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测检验范文

2022-06-17

第一篇:微生物检测检验范文

检验员四级 微生物检验技术+答案

微生物检验技术

一、 判断题(将判断结果填入括号中,正确的填“√”,错误的填“×”): 1. 微生物可分为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四大类。(×) 2. 具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其毒力强。( √ )

3. 食用前将食品充分加热可以防止一些食物中毒的发生。( √ ) 4. 细菌在不同生长条件下,形态可能有变化。( √ )

5. 根据细菌所含DNA的不同,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 菌两大类。( × )

6. 所有细菌仅需20~30分钟即可繁殖一代。( × )

7. 菌落是指一群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团。(× ) 8. 大肠杆菌是食品和饮用水卫生检验的指示菌,(× ) 9. 真菌进化程度高于细菌,所以真菌为多细胞的微生物。(× ) 10.在微生物中,只有霉菌才能以菌丝体的形式进行生长。( ×) 11.酵母菌是一种多细胞的微生物。( ×)

12.霉菌主要是通过产生各种有性孢子进行繁殖的。(× )

13.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霉菌的菌落较大,比较湿润粘稠,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蜘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 )

14.霉菌往往在干燥的环境中大量生长繁殖,有较强的陆生型。(× ) 15.微生物营养物质中氮源的功能是:提供氮素和能量来源。(× )

16.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单纯扩散是利用浓度差,从浓度低的向浓度高的进行扩散。(× )

17.任何微生物培养基中均需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分等五种营养物质。(× )

18.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需要的能量主要是通过生物氧化而获得。(√ )

19.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就是将复杂的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的可溶性物质。(√ )

20.微生物的酶具有特殊的催化能力。可以在发酵工艺上利用任何一种酶来进行生产。(× )

21.细菌生长达到稳定期,菌体生长速度等于零,细菌停止生长。(× ) 22.不断加温可以增加细菌的生物化学反应速率和细菌的生长速度。(× ) 23.食品的主要营养成分各不相同,造成腐败变质的微生物却基本相同。(× ) 24.根据食品pH值范围,可将食品划分为酸性食品和碱性食品。(× )

25.结合水是以物理引力吸附在大分子物质上,不能作为溶剂或参与化学反应,因此也不能被微生物利用。(√ )

26.微生物有嗜冷、嗜温、嗜热型,而每一群微生物又各有其最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 )

27.渗透压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一定关系。少数的耐盐菌、嗜盐菌、耐糖菌、嗜糖菌可在多糖或多盐的食品中生存。(× )

28.水在食品加工中是不可缺少的,水源或输水管道、水箱发生污染,有可能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蔓延。(√ )

29.空气的含菌量与空气的含尘量呈非线性关系。(× )

30.用于盛放易腐败食品的容器,不经清洗和消毒而连续使用,很容易引起食品的交叉污染。(√ ) 31.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一般出现明显的上升的趋势。(× ) 32.食品被产毒霉菌菌株污染,就能检测出霉菌毒素。(× ) 33.快速风干比缓慢风干对防止产生黄曲霉素有力。(√ )

34.微生物检验接种是指将微生物的纯种或含有微生物的材料转移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被的过程。(√ )

35.微生物检验倾注接种方法是取少许纯菌或少许含菌材料(一般是液体材料)。先放入无菌的培养皿中,而后倾入已溶化并冷却至40℃左右含有琼脂的灭菌培养基上,使它与含菌材料均匀混合后,冷却至凝固。(× )

36.微生物检验时,对已打开包装但未使用完的器皿,可以重新包装好留待下次使用。(× )

37.所有的微生物培养时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

38.细菌检验的培养基中加入胆盐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以有利于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 )

39.在制备某些微生物检验培养基时需加入一些煌绿、玫瑰红酸、孟加拉红等物质作为培养基的指示剂。(× )

40.微生物检验培养基可根据配方,称量于适当大小的烧杯中,由于其中干粉易吸潮,故称量时要迅速。(√ )

41.消毒是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杀死微生物的过程。(× )

42.由于微生物体积很小,细胞又较透明,不易观察到其形态,故必须借助于染色的方法使菌体着色,增加与背景的明暗对比,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较为清楚地观察其个体形态和部分结构。(√ )

43.微生物染色的染料按其组成成分可以分为自然染料和人工染料。(× ) 44.微生物染色时按照所用染料种类的不同,可把染色法分为单染色法、复染色法和特殊染色法。(√ )

45.G+细菌经革兰氏染色菌体呈红色。(× )

46.微生物实验室布局应采用单方向工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 )

47.无菌室的无菌程度测定方法:将已制备好的3~5个琼脂平皿放置在无菌室工作位置的左中右等处,并开盖暴露15min,然后倒置于36℃培养箱培养24小时,取出观察。(× )

48.用于微生物检验所采的样品必须有代表性,按检验目的采取相应的采样方法。(√ )

49.微生物检验的采样方法,重量法通常用于采集中样,拭子法用于采集一定面积的样品。(√ )

50.微生物检验采样时,散装食品的采样是无菌采样器采集5倍或以上检验单位的样品,放入无菌容器内,总量应满足微生物指标检验的要求。(√ ) 51.微生物检验采样时,盛样容器的标签上必须标明样品名称和样品顺序号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

52.微生物检验样品制备的全部过程均应遵循无菌操作程序。开启样品容器前,先将容器表面擦干净,然后用75%酒精消毒开启部位及其周围。(√ ) 53.微生物检验时,含有二氧化碳的液体检验前,应用无菌操作程序先将液体倒入小瓶中,然后覆盖纱布,轻轻振摇,使气体完全逸出。(× ) 54.食品加工设备卫生检验的样品采集方法有称量法、刷子刷洗法。(× ) 55.表面擦拭法采样检出的活菌总数不高,同时常导致检验的结果不一致。所以需二人共同进行采样工作。(√ ) 56.食品加工环节卫生检验,如在清洁消毒或加工前后各取一份样品,对卫生管理的评估更适合。(√ )

57.空气中霉菌检验是为了防止霉菌孢子引起皮癣、鹅口疮、过敏性哮喘等疾病,以及对物品的污染。(× )

58.菌落总数测定是用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其卫生质量,它反映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以便对被检食品做出适当的卫生学评价。(√ )

59.具备培养微生物的设备即能满足菌落总数检验的需要。(× ) 60.菌落总数检验所用的培养基时营养琼脂培养基。(× )

61.菌落总数检验在制10倍递增稀释液时,每递增稀释一次即用1支10ml灭菌吸管。(× ) 62.菌落总数培养时,如果样品中可能含有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弥漫生长的菌落时,可在倾注凝固后的琼脂表面覆盖一薄层琼脂培养基,凝固后翻转平板,按培养条件培养。(√ )

63.菌落总数报告时,若只有一个稀释度平板上的菌落数在适宜计数范围内,计算两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再将平均值乘以相应稀释倍数,作为每克(或毫升)中菌落总数结果。(√ )

64.大肠菌群是一群在36℃条件下培养24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

65.大肠菌群检验所用恒温培养箱的温度是37℃±1℃。(× ) 66.大肠菌群检验中所用的盐酸浓度是10mol/L。( × )

