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育人功能

2022-07-21

第一篇:学生社团育人功能

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健康成长

杉板中学太平小学 吴见正

我国教育资助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多种形式并存的“奖、贷、助、补、减”五项合一的资助体系。然而目前更多关注的是如何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将工作重心放在资助工作的各项资助管理,对如何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则关注较少,缺乏对贫困生应有的鼓励与引导。我们应该认识到,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只是资助工作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才是资助工作的深层目的和最终诉求。因此,学校应该通过精神帮扶、调整资助结构、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等来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是学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因此,做好学校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必须在学生资助的基础上注重对资助学生的情感关怀,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

虽然国家和学校通过一系列举措,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使他们不再为生活费和学费而发愁,能够安心学习。然而,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

发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马加爵事件等。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是学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育人为中心,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节,一个良好的育人契机。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育人”,把对做好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职责之一。

二、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育人功能

1.注重精神帮扶

在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上,如何解决因经济上的弱势引发的相关问题。就需要各学校积极创新帮扶手段,全面提升贫困生的各种能力,达到育人的目标。要提升受资助学生的各项能力,首先要注重对贫困生的精神帮扶。在“物质扶贫”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扶贫”。有的学生虽然得到了资助,但是内心任然有挫败感和失落感。这种心理,使贫困生不易养成自强拼搏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有的贫困生得到资助后仍不奋发努力,很难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也很难有很强的承受能力。因此,学校一方面用经济手段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渡过难关。另一方面,要详细掌握贫困生的总体情况和个体情况,注重精神帮助,引导贫困生正确的对待逆境,克服依赖性、养成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要把国家的、社会的关爱帮助,化为自己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

要在贫困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抗逆”教育,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以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自己的现状,正视生活上的困难和逆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认识到没有经济

上的贫困,只有知识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应珍惜贫困生活为自己带来的精神财富。同时,学校、社会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通过勤工助学等各种渠道增强自我“造血”的能力,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意识和品格,这才是育人的根本。

学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的帮扶理念,不仅给贫困学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激励和能力上的提升,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调整资助结构

学校在贫困资金落实过程中,通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以优秀学生的事迹鼓励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奋发学习,获取贫困资助为自己缓解家庭的困难;在开展国家助学工作中,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助学金发放中,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树立感恩回报社会的意识。在各项资助工作中,要特别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通过劳动实践,不仅提高了勤工助学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工作方法,改变了学生们过去对体力劳动的偏见,同时也增强了对同学劳动成果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了勤工助学学生敬业爱岗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

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心理上不再有被施舍的感觉,有利于克服自卑感,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勤工助学,让学生了解劳动的艰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增强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立、自强意识以及感恩意识。通过勤工助学,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其日后走向社会就业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工作经验,增加其自信心。

3.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学生由于来自于不同的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和家庭经济状况各异,必然导致学生中容易出现贫富差距、消费差距与心理差距。这些差距使经济困难学生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容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产生消极的思想,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冲击他们经过多年主流教育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这一校园现象,特别是它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积极探索实施弱化差距感的措施,实现“环境化贫”。

学校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把“全面发展,全体成才”的全员育人目标融入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中,建立一种民主、文明、平等、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向学生提供和谐交流平台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使经济困难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充满关爱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在交流中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真挚感情,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同时,学校可通过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学习,带动校园的学风建设;通过经济困难学生的勤俭节约的风尚,端正学生的消费观念,让经济困难学生特有的文化反过来影响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还要积极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加入社会的公益活动,使他们在公益活动中增强感恩和回报意识;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让他们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认知能力和社会

责任感,树立自信心,提高适应能力,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

综上所述,学校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理解资助育人内涵。注重精神帮扶、调整资助结构、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精神上的贫困,具有健全而独立的人格,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第二篇:优化育人环境,发挥育人功能(最终版)

优化育人环境,发挥育人功能

贵州省晴隆民族中学安富亮

人在塑造环境,环境也在塑造人。现代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现代育人环境的创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宜人的环境氛围,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育人环境包括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校园环境是育人的主阵地,家庭和社会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学校除了知识育人、服务育人外,还要加强环境育人。要优化育人环境,应搞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校园环境,发挥其育人功能。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是中小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的布置与建设,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形成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校园环境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环境可分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硬环境是指校内的各种设施、空间布局和规划设置等。软环境是指校园内的文化氛围、文明状况、人与物的和谐、师生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优化校园环境,既要加强硬环境建设,也要重视软环境建设。

