到语文教学的环境中实践。 我们特别加强了阅读教学的研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多积累才能沉淀出属于自己的内容。在平时的阅读中,对于好的内容,优美的段落词语的摘抄,都是宝贵的作文资源。课外阅读能为学生打开兴趣之窗,并让学生体会到了他人对生活的领会和表达,学生在写作文时先结合生活实际感受再结合课外阅读领悟会大大提高能力,因此,我们每期都会开展“读书笔记展”活动,同时每进行一次口语交际,就鼓励学生抓住时机把自己想到的和别人说的好词句记下来,每学习一篇优美的课文,就可以仿写,进行方法迁移,每开展一次活动,就要善于记载,善于积累,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近二年的研究,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学生的习作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习作习惯得到了培养,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教学过程的研究。

1、明确作文以生活为基础的规律与原则。

2 生活与作文可以构成从生活到作文回到生活再到作文的反复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生活的感受力会因学生对生活认识力的提高而提高,习作的表达力会因学生对生活感受力的提高而提高,从而促进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

在作文训练层面上,我们采用的基本方法首先是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利用文字组织呈现出来,然后在训练作文时由教师提供一些作文材料,进行表达层面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写作方法,最后迁移到真实生活的表达中,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作文以生活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⑴生活性原则。作文教学的内容来自生活,作文教学的过程也应该体现生活性原则,这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生活的质量。

⑵主体性原则。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当然也是学习的主人。在作文中要强调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的指导、评讲、批改中,都要让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

⑶和谐性原则。以生活为基础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强调学生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和谐发展,作文也正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与表达的统一。

2、作文教学前习作内容生活化的研究。

⑴开发学校生活。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我的发现”手册,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在学校的所见所闻,每天主动将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在“我的发现”中,每周五第一节课在班上进行“我的发现”、“流动日记”交流。

⑵开掘家庭生活。要求学生把参加过的家务劳动写一写,和同学交流亲自当家的感受,并开展养花养草养小动物活动,记录好它们生长成长的过程。

⑶开拓社会生活。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留心新闻及报纸上的社会消息,上学、放学路上会看到的现象,家长带孩子进入的各种社交场合等。

⑷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在不同的季节感受不同的自然风光,并记录下四季的变化。我们学校所在的地方是雷波的脐橙基地,我们经常带学生到庄稼地里去参观农民施肥、放水、修枝、采果的过程,让学生亲自感受,这样写起作文来也就有话可说了。

3、作文教学指导课的研究。

作前指导是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作文教学的前沿阵地,在指导中教师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存,完成见闻、思想、情感的统一。作前指导一是要扎实基本功的训练,做到能以妙笔描绘生活,用扎实的训练提高写作技巧;二是要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动机,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在写作前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写作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去实践,带着任务,学生就会有目的地观察所要寻找的事物,带着憧憬,会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只有这样,在写作时他们才能对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有感而发。在以生活为基础的观念下,我们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⑴活动课作文的教学模式:

①用活动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兴趣。

②学生亲自参加活动,记录下活动过程。

③学生回忆活动过程,理清顺序,复述活动过程。 ④动笔练写。 ⑤评价作文。

3 ⑵写事类作文的教学模式:

①确定作文内容,说说本次习作要求,总结要求,回顾写作方法。 ②打开思路想想自己所要说的事,此时可拿出“我的发现”、“流动日记”等记录本,从中找出符合本次写作要求的事例。

③练习口述。

④根据情况写出思路或提纲。 ⑤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⑥评改作文。

⑶写景类作文教学模式:

①学生身临其境、心临其境感受大自然,在感受中交流体会。

②抓住单元训练点, 复习典型课文,由课文迁移到本次习作;将平时积累的优美的词句借鉴运用到作文中去。

③指导学生进行生活回忆和具体叙述,编写文章梗概,指导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整体优化。

