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范文

2022-06-17

第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范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论语。里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8、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远《三峡》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1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1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诗夜游》

1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1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1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33、几处早莺争暖树,夜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6、商女不天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3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4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4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9、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初中生必背优秀诗文名句

――专家推荐篇

51、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饣甫糜。――汉乐府《东门行》

5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东汉。曹操《龟虽寿》

5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54、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5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5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57、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58、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唐。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59、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平《月夜》

6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6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63、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64、明月高楼休独猗,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65、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宋。梅尧臣《鲁山山行》

6

7、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欧阳修《戏答元珍》

68、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69、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宋。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70、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风定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71、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宋。黄庭坚《登快阁》

72、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73、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外,如今又添,一段新愁。――宋。李

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74、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宋。曾畿《三衢道中》

7

5、日落潭照树,川明风动花。――――宋。陈与义《出山》

76、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77、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7

8、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宋。杨万里《插秧歌》

7

9、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80、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宋。雷震《村晚》

诗中雄心壮志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诗中哲理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朱熹《论诗》) 诗中夕阳(落日)

1、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

2、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

3、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 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中忧愁

1、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2、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4、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诗中树

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东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诗中泪

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2、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3、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4、 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杜甫《石壕吏》) 诗中塞外风景

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 塞下风来秋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3、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5、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诗中鸟

1、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3、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用》)

5、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6、 山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诗中山河(江山)

1、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朱熹《论诗》)

4、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5、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诗中春景

1、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苏轼《浣溪沙》)

4、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 诗中夏景

1、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2、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3、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4、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诗中秋景

1、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这》

5、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李清照《醉花阴这》

8、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9、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

诗中冬景

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诗中山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3、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健《题破山寺后禅院》)

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5、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武判官归京》) 诗中水

1、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

6、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诗中日

1、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6、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诗中风

1、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4、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5、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中花

1、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至龙标遥有此寄》)

6、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7、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诗中雪

1、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3、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

4、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中月

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3、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诗中雨

1、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3、 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4、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诗中草

1、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年羊。(敕勒歌)

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

3、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4、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6、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弃疾《村居》) 诗中柳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游山西村》

2、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3、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诗中云

1、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

3、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诗中湖

1、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中海

1、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逋之任蜀州》)

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颧雀楼》)

5、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诗中舟

1、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2、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3、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4、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6、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中酒

1、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2、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4、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行路维》)

5、 浊酒一杯千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诗中乡情

1、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2、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夏完淳《别云间》)

4、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5、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诗中豁达对待离别的诗句

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诗中不明送别但意味深长的诗句

1、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孤帆远影碧空净,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常见的考点:

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三、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

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七、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八、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九、体验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拓展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1. 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_______。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6.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 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2.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3.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4. 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5.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

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6. 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7. 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8. 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19.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0.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1.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2.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3.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4.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5.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6.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7.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8.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29.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0.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1.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2.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第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的是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四个字,第一个是“学”,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读书学习的意思,但是学什么?孔子认为学习的内容是很宽泛的,《论语》中的“学”不仅仅是指要学习日常生活的技艺,还要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第二个字是“时”,指 “时常、经常”。第三个字是“习”, 现在我们一般把“学习”作为一个词理解,在过去学和习是两个概念,是分开来讲的。这句中的“习”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复习功课、这里引申为“实习”、“实践”; 第四个字是“说”,(同学们不要读成说,)这是一个通假字, 是“悦”的通假字,高兴,开心。整个这一句的意思是:对天地万物及其道理,我们都应该尽力去认识、了解,而且还应该常常地把学来的东西,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之中,如此才能时时体会到学与习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啊!开篇的这句话孔子强调的是学习的方法,孔子认为,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去体会、思考、印证,当有所收获、有所领悟的时候,那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朋:朋友,不是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这一句的意思是,看到从远方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这一句的字强调的是学习的乐趣。孔子强调了“朋”与学的关系,学习和研究需要志同道合者,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朋友是用来学习的,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和你深入交流、不断砥砺、互相学习的人,这样的朋友来了,你怎会不高兴。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愠:生气,恼怒,这句话按字面上解释应为:如果我能做到别人因不了解我的学问或为人并因此而冒犯我时,我都不会生气,那就已经接近君子的境界了。孔子认为“人不知而不愠”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并不是要学给别人看的。况且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从学习中又能获得无穷尽的乐趣,所以就算有人不知而冒犯自己时,其所带来的不悦与所得自学习中的乐趣相比,根本无足挂齿,与其要生气,不如把时间及精力花在学习上,以求得更大的快乐。这一句孔子强调的是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德行,做一个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孔子告诉我们一个有真学问而且彻悟了人生真谛的人,也许不会被世俗社会所理解,但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泰然处之,不会有丝毫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样的人格修养才是真正君子的修养。

