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趋势

2023-02-19

第一篇: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趋势

上海海洋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就从世界海洋经济说起吧。我们知道,世界海洋经济在发展。当前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海洋经济发展速度迅猛, 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日趋重要;海洋意识普遍增强;人类与海洋的联系日益紧密;海洋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因此,增强海洋意识,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依靠科技创新, 优化产业结构;海陆联动, 协调发展; 注重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是今后上海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时代赋予上海的新任务,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市”。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 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 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口, 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东海黄金区域的结合部, 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亦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上海海洋资源虽不及沿海省市丰富, 但上海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明显, 其枢纽、窗口、示范、服务、带动、辐射以及创新作用对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全国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上海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重点。世界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是上海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一、依靠科技创新, 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上海海洋产业结构偏重于传统的海上运输业以及由此带动的相关服务型产业, 新兴的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海洋装备制造业比重较低。今后要重点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船舶制造业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依托上海丰富的科技资源,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互动,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船舶制造产业集群;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海洋油气、海洋电子信息等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运用海洋高科技, 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这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一、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在海洋工程方面,要重点研制深海潜网设备海洋潜水和海底工程设备;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方面, 增加探明地质储量, 为海洋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生物医药方面,重点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 培育和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海洋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

二、培育和扶持新兴海洋产业。在滨海旅游方面, 要着力发展崇明三岛生态旅游度假区、南汇滨海旅游度假区等;在海洋新能源方面,要建设南汇等海洋风力发电基地,积极推进东海大桥海上风力电场建设;在海洋信息服务业方面, 要建立并培育和发展海洋信息服务市场。

三、调整提高传统产业。在海洋交通运输方面,重点是要统筹规划港口集疏运体系, 优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软件环境;在海洋船舶工业方面, 要提高船舶自主设计创新能力, 建设长兴船舶和港机制造业基地;在海洋渔业方面, 要有重点地发展多品种水产养殖, 调整郊区渔业结构, 发展远洋渔业, 积极发展渔港经济。

第二、海陆联动, 协调发展海域经济系统与陆域经济系统。具体对上海而言, 则是把海洋交通运输业及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几个方面结合起来, 实现沿海区域港口、岸线、滩涂、海岛与海域连为一体的综合开发体系, 海陆产业互动, 促进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组合优势。这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详细的描述。

一、海陆产业互动。依托港口、造船、海洋装备制造、滨海旅游等一些临海产业

的发展, 把海上生产同陆上加工、经营、贸易、服务相结合, 形成海陆产业互动的产业发展新局面。

二、海陆集疏运系统建设。这是一项很大的项目,我们应该以建设集装箱集疏运通道为重点, 加快内河航道整治,全面提升与上海深水港相贯通的内河航道层次, 扩大内河运输能力;而且我们要充分发挥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作用,建立海铁联运协调机制, 促进海铁联运各参与方之间的沟通。

三、海陆综合管理。建立海岸带综合管理机构, 重点协调海陆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 提高管理效率,以形成海陆互动,共同维护海洋生态环境。

第三、注重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开发海洋的期望愈大、作用愈强, 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就愈大, 因此, 上海市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海洋经济。制定海洋总体规划, 实施海洋综合管。要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 确保科学用海;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加大执法力度,让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有所好转,为社会主义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下面就以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例来做一下阐述。之所以使用这个例子,也是有一些原因的。记得前几节课同学的精彩的演讲中有好多处对舟山的经济、环境、法律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因此我也找了一些资料,谈一谈舟山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强国的战略目标。

近些年来,舟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着力打造海洋旅游精品,努力建设现代渔业基地,不断推进海岛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舟山海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逐渐形成多种产业和相对完整的海洋经济体系建设目标。但目前的景况很不乐观,舟山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产业发展形势也不很稳定,临港产业竞争力较弱,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阻碍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身为临港新城的一名大学生,我更应该好好学习海洋方面的知识,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一、舟山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从地理位置上看,舟山海域辽阔、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雄厚物质基础。从资源角度上看,舟山长期以来偏重于发展海洋资源型产业,渔业资源与港口资源是推动海岛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从渔业资源上讲,舟山的渔业年产量约12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渔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依赖资源的格局不会改变,舟山地处长三角南缘,是江海联运和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因此,舟山海洋经济发展潜力良好。

二、影响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海洋产业发展还不稳定。如舟山市发展海洋经济主要局限于水产,海洋捕捞尤其是近海捕捞全国领先,近海养殖、港口建设发展较快;但临港工业、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工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滞后,致使大批从事海洋捕捞渔民的转产转业形势严峻,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任务仍然艰巨。

第二,渔业资源的衰退趋势仍难以逆转。从生产程度上看,舟山海域过去的超负荷捕捞和“滥捕滥捞”现象使渔业资源几近枯竭,如带鱼、鲳鱼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属“当年养、当年长”的生长型过度捕捞类型。由于海洋捕捞强度大大超过渔业资源的再生繁殖能力,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尽管国家采用休渔制等强力保护手段,但休渔期过后往往是捕捞旺季,且捕捞期远远早于渔汛。

第三,自然环境的恶化及人为因素的破坏使海洋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舟山海域每年遭受的灾害都较为严重,如风暴潮、赤潮、溢油、海岸侵蚀等海洋灾害时有发生,致使周边水质污染日趋严重。而且,如果临港石化业一不小心出了大事故,