67.大肠菌群检验初发酵的程序是:检样制备→10倍系列稀释→选择任意三个稀释度接种大肠菌群初发酵肉汤管。(× )

68.大肠菌群检验时样品均液的pH应用盐酸或氢氧化钠调节至中性。(√ ) 69.大肠菌群初发酵使用的培养基是月桂基胰蛋白胨肉汤。(× ) 70.霉菌和酵母菌检验时,橡胶乳头和洗耳球是必备的实验材料。(√ ) 71.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检验的稀释液与细菌检验的稀释液完全相同。(× ) 72.霉菌和酵母菌的检验程序与细菌检验程序相同。(× )

73.霉菌、酵母菌检验样液加入后,将冷至46℃左右的培养基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混合均匀。(× )

74.霉菌、酵母菌计数的稀释度选择及菌落报告方式可参考国标的菌落总数检验方法。(√ )

一、 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将相应的字母填入题内的括号中): 1.一部分微生物与人类形成共生的关系,在自然界达到( C ) A、动态平衡 B、数量增多 C、生态平衡 D、数量减少

2.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除了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外,还有( D ) A、土壤污染 B、水源污染 C、空气污染 D、生物性污染 3.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理由是( D )

A、简单的二分裂方式繁殖 B、单细胞生物 C、较其它生物小得多 D、核外无核膜包裹,核内无核仁

4.(C )不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结构成分。 A、DNA B、RNA C、脂肪 D、蛋白质 5.用纳米作为度量单位的微生物是(A ) A、病毒 B、霉菌 C、酵母菌 D、细菌 6.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目的就是要为生产出安全、卫生、( C )的食品提供科学依据。

A、美观 B、美味 C、符合标准 D、营养丰富

7.由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基本条件是食品特性、环境条件、以及(C )。 A、人员因素 B、加工因素 C、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 D、以上都是 8.螺旋菌按其弯曲程度不同分为螺菌、(D )和螺旋体。 A、长杆菌 B、短杆菌 C、球菌 D、弧菌 9.细菌的基本形态是球菌、杆菌和(C )。

A、葡萄球菌 B、放线菌 C、螺旋菌 D、芽孢菌

10.细菌的细胞结构必须用光学显微镜的( C )才能观察清楚。 A、低倍镜 B、高倍镜 C、油镜 D、聚光镜 11.球菌的直径一般约在(B )之间。 A、(0.5~2)nm B、(0.5~2)um C、(0.5~2)mm D、(0.5~2)cm 12.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D )。

A、蛋白质 B、磷脂 C、几丁质 D、肽聚糖

13.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细胞内外一些物质的(B )。

A、存储遗传信息 B、交换渗透 C、传递遗传信息 D、维持细胞外形 14.因为( D ),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体。

A、绝大多数产生芽孢的细菌为革兰式阳性细菌 B、不是所有细菌都产生芽孢 C、芽孢只在体外产生 D、一个芽孢发芽只能生成一个菌体 15.细菌芽胞内的耐热性物质是( D )。

A、二氨基庚二酸 B、N—乙酰胞壁酸 C、β—羟基丁酸 D、2,6—吡啶二羧酸

16.细菌常以(B )进行繁殖。

A、断裂增殖 B、二分裂法 C、通过孢子 D、通过芽孢 17.细菌与其它生物相比,繁殖速度快。这主要是因为( B ),有利于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A、食谱杂、分布广 B、体积小、表面积大 C、结构简单、种类多 D、适应强、易变异

18.有芽孢的细菌菌落表面表现为(C )。

A、湿润透明 B、湿润光滑 C、干燥皱折 D、隆起皱折 19.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C )。

A、使培养基浑浊 B、在液体表面形成膜 C、可能形成菌落 D、出现沉淀 20.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其中(C )分布最广。 A、真菌 B、霉菌 C、细菌 D、病毒

21.真菌没有叶绿素,因而不能利用(D )通过光合作用来制作食物,靠寄生或腐生生存。

22.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 B )不属于真菌的特点。

A、没有叶绿素 B、没有完整的细胞核构造 C、无根、茎、叶分化 D、能通过有性或无性繁殖 23.酵母菌的基本形态为(A )。

A、卵形 B、杆形 C、方形 D、弧形 24.酵母菌和霉菌通常生长在( A )。

A、室温下 B、37℃ C、55℃ D、这些都不是 25.霉菌菌丝由分支或(B )的菌丝组成。 A、不分裂 B、不分支 C、分裂 D、分离 26.霉菌菌丝分为无隔膜和有(D )两种。 A、荚膜 B、菌膜 C、细胞膜 D、隔膜 27.酵母菌的繁殖方法主要是(D )。

A、孢子 B、断裂增殖 C、二分裂法 D、芽殖

28. 霉菌的繁殖方式多样,但( C )不属于霉菌的繁殖方法。 A、断裂增殖 B、有性孢子 C、芽殖 D、无性孢子 29.酵母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B )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 A、变浑浊 B、不同色泽 C、产生沉淀 D、形成菌膜 30.酵母菌比较不易在(D )中生长繁殖。 A、水果 B、蜜饯 C、蔬菜 D、肉类

31.微生物常会引起食物变质,但(C )在传统发酵及近代发酵工业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A、细菌 B、蓝细菌 C、霉菌 D、放线菌 32.磷酸盐缓冲液、(C )等,是实验中常用的无机盐。 A、牛肉膏 B、葡萄糖 C、氯化钠 D、蛋白胨 33.微生物在渗透酶和提供能量的前提下,将体外的营养物质逆浓度运送至体内,这就是(C )的作用。

A、单纯扩散 B、促进扩散 C、主动运输 D、基团移位 34.营养物质最后必须透过(B )才能被微生物吸收。 A、细胞壁 B、细胞膜 C、核质体 D、渗透酶 35.微生物中(A )属于自养型微生物。

A、蓝细菌 B、霉菌 C、腐生菌 D、寄生菌

36.微生物的氧化作用可根据最终电子受体的性质,分为有氧呼吸作用、无氧呼吸作用和(C )三种。

A、氧化作用 B、代谢作用 C、发酵作用 D、渗透酶作用 37.微生物体内的能量转变就是( B )

A、新陈代谢 B、能量代谢 C、氧化作用 D、发酵作用 38.微生物必须通过胞外酶把蛋白质分解成(C ),才能被吸收利用。 A、丙酮酸 B、脂肪酶 C、氨基酸 D、乳酸

39.酶是由活的微生物体产生的、具有特殊催化能力和高度( B )的蛋白质。 A、统一性 B、专一性 C、稳定性 D、系统性

40.微生物代谢的调节,实际上就是控制酶的(D )和活性的变化。 A、种类 B、质量 C、能量 D、数量 41.外毒素是主要化学组成是(B )。

A、脂质 B、蛋白质 C、肽聚糖 D、脂多糖 42.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毒素,(C )不属于细菌内毒素的主要化学组成。 A、磷脂 B、脂多糖 C、蛋白质 D、脂蛋白 43.菌体最佳收获期是在( C )。

A、延迟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44.大多数细菌、放线菌和霉菌都属于(B )。

A、厌氧微生物 B、需氧微生物 C、兼性厌氧微生物 D、微需氧微生物 45.食品中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 A )等,这正契合了微生物生长的需要。

