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农业建设调研报告

2022-12-30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节水农业建设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节水农业建设调研报告

我市节水农业建设调研报告

建园区、创精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约占总用水量的70%,而农业用水的90%是灌溉用水。资料显示,按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我国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每年农田受旱面积700万~2000万公顷,因缺水少生产粮食350亿~400亿公斤。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解决水短缺问题,节水是重要途径,而节水首先要在农业上做好文章。

榆次区位于山西中部,是晋中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晋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辖6个山区丘陵乡镇,4个平川乡镇,289个村民委员会,410个自然村,总人口53.73万人,农业人口26.62万人,农户8.16万户。耕地面积65.6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46亩。地域面积1327平方公里,由东向西依次为基岩山区(32%)、黄土丘陵区(36%)、冲积平原(32%)三个地貌单元,山区、丘陵地貌占全区面积的2/3,靠天吃饭的农田占全区农田的一半还强。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水资源按人均和耕地面积进行折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90立方米,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85立方米,与全国人均占有量2770立方米相比,占10.5%,与全国亩均占有量1860立方米相比,占10.0%,属水资源严重缺乏型县区(特别是山区、丘陵区)。

一、 全区节水农业建设现状

1.工程节水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近几年来,全区上下高度重视发展节水农业,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工程节水与旱作节水有效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发展节水农业的途径,在政策方面不断完善,形式更加多样,技术日趋成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区的农田水利发展由过去单一的建设型向效益型转变,按照“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工作要求,就如何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资源重组。根据我区地下水资源先天不足、地表水资源利用程度低下而需水量逐年加大的实际情况,在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同时,在拦住天上水(雨水集蓄利用)和蓄住地表水(引洪补源)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三年解困,有效解决了丘陵山区群众饮水困难,水保治理和淤地坝建设改善了流域内生态环境,平川农田已基本实现田、林、路、机、电、井、渠“七配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截止目前,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8.7万亩;完成节水灌溉面积15.23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3%;完成滴灌工程15处,滴灌面积0.99万亩;实施喷灌工程133处,喷灌面积4.73万亩。全区拥有小型水库5座,总库容为1395万立方米;机电井2350眼,配套机电井2334眼,装机容量29929千瓦;机电灌站152处,安装提水设备2753套(台),总装机容量40408千瓦。灌渠主渠道2896公里,建成防渗渠道2781公里,铺设地下输水管道1047公里,修筑渠系建筑物38座,塘坝9处。圆满完成了国家级“九五”计划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丘陵山区根据立地条件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可改造东阳镇25000多亩土地。乌金山黑河滩涂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1210亩,是我区有史以来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标准最高、配套最全的土地开发项目。

2.旱作节水农业迈出新步伐

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是我区为提高旱区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旱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我区以旱作节水农业建设规划为基础,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集水、蓄水、保水、节水为主要建设内容,实施“建园区、创精品”为主的水资源综合资源利用技术,努力提高工程田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地降低了旱灾所造成的损失,显示出了旱作节水工程建设的巨大威力,推动了全区旱作节水农业工程的实施。概括起来讲,主要创新了三种节水农业模式:

一是丘陵旱垣雨水集蓄灌溉旱作农业模式。什贴镇李坊村地处典型的丘陵旱垣地区,全村1629人,耕地5873亩,全部为旱地。该模式集雨水集蓄灌溉和高标准大棚设施为一体,围绕“节水”、“高效”两个重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旱井建设,统一标准,每个旱井蓄水50立方米,配备旱井混凝土集雨场200平方米,矩形沉淀池1个,排退水管道1条,潜水泵1台。二是大棚建设,介于温室和普通拱棚之间,适合于丘陵旱垣地区,抗风能力强,保温性能好,能有效延长生产时间。棚体总长60米,每个棚配置工作房一座,潜水泵一台。三是配套设施建设,配套280米扬程水泵一台,100立方米水塔一座,管道6900米,低压线路1600米,循环道路4000米,每棚配备潜水泵一台。截止目前,共完成投资270万元,完成工程总面积280亩,打旱井230眼,建设墙体型大棚50座,种植延秋大田蔬菜200亩,大棚菜收益亩均可达万元以上,大田菜收益亩均可达3000元以上。该工程为我区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走出一条崭新的路子。

二是水肥一体化综合节水模式。我区坚持运用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发展喷灌、微灌、管灌等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工程,重点抓好节水增效园区建设,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节水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乌金山镇2005年总投资50万元,规划建成北胡、南胡、峪头三村250亩水肥一体化示范区。该项目是农业部推广的新技术,为全市第一家。采用新技术后,每棚均可节本增效

1000元。该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①首部,包括进水口、文丘里施肥器、筛网式过滤器及pVC球阀等部件;②田间管网,由pE管连接首部至田间;③滴灌带,采用美国TORO出品的补偿式滴灌带,具有较好的抗堵性能。从实际应用效果看:①节水,节约灌溉用水90-120方/亩,节水率35-40%,减少投资56元/亩,每方水生产效益28元,比项目实施前每方增收3元;②节肥,节约肥料40-60公斤/亩,节肥率30%左右,减少肥料投资100-130元/亩;③节药,棚内温度降低18-20%,病虫害发生率降低70-80%,节约农药费用100-120元/亩;④省工,省去人工开沟、灌水等田间作业,每亩可节省人工5个,减少投资100元/亩;⑤增产,棚内微循环改善,达到平衡供肥,作物增产5%-9%;⑥提质,及时合理供肥,优化生长环境,使产品优质优价;⑦改土,局部浸润灌溉,使土壤保持团粒结构,不板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三是“双水源四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模式。东赵乡石羊坂村地处榆次东北丘陵旱垣山区,全村142户,耕地1461亩,全部为贫瘠的旱地。2005年,他们投资100万元,建成31套“双水源四位一体”温室大棚。“双水源”即依靠棚面集雨、旱井储存为主要水源,人畜吃水为补充水源。“四位一体”即棚前养殖、棚内种植、滴灌供水、沼气循环。通过发展“双水源四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模式,石羊坂人种出了百余年来第一荐蔬菜,实现棚均收入1万元,纯收入翻番20倍以上。尝到甜头的石羊坂人更坚定了发展致富产业的信心,今年在原有31套温室的基础上,又上马了29套温室。

