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作文

2024-04-21

雪中送炭作文(共14篇)

篇1:雪中送炭作文

雪中送炭作文

雪中送炭

《作文:雪中送炭》

人的一生好比是一条曲曲折折的路。当你在这条道路上迈步行走的时候,也许会遇到许多的坎坷,也许会一帆风顺地走到底。无论如何,在这条人生道路上,总会有一个或许两个人让你刻骨铭心的感动。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我阅读过许许多多的故事,唯独有一则故事催人泪下。直到现在,那个故事中的一位人士还历历在目,还深深地感染着我、吸引着我。

在一个月明人静、大雪纷飞的夜晚里,大街上人来人往,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一辆公共汽车上挤满了下班回家的乘客。在这辆人满为患的公共汽车上,有一位年纪轻轻、精神饱满的解放军叔叔。这位解放军叔叔还真有点“特别”。公共汽车上虽然十分拥挤,但可以站在车身里,暖和一下。可这位解放军叔叔不仅像其他人一样站着,而且还是站在那雪花飞舞的车窗前。解放军叔叔站在那,像是在保护自己的主人一样。寒风刮着、雪花飘着,可解放军叔叔依然站在寒风来袭的车窗前,一个人饱受寒冷。

一位好奇的大嫂跨步走上前去,问候了一声解放军叔叔说:“你好啊,年轻人!过来坐吧!别站在那!小心被风吹感冒了!”这位解放军叔叔应了一句说:“不!你坐吧!我就站在这!”这位大嫂有问:“小伙子,你为什么要站在那呢?”这位解放军叔叔意志坚定的说:“我不能坐,我不能让你们感受到一丝丝寒意,这是我们所有解放军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位大嫂听了解放军叔叔说得话以后,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这位解放军叔叔的言行让我想起了一句格言“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同时,也让我看见了一个新世纪的“雷锋”。这位解放军叔叔那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雪中送炭》

快乐

快乐

快乐

像花一般,

时时刻刻绽放出,

令人迷恋的笑容。

快乐

像冬天里的一把火,

如雪中送炭,

给人无限的温暖。

快乐

是一杯午后的浓茶,

当你尝到最真实的滋味,

让你回味无穷。

快乐

快乐

快乐

像花一般,

时时刻刻绽放出,

令人迷恋的笑容。

快乐

像冬天里的`一把火,

如雪中送炭,

给人无限的温暖。

快乐

是一杯午后的浓茶,

当你尝到最真实的滋味,

让你回味无穷。

对子歌

景色宜人对景色迷人,

山河壮美对山河壮丽。

可爱对可恶,

从前对现在。

硬对软浅对深,

反对正黑对白。

容易对困难,

危险对安全。

人人献出一点爱,

人间永远是春天。

雪中送炭见真情,

助人为乐献爱心。

雪上加霜和雪中送炭

我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发生在几年前,但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在我姥姥家的后面有一户人家,以前还过着平静,温馨的生活,但是一次意外,让这个家破了。

这个家里有个大哥哥,8岁以前还是健健康康,可是,8岁以后,他患上了病,病模让他走不了路,左脚这要碰上东西就会像一万根针扎着他一样疼痛,于是,我的母亲带着他四处求医。

事情就发生在求医的路上。

当天,一位母亲扶着大哥哥,走在路上。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非常无耻的小偷走到了这位母亲的旁边,伸手就向这位母亲的钱包里拿,当时这位母亲知道了,他想伸手抓住小偷,可是他真在要放手的时候他停住了。这样可能有人会说;“这是放纵小偷的行为》”可是这位母亲考虑到的是那为大哥哥,如果他一放手这个大哥哥就要承受疼痛。

他们来到了一个专门看骨科的医院,找到了这里的医生,医生为这个大哥哥看了病,正要拿药,可是大哥哥的母亲转身就要走,医生留下了他们。这位母亲说;“医生我们已经没钱了,在路上时小偷已经拿走了我的全部的钱。”医生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免费为这个大哥哥看病,还将钱借给了他们。在这个时候,的哥哥的母亲跪下了,说;“谢谢你。谢谢.....”

多明显的两件事正义和邪恶,到最后正义一定能战胜邪恶!

少年文摘

《少年文摘》

你像我的老师,教导我学习生活中的知识。

你像我的挚友,伴随我面对生活中酸甜苦辣。

你像我的父母,指引我选择人生的道路。

你如春阳,照亮一颗空虚的心。

你如夏雨,洗刷掉心中的烦闷。

你如秋风,吹拂了心中的田野。

你如冬阳,带来了雪中送炭的温暖。

雪中送炭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我阅读过许许多多的故事,唯独有一则故事催人泪下。直到现在,那个故事中的一位人士还历历在目,还深深地感染着我、吸引着我。

在一个月明人静、大雪纷飞的夜晚里,大街上人来人往,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一辆公共汽车上挤满了下班回家的乘客。在这辆人满为患的公共汽车上,有一位年纪轻轻、精神饱满的解放军叔叔。这位解放军叔叔还真有点“特别”。公共汽车上虽然十分拥挤,但可以站在车身里,暖和一下。可这位解放军叔叔不仅像其他人一样站着,而且还是站在那雪花飞舞的车窗前。解放军叔叔站在那,像是在保护自己的主人一样。寒风刮着、雪花飘着,可解放军叔叔依然站在寒风来袭的车窗前,一个人饱受寒冷。

一位好奇的大嫂跨步走上前去,问候了一声解放军叔叔说:“你好啊,年轻人!过来坐吧!别站在那!小心被风吹感冒了!”这位解放军叔叔应了一句说:“不!你坐吧!我就站在这!”这位大嫂有问:“小伙子,你为什么要站在那呢?”这位解放军叔叔意志坚定的说:“我不能坐,我不能让你们感受到一丝丝寒意,这是我们所有解放军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位大嫂听了解放军叔叔说得话以后,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这位解放军叔叔的言行让我想起了一句格言“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同时,也让我看见了一个新世纪的“雷锋”。这位解放军叔叔那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雪中送炭

人的一生好比是一条曲曲折折的路。当你在这条道路上迈步行走的时候,也许会遇到许多的坎坷,也许会一帆风顺地走到底。无论如何,在这条人生道路上,总会有一个或许两个人让你刻骨铭心的感动。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我阅读过许许多多的故事,唯独有一则故事催人泪下。直到现在,那个故事中的一位人士还历历在目,还深深地感染着我、吸引着我。

在一个月明人静、大雪纷飞的夜晚里,大街上人来人往,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一辆公共汽车上挤满了下班回家的乘客。在这辆人满为患的公共汽车上,有一位年纪轻轻、精神饱满的解放军叔叔。这位解放军叔叔还真有点“特别”。公共汽车上虽然十分拥挤,但可以站在车身里,暖和一下。可这位解放军叔叔不仅像其他人一样站着,而且还是站在那雪花飞舞的车窗前。解放军叔叔站在那,像是在保护自己的主人一样。寒风刮着、雪花飘着,可解放军叔叔依然站在寒风来袭的车窗前,一个人饱受寒冷。

