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最终版复习资料

2024-04-21

中国近代史纲要最终版复习资料(共8篇)

篇1:中国近代史纲要最终版复习资料

近代史期末考试重点

1、近代中国为什么会沦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

1、从政治上看:

A、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压制商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国内设置重重关卡。B、封建专制走向末期,政治上日益黑暗腐朽,社会动荡,生产遭到破坏。

2、从经济上看:

A、原始的农业经济仍是经济体系的主体,商业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资本主义基本上被扼杀在摇篮中。

B、即使是农业的发展也是时断时续,往往是朝代初期很重视,末期就受到严重破坏。

3、从军事上看:

A、中国的封建王朝发展的主要还是比较原始的军队,而西方的洋枪洋炮中国的武器根本没法对付。

B、中国的军队军纪也比不上西方,特别是清朝末期,吸食鸦片让中国的军队战斗力大大削弱。

4、从文化思想上看:

A、科举制度在其后期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弊端,特别是八股取士更是浪费人才;清朝大兴文字狱,压制摧残人性。

B、当西方的文人思想家哲学家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时候,中国的文人还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吟诗作对、歌功颂德、编纂《四库全书》。

C、中国根深蒂固的重农轻商思想让很多人不到迫不得已时不去从事商业。

5、从对外关系上看:

中国封建末期的王朝主要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打击阻碍对外贸易,导致中国人看不到也学不到外面的新东西新思想新制度,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2、如何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①积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使中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逐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条件和可能;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进程。

②消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阻碍作用,这是主要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的主权逐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发展最终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治等方面完全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导致中国资金大量外流,加剧了中短缺;帝国主义国家贷款给中国军阀官僚,造成军阀混战,中国局势动荡不宁,使中国的经济建设缺乏和平安正常进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开采矿产,修筑铁路,利用特权,与中华民族企业争夺市场,民族企业。中国近代化趋势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发展艰难。

3、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意义何在?

原因: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更根本的原因,正是因为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现状长期得不到改变。

第一、清朝后期,封建政治集团闭关自锁、闭目塞听,愚昧无知。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腐败已成不可挽回之势。

第二、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的资本主义。

(三)思想基础:留学热潮的出现与启蒙运动的推进。

(四)组织基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五)领导核心: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六)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七)舆论和军事准备:理论斗争和武装起义。

8、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近代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从革命的领导阶级和领导核心看: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正式步入了中国政治斗争的舞台,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

2、从革命纲领看: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系统反映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的三民主义纲领。

3、从革命的斗争实践看: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长期斗争的基础上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9、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0、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辛亥革命取得巨大成功,有“终结”,但不是失败。(1)辛亥革命已经胜利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社会历史任务。(2)辛亥革命的积极成果得到保留和发展,革命的敌对势力虽千方百计想否定它、破坏它、篡改它,但始终未能得逞。(3)辛亥革命作为一场运动,有它发生、发展和终结的过程,它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后,让位于新的运动,以新的形式在前进过程中寻求发展。

革命党人在新的政治角逐中交出了领导权

首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失败不能等同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其次,孙中山让位、袁世凯掌权不能作为判断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准。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失败了。

认为辛亥革命胜利的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个漫长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因此,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提出的任务,而且有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认为辛亥革命既有它胜利的地方,又有它失败的地方的理由是:辛亥革命从推翻清王朝,结

15、为什么说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一)必要性: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1、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进程宣告,无论是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与革命,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挫折和失败所积累的经验教训,是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条件。

(二)内部条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发展

1、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初步发展。

2、思想条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三)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发生

1、十月革命给正在艰苦探索救国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以极大鼓舞,使他们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2、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给了先进中国人以观察国家命运的新的思想武器。

16、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1)中国革命的发展需要一个新兴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

(2)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5)1920年秋到1921年初,各地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初步成果。

(6)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显著标志。

17、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可能性。

18、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关系。

(一)国共合作的建立,给国共两党带来了蓬勃生机,使国民革命的进行有了有力的领导核心。

(二)国共合作的实现,促进了以工农民众为主体的民族解放运动走向高涨,为国民革命的进行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三)国共合作的实现,为创建革命武装造成了有利条件,为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军事基础。

(四)国共合作的建立,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了统一、巩固和发展,为北伐战争的进行、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准备了前提条件。

(五)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掀起了国民革命高潮。

(六)国共合作的破裂,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24、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能够发挥这种作用的原因? 理解:

(一)倡导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统一战线中,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推动国民党抗战到底,迫使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共产党和人民的要求。

(二)根据历史发展进程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领导人民去实行这些主张,影响和推动国民党接受这些主张,而自己则是实行这些主张的模范。1.指出了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前途(中国必胜);2.以充分的理由阐明了中国必胜的道理(《论持久战》);3.提出了坚持长期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人民战争);4.规划了抗战胜利的发展过程(著名的三阶段论)。

(三)实行全面抗战路线,独立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挺进敌后,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创建和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持久抗战。

(四)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原因:1.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抗战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了空前提高。

2.坚持共产党的革命彻底性和政治坚定性,发扬了善于团结众多同盟者的工作作风。3.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5、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

1.中国人民抵抗的是世界上第二号法西斯强国——日本的侵略。

2.日本的侵略的最后目标并不仅仅是侵占中国,而是要征服亚洲,控制世界。

3.从战争的地域、规模、激烈程度和敌我双方伤亡情况来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的开端。