A、水 B、葡萄糖 C、钙 D、磷

46.肉、鱼等食品容易受到(C )分解能力很强的变形杆菌、青霉等微生物的污染。

A、脂肪 B、糖类 C、蛋白质 D、明胶 47.腌菜、酸泡菜是( B )微生物发酵制成的。 A、大肠杆菌 B、乳酸菌 C、霉菌 D、细菌

48.酸性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由(C )和霉菌引起的。 A、芽孢杆菌 B、乳酸菌 C、酵母菌 D、细菌

49.食品的Aw值在0.60以下,则认为(D )不能生长。 A、细菌 B、霉菌 C、酵母菌 D、微生物 50.将食品贮存在6.5℃环境中有利(A )生长。 A、嗜冷菌 B、嗜温菌 C、耐温菌 D、耐冷菌

51.高温微生物造成的食品变质主要为分解(C )而引起。 A、脂肪 B、蛋白质 C、糖类 D、有机物

52.当食品中糖或盐的浓度越高,渗透压就越大,食品的Aw值则(B )。 A、越大 B、越小 C、一样 D、不一定

53.酵母菌和霉菌一般能耐受较高的渗透压,常引起糖浆、(C )、果汁等高糖食品的变质。

A、水果 B、饮料 C、果酱 D、奶酪

54.一般来讲,在有氧的环境中,食品变质速度( D )。 A、减慢 B、不变 C、不一定 D 、加快

55.把含水量少的脱水食品放在湿度大的地方,表面的水分(B )。 A、缓慢增加 B、迅速增加 C、不会增加 D、迅速减少

56.相当一部分食品的原料都来自田地,而土壤素有( D )的“大本营”之说。 A、蛋白质 B、矿物质 C、维生素 D、微生物

57.土壤中的(A )相对于其他微生物而言,所占比率最高,危害最大。 A、细菌 B、酵母菌 C、霉菌 D、放线菌

58、水在食品加工中是不可缺少的,它是食品的( C )、清洗、冷却、冰冻等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

A、消毒 B、灭菌 C、配料 D、卫生

59.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中对(A )用水有严格要求。 A、工业 B、农业 C、民用 D、军用 60.空气中常见的微生物主要是(C )、耐紫外线的革兰氏阳性球菌、芽孢杆菌以及酵母菌、霉菌的孢子等。

A、耐酸 B、耐冷 C、耐干燥 D、耐热

61.空气中的微生物与土壤和污水中的微生物相比( B )。 A、数量多,分布极不均匀 B、数量少,分布极不均匀 C、数量多,分布均匀 D、数量少,分布均匀 62.食品制造储藏的场所是鼠、蝇、蟑螂等动物出没的场所,这些动物体表及(B )均有大量微生物,经常是微生物的传播者。 A、口腔 B、消化道 C、毛发 D、肢体

63.食品在加工前,原料大多营养丰富,在自然界中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加之运输、储藏等原因,很容易造成微生物的(A )。 A、繁殖 B、减少 C、死亡 D、休眠 64.食品在加工过程中,要进行(A )、加热或灭菌等工艺操作过程。这些操作过程若正常进行,可以使食品达到无菌或菌群减少的状态。 A、清洗 B、分级 C、拣选 D、包装

65.企业的卫生管理包括环境卫生、生产设备卫生、食品从业人员卫生以及食品的(D )、销售、运输等环节的卫生。 A、加热 B 、灭菌 C、采购 D、储藏

66.真空或充氮包装,可以减弱(B )的生长。

A、厌氧腐败微生物 B、需氧腐败微生物 C、耐氧腐败微生物 D、需养兼性厌氧微生物

67.反映粪便污染程度的指示菌是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B )。 A、志贺氏菌 B、大肠杆菌 C、沙门氏菌 D、变形杆菌 68.霉菌毒素通常具有(B )、无抗原性,主要侵害实质器官的特点。 A、耐低温 B、耐高温 C、耐碱 D、耐酸

69.人畜一次性摄入含有大量霉菌毒素的食物,往往会发生(C )中毒,长期少量摄入会发生慢性中毒。

A、爆发性 B、慢性 C、急性 D、多发性 70.通常产生毒素的霉菌种类有:黄曲霉、(A )、镰刀菌等中的一些种类。 A、青霉 B、根霉 C、毛霉 D、黑曲霉

71.食品中为防止霉菌生长和毒素产生,通常采取驱除( B )的方法。 A、CO2 B、O2 C、N2 D、H2 72.(A )不是食品工艺中霉菌毒素去除法。

A、煮沸法 B、活性炭法 C、酸性白土法 D、微生物去毒 73.微生物检验常用的分离工具有:接种钩、接种圈和(A )等。 A、接种针 B、玻璃平板 C、三角烧瓶 D、试管

74.接种针常用于微生物检验操作时的(D )接种方法。 A、涂布 B、倾注 C、划线 D、穿刺

75.微生物检验常用的接种和分离方法有点值、穿刺、浸洗和(B )等方法。 A、标定 B、涂布 C、滴定 D、中和

76.微生物检验接种食品样品前,先用肥皂洗手,然后用(B )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A.100% B.75% C.50% D.95% 77.微生物检验在接种前,接种环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可一边转动接种柄一边慢慢地来回通过火焰(B )。 A.二次 B.三次 C.四次 D.一次

78.微生物培养时用焦性没食子酸、磷等用以( C )。

A.除去氢气 B.除去二氧化碳 C.吸收氧气以除氧 D.降低氧化还原电位 79.用于细菌检验的半固体培养基的琼脂加入量为(D )%。 A.0.5~1.0 B.0.5~0.8 C.0.1~0.5 D.0.2~0.5 80.微生物检验培养基中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酚红、中性红、溴甲酚紫、煌绿和(A )等。

A.甲基红 B.美兰 C.孟加拉红 D.伊红

81.琼脂其本身并无营养价值,但是应用最广的凝固剂。但多次反复融化,其凝固性会( C )。 A.增加 B.不变 C.降低 D.消失

82.配制微生物检验培养基分装三角瓶时,以不超过三角瓶容积的( A )为宜。 A.2/3 B.1/3 C.1/2 D.3/5 83.灭菌是杀灭物体中或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繁殖体和(B )的过程。 A.荚膜 B.芽孢 C.鞭毛 D.菌毛

84.干热灭菌法一般是把待灭菌的物品包装后,放入干躁箱中加热至(A )。 A.160℃,维持2h B.170℃,维持2h C.180℃,维持2h D. 160℃,维持4h 85.(D )是能损伤细菌外膜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A.福尔马林 B.结晶紫 C.漂白粉 D.新洁尔灭 86.甲醛通常适用于(D )。

A.室内喷雾消毒地面 B.擦洗被污染的桌 C.排泄物 D.空气熏蒸消毒(无菌室)。

87.影响灭菌与消毒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是(B )、微生物污染程度、温度、湿度的影响尤为重要。