一位好奇的大嫂跨步走上前去,问候了一声解放军叔叔说:“你好啊,年轻人!过来坐吧!别站在那!小心被风吹感冒了!”这位解放军叔叔应了一句说:“不!你坐吧!我就站在这!”这位大嫂有问:“小伙子,你为什么要站在那呢?”这位解放军叔叔意志坚定的说:“我不能坐,我不能让你们感受到一丝丝寒意,这是我们所有解放军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位大嫂听了解放军叔叔说得话以后,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这位解放军叔叔的言行让我想起了一句格言“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同时,也让我看见了一个新世纪的“雷锋”。这位解放军叔叔那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篇2:雪中送炭作文

伴随着激动的心情,我们踏上了前往贫困家庭的路上。一路上吵吵嚷嚷的,似乎还挺热闹的。耳畔时不时有同学的牢骚声,但是这声音里却没有一点不乐意。走了一段时间,肩上的包感觉越来越沉重,手有些麻木,季坤展大呼一声:“手快残了!”紧接着便是一连串的欢笑,带着喜悦带着汗水……

“近了近了”死鲜Σ煌5墓奈枳盼颐牵果然前面的7班已停下,随之大家便拿好东西进入了贫困户主的家中。黑暗、潮湿,甚至有些破旧,大家在这阴暗的房间里迎来了身患尿毒症的张爷爷。他有些惊讶,有些不知所措,一些同学提前给他拜了早年,只见他麻木的脸上泛起一阵阵笑容,像个孩童,似乎就与我们一般大。在表演途中,他没有说过多华丽的语言,只是不停的赞赏表演的同学“好极了好极了”。他被唐驰的脱口秀惹得喜笑颜开,被彭逸斐精湛的二胡曲所折服,表演过后不停的拍着手。“下面有请7(9)班同学带来《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张爷爷兴奋的说:“这歌好听,我也会唱。”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回荡,只是声音有些不一样,张爷爷也跟着我们一起唱,两者的声音柔和起来有些复古,似乎战争时代的场面就历历在目。随后,大家又去拜访了一位与儿子居住的老爷爷,但是他的儿子十分的有原则,不肯接受的我们东西,我们也无可奈何,最终只得把慰问品全都送给张爷爷。

篇3:微课,为新课标“雪中送炭”

黎加厚:微课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其中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学习单、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

焦建利: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 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 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张一春:微课是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胡铁生:微课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 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 是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在众媒体的炒作中, 微课一词在全国引发热潮。大量的微课理论可谓百家争鸣, 对微课的追根溯源也颇多见解。此种情况下, 我们更应该冷静地分析微课为教育、教学带来了什么, 微课改变了什么。我们更应该来一场说做就做的微课之旅。从实践中感受微课给我们带来的巨变。

从实践操作层面我们产生了如下几点想法。

制作微课没那么神秘

微课的制作是教师培训的热点。但是, 制作微课一点儿也不神秘, 早在多年前网络上就有多如牛毛的各种计算机技术类学习视频, 它们甚至兼具了现在微课“短小精悍”等特点与优势, 只是它们流行在学习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的人们当中罢了。如今, 这些视频摇身一变都披上了微课华美的外衣。微课的录制手段无非也就是: (1) 下载一个录屏软件, 录制电脑屏幕或PPT。 (2) 用手机拍摄一些需要实际操作和场景演示的微课内容。 (3) 用平板电脑记录手写过程的功能, 对于需要的演算过程配合同步讲解的使用。

由此看来, 录制微课的手段和表现形式比较简单, 易于掌握。但是, 我们需要在简单中创新。

微课模式要建立更要突破

微课的去处决定了微课的模式, 目前国内微课的去处大多数是各级各类风起云涌的“微课大赛”, 那么无论手段与模式似乎都比较清晰, 那就是“遵守游戏规则”。微课的模式多种多样, 目前的微课就分类来看有下表呈现的几种分类形式。

一句“教无定法”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同时也是微课所面临的客观现实, 没有最好、最标准的微课, 只有最适合的微课。每一种模式的产生最终作用就是由我们将此模式突破形成自身风格, 所以微课录制的类型与模式最终将会由录制教师的个人风格所取代。

微课为新课改“雪中送炭”

微课的另一个理想去处就是同样火热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告诉我们, 课堂统一讲授的部分可以变化为视频形式存在, 教师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时间段让学生们观看, 也可以让学生们回家看, 也就是利用微课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内的时间可以更多地作为师生、生生集中讨论交流的时间, 也可以作为个性化辅导的时间, 完成知识的内化, 知识的运用。那么, 翻转课堂的成立前提是什么?

(1) 学生真正需要教师在身边帮助的时候, 是他们在做功课遇到问题卡住的时候。

(2) 学生并不一定需要教师在教室里给他们讲授和传递信息, 他们也可以通过视频或是其他方式进行自学。这个前提很重要。如果前提成立了, 并引导学生们达到这样一种状态, 那么, 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让微课在“翻转课堂”的这个理想去处“建功立业”。

但就笔者的看法, 翻转课堂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就可以完全实施的, 而是需要在大的教育观产生巨大的改变, 并得到更多教育参与者 (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政府等) 产生巨大的共鸣效应才可实现, 对于目前的国内教育而言, 这显然是一个美好的教育梦。那么,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与现状中, 微课应该对教育的主体——学生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让学生们热爱学科学习, 让学生们学会学习, 让学生们能够适应新的变化自己做出调整。这一直是所有教育参与者共同的追求。在此追求的同时, 我们不能忘记新课程标准下的学校教学。新课程标准推崇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 而应当是学习主体 (学生) 和教育主体 (教师, 包括环境) 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模式将“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 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新课程标准无疑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挖掘学生的潜能, 让其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创造型人才。但是, 当我们的教师怀揣着新课标给予的美好愿景同时, 却利用着18世纪的布鲁士教学组织结构和陈旧的教学手段。新课标的理念无疑也是一场又一场的“秀”, 有的“公开课”、“示范课”, 教师在课堂上的挥洒自如, 知识呈现如剥茧抽丝, 问题讨论应者如云, 小组合作恰到好处, 解决难点势如破竹, 落实重点心领神会。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分层教学的优势让听课人无可挑剔, 这样的课在“精彩”与“完美”的背后是对创新的扼杀, 不能成为新课标要求下的“好课”。并不是我们的教师弄虚作假, 也不是我们的教师能力不够, 而是当新课标为广大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时, 却忘记为每位走在光明大道上的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手段支持, 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要求, 不得已出此“下策”让课堂看上去很美, 而日常的教学却依然走着老路。

微课的出现无疑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又增加了新的梦想, 但是在愿景无法迅速实现的同时, 微课却似乎可以为我们当下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雪中送炭”。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改革, 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 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微课的产生为新课改提供了更多实施基础。

(1) 转变课程功能。通过有组织的微课学习, 将知识的传授变得更加快速和精准。将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上。

(2) 更好地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微课通过利用平台的连接性赋予学生横向学习的可能性。同时也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3) 更好地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 更好地落实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通过微课的系列化可有效地将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完整化构建。