它对环境造成的上海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保护海洋环境、保护自然、恢复海洋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总之,舟山市海洋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所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发展思路和科学对策,从资源、环境、人才等几方面着手,以便更有效地实施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使舟山由海洋资源大市变成海洋经济强市。

三、实现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著名学者王诗成提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以保证海洋经济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为目的,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经济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部门和行业,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去实现。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舟山市要重点实施“科技兴海、外向带动、区域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必须要大力培育并发展海洋新型产业,从资源、环境、人才等几方面寻找对策。

首先,要大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目前舟山第一产业即渔业占的比重仍然偏大,海洋社会劳动者主要集中在这个领域,海洋工业相对薄弱。要使海洋经济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大力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舟山是全国唯一海岛设地级市的城市,土地资源相对紧缺,所以要鼓励和支持低消耗、低污染和高效益产业发展。同时要注重传统海洋产业更新改造技术,除船舶建造业、航运业外,要大力发展海洋有关设备与服务业,包括海洋电子、通信导航系统、遥控潜水器、水下检修系统、海洋仪器、船用仪表、海洋防污技术、海洋工程服务与管理以及与海洋产业和开发有关的产业等等,使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药物、海洋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研究成为推动将来海洋经济增长的制高点,以此建立起系统化的海洋产业结构,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从资源角度来看,要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强化渔业捕捞许可管理;继续加大增殖放流和种质保护工作力度,实现渔业资源保护和修复同步推进。因此,今后舟山发展海洋经济势必要从“拼资源”变为“拼技术”,在提升海洋资源型产业科技含量的同时,也要发展海洋非资源型产业。因为没有科技含量的海洋开发只能是粗放的,资源掠夺式的,也是不能实现持续发展的,只有立足于海洋科技之上的产业系统才具有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最后,从人才角度看,要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目前舟山市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科技水平总体较低、海洋科技储备严重不足。而海洋科技储备不足的背后是海洋科技人才的缺乏,这成为制约舟山海洋经济强市建设和东海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瓶颈。因此,要促进当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用外脑、重视人才的柔性引进,加快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将国内外最新海洋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此弥补舟山市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的不足。

所以,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愿所有从事海洋产业的朋友都能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强化海洋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提倡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积极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舟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步跨越,继而实现整个上海海洋经济的大跨越。

第二篇:农机合作社发展趋势的探究

摘要:农机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机户为了更好的拓展农机服务功能和领域而自愿组成的专业化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解决了单个农户规模小、资金少、作业困难及风险大等诸多问题,促进了望江县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推动了潜山县农业机械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的的提高。

关键词:望江县:农机合作社:问题及建议

1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和农业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村承包土地也由各家各户分散经营逐渐向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集中,农业机械化是成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该县正处于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更高,特别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化。

2 望江县农机现状

2.1 农业机械总量增长快。截止目前,该县各种拖拉机1031台(80马力以上),联合收割机870台,尤其是水稻插秧机达549台,各类农业机械的增加,机械结构的优化,为该县现代化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幅提升。全县机耕、机播、机收地面积分别完成134万亩、70万亩、120万亩、秸秆还田75万亩。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2%。农机专业化综合作业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对该县农业的整体效益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2.3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发展。目前,全县各类农机合作组织、农机专业大户总数达80余个,其中农机化技术服务公司1个,各级农机专业协会1个,农机专业合作社39个,其中,省级示范社7家,合作社种植面积达70万亩。农机合作组织的壮大,服务领域的拓展及服?漳芰Φ奶嵘?,确保了该县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成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新的途径。

3 存在的问题

3.1 农机化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额有待提高。作业机械分布不合理,大中型农业机械和多功能作业机械少,油菜种植机械化发展较慢,水稻机插秧技术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依然存在。

3.2 农机化服务带动作用不强。近年来,虽然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发展较快,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带动作用不强,不能大规模生产作业。

3.3 县、乡配套服务组织落后。该县各农乡镇农机站所普遍存在办公条件差,各站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落后,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下农机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农机大户具有大量农机具进行服务、或公司企业对土地流转进行开发,管理、技术、服务的水平很难提高。

3.4 工作经费不足。近年来,农机工作职能有所转变,各项购机补贴逐年增加,而与之配套的经费不足,在新的农机技术的引进、推广培训中无法及时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

3.5 融资困难。农机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农机化作业的发展方向,农机专业合作社需要开展跨区作业服务,但一些机械虽然用途较广,价格也比较昂贵,除农机购置补贴外,自己仍需要花很大财力,而这些机械又是合作社必备的,银行贷款和社员的股金投入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4 采取的措施

4.1 广泛宣传,加强培训。充分利用手机微信、电视广播、网络、发放技术宣传页等诸多方式,结合农业科技人员下乡之际广泛宣传购机补贴政策及机械插秧技术。通过宣传,让机械插秧技术家喻户晓,送到乡村院落、田间地头,让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水稻机插秧技术能够全面的了解。定期邀请专家对机手进行培训,让每一位农机技术人员都要能成为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行家里手。通过理论课堂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让农民对机械插秧技术能听懂、学会、用好。

4.2 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只有整合农机农艺农技技术力量,协调部门合作,才能把农机合作社做大做强。严格按照各种作物生产技术规范,对农民在整个生产过程机械化作业技术进行跟踪指导,并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操作技术。开展简易育秧和机械插秧、除草收割等技术的研究。同时做好机械零配件的供应,以及故障维修等工作,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促进全县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4.3 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要充分利用上级项目资金,确保每个基层农机站都建立了一个以上示范点,通过示范带动,提高了农民对水稻育苗插秧机械化技术认可及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全面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应用。