(二)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

1.中国战场开辟最早,结束最晚,坚持时间最长。2.中国人民抗击了日本陆军的主力。

3.中国抗日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财力和物力。4.中国人民歼灭了大部分日本侵略军。

5.中国人民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三)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力地援助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其他战场

1、抗日战争牵制和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粉碎了日军北进与德军会师西伯利亚的阴谋,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

2、中国的抗日战争推迟了日军南进的时间,减轻了太平洋战场美英盟军的压力。

26、国民党政权崩溃、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历史必然性:

(一)根本原因: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质 1.政权基础

(1)阶级基础狭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2)经济基础腐朽——官僚垄断资本主义(3)思想基础没落——封建法西斯主义 2.自身状况

(1)内部结构——各类势力、众多派系和官僚政客的大杂烩

(2)官场风气——严重的贪污腐败,以致于整个结构和基础都被蚀空(3)政府支柱——军队战斗力日衰,无力支撑这个政权 3.内外政策

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抗日战争时期政策

(1)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一同抗战。

4、解放战争时期政策

(1)政策:①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②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2)原因:①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②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

(3)作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群众的支援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土地政策变化的原因:

①、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革命任务。当阶级矛盾占主导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发动农民阶级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采取的土地政策基本原则是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抗日战争时期,为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取得抗日的胜利,对地主阶级的土地只是采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以便兼顾地主和农民利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决定。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等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才能维护工农利益,才能从根本上消灭剥削现象,解放农村生产力。③、民主革命的性质。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而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所以,实行土地革命,制订符合维护农民利益的土地政策,是民主革命的性质所决定。

土地政策变化的作用:分别答各个时期的作用

篇2:中国近代史纲要最终版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已经结束,回顾往期的学习生涯,从开始带着疑问的初心去上课,到最终既有收获也有遗憾的结课。感触颇多,收获与遗憾同得,收获让人喜悦,遗憾却让人自省。

解开迷惑,收获于历史知识,收获于听课态度。

作为一名以理科成绩考入文科专业的男生,这中间的对知识掌握的跨度既需要有勇气也需要有决心。所以说讲起历史真的是遗忘多载,已经好多年没学习了,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也还是停留在:1937年的七七事变、1949年的建国大业、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故当初看到一名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看到自己课程表中有这样一门课程,心中真的是惊奇与不解,一边想着“搞经济,搞技术的怎么会跑去研究历史呢。”另一边又猜着“是不是因为进入了一个民族大学,历史就必须去了解呢。”

带着疑问进入刘老师的课堂,开始了一门课程学习生涯的第一节课,等到的是永远不变的老一套:任课老师来讲自己上课对学生的要求。当然我们的老师也不例外,但这次的一样却让我心中很是有想法:“上课缺勤必须拒绝,上课必须带着笔记本,早餐不能带到教室,手机更不能拿出来玩,睡觉更是不能出现,如有违规更是记入册子,扣着平时分„„这些完全就是永远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上课必须要全身心投入,哎„心累啊。”所以迫于老师的威逼,我只能收住自己的想法,老老实实的按照要求。刚开始真的很是不习惯,所以总会在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掏出手机稍稍瞄一眼,但是久而久之,方才懂了老师的做法是多么的为学生考虑,让我虽然在结课之后,收获仍然多多。

(一)近代史课程的学习,弥补了也丰富了我记忆中那浅薄的历史知识。从鸦片战争的五四运动的前夜;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使我充分了解了中国的近现代史。

(二)对于上课的这些要求,也让我的听课态度大大转变,“态度就是效率”端正的态度让我听课的效率大大提高。当然这一心一意做事的态度不仅影响在我的学习中,更使我觉得如果做了一件事就必须要做到最好,全身心的投入,全身心的学习,全身心的享受带给我们的乐趣,体验其意义。

(三)上课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革命的精神,时代的精神。伟大抗战精神让我在今后的拼搏中,不畏惧困难,勇往直前;培养了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培养了我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培养了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更培养了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使我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受益终身。

课程结束,遗憾使我感到不完美,但又使我学会自省。

感谢刘老师的谆谆教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您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还有能力的培养。您的一堂课让我收获多多,将要结课,得到收获的同时,我的内心又充满了遗憾。

(一)您的课堂弥补了我浅薄的历史记忆,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在您的课堂上让我对伟大的祖国,曾经千呛百孔的过去,更加深入的体验到了,知道了她曾经的痛苦,更看到了为了她,抛头颅、洒热血的那些革命先辈们。所以我为自己以后不能再次聆听到您的课堂而遗憾,为自己不能再次和您交流而遗憾。

(二)比较其他的课堂,玩手机,睡觉已经成为课堂的常例,有些老师已经是见惯不惯,学生也是不加悔改。但是您的课堂,正是因为有了规范,才更加的文明,更加的高效。所以这样的课堂带给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有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为自己以后再也不能这样高度集中的自律而遗憾。

篇3:中国近代史纲要最终版复习资料

1《纲要》课的特点有利于开展案例式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纲要》课的特点完全切合案例教学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纲要》课的教学目的为实行案例教学提供了理论前提。《纲要》课主要讲授目的是使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围绕这一目的,《纲要》课教学一方面要从总体上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另一方面又需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经验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这一目标的实现,单靠“说教式”教学难以取得应有效果,目标决定形式,这为《纲要》课运用案例教学提供了理论前提。