篇4:愿做“雪中送炭”人

廖代璇笑称自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心理年龄比较小。因为人长得小巧,再加上性格温和、开朗,学生都喜欢称廖代璇为“姐姐”。从2004年起,廖代璇每年都带初三毕业班,她所带班级的中考成绩都是稳步上升。即使一些班级刚交给她带的时候成绩和纪律都较差,但是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她总是有办法让调皮的学生配合她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使全班形成和谐、团结、向上的学习氛围。

最大限度地相信学生

很多教师都会以为学生见识少、视野狭窄,所以在教学时总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期达到“师授生受”。这样做,不仅让教师教得累,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

廖代璇所在的学校从2010年9月开始全面铺开高效课堂模式的改革,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她参加了不同级别的培训,学习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存在,并逐步树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教学理念。

廖代璇向记者介绍了她的教学经验与体会:最大限度地相信学生。上历史课的时候,她总是讲的少,放手的多,辩论赛、写小论文、角色扮演等场景常常出现在她的课堂上。

2011年9月,廖代璇参加全市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评比活动录像课比赛,选择的是《独立战争》这一课。上新课之前,廖代璇先让学生查找了有关美国崛起的历史,再让学生预习,梳理了教材的知识点。上课时,廖代璇从相信学生的理念出发,没有对课文作过多的讲解,只是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1.美利坚民族是怎么形成的?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独立宣言》的内容有哪些?进步性体现在哪里?它的发表有什么意义?3.独立战争中,英美力量对比悬殊,为什么处于劣势的美国能够获得胜利?这场战争给了你什么启示?4.为什么说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战争也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5.结合课后“活动探究”的材料,谈谈你对华盛顿的看法?6.美国和英国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结果,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很让人惊讶:探究美利坚民族怎么形成的那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扮演土著居民——印第安人、黑人、英国人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人。当扮演“黑人”的同学摇晃地走过来时,他说:“我是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这里的繁荣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大家会心地笑了。这组同学用情景表演的形式表现这些国家的移民和印第安人经过长期共同劳动,融合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他们独特的表演形式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

第二个小组研究的是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他们的一位组员演唱了欢快的儿歌《扬基歌》:“美国佬嘿骑着小马进呀进城来,噢哦……”在阵阵笑声中,另一位组员向大家介绍了这首儿歌的创作背景,引入美国创业者“崇尚自由、不畏艰难、敢于自嘲”的开拓精神,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负责探究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小组,由两位女同学分别扮演美国总统和英国女王。该组以“美国总统”会见“英国女王”时的对话方式,探究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产生的方式和不同的职能,使其知识简明易懂。由于扮演“美国总统”的那位同学非常文弱,廖代璇还诙谐地加以了点评:“你可能是史上最温柔的美国总统,以柔克刚,如果是你当总统,估计美国就不会充当‘世界宪兵’,老以‘人权问题’去干涉别国内政了。”笑声中,廖代璇巧妙地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拓展性的问题:“美国这种民主共和制的好处是什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认识到: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互相平衡、互相制约,不容易产生独裁,所以美国历来就有民主的传统。

最后,廖代璇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点拨:当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发生时,许多国家纷纷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但美国反而成为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就是因为有这种民主的传统。

在这样的课堂上,廖代璇讲得很少,只在关键时刻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后来,这节录像课相继获得全市、全区初中历史课改成果评比的特等奖,廖代璇也在全区的初中历史课改交流会上代表获奖教师发了言,并且上了一节展示课,引起同行们的兴趣。

作为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廖代璇还带领老师们研究怎么完善“预习——探究——检测”这几个环节,在教学实践中促使学校形成了符合本校校情的“二元三段”教学模式,并总结出老师在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既不是包办一切,也不是放手不管,而是要做好一个设计者、导演、欣赏者,适时点拨,画龙点睛。

廖代璇告诉记者,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导演,只需把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告诉学生即可,学习过程则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来演绎。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相同的,放手,也就是等于给了不同的学生展示的机会,让老师有机会发现学生的潜力。在这发现的过程中,教师已不知不觉地享受到了“引导”所带来的成就感。拥有16年教学经验的廖代璇坚信:只有相信学生,才能充分发展学生。

愿做“雪中送炭”人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作为班主任,廖代璇的管理理念也是“相信学生”。有一年廖代璇刚接手一个初三毕业班时,发现全校“臭名远扬”的学生就落在她所接的那个班。这个学生可谓是“劣迹斑斑”:上课经常逃课,爱冲撞老师,“怂恿”同学跟他违纪,不讲究个人卫生……廖代璇没有对这个学生“冷眼相看”,而是对他留心观察起来。

一次,廖代璇“揪”到了一个与该生沟通、交流的机会,便问他:“很多同学都是爱学习的,学习可以改变命运,为什么你就不想学习呢?”那名学生本来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态度,但是看到廖代璇没有责备他,也没有看不起他,而是很温和地跟他说话,也不由地缓和了态度:“我不学习是因为我本来就不想读书了。”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廖代璇没有生气,也没有就此结束跟该生的谈话,而是继续关心地问道:“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你不愿意读书?”也许是因为从来没有一个老师这么认真、坦诚地跟他这样交流沟通,该生卸下了心理防线,慢慢敞开了自己的心扉。他告诉廖代璇,他不想读书是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母亲患了精神方面的疾病,姐姐在念大学,全家就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干活来支撑着这个家。看到父亲那么吃力地支撑着这个家,他就想帮父亲分担。可是父亲不同意他退学,他就只好采取这种不学习的消极态度。听到这里廖代璇感动了:谁说这是一个“劣迹斑斑”的学生啊,他的身上分明闪耀着孝顺、懂事的光芒啊!

后来有一天,这名学生找到了廖代璇,向她提出了请假的要求,说他妈妈生病住院了,他要去医院看妈妈。因为以前发生过这名学生向班主任提出请假出去看病实际上却偷偷去上网的事情,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老师的第一反应就认为该生又在找借口出去玩。可是,廖代璇并没有直接拒绝他的要求,而是对他说,自己现在工作很忙,待会再给他答复。然后,廖代璇联系上该生的父亲,证实了该生并没有说谎,确实是其妈妈因为精神方面的问题住院了。

廖代璇知道这位学生的家境不好,妈妈住院后,家里的负担肯定就加重了,她就对这位学生说:“你回去看妈妈时给妈妈买点好吃的,钱不够就从我这拿去!”看到廖代璇不但给自己批了假,还主动提出帮助自己,这个大男孩顿时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这件事情之后,该生在校学习及与人相处的态度上有了明显转变,从一个“刺头”变成了一个热爱班集体、配合班主任工作的“热心人”。如今,这名学生虽然已经毕业了,但是他还会经常用手机和廖代璇保持联系,他说,从廖老师身上,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

廖代璇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每一个当老师的梦想。但是哪有那么多的英才?你我都是普通人,能给学生在他的求学生涯中留下一丝温暖,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点燃他们的生活信心,就是我的最大的愿望。”她觉得,关注“优秀生”是“锦上添花”,而关注“学困生”却是“雪中送炭”,所以她更愿意做一个“雪中送炭”的人。