4.4 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机制。结合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由分散经营到集中连片集约生产,作为农机管理部门,要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机制,引导和鼓励种粮大户、插秧机经营户、农机大户组建机械化育插秧合作社或作业队,开展规模化育秧、商品化供秧和机械化插秧。

5 几点建议

5.1 完善农机合作社各项机制。严格按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证集体的权力和社员的利益不受侵害。

5.2 加大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的力度。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上给予支持,多向农机合作社倾斜。只要合作社符合购买大型农机作业条件支持贷款,农机部门及时提供新的技术、推广新的机械,加强对农机手的培训,跨区作业服务等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

第三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问题与趋势

杜吟棠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合作社具有独到优势,能够发挥政府和龙头企业等商业组织难以替代的作用。目前合作社面临的问题,一是对外吸引力不足,二是对内凝聚力不足。今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趋势是,通过制度优胜劣汰和合作社联盟、合并、连锁加盟等形式,逐步走向纵向一体化经营。

The farmers’ specialty cooperatives developed rapidly in past years in China. The main reasons are cooperative has its own unique advantage and irreplaceable role compared to government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At moment, the major problems faced by farmers’ specialty cooperatives are not so attractive and cohesive both in external and internal terms. In the future, the basic trends for the farmers’ specialty cooperatives are: select the superior and eliminate the inferior in terms of its governance, and realize vertical integration through federalization, combination, and voluntary franchisees.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自由连锁加盟

自2007年7月1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迄今为止,全国正式履行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60余万家。

尽管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良莠不齐,社会上也有各种不同的评价,但是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范围发展,在帮助广大农民实现农产品从产品到商品,从商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跳中,起到了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合作社的独到优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帮助农民走完农产品从地头到市场的这一段路,实现农产品从产品到商品、从商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跳中,之所以能起到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合作社拥有自己独到的优势。

自从我国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以后,在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情况下,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生产农户完全依靠自己在村边、路口、附近集市上销售;

2、依靠个体贩运商收购;

3、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实行订单收购;

4、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有组织的生产和收购。 然而,第一种方式,只适合于那些实行自给、半自给生产,只有少量剩余农产品需要出售的农户,一旦生产农户进入较大批量生产的状态,完全依靠自己在村口、路边和附近集市销售农产品,就无法完成全部农产品到商品的转化。第二种方式,农户只能坐等机遇,被动接受贩运商的定价,农户完全没有主动权。一旦贩运商不上门,或者坐地压价,农户就只能遭受重大损失。第

三、第四种方式,大部分涉农公司和龙头企业都扎根大城市,除了他们触角所及的少数地区外,对于大部分农村地区来说,这些大公司、大龙头企业,都是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的救世主。即使是那些他们触角所及的地区,公司与农户的相加,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公司与农户直接签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农户与公司是两个利益相对的独立主体,交易双方处于不对等的谈判地位,签约条款往往有利于公司而不利于生产农户。在市场景气的情况下,农户就经常跳过公司自行进入市场交易;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公司又往往拒收或压级压价收购农产品,从而使得双方毁约成为一种常见现象。而且,公司与农户直接签约,由于农户的分散性,公司要付出很大的签约成本,也给这种模式的发展造成很大限制。另一种情况是政府在农户与公司间充当中介。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借助政府力量,成为更加强势的一方,甚至形成地方垄断。这种模式虽然在有些地区起到了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但也不乏产业发展失败,给双方造成巨大损失的例子。而且,一旦农户与公司、龙头企业发生利益矛盾和冲突,或者产业发展失败,充当中介的政府往往难当其责。

农民专业合作社之所以能够起到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在家门口的龙头企业,是看得见,摸得着,跑不掉的龙头企业;第二,生产农户自愿加入合作社,使得农民与合作社成为紧密结合的利益共同体,大大减少了公司加农户模式中的机会主义现象;第三,尽管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要依靠大的公司、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但与政府做中介相比,合作社多了一份自主选择龙头企业的余地;与农户直接跟公司打交道相比,通过合作社,农户也可以获得更有利的交易条件,间接提高了谈判地位。第四,由于专业合作社的专业方向以成员自愿选择产业发展方向为基础,因此也减少了政府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所蕴含的失败风险。 2. 合作社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

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独到的优势,但是,目前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是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外吸引力不足;第二是对内凝聚力不足。

对外吸引力不足,表现之一是合作社在农村的农户覆盖率、同业生产者覆盖率、专业农户的覆盖率都不高。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户的合作社参与比率仅为17%左右,而在欧美国家大部分能达到70%以上。

对外吸引力不足的表现之二是,城市消费者对合作社的认知率,对合作社产品的认可率很低,人们情愿买大公司的产品,很少青睐合作社产品。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合作社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很低。虽然通过农超结合,合作社的产品进了超市,但是消费者认知的是超市,而不是合作社。

从农村生产者方面看,合作社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就必须能为农民提供各种专业服务,能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基础差、资金缺乏,生存能力尚且不足,更谈不上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种情况大大限制了合作社发挥为农民提供服务、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作用。

在国外,农民合作社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农民提供技术推广服务。这种服务的源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政府的农业技术部门主要通过合作社这个平台,开展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另一个是合作社本身拥有强大的新技术研发能力。