其次,《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为案例教学的实行提供了素材保证。《纲要》课涉及的是从1840年到党的十七大这样一个跨度达160余年的历史阶段。这段历史进程波澜壮阔,史料浩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革命改革发展稳定,包罗万象,具有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广的特点。这种复杂性、广阔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为《纲要》课案例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保证。

最后,《纲要》课的教学定位为实行案例教学提供了现实依据。《纲要》课定位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取得教学实效,就必须改变传统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过于偏向理论知识缺乏鲜活性等弊端。运用案例教学,通过史论结合,可以有效避免上述弊端,充分发挥《纲要》课的教育功能,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有利于学生把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理性认同。

综上所述,《纲要》课的主要特点,为我们运用案例教学提供了理论前提、素材保证和现实依据,案例教学的开展则是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最佳途径。

2《纲要》课案例选取的主要标准

选择案例是《纲要》课实施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和关键。中国近现代历史时间长、事件多、人物杂,可选择的案例也多,但是并不是任何一个案例都适合于教学。因此,如何选择案例就成为摆在案例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笔者结合实践,认为《纲要》课案例的选取应注重准确性、针对性、典型性、时效性和生动性。下面结合实践具体谈谈体会。

首先,案例选择必须遵循准确性,这一点对于《纲要》课来讲,尤其重要。历史史实如果存在错误的话,那么即使案例再好,也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历史本身追求的原则即是它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能因为刻意为了说明某问题,而将一些材料加以某种臆断地联系起来。在选择案例时,要特别注意内容的真伪,不能以历史故事来取代历史真实,尤其是一些文学化的历史作品,杜撰成分较多,不宜使用。

其次,案例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只有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才具有震憾作用,才能起到教育、指引、警示等作用,也只有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启发,才能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纲要》课案例的选择要针对大学生学习中的困惑问题、疑难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围绕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剖析,使案例真正发挥释疑解惑的作用,以达到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最佳效果。例如,教师案例的选择可以针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地历史观,认清“告别革命”、“侵略有功”论者的错误实质。

再次,案例的选择应具有时效性。时效性对于历史课来讲同样重要,尽管其讲述的内容已经作为一种历史事实客观存在,是过去的东西,但是人们对它们的研究却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地,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的很多问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视野的不断开阔,人们对其认知也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时刻关注近现代史研究的发展动态,尽量融入当前近现代史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

最后,案例的选择要具有生动性。在遵循以上几个标准之外,案例的选择要尽可能的具有生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乏味的案例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容易导致其对《纲要》课的排斥心理。教师选择案例要善于截取中国近现代历史长河中有血有肉的片断,既可以选择文字案例,也可以制作视频案例,其目的都是以生动的史实打动学生的心灵,再导之以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纲要》课案例教学方法及注意问题

《纲要》课案例教学的方法可以因人而异,或依教学内容不同而灵活采用,笔者结合实践,来介绍一下案例教学最常用的几种方法。

第一,上课直接应用案例教学。遇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尽可能使用案例进行讲解,这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对案例讲解、分析和点评,得出案例所反映的历史结论。例如,在讲到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时,教师可以运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等典型案例来说明,这些案例直观明了,直接点明了“文明者”的野蛮暴行,教师结合案例可以有力批驳“侵略有功”的错误言论,最终得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这一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充分讨论,然后在回到课堂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分析和点评,并在透彻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例如,教师可以把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一些资料整理为案例发给学生,让其讨论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是否革命时机已经成熟,中国有没有走改良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各种意见汇总点评,并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的必要性、进步性和正义性。

第三,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以讨论、辩论等方式应用案例,最后由教师总结分析,这也是案例教学经常使用的方法。《纲要》课中很多问题都是大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以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同学在课堂各抒己见,形成交锋,然后教师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对发言进行点评,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案例教学的长处,起到其应有的效果。

首先,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授课的关系。案例教学对于《纲要》课来讲,是一种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师不能为了案例而案例,适合于案例教学的地方就选取案例,不适合的地方,就仍坚持传统的授课法,两者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其次,处理好案例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案例的选择是为了更好的讲解授课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不能本末倒置。有些教学内容可能非常适合选择案例,有些教学内容不适于应用案例,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甄别处理,不能一刀切。

最后,处理好案例结论和学生讨论的关系。在由学生参与的案例教学中,往往会形成十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有时也与案例设置的结论背道而驰,这时教师就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思维,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和案例中的结论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判断深入思考,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总之,案例教学使教学过程实现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应当积极提倡案例教学,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王艳霞.职校政治课教学应重视案例教学法[J].读与写杂志,2008,5(11).

[3]亚力坤.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7).

篇4: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互动教学探析

【摘 要】作为高校必修课程之一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需要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而为了让学生在沉重的历史知识、枯燥的政治知识的学习中,更为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其内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善于交流、敢于表达,并在集体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互动式;教学模式

【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有效互动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szxm04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53-02

前言

互动教学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还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通过教学场景的设定,合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多项要素,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合作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1]。互动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差异性,通过教学课堂的转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个性化发展平台,从而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完善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本文主要结合课程内容,并充分利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以及传统考评方式改革的条件优势,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模式。

1.以教师的“先动”作为互动教学的基础条件

课堂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促进思维活动发挥作用的重要过程,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找到学习和训练的重难点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先动”作用,即通过教师的引导作为互动教学的基础条件。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总有效率,需要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知识储备提出更高要求,即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除了需要了解课堂教学的大纲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外,还需要广泛收集与课堂相关的教学材料,包括新闻、史实还有重要人物的分析等,以进一步完善互动课堂的教学体系。