同学们,解读到这里,大家对此章是不是有了初步的理解。此章大意是:孔子说:“你学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又时常去印证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相聚,共同研究学问,这难道还不值得高兴吗?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品行和学识,心里也没有任何的怒意,不就是成德的君子了吗?”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解读,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行的人。 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的是论语第一章《学而》篇的第一部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先学习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四个字,

第一个是“学”,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读书学习的意思,但是学什么?孔子认为学习的内容是很宽泛的,《论语》中的“学”不仅仅是指要学习日常生活的技艺,还要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

第二个字是“时”,指 “时常、经常”。 第三个字是“习”, 现在我们一般把“学习”作为一个词理解,在过去学和习是分开来讲的。这句中的“习”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复习功课、这里引申为“实习”、“实践”;

第四个字是“说”,(同学们不要读成说,)这是一个通假字, 是喜悦的“悦”的通假字,高兴,开心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学到的知识不断的在实践中应用,这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吗?这句话孔子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也就是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朋:朋友,不是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这一句的意思是,有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相聚,共同研究学问,不是很高兴吗?这一句孔子要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乐趣。就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朋友是用来学习的,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和你深入交流、互相学习的人,这样的朋友来了,你怎会不高兴。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愠:生气,恼怒,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品行和学识而冒犯自己,心里也没有任何的怒意,不就是有修养的君子了吗?这一句孔子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修养自己的德行,做一个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孔子认为一个有真学问的人,也许不会被世俗社会所理解,但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泰然处之,不会有丝毫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样的人格修养才是真正君子的修养。

同学们,前面我们对这三句的字、词、句进行了解读,下面我们把这三句话整体进行解读。孔子说:“把学到的知识不断的在实践中应用,不是很愉快吗?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相聚,共同研究学问,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品行和学识而冒犯自己,心里也没有任何的怒意,不就是有修养的君子了吗 ”

希望通过今天的解读,同学们能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有知识的人。

第三篇:《国学启蒙》“学而时习之”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学期《国学启蒙》教学设计

第一课

学而时习之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学而时习之》。

2.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①范读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识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导学

2.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三、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第四篇:学而时习,博古通今--《古文观止》读后感

学而时习,博古通今

——《古文观止》学习心得

《古文观止》是清初康熙年间由吴楚材、吴调侯两叔侄编选评注,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付印问世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非常广泛。它的文章总共不过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小时侯,听爷爷说过一些《古文观止》里的故事,印象里那就是本和《上下五千年》差不多的历史故事书。读书的时候也学过一些《古文观止》里的文章,当时觉得文言很艰涩,大都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忘得差不多了。直到这次在读书活动中又看到了它,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些文章经纬分明、生动立体、文思广博,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不仅仅是受益良多,而且越读越觉回味无穷。

一、有好故事可以说

在全书开篇的《郑伯克段于鄢》中,就讲了郑庄公和弟弟共叔段的权力之争。郑庄公在母亲武姜不喜欢自己,偏爱弟弟的情况下,韬光养晦、欲擒故纵,故意纵容弟弟的恶行,等到弟弟终于起兵夺权时,才露出早已准备好的屠刀,砍向自己同母同父的弟弟。同时与怂恿、帮助弟弟的母亲决裂,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庄公在解决弟弟共叔段的