2011年10月,廖代璇通过层层遴选,成为“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培养工程”的培养对象。跟许多来自全区名校的研修班老师相比,她深知自己代表的是乡村的广大基层教师,虽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距离“名师”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但她会一直努力下去。在新圩中学,记者看到了廖代璇给毕业班学生的赠言:“人不应该满足于现状,而应该不断地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或许,这也是廖代璇一直用来鼓励自己的一句话吧。

(廖代璇,女,梧州市蒙山县新圩中学副校长,2008年被评为梧州市学科骨干教师,2011年10月在梧州市初中课改评比活动中获历史教学录像课比赛特等奖,2011年11月获广西初中历史教学录像课比赛特等奖。)

篇5:雪中送炭作文

在课堂上,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同学之间要互相体贴,互相帮忙。俗话说的好:所谓助人为,又是助人为快乐之本。”我时常围绕着这句话想:“每次我有困难,不知怎样解决时,班上有些同学都能帮我解决。我能帮别的同学解决一些困难吗?”于是我下定决心,务必要找个机会帮忙同学!

在校园里,在班级里常常会出现些助人为乐的事迹,我就有过亲身体验。在一次美术课上,我们班的同学正聚精会神做着手工作品。而我前排的XXX同学因忘了带剪刀和胶水。他无奈地转过去转过来,向同学借剪刀和胶水。忙了大半天,却仍就一场空。他突然看到我有剪刀和胶水,就转过身来向我借,我心想:同学之间就应互相帮忙、团结友爱,XXX平时虽令人厌恶,但他是我的同学呀!想到那里,我把剪刀和胶水借给了他,他用手接过,感激地说了声:“谢谢”。看来他在慢慢的变得有礼貌和令同学老师喜欢了。他用我借给他的剪刀、胶水认真、专心做着美术老师布置的作业“文具小管家”,看着他快要做成功了,我心里腾起一股暖流:如果同学们都这样互相帮忙、互相关心,该多好呀!下课铃响了,XXX刚一做完,连忙把剪刀和胶水还给了我,说了声:“谢谢”。然后把美术作业交给了老师。

篇6:雪中送炭作文

我那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发生在几年前,但我此刻还记忆犹新!

在我姥姥家的后面有一户人家,以前还过着平静,温馨的生活,但是一次意外,让这个家破了。

这个家里有个大哥哥,8岁以前还是健健康康,但是,8岁以后,他患上了病,病模让他走不了路,左脚这要碰上东西就会像一万根针扎着他一样疼痛,于是,我的母亲带着他四处求医。

事情就发生在求医的路上。

当天,一位母亲扶着大哥哥,走在路上。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十分无耻的小偷走到了这位母亲的身旁,伸手就向这位母亲的钱包里拿,当时这位母亲明白了,他想伸手抓住小偷,但是他真在要放手的时候他停住了。这样可能有人会说;“这是放纵小偷的行为》”但是这位母亲思考到的是那为大哥哥,如果他一放手这个大哥哥就要承受疼痛。

他们来到了一个专门看骨科的医院,找到了那里的医生,医生为这个大哥哥看了病,正要拿药,但是大哥哥的母亲转身就要走,医生留下了他们。这位母亲说;“医生我们已经没钱了,在路上时小偷已经拿走了我的全部的钱。”医生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免费为这个大哥哥看病,还将钱借给了他们。在这个时候,的哥哥的母亲跪下了,说;“谢谢你。谢谢……”

篇7:雪中送炭作文

一个凉飕飕的下午,我骑着自行车去跳舞,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平常。可就在回家的路上,不幸的事发生了……

我骑在自行车上,愉快地唱着歌。突然,我随着自行车摔了下来,将我的膝盖摔破了。我定睛一看,呀,原先是自行车的链条掉了。我十分着急:怎样办呀,自行车坏了,我又不会修,附近又没有修车的。咋办呀。走回去也要一个小时呀。

可就在这时,两位散步的老爷爷望见了,便走了过来,问:“小姑娘,你怎样了。”“自行车坏了,没办法会家了。”“来,我看看。原先是链条掉了,没关系,我帮你。”说罢便帮我把自行车修好了。“好了,你能够回家了,注意点,车多。”“嗯,谢谢两位爷爷,我明白了。再见。”

篇8:雪中送炭的胰岛素

送给肾功能不全者

对多数糖友来说, 降糖药是维持血糖平稳的武器, 但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糖友来说, 一些降糖药就会对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人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而糖尿病人的肾功能一旦受损, 口服降糖药的使用便受到很大限制, 尤其是肾功能不全严重的病人, 只能选择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 肾脏是胰岛素降解的主要场所之一, 随着肾功能的下降, 肾脏对胰岛素的降解能力也随之降低, 糖友对外源性胰岛素的需求量相应减少, 因此, 有肾病的糖友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 应当加强血糖监测, 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以防诱发严重低血糖而危及患者生命。

送给慢性肝病患者

肝脏是除胰腺之外, 人体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糖调节器官。肝损害可致肝糖原合成功能下降及糖耐量异常, 其中部分患者最终会进展为糖尿病, 临床将这种继发于肝损害的糖尿病称之为“肝源性糖尿病”。

与一般的原发性糖尿病不同, 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均应采取胰岛素治疗,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糖, 还有助于肝细胞修复及肝功能恢复;禁止使用口服降糖药物, 否则会加重肝功能损害, 甚至会导致肝功能衰竭, 进而危及生命。“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一般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 空腹血糖大多正常或只是轻度升高, 因此, 一般选择短效胰岛素制剂, 分别于三餐前皮下注射。此外, 由于肝病患者胰岛素抵抗较为明显, 因而胰岛素用量会稍大。需要提醒的是, 由于肝病患者的肝糖原储备不足, 空腹状态 (尤其是夜间) 低血糖的风险较高, 因此, 一般情况下, 尽量不要在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 如确有必要, 剂量也不宜过大, 同时要注意加强血糖监测。

当然, 对于肝源性糖尿病来说, 治疗肝病、改善肝功才是最为重要的。随着肝病病情的好转, 血糖可随之下降甚至恢复正常。而且, 即使是普通糖尿病, 当出现肝功能受损时, 也要酌情考虑应用胰岛素。

送给孕妇

孕妇如在怀孕之前已确诊有糖尿病, 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倘若是怀孕之后才发现血糖高, 则称为“妊娠糖尿病”。在治疗上, 无论是“糖尿病合并妊娠”, 还是“妊娠糖尿病”, 均不宜采取口服降糖药治疗, 以免对胎儿的器官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除了饮食治疗以外, 胰岛素是控制孕妇高血糖的主要手段, 建议尽量采用人胰岛素。在妊娠早期, 血糖升高及波动不是太显著, 可选择预混胰岛素, 一天两次早、晚餐前注射;到了妊娠中后期, 血糖较高时, 可采取短、中效胰岛素联合强化治疗, 即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

一般说来, 随着分娩的结束, 大多数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可随之恢复正常, 可以停用胰岛素;而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患者则需要继续给予降糖治疗, 可根据具体情况, 继续用胰岛素或者改用口服降糖药治疗。