如《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二章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维新变法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以及失败后留下的教训。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是关于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教师在前两节内容的教学中,已经对农民群众的斗争形式,以及引发斗争的原因进行合理分析,包括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衰落等方面原因的分析,所以学生需要对这一类问题形成基本的解答思路,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作为突破点,让学生结合前期学习内容开展互动、合作学习。学生解决问题形成的思考能力、参与课堂的组织能力均与教师的引导息息相关,只有将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才能保证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维新运动”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维新变法的原因作为课堂讨论重点,开展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解析和引导下,全面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

2.以学生的“主动”作为互动教学的关键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在与学生互相交流过程中,能够更为全面了解学生学情,进而合理调整自身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而学生在与教师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对自身的解题思路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在逐步探索中,形成自身解题思路,而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活动教学课堂上的“主动”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决定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判定标准之一[2]。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拥有足够大的空间发挥自身主管能力型,给予学生发挥自身才能的平台,可以确保学生学习的质量。

如《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思想潮流的特点,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传播,以及五四运动兴起的历史意义等内容,从大的层面上看,是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在新时期革命的思想路线抉择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之后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新中国革命的胜利,给我们国家的命运带来了哪些影响。这一些学习均需要学生主动去理解和体会才能真正掌握,所以在互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即抛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前期所学知识,并主动查找相关材料进行验证和解决,让学生在收集材料、合作讨论,以及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综合分析题的解决技巧,并能够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协助和参与课堂活动的开展与组织,是教师教学活动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3.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为教学重点

互动教学课堂开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关系的基础上,促进课堂的良好互动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学术性交流,包括问题的探讨,知识的传播和接受,或者是情感上的交流与触碰等,均是良好的教学课堂互动性表现[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融合思想政治知识与历史知识两大模块的内容,大部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常处于尴尬的关系,具体表现在教师枯燥地讲课,长篇大论地讲述课程内容,不关心学生的接受情况,无课堂交流,导致学生出现听课倦怠情况,甚至对这一门课产生厌恶心理,不利教师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也不利于互动教学课堂的开展,所以教师有必要积极开展并坚持“互动性”教学课堂的关系组织。

如《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国民党政权所特有的阶级性质,在其统治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中国发展战略重心发生转移的原因和特点,最后是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等方面,在重难点的教学任务设定中,则要求学生着重理解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深刻内涵。政治理论性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了解其引发的历史原因和根源,并以全局观念看待问题发生的本质,才能真正做到理解、掌握和应用。所以,教师在开展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应用,包括问题提问、问题解析还有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与学生的问题交流与竞争,不仅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目的,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互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思想上提升,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4.以“研讨”形式作为互动教学课堂考评标准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传统课程考评方式上,主要是取40%的平时成绩和60%的闭卷考核成绩,虽然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我发挥空间,但仍然缺乏科学合理性,且平时成绩的分数考核中,大部分由教师个人评定,一定程度上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能力,而“研讨”形式的考评方式,则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研讨会,并根据学生的研讨结果,结合平时课堂表现,作为课程结束后的考评标准,其中研讨分数的评定由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共同评定,以确保分数的合理性[4]。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主要包含反对侵略的斗争史、新革命道路的发现与探索还有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能够理解到国家发展和繁荣昌盛的原因,以及自身所担负的历史责任感,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主动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承担责任。所以在整个课程的研讨内容中,教师需要精心挑选题目,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展开讨论,每一组的成员为5到6个人为宜,每一份小组均共同合作完成一道题目,并通过PPT来讲解研讨内容,其他小组则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评分,最后结合教师的评分结果实行综合评定。如研讨题目“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等,需要提及的内容则需要包括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还有相应的实践作用,并突出表现理论的正确性和价值性。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中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激发和鼓励等方式,增强学生在教学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则需要在师生友好关系的基础上,成立完善的互动教学体系,即教师设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适宜的教学情境,提出有意义的合作探究话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并在与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我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意义。同时,为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互动式教学氛围,教师还有必要实行考评方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嘉敏.《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影响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06-110.

[2]夏襄君.高校情景剧互动教学法创新——以《纲要》课程为例[J].法制博览,2015(32):298.

[3]张颖.探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历史人物评价专题讨论为中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109-111.

[4]周文宣,唐平,罗剑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讨型教学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01):110-113.

通讯作者:

篇5:中国近代史纲要最终版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没收官僚资本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正确答案:C 2.中共八大会议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人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陈云 正确答案:D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 A.三元里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抗日战争 正确答案:D 4.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A.郑观应 B.严复 C.魏源 D.龚自珍 正确答案:C 5.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的理论基础是 A.“一次革命论” B.“二次革命论” C.“不断革命论”

D.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思想 正确答案:B 6.下列关于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历史地位与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 A.在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 B.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蒋介石既积极反共,又坚持抗战 C.在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后,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战

D.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正面战场地位逐渐上升,战斗力日益增强 正确答案:B 7.建国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问题,是在 A.1956年4月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 B.1957年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 C.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 D.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 正确答案:A 8.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是在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正确答案:B 9.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提出反对教条主义的任务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张闻天 正确答案:A 10.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爱国将领不包括 A.佟麟阁 B.戴安澜 C.左权 D.张自忠 正确答案:C 11.下列事件a.五四运动.b.中国共产党成立.c.北伐战争.d.大革命失败,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abcd B.bacd C.acbd D.badc 正确答案:A 12.由资产阶级提出的建国方案是 A.《资政新篇》 B.《临时约法》