二、节水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在农业节水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节水工程投入少,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目前,我区对农业节水工程的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以2005年为例,全区集中资金重点扶持节水增效园区项目建设,其中国家投资包括吃水工程12处,97万元、东阳农业综合开发二期工程240万元、黑河造地工程650万元、集雨灌溉工程35万元等。补助标准为每亩80—100元,补助金额仅占工程投资总额的1/4。在全区节水灌溉工程总投资中,群众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及集体、企业投资占到了67%,比例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水灌溉的发展,与社会对节水的迫切要求不相符。

2.节水园区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节水增效园区的建设,是农业节水的一个新尝试,园区的管理是一个新课题。从目前的情况看,各乡镇普遍重视园区的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手段不断完善,但还存在不平衡现象,特别是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与当前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还需有一个解决的办法。

3.对旱作节水农业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对我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战略地位和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灾年抓的紧,丰年抓的松,旱作区抗旱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区虽然从2000年以来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综合开发等农田基本建设,农田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目前仍有50%以上的农田属中低产田,特别是山区丘陵旱垣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更弱,基本上处于“雨养农业”的状况。

4.对旱作节水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功经验的推广力度不够

首先是对农科教联合研究开发和推广旱作节水新技术的组织力度不够,存在着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研究成果多、可转化技术少等问题。其次是对现有的旱作节水农业典型经验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速度较慢,影响了全区旱作节水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5.各有关部门的协调还需进一步加强

农业、水利、农机等涉农部门之间的协调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工程节水与农艺节水结合的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水农业整体效益的发挥。

三、进一步加快节水农业建设的建议

1.继续加强对节水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区直各部门、各乡镇要进一步提高对节水农业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建设工作。区级都应成立由政府牵头,农业、水利、农机、林业、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积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成立由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专家参加的技术指导组,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工作。此外,还要多途径、多层次加强对节水农业建设的宣传和发动,提高全社会对节水农业的认识,把支持和参与节水农业建设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和完善不同类型的节水模式

全区经济和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走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并重、工程技术与农艺技术相配套、蓄水保水技术与节水管理技术相结合的路子,丘陵区突出保水、蓄水,平川区主要抓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突出保墒和培肥。

3.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全面推进节水农业的建设

节水农业的建设,涉及工程与生物、农艺与农机、设备配置与管理等多学科和部门,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及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各级农业部门要

第二篇:关于我市节水型农业建设工作情况的汇

首先,非常欢迎和感谢市政协的各位领导和各位委员检查指导我市农业节水工作。我们诚恳希望各位委员能对农业节水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下面,按照要求将我市近年来农业节水工作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市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全市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xx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xx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xx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xx亿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重复水量为xx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约为xx亿立方米。而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地区较为丰富,中西部地区严重贫乏。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xx立方米,约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5%,全国人均水平的60%,全省人均水平的66%。全市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xx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3%,与全省水平相当。

以上数据说明,我市水资源短缺形势不容乐观。当前,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截止到XX年底,全市水田年耗水量已达xx亿立方米,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5%左右,而有效控制水量仅为xx亿m3。一方面我市水资源总量较为缺乏,另一方面农业用水仍占较大比重,有效利用系数还较低,节水潜力很大。为此,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大力加强节水型农业建设已成为我市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XX年以来,我市加快了节水型农业建设的步伐。市委、市政府已将建设节水型农业建设列入了我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总体目标之中,并在资金投入、机制保障、舆论宣传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我市农业节水(水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十五期间,我市水田农业节水共投入资金xx万元,建成农业节水工程(建筑物)xx处,渠道防渗xx公里,新增水田面积xx万亩;改善水田面积xx万亩,增加经济效益3000万元,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由原来的平均0.42提高到0.52。在节水机制方面,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成立了由灌区农户代表组成的农民用水户协会共同参与灌区用水管理,在灌区管理站与广大农户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为进一步促进农业节水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农业节水工作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围绕建设节水型农业的总体思路,结合本行业在农业节水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特点,制定了比较详尽的农业节水工程建设与管理规划,并按照规划逐年分步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果。主要体现在:

(一)抢抓机遇,建设节水工程,以工程保障节水。灌溉工程节水改造是提高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促进农业节水的主要措施。1998年,国家决定将对全国144个大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并委托国家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对各省的有关项目建立项目库,以备审查。我局得知这一重要信息后,及时与省水利厅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汇报和沟通,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1999年初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牵头,市计委、农委、水务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xx市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市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规划设计任务,市政府为此投入xx万元用于前期工作。组织机构落实后,领导小组成员多次召开会议,安排调研和落实前期工作,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组织协调省、市水利设计院对我市现有规划面积30万亩以上的灌区,一一落实规划设计。经过设计部门的连续奋战,XX年x月,我市申报的x个大型灌区规划设计顺利通过了省水利厅的初审并上报国家水利部,计划总投资xx亿元。国家第一批审查时,我市x个大型灌区通过了审查,其中列入当年投资计划的有xx和xx两大灌区。XX年以来,xx、xx两大灌区又相继列入国家投资项目计划。7年来,国家已投入建设资金xx亿元,省、市配套xx亿元,共修建控制和节水建筑物xx处,防渗渠道xx公里。总之,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实施,使我市多年来没有维修建设的渠道控制性工程得到配套,整治了年久失修的病险工程,提高了渠道的防洪、防渗能力,大大减少了水田灌溉跑、冒、渗漏现象,有效缩短了输水时间,使渠道的过水和调控能力得到大大增强,进而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节水改造前,我市灌区的灌溉定额为每亩1000~1100立方米,节水改造后下降为每亩600~800立方米,个别灌区的灌溉定额已达每亩500~600立方米,节水近50%,使水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和保护,减少了灌区用水矛盾,提高了生产效益。例如,xx灌区通过节水改造,年增产粮食1500万公斤,年增收2500万元,灌区内农业人口人均增收11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除了抓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的各项建设以外,我们还紧紧抓住国家对部分灌区实施节水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及时争取项目,将我市的xx县xx灌区、xx县xx灌区、x县xx灌区、xx市xx灌区、xx市xx灌区和市郊xx灌区的节水示范项目列为首批节水示范区,争取国家投资xx万元,部分改善了灌区生产条件,达到了节水、增效目的。

(二)深化改革,建立水价新机制,从制度上保证节水。多年来,农业灌溉用水一直采取计划经济时期的不计成本、按亩计收的办法,即每亩收水利工程水费20元,这种收费标准带有很大的公益色彩。用水多少没有制约,用水户没有忧患意识,水的浪费现象随处可见。为改变这种状况、逐步建立起适合市场机制的水利工程收费价格体系成为了水务工作的重要课题。为此,XX年以来,我局按照财政部、国家计委发出《关于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在省水利厅的指导下,先后在xx灌区、xx灌区、xx灌区、xx灌区组织开展了水价改革试点。

为保证试点工作的扎实推进,我局先后投入资金xx万元,在市物价局、财政局积极配合下,组成了水价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进行落实。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通过召开全市水价改革推进大会、举办测算人员培训班、组建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召开农户代表恳谈会、按听证程序召开全县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各阶层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最后依据每个灌区投入资金的多少、固定资产原值和灌溉保证率的高低来确定新的灌区水费价格标准。到目前为止,两个大型灌区、两个中型灌区的水费价格已经确定,四个灌区的平均价格在4.67分/方,平均用水量上限控制在xx立方米,并从XX年、XX年分别开始实施。新的灌溉用水价格实行按方计费,农民协会代表与灌区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测量工作,多用水多交费,少用水少交费,公平合理,公开透明,这种价格机制从根本上杜绝了人为挥霍、浪费水的现象,得到了试点灌区广大农民的支持。今年,我们还将完成xx市xx灌区、xx县xx灌区的水价改革任务。XX年,在扩大试点的基础上,力争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工作。

(三)加强宣传,创造节水大氛围,从舆论上倡导节水。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节水意识,倡导树立关心水、珍惜水、节约水的观念是加强农业节水的根本举措。多年来,为强化农业节水工作的社会舆论氛围,我们充分利用“世界水日”、《水法》宣传周等契机,调动社会各种宣传媒介,深入农村乡(镇)、村屯乃至用水户,坚持不懈地开展农业节水宣传教育,提出了“节约用水光荣、浪费用水可耻、节水利国利民”等宣传口号,并结合实际边宣传边进行节水技术指导,使农业节水工作深入人心。从XX年到XX年,全市推广节水灌溉种植技术面积每年以20万亩的面积递增,到XX年底已达到xx万亩,占全市水田种植面积的89%,逐步形成了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

三、建设节水型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具体规划。我市“十一五”规划中,对节水工作已提出了总体框架,但具体分步计划没有细化,也没有落实相应的配套措施,需要进一步制定具体实施规划。

(二)经济保障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市农业节水投资渠道单一,仍没有改变以财政为主的投资模式,对社会投入农业节水项目也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起多元化的农业节水投资体系。

(三)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在以往的节水实践中,我们还存在偏重工程建设、轻制度建设的弊端,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能够科学制约节水、激励高效用水的机制,节水成果大多体现在有限的工程建设上。

(四)管理效能偏低。目前,我市各部门对于农业节水管理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先进的节水灌溉模式推广非常缓慢,先进灌溉技术的研究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缺乏实验经费,很多灌溉实验站只能靠有限的实验田维持生计,一些县级领导只注重资金的争取而忽略了技术的含量,体现在节水方面的管理效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四、下步工作重点及建议

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节水型农业是提高生产力、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一场重大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也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更需要通过建立起相应的政策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体系来保障。就我市水利设施现状而言,我们至少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完善节水规划,保证规划实施。在我市五年规划的大框架统领下,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地区的规划,细化到具体工程,做到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时,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考虑、同步规划,并把规划真正作为今后重点建设的目标,力争分期分批实施。

(二)建立和完善经济保障机制,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以水库控制工程为主、灌区工程配套与技术节水相结合的工程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建设节水型农业的重点内容。这是政府行为,需要政府引入市场机制,建设多元化投资体系,广开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力争“十一五”期间使我市农业节水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三)建立有利于农业节水的制约、激励机制。以水价改革为契机,不断完善用水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努力形成低效用水的约束机制和高效用水的激励机制,逐步把节水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四)强化管理。要加大已建节水工程的管理力度,把节水工程的日常维护管理列入到各灌区的考核和工作目标之中,避免因疏于管理维护而影响节水效益的发挥。

(五)加强技术指导。要通过办培训班、派技术人员下乡等手段,因地制宜地推广和应用新型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不断提高节水效能。