A.微生物所依附的介质 B.微生物的特性 C.消毒剂剂量的大小 D.酸碱度

88.待灭菌的物品中含菌数越多时,灭菌越是(D )。 A.显著 B.容易 C.好 D.困难

89.微生物染色时酸性物质对于(C )染料较易吸附,且吸附作用稳固。 A.中性 B.酸性 C.碱性 D.弱酸性

90.微生物染色的染料按其电离后染料离子所带电荷的性质,分为酸性染料、碱性染料、(B )燃料和单纯燃料四大类。

A.简单 B.中性(复合) C.天然 D.人工(合成) 91.微生物染色时一般常用碱性染料进行单染色,如(B )、孔雀绿、碱性复红、结晶紫等。

A.品红 B.美兰 C.胭脂红 D.煌绿 92.微生物单染色的基本步骤是( A )。

A.涂片、固定、染色、水洗 B. 涂片、染色、水洗、固定 C. 涂片、染色、固定、水洗 D. 涂片、水洗、固定、染色

93.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为G+G-两大类,这是由他们的( D )结构和组成不同决定的。

A.鞭毛 B.细胞质 C.细胞膜 D.细胞壁 94.革兰氏染色应选用(A )的菌染色。

A.幼龄期 B.成熟期 C.生长期 D.成长期

95.实验设备应放置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便于维护、清洁、消毒和校准,并保持(C )的工作状态。

A.整洁 B.良好 C.整洁与良好 D.正常

96.无菌室的要求:无菌室(包括缓冲间、传递窗)每3m2的面积应配备一根功率为( B )瓦的紫外线灯 A.25 B.30 C.40 D.60 97.安装在无菌室内的紫外线灯应无灯罩,灯管距离地面不得超过(C )m。 A.2.0 B.2.2 C.2.5 D.2.8 98.无菌室用的紫外线灯管每隔(B )需用酒精棉球擦拭,清洁灯管表面。以免影响紫外线的穿透力。

A.1周 B.两周 C.一月 D.二月

99.无菌室每次使用前后应用紫外线灭菌灯消毒,照射时间不低于(A )min。关闭紫外线灯30min后才能进入。 A.30 B.45 C.60 D.130 100.无菌室霉菌较多时,先用5%石炭酸全面喷洒室内,再用( A )熏蒸。 A.甲醛 B.乳酸 C.甲醛和乳酸交替 D.丙二醇溶液 101.无菌室细菌较多时,可采用(C )熏蒸。

A.甲醛 B. 乳酸 C.甲醛和乳酸交替 D.丙二醇溶液

102.微生物检验采样后,为防止样品中原有微生物的( D )发生变化,样品在保存和运送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A.种类 B.特性 C.大小 D.数量

103.微生物检验样品的中样式从样品(A )取得的混合样品。 A.各部分 B.一部分 C.大部分 D.指定部分 104.微生物检验样品的大样是指(B )样品。 A.一部分 B.一整批 C.全部 D.一件

105.微生物检验采样时,即食类预包装食品按(A )取样,取的是最小零售预包装。

A.相同批次 B.不同批次 C.相同原料 D.不同班次

106.微生物检验采样时,非即食类预包装小于500g的固态食品的取样,是取相同批次的(A )零售预包装。采样总量应满足微生物指标检验的要求. A.最小 B.最大 C.相同 D.类似

107.微生物检验采样时,盛样容器的标签应( D )、清楚。 A.清洁 B.清晰 C.整洁 D.完整 108.微生物检验采样时,采样标签应(B ),具防水性,字迹不会被擦掉或脱色。 A.固定 B.牢固 C.稳固 D.耐久磨损 109.微生物检验采样后,易腐和冷藏样品的运送与保存时,应将样品置于(A )℃环境中(如冰壶)保存。

A.0~4 B.2~5 C.4~8 D.8~10 110.微生物检验采样后,冷冻样品运送与保存时应始终处于冷冻状态。可放入( C )℃以下的冰箱内,也可短时保存在包膜塑料隔热箱内(箱内有干冰可维持在0℃以下)。

A.-20 B.-18 C.-15 D.-10 111.微生物检验时从样品的均质到稀释和接种,相隔时间不应超过( A )。 A.15min B.30min C。45min D.60min 112.微生物检验时,半固体或粘性液体在样品制备时,应将灭菌容器称取混匀后的检样与预热至(D )℃的灭菌稀释液充分振摇混合。 A.35 B.37 C.42 D.45 113.用于微生物检验的奶油、冰淇淋、冰棍和(B )等检验样品制备时,应将称取后的样品与预先置于45℃水浴中的稀释液混合,待溶解后(控制时间在15min内)再按操作程序检验。 A.奶酪 B.糖果 C.酸奶 D.奶粉

114.用于微生物检验的液体样品的制备时以无菌吸管吸取25ml样品,加入置盛有225ml稀释液内,制成1:10的样品均液。饮料和(B )可以直接吸取原液。

A.酱油 B.酒类 C.牛奶 D.糟卤

115.食品加工使用的一般容器和设备的卫生检验,是用一定量(A )反复冲洗与食品接触的表面,采集、收集冲洗液作微生物检验。 A.无菌生理盐水 B.生理盐水 C.无菌营养液 D.营养液

116.生产小用具表面擦拭法采样作菌落检验时,检验结果报告用(D )营养液。 A.cfu/100cm² B. cfu/10cm² C. cfu/1cm² D. cfu/个

117.消毒后原有菌落总数减少( B )以上食品加工环节卫生检验清洁消毒效果评价良好。

A.90% B.80% C.70% D.60% 118.( C )不是空气采样的采样方法。

A.过滤法 B.直接沉降法 C.气流吸附法 D.气流撞击法 119.空气中霉菌检验是为了防止霉菌孢子引起皮癣、鹅口疮、过敏性哮喘等疾病,以及对(D)的污染。

A.环境 B.呼吸道 C.物品 D.食品

120.空气中霉菌检验,可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或(A )琼脂培养基暴露在空气中作直接沉降法检验。

A.玉米 B.血液 C.营养琼脂 D.伊红美兰

121.菌落总数是指在(C )条件下,在中温、一定时间内,在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A.厌氧 B.微需氧 C.需氧 D.无菌

122.菌落总数检验所用恒温培养箱的温度是(A )。

A.36℃±1℃ B. 36℃±2℃ C. 42℃±1℃ D. 42℃±1℃ 123.菌落总数检验的材料主要有:酒精灯、( B )、吸管、广口瓶或三角瓶等。 A.三角架 B.试管 C.滴定管 D.PH计

124.菌落总数检验所用的稀释液有生理盐水、蒸馏水和(D )等。 A.肉浸液 B.BP缓冲液 C.酵母浸液 D.磷酸盐缓冲液 125.菌落总数检验所用无菌生理盐水的浓度是(B )。 A、0.75% B、0.85% C、85% D、75% 126.菌落总数检验从制备样品匀液到样品接种完毕,全过程不得超过(A )min。 A、15 B、20 C、25 D、30 127.菌落总数检验在样品制备、稀释时,称取25g样品置盛有( C )ml磷酸盐缓冲液的无菌均质杯内均质。 A、175 B、200 C、225 D、250 128.碳酸饮料在做菌落总数检验时,1:10的样品均液是以无菌吸管吸取(C )制备的。

A、1ml样品沿管壁缓慢注于盛有9ml稀释液的无菌试管中 B、10ml样品沿管壁缓慢注于盛有90ml稀释液的无菌试管中 C、25ml样品置盛有225ml稀释液中 D、25ml样品置盛有250ml稀释液中