送给服用激素的糖友

糖皮质激素所致的血糖变化与所用激素的药代学特性 (包括起效时间、药效高峰时段、作用维持时间、药物半衰期等等) 以及药物用法有关。由于大多数使用激素的病人都是将全天的激素用量于上午8点一次性顿服, 激素影响的主要是午餐后到睡前这一时段的血糖, 因此, “类固醇性糖尿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午餐后及晚餐后的血糖较高, 而后半夜至清晨空腹血糖大多正常或轻微增高。在这种情况下, 可于午餐前及晚餐前注射短效 (或速效) 胰岛素或同时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

倘若患者原来就有糖尿病, 服用激素后将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无论是空腹还是餐后血糖都会明显增高, 此时往往需要重新调整病人的治疗方案, 特别加强对午餐后到睡前这一时段的血糖控制 (例如:增加午餐及晚餐前的短效胰岛素用量) , 以对抗激素的升糖作用。

送给围手术期的糖友

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降低手术的风险, 促进伤口愈合。原则上, 拟行手术 (这里主要指大中手术) 的糖尿病人, 如果此前是用口服降糖药治疗, 那么, 应该在术前3天停用口服降糖药, 改用胰岛素治疗, 具体方案可采取预混胰岛素每日两次早、晚餐前皮下注射, 也可采取“三短一长”或胰岛素泵胰岛素强化治疗, 力争在术前把病人的血糖降至正常。

在实施手术期间, 需将胰岛素由皮下注射改为静脉滴注, 根据动态血糖监测结果, 随时调整胰岛素滴注速率, 将病人术中血糖控制在5.0~11.0mmol/L。

术后由于病人尚不能马上恢复正常饮食, 因此需要静脉补充一定比例胰岛素及氯化钾的葡萄糖液, 以满足机体必要的能量需求。为了保持血糖平稳, 需要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适时调整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比值。在病人恢复正常饮食以后, 可改用皮下胰岛素治疗, 伤口愈合后可调整为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送给儿童

篇9:婚姻并非雪中送炭

一个朋友几年来就活在这个笑话中。在我们眼里,她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女人,高学历高年薪,有智慧懂得享受生活。最喜欢的就是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煮上一壶咖啡,配上亲手做的乳酪蛋糕,静静地读书。而唯一的烦恼就是,这样的美好常常被老妈打扰。

在老妈眼中,她就是个32岁、无男友的大龄剩女,几年来发动所有亲朋介绍适龄男子,盼女儿早日成家。朋友不是不想谈恋爱,是宁缺毋滥。目前一个人的日子过得挺欢乐的,怎么老妈就非觉得结婚才是最好的呢?难道女性的存在意义只是为了成为别人的妻子吗?难道不是先要自己过得幸福,才能带给别人幸福吗?

但这个道理跟老妈是说不通的,她根本不关心女儿现在的心情怎样?事业的进展怎样?以及对情感、婚姻、人生的理解与追求是怎样?别的再好都没用,她只要一个结果,就是结婚。

婚姻当然很重要,就因为重要,才不能草率盲目。那些还没有想明白,没有活明白,就匆匆闯入婚姻的女人,我们见得还少吗?

有的女人,是把结婚当成必须完成的任务。明明还不懂得如何去爱,明明还没找到生命中的唯一,只是年纪到了,就随便找个人搭伙过日子。可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如何长久呢?矛盾不和谐频频出现,怨偶产生了,高离婚率也产生了,进而问题孩子也产生了。早知如此,不如一个人开开心心地过。

有的女人,则是一个人过得不好,把婚姻当成自我救赎,改变命运的渠道。有位同学从小跟母亲不和,天天吵架,最大的梦想就是到了合法年龄赶快找个男人嫁了,可以搬出去离开母亲。结果多年后感叹,老公既不能帮她分担家务照顾孩子,也不能帮她躲开母亲。生活照旧,却是更加难过了。

还有的女人,自己没本事挣大钱,便期待找个优质股或是潜力股,从此全家脱贫,过上夫贵妻荣的生活。于是现实中多了一批逼着老公发愤图强,却又常常恨铁不成钢的怨妇。可是有几个男人甘愿充当赚钱机器呢?反抗在所难免。

其实,结婚并非是终结,恰恰是另一个开始。首先你要完成上一个阶段的人生任务:做个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懂得什么是真正幸福的人。然后再踏入婚姻这第二段人生历程,学着如何让两个人快乐,让一家人幸福。

结婚应该是锦上添花,绝非雪中送炭。切记!切记!

篇10:雪中送炭作文

寒风中,只见一个小姐姐捧着麦克风,唱着动听的歌曲,还通过歌曲的伴奏间隔,不住地对给她钱的过路人说:“谢谢!”

妈妈的眼睛常常像孙悟空的眼睛,知道人的心是真是假。所以,虽然我看见小姐姐戴着黑框眼镜,不像要饭的,而像二十几岁的大学生,但妈妈还是让我把一块钱投进小碗里。我照办了,我相信妈妈的眼力。

事后,妈妈问我:“你觉得那个小姐姐是不是骗钱的呢?”我被妈妈的突然一问吓住了,因为怕说错,于是不敢开口。妈妈却说:“如果那个小姐姐是个骗子,那么她就会一直坐在那里,不干任何事情,但她却在辛苦地用自己的歌声来换取报酬……”

篇11:雪中送炭作文

今天下午一直到晚上我们家没电,没暖气,我和妈妈都穿得厚厚的,坐在桌子前,蜡烛的火苗一跳一跳的,有点闪眼。今晚电是来不了了,因为外面风大,雨夹雪导致无法操作电力系统。

我和妈妈垂头丧气,大眼瞪着小眼,听着外面带着哨音的风声,雨点劈里啪啦打在我们家的窗户上,我不禁缩了缩脖子。屋里又冷又静,冷得我发抖,静得我害怕。妈妈走哪我就跟到哪。

电啊电啊!你什吗时候来呀?透过窗户,外面雨伴着飞舞的雪花,东北风吹着它们。雪花粘在窗户上,化成水滴从玻璃上滑下来。我是喜欢下雪的,可今晚怎么也没有心情去欣赏它们。我心里默默的念叨。不一会,曾鸿铭的妈妈和徐佳玲的爸爸打电话问我们要不要蜡烛,说给我们送蜡烛,我看到妈妈接电话时脸上是温暖的,我的心是热呼呼的。

篇12:雪中送炭作文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阴沉沉的天空已经被压碎了,在昏暗中松松屑屑地塌了下来。雪花像烟一样轻,像银一样白。我穿着厚厚的棉袄,走在回家的路上。