第三篇:赴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节水农业培训考察报告

一、概况

经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中国人才交流协会组织,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湖南、重庆、广东、陕西等省(市)、州、县从事农业管理、科研、推广等方面19位专家、领导组成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节水农业培训团,于2002年8月28日至9月17日赴美国加州(CaliforniaState)、德州(TexasState)、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D.C.)等地进行了培训考察。

培训团分别听取了MichaelA.miller博士、TerryOvalle博士、AmbroseK.CharlesDvidoff博士、JoeJ.Stasulat博士、刘建潮教授、陆国先教授等所作的关于加州水资源利用及节水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德州农业投入品(农药)的登记管理、美国农业及其政府的农业政策、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地位与作用等专题讲座,系统地了解了美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节水农业的基本情况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特别是美国政府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培训团还考察了加州大学Davis分校、德州农工大学及其试验站、德州FortBend县农业合作推广站及家庭农场、美国pAC生物技术公司等,参观了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加州水利厅、德州农业厅等部门和单位。

在美期间,培训团按照培训计划,采取室内培训与实地考察、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顺利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所有团员能遵守外事纪律,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学员之间团结协作,互帮互助。通过培训,大家认为,虽培训时间很短,但学到了不少知识,这些知识又能在自己工作岗中位应用,对今后工作有很大帮助,总体收获很大。

二、主要收获

(一)美国十分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强调依法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美国自从早期移民开垦土地,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以后,就着手对防治土壤侵蚀、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方法、技术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并通过立法,重视和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1953年首次颁布了《水土保持法》,对土地开垦、耕作、工矿建设等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做了相应的规定,由于形势发展,新的问题出现,后又作了多次的修订,同时,其他法律法规,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也作了规定。如1936年颁布的《防洪法》、1937年《标准土壤保持地区法》、1939年《农业拨款法》、1954年《农业保护和防洪法》、1956年《水土保持与国内分配法》、1962年《食物与农业法》、1969年《自然资源保护法》、1973年《公共法》、1976年《国有森林保护法》、《露天采矿植被恢复法》、1977年《水土资源保护法》、《清洁水法》等等。

另外,各州、县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地方立法,完善联邦法律法规。这样美国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法律法规体系,不仅明确了政府机构和公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权利、义务和职责,而且有效地保证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二)美国十分注重通过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设施建设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农业第一大州,该州从1957年开始动工,兴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由州经营的多用途水利建设项目(StateWaterproject)。该项目共有29个蓄水库,18座泵站,4座抽水发电厂,5座水力发电厂和1000多公里的水渠和管道。该工程将占该州总径流量70%的北部水资源输送到占该州用水量80%的南部干旱缺水地区。第一期工程1973年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大坝总长度达到5.2万米,总蓄水量为83亿立方米,有效供水量达28亿立方米,水库总水面达3.8亿平方米。其工程项目示意图如下:

这一水利工程的成功建设,不仅有效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而且大大改善了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

(三)美国在加强大型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注重为农场主提供整套技术支持与服务。通过有效的技术支持,指导田间灌溉和田间节水,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以加州为例,1990年制定了《有效用水管理法案》,将农业用水、环境用水和其它用水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制定动态的有效水管理方案(efficientwatermanagementpractice,EWMp),同时,确定EWMp的评价标准,对EWMP的执行进行评估,并在评估基础上编制用水管理计划(watermanagementplan),旨在充分体现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如在EWMp的环境评价中,不仅考虑了EWMp实施可能带来的用水需求变化,以及对地下水、地表径流、浅层水位、农用排水和水质的影响等,同时,还对EWMp实施区域内农药(除草剂)、肥料的使用,土壤侵蚀、农田扬尘、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及相关方面进行专门的调查和评估。

从1982年开始,该州建立了162个农业气象站,80%集中在加州中部(CentralDistrict)和SanJoaquinDistrict地区。通过这些气象站,测定不同区域的基础蒸腾蒸发量(ET,Evapotranspiration),利用“三S”系统,建立加州灌溉管理信息系统(Californiairrigation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CMIS),并通过INTERNET对外发布,农民随时可以从网上了解到自己所在地区的基础ET值(ET0)、不同地区主要作物(加工土豆、糖、玉米、棉花、小麦、大麦、水稻、牧草、落叶果树、柑橘、葡萄、西红柿、洋葱、西瓜等)全生育期内以10天为一个单位的ET与ET0的转换系数,农民自己或在网上得到如何实施农田灌溉建议。据了解,CIMIS的运转经费85万美元,全加州有36.38万英亩农用地使用CIMIS,其年产出效益0.65亿美元,每年农业节水1.3亿立方米。

另外,美国农业部自然资源保护局、加州大学、加州水利厅等还专门制定了指导性非常强的灌溉手册(IrrigationManual),其内容详尽,使用方便。涉及范围包括土壤特性与灌溉的关系、土壤-植物-水关系等基础知识,灌溉设备的特性,安装说明、问题处理,灌溉制度的设计,灌溉系统的监测与管理,植物需水特性等。

这些有效的技术支持,为农民节约了大量的用水开支,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和市场价值,特别是有效地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四)美国通过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自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之后,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发展之中。据德州农工大学介绍,美国在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特征研究上,一是着重于长期性行为与生存之道;二是试图改变传统市场机制。它整合了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生物、工程、商业等多种学科,并将过去的人定胜天转变成天人合一,其存永昌。实现方式采取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供应链条式系统方法,政府负责标准的制定、质量的检测与认证工作。同时,建立和完善地力与资源保持技术和管理方法,产、加、储、运、销、消(消费)技术与管理方法,动态监测技术与方法,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同农地、社区城乡、区域环境和相关联的其他产业形成网络。