1

威胁后,又用了挖地洞的方法,与母亲在隧道中相见。宫变失败后的武姜,也趁机与郑庄公和好。全文短短几百字,将故事中人自私残忍、虚伪狡诈的本性描写的淋漓尽致。

还是郑庄公,在《郑庄公戒饬守臣》中,郑庄公又化身为一位尊奉礼法,敬畏天命的古代政治家。同时,在这篇文章中郑庄公还说过:“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在这里又可以看到他在表达弟弟的愧疚之情。对比于《郑伯克段于鄢》中他的作为,我们又看见了另一个郑庄公,从而使读者即使隔着几千年也能通过这些故事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的丰富形态。

二、有好道理可以讲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讲述了一个名叫郭橐驼的植树人种的树长得快又长寿,结的果子是其他植者比不上的。随后阐明了郭橐驼种树的奥妙——顺天致性,令人觉得匪夷所思。之后笔锋一转,从种树之道引出了治理人民的方法,提出养人如养树的观点,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文章中反复强调了,种树要顺应树木的本性。但这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与此同时也不能过于关心。前者使树木得不到良好的环境生长,但后者的影响却更为恶劣,因为长期的娇生惯养,导致生存能力大大降低。治民之术更是如此,为官者

2

不仅要治民,更要养民,必须使人们休养生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才能够有利于人民的恢复,国家的安康与复兴。

李密的《陈情表》也很是经典,字字入理,句句动情。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 “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复礼的典范人物。

三、有好思想可以传承

我以为,《古文观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书,正如金克木先生所言:“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

3

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至理名言,光华夺目,掷地有声。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人的万世楷模。其中的一些名篇,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方孝孺的《深虑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等,读的次数多了,渐渐地也能背下几段,看到应景的事物时偶尔出口能说上几句,更觉神清气爽,愈增添了学思的动力。

总而言之,读《古文观止》不仅是“以史为镜”教人警醒、反思、振奋,还能“以人为镜”使人高尚、正直、坚强。庄子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有限的生命里盲目的追求知识量的扩充是不可取的,但是如果有生之年能静下心来把《古文观止》这套书读懂、读通,而且能从中学到一些为人、处事、对待问题的方法,也就能算得上以小见大、不虚此行了。

第五篇:读书之二十二不亦快哉

海口一中 马向阳

题记: 忙中偷闲,躲进书斋,信手翻书,任意阅读,毫无功利色彩,更非稻梁之谋,既得读书真趣,又得读书之乐,遂忆及平生读书、购书、求学诸多情事,有所感触,辄敲击键盘,积字成句,积段成篇,仿先贤为文之体制,作《读书之二十二不亦快哉》,诸君子哂之可也。

其一曰:双休日,索性关闭了手机,暂时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很随意的靠在椅子上,静静地阅读那些久违了的经典,与自己心仪已久的大师们作一次灵魂深处的交流和沟通;会心处可适意的一笑,顿悟时猛觉得眼睛一亮;恰此时,清风破窗而入,花香扑鼻而来,明媚的阳光顽皮地撩拨余之眼帘,不知不觉间书香融汇着茶香早已沁入了肺腑之中;所感也良多,所乐也融融。忽又想到,独自快乐谁人可知,故书此数语,既示自己清雅,还可教育一下后生小子,不亦快哉。

其二曰:静谧的夜晚,就着柔和的灯光,斜倚山枕,慵懒而卧,可以读经典,也可以读闲书。其醉人的境界,就在于瞬息之间四海山水涌入眼底,古今情事俱上心头;读到得意处,可啸吟,可清歌,可击节,可叹赏;手挥之间,仿佛勾画自家江山;独语之时,正是品评千秋人物;尽情尽兴,率意率真!不亦快哉。

其三曰:读《三国演义》诸葛亮隐居山林躬耕垄亩一节,极羡慕其散淡闲适的境界,于是也想放松一下自己,谁知事与愿违,只落得内子翻脸,小儿造反。面对百般责难,我自振振有词:“孔明先生整日里不事生产,只懂蒙头大睡, 日上三竿,方才起床,不也学富五车,出将入相!谁说的?有其诗为证,云:„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内子闻言,无以应对,张口结舌,我心窃喜,不亦快哉。