而在我国,政府的农业技术部门,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由公益性机构变成了经营性机构,把公益性技术推广活动变成了自负盈亏的经营创收活动,他们宁愿自己经营创收,不愿把合作社当作义务推广平台。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大部分合作社处于弱小分散的状态,缺乏自己的技术研发能力,农业新技术的研发能力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公司、龙头企业,因而除了少数合作社能够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外,大部分合作社在技术上注定只能去做公司、龙头企业的附庸。

从城市消费者方面看,合作社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其产品必须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有良好的品牌声誉。而要做到这两点,合作社必须有很大的经营规模,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有很现代化的经营手段。 在国外,合作社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壮大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第一靠自身积累,第二靠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和合并,第三靠业务向产前产后的储运、加工、批发、零售环节延伸,实现纵向一体化经营。由于自身积累是一个漫长过程,因此,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合作社的横向联合和合并,合作社的纵向一体化发展,成为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主要趋势。

然而,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没有给合作社的横向联合留下发展空间,工商部门对联合社不予登记,税务部门对合作社业务纵向发展,开展农产品储运、深加工不予优惠。这些人为限制,都给合作社的横向、纵向发展壮大造成障碍。国内的许多合作社,自身缺乏开展合作社之间合作的意识,甚至互相竞争,互不相容,也给合作社的横向联合造成了严重阻碍。

合作社对内凝聚力不足的主要表现是,普通成员对合作社事务的关注度、参与度低,合作社规章制度对成员的约束力小,内部矛盾、冲突、以至分裂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合作社制度不规范,内部不民主、不平等、不公平。普通成员在合作社内部的发言权小,大户控制、公司控制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情况造成了国内合作社对内对外缺乏真正的合作精神,也成为阻碍合作社自身发展壮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 合作社发展的趋势

国外合作社的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成员身份的一致性和利益诉求的一致性来维持。所谓成员身份的一致性,表现为大部分成员都是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者,国外的家庭农场虽然也有规模差别,但这种差别基本上是在同一个数量级。由于他们从事同一专业化生产,具有同等生产规模,所以他们的利益诉求基本一致,容易在合作社内部形成平等、公平、民主的协商氛围。

而在我国,目前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成分差异大,规模差异大,导致利益诉求不一致。成分差异大,主要表现为我国农民成分目前主要可界定为传统农户、兼业农户和专业农户三大类。其中专业农户往往是合作社的骨干,他们期望通过合作社把专业化生产做大作强,并通过合作社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因此他们愿意向合作社作较大的投入。而传统农户和兼业农户,往往只把合作社当作一个产品代销平台,并不关心合作社自身的发展。上述差别造成合作社内部利益诉求的不一致,这是导致合作社原则难以得到贯彻的重要原因。

在成员资格开放,不排斥传统农户和兼业农户参与的前提下,要提高成员利益诉求的一致性,一是要努力促进传统农户和兼业农户从非专业农户向专业农户转化,二是要让一部分传统农户和兼业农户逐渐退出生产。事实上,目前国内的合作社在带动传统农户、兼业农户向专业农户转化方面已经和正在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一过程的完成和部分传统农户、兼业农户的逐渐退出,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因此,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排除内部利益诉求不一致的情况,因而允许专业户成员与非专业户成员在合作社内部话语权保持一定差别成为必要。

实际上,合作社自诞生那一天起,从不规范走向规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以最早出现合作社的英国为例,从1760年英格兰沃尔维奇出现第一个合作社,到1844年罗虚戴尔先锋社形成第一个合作社规范,中间经过了80年时间。而其他国家合作社规范的形成,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因此,我国的合作社,从不规范到规范,也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很多合作社凝聚力低,正是合作社制度优胜劣汰的一个必经过程。

当然,前人上百年走过的路,后人不一定要再走一百年。国外很多合作社后发展国家,都由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合作社推广、指导、培训机构和体系。我国台湾地区也在当局资助的半官方机构农会下面设有专门的合作社推广指导部门,拥有一大批专业的合作社工作者。由政府设立专职机构和推广体系,对合作社理念、合作社规范、合作社政策进行宣传、普及,对合作社业务进行培训、指导,是缩短合作社规范化进程的一个必要措施。

国外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特别是经营规模化、现代化、纵向一体化的发展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经营的传统业态,主要是开办合作商店、合作货栈、合作加工厂、合作仓库等等。近年来,随着大型超市、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使得现代商贸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手段越来越高科技化,流通环节越来越减少,服务越来越贴近消费者。这些新型业态的出现,对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经营的传统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商贸领域新业态的出现,也为我国合作社的现代化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我国的合作社大部分处于刚刚起步,极其初级、分散、小规模的经营阶段,与国外合作社的规模化、现代化、纵向一体化经营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如果利用近年出现的商贸新业态模式,让我国众多分散、小规模的初级合作社,以自由连锁加盟的方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对消费者或居民社区便利店实行物流配送,那么就可以快速实现分散的、小规模合作社的大规模集合,跳过大部分中间交易环节,实现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从合作社到居民社区的产品直供。既节约了流通成本,又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当然,要使上述前景变为现实,需要政府出面大力推进专门服务于合作社的公益性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配送平台的建设。

与此同时,政府政策和法规要为合作社之间的实体联合和合并开绿灯,要为合作社拓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务和纵向一体化经营开绿灯。