129.菌落总数检验样液接种后,及时将凉至(C )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倾注平皿,并转动平皿使其混合均匀。

A、40℃ B、44℃ C、46℃ D、48℃

130.水产品的菌落总数检验所用恒温培养的温度是(A )。 A、30℃±1℃ B、30℃±2℃ C、36℃±1℃ D、36±2℃ 131.水产品的菌落总数检验所用恒温培养的时间是(D )。 A、48h±2h B、48h±3h C、72h±2h D、72h±3h 132.菌落计数以菌落形成单位( B )表示。 A、cfu B、CFU C、UFC D、ufc 133.菌落总数计数适当平板上若有蔓延菌落生长,其片状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中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即可计算(B ),代表一个平板菌落数。 A、其中菌落分布很均匀菌落的总和 B、半个平板后乘以2 C、将片状菌落与分布很均匀菌落相加

D、将两个平板上片状菌落与分布很均匀菌落相加,除以2 134.菌落总数报告时,若有三个连续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在1:10稀释度的菌落是多不可计;在1:100稀释度的菌落是325,330;在1:1000稀释度的菌落是25,28,则样品中菌落数为(A )。

A、27000 B、26500 C、32800 D、30000 135.大肠菌群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作为( B )指标评价食品的卫生状况。 A、污染物 B、粪便污染 C、有害物质 D、致病菌

136.大肠菌群作为食品的卫生指标,其意义是推断食品中有否污染(A )的可能。

A、肠道致病菌 B、肠道非致病菌 C、沙门氏菌 D、志贺氏菌 137.大肠菌群检验所用天平的感量是(B )g。 A、1 B、0.1 C、0.01 D、0.001 138.大肠菌群检验初发酵所用的培养基是( A )。 A、LST B、SS C、EMB D、BGLB 139.大肠菌群检验所用的培养基每管应分装( B )ml。 A、5 B、10 C、15 D、20 140.大肠菌群检验复发酵培养时间到,观察颜色变化和导管内是否有气泡产生,如( C )则可以作样品中大肠菌群阳性结果报告。

A、产酸不产气 B、产气不产酸 C、产酸产气 D、不产酸不产气 141.大肠菌群检验样液中和用的盐酸浓度是(A )。 A、1mol/L B、10mol/L C、1% D、10% 142.大肠菌群检验样液中和用的氢氧化钠浓度是(C )。 A、1% B、10% C、1mol/L D、10mol/L 143.大肠菌群检验初发酵肉汤最长培养时间是(C )。 A、24h±2h B、24h±3h C、48h±2h D、48h±3h 144.大肠菌群检验接种处发酵肉汤时每个稀释度接种(B )管初发酵肉汤 A、2 B、3 C、4 D、5 145.大肠菌群检验福发酵试验所用的培养基是(D )。 A、LST B、SS C、EMB D、BGLB 146.大肠菌群检验复发酵试验是在36℃±1℃培养,所需最长时间是(C )观察生长情况。

A、24h±2h B、24h±3h C、48h±2h D、48h±3h 147.大肠菌群检验结果报告,时证实为大肠菌群阳性管数,查MPN检索表,报告( A ) A、每克(或毫升)样品中大肠菌群的MPN值 B、CFU/g C、CFU/ml D、每100克(或毫升)样品中大肠菌群的MPN值 148.大肠菌群检验结果报告时,以(C )(MPN)报告,是对样品或菌密度的估测。

A、最大值 B、最小值 C、最可能数 D、95%的可能数

149.霉菌和酵母菌检验原理是依据霉菌和酵母菌通常在pH低、湿度高、(C )、低温储存等,并含有抗生素的食品中出现而制定的检验方法。 A、高氮低盐 B、高氮低糖 C、高盐高糖 D、低糖低盐

150.霉菌和酵母菌检验的意义是:在某些情况下,霉菌和酵母菌不仅造成食品的腐败变质,有些霉菌还能够合成有毒代谢产物(D )。 A、抗生素 B、内毒素 C、外毒素 D、霉菌毒素 151.霉菌和酵母菌检验所用恒温水浴锅的温度是(A )。

A、45℃±1℃ B、45℃±2℃ C、47℃±1℃ D、47℃±2℃ 152.霉菌和酵母菌检验所用的平板的直径是(C )㎜。 A、50 B、70 C、90 D、110 153.食品中常用于霉菌和酵母菌检验的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孟加拉红琼脂和(B )培养基等。

A、巧克力平板 B、高盐察氏 C、改良马丁琼脂 D、玫瑰红钠琼脂 154.孟加拉红培养基中添加的孟加拉红具有抑制霉菌菌落的蔓延生长,同时还具有( B )的作用。

A、指示剂 B、抑制细菌 C、显色剂 D、营养素

155.霉菌、酵母菌检验稀释时,根据对样品污染状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连续稀释度的样品均液,(B )无菌培养皿内。 A、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mL样品均液加入两个

B、在进行10倍递增稀释时,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mL样品均液加入两个 C、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mL样品均液加入一个

D、在进行10倍递增稀释时,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mL样品均液加入一个 156.霉菌和酵母菌检验制备样品时,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g(或25mL),放于225 mL稀释液的玻塞三角瓶内,振摇(D )min,即为1:10的稀释液。 A、10 B、15 C、20 D、30 157.霉菌、酵母菌检验稀释时,取1mL1:100稀释液注入含有9mL灭菌水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另换一支1mL灭菌吸管吹吸(D )次,制成1:1000的稀释液。

A、50 B、30 C、10 D、5 158.霉菌、酵母菌检验稀释时,用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0mL,注入另一支无菌空试管中,另用带橡皮乳头的1mL灭菌吸管反复吹吸( B )次。 A、80 B、50 C、30 D、5 159.霉菌、酵母菌检验接种时,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置( B )温箱内培养。

A、20~25℃ B、25~28℃ C、25~30℃ D、28~32℃

160.霉菌、酵母菌检验接种,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置一定温箱内培养,培养时间为(B )。

A、2d后开始观察,共培养4d。 B、3d后开始观察,共培养5d。 C、3d后开始观察,共培养6d。 D、4d后开始观察,共培养7d。

161.霉菌、酵母菌培养过程中菌落观察时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A )散开,造成结果偏高。

A、孢子 B、菌丝 C、鞭毛 D、芽孢

162.霉菌、酵母菌数结果报告时,每克(或毫升)食品中所含数量以( A(ML) 163. 霉菌、酵母菌报告时,若有三个连续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霉菌在1:10稀释度的菌落数为多不可计;1:100稀释度的菌落是110,111;在1:1000稀释度的菌落是9,8。则样品中霉菌数为( B )。 A、11100 B、11000 C、11050 D、110

第二篇:微生物检验验证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报告目录

1. 验证目的

2.验证小组及职责分工

2.1验证小组

2.2职责分工

3.验证程序

4.验证结论及综合评价

1. 验证目的

确认所采用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和控制菌检查方法适合该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2.验证小组及职责分工 2.1验证小组