其四曰:读王实甫之《西厢记》,至张生为情所动,铤而走险,毅然跳墙一段,不觉心境也荡漾起来,随着口中喃喃“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翘在沙发上的腿脚也摇晃者再三;正得意之间,忽闻耳边传来怒呵之声:“全家都在看电视,你晃悠什么啊?心烦!”原来是黄口小儿在兴风作浪。少年不解风情,岂知书中自有颜如玉,非小燕子、紫薇之流所比耶!看着小儿一脸茫然的样子,不亦快哉。

其五曰:读书至夜半,眼睛发涩,披衣来到校园,适逢三五之夜,月明如昼,夜色如水;徘徊树下,如涉足于藻荇之间。于是思接千载,想当年苏东坡漫步院中,望月怀远之情正同于我辈。想到此,遥望星空,仰面莞尔,不亦快哉。

其六曰:诗无达诂,全在于意会心谋,释解圆通,别有洞天。如吟诵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先贤多解作“惜春怜春”之意,甚谬。盖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乃千古不遇之大学问家,乃真性情中人,其立身行事,谈吐表述,定然卓尔不群,此词即是明证。云“昨夜雨疏风骤,浓谁不消残酒”者,寓言新婚之夜,二人交杯助兴,卧榻之上,鸾凤呈祥,定然帐漫流苏,被翻红浪耳;“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者,寓言次日清晨,新妇酣睡在床时,夫君却起个大早,漫步归来,卷帘而入,惊醒了新妇的美梦,新妇随口问道:“你看侬还和作姑娘时一样娇美吗?”夫君回答:“海棠依旧鲜嫩,花儿照样明艳啊。”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者,则是新妇含羞应答之语——“知道吗,知道吗?一夜风雨,花红委地,绿叶徒增耳”,盖言少妇自然比不得少女时的娇嫩艳丽。诵读此词,李清照娇憨妩媚之态,风趣清丽之容,宛然耸于目前;且有故事,有情节,有场景,有对话,幽默机趣,含蕴丰厚,韵味无穷,可谓词中极品。某年月日,将自己此独到之解告之于同侪,其倾听之下,一脸愕然,双眸圆睁,凸如牛眼。观其惊骇之尊容,心中甚爽,不亦快哉。

其七曰:读《孟子》“梁惠王篇”,闭目摇首,念念有词,正在得意之时,忽见内子从厨房冲将出来,催我快去宰鸡,心中不悦,脱口说道:“孟子曰:„君子远庖厨也!‟”内子侧目而视,叹息一声而去,不亦快哉。

其八曰:某领导,儒雅风流,博闻强记,与朋友饮,以背诵“红楼”百二十回篇目或唐宋诗词佳作决高下,并饮酒先后。某日宴集,余叨陪末座,领导豪兴大发,连续吟诵李白诗篇数十首,众皆叹服,余亦叹服。领导知余虽是国学出身,却独坐一隅,愈加狂放,斜觑余曰:“能复诵李白诗作乎?”余颔首称可,诵道:“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领导闻听,不屑一顾,道:“如此直白粗俗之诗,绝非诗仙之作。”言毕,举杯为誓,恨恨不已;席上诸君,皆侧目。余徐徐曰:“吾爱领导,但吾亦爱真理。李白固然多有俊逸磅礴大作,间或也有清丽浅近之语。”既而,余便指出此诗篇名,写作之时间、地点、环境以及版本出处等。领导犹愤愤然,只是少了些须傲慢,多了一点平和。于是,觥筹交错,举座皆欢,不亦快哉。

其九曰:节日,躲入家中,坐拥书城,读《红楼梦》自娱,遇朋友突然来访,寒暄之后,朋友轻声问余:“红楼中佳丽无数,独钟爱何人耶?”余据实回答:“湘云姑娘。”朋友闻听,满脸呈狐疑之状;余释解道:“湘云处于林、薛之间,而能以才品见长,着实很难,但湘云一出场而黛玉失其辩才,宝钗失其姣妍,并非湘云天生丽质,天赐灵慧,全在其豪气逼人——胭芍酣眠,何其豪迈;烧鹿大嚼,何其豪爽;拖青丝于枕畔,撂玉臂于床沿,又何其豪放!至于说她与丫头翠缕细辨阴阳邪正一节,亦可见其表里澄澈;若说宝玉须眉而有巾帼之性情,则湘云是巾帼而有须眉之气概!”朋友频频颔首,狐疑顿消,钦佩之情,溢于言表,遂强拉余至楼下酒馆畅饮,三杯过后,肝肠顿热,不亦快哉。