2012年10月17日

第四篇:施工组织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迅速发育,在施工组织管理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变化:招投标制和建筑监理制的健全完善,以政府指导价和市场价相结合的建筑市场价格改革与以“鲁布革经验”、“FIDlC条件”等为代表的国际惯例的接轨,包括推行工法制度在内的企业技术发展体制的改革和以计算机管理为核心的现管理模式的发展,所以施工组织设计也必须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2.1、施工组织设计需要适应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我国工程项目建筑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正在广泛而深入地展开。改革工作的重点集中在以下的三个方面:1)在工程项目建设实行业主负责制,建设监理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工程施工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2)改革建筑产品价格体制,走市场调节之路,逐步规范建筑市场和完善市场体系。包括采用“小步快跑”的办法,提高建筑业的平均利润和对不同类别工程实行不同的利润率,实行量价分离,即国家“控制量”。地方“指导价”和指导价与市场价相结合;3)对投资,质量、进度、安全、环卫等要求的控制由行政手段(勒令停工、返工、警告、通报、罚款、整顿等)逐步走向合同约束和经济手段,即一般通过实行工程索赔制度来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在管理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改革与发展中,信息管理已上升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及时汇集和分析反映工程施工中进度、质量、费用以及当时、当地建筑市场情况和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是施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而且信息管理的计算机手段将迅速发展和普及,包括微机数字和图像显示程序所需的相关初始信息,都应当在施工组织设计及其附件中给予考虑并加以规范化。由于工作角度和要求的不同,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在信息管理的内容上下一定都相同,但施工单位的信息管理必须与监理制度相适应。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管理体制改革和市场变化情况的需要,施工组织设计将在以下三方面变化:

1)尽量周到细致地考虑维护乙方的合法权益,避免减少被对方索赔,同时创造向对方提出合理索赔的机会。 2)适应公司和项目经理部两级管理的要求。 3)适应信息管理要求。

2.2施工组织设计应适应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加快与国际通行作法接轨的步伐,是扩大国际合作和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骤。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虽然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仍然大量存在,在与国际接轨所需要的内部和外部条件,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困难和障碍。作为施工纲领性文件的施工组织设计,在我国建筑业实现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必须也要考虑接轨的要求而作出相应的改变,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考虑实行国际惯例,业主或总包认定的方式和标准时,对施工组织设计相应内容的调整要求;

2)在与外方合作的项目中增加协调关系和处理合作事务的程序与要求; 3)大力收集和积累与国际接轨所需要的国际惯例、标准和资料,并组织力量进行学习、熟悉和研究。有两个方面是要认真研究的;如何与我们的作法相协调? a)深入吃透国外规定的内涵,特别是涉及到我方合法权益的内容,并作出相应的对策和安排。

b)学习和吸收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办法。

2.3施工组织设计今后变革发展的走势

施工组织设计必须适应我国建筑业改革发展的需要,无论是编制方式或编制内容,都将会有显著的变化,在编制方式上趋于组合化,在编制内容上趋于竞争特色的规范化和编制手段上趋于快速化。而这三方面的变化则是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和缺一不可的。

2.3.1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方式的组合化

由于施工组织必须适应今后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管理要求,且直接涉及到制约,协调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因此,只要采取综合考虑,分块成文和视需要组合的办法,才能满足上述的需要。

2.3.2有竞争特色的规范化

规范化的技术和规范化的管理是企业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企业总体实力的集中体现,是企业资信度的基石,也是投标成功的保证。世界著名的、大的建筑施工企业,在这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仅就投标而言,企业的投标资料中 含的规范化技术和规范化管理的份量越大,资信度就越高,则投标的成功率就越大。施工组织设计采用分块组合式的编制方法,符合实现有竞争特色的规范化的要求,可以大大加快规范化的进程。在日益发展的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规范化中的竞争。特色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规范化技术所占比重大,技术的独有和特长技术多; 2.规范化管理程度高;

3.企业的技术储备雄厚且调用方便。

2.3.3编制手段的快速化

1.部分已经规范化了分块,可以视需纳入正文或作为附件,像工法、规定等就可不纳入正文,以使正文更具有针对性,且集和简明,也有利于加快编制的速度。 2.具有通用性附件使用的分块资料应储一次数量,供随时取用,可减少编制的集性工作量。

3.企业应建立相应的专用资料库,并且快捷的检索系统。 4.企业应建立起快速高速的管理工作制。

参考文献

[1]阚英霞.论施X--组织设计编制方法的改进[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4); [2]任玉峰,刘金昌,张守健,等.施工组织设计与进度管理[M].中国建筑出版社,1995; [3]李建文.论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的方法改革 期刊论文[J].施工技术,1999(10); [4] 林建专. 浅谈施工组织设计[J]. 科技资讯,2010,(19):108-110; [5] 许晋仙. 建筑施工中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J]. 科技致富向导,2010,(17):73-73; [6] 黄桂美.浅论施工组织设计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和改进[J]. 山西建筑,2008.8,34(23):209-210.