从加州、德州考察的情况来看,无论城市农村,到处都是青山绿水、多品种、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令人美不胜收。据当地技术人员和农场主介绍,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防止水土流失和实现地力的可持续利用,积极开展保护性技术的研究,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秸秆覆盖,农作物间作套种、测土施肥及种植豆科作物、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总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促进了美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在美国,从联邦到州、县都建立了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特别是县一级在普及宣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广农业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极大提高了民众环境保护意识,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始建于1915年,德州1921年开始推广,现已形成相对比较完备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据调查了解,美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仅功能齐全,而且互补性很强。美国农业体系包括农业部及其下属的150个研究机构(中心)、州立大学所属的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研究中心、州农业厅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加上与农业相关的各类农用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运输和储藏、包装等研究、生产体系,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分工清晰的体系。如德州农业厅的职能是收集、提供各方面的农产品产销信息,帮助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农业投入品的管理等等。州立农工大学主要是教学、科研、指导管理县农业推广站工作。

美国的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站除负责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外,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社区和家庭消费指导服务、青少年教育等工作。在社区服务和家庭消费服务、青少年教育项目中,主要就是普及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同时,推广环境保护新技术、新产品,这些工作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美国十分重视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树立农产品卫生安全意识。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是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安全的重要环节。根据《环保法》、《劳工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美国联邦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农业投入品管理和使用的具体办法。农业投入品管理及农产品安全由联邦农业部、环保署、食品安全部分工负责。本次重点对德州农药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德州农业厅对农药管理包括以下几项工作:

1、登记注册:美国法律规定,所有的农药都必须在联邦农业部登记,在使用的州注册。目前在德州农业厅农药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药品种有14000余种,约600种化学成分。注册一个品种,收费100美元,3-7天发证。

2、发放农药使用证:使用农药许可证每年核发一次,使用者分商业和个人两大类。前者德州有8000人,必须经过5小时再培训,使用证每年核发一次。个人使用证每5年核发一次,使用者要接收15小时培训,目前德州有50000人。

3、监督实施:州农业厅每年对各地农药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向联邦农业部、州政府报告,并以此进一步获得政府的支持。监督检查的重点是各方面违法问题,监督对象包括农药销售商家和使用者,同时对投诉案件进行处理。去年德州农业厅共检查商家2000多家,农药使用者3000多个,用药劳动保护5000多起,处理上诉案件135起。

4、加强基础研究与监测,确保农产品安全。包括风险评估和毒理分析,受危害的动物,农药试验、残留分析等。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农药使用进行监控,对各种稀有植物进行保护。联邦农业厅对农产品农药残留分析给予资金上支持,1999年取样分析1660个,2001年进一步增加测试项目,分析样本4550个,这些都为农产品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为农业部数据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管理,确保使用者和农产品安全,把农药的投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

三、体会与建议

(一)为适应新时期农业生产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十多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修订了《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为此,可以借鉴美国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有针对性的尽快出台法律法规,规范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二)因地制宜发展我国节水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短缺国家,合理利用地下水、地表水和天然降水,降低用水成本,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建议:一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灌溉制度。水源与水利设施建设是灌溉农业发展的基础。应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参与兴建水库、水坝等小型水利工程,组织农民修建储水塘、窖等,积极推进改革,推广新的灌水技术和设施。二是调整种植结构,推行抗旱耕作。农作物布局要以水资源的分配为依据,特别是北方要培育和选用抗旱作物品种,增加对有机肥料工厂化生产的投入,培肥地力,增强土壤保水能力,推广地膜和秸秆覆盖、沟垄种植等,在降水少、产量低的地方,适当压缩粮食作物面积,发展畜牧业。三是依法管水,综合整治。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要做到依法管理、综合整治。长江、黄河流域要强化流域性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要制定系统性的规划,发挥行政调配作用。四是实施投入与用水机制创新,在国家统一政策指导下,在投入与用水机制上力求创新,吸纳各方面资金,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调动全社会力量,提高用水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五是借鉴美国做法,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分区域的墒情监测体系,并利用高新技术直接为全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三)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降低农药、肥料等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美国的农产品生产中,从生产环境条件、生产过程、加工包装、运输等销售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生产者按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加工,销售者按照标准进行储运、销售,完全实现了农业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美国的农产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些值得我们很好学习和借鉴。为此,建议:

在加强我国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方面,尽快制定并完善农业投入品对生态环境影响等相关标准;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职能,树立为企业、农民服务意识;加强宣传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从根本上改变行政管理滞后给企业和行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控制过量的化学品的投入引起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问题。

在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要制定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质量安全发展规划。在发展规划中要确定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的目标任务,并有计划有步骤发展供国内城乡居民安全消费的无公害食品生产和参与国际大市场竞争的出口创汇农产品生产;重点建立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的农牧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企业,制定统一的生产基地环境标准,走无公害发展的路子;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包括生产环境条件、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加工储运的技术标准的制定,建立质量监督体系法规管理体系等;实施名牌战略,其重点是发展省市两级出口创汇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牌。

(四)发展可持续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农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体现在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的持续化,同时配套交通、物资和信息服务。加强地力建设和发展优势产业是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

在加强地力建设方面,要建立地力监测网络,开展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大力推广草田轮作,发展绿肥等技术,不断增加有机肥投入,培肥土壤,提高地力。各级农业部门要配套肥料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如化验室、配肥站和信息网络、示范基地,积极开展和应用专家施肥系统,推行区域化模式施肥技术,做好田间实验,监督肥料质量。