C.《钦定宪法大纲》 D.新中国《宪法》 正确答案:B 13.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运动是 A.维新变法运动 B.洋务运动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正确答案:D 14.下列不平等条约中,不包含割让领土内容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正确答案:D 15.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思想,其中不包括

A.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正确答案:A 1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时间是 A.1934年10月 B.1935年10月 C.1935年12月 D.1936年10月 正确答案:D 17.毛泽东第一次系统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理论著作是 A.《矛盾论》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论人民民主专政》 正确答案:C 18.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的“领事裁判权”条款,标志着近代中国()国家主权的丧失。A.领土主权 B.司法主权 C.关税主权 D.领海主权 正确答案:B 19.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正确答案:C 20.下列事件:a.华北事变 b.伪“满洲国”建立 c.南京大屠杀 d. 西安事变e.卢沟桥事变,按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 A.abcde B.bacde C.badec D.abedc 正确答案:C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 分。)

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4.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改革目标。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5.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是不同的。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6.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其实质是变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为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7.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政治问题和思想问题的会议。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8.中共七大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9.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却导致了后来的军阀混战,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对辛亥革命不能做完全肯定评价。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1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三、简答题(共 7 道试题,共 70 分。)

1.简论邓小平对20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杰出贡献。

答:20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巨变: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领导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1979年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化”的根本前提;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一个中心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答: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华民族从此有了凝聚自己力量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一,有了新的领导核心,即由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革命。第二,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即马列主义。第三,有了新的革命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四,有了新的斗争策略和革命方法,即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政权。第五,有了新的革命前途,即社会主义。

3.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意义。

答:双方论战的焦点是这样的三个问题: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4.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答:根本原因是党领导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巩固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生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党的英明领导;有党的基本路线指引;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行充满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实施三步走战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东部率先崛起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人民的勤劳努力艰苦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等.5.遵义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

答:集中解决了党的军事路线及组织路线问题,成为长征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是党独立自主领导革命,政治上走向成熟的起点;是党内马克思主义对路线取代“左” 倾错路线的开端;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简论第三条道路必然失败的原因。

答:解放战争时期,以民主党派为代表的中间势力企图在国共两党之外,寻找第三条道路,主张中国走“中间路线”,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第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第二,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不是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从而发展本国资本主义。

第三,从中国革命发展的形势来看,战后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与两种命运的决战,没有走中间道路的余地。

第四,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以民主党派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十分软弱,既无经济基础,又缺革命武装。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篇6: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矛盾:

1、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久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国名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任务:

1.求的民主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

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冯桂芬

思想: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四.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P48 1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2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3并且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4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3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 惧怕人民群众

三民主义:民权 民族 民生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2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十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赖人民群众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注 资产积极革命派的这些弱点 根源于中国名族资产积极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十一 “ 三座大山”—— 外国帝国主义

本国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十二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

------------------------------基本任务: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重要任务:反对官僚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十三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民主和科学

十四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五四运动成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成了新民主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十五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区别: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已经发展到了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十六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条件)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是在半殖民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意义: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 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坚定的领导核心3从此有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 有了发动群众的崭新的革命方法

十七

两次会议 八七、遵义

三大起义 :南昌 秋收 广州

十八 “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

各占13

十九 1938年9月至十一月,中国国产党在延安举行了扩大的六局六中全会。这次会议上,毛哲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

二十 毛泽东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 1政治上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经济上 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文化上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十一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二十二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最主要的任务)、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二十三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华民族抗日战阵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原因:1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 中华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在全民族团结奋斗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二十四 全面内战爆发 :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军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二十五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1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坚持革

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统一战线中存在两个联盟: 工人阶级同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二十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历史意义 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 2 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 3 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 4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度,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二十七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的七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

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这十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从1987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至今,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二十八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二十九 P256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篇7: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整理

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军阀是一种封建势力,但又有着异常的特点:

一是在军阀手里,本是国家统治工具的武装、军队变成了私有之物;

二是私有的武装、军队又分割地方,形成了私有的地盘,没有无军队和地盘的军阀。军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下的武治。它比寻常的封建统治带有更多的黑暗性和**性。

新文化运动

兴起:随着中华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束缚,一部分努力探求改变中国现状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在形势的推动下,掀起了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1915—1919年)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

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意义:

• 是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的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仍然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运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予封建主义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它不仅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也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

1、倡导者们还没有接受马列主义,不懂得封建思想文化同封建剥削制度间的关系,看不到封建思想文化的经济根源和政治根源,而把它当作一切罪恶的祸根。因而批判不可能是彻底的。

2、忽视人民群众,看不到民主政治的物质力量,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没有普及到群众中去。

3、运动不能正确地对待中国文化遗产,存在对西方文化过度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否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容易造成民族文化问题上的虚无主义思潮

4、夸大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为只要文化问题的解决,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

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的进一步暴露。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一再碰壁,给中国人民极大的刺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 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影响: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化为实践、由理想转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式”,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

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先进分子转向的?