第五篇:世界渔业组织发展现状与趋势

渔业是指包括内陆和海洋水域捕捞野生鱼类资源,以及经放养增殖和各种水产养殖而获得鱼类产品的产业。渔业在世界食品经济中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全球有4000多万人从事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鱼类是含有丰富蛋白质、重要脂肪酸和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来源。全球鱼类在人类消费的动物蛋白中约占16%,这一比重在各地区有所差别,亚洲约占22%,非洲占19%,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占7%左右。鱼类食品增加,对改善人们生活、提高营养水平、促进健康长寿都有一定作用。

世界渔业在本世纪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一是全球渔产品供应短缺不断明显的趋势。有关分析结果显示,未来20年中,全球渔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约1.5%左右,渔业增产跟不上世界人口增长步伐。加上全球绝大多数渔业资源遭到破坏或过度捕捞,渔产品供应短缺将进一步加剧,短缺的结果将直接导致渔价飞涨。

二是水产养殖业在全球渔业生产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趋势。由于过度捕捞,野生鱼的产量已接近其再生能力,捕捞产量开始停滞不前,但全球对水产品的需求量有增无减。于是养殖业成为弥补水产品供求巨大缺口的主导力量。

三是渔业生产力的提高不断依靠科技进步的趋势。渔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主要通过科技进步来实现。科学技术在世界渔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遥感技术、信息化、自动化、新原料、增氧技术、水处理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渔业生产力。英国通过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开发了一种工厂化养鱼装置,可以在20-30个星期内,使2英寸的幼鱼长到2磅,相当于在自然环境中2年的成长量。因此,加强渔业科学研究和创新渔业生产技术,做好技术成果储备,提高应对渔业发展变化的能力,已广受世界各国关注。

四是渔业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的趋势。最典型的就是世界休闲渔业从20世界60年代开始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迅速崛起。随着时代的发展,渔业逐步实现了与休闲、娱乐、健身、旅游、观光和餐饮的有机结合。渔业内容的充实,为渔民、渔业创造了更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五是国际市场对淡水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目前,全世界水产品产量主要来自于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分析表明,海水养殖通过近20年的迅猛发展,已达到水体能够承受的高峰区段,世界大型沿海渔场捕捞量已达到饱和或超过天然生产能力,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阶段。同时,随着国际社会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强化了对环境和渔业资源,特别是公海渔业资源的保护。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与世界海洋水产品生产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将为淡水渔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六是国际渔业贸易壁垒不断叠加的趋势。在渔业的持续发展中,发展中国家增长的产量几乎全部输往它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60%以上的出口水产品来自发展中国家。因此,渔业生产对国际贸易的依赖越来越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对水产品的安全高度重视,设立了许多保护性的非关税壁垒。

2005年世界渔业发展概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2005年发布的世界水产品贸易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3年,鱼类产品最大的进口国是日本,其次是美国,西班牙居第三位。2003年日本鱼类产品进口额接近124亿美元,美国接近117亿美元。2002年中国超过泰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鱼类产品出口国,当年出口额近45亿美元,2003年中国出口额为52.4亿美元。在国际渔业贸易中,较大的出口国有中国、泰国、美国、挪威、加拿大等。

日本

据日本水产贸易协会公布,日本2004年进口水产品为348 万4,833吨、进口金额为1兆6,339亿5,981万日元。较上年分别增长了4.8%和4.1%。但是,进口数量较最高的2001年少了9%,金额较过去最高的1997年下降了16%。2004年日本出口水产品为42万4309吨、出口金额为1,486 亿3,100 万日元。与200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4.5%和9.5%。出口的平均单价为350 日元/千克,较上年的366日元下跌了4.3%。而出口数量经12年后首次突破40万吨大关。从2005 年起日本全面启动对水产农食品的安全管理措施。此前,日农林水产省已开始对部分农畜产品和水产品采用过质量安全的全程追踪系统的试点,同时开发了与之配套的自动生产历史信息系统,对认证合格的水产农畜食品授予认证标识的措施,使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农畜食品时可以便捷地鉴别出哪些是安全食品。从2005 年起将把所有的水产农畜食品都纳入全程追踪系统管理,对生产和销售符合规范的水产农食品授予认证标识,实行全面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加拿大

2003 年加拿大渔业产值达29亿加元创历史记录。目前,加拿大渔业主要产品是龙虾、蟹、虾等甲壳类产品,在10年以前,该国渔业则是以鳕鱼为中心。加拿大养殖产值为5.86亿元,海洋渔业产值为22.6亿元,内陆渔业产值为0.83亿元。对于渔业系统就业情况,海洋渔业就业人员60,300人、加工雇佣人数29,900人、养殖从业员7,200人。加拿大作为水产品出口国位居世界第五位,出口至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45 亿美元。美国是加拿大水产品的第一出口对象,主要出口龙虾、鲽类、虾等,出口金额达30 亿美元。对欧盟(EU)出口稳步增长,较上年增长23%为4.46 亿美元,对中国和香港的出口也增长21%达3.24 亿美元。