④反映生活,表情真情实感。

4、批改方法的研究。

作文批改要生活化,坚持“学生是作文批改的主人”的观点, 鼓励每个学生自己批改,学生间相互批改。在作文批改上,我们转变了批改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的工作,改革批改方法,将作文的批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作文的批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5、作文讲评的研究。

作后讲评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作文通过讲评要有利于发展学生认识生活和表达生活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指导课往往在评讲中进行,评讲课上也有指导的环节,而作文批改是对作文指导成败的鉴定,又为作文评讲提供了依据,三者是相依相存的。我们要求每次评讲后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解决一个本次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二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表达能力。

三、取得的成绩:

1、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绩,对影响作文教学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得出了作文以生活为基础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要给学生营造充分的生活环境,让生活的充实与作文的发展同步。通过研究深化了学校的师陶学陶工作与教学改革工作,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和自身能力都有所提高,完成了一批教学研究论文,部分研究文章在省市级报刊中发表并获奖。蒋剑老师的论文《如何从观察中发现作文素材》在《新课程学习》中发表并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周清老师的论文《怎样当好一名语文教师,上好一堂语文课》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发表,方骥老师的论文《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能力》在《小学时代》上发表。

2、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教师作文教学能力明显提高,上起作文课来得心应手,学生写作能力与生活认识水平也有所提高。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学生不再畏惧作文,写作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参与写作。学校把学生的优秀作文装订成册,并将学生近期的作文与课题研究初期的作文作了比较,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部分优秀作文还参加了县上组织的“作文百花奖”,我校四年级学生赖忠燕在本区“庆党90华诞作文展”中,《说说我的心里话》获得二等奖,五年级学生伍宾的作文《我爱家乡的脐橙》获得了优秀奖。学生的思想在研究中受到了熏

4 陶,涌现了大批好人好事现象,行为习惯得到了改善,学风有所改变,观察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不再被动学习,而是积极主动地探索 。

3、取得了整体效应,由于研究的整体性,学校的整体工作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教师们干劲十足,积极主动参加县上组织的各种优质课比赛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语文教学成绩连续几年在全区都获得了较好的名次,特别是今年六年级的语文成绩在毕业考试中获得全区第一的佳绩。

四、课题组联系方式:

联系人姓名:蒋剑

联系电话:13518423810 电子邮箱:316914686@qq.com QQ号:316914686

五官乡中心校 二0一一年九月六日

第二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四是以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为重点,牢记职责,积极作为,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广泛力量支持。要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和“团结和谐保稳定、招商引资促发展”总体要求,认真践行“同心”思想,为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作出新贡献。五是以全省政法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中心、五个确保”为目标,突出重点,落实责任,营造稳定、有序、和谐的发展环境。要把群众路线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方法,在执法中把以人为本、公正执法的理念贯穿始终,在信访和社会管理创新中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贯穿始终,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诉求,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查清事实,用群众接受的语言诠释法理,用群众信服的方法化解纠纷。要着力实施“筑网”工程、“强基”工程、“肃黑”工程,完善工作机制,健全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政法工作水平;认真履行首

在郑的副市级以上领导同志,市纪委委员,市人大、市政府秘书长,市四大班子机关副秘书长,市委各部委常务副职,市人大、市政协各工作(专门)委员会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四大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和部分副职,各开发区、市直机关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和部分副职,郑州新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各局办主要负责同志,市属高校纪委书记,省驻郑、市新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近600人参加会议。

第三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大班主题活动《线绳大世界》

漳州市实验幼儿园 陆艺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这就需要我们主动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中挖掘有教育价值的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兴趣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相应的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线绳大世界》,就是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由教师预设、师生共同引发和幼儿生成相结合而展开的,深受幼儿的喜爱。