一声“一、二”打破了我的思绪。我仔细一看,有几个人正在推一个轮子陷进雪里的卡车,我看到后,愣了一会儿后,急忙跑去帮忙。我使出吃奶的劲再推,但卡车依然纹丝不动。“我的天啊,这车是有多重啊,累死我了。”我在心里念叨着。我的脚在雪地上用力的蹬,好让自己能更使劲一些,结果地太滑,一不小心摔了个四脚朝天,我旁边的一位叔叔把我拉了起来,说:“小朋友,你还是快回家吧,我们大人可以的。”其他人也附和着说;“就是,我们可以的,孩子!你快回家吧。”“没事,你们这些过路人都能来帮忙,我身为一名少先队员能不帮忙吗?”叔叔笑了笑,说:“好,少先队员,来,加把劲儿,我们一起把车推出来。”我点了下头,又立马投身入“战斗”中,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卡车终于被我们推了出来,车主一边感谢,一边从口袋掏出几根烟,对大家说:“谢谢啊,太感谢了,如果不是你们,我这单生意就要没了,来,抽烟。”“抽烟有害身体,叔叔,您还是请我们喝杯牛奶吧”我开玩笑着说。大家笑着散了,卡车虽然走了,但人们的爱心与善良却永远留在那片雪地中。

真情是什么?它是一把雨伞,是你在屋檐下躲雨的一份温情;它是一双手,在你跌倒时拉你起来的双手;它是一股泉水,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就是这么简单,每个人愿意为他人伸出双手,这个社会也变得更加美好!

篇13:雪中送炭作文

一、民族主义取向华侨教育的兴起

不管身在何方, 作为崇尚知识的中国人, 总是十分重视教育问题, 民国之前的东南亚华侨自然也不例外。早在1729年, 华侨就已经在荷印巴达维亚的养济院内设立明诚书院招收学生。不过早期华侨教育往往都是自发的行为, 根本得不到任何官方支持。当时清政府对待华侨的态度十分恶劣, 《大清律例》里就明文规定:“一切官员及军人等, 如有私自出海经商者, 或移住外洋海岛等, 应照交通反叛律处斩立决。”对于臣民出海经商给予坚决否定。既然连出国本身都受到了否定, 那么华侨的教育问题那就更无从谈起。由于缺乏官方力量的支持, 早期华侨学校很难存续太长时间。

到了清末, 华侨教育的形势却出现巨大的转变, 当时不论华侨还是祖国的民众都越来越关注东南亚华侨的教育问题。这其中康有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戊戌变法失败后, 康有为开始环游世界, 在海外的华侨、华人社区中宣扬他的政治观点, 主张用教育的手段来唤醒华侨的民族和国家意识。他认为:“南洋一带, 吾民数百万, 久隔圣化, 徒为异教诱惑, 将沦左衽, 皆宜每岛派设教官, 立孔子庙, 多领讲学生分为教化。将来圣教施于蛮貊, 用夏变夷, 在此一举, 且借传教为游历, 可诇夷情, 可扬国声, 莫不尊亲, 尤为大义矣。” (1)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 他还派学生直接担任华侨学校的老师。

除了康有为这样体制外的政治力量外, 清政府也转变了之前对待华侨的态度, 开始积极地拉拢华侨, 重视华侨教育的作用。晚清重臣端方就曾多次上奏, 希望政府能够支持华侨学校的发展。他在《请拨华侨学堂经费片》奏稿中就提到:“大清赤子遵兴学之明诏, 尽爱国之微忱……即如巴达维亚一校, 则开办已经八年, 经费皆由捐助。……前岁荷人窥我经费支绌, 屡欲倾助以揽教育之权, 同人婉词却之。如蒙酌拨常年经费若干以资补助, 不惟海隅侨庶沾溉无穷, 而我圣朝文教覃敷远暨赤道之外, 抑亦旷代之盛事” (2) 正是在其努力下, 清廷在也给予了华侨教育一定的支持。不过看一下辛亥革命期间华侨积极投身革命运动的作为, 就知道他们对“大清赤子”身份实在难以认同。

清末华侨教育之所以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 尤其是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的重视, 主要是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的结果。辛亥革命的前十年间, 知识分子开始广泛的利用“黄帝”这样的文化符号, 来塑造和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 以此达到反满革命的目的。 (3) 在这一时期, “伴随着识字率的提高、报纸的出现、移民中的性别比正常化” (4) , 东南亚的华人民族主义也开始登场。在这样一场由知识分子掀起的民族主义运动中, 教育自然会受到无比的重视。这种重视随着更具有民族性的中华民国地建立, 达到了一个顶峰。

二、民国时期民族主义取向的华侨教育

随着中华民国地建立, 广大华侨有了更为认同的祖国, 民国政府对于华侨事务也非常重视。因此, 华侨面向祖国的民族主义情结进一步提升。这就一方面促使华侨关心和支持祖国的各种事业, 另一方面则极大的影响和改造了华侨在地的教育实践。可以说晚清华侨教育还只是受到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而到了民国华侨教育已经与民族主义融为一体。民族主义的思想和行为, 已经全面贯彻到华侨教育的目的、内容和管理中去。

(一) 民族主义取向的教育目的

从教育的目的上看, 华侨教育就是培养出具有中华民族意识的新一代华侨。国民政府行政院在1933年4月第96次会议上通过《侨民教育实施纲要》, 其中明确侨民教育准则为:“ (一) 以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为标准; (二) 以各地之特殊环境, 实施方式以不受事实之牵制, 务达到培养民族意识, 训练自治组织能力及改善生活, 增进生产能力为目的; (三) 以文化合作之精神, 与各居住地政府共谋侨民教育之发展。” (5)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强调以“中国民国教育宗旨为标准”并要“培养民族意识”, 其面向祖国的民族主义指向已经十分明显。而在具体编辑各级侨民学校教材时, 除注重各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外, 当时教育界人士还提出应该遵循如下原则:“国父遗教、总裁言论及祖国国策之阐扬;华侨对祖国之贡献及责任;祖国政治、当地政治及世界政治形势之认识;祖国社会及当地社会之认识;华侨自治训练;居留地自然现象之认识, 尤注意当地之资源;生产意识之灌输, 及生产方法之改进;各国殖民事业与华侨之关系;华侨对于世界人类之贡献及责任。” (6) 值得注意的是, 在所有祖国与当地并列的时候, 祖国都会自然放在当地之前, 其中意味不言而喻。这种以民族和国家意识为导向的华侨教育理念, 不仅为民国政府所秉持, 各界人士也大力支持, 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华侨学校的目标就是:“教育侨民子弟, 使之勿忘祖国。” (7) 当时社会人士对于华侨教育目标的认识, 也是高度民族主义导向的, 比如李君毅在著名侨务杂志《南洋》上撰文就直接指出:“侨民教育的目的, 是在造就侨民为真正的中国人, 绝不是学做外国人, 亦绝对不会作洋奴” (8) 。

(二) 民族主义取向的教育内容

在这样明确的教育目标指引下, 华侨教育的内容更是充满了民族主义的色彩。

这首先体现在教学语言上, 正如《最后一课》中所描绘的, 用何种语言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地选择, 背后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政治考量。由于华侨来自于不同的省份, 因此不同省籍的华侨子弟在上中文课时, 往往使用各地方言来讲授。这样很不利于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与民族意识的提升。民国以来, 人们逐渐地发现这一弊端,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在考察华侨教育后即指出:“有国土而未能统一其境内之语言, 则不得谓有完全之国家资格。有国籍而未能操其国通用之语言, 则不得谓有完全之国民资格。……国语无效, 即国民教育失其基础, 而设学之本旨荒矣。” (9) 坚决主张华侨学校都要使用标准国语进行教学。各个华侨学校也开始慢慢统一使用国语教学, 1929年华侨教育会就直接通知各校, 以后不可以使用方言进行教学。这种对国语的强调, 直接影响到了师资选择。当时在南洋当教员, 最重要的本领是国音流利和书法, 如果学得一口北京腔, 写得一手美丽字, 就会到处受到欢迎。 (10)