越南

近几年,越南的渔业总产量持续地在增加,从1995 年的108.5 万吨增至2002年的150.8吨,位于世界第14位,在前面的是韩国,其总产量是168.4万吨。越南计划确立以水产品出口为导向的渔业生产,2001年至2003年期间,其水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8亿、20亿、22亿美元。据越南水产部的统计,截至2004年8月底止,越南向韩国出口的水产品金额累计为9,050万美元,比上一同期的增加13%,已上升为仅次于日本、美国、欧盟居第4位的出口对象国。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7大渔业国,仅次于中国、秘鲁、日本、智利、美国和印度。印度尼西亚1998年的捕鱼量是420万吨,2002年提升到500万吨,增长幅度为19%,2003年的捕鱼量近600万吨,创近年新高。2002年印尼的渔业出口额共15.7亿美元,2003年渔业出口金额为20亿美元,该国争取在2006年创汇50亿美元。1999—2002年印度尼西亚渔业产值有21.72%的升幅,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为13.56%,可见渔业产值增长高于国民经济整体增长水平。2003年渔业和鱼类加工业在GDP的比重达到10%。2000—2003年渔业产量每年平均增长5.21%,由2000年的570.7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594.8万吨。其中海鱼的捕捞量由2000年的452.1万吨上升到2003年的472.8万吨。人工养殖鱼产量年均增长7.04%,1999年只有99.4万吨,2003年增加到122万吨。全国人均鱼类消费量也逐年上升,2000年为21.57千克,2003年上升至24.67千克。越南渔业部计划,到2006年鱼产量提高至950万吨,人均消费提高至30千克。印度尼西亚的渔民人数也在增加,由2000年310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约347.6万人。

美国、西班牙

美国海岸线较长,渔业资源丰富,它的水产品进出口量都相当可观。2001年至2003年,美国水产品进口额分别为103亿、100亿和117亿美元,是期间第二大水产品进口国;同期水产品出口额为33亿、33亿和34亿美元,是期间第四大水产品出口国。2001年到2003年西班牙是第三大水产品进口国,期间进口额分别为37亿、39亿和49亿美元,同期出口额为18亿、19亿和22亿美元,期间出口位居世界第七。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2005年发布的世界水产品贸易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3年,鱼类产品最大的进口国是日本,其次是美国,西班牙居第三位。2003年日本鱼类产品进口额接近124亿美元,美国接近117亿美元。2002年中国超过泰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鱼类产品出口国,当年出口额近45亿美元,2003年中国出口额为52.4亿美元。在国际渔业贸易中,较大的出口国有中国、泰国、美国、挪威、加拿大等。

日本

据日本水产贸易协会公布,日本2004年进口水产品为348 万4,833吨、进口金额为1兆6,339亿5,981万日元。较上年分别增长了4.8%和4.1%。但是,进口数量较最高的2001年少了9%,金额较过去最高的1997年下降了16%。2004年日本出口水产品为42万4309吨、出口金额为1,486 亿3,100 万日元。与200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4.5%和9.5%。出口的平均单价为350 日元/千克,较上年的366日元下跌了4.3%。而出口数量经12年后首次突破40万吨大关。从2005 年起日本全面启动对水产农食品的安全管理措施。此前,日农林水产省已开始对部分农畜产品和水产品采用过质量安全的全程追踪系统的试点,同时开发了与之配套的自动生产历史信息系统,对认证合格的水产农畜食品授予认证标识的措施,使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农畜食品时可以便捷地鉴别出哪些是安全食品。从2005 年起将把所有的水产农畜食品都纳入全程追踪系统管理,对生产和销售符合规范的水产农食品授予认证标识,实行全面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加拿大

2003 年加拿大渔业产值达29亿加元创历史记录。目前,加拿大渔业主要产品是龙虾、蟹、虾等甲壳类产品,在10年以前,该国渔业则是以鳕鱼为中心。加拿大养殖产值为5.86亿元,海洋渔业产值为22.6亿元,内陆渔业产值为0.83亿元。对于渔业系统就业情况,海洋渔业就业人员60,300人、加工雇佣人数29,900人、养殖从业员7,200人。加拿大作为水产品出口国位居世界第五位,出口至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45 亿美元。美国是加拿大水产品的第一出口对象,主要出口龙虾、鲽类、虾等,出口金额达30 亿美元。对欧盟(EU)出口稳步增长,较上年增长23%为4.46 亿美元,对中国和香港的出口也增长21%达3.24 亿美元。

越南

近几年,越南的渔业总产量持续地在增加,从1995 年的108.5 万吨增至2002年的150.8吨,位于世界第14位,在前面的是韩国,其总产量是168.4万吨。越南计划确立以水产品出口为导向的渔业生产,2001年至2003年期间,其水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8亿、20亿、22亿美元。据越南水产部的统计,截至2004年8月底止,越南向韩国出口的水产品金额累计为9,050万美元,比上一同期的增加13%,已上升为仅次于日本、美国、欧盟居第4位的出口对象国。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7大渔业国,仅次于中国、秘鲁、日本、智利、美国和印度。印度尼西亚1998年的捕鱼量是420万吨,2002年提升到500万吨,增长幅度为19%,2003年的捕鱼量近600万吨,创近年新高。2002年印尼的渔业出口额共15.7亿美元,2003年渔业出口金额为20亿美元,该国争取在2006年创汇50亿美元。1999—2002年印度尼西亚渔业产值有21.72%的升幅,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为13.56%,可见渔业产值增长高于国民经济整体增长水平。2003年渔业和鱼类加工业在GDP的比重达到10%。2000—2003年渔业产量每年平均增长5.21%,由2000年的570.7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594.8万吨。其中海鱼的捕捞量由2000年的452.1万吨上升到2003年的472.8万吨。人工养殖鱼产量年均增长7.04%,1999年只有99.4万吨,2003年增加到122万吨。全国人均鱼类消费量也逐年上升,2000年为21.57千克,2003年上升至24.67千克。越南渔业部计划,到2006年鱼产量提高至950万吨,人均消费提高至30千克。印度尼西亚的渔民人数也在增加,由2000年310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约347.6万人。