活动的由来

我班为丰富晨间户外活动材料,请幼儿携带跳绳来园。孩子们拿着各自带来的跳绳比较着,议论着,“我带的跳绳是彩色的!”“我的跳绳是塑料的!”“我的跳绳比你的粗!”“我带来的绳子最长,可以拔河!”“我的跳绳很奇怪,可以看到一条条的细线,不知道这是什么线?”“你说的这种线跟我们家缝衣服的线很象,明天我带一些来比比看是不是一样的。”„„线、绳的外观、材质、用途一时间成为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发现孩子们对生活中常见的线、绳产生了兴趣,教师及时发动家长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线绳,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到处可见的线、绳。孩子们惊喜不已,探索线绳的欲望逐渐高涨。此时,我意识到:和孩子们一起认识“线绳”的机会到了。“线绳大世界 ”这一主题活动由此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1 活动的实施

活动一 线绳大集合

我们在活动室里布置了一个展台,展示幼儿与家长收集的各式各样的线绳。幼儿叽叽喳喳的相互交流起来:“这是我带来的毛线,我妈妈会用毛线织毛衣,织手套。”“这是电线。你知道吗?”“我带的是钓鱼用的玻璃线。”“这是用来晾衣服的绳子。”“哈!这不是电话线吗!”“咦,这是什么绳子啊?你们谁知道?”“是麻绳!”

发现幼儿的讨论仅限于线绳的名称、作用,并没有对各种线绳作仔细的观察和比较。教师有意识的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比较各种线绳的不同特征:“小朋友们带来的线绳有这么多种,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颜色、粗细、长短、软硬、粗糙与光滑、轻与重等)“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拉一拉,线绳有没有变化?比一比,什么线绳最结实?”“你最喜欢哪种线?为什么?”幼儿带着问题开始了新的观察和探索,并主动的将观察过程中的发现、体验、感受与同伴、老师进行交流分享。

活动反思: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交谈非常的多。教师发现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几个孩子也加入到了交流的队伍中来。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发现中、一次次的交谈中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线绳,初步了解了各种线绳的特性,同时积累了丰富的表达讲述的素材。幼儿的生活离不开语言,幼儿的语言学习离不开生活,在生活中挖掘学习内容,创造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有机会说,是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2 活动二 寻找线绳之旅

幼儿园的边上就是市里颇为繁华的商业街区——香港路,为了让幼儿更为直接的观察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线绳,了解线绳的用途,我们带着孩子们走出校门,参观商业街,寻找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线绳。孩子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他们的寻找线绳之旅。一出幼儿园大门,羽翔就兴奋的指着路旁的电线杆,大声嚷嚷起来:“我找到电线了!”在服装店门口,孩子们睁大眼睛,用钦佩不已的目光看着裁缝阿姨脚踩缝纫机,灵活的用棉线把衣服缝起来。在渔具店里,他们亲眼见到了鱼竿上纤细而又坚韧的渔具绳,并得以亲手摸摸,拉拉网眼大小不同却又结实无比的渔网、抄网、虾笼。在工艺品店里欣赏到用绣线绣出漂亮图案的戏服,道具。在毛线店里看着一条条毛线是如何在编织机上穿梭,并象变魔术一样转眼就出现了美丽的花纹。还看到了从没见过的草绳,捆扎在一个个叠起的瓷碗、瓷盘上。颜色各异的电线;穿在风铃、吊饰上的绳子;系在风筝上细长的线;粗细不同的铁线;摸起来特别粗糙的尼龙绳;能编织出漂亮工艺品的中国结线;弦乐器上的琴弦;。。。。。。都没躲过孩子们明亮而又敏锐的目光。回园后,孩子们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了他们寻找到的线绳。第二天,家长们送孩子入园时,高兴的告诉我们,孩子回去非常详细的向他们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发现了什么线,线是什么样子的,能做什么。。。。。。并主动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了各种各样有线的物品,如电话机,中国结,毛线工艺品,刺绣作品,鞋带,小提琴,吊床。。。。。。还有一些网上下载的图文资料,影音资料等等。

3 活动反思: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让幼儿与其探索学习的事物做最真实的接触。对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东西,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于儿童周围的现实生活。因此,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越有效。家长在看到孩子的学习成果和孩子的进步后也更加的关注和支持活动。