在发展优势产业方面,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搞好区域布局,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加速科技成果应用,研究开发新型产品,建立新型产业,通过市场运作,创建品牌。建立科技型的农业与城乡服务产业,搞好农村劳动力的优化利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与生活质量,建立可持续农业各相关产业及农产品标准、检测与认证体系,加速与国际接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加大农业可持续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力度。

(五)转变职能,建立一套新型的农技推广体系。借鉴美国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经验,针对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建议创建我国新型的农技推广体系。首先是转变观念,确定农技推广内涵。将现在推广内容从以增产技术为主逐步向食物安全、农产品经营、销售、储藏、加工等农民迫切需要技术延申,拓宽农技推广服务的范围,实现农技推广向农业推广的转变。其次实现农科教整合,力量相对集中,建立一套与科研、教学紧密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和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建立健全一套新型的农技推广运行管理机制,包括科学设岗、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基本工资和浮动工资相结合,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管理新机制。在推广方式上,采取农民参与式、项目带动式、园区引导式、信息服务式、电话咨询式等,以带动和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提高。

赴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节水农业培训团

许发辉(团长,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李杰(副团长,重庆市土肥站)、田有国(翻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何才文(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李春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蒋启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袁德胜(重庆市农业局)、郭守斌(重庆市忠县农业局)、李文祥(陕西省土肥站)、陈秀峰(陕西省农业环保站)、邢胜利(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郑惠典(广东省土肥站)、饶国良(广东省环保能源站)、谢春生(广东省土肥所)、刘子勇(湖南省土肥站)、杨桂华(湖南省农业厅)、萧秀华(《湖南农业》杂志社)、潘太国(湖南省湘西州农业环保站)、刘海军(湖南省土肥所)

二○○二年九月二十日

第四篇:关于农业节水灌溉措施的调查报告

专业:水利与水电工程

班级:水利与水电工程二班

姓名:朱龙鹏

学号:14624048

调查地点: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

调查人:朱龙鹏

调查时间:2011年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几乎伴随着人类的整个历史。虽然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农耕面积在不断减少,但是农业生产仍然是我国一个十分主要的生产方式。到2010年,全国耕地总面积约1.2亿,占国土总面积的12.5%。地面灌溉是最传统的灌溉方式,包括沟灌和畦灌等。这种方式灌水不均匀,蒸发量大,容易表层土壤的团粒结构,形成板层,影响土壤中好气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华维认为,这种方式是浇地而不是浇作物但是随着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节水农业成为当今具有世界意义的焦点问题之一,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节水农业。我国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历史,几乎与我国近代灌溉的历史一样长。5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开始进行了喷灌的研究和试点,到70年代喷灌技术受到普遍的重视,全国的喷灌面积达到290万亩。进80年代,在喷灌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一套设备和技术,为喷灌的大面积推广创造了条件。截止到1998年,我国的节水灌溉总面积共有2亿亩(其中喷灌面积1300万亩、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4000万亩、微灌面积30万亩)。近20年来,我国在节水灌溉科学技术上也取得了许多成绩,很多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奖,若干研究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本人针对附近农村的农业节水灌溉方式进行了调查,并整理成此稿。

盖州市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属于辽南丘陵地带,农业耕地多为山地,农作物主要是苹果,盖州市亦因此有“苹果之乡”的美称。水稻是另一种主要的农作物,主要种植在青石领以及红场一带。另外,万福、杨屯等地种植了大面积的玉米。2008年,盖州市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由辽水计财【2008】162号文件批准兴建,由此拉开了盖州市节水灌溉的序幕。

节水灌溉即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主要措施有: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微灌和灌溉管里制度。通过调查,盖州市采取的主要节水灌溉技术有:

1) 渠道防渗渠道输水是目前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传统的土

渠输水渠系水利用系数一般为0.4—0.5,差的仅0.3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水都渗漏和蒸发损失掉了。渠道渗漏是农田灌溉用水损失的主要方面。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后,一般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85,比原来的土渠提高50%—70%。渠道防渗还具有输水快、有利于农业生产抢季节、节省土地等优点,是当前我国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之一。本市青石岭镇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以及指导修建了青石岭北支渠渠道防渗加固工程,该工程全长350m,设计底宽3m,高1.5m,设计边坡为1:1.5,渠道比降为1:6000,加固维修设计采取钢筋护坡。该工程于2009年5月竣工,投入使用之后,大大的提高了水的有效利用率,据当地老百姓反映,在防渗管道建成以前,浇灌1亩地大约需要50—70立方米的水,但是在使用防渗渠道之后,浇灌1亩地大约只需30—40立方米的水,这些数据表明水的利用率大大的提高了,这对于缓解当前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渠道防渗还具有输水快、有利于农业生产抢季节、节省土地等优点,因此适宜于地势比较平缓的地区推广。

2) 管道输水管道输水是利用管道将水直接送到田间灌溉,以减少水在明渠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发达国家的灌溉输水已大量采用管道。目前我国北方井灌区的管道输水推广应用也较快。常用的管材有混凝土管、塑料硬(软)管及金属管等。管道输水与渠道输水相比,具有输水迅速、节水、省地、增产等优点,其效益为:水的利用系数可提高到0.95;节电20%—30%;省地2%—3%;增产幅度10%。盖州市徐屯镇龙湾村于2009年5月建造方塘一座,长160m,宽120m,深4m,边坡为1:1.5,采用干砌块石结构,干砌块石厚400mm,下设150mm碎石垫层和300g/m2无纺布,配套水泵2台套,建泵房1座,铺设主管路URVCφ110长992m,低压架线500m。此外,团甸镇沈屯村于2008年11月打深井5眼,井深50m,井径φ325,配套水泵5台套,建井房5座,铺设主管路URVCφ110长1920m,低压架线1km。另外,白果乡白果村和北山嘴村打深井3眼,井深50m,井径φ325,,配套水泵3台套,建井房3座,铺设主管路URVCφ110长3864m,低压架线0.8km。通过对输水管道的使用,减少了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损失,但如果想真正的做到高效用水,还应配套喷、滴灌等田间节水措施。