加强校园硬环境建设。必须精心布置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用优美的校园熏陶每一位学生,创建花园式学校。校园的规划要合理、谐调,讲求科学布局,创设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的每一处空间的作用。设置相应的宣传栏、读报窗、艺术园地、学习园地、表扬栏、竞赛栏、图书角、卫生评比栏等。净化校容校貌,设置绿化带,保证绿化面积。统一校服,指定校歌,佩带校徽。让学生在文明、纪律、卫生、美感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潜移默化。充分利用黑板报、壁报、雕塑、图书馆、荣誉室、团队活动室等形式和专用场所,精心设置育人环境,渲染育人气氛,将会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利用校园广播、局域网、形成网络校园。及时传播最新教育教学信息,实现人机互动学习,改变师生的学习方式,扩大师生学习视野。多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和锻炼机会,积极开展活动,让校园活起来,突出校园新亮点,给师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营造和谐、优美的校园,提高师生在校生活的质量。

必须重视校园“软”环境建设。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各种设施所营造的育人功能。让文化氛围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校园中的教师、学生是人的因素,校舍及各

种硬件环境设施是物的因素,要实现人与物的和谐,创造师生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要重视加强师德建设,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角,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要主动用校园文化行为约束自己、塑造自己,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美的教师形象,影响教育学生,自觉把校园文化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通过师德建设,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校园生活轻松愉快,人文化的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对象和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了文化环境建设的成功与否。学校要通过政教处、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监督和指导,使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环境建设,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开展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课余活动,达到活动育人、环境育人。

二、指导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

家庭教育是对中小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整个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对人的一生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主动争取家庭的支持和配合,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指导,向家庭介绍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推广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优化家庭身教示范。面对现代独生子女多的特点,要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要努力创造一个民主、文明、和谐、充满生气与乐观的家庭环境,使家庭生活充满阳光、温馨、安宁、恬静。让孩子在友爱、和睦的家庭中成长。要求家长要注意生活作风,要在子女中享有崇高的威信。父母的威信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家长要在各方面为子女作出榜样。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要一致,要求要统一,绝不能各自为政。家长还应学习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讲究教育艺术,做到科学育人。

三、 优化社会环境,发挥社会育人功能

“关心和保护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职责,而且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学校要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关心和保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下一代负责。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使社会各方面从不同角度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条件。宣传部门、共青团、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文艺、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文化部门,要保证各种读物和精神文化产品坚持教育性强、格

调高尚、适合青少年儿童需要。文化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社会文化事业的管理,必须考虑社会效果。要继续整顿文化市场,坚决制止宣传凶杀、色情、封建迷信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在中小学生中流传。有关部门要重视青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和活动基地的建设,丰富青少年儿童文化生活。加大对非法营运网吧的整治力度,对校园周边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开创一个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高校文化育人功能探析

【摘要】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育人”要求,强调文化在学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自身岗位职责与目标,把“文化育人”融入到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文化立本,优质育人。

【关键词】高校思政;文化立本;优质育人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说过,“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可见育人是教育的天职,文化是教育的内核,“文化育人”是高校教育的应有之义。树立“文化立本,优质育人”的思想,把“文化育人”融入到大学的日常管理和生活中,尤其是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精神引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注重思想引导,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一、以红色感召为主题,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远离战争的硝烟,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有了新的变化,不少人对爱国主义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导致爱国的非理性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出现崇洋媚外倾向,爱国热情锐减。因此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一方面以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为教育主线,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重点培养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大学生树立爱国理想和报国志向;另一方面要转变教育模式,将单一说教转变成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特色教育,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和重要节日,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借助红歌会、话剧节、朗诵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弘扬红色文化。

二、以思想引领为辅助,增强社会责任感。

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在本应肩负历史重任的大学生身上,却看到了社会集体责任的淡化和缺失,部分学生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需要满足轻精神境界升华,重索取轻奉献。要通过榜样示范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三、以主题引导为主线,增强诚信意识。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实守信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撑起了中华民 1

族的道德脊梁。在今天的大学生群体中,诚信这一命题却受到广泛质疑,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全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高校应重视诚信教育。一方面,要营造诚信氛围,正确认识诚信道德的内涵及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诚信档案、拓展诚信监察渠道等形式,监督诚信习惯的养成;同时鼓励学生组织在校园中建立如“无人售报摊”的现实场景,让大学生从中感受到互相信任的快乐。