组长:分析中心主任

小组成员:GMP()、微生物室()、质量管理部() 2.2职责分工

组长:负责验证期间各部门的协调及整个验证过程的具体实施。

分析中心(微生物室):负责验证方案的起草及具体实施,确保验证过程能按方案规定的程序进行,对各种验证资料(验证结果)应及时交与GMP组相关人员整理。

GMP组:负责验证方案的编写规范;负责各种验证资料(检查结果)的收集整理及结果的审核;审查验证报告及发放验证报告。

质量管理部:参与验证方案的编制;负责验证方案的审核及批准;负责出具检验报告;并对微生物限度检查环境进行检测;负责验证文件的管理。

3.验证内容

3.1品种:XXXX口服溶液;批号:。

3.2方法: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中国药典》2005年版)。3.3计数方法的验证 3.3.1 验证试验用菌种:

验证试验用的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存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a.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 26 003〕

b.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B) 26 003〕 c.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MCC(B) 63 501〕 d.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 98 001〕 e.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CMCC(F)98 00 3.3.2菌液制备:

取经30~35℃培养18~24小时的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枯草芽孢杆菌肉汤液体培养物1ml加入9ml 0.9%无菌氯化钠溶液中,10倍稀释至10-5~10-7约为50~100cfu/ml备用。

取经23~28℃培养24~48小时的白色念珠菌霉菌液体培养物1ml,加入9ml 0.9%无菌氯化钠溶液中,10倍稀释至10-5约为50~100cfu/ml备用。

取经23~28℃培养5~7天的黑曲霉斜面培养物,加0.9%无菌氯化钠溶液3~5ml,

洗下孢子,转移至另一空管,标准比浊管比浊后,取1ml加入9ml 0.9%无菌氯化钠溶液中10倍稀释至10-4约为50~100cfu/ml备用。

3.3.3 供试液制备

吸取样品10 ml,加0.1%蛋白胨水氯化钠稀释液90ml浓度均为1:10供试液,分别人工污染上述5种代表试验菌株。

3.3.4培养基稀释法

采用加0.5 ml、0.2 ml、0.1 ml /皿供试液,再加15~20 ml琼脂培养基,待凝固后,置规定温度培养24~48小时观察结果细菌计数,测定回收率。结果见表:

3.3.5回收率测定:

(1) 试验组: 分别取不同品种的1:10供试液1ml、50~100个/ ml 试验菌株同时加入平皿中,立即倾注琼脂培养基,待凝固后,置规定温度培养24~72小时观察结果。薄膜过滤法以最后一次的冲洗液加入试验菌.(2) 活菌组 测定每一菌株的试验菌数 (3) 供试液对照 测定供试品本底菌数 (4) 稀释剂对照组 3.6结果

菌落计数结果、常规法和培养基稀释法的验证结果按表

1、2和表3填写。

表1菌落计数(cfu/ml)

实验次数

1 2

3金黄色葡萄球菌

10-5 9

4、90 80、74 1

53、150

枯草杆菌 白色念珠菌 10-5 130、80

45、 23 7

8、 77

10-5 7

3、72 1

28、108 7

3、7

4黑曲霉 10-4

110、90

110、120

110、100

大肠埃希菌

10-7

14、15

54、34 30、27

检查人:日期:

表2XXXX口服溶液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 (常规法)

实验次数

1 2 3结论:

(1)采用常规方法检验XXXX口服溶液溶液供试品,人工污染5株代表菌株,该供试品对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的回收率试验均高于70%,可采用常规方法检验。

人工染菌回收率%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杆菌 白色念珠菌 黑曲霉

0.02 29.2 抑菌

71.4 29.4 抑菌

81.1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大肠埃希菌

100.0 100.0 100.0

(2)XXXX口服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供试品回收率为0.02~29.2%,均低于70%。

检查人:日期:

表3XXXX口服溶液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 [培养基稀释法(1ml加2个平皿)]

实验次数

1

2结论:

采用培养基稀释法可消除供试品对人工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的抑菌作用。回收率达到70%以上。因此,培养基稀释法(0.5ml/皿)可用于XXXX口服溶液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人工染菌回收率%

金黄色葡萄球菌

80.7 91.

4枯草杆菌 100.0 100.0

检查人:日期: 3.7结论

根据验证试验结果,确定XXXX口服溶液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为细菌数测定可采用培养基稀释法(0.5ml/皿)测定,霉菌数可采用常规法测定。

检查人:日期: 3.4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 3.4.1 验证试验用菌种:

验证试验用的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存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a.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 44 102〕b.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 26 003〕 c.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 〔CMCC(B) 50 094〕 d.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 10 104〕 e.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 〔CMCC(B)64 941〕 3.4.2菌液制备:

接种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新鲜培养物至营养肉汤或营养琼脂培养基中,生孢梭菌的新鲜培养物到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30~35℃培养18~24小时。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ml含菌数为10~100cfu(菌落形成单位)的菌悬液。

3.4.3 供试液制备

吸取样品10 ml,加0.1%蛋白胨水氯化钠稀释液90ml浓度均为1:10供试液,分别人工污染上述5种代表试验菌株。

3.4.4验证方法

(1) 试验组:取规定量供试液及10~100cfu试验菌加入增菌培养中,依相应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检查。当采用薄膜过滤法时,取规定量供试液,过滤,冲洗,试验菌应加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过滤后,注入增菌培养基或取出滤膜接入增菌培养基中

(2) 阴性菌对照组

设立阴性菌对照组是为了验证该控制菌检查方法的专属性。方法同试验组,验证大肠埃希菌、大肠菌群、沙门菌检查法时的阴性对照菌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验证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梭菌检查法时的阴性对照菌采用大肠埃希菌。阴性对照菌不得检出。

3.4.6结果

试验组检出控制菌,阴性对照组未检出。

检查人:日期: 3.4.7结论

根据验证试验结果,确定XXXX口服溶液的控制菌检查可采用常规法测定。

检查人:日期:

第三篇:食品微生物检验总结

1.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应用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外界环境和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性质、活动规律、对人

和动物健康的影响及其检验方法与指标的一门学科。

2. 食品微生物检验指标:(1)菌落总数: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1g[1ml或1cm2(表面积)]检样中

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2)大肠菌群:指一群在37摄氏度培养24小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3)致病菌:即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

3. ICMSF取样方案:A.三级法 用做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B.二级法 用做致病菌。根据食品危害程度和 指标严重程度划

分。

4. 美国FDA取样方案P69自已画图

5. 样品可分为大样、中样、小样。要准确区分。大样指一整批;中样是从样品各部分取的混合样,一般为200g;小样又称

为检样,一般以25g为准,用于检样.