3) 滴灌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区最有效的一种节水灌溉方

式,其水的利用率可达95%。滴灌较喷灌具有更高的节水增产效果,同时可以结合施肥,提高肥效一倍以上。可适用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以及温室大棚灌溉,在干旱缺水的地方也可用于大田作物灌溉。我市即使用了水窖滴灌的方式,即通过雨水集流或引用其它地表径流到水窖(或其它微型蓄水工程)内, 再配上滴灌以解决干旱缺水地区的农田灌溉问题。此法对我市降雨量常年不均的现状有显著的改善,在降雨的高峰期将雨水或河道当中的水引入蓄水池之中,待到干旱期,将蓄水池的储水通过滴灌引流到农田之中,以缓解旱情。

4)膜上灌、膜下灌用地膜覆盖田间的垄沟底部,引入的灌溉水从地膜上面流过,并通过膜上小孔渗入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进行灌溉,这种方法称作膜上灌,在新疆等地已大面积推广。采用膜上灌,深层渗漏和蒸发损失少,节水显著,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不需再增加材料费用,并能起到对土壤增温和保墒作用。在干旱地区可将滴灌管放在膜下,或利用毛管通过膜上小孔进行灌溉,这称作膜下灌。这种灌溉方式既具有滴灌的优点,又具有地膜覆盖的优点,节水增产效果更好。此法在苹果浇灌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每棵苹果树根部周围覆盖塑料薄膜,既能有效的防止水分的蒸发,又能防止杂草的生长,一举两得。

5)控制灌溉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不同需求进行“薄、浅、湿、晒”的控制灌溉,既节约用水,又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改变了以往水稻大水漫灌、串灌的旧习惯。它不需增加工程投资,只要按照节水灌溉制度灌水即可。“薄、浅、湿、晒”(薄水插秧、浅水育秧、分蘖前期湿润、分蘖后期晒田)、“旱育稀植”(旱育旱栽,稀植,适当补水)等技术均属这一范畴,一般每亩可节水100m3,增产稻谷25kg,效益显著。

总结: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由于长期缺水,加之过度开采,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通过节水工程建设,目前我国在灌溉用水总量基本未增加的情况下,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1995年的7.56亿亩发展到2003年的8.4亿亩。科学灌溉可有效保持土壤中水、肥、气、热等各相的良好状态,具有省水、省工、节能、节肥、增产增收等诸多优点,通过发展节水灌溉,有力地促进和支持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我们应该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逐

步实现节水灌溉的普及化,使我们的农业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第五篇:赴美国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考察报告

作者:信息中心

2000年5月16日至29日,由农业部组织的中美农业科技交流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考察团一行5人赴美国马里兰、蒙大拿、科罗拉多、明尼苏达4个州进行了考察。先后参观了美国农业部马里兰州---贝尔茨维尔农业研究中心、蒙大拿州立大学、美国农业部科罗拉多州---科林斯堡农业研究服务中心、明尼苏达大学,实地考察了旱作农业试验项目基地、家庭农场、节水灌溉设施、旱作农业机具等,参观了一个室外研究中心和一个县推广服务中心,并与蒙大拿州农业局局长及有关专家进行了座谈、交流。这次交流考察,重点了解了美国旱作农业技术的运用情况、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美国旱作农业技术运用情况及发展趋势

美国对旱作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30年代。当时因过度开垦和耕作造成植被破坏,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黑色风暴,农业生产和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试验,形成了目前适合美国国情的旱作农业技术。

旱作农业技术的核心是保护性耕作,即通过秸秆覆盖、免耕、少耕、休闲、轮作等技术,以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减少土壤侵蚀,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它适应环境保护和发展生产的双重需求。现在美国的科学家和农民都认识到蓄积自然降水的重要性,如果当年土壤蓄积的天然降水量大,第二年就可能有好的收成。在美国,这种保护性耕作目前不仅在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而且正在通过研究试验向灌区农业发展。我们所到的蒙大拿州、科罗拉多州和明尼苏达州是小麦、玉米和大豆的主产区,3个州旱地面积约占本州耕地的75%以上,其中蒙大拿州大部分是旱作区,年降雨量只有250~300毫米,科罗拉多州年降雨量275~475毫米,明尼苏达州从北到南年降雨量分布为500~1000毫米。3个州都是从80年代开始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目前蒙大拿州70%~9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保护性耕作措施和技术,科罗拉多州和明尼苏达州分别有25%和50%的耕地实行了保护性耕作。

(一)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措施和运用情况

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是对土壤和水的管理。其目的一是要控制土壤水分的损失,二是要不断给土壤以水分和养分的补充。保护性耕作作为一个完整的技术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秸秆覆盖。秸秆覆盖在保护性耕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些专家把30%以上的秸秆还田覆盖定义为保护性耕作。我们所考察的3个州除部分灌区有回收秸秆(做饲料等用途)外,基本上都实行秸秆还田。我们看到的联合收割机都带有秸秆粉碎装置,农民也都接受了这项技术。在科罗拉多州我们了解到,小麦秸秆2年能腐烂,玉米秸秆要3年才能腐烂。所以开始时农民抱怨秸秆残茬太多,后来通过提高拖拉机动力和研制免耕播种机予以解决。目前在美国秸秆还田、残茬处理和免耕播种从农机化技术上已不存在问题。