其十曰:忽一日,朋友造访,未及寒暄,脱口而言:“上次听君细论红楼,回家也披阅一遍,感到湘云姑娘脱俗清丽,确实可爱。”余曰:“红楼中更有可爱超于湘云者。”朋友追问何人,余答以“探春”二字;朋友满脸云烟,道:“君变化何其速耶?”余笑答:“探春姑娘,虽说她聪明不及黛玉,文雅不及宝钗,豪爽不及湘云,但其过人之处,独能化三美之长而自成其美——你看她长得俊眼修目,顾盼神飞,何其雍容;建社吟诗,文采精华,何其风雅;理家除弊,开源节流,何其颖悟!尤其是她斥责王熙凤、怒击王善宝家一事,可谓理直而气壮;在她身上,飞射着一股英爽刚毅之气,凛凛然有丈夫之风而又不失女孩儿家的娟秀!”但是,任凭我条分缕析,剖析入微,朋友依旧满脸云烟,喃喃自语:“君变化何其速耶,何其速耶?”观其憨实之状,愈觉其忠厚可敬,便也强拉其至楼下酒馆,不谈红楼,只须饮酒,不亦快哉。

其十一曰:二月十四日夜,余端坐书桌前,研读莎剧《哈姆雷特》,看到“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一句,若有所思;恰此时,接到一友人短信,问:“现在干啥?”答:“看书。”手机又响,接听之,友人嗔道:“今夕何夕?负此良辰!”既而叹道:“流年似水,岁月催人,竟然连女儿也收到了玫瑰一朵,自己岂不见老!徐娘之龄,易生孤寂之感;何况夜风颇冷,心境甚寒,念之凄然。”一时不知如何作答,信步走到阳台,但见街衢两旁,华灯怒放,亮如白昼,绿女红男,接踵摩肩,或携素手,或拥纤腰,无不作小儿女之恩爱状。恍悟今日就是西人所谓之情人节者,友人感喟,良有以也。忙回短信一则,云:“劝君不必太凄然,夜风拂面未觉寒,少儿哪解风情事,笑看绿女并红男。”顷之,友人也回短信一则,云:“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所指大概就是自己吧。”。原来友人也谙熟莎翁剧作,进而念及大千世界,众生芸芸,攘往熙来,多为过客;荒途之上,独有一二知音同好者,可作慰藉,不亦快哉。

其十二曰:出差在外,辄携书数卷,以备晚间翻阅;同室之人或鼻息如雷鸣,或吹气如游丝,或呓语嘤嘤,或辗转反侧,我自气沉丹田,泰然处之,读书自乐,甘之若饴,不亦快哉。

其十三曰:一友人,博雅多才,尤善文辞,著有随笔一册,馈赠于我,两年矣,近日阅读,多有会心处。其《戒酒》一文云:“热酒伤肺,冷酒伤胃,闷酒伤心,喜酒伤人”。颇有道理。唯“喜酒伤人”一句尚不得其详解,遂拨通友人电话,询之,答曰:“喜则乐,乐则得意,得意则忘形,则好臧否人物,则易口无遮拦,则伤人误事害己。”闻之,冷汗涔涔。此诚阅历有得之谈,于我心有戚戚焉。正凝思间,友人又来电话,言觅得一清雅可人之酒肆,邀我小酌;余不假思索,颠倒衣裳,趿鞋便走。事后思之,酒如尤物,虽属善类,亦能害人;然明知此理而趋之若骛,欣然就之而不避利害者,何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情中人,只求超然适意而已。劝人戒酒,而自己颇耽于此道,个中三味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不亦快哉。