6. 食品常用的采样方法:(1)液体食品:充分混匀,用无菌操作拆开包装,用100ml无菌注射器抽取,注入无菌盛样容

器。(2)半固体食品:用无菌操作拆开包装,用无菌勺子从几个部位挖取样品,放入无菌盛样容器。(3)固体样品:大块整体食的代表性,小块大包装食品应从不同部位的小块上切取样品,放入无菌盛样容器(4)冷冻食品:大包装小块冷冻食品按小块个体采取,大块冷冻食品可以用无菌刀从不同部位削取样品或用无菌小手锯从冻快上锯取样品,也可以用无菌钻头钻取碎屑状样品,放入无菌盛样容品应用无菌刀具和镊子从不同部位割取,割取时应兼顾表面与深部,注意样品器(5)若需检验食品污染情况,可取表层样品;若需检验其品质情况,应取深部样品。

7. 样品的制备是指对所采集的样品再进行分取、粉碎以及混匀等过程。制备的方法可以根据被检食品的性状和检验要求,

采取剪碎振摇法、捣碎均质法、胃蠕动均质法、研磨法等。

8. 检样处理:25+225 做成一个均匀的1:10的10倍递增稀释液。

9. 菌落总数的测定:自已画示意图

菌落总数检验程序水样

做几个适当倍数的稀释度

选择3个适宜稀释度,各取1ml加入到灭菌平皿内

每个平皿内加入45摄氏度左右的适量琼脂

(36+-1)摄氏度(24+-1)h

菌落计数

报告

10. 大肠菌群的检验:自已画示意图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1)检样的处理(2)初发酵(3)分离培养(4)证实实验(5)报告:查MPN表

11. 致病菌的检验:自已画示意图

(1) 沙门氏菌的检验: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A.增菌:冻肉、蛋品、乳品及其他加工食品均应经过前增菌。鲜肉、 鲜蛋、鲜乳或其他未经加工的食品不必经过前增菌。B选择性增菌C分离D生化实验E血清学检验

(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菌

A检样的处理B增菌C分离培养D证实实验

第四篇:微生物检验实习小结

1、微生物检验实习小结

在这次见习中,我和其他三位同学被一起分到了微生物科。在微生物科负责我们见习工作的是一位韩老师,他为人很随和,给我们布置的见习任务就是每个人跟踪一种类型的临床标本。他要求跟踪从标本被送到微生物科开始一直到得出最终的报告为止并把从中的所见所得记录下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我们能够对微生物科有尽可能多的了解。除此之外,韩老师还让我们了解一下里面的一些大型自动化仪器的用途及操作方法,为我们以后能更快的适应实习做准备。

见习的第一天,我们看的是标本的接种,我们看过那里的老师熟练的接种过程后深感自己平时做实验室的速度是如此之慢,如果以我们这种速度去完成每天要接种上百个标本的临床工作是根本不可能的。此外我们还看了临床上的革兰染色,发现它与我们做实验时有一些不同,主要区别是在染料上,临床上为了提高染色速度都用了快速染料。总之,这一天的见习让我们了解到的就是效率在临床上是十分重要的。

见习的第

二、第三天,我们看的是临床标本的鉴定,对某些细菌,临床上有经验的老师只要通过观察菌落特征、气味及其他一些简单物理性状就可以初步判断出是何种细菌,让我们大感吃惊。科室里还有一位很热心的老师在她空闲的时候向我们详细的讲解了一番在临床上一些常见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听过之后让我们受益匪浅。见习的第四天,我们看的是临床标本的药敏反应。在这一天里,我们详细的了解了临床上是如何做药敏反应的,以及不同的微生物需要做哪些药敏反应,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上所无法学到的宝贵知识。

最后一天,我们看的是微生物科是如何做质控的。通过这一天的见习,使我们深刻了解到质控对于检验科的重要性。之前,我们只是从书本上了解到其对于检验这一学科是很重要的,但是无法有深切的体会,这次见习给了我们一次很好的机会能让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它。除了这些以外,我们每天还在科室里老师有空的时候让他们给我们讲解了一番微生物科中各种孵育箱的作用、ATB仪器的操作方法及其他一些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让我们对微生物科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五天的时间眨眼就过去了,我的见习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结束了,能学到的东西却比我们在学校一个月学到的还多。回想这段时间的生活,我觉得自己过的很充实,也很快乐,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我相信,这段时间的收获将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也相信,通过这次见习的锻炼,将帮助我能更快的融入到即将到来的实习生活中以及以后的工作中。

2、微生物检验实习小结

大三下学期5月份,我们动物检疫专业的同学开始了为期2个多月的教学实习,在众多辅导老师之中,我有幸跟随我校动物科技学院预防系的赵宇军教授进行学习。实习的地点就在我校动科楼的微生物实验室,以前我们曾在这里上过实验课,所以并不陌生。这次大家来到实验室为自行选择课题进行相关实验操作,我对世界闻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非常感兴趣,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相关食物中该菌的检验。下面我们来回顾这次实验。

一、实验内容:食品中金黄葡萄球菌的检测方法实验内容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引起人类和动物化脓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也是造成人类食物中毒的常见致病菌之一。本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空气、土壤、水及其它环境中。

在人类和动物的皮肤及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经常有本菌存在。据报导,在正常人群中的带菌率可达30%~80%,其中皮肤带菌率为8~22%,鼻腔和咽喉部等上呼吸道的带菌率在40~50%以上,因此其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尤其是经工作人员的手和上呼吸道而污染食品。由于致病金黄葡萄球菌能产生肠毒素,故一旦细菌污染食品,并在合适的温度环境下,细菌可以大量繁殖并产生肠毒素,从而引起消费者食物中毒。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世界各国都极为普遍。特别是在北美及欧洲等地区发病率更高。

在上述这些国家中,每年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仅次于沙门氏菌,而在细菌性食物中毒病例排到第2~3位,有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相当惨重,在我国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也时有报导,所以目前世界各国都把金黄色葡萄球菌列为食品卫生的法定检测项目。我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目前采用的方法是以国家标准GB.4789-10-84及检验检疫系统行业标准SN.0172-92作为依据。

整个检测过程获得最终结果须时5天左右,既费时又费力,并造成货物积压,也影响货物的及时出运,并使货主的仓储成本提高,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多年来很多食品微生物实验室都在探索和寻找一些准确性高,并快速的检测方法,最近我们分别从美国3M公司和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获得两种快速检测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基,其名称为:

①PetrifilmRS

A.CountPlate(由美国3M公司研制生产),是一种薄膜型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计数平板。

②Baird-parker+RPFAgar.(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研制生产的用Baird-Parker琼脂加免血浆纤维蛋白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计数平板)。

二、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原理Petrifilm.RS

A.测试薄膜是由二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黄金色葡萄球菌培养基片,此培养基中含有经修正的Barid-Parker,营养成分加上以冷水可溶解的胶质。第二部分是一种耐热核酸酶(TNase)反应片,含有DNA及甲苯胺兰(ToluidineBlue-O)及四唑指示剂(Tetraeolium)。

此指示剂有助于菌落的计数及确定葡萄球菌耐热核酸酶的存在。耐热去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lcasDnase)为产毒金葡菌之典型特征,此酶非常耐热,在100℃加热30min,不易丧失活性,在130℃之下,其D值为16.6min,此酶之分子量为16800,等电点PH为9.6,耐热去氧核糖酸与检测血浆凝固酶相似,是一种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在Petrifilm.RSA检测片上,耐热DNA酶反应看起来,呈粉红色环带包围着一个红色或兰色的菌落。Petrifilm.RSA检测片,必须与Peyrifilm耐热核酸酶反应片一起使用,单独使用将不会显示菌落,因为具有辅助计数菌落的指示剂是在反应片上,而不是在Petrifilm.RSA检测片上。