二是免耕和少耕。免耕一般是指不对土壤进行表面耕作,而少耕主要是对土壤进行表土耕作,以消除杂草,目的都是为了减少土壤水份蒸发。免耕和少耕的采用要针对不同的土壤、除草要求和降水情况来定。美国专家介绍,免耕的定义因没有统一标准,所以理解也不一样,有些地区把少耕也当作是免耕的一种方式。如用翼型铲浅层耕作,把秸秆留在表面,也有叫

免耕作业。所以免耕和少耕难以严格区别。在我们所考察的3个州,免耕、少耕技术运用非常普遍。在蒙大拿州10%~20%的耕地实行免耕,60%~70%的耕地实行少耕;科罗拉多州25%的耕地实行免耕,50%的耕地实行少耕;明尼苏达州85%的耕地实行了免耕或少耕。免耕的年限视土壤、气候和风蚀情况而定,一般4~5年耕作一次,长的10年甚至20年不耕,短的1~2年不耕。我们在蒙大拿州考察的一个家庭农场,其经营的土地除部分特殊品种作物实行每年耕作外,大部分耕地已经免耕9年,因长期使用除草剂开始失灵,今年才浅耕除草一遍。美国科学家介绍,免耕对土壤保水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旱作区,免耕的效果好于少耕,少耕好于耕作。在科罗拉多州的国家项目试验基地,专家介绍,他们进行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试验15年,每年可减少水份蒸发损失120毫米左右。

三是耕地休闲和轮作。休耕主要是政府为了实施保护性耕作而采取的措施。每年政府下达休耕计划,实行相应的政府补贴,在科罗拉多州休耕每英亩补贴30美元,接近种植粮食收入的一半。政府计划是指导性的,但因政府掌握着贷款、减产保险等调控手段,尽管有些农民因休耕减收不愿意,但一般都能按政府计划去做。科罗拉多州旱地休闲面积占50%,比例非常大。美国的休闲轮作制度仅仅是针对干旱地区的,接待我们的专家幽默地说:"如果全美国都实行休耕政策,美国人也就不用吃饭了"。休闲轮作主要是通过交替种植,使土壤休养生息,合理利用地力,使土壤养分、蓄水满足作物的生长。由于休闲使大量的土地空闲浪费,并不都受欢迎,为了达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科研人员正在研究推广新的轮作方式,改变长期的小麦---休闲、玉米---休闲模式,发展小麦---玉米---大豆---休闲、小麦---玉米---休闲、玉米---三叶草休闲等新的休闲和轮作模式,使二年一休闲改为三年或四年一休闲。

四是配套机械技术及合理施肥、作物品种改良等措施。免耕覆盖作业机具设备的开发,一直是过去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一个研究重点。经过多年的研究改造,目前美国已经有一整套成熟的保护性耕作农业机械。我们这次在科罗拉多州和明尼苏达州参观了农业研究服务中心进行保护性耕作试验用的机具,这些机具都经过多年的生产运用,能较好地满足作业要求。

(二)当前美国旱作农业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美国已经成功地在旱作农业区域推广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但是随着农产品的需求变化,以及对水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保护的持续发展要求,旱作农业研究的内容也在不断地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他们仍在致力于既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做到保持水土,保护环境的旱作耕作体系的研究。

美国农业部国家项目负责人介绍说,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未来10年预计重点仍在杂草控制、休闲、轮作、免耕、少耕、秸秆覆盖等方面,还要研究能够充分利用土壤水份的作物品种、不同作物和轮作制度下的保护性耕作及相关机具、不同作物秸秆覆盖技术及相关机具、不同土壤的水资源管理与种植制度等。

蒙大拿州立大学的研究工作相当出色,在世界上都具有竞争力。目前研究的重点是病虫害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全球定位系统(GPS)应用以及提高土肥水的利用率的控制。研究中很重要的是轮作,减少休闲。轮作使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利用土壤和水土资源,种植适应市场要求的作物。

免耕体系中耕地有休闲的和不休闲的,不休闲的用作物轮作来改善土壤。科罗拉多州的研究人员近年来研究保护性耕作的轮作制度,在小麦---休闲轮作制度中加入其他的作物。例如,小麦---玉米---休闲、小麦---玉米---谷子---休闲、小麦---玉米---牧草---谷子。发展牧草意味着在这个地区要发展畜牧业,因为畜牧业前景看好。还深入研究相同气候、不同土壤条件下的不同作物轮作制度,以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土壤水。

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教授深入研究了不同作物对秸秆覆盖量的反应,从而研究秸秆覆盖还田情况下,不同轮作制度作物品种的搭配对产量的关系等。如秸秆覆盖影响地温的提高,由于玉米对温度要求较高,在一些地区秸秆覆盖后对玉米生长影响较大,而地温对大豆生长影响较小,而且大豆的秸秆残留也较少,因此他们在这些地区开展玉米---大豆轮作试验,效果较好。

美国保护性耕作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将保护性耕作从旱作区向降雨量相对较多的地区推进。由于免耕覆盖对地温的不利影响,所以降雨量相对较多和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农民更喜欢耕作以提高收成,现行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推广进展较慢。为此他们也力图通过科学的轮作制度加以解决,这样的试验正在进行。同时还研究通过一些机械化措施改善土壤条件,如通过改造免耕播种机,使播种后形成条拢,作物生长在拢上,把秸秆和杂草种子分到沟里,使作物周围秸秆和杂草都比较少,杂草种子分到沟里也便于除草。

上一篇:教师培训工作经验交流下一篇:教师培训需求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