第一,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新生的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和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向往社会主义。第三,十月革命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李大钊,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

• 条件:留学日本,使李大钊初步打下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推动:非常关注、潜心研究和热情宣传十月革命。

实践:李大钊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

发表于《新青年》的代表作:《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主要过程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2)、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

中心:北京 主力:青年学生(3)、第二阶段:6月初开始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阶级(4)、取得初步胜利 意义

•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群众性爱国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历史条件: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为中国革命的新发展准备了条件 ;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学习、宣传和研究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而在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 主要有三种类型:

首先,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如李大钊、陈独秀; 其次,则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

再次,是一部分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特点: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

十月革命后在中国传播的社会思潮很多,但是,究竟哪一种能够彻底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中国先进分子进行了认真的比较和推求.(1)李大钊与胡适:问题与主义。

胡适:“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其实质是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李大钊:“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其实质是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革命,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应该并行不悖。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 胡适:1919年7月,《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新思潮的意义》。

• 李大钊:1919年8月,《再论问题与主义》,《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 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胡适派之间的论战,实质上是一次中国需要不需要马克思主义,需要不需要革命的争论,其意义在于揭示了中国社会改造的一个规律,即中国社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彻底的革命。

(2)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 1921年,在李达、陈独秀和区声白、黄凌霜之间 开展。

• 内容:不能抽象地反对一切强权;主张个人绝对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

• 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反对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斗争。(3)与假社会主义的论战

• 1920年,在李达、陈独秀、陈望道、李大钊和、梁启超、张东荪等之间开展.• 马克思主义者(包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同情者)同地主买办阶级和资产阶级右翼代表人物的斗争。

论战的意义

• 经过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更加坚定了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使他们更加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用暴力摧毁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彻底改造中国。

第二,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创办<<劳动界>>.<<劳动音>>等工人报刊;深入工厂劳动,成立工会组织.第三,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意义

其基本思路是从内外因出发,总体上是敌强我弱。从客观上讲是“三个由于”:

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动摇,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中国革命的敌人拉进反革命的阵营。

从主观上讲是共产国际的一些错误指示和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 是一次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这次革命声势之浩大、发动群众之广泛、斗争之激烈,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高潮。肩负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擦干身上的血迹,执著于不变的初衷,开拓了一条全新却更为艰难的救国救民之路。

第五讲中国革命在探索中前进

国民党政府统治的性质

1、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和军事独裁统治,和北洋军阀没有本质的区别;

2、国民党独裁统治地位的确立—通过 “训政”取得了包揽一切的权力;

3、国民党政权的内外政策—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比以前更加严重;

4、国民党对共产党和人民革命的血腥镇压。

中统

军统

保甲制度

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1、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2、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工会农民协会等被查禁或解散。

3、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有组织的革命力量。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具有伟大的意义:

(1)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2)提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四)、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是中国农村真正的社会大变动,它要摧毁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从政治经济上解放广大农民,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左”倾错误的主要原因与恶果

“左”倾错误的主要原因: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正确地结合起来。

“左”倾教条主义的恶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红军和根据地损失90%,国统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100%。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长征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宣传意义

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保存实力

在极端艰险的条件下,保存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骨干,长征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以全力投入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全国实现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斗争。

第六讲

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主要特点:

• 一,群众基础十分广泛,工农兵学商各界以及少数民族、海外侨胞共同参加,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外敌面前的同仇敌忾;

• 二,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在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喊中,抛弃了民主主义立场转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立场; • 三,一部分爱国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转而同情共产党的主张;

• 四,一部分国民党内的爱国将领,如冯玉祥、蔡廷锴、马占山等坚决抗日,反对“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 • • •

抗战初期,导致国民党正面战场失败的主要原因有:(教材115)

1、由于敌强我弱的总形势。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2、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3、单纯的阵地防御作战。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

• 第一、抗日根据地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的再发展和再创造。

• 第二、抗日根据地的存在打乱了敌人作战前方和后方非划分,形成了多层复杂的包围和反包围、犬牙交错的战争势态,这是使敌人军事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 第三、相持阶段后,日寇和国民党政府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把敌后看成是非常重要的战场,这正显示了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地位。

• 第四、抗日根据地长期抗击日军,消耗和牵制敌人大量兵力,这是导致战争最后胜利和抗战国事能真正落到人民手中的决定因素。

• 战斗在白山黑水的东北抗日联军也十分活跃,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打击敌人。

•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大批爱国青年和抗日志士涌向延安,经过培养训练后,又从这里奔赴抗日前线。

• 随着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发展,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共产党军队为主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的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对稳定全国战局起了重大作用,是中国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条件。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 抗日战争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地位,具有全局性意义。

• 在战略防御阶段,敌后游击战辅助的,但它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减轻正面战场压力。•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的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

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在八年抗战中,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他们为坚持抗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 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就为八路军规定了战略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规定了基本的战术原则: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由于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实行不同的抗战指导路线,统一战线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在统一战线中,是坚持全面抗战路线,还是实行片面抗战路线?这对抗战成败和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党中央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抗战初期就提出必须反对阶级投降主义,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即既统一又独立,对国民党采取有团结有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这是把抗战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济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特别是建党以来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是毛泽东思想在抗战时期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它的提出,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内容、领导权和发展前途等有了明确而完整的认识,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1)中国抗日战争是100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使中国收回了由于不平等条约而失去的一部分主权,也收回了除香港、澳门以外的大部分失地,被强割出50余年的台湾、澎湖列岛等地,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3)促进了民族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4)维护了世界和平,使中国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

抗战胜利的原因

•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 第二,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 • 第三,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 抗战胜利的基本经验