美国、西班牙

美国海岸线较长,渔业资源丰富,它的水产品进出口量都相当可观。2001年至2003年,美国水产品进口额分别为103亿、100亿和117亿美元,是期间第二大水产品进口国;同期水产品出口额为33亿、33亿和34亿美元,是期间第四大水产品出口国。2001年到2003年西班牙是第三大水产品进口国,期间进口额分别为37亿、39亿和49亿美元,同期出口额为18亿、19亿和22亿美元,期间出口位居世界第七。

据世界粮农组织(FAO)预测,2010年世界渔业产量(见下表)将达到1.07至1.44亿公吨,其中3000万公吨有可能作为鱼食,或非食用油。人类食用消耗量将达到7400万公吨至1.14亿公吨。渔业产量的绝大多数增长来自于快速发展的水产业。渔业捕获量将进一步取决于渔业管理的发展和效率。当前的过度捕捞会使渔业总产量增加500万-1000万公吨,同时,不断的过度捕捞也有可能导致产量减少,这种情况在下表中就有所显示:

悲观估计

乐观估计

捕鱼量

80 105 水产品

27 39

总产量

107 144

非食用鱼减少量

33 30

供人类消耗的现有量

74 114

2002年捕鱼量情况一览

2001(吨)

2002(吨) 增减率

总捕获量

92,862,087

93,190,654

+0.35%

海洋捕鱼区

84,163,092

84,452,487

+0.34%

内陆水域捕鱼区

8,698,092

8,738,167

+0.46%

世界排名前30位国家捕鱼量增减情况

国别

2001(吨)

2002(吨)

增长率

纳米比亚

547,498

624,891

14.14%

缅甸

1,166,868

1,312,642

12.49%

智利

3,797,140

4,271,475

12.49%

秘鲁

7,986,103

8,766,991

9.78%

冰岛

1,980,715

2,129,655

7.52%

印度尼西亚

4,273,662

4,505,474

5.42%

菲律宾

1,949,026

2,030,542

4.18%

中国台湾

1,005,199

1,042,756

3.74%

墨西哥

1,398,592

1,450,654

3.72%

孟加拉国

1,068,417

1,103,855

3.32%

马来群岛

1,234,733

1,275,555

3.31% 法国

605,629

620,078

2.39% 南非

750,099

766,284

2.16%

挪威

2,687,303

2,743,184

2.08% 巴西

806,672

822,159

1.92%

阿根廷

931,734

944,346

1.35% 越南

1,490,303

1,508,000

1.19% 中国

16,529,389

16,553,144

0.14%

美国

4,944,336

4,937,305

-0.14%

印度

3,777,092

3,770,912

-0.16%

巴基斯坦

600,798

599,104

-0.28% 泰国

2,932,374

2,921,216

-0.38%

加拿大

1,052,543

1,013,997

-3.66%

丹麦

1,510,461

1,442,068

-4.53%

日本

4,713,006

4,443,000

-5.73% 英国

741,045

689,919

-6.90%

俄罗斯

3,628,459

3,232,295

-10.92% 韩国

1,990,722

1,668,979

-16.16%

摩洛哥

1,083,953

894,957

-17.44%

西班牙

1,092,525

882,633

-19.21%

2001年世界渔业总产量为1.302亿吨,其中3790万吨来自于水产养殖产量。世界捕捞渔业产量从2000年的9540万吨下降到2001年的9240万吨。

2001年中国捕捞渔业产量为1652.9万吨,与2000年相比减少2.7%,但仍占世界首位。其次分别为秘鲁(795万吨)、美国(491万吨)、日本(470万吨)、印度尼西亚(420万吨)、智利(380万吨)、印度(376万吨)和俄罗斯(363万吨)。

2001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达到3790万吨,产值为557亿美元。2001年中国的水产养殖产量是世界上最高的,产量达2610万吨,与2000年相比产量增加6%,产值增加8.8%。除中国外,2001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养殖产量为1180万吨,产值为294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加8.3%和5.0%。其他主要国家的养殖产量:印度为220万吨,印度尼西亚86.4万吨,日本80.2万吨,泰国72.4万吨、智利57万吨、挪威51万吨。

2001年世界水产品进口额的80%以上集中在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美国和一些欧盟国家。日本仍是主要进口国家,约占总进口额的23%,达134.5亿美元。美国为第二进口大国,约占世界总进口额的17%,达103亿美元;之后为西班牙(37亿美元)、法国(31亿美元)、意大利(27亿美元)、德国(24亿美元)和英国(22亿美元)。欧盟国家约占世界总进口额的34%。

2001年,泰国为水产品主要出口国,出口额达40.4亿美元,其次为中国(40亿美元)、挪威(34亿美元)、美国(33亿美元)、加拿大(28亿美元)、丹麦(27亿美元)等。

另外,2001年世界渔业还有1190万吨的藻类产量,其中89.1%来自于养殖。世界水产养殖中水生植物的产量从2000年的1020万吨增加到2001年的1060万吨。其中中国的水生植物的产量达到820万吨,产值41亿美元,分别约占世界水生植物的养殖产量和产值的77.3%和70.7%。

2001年,水产品总的出口额约为55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约1.1%。水产品总的进口额约为594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减少1%。对虾继续为水产品中主要的贸易品种,2001年约占水产品贸易总额的19%。其他主要出口贸易品种为底层鱼类、金枪鱼和大麻哈鱼。

上一篇:四好商会建设汇报材料下一篇: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