除了教学语言, 教材更是能够直接的反映出教育背后的意识形态导向。当时华侨学校使用的教材大都使用国内出版的教材, 比如商务印书馆就出版过《南洋地理教科书》、《南洋历史教科书》等专供华侨学校使用的教材。在国内出版的教材中, 宣扬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的内容随处可见。这其中以国文教材最为突出,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 教育界就明确要优先选择“合于三民主义及国家之体制与政策者;合于振起民族精神, 改进社会现状之意陈者” (11) 的文章编入教材;对于文章的作者也提出明确的要求:“凡古今著名文章宗匠、诗人词客, 其一生行谊无大疵病, 而其文又合于选材标准者, 皆在著录之列;倘为神奸巨恶、贰臣汉城, 员属文章巨手, 即其文可取, 亦不著录。反之, 如有民族领袖、忠臣、烈士、志士、仁人, 其文字偶有可取, 尚堪模范者, 则必尽量搜罗” (12) 。从上面两个原则中, 可以清晰的发现, 尽可能的体现爱国和忠于民族的思想, 是国文教材编纂的基本准则。

当时华侨子弟使用的教材, 可以说是完美的实践这一理念。比如当时通行的《新编南洋华侨高小国语读本》中, 直接涉及到爱国和振兴中华相关的课文就有40篇, 约占全套教材课文的2/7。 (13) 这套教材的第一册第一课题目即是《咱们都是中国人》, 其意识形态导向不言自明。

(三) 民族主义取向的教育管理

除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之外, 华侨教育的管理更是民族主义的产物。可以说, 整个民国时期, 教育部及相关部门一直都在直接的管理华侨教育事务。他们为华侨学校指定教材, 在国内选派校长和老师去往南洋任教, 成立专门的组织和研究机构推进华侨教育, 还举行专门的华侨教育会议。教育部的相关会议和年度总结中, 也一定会将华侨学校的情况包括其中。教育部还依据《教员服务奖励规则》给华侨学校的老师颁发奖章, 他们还要求华侨学校, “非遇有特殊情形, 经教育部许可的, 不得接受外国政府的津贴, 并不得用外国人做校长” (14) 。

面对这样的管理, 各地华侨和教育界没有丝毫的抵触情绪, 而是积极欢迎这种管理。在他们看来, 最大的问题反而是中国政府对于华侨教育事务管理的还不够好, 关注度还不够高。在首次南洋华侨教育会议上, 与会者就发出了这样的抱怨:“南洋非中华民国领土, 而华侨实为中华民国之国民。我政府奈何只知向南洋华侨筹饷募债, 而不知所以维护华侨之教育, 政府所司何事?” (15) 从这样的指责中,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很多人认为华侨教育应该是国内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 1929年以后, 各地的华侨学校在教学用语、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师选聘及学生学习等方面已经和国内区别不大。 (16)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民国时期东南亚的华侨就是国内教育在南洋的延伸, 民族主义思想和华侨教育也已经合二为一, 不分彼此。

三、民族主义华侨教育的成效

包含浓厚民族主义色彩的华侨教育, 对当地社会和祖国大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看来, 这些影响主要集中在受教育人群地扩大、华侨民族意识的增强和爱国主义情操的博兴三个方面。

(一) 受教育人群的扩大

在民族主义思想的指引下, 各地华侨纷纷开始兴建学校。以荷属东印度为例, 1912年华侨学校仅有65所, 学生5451人;到1919年增至215校, 学生15948人;1926年则达到313校 (仅指正式华侨学校, 还有60间私塾与12间夜校没包含进去) , 学生31438人。 (17) 学校增多, 受教育的人数几何性的增长, 一方面提高华侨的文化水平使能够掌握更好地谋生技能, 另一方面在海外保存了中华文化, 提升华侨对祖国的文化认同。

(二) 华侨民族意识的增强

民族主义教育尤其是国语教育地推广对于华侨内部, 民族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时人们对此就已经有了很深的体会, 有人在考察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时就指出:“中国儿童之生长于南洋者, 不独不知祖国之语言文字, 且亦不自知其为中国人也。……且各立门户, 不相往来 (粤帮用粤语, 闽帮用闽语, 潮州帮用潮州语) 。在文化末开之南洋社会, 商人则孜孜惟利是图, 工人则寻仇打架。自有学校创设之后, 注重国语教授, 子弟入学数年, 能操作流利之国语, 为父兄者潜移默化, 居然亦稍稍能国语矣。风气渐开, 华侨始各惊异学校教育之效能有如此之大, 乃增益其爱护提倡之热心。斯时各帮人士, 均能稍解国语, 感情亦渐融洽, 不独打架之惨事日见其少, 而爱祖国之热忱亦油然勃发。举凡从前种种之黑暗, 为之荡然。社会人士以同种相残及子弟不入学为耻事。” (18) 从这近距离的观察种, 可以发现民族主义取向的教育弥合华侨之间原有的冲突, 使华侨提高了自身的民族和国家意识。

(三) 爱国主义情操的提升

除了提升华侨的民族意识外, 民族主义教育的最大功效是促使华侨尤其是青年人在那样动荡的时代, 展现出了极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当时华侨学校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表现出极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们“居常爱听爱国事迹, 崇拜爱国行为, 对于年轻热心的教员非常尊敬, 对于腐化消极的教员非常厌恶。思想趋鹜新奇, 陈旧学说极难引起同情。凡有集会, 不论属何性质, 演说者插几句爱国言论, 必博大众鼓掌。报告祖国时局, 静听数小时无倦容。” (19) 抗日战争爆发后, 华侨更是积极报效祖国, 积极捐款捐物。据统计, 南侨总会4年筹交给国民政府的捐款高达4亿元, 相当于当时抗战经费的三分之一。 (20) 华侨青年们还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参加抗战, 这其中以南洋机工队最为著名。一位参加机工队的青年在与家人通信时写到:“亲爱的父母亲, 别了, 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了。家是我所恋的, 双亲和弟妹也是我所爱的, 但是, 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我愿化作一滴水, 汇入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汪洋怒涛之中。” (21) 我们从她的语言不能看出, 民族主义教育留下的深刻印记。