•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胜利的力量源泉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胜利的精神动力

• 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但决不惧怕战争

• 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七讲

三种建国方案与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三种建国方案

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他们主张继续实行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坚持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他们主张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 产阶级的共和国。

 第三种,工人阶级和其它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的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战后复杂的时局(1)有利形势

国际上,帝国主义力量下降;社会主义力量的增强.中国人民经受了极大的锻炼,觉悟程度 组织程度空前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壮大.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力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国民党集团不敢直接发动内战,采取了“和平”政策.(2)不利形势

• 国民党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 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是国民党集团的既定方针.• 美国政府支持国民党的反共方针.• 苏联政府对国民党政府作出了一定的妥协.国共军事力量的对比

国民党方面的总兵力为430万人,其中正规军248个旅;中共方面总兵力只有127万人,其中正规军61万人.国共军事力量对比为3.4比1.国民党军事方面的优势还体现在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上,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仅垄断了受降的权力,接受了100万日军的武器,而且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援助.在86个整编师中,有近一半为美械,半美械装备.此外,坦克 飞机 大炮 军舰等应有尽有.经济实力相差也很大.国民党统治着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和三亿以上的人口,几乎控制着所有的大中城市,拥有现代化工业及雄厚的人力物力,还能在财政上得到美国的支持.共产党的解放区只有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口约1亿,城市全是小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的手工业,没有现代工业,也得不到外援,只能“自力更生”.共产党只有“小米加步枪”,国民党拥有“飞机加大炮”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无论在军事和经济哪个方面国民党都占有绝对优势.无怪蒋介石宣称:“五个月之内打垮共产党”.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 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防御 :

•(1)战略措施:一,提出“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提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善于斗争,善于胜利;二,政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军事上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在财政经济上提出必须做持久打算。三,继续通过谈判斗争,揭露国民党内战独裁的真面目,使更多人看到共产党是在被迫情况下进行自卫战争,赢得政治上的主动。•(2)军事行动 1946年6月—1947年2月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1947年3月—6月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 意义:第一,土地改革使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得到满足,因而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同解放战争的胜负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工农联盟更加巩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二,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使农村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土地革命是一场激烈的农村阶级大革命,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使农民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这是解放战争迅速走向全国胜利的重要保障。

国统区的政治和经济危机(1)掠夺性接收。(3)大量发行货币,造成通货膨胀。(2)加强特务活动,镇压爱国民主力量。(4)投靠美帝国主义,出卖中国利益。

民主党派的主张

• 政治上:英美式的民主政治。• 方法上:和平的改良的道路。• 经济上:改良的资本主义。• 方案上: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三条道路幻灭的原因 1.国民党的迫害 2.民主党派的软弱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软弱性表现在五个方面

(1)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2)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投机多于投资)

(3)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4)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5)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软弱性的表现:

一是不敢发动农民,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二是不敢建立武装。

共产党的正确引导

• 1948年9月20日,中央拟定了邀请从香港、上海和长江以南前来解放区商讨召开新政协的各民主党派人士李济深、蔡廷锴、张澜、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郭沫若、黄炎培、马叙伦、何香凝、史良等77人名单。为了保证这些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大批已到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能平安到达解放区,由潘汉年、钱之光负责,许涤新、饶彰风、乔冠华、夏衍等组成专门小组,对进出香港的线路和安全措施,做了反复周密的讨论和部署,制定了北上的具体实施方案。

• 9月29日,第一批由香港北上的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蔡廷锴等人安全到达哈尔滨。• 10月30日,潘汉年接到经中共中央讨论修改过的《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草案)》,立即送给尚在香港的李济深、何香凝、周新民、马叙伦、李章达、彭泽民、章乃器、孙起孟、郭沫若等11人,征求他们的意见,并转达中共领导人请他们“早日北来”的愿望。当时,国民党特务云集香港,港英方面警戒森严,极力破坏我方活动,多方阻挠爱国民主人士北上,护送爱国民主人士的条件极端困难,任务十分艰巨。潘汉年指挥若定,组织力量,想方设法租用外国轮船,以运货名义,秘密将他们先后送往青岛、大沽、大连等地。最后,这些爱国民主人士一部分到达中共中央东北局所在地哈尔滨,一部分到达中央统战部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李家庄。从1948年9月至1949年3月,在潘汉年领导下,先后有4批爱国民主人士从香港北上解放区,总数约350人,没有一次失误。这些爱国民主人士的北上,保证了新政协的顺利召开和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 1.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 它违背人民意愿,执行内战政策,失去民心。• 它贪污腐败,大发胜利财。

• 它实行独裁统治,对人民横征暴敛。

• 它依附帝国主义,损害中国主权与尊严。2.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 中共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史与人民选择中共的结果。• 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的结果。

• 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力量。• 人民军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力量。

• 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分不开 3.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 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第八讲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频、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 如何理解宋庆龄所说的“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 答案要点:

(1)孙中山立志救亡国存,振兴中华,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民主共和的理想并没有实现。(2分)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新的发展方向,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分)

(2)国家统一基本完成。对外获得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些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3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2分)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面临的严峻考验 第一,在军事政治方面 第三,在国际政治方面 第二,在财政经济方面 第四,在党的建设方面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巩固新生政权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 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 第三,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 第二,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第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 中国在50年代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决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因素主要是:

•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壮大,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也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要物质基础。