Baird-parker+RPFagar,这一培养基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其中以氯化锂代替亚碲酸钾,使菌落颜色呈黑色,RPF补充有兔血浆和牛纤维蛋白原,以便检测凝固酶活力,胰酶可以抑制全部或部分围绕凝固酶阳性菌落周围沉淀晕环纤维蛋白的溶解,因此凡存在血浆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将在培养基中呈现有晕环的黑色菌落,即可确认,并作计数。

3、微生物检验实习小结

首先,这次课程实习,我们主观能动性很大,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做实验,感觉很好!通过本次实习,我重新温习了微生物实验中基本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无菌操作技术、纯培养技术、统计计数技术等主要微生物技术。

其次,对实验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得到强化。比如,棉塞的制作、培养基的配制、37±1℃,48h±2h选三个合适的稀释度,各以1ml量加入灭菌的乳糖发酵管不产气产气EMB平板分离,镜检乳糖复发酵不产气产气大肠菌群阴性大肠菌群阳性检样10倍系列稀释25g样品+225ml无菌蒸馏水,均质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无菌工作台的使用、十倍稀释法等微生物基本实验操作技术。以及独立生产去离子水。

最后,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也遇到了些许挫折。比如,实验室器材不够用,导致我们实验有稍许延后,影响实验心情。还有就是实验室器材确实很多,但可以用的很少,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也就是说器材管理方面很欠缺。建议加强微生物实验室仪器的管理。

4、微生物检验实习小结

通过这次严谨而有序的实验实习,为我们先前在教学中学习到的知识提供了一个实际的操作实施平台,也为今后在这方面检验技术的工作起到了指引作用。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并不了解具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技术的具体流程,注意事项等等非常关键和必须的防御手段。

通过此次生产实习,使我们对以前所不熟知的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也对目前的情况有所思考和感悟。在我看来,动物检疫人员在我国国民生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民以食为天,没有认真负责的实验检测,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饮食灾难,为此,我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一如既往的认真下去,无愧自己的职责和称号。在此感谢我院的各级领导,特别是我的指导老师赵宇军教授。

5、微生物检验实习小结

1、在实习中,认识和学习到了许多平时不易见到的真菌,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他们的分类地位和形态结构特征及作用。

2、在实习中,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把理论运用与实践中,融会贯通,对微生物尤其是真菌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3、在实习中,和班上同学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尤其是爬山时大家相互照顾,相互鼓励,晚上住在一起也相互关心,体会到了浓浓的同学情谊。

(二)、实习中的感悟

1、我们所学的课本知识都只是理论的东西,只有通过实践才会真正理解与掌握并加以运用。

2、同学之间之间的相互合作脚趾一个人孤军奋战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学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只有多多交流相互关心才会有更加和谐的关系。

(三)、实习中的不足

1、实习时间较短,所找到真菌相对较少。

2、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认识的真菌太少,今后的学习中有许多地方有待补充与提高。

3、实习过程中未能很好的与老师及时交流,导致出现很多自己不懂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第五篇:微生物检验技术总结

一.名词解释

1. 微生物:一群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低等生物体。

2. 细菌: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以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对抗生素敏感的原核细胞型单细胞微生物。

3. 细菌的生化反应:利用生化试验检测细菌对各类基质的代谢作用及其代谢产物的试验方法。

4.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才可释放到菌体外。 5. 外毒素:是由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在生活过程中合成并可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毒性强而且有高度的选择性。

6. 抗生素:是由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某些其他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

7. 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上呼吸道、口腔、泌尿生殖)都有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寄生,这些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是无害的,甚至有益,

8. 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特定条件下能引起疾病的菌群,称为条件致病或机会致病菌。

9. 菌群失调:是指宿主某些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群之间的比例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

10. 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11. 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病源微生物、非病源微生物、和细菌芽孢)的方法

12. 无菌:是指没有活的微生物存在。

13. 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他操作对象的方法, 二.填空题

1. 微生物的类型:非细胞性微生物(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

真核细胞性微生物(真菌) 2. 寄居于人类的微生物可分为:(1)正常微生物群或正常菌群(2)条件致病微生物(3)病源微生物

3.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组分

a) 磷壁酸;由核糖醇和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交联而成的多聚物。 b) 磷壁酸功能:抗原性强,是阳性菌表面重要抗原(分型),并与细菌的黏附(致病)有关。

c) 表面蛋白:致病和抗原性有关。 4.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成

 外膜:位于肽聚糖层外,由内向外依次为: 脂蛋白、脂质双层、 脂多糖 5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成

脂蛋白:外膜最内层,连接肽聚糖和外膜层。

脂质双层:结构类似细胞膜,中间镶嵌有外膜蛋白——孔蛋白

6、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成

 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O-特异多糖组成,又称细菌内毒素。——外膜最外层  周浆间隙 膜磷壁酸

G+ 菌细胞壁

壁磷壁酸

特殊结构

表面蛋白:SPA、M蛋白

G-

脂质双分子层

特殊结构

脂蛋白

类脂A:毒性部分

(外膜)

脂多糖(LPS,内毒素):

核心多糖:属和组特异

特异多糖:种和型特异

7.。革兰阴、阳性细菌细胞壁的比较

 特征

革兰阳性

革兰阴性  肽聚糖层次

15 ~50

1~2  化学组成

肽聚糖

外膜

磷壁酸

肽聚糖

 厚度

(20~80nm)

(10~15nm)  外膜

有  周浆间隙

存在于某些菌种

存在于全部菌种  孔蛋白

有  分子渗透性

高渗透性

低渗透性 8.细胞壁的功能

1.维持细菌细胞固有外形,保护细菌。 2.和细菌细胞膜共同完成物质的交换。

3.细胞壁上的多种抗原决定簇,决定了抗原性。

9.细菌L型

 即细胞壁缺陷细菌,细胞壁部分或完全缺陷的细菌

 革兰阳性菌的L型细菌称为原生质体,必须在高渗环境中才可存活。  革兰阴性菌的L型称原生质球,因其肽聚糖层受损后外膜仍存在,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10.细菌L型特性

 染色性发生改变,多为革兰阴性。  形态发生改变,呈多形性。  仅能在高渗环境中存活

 菌落表现为:油煎蛋样、颗粒样、丝状 11.荚膜的功能

1、抗吞噬作用,与毒力有关。

2、抗有害物质损伤作用。

3、具有粘附作用,有助于细

菌的定植(和致病有关)

4、鉴定细菌

5、免疫原性

6、抗干燥作用

12.细菌的特殊结构  鞭毛

 附着于多种细菌(如大多数杆菌、少数球菌、全部弧菌及螺菌)菌体上的细长而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 分为单毛菌、双毛菌、 丛毛菌、周毛菌

 菌毛(详见后述)

 比鞭毛更为纤细、短而直的丝状蛋白附属物。  分为普通菌毛、性菌毛

13.芽胞的功能和作用

1.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具有强大抵抗力; 2.可以是否杀死芽胞作为物品消毒灭菌判断效果的指标;

3.芽胞在菌体的位置和直径大小随菌种不同有 助于细菌鉴别。 14.细菌的菌毛(Ⅰ)

 化学成分:菌毛蛋白,具有抗原性。  功能:

普通菌毛:是一种粘附结构,

又称定植抗原,

与致病性有关。

性菌毛:接合时传递遗传物质

上一篇:现代都市农业园范文下一篇:素质拓展策划书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