活动三 线绳一条街

寻访线绳回来后,我发现孩子们在游戏区里自己玩起了“商店”的游戏,买卖起原来摆放在展示区里的线绳及线绳工艺品来。我灵机一动,拿着一些珠子,以顾客的身份前往商店,“我的项链断了,请问你们这儿有串珠子的绳子吗?”(有)“能帮我加工一下吗?”(可以)“谢谢!你们店里有这么多绳子,可以加工些产品出售啊。”在教师的启发下,商店里雇了些员工串起珠子,加工起了项链,手链,戒指,开起了“珠宝店”。

反思与推进:

随着前期科学活动的展开与深入,幼儿对线绳的特性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初步感知了线绳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较多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对幼儿情感、态度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足。随着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不少孩子的生活依赖性较强。我们班上还有很多孩子不会自己系鞋带,扎辫子。为了加深幼儿对线绳实际应用的认识,同时提高幼儿的动手

4 能力,我们考虑采取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方式,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因此,教师在发现幼儿玩起线绳游戏时,及时的介入幼儿的活动,把握时机,引导他们往教师预定的目标靠近。

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线绳一条街”上的“店铺”一间间的开张了:“乐器店”——让孩子们认识了有线的乐器,欣赏了弦乐器演奏的音乐,还学会了用纸盒和橡皮筋自制乐器;“裁缝店”——让幼儿学会了缝纽扣,甚至织毛线;“刺绣店”——让孩子欣赏了中华文化中的刺绣和编织艺术,学起了刺绣;“美发店”里的“学徒”练就了娴熟的辫子编扎技巧;“电话亭”的神奇传话筒让孩子在做做玩玩中发现了线可以传递声音的功能;“工艺精品屋”里的工人有的用手工纸和棉线制作风筝,有的用毛线编织七彩壁挂,粘贴线绳画,有的用细铁线弯曲成各种造型做起了铁艺品;“包装店”提供给孩子们学习如何打绳结,包扎物品的好机会;“娱乐馆”里的顾客轻松的玩起了翻花绳;“健身房”里的工作人员用松紧带加工拉力器,用毛线制作键子,顾客则利用各种器材锻炼起身体,练习跳绳,绳子韵律操,在用尼龙绳“划”出的跑道上进行直线曲线跑,玩起了揪尾巴等游戏。。。。。。活动持续了一个多月,其中,有孩子生成的,有教师预设的,也有师生互动引发的,但始终围绕着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来开展。各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

活动反思:

“线绳一条街”这一生活化的游戏形式贯穿了活动的后半个阶段,使活动更加生动有趣起来。孩子们对线绳的认识在活动中日趋丰

5 富。穿、编、缠、绕、缝、系、绑、扎、织、跑、跳等基本动作也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和喜欢的方式中得到了习练和发展;精细动作能力,自我服务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能自己穿、系鞋带,调整书包的背带,梳头编辫子。。。。。。幼儿围绕一个中心主题的想象力、创造力、发散性思维能力也在各活动中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活动的过程来看,孩子们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并自主选择、自主决策,从活动结束后的情况看,孩子们无论从情感、态度、知识、技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

思考与体会:

一、 关注幼儿生活,发掘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生活化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前提与条件。幼儿的生活和成人生活一样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有说不完的话题,有解不完的问题,也有他们各种朦朦胧胧的感悟。教师要作孩子生活的有心人,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和需要,敏感的捕捉孩子的兴趣点,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拥有相关经验的内容。事实上,孩子们感兴趣和想要探究解决的问题,本身就已经暗含着符合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内容。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还要考虑到活动能否充分运用幼儿园和社区现有的资源,因为容易获取的各种材料和设施,是幼儿进行深入探索的因素。