•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愈来愈不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篇8:中国近代史纲要最终版复习资料

1.《纲要》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纲要》课作为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承担着从历史教育角度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然而, 在实际的《纲要》课堂上, 部分学生“昏睡者有之, 读小说者有之, 背单词者有之”的状况可以说是常态。由此导致本来认真备课、满怀热情的教师们, 不免有些怅然。

经过调查, 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主要有“教”和“学”两方面。一方面, 是学生中存在的两种不利于教学的负面情绪:一是学生对近代史过度的屈辱感而产生的抵触情绪;二是学生对历史课存在种种错误认识导致的厌烦情绪。[1]另一方面, 教材本身编写枯燥, 明显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嫌疑, 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和学生实际, 使得学生难以完成德育体验。加之教师教学技巧不足, 教学手段单一, 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不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2]

因此, 新形势下应加大《纲要》课教学改革力度, 在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关系同时, 加强教学针对性, 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2.《纲要》课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2.1 调整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

2.1.1 采用事件和人物结合的专题讲座

《纲要》从鸦片战争开始, 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 跨度160多年。这一时期可谓史料浩繁, 内容复杂。但由于该课程学时有限, 所以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有限的课时内, 如何选择并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 这也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例如可以在《纲要》课程中, 将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结合成一个个历史专题, 将浩繁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如设计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国共合作与蒋介石等专题讲座。

虽然对于有些人物、事件, 学生并不陌生, 但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认识并不十分清晰、准确。分成专题系统讲授, 既可以有效地解决内容与课时不对称的矛盾, 还可以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增强针对性, 提高教学效果。[3]

2.1.2 容历史于现实, 增强课程实效性

历史发展是有延续性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很多问题, 至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历久弥新。因此,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现实来了解历史。即把学生从“生活的世界”带入历史的风景中, 从学生“生活的世界”中设置情境。让学生将现实与历史相联系, 在现实中谈历史, 在体验中寻规律。[4]

如国共两党关系问题, 教师可先引入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大陆访问, 拜谒黄帝陵、南京中山陵, 北大演讲以及与国家主席胡锦涛进行会谈, 从而实现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60余年来的首次握手等事件, 分析国共关系发展的现状及对未来的期许。谈完了两党现状和未来之后, 再把话题拉回来, 以提问的方式, 请学生先回顾国共两党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两度合作和两次分裂。这样讲不仅由今及古、以古带今, 讲活了历史, 又贯通了现实, 而且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2 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2.2.1 互动式教学法——唤起学生主体和参与意识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都是“80”后, “他们的最大特点是自我选择性极强, 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 趋同意识很淡, 喜欢自主展示思想, 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 摸索新的思路”。[5]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教师一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状况, 为学生搭建展示自身素质与能力的舞台。

具体来说, 就是在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选取历史中比较有争议性的辩题, (如“李鸿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 让学生进行辩论。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地通过搜集材料, 掌握更丰富的历史知识, 形成对历史的独特见解,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同时, 此举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他人合作等能力。最终实现优化课堂教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双丰收”。

2.2.2 情景模拟法——再现历史情景, 加深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的理解

国外有种教学方法, 为让学生加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 通过再现当时的情景, 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由于这种形式对学生的感官形成某种生动鲜活的刺激, 在头脑中易形成长久印象。[6]

因此, 可根据重大历史事件 (如八七会议、西安事变等) , 为学生设定典型的故事情境, 让其扮演相应角色, 以情景剧等形式, 通过角色的行为阐释自己见解。这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体验中, 说出自己的想法, 加深对历史理论或事件的理解和领悟。这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法, 兼有启发式和创新教学的意义, 学生通过身临其境”地领悟、体验历史和现实, 逐步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意识。除情景剧外, 还可以通过诗朗诵、歌曲演唱等方式还原历史场景。如讲红军长征时, 组织朗诵诗词《长征》;在讲抗日战争时, 朗诵《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重现抗战激情。

2.2.3 多媒体教学法——给学生视觉、听觉冲击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 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等特点。教学中, 可以将文字和图片、表格、音频、视频以及F la sh动漫等结合起来, 使其成为背景知识与有关的说明,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化, 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印象和冲击,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提高教学实效。

比如, 在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观看一些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根本宗旨, 震撼人们心灵的纪录片和专题片, 突出思想理论教育的功能, 来加深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深刻理解。如《走近毛泽东》、《孙中山》、《蒋介石》、《东京审判》、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大型史诗纪录片《圆明园》等。这些音像作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加深学生的印象。

因此, 高质实效地开设《纲要》课程, 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增强观察政治与社会的能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纲要》课教师, 应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去从事该课程的教学, 在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历史素养, 提高讲课艺术的同时, 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努力使《纲要》课“成为对大学生最有吸引力并能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7]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新开设的高校政治理论课, 承担着从历史教育角度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要上好这门课, 一是调整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二是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实效性,趣味性

参考文献

[1]李国强, 金源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负面情绪引导[J].世纪桥, 2008, 133 (1) :121-123.

[2]宋建设.“两课”教学改革探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为个案[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1 (2) :99-100.

[3]王同起.对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讲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年第6期.

[4]范晓霞.容历史于现实中[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 2006, 年第3卷第2期.

[5]田豆豆.面对80后思想政治课怎么上[N].人民日报, 2007年1月10日第十版.

[6]转引自史桂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8年第3期.

上一篇:学生会主席初中竞选稿下一篇:三爱教案教育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