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国内否决者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比较研究

摘要:论文旨在通过对韩国和日本两国国内行为体的政治行为的比较分析,考察韩日两国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呈现不同结果的原因。为此,论文采用双层博弈论和否决者理论的研究框架,并通过“获胜集合(Win-Set)”概念分析贸易谈判的过程,验证了三个国内政治因素——即“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及权力分布”、“国内政治制度”和“谈判代表的战略”——和农业贸易自由化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论文进而分析其因果逻辑。作者提出的假设是,韩日两国的农业政治经济结构塑造并影响着政府、国会等国内行为体的偏好结构以及政治制度的设置,而国内行为体的偏好结构以及政治制度的设置又限制着韩日两国谈判代表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谈判中可能采取的战略,这最终决定了韩日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谈判中所达成协议的内容。为检验这一假设,论文以韩国和日本两国所展开的八场谈判为案例进行了比较分析。具体而言,作者将韩日两国的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比较分析,即1980-2000年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框架下的第一阶段和2000年代以来在自由贸易协定(FTA)框架下的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韩国和日本两国的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主要是由美国的压力引发,这一阶段的贸易谈判围绕大米、牛肉等重要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即“关税化(Tariff ication)”——问题所展开。在这一阶段,韩日两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牛肉和大米市场自由化谈判中得到不同的结果。其中,两国国内否决者对贸易自由化的偏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韩国,总统、政府各部门和国会等决策部门在这个阶段的偏好一致,他们坚决反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开放。这种偏好结构使得韩国的获胜集合规模很小,从而加强了政府抵制“外压(Foreign Pressure)”的谈判筹码,也使得韩国最终获得了近乎理想的谈判结果。相反,日本国内各行为体对农业贸易自由化形成了分散的偏好结构,即政府和执政党内部同时存在着对农业贸易自由化持赞成和反对立场的行为体。其中,支持自由化的行为体作为美国“沉默的盟友”通过说服国内鹰派等方式扩大了本国的获胜集合;他们通过扩大获胜集合并向本国政府施加压力的方式促进了日本的农业贸易自由化。在第二阶段,韩国和日本两国以自由贸易协定(FTA/EPA)的形式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但在这个阶段,由于韩日两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差异,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中又展现了与第一阶段截然不同的面貌。具体而言,韩国的国内政治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及权力分布方面,国内行为体对农业贸易自由化问题形成了分散的偏好结构,而且对外贸易谈判的权限集中于通商交涉本部,而标榜保护主义的农林水产部只发挥了有限的作用;在国内政治制度方面,在2008年出现的“一致政府”状态下,在野党的牵制能力处于弱势地位。这些国内政治因素的变化使得韩国同美国、欧盟等农业强国签订了高水平的自贸协定,从而大大开放了国内农产品进口市场。与此相反,日本在这个阶段的三个国内政治因素与第一阶段相比变化不大,这使得日本在这个阶段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谈判方面相对于韩国而言表现出保守的特征。在这个阶段,虽然日本政府在农业贸易谈判的政治制度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权力——如于2013年设立“TPP政府对策本部”并统一政府的对外贸易谈判权限,也成功地推进并签署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但是农林水产省依然在“四省共同议长制度”下事实上长期控制着农业领域的贸易谈判权限,而且农林族议员通过农政“铁三角”在国内决策机制中仍发挥强大的影响力,这种情况一直约束着国内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水平,从而使日本在TPP谈判中成功地阻止了大米、小麦、猪牛肉、乳制品、糖类等五大“圣域”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综上,韩日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中,韩国表现出先保守后开放的特征,而日本相对韩国而言表现出先开放后保守的特征。之所以韩日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其因主要在于韩日两国三个国内政治因素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也就是说,韩日两国的国内政治因素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结果,从而验证了三个国内政治因素跟自由贸易政策的协商结果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因果关系。特别地,在三个国内政治因素中,应该优先考虑“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和权力分布”,因为它对政治选择具有基础性的导向作用;其次,应考虑“国内政治制度”,如谈判权限是否集中、批准方面是否存在“分治政府”,因为这两方面的内容制约着政治家与谈判代表在政治抉择中的制度空间;再次,在前两大因素的基础上,探讨“谈判代表的战略”,相对而言,“谈判代表的战略”同时受到其他两大因素的制约,也就是说,“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及权力分布”和“国内政治制度”决定了“谈判代表的战略”是否能够作为重要变量以及其在谈判中所能发挥出的作用水平。

关键词:否决者;农业贸易自由化;国内政治;对外协商

学科专业: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政治制度与对外贸易政策

1.2.2 有关韩国和日本FTA政策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分析框架:双层博弈论

2.1 双层博弈和获胜集合

2.1.1 双层博弈:国内政治与对外谈判的互动

2.1.2 获胜集合

2.2 偏好、制度和战略

2.2.1 国内行为体的偏好、权力分配和可形成联盟

2.2.2 国内政治制度

2.2.3 谈判代表的战略

第三章 韩日农业政治经济比较

3.1 韩日农业结构比较

3.1.1 韩国的农业结构

3.1.2 日本的农业结构

3.2 韩日官僚组织的决策模式比较

3.2.1 韩国的官僚体系及其变迁历程

3.2.2 日本的官僚体系及其变迁历程

3.3 韩日国内批准制度比较

3.3.1 韩国的批准程序

3.3.2 日本的批准程序

第四章 多边贸易体制下的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1980-1990 年代)

4.1 韩国的农业贸易自由化

4.1.1 韩美牛肉进口自由化谈判

4.1.2 乌拉圭回合和韩国的大米关税化

4.2 日本的农业贸易自由化

4.2.1 美日牛肉/柑橘进口自由化谈判

4.2.2 乌拉圭回合和日本的大米关税化

4.3 多边贸易体制下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异同及其原因

4.3.1 多边贸易体制下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异同

4.3.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不同的原因

第五章 自由贸易协定下的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2000 年代以来)

5.1 韩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与农业贸易自由化

5.1.1 部分开放时期(2001~2006):以韩国智利FTA为例

5.1.2 全面开放时期(2006~至今):以韩国美国FTA为例

5.2 日本的自由贸易协定与农业贸易自由化

5.2.1 部分开放时期(2001~2013):以日本墨西哥EPA为例

5.2.2 全面开放时期(2013~至今):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为例

5.3 自由贸易协定下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异同及其原因

5.3.1 自由贸易协定下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异同

5.3.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不同的原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学科发展论文提纲下一篇:消费需求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