二、 心中有目标,方式多样化

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时刻把握住教育所要达到的方向。不要小

6 看孩子,低估孩子的学习能力。要善于捕捉师生互动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契机,抓住时机,积极启发、引导幼儿围绕目标开展活动。不搞程式化教学,努力设计幼儿喜欢的生活化的活动方案,灵活地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唤醒其主体意识。使孩子们能以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去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三、 教师要善于反思,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主题活动要求教师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无论是翻书还是上网, 都要能给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以答案。而且,主题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如何选择主题、指定目标、记录评价,如何调动家长配合的积极性,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因此,教师在实践中要进行不断地自我思考、审视、反省、判断、分析、概括、总结,不断调整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使自身的专业素质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得以不断的、更有效的提高,真正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促进者。

总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更是种体验。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

第四篇:从实际中来:研究问题的确定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郑金洲

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因此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研究的冲动,没有研究的冲动就不会有研究的行动,也就不会有问题的真正解决。提出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解决问题则是研究的终点。在现实当中,的确存在着教师找不到研究问题或者即使找到问题也大而不当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在寻找问题时或多或少地离开了自己的实践土壤,忘却了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根本目标———改进实践。

正如同专业研究者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更多地来源于对理论材料的占有以及针对已有理论建构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样,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应主要围绕自己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其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

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学生个体和群体变化的加剧,教师时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或困境。从目前来看,这些疑难或困境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

其一,教师的设想、计划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例如,新课程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体验其存在的价值,并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教师以此为基点,通过一系列新的教学设计,试图达到引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但实施下来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受到一定的影响。再比如,教师期望学生在学校完成作业,以便在教师的监督下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但事与愿违,有些学生作业写得非常马虎,质量甚低。

其二,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在目标之间或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与对立。例如,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在教学中常常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作业,但这种做法却造成了一些学生跟不上功课,经常伴随着一种失败感,甚至导致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其三,教育教学中的“两难”情境。“两难”情境在教育教学中比比皆是,有时甚至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例如,顾及到了单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有可能妨碍了学生集体;关注到了学生的兴趣,规范性、一致性的要求就有可能被削弱了;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与班级生活中确立起来了,教师的引导角色的实现就有很大困难。

其四,不同的人或群体对待同一教育教学行为的不同看法。例如,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作出新的尝试,以改变过去课堂上一味灌输、传递知识的情形,但周围同事或学生家长却不认同,觉得教师是在出风头,担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些疑难或困境,是教师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并且没有解决问题的现成模式可供借鉴,只能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找到削弱其阻碍、转化其限制力量的对策。

实例1 我发现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存在以下现象:第一,将无作有,编造事实。为了写作文,有近六成的学生编造过父母或亲属伤亡、捡到贵重物品等事件,将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堂而皇之地冠以第一人称;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景物,大大方方地收入自己的视野;自己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人,无中生有地成为好友。第二,为作而作,虚情假意。据了解,有近65%的孩子厌恶上作文课,怕搞活动,怕过假期,其原因就在于一课、一动、一度假都要交作文。孩子游玩时被习作纠缠,难以放开心怀,又缺乏真实感受,只得套写几句;有的孩子认为作文是写给老师、家长和同学看的,不便写真话,因而“制造”了情感的波澜和起伏,在作文中说空话、说假话。第三,为考而作,急功近利。大部分孩子接到作文任务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怎样尽快地写完整、写得长些、写得整洁些,重视练就一套应试功夫,也就轻视了文章的内在质量。第四,对学生作文的期望值过高。老师常常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强调文学创作技法、字数等,导致一些孩子对作文课望而却步。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何在?我觉得,主要在于当前的作文教学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孩子的习作应以其内蕴的纯真、童趣和鲜活为“本”。“本”是孩子习作的价值取向,与那些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的作文截然不同。然而,相当一部分孩子的习作正缺少这种“本”汁“本”味„„

针对孩子缺“本”的现状,作文教学应当何去何从?我越来越觉得,应该让 2 作文教学回归本体,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应该做到放文、放情、放形。(浙江义乌江滨小学 吴庆红)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吴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意识到作文教学存在着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来自于对作文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于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汇总与梳理。在对这些问题作系统整理的过程中,研究的问题也就逐渐浮出水面了。

