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教育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多元与共生:我国民族教育本质研究

摘要:什么是民族教育?民族教育的内在规定性是什么?中国民族教育具有什么样的独特性?这些都是民族教育本质研究的根本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民族教育理论,而且对探索中国民族教育的特殊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事实上,近几年来,学者们在建构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理论体系过程中,也尝试着对这些具有本质性问题的回答,也为民族教育实践改革提出诸多有价值的理论文献和独到观点。我国民族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光绪年间(1908年)的满蒙学堂,应该是我国民族教育的起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我党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步规范和发展民族教育。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尤其是在民族政策等方面40多年改革取得了长足发展,民族教育实践也随之迈向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当今,我国民族教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国的教育事业伴随新思想、新目标、新矛盾的产生,民族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政策和宏观环境等方面发生了前所未见的变化,比如现代化和全球化时代浪潮的推动等等。这就要求民族教育理论研究的引领与指导。事实上,我国民族教育理论界不少学术研究成果运用于民族教育改革与实践当中,并且不断地得到实践的认可,也成为国家民族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正如2018年《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工作要点》中强调“指导协调民族教育研究机构,加快构建跨地区民族教育教研、科研平台,开展民族教育重大理论和政策研究,以研促教、教研结合,推动理论创新。”(1)可以看出,对民族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依然是当今民族教育工作努力的重要方向。民族教育本质问题作为民族教育基本理论之一,是构建新时代中国民族教育理论体系的首要前提,也是推动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遵循民族教育规律办好民族教育的理论根基。本研究运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在充分理解和诠释前人研究文献基础上,对民族教育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从民族教育本质研究的方法论入手,阐述基本概念,即本质与现象、规律、价值、功能以及教育本质与民族教育本质的区别与联系,确定民族教育本质的归属与定位,并提出将民族教育归属于教育领域、定位于文化领域的观点,从而提出民族教育本质的研究范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民族教育本质的四个判断标准和依据;其次,研究民族教育教育的本质及特征,追溯民族教育的起源与产生,探寻民族教育发展的内外关系,并分析民族教育的普遍矛盾和特殊矛盾,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教育民族性的本质属性和多元化的本质特征,具体包括民族教育主体多元、民族教育目标多元、民族教育内容多元以及民族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再次,在弄清民族教育特殊性与民族教育现象的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期民族教育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包括3个时期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形式,即建国初期的民族教育、改革开放后的民族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的民族教育;最后,结合民族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基于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民族教育的“新”文化观,并分析民族教育特殊性以及新时代民族教育的主要矛盾,从而提出新时代民族教育应然本质是多元文化的共生发展教育,其内涵包括民族团结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命运共同体教育,即“共觉”、“共存”、“共生”。

关键词:民族教育;民族教育本质;方法论;多元;共存;共生

学科专业:教育学原理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目的

二、研究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三、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关于民族教育本质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一、相关性概念的厘定问题

(一)本质与现象、规律、价值、功能

(二)教育本质与民族教育本质关系概述

二、民族教育的归属与定位问题

三、民族教育本质研究的范围

四、民族教育本质判断标准和依据

第二章 民族教育的本质内涵及特征分析

一、民族教育的起源与产生

二、民族教育发展的内外关系

(一)民族教育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民族教育与个体人的发展的关系

三、民族教育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

四、民族教育本质属性与本质特征

第三章 民族教育的特殊表现形式

一、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与民族教育现象

二、建国以来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及表现

(一)建国初期的民族教育的特殊性

(二)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教育的特殊性

(三)21世纪民族教育的特殊性

第四章 多元与共生:新时代民族教育本质与应然范式

一、民族教育本质观:“新”文化观

二、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教育本质规定性

(一)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教育本质规定性

(二)新时代民族教育的主要矛盾诠释

三、共生教育:新时代民族教育应然范式

(一)民族团结教育——“共觉”

(二)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共存”

(三)命运共同体教育——“共生”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公共财政监督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