四、结语

阿克顿曾言:“流放是民族主义的摇篮” (22) , 强调的是远离故土会使人们更加认同祖国。东南亚华侨由于种种原因, 在不同历史时期远离故国, 来到异乡谋求生存和发展, 在一定的程度上讲, 他们都感受到“流放”的苦楚, 故此, 华侨一直具有相当的民族主义热忱。当然这种热忱并非凭空而降, 它与历史情境密切相关, 尤其受到报纸等现代传播手段的影响。 (23) 而这些影响可以发挥作用的前提, 就是受众具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因此, 在华侨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演变中, 华侨教育始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同样, 正是因为具备了民族主义思想祖国与华侨的各个阶层, 才愿意全力推进华侨教育的发展。可以说, 中华民族主义对于华侨教育来说正是那“雪中之炭”缺之不可。

当教育被民族主义这种强势意识形态所支持时, 其能量是巨大的, 我们已经论述了民国时期东南亚华侨教育的巨大发展。但华侨始终不是东南亚的主体民族, 他们的民族主义只能是一种“远距民族主义” (24) , 他们始终面临着本地民族主义的挑战。随着二战后东南亚国家的纷纷独立, 这种挑战达到了顶峰, 各个独立政府开始利用教育这种形式, 使不同族群的人们认同转向本地国家的认同。 (25) 在这种环境下, 华侨教育逐渐的转变为华人教育, 或者是简单地华文教育。不过我们还是不应忘记, 在中华民族主义的推动下华侨教育曾经达到了高度和生产出璀璨果实;因为, 这既是华侨的荣耀, 更是中华文化的光荣。

摘要:东南亚华侨旅居海外已有数百年之久, 在漫长的历史中, 他们始终保持了对于祖国和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这种认同的确立, 离不开教育的努力, 尤其是民族主义取向下的华侨教育更为当代华侨的认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解读, 从民族主义取向华侨教育的兴起、表现和成效三个方面, 来论述民族主义是如何激发华侨教育的。

篇14:脚踏实地,雪中送炭

尽管曾被胰腺癌缠身,并已近古稀之年,可是为了参加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上的“求是奖”颁发仪式,查懋声还是在香港开完公司会议之后,背着双肩背包,于前一天深夜抵达天津。

作为求是基金会创办人查济民先生的长子,查懋声于4年前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要将“求是”继续推进下去。但时至今日,中国对科研领域有了足够的重视和投入,科技界的状况已大不同于18年前他父亲创办“求是”的时期。抚今追昔,求是基金会该往何处去,在2011年“求是奖”颁发之际,查懋声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中国新闻周刊:查济民先生为何要创办求是基金会,并选择以科技作为其资助的领域?

查懋声:我父亲出身贫苦。他年轻时就对科技感兴趣,立志报考浙江大学,但因为家里困难,没有念成大学,所以一直耿耿于怀。而浙江大学的前身就叫“求是书院”,求是基金会的名字就由此而来。

父亲后来长期在非洲做生意,我也在海外多个国家学习工作过。我们当时就切身感到,因为身后的祖国不够强大,我们在海外就要常常受欺负。

所以,当我父亲稍稍有了些能力时,他就拼命地帮助国家,向内地捐钱、捐物。1997年之前,在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中他还跟查良镛(即金庸)合作,提出了一个“双查方案”,全力支持香港回归。

父亲重视科技,还跟他的切身体会有关。我们企业里用的纺织机器都是从欧洲、日本进口的,中国造的质量就不好。所以他就认为,中国要发展,光靠农业不行,要靠工业,而工业又倚赖科技。因此他决定成立一个基金会,专门支持中国科技的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求是基金会的价值观是什么?

查懋声:求是的基本哲学就是“脚踏实地,雪中送炭”。从创办以来,我们没有向任何人要过钱,都是自己拿钱出来。这么多年来,基金会也不做任何宣传,所以到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求是”。我们的出发点并不是要把我们企业或家族的名字宣扬出来,而是要继承我父亲的遗愿,真正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做些实事。

此外,“求是”这么多年来,一直重视对青年学者的支持,这是基金会的顾问们和我父亲的共识。当时他们就分析,为什么美国有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出来,而中国没有?其中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美国在科研方面不论资排辈,鼓励年轻人创新,谁做的研究好,谁就能得奖,这样,年轻人才有动力。而中国当时的体制中,一个研究团队,得奖的人往往是年纪最大的、当领导的。所以我们就要重视奖励年轻人,像这次获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的,就有名不见经传、刚毕业的博士生,但他是一篇重要论文的第一作者。

中国新闻周刊:“求是”发展到今天,遇到什么新的情况?

查懋声:在刚刚设立的时候,“求是”是一个大奖项,可是现在与中国官方目前的科技奖励力度相比,现在算是一个规模比较小的基金了。近年来,国内基金会也多了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怎样做才能“雪中送炭”,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问题。

由于求是基金会这么多年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在业界形成了很好的口碑,因而也有一些朋友问我,“可不可以跟你们一道去做?”所以我在想,“求是”将来可以成为一个平台,或者催化剂。假如有人捐钱,我们把他的名字跟“求是”放在一道,借助更多人的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新闻周刊:这是否意味着求是基金会打算从家族性质走向半开放的社会性质?

查懋声:巴菲特对我的影响很大。他把自己的钱都交给比尔·盖茨,让盖茨基金会来管理,我觉得这种做法很好。我们“求是”今后能不能也借鉴这样的做法,我觉得可以尝试。但具体说来,要有什么样的管理体系,基金会今后是什么架构,还需要我们好好商量。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如果要开放,基金会将具体怎么运作?

查懋声:我父亲94岁过世的时候,他别的没有多说,就跟我说,你一定要把“求是”做好。所以我在一两年前,也曾尝试过用新的架构来运转基金会,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现在我们还在摸索阶段,还在走第一步:把自己的基金管理好。

管好了自己的基金,我们才会考虑要不要接受别人的,假如接受的话,我们要花多少心血,怎么跟人家交代。所以我现在请了内地著名的经济学家金立佐、还有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王世全教授等专家来帮忙一起商量。

最后,谁来评奖,把奖发给谁,这很重要。找最好的人来评奖,我们的奖才有价值。这一点我不担心,“求是”的顾问,包括已经过世的陈省身先生,都是国内外最优秀的华人科学家。

现在,随着我们的顾问年纪愈来愈大,我们需要继续寻找最好的专家来参与。

中国新闻周刊:说到评审人,“求是”是如何凝聚这么多一流科学家为基金会工作的?

查懋声:这要感谢我的弟弟查懋德,他当年和我父亲一道去一一邀请基金会的顾问,虽然不能说像刘备请孔明那样三顾茅庐,但也是非常有诚意的。其中,周光召先生是我父亲亲自邀请的。他那时是中科院院长,并且学术成就也非常大。此外,还有陈省身、杨振宁、李远哲、简悦威、何大一、姚期智等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对我父亲的人格、价值观念都十分认同,所以他们也拿出了尽可能大的精力和能力来支持“求是”。

中国新闻周刊:未来“求是”资助的对象和方向会不会有所调整?

查懋声:这不是我一个人能够回答的问题,因为获奖人不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能出的是钱和时间,能请最好的人来管理。但是要资助谁,应该由评判顾问来决定。

我还想强调,不论将来基金会的运作机制怎么变,由顾问委员会独立地评奖,这将是我们一直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上一篇:某党支部关于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的请示5则范文下一篇:饮食业经营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