二、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

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一个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事实、生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而教育现场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是问题产生的真实土壤,进入教育现场的教师对教育现场所作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有可能滋生大量的待研究的问题。重要的是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研究的问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对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场景。可以说,真实的教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进行的主要依托,同时又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在,正是教育场景蕴涵了大量的,甚至是无穷尽的待研究的问题。

实例 2几年前,我在家乡的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学校招收的都是周边农村地区的学生,生源相对较差,但许多学生并不甘于现状,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心态是非常矛盾的,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低于同龄的城市学生。一天中午,班上的一位女生小A 来办公室找我,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请她坐下,耐心地等了很久她才开口。从她的诉说中我大致了解了事情的原委。

读初一时,小 A 是个大胆泼辣、干事风风火火、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被老师任命为班长。在工作中,她表现出管理班级的出色才干,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但到了初二年级,由于调换了班主任,她没有再当上班干部,随即她不再那么关心班里的事情,成绩也下降到班级的中游水平。初二下学期,英语较差的她,有一次鼓足了勇气、带着期盼的心情向英语老师请教难题,没想到英语老师用一句“这么简单的题目也拿来问,自己不会去想一想”便把她打发了。这句话对她的刺激很大,甚至改变了她的性格。从此,她变得自卑、寡言,认为自己被人瞧

3 不起,不受老师重视,于是便甘于沉默、甘于落后。这种消沉情绪一直带到了高中。上高中以后,她发现同学们个个对学习、对班级工作、对各种活动跃跃欲试,她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到自己与同学的差距很大,不管从行动上、思维方式上,还是言语表达上,她都落伍了。她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看着大家说笑,她感到一种莫名的欠缺。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件?怎样爱护一个脆弱而又敏感的心灵?(江苏张家港梁丰高中 孟险峰)

这个案例反映的教育教学场景是老师们在日常工作中司空见惯的。案例中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密切观察,透过现象思考问题的存在,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要在教育现场中发现这类研究问题,首要的是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要能够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甚至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撰写教学日志等多种形式,积累相关的经验,形成对教育教学的独立见解和认识;另一方面需要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出问题的细节和现象。

三、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

我们讲教师从事的教育研究从根本上属于行动研究,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放弃理论资料的占有,可以在“无阅读”的状态下做任何研究。实际上,了解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论著,对一个教师来说是很必要的,与行动研究也是丝毫不矛盾的。关键在于教师在阅读这些研究成果时,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注意把理论的论述转化为对自己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解读与说明,并注意将自身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问题有时也就是在这样的转化、联系、解读中逐渐呈现并变得清晰起来。

实例3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份中美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报告,这份研究报告对中美两国课堂教学情况作了一些对比,认为两国的教学取向显著不同,并用下列表格分析了两国教学取向的显著差异:

这份表格反映出的中美两国教学取向的差异,很让我吃惊。我想,教育本质应该是一样的,无论是美国的课堂还是中国的课堂,都应该体现出相同的教育本质。虽然不能说美国的教学是惟一合理的教学,但彼此间的差异至少从一个侧面显示我们的教学在某些方面需要改进。对于一个中学教师来说,关键是要认真反思自身的课堂教学,从日常教学的改进入手,使课堂越来越贴近学生实际,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于是我开始思考。以前常规的现代诗歌教学程序是:介绍作家作品、时代背景,朗读,在教师的不间断引导下解读文本,构建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和欣赏品位,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学生个人的自我生命体验在哪里?虽然也曾尝试以问题切入,布置学生多读作品,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上课来讨论交流,似乎也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讨论时发言的总是那几个老面孔,其他学生的话语权在哪?“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理念又如何实现?(江苏张家港梁丰高中 刘真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对学思结合问题的经典论述。上述案例正是体现了这点。教师在日常阅读中联系自身的教学实践去思考,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去反思,围绕新课程的理念去甄别,使得自己研究的焦点“关注学生个别差异”变得明晰。