四、以“以爱育爱”为核心,增强感恩意识。

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价值取向。对于大学生来说,感恩之情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更重要的是回报社会。通过“一句谢谢、一个拥抱、一通电话、一封家书”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精神田园里播种“善”和“爱”的种子。近些年,国家在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做出很大努力,社会各界和学校也纷纷伸出援手。但“我贫困,我理所应当得到国家助学金”“助学金不拿白不拿”等错误的认识也随之出现。因此高校应着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系统的感恩知识教育,引导其正确理相关政策,学会饮水思源,自立自强。

五、以学术论坛为依托,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容乐观。因此高校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创新意义,增强创新信念,激发创新潜能。另外要加强实践锻炼,重视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避免传统教育过多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实际运用所导致的实践能力匮乏。

高校教育应坚持先成人后成才,先立人后立事。作为高校辅导员,更应树立“文化育人”理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把优秀传统文化、流行文化等元素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文化氛围、富有文化内涵、体现文化特色,更好地肩负起营建创新文化和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4月24日.

[2]魏进平、白星.《浅论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9期.

[3]刘吉昌.《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7期.

[4]王阳、胡坚达.《诚信——大学生的道德通行证》[N],北京青年报,2008年9月3日.

[5]杨坤.《浅析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

[6]郎静、王水玉、刘晶晶.《浅谈当代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第7期.

第四篇: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1.德育功能

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中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大胸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美育功能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但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误以

丑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有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抢,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3.实践功能

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也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竟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竟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竟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竟争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娇生惯美,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自然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练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

创建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

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中指出:“要切实保证学校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体现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作用。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形成,能更好地塑造美的心灵,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营造文化育人理念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旗帜和灵魂。建设校园文化必须有明确的、健康的方向,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为此,我们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加快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研究确立了“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想,树立了“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一个都不放弃”的办学理念,坚持“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事事皆楷模”的育人原则,明确了“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名好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努力实现“人人成才”的教育追求。根据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研究制定了《阳光小学校园文化发展规划》、《阳光小学校园文化发展目标》,并将办校思想、办学宗旨、育人目标等都在显著位置布置出来,让每位教师都知晓本校的工作目标,准确把握校园文化的思想性、教育性、导向性、激励性,让校园文化成为阳光小学凝聚人、鼓舞人的力量,成为探索素质教育过程中最大的精神支柱。

二、优化学生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 精心规划制定了“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每棵树木寓意,每一个景点启智”的绿化工作总体目标,先后筹措资金200余万元对校园进行全方位绿化设计,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美的体现:布局上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色彩搭配高雅和谐,极具整体美;楼梯口、走廊中、草坪里一句句富有人文色彩、充满睿智哲理的名言、警句和话语,给人以思考、启迪和激励,使得学生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心理品质等方面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影响。走进校园,那象征“追求”的洁白雕塑时刻昭示着全校师生,追求教与学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知与行的和谐。漫步在校园中,儒雅肃穆的教学楼,平整的操场,芬芳的花香,绿茵茵的小草,让你感到身心的愉悦。楼内德育长廊的设计,更是起到“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的效果。一楼的养成教育“上课铃响怎么做”、“节约一字歌”等;二楼的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出了从“古老的中国——近代的中国——当代的中国——新世纪的中国”;三楼的法制天地,布置了一些法制小常识,认识消防、交通标识,知道火灾逃生九要诀,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法制意识;四楼的环保教育专栏,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关注生态、爱护环境、净化心灵、美我家园”。每一款设计都非常有感染力和亲和力,不仅让小学生易懂、易记,在无形中受到了启示和约束,更达到了环境育人的目的。

三、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拓展德育新天地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网络正以其神奇的速度介入世人的生活,也闯入了我们的校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让网络成为积极向上的主流教育资源,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教育和引导,而不是一味的勒令禁止。因此,我们通过上网指导和训练,为同学撩起网络这层“神秘的面纱”,让孩子了解更加广阔的领域和空间,满足他们对网络的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求,让学生懂得上网不仅仅是“聊天、游戏”和“交友”,还可以阅读、欣赏、创作和学习。通过加强上网指导和训练,使网络这块德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一是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不断增强,学会了如何正确识别是非、真假、美丑;二是学生的欣赏品位进一步提高,积极主动地吸纳那些对自己身心发展有利的信息;三是学生的法律知识和网络责任感得到强化;四是学生的道德意志力明显增强,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自觉规范网上行为。

四、创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而且能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因此,我们从三方面入手,着力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是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在实践工作中,我们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让教师融入学生中去,融入学生心里去。如:开展师生来信活动,让学生把心中的不满、委屈尽情倾诉,教师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进行正确