四、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

教师个人的发展是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个人的专业提升与学校的整体变革也常常是结为一体的。教师在把个人的成长发展乃至个人的命运与学校或学科的发展规划以及面临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待于自己去解决,就不会坐等问题的现成答案。学校或学科发展中存在问题是正常的,没有问题是不正常的,而这些问题又有许多是现有的经验或理论难以有效解释

5 的,是现有的工作模式难以恰当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人或群体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实例4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就语文学科而言,如何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三类功能性课程中贯通研究性学习,并使之与体验式学习方式相结合,从而发展学生“由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组成的新的基础学力体系”,成为学校发展尤其是学科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从目前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习惯于传统教育的教师在理解和实施“三类课程”时常常陷入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即研究性学习就是研究型课程的任务,就是做各种各样的课题。于是教师在起始年级就让学生花许多精力去搞“研究”,而且多数开展的是远离基础型课程的面向社会生活、贪大求远的“课题研究”,似乎这才是“研究性学习”。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在研究型课程上盲目做大课题,而在基础型课程上依然沿用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这不仅不能获得“研究”或“探究”的应有效果,使“研究”流于形式,而且学生无法真正建立起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更无法通过“三类课程”形成学生新的基础学力体系,最终将无法真正实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实现三类课程”相互贯通、融会研究性学习,彻底改变以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再现”与“模仿”的课堂教学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有机地融入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之中,给学生带来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既实现学生今天的现实发展,又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呢?(上海市娄山中学 陈红波)

学科是教师生活的精神家园,学校是教师生活的主要空间,学科发展与学校变革直接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连。案例中的教师正是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中寻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问题。

提出研究问题的渠道和途径还有很多,上面介绍的仅仅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操作较为便利和常见的四种方式。在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提出问题以后,教师本人仍然要进一步明确:在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中,有哪些问题值得花一段时间来进行探索?自身的能力是否可以完成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否有足够的 6 可供利用的资源。换句话说,当教师处于没有问题状态时,首要任务是通过上述途径挖掘研究问题;当教师发现了问题并处于问题包围之中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自身条件等多方面的分析选择可研究的问题。

第五篇:如何把英语阅读扩展到写作中来

摘要:阅读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阅读要求的是理解的领悟能力,写作要求的是运用和表达能力。读和写的关系相当密切,互为促进,只有读的逐步领会,才能转化为写作的正确表达。

关键词:英语阅读,延伸,扩展,写作

在英语教学中,我比较注意学生的读与写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中新目标(Go for it )英语课本,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以从单词到短语再到对话入手,逐渐扩展到阅读理解再到写作。所以,当了几年的英语教师,纵观整个教学程序级总结现在大大小小的测试内容,结合一些教学心得,我就比较注意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的培养。阅读是写作的基本前提,写作是对阅读理解的延伸及发展。抓住这一点,现在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对Reading 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会十分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中感悟,悟中写文”的学习情趣。我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启发学生读懂课文全文的大概含意,联系前后,先让学生找出一些已经学过的词组,短语级重点句型,然后鼓励学生找到新的短语,固定词组级重点句型等,并要求学生把它们摘录下来,让学生们共同理解、分享这些优美的句子。然后,通过make sentences 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想象写出各自有创意的句子,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整篇课文和写作的能力。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及体会。

一、阅读理解部分的教学过程简介

1.引用所学短语、句型创设情境,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对阅读课文的大概的、类似的理解。如在教学新目标(Go for it)九年级课本Unit 2 之中的Reading 部分时,我先利用前面刚学过的Used to 反复说明某人过去是怎么样,而现在却是怎么样是因为某种原因。我先这样说“I used to hate gym ,but now I like it because I think it’s good for my health. Mary used to play basketball ,but now she plays volleyball because her best friends like it” 这跟文中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然后告诉学生Martin

1 有以前的“problem child”变为现在的“the best student”是因为跟他母亲的的一次“conversation”而改变了他自己。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提高,感到有话说不出来,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词汇量的限制所造成的。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加深对已学单词的理解与记忆,是这些词汇在多次的接触和运用中过得到巩固,从而丰富自己的书面语言,为英语写作积累一个更大的写作词库。本着这一点,接着我利用spent ,pay for ,be interested in ,got into trouble with ,pay attention to 等短语及句型“It’s adj +(for sb.) to do sth.”来把目前学习生活中最有可能存在的事情来make sentences ,让学生懂得灵活运用这些词语、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这样既简单又明朗,提供了一定的基本词汇,学生 就比较易于掌握,从而对写作就比较上心。

2.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从而提高写作的自然能力。语感是人们直接感觉和领悟语言的一种能力。英语语感的形成来自于大量的语言实践。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积累语言知识,逐渐产生对英语语言的直接认知,从而克服了汉语的干扰,形成了一定的英语思维。例如,在教学新目标Unit 3Reading 部分时,我先让学生默读全文,了解大概意思,然后再让学生跟着录音机读,边读边体会,最后全班一起读,在反复的读中把显性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生成系统,促进语言的自动化,从而培养了语感。有了语感,我再让学生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口头表达短文的大概意思,培养学生的口头写作能力,为写作奠定初步的基础。

3.鼓励学生积累词汇。词汇犹如土木砖石是建筑的材料一样,词汇是说话写作的必需材料,也是制约写作的瓶颈,只有长期坚持积累大量句子,才能为英语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要写一个句子,10个单词有8个单词拼写错误或拼写不出,有2 个单词用法不当,又怎么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记忆单词,记住单词的拼读、用法、意思等。记忆单词的方法有很多,各人有各人的记忆方法和习惯,可因人而异。我们可以通过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从而填写短文中缺漏的单词、短语,句子等多种方法促进学生记单词。记忆单词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要长期地坚持下去,才能不断积累大量的词汇,为英语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一些精彩的词汇、句子应鼓励学生摘抄下来,熟读成诵,并有意识地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一些原汁原味的英文习作之所以读起来更有味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

2 们综合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能变换句式,避免重复哆嗦。有意识地多积累一些这样的精彩句子,并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便可摆脱那种“单一陈述”型的模式,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活力。

一、写作部分的教学。把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我是通过以下几点来训练的:

1.口头写作。我所说的英语口头写作是在熟悉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利用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关键词汇,短语,句型来表达概括全文的大概内容从而为书面写作奠定基础。通过一些同学的口头写作比较筛选,让学生自己体会选择认为比较好的说法,为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风格写作,既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又做到避免雷同。实践证明,这种先让学生阅读材料,再到引以为用的写作方法很容易让学生入手,因此照顾了每一个学生避免出现“无话可说”的写作局面,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2.模仿例文写作。英语写作也要坚持“句—段—篇”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程序,在英语写作的初始阶段,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狠抓基本功训练。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句型并能写出简单句子后,再要求学生根据一些体例写出小段的文章。在段落写作中要引导学生分析段落的结构、段落的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写作手法等,这样有利于下一步一篇文章的写作。在文章写作中要教会学生如何构思文章、如何运用正确的写作技巧等。 因此,让学生模仿例文写作是为了“熟能生巧”且能够充分体现作文的连贯性、灵活性、整体性、美妙性,达到些写出是文不散,形不散神不散的的写作韵味来。如在教学新目标九年级Unit 2 Selfcheck 部分的PartII 的看图写作时,我在要求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单词、短语和句型写文时,强调学生可以模仿3b中的How I’ve changed 的语气来写文,这样既让学生又问可仿,避免生疏,不会导致文不成文的后果,又让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见解,写出更有创意的东西来,写作既轻松有趣,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读中感悟,悟中写文”,把阅读与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要持之以恒,要注意“以点带面”,并将科学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做到符合中学生特点的写作,因地制宜地写作,让学生乐读、勤读,乐写、勤写,学生的阅读写作能了就会有逐渐的、明显的提高。

上一篇:新农办范文下一篇:周政办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