及时的心理疏导;开展的主题队会、运动会、诗歌朗诵会等,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同孩子们一起承受快乐、成功、失败。二是创建融洽的同学关系。要求教师在活动中注重促进学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大扫除中引导学生团结互助;运动赛场上鼓励学生公平竞争,充满自信;红旗班评比中教育学生互相督促、互相提醒;知识测试中提倡学生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营造文明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有较强的规范作用。我们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校园一日常规》、《校园十不准》等制度,成立了红领巾监督岗,选举环保小卫士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时,他们会互相提醒,互相监督,自我调节矫正。

五、实施目标管理,提升教师文化底蕴

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力军,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教师精神力量的核心,是学校最宝贵的一种资源。

为了让全体教师以优质的服务关爱学生,以亲和的态度影响学生,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学校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确立了“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的教风,树立了“讲忠诚、比奉献”的工作目标,制定了德、能、勤、绩的量化考核细则。平时要求教师多看书、多积累,鼓励教师向高一层次学历进修,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此外,每月开展一次工会活动,每年搞一次联欢活动,每学期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师德演讲”、“教师基本功大赛”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为培养教师和学生热爱学校、尊师爱生的道德情操,我们结合学校的教育特色,设计了校标,编写了校本德育教材《煤》和1—2年级的《小故事、大启发》、3—4年级的《小道理、大行为》、5—6年级的《小哲理、大作为》,使全体师生在教与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总之,我们在创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力求让育人功能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项活动、每一个细节、每一节课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开发其育人的功效,促进学校逐渐向品牌校、精品校迈进。

第五篇:充分发挥墙报的育人功能

贺州市八步区公会镇公会初级中学吴润法

墙报是班级环境建设的主阵地,在美化班级环境、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墙报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要用好这一阵地,充分发挥墙报的育人功能。

一、选好内容,精心策划

墙报内容的好坏是能否让墙报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前提。墙报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既可以选编一些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讲解科学文化知识;也可以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对学生提出建议或进行解答等。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此之前要对墙报的内容认真研究、仔细筛选,尽可能选择那些具有较强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内容。选好内容的同时,也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看看版面是否新颖美观,整体设计是否合理,争取做到图文并茂,让墙报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另外,因为墙报的版面有限, 所以每期的墙报必须精心策划。稿件篇幅要短,文字要精。墙报上的每篇稿子不仅要表达清楚意图,更要注意语言的精简和结构的完整。并且墙报形式要多样,可以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名言、猜谜语,脑筋急转弯、笑话、诗歌等。这样,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课余生活,还能激发学

生动脑探究的兴趣,从而增强墙报的宣传教化效果。

二、师导生演,人人参与

因为班级墙报重要性,班主任必须加以重视。可是一些班级的墙报往往是出自老师之手,并没有学生参与其中。甚至,某些教师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不愿意花再长的时间来布置墙报,于是,几个大字,一幅简笔画便成了墙报永恒的主题。这样的墙报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也容易让学生养成事不关己的坏习惯。其实,学生很希望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盼望着手持粉笔,把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勾勒”出来。因此出版班级墙报,犹如师生同唱一台戏,由教师导演,学生主演。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编排,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感情,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墙报的版面设计,包括报头、标题的设计,对那些初办墙报的同学来说可能会有些困难。老师可以适当作些示范,细心指导学生,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由“扶”到“放”,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墙报的设计中去,采用小组轮流的方式,将组稿、版面设计、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等进行明确的分工,让每一个学生发挥其特长,各展风采。

三、灵活多变,常换常新

墙报的教育主题应该力求灵活多变。一要贴近学期特点。如开学之初可以出“新学期,新希望”为主题的墙报,帮助学生确立新学期的学习目标,为之鼓劲加油;临近毕业时又可用“毕业畅想”作为主

题,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就业升学。二要贴近时代,如逢重大节庆活动,可以出“祖国在我心中”、“老师,您辛苦了”等专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三要贴近生活,围绕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热门话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总之,墙报应多侧面地展现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多角度地反映当今社会生活,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班级墙报应该不定期地更换内容。常换才能常新,一般要保证每一期的墙报保留时间不超过两个星期。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墙报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四、学习评比,表扬先进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对每一期墙报内容进行集体学习、评论,以此来培养学生读墙报的自觉性。展开墙报评比活动也不可缺少,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墙报进行评比,可起到表扬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让每个小组在评比中找到差距,形成一种竞争意识,以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奖励,激发学生办墙报的积极性。

墙报有利于班集体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学习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理应让它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作为班主任、教育工作者,请注意不要让这方沃土变成荒芜之地。

上一篇:学生上课情况记录下一篇:学生素质拓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