其十四曰:四月五日,赴山西公务毕,驱车北上,陪领导游云冈石窟并恒山悬空寺,夜宿五台山某宾馆。仲春时节,山花烂漫之时而天气骤变,突降大雪,窗外寒风似野狼般嚎叫,室内则温暖融融;余毫无睡意,将电视频道逐一搜寻,皆无可观者,遂关闭电视,从枕边抽出闲书两册,曰《清凉山志》、《五台山六十八寺》者,逐一翻阅。不知过了多久,忽闻门铃叮咚有声,开门视之,门侧立有一长者,慈眉善目,蔼然可亲,手中持茶壶一把,名茶一包;忙延请入室,无客套之语,有默契之心,来者亲手煮水,温壶,沏茶;我则斜靠沙发,读书依旧,而有茶辄饮。书香伴着茶香,弥漫于斗室之中。茶过三巡,我也读书数十页,长者告退时,计算行程,约定明晚宿于古城太原,寂寂人定,再品香茗。长者何人?此行之主要领导也。为官则毫无官场架子,为官之至境也;与达官结交则毫无生疏距离之感,交友之至境也;读书时则尊者在侧,煮水沏茶而毫不相扰,读书之至境也。古有红袖添香,今则尊者烹茶,不亦快哉。 其十五曰:世纪之交,首次随团出访西欧,意大利为主要盘桓停留地点之一,遂萌生三大愿望:一曰观看一场意甲比赛,二曰聆听一场意大利歌剧,三曰购买一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全集。沿比萨、佛罗伦萨、罗马线路参观,文艺复兴时期之兴衰巨变遗迹,不仅尽收眼底,且入于心头;然一路行来,或因时节错过,或因行程匆匆,虽苦苦寻觅,然终不遂愿。归国日期既至,在罗马机场办理完行李托运及登机牌手续后,尚不死心,逡巡于机场内各商肆之间,徘徊瞻顾之际,忽觉得眼前一亮,一部英文版《意大利绘画与雕塑精品集成》赫然在目;从书架上轻轻抽取下来,摩挲再三,不忍释手,翻开目录,意大利艺术大师之代表作品皆有收录,从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逐期排列,图文并茂,印制精美。余不假思索,慨然购之,归国途中,虽几经周折,始终随身携带,护之如头目,珍视有加。屈指算来,迄今六年已过,然情事历历,如在目前。如今,煌煌巨著仍置于案头,伴余左右,时而翻阅,收获良多。余虽然艺术天分不高,素养不佳,然陶醉其中,默而化之,画幅中之线条、色彩、透视等佳处,亦可参悟三四;大师巨匠笔下之风格气象,或可说中五六。想来佳书有似佳人,寂寞难耐之时可伴其左右,遣愁排恨;兴致高昂之际能点燃激情,催生灵性,不亦快哉。

其十六曰:少时读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于作者笔下“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君”一语,颇多联想。盖“微笑”一词甚具神力,一见刘和珍君之清丽典雅脱于俗态者,一见作者对刘和珍君之褒赞且不着痕迹;况前又贯以“始终”二字,更可见作者用心用情之深。可谓用语简劲而尽得风流者也。然十数年来,遍查典籍资料,独于刘和珍君之真容笑貌无缘亲睹,诚为憾事。零二年十二月间,随团出访日本大阪市,晚餐之后,信步踱进一书肆内,见有日人藤井省三先生所著《鲁迅事典》一书出售,随手翻阅,于“鲁迅之作品”一章内,看到照片一幅,内中五人,二排居中者恰好便是刘和珍君,短发裙装,面容姣美,眉如柳叶,眼若秋波,丹唇略启,微微含笑,似可闻其呼吸并笑声者。其清丽高雅之状,鲁迅心动,余亦心动;其死难之烈之惨,鲁迅愤怒,余亦愤怒;世间读鲁迅之文、见刘和珍君之容或感于其事者,无不心动且愤怒也。日版图书价格昂贵,缩食而购之,携带归国,书架之上又添一可珍之物,不亦快哉。

其十七曰:读《西厢记》“长亭送别”一剧,忆及二十年前之秋日,在古城开封举办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会上展示观摩课两节,由某名师执教此出剧作。课后例行之座谈会上,群贤毕至,争相发言,一时好评如潮,谀吹有加。会议临近结束,司仪者象征性地用眼睛扫视一下会场,客气地征询再次发言者,欲作大会总结状。余生也晚,陪坐于末排,性情卤莽,且不谙世故,举手便发言,云:“某先生学养不厚,以致对此剧把握不准,理解不确,将长亭送别之时间都弄错了。”此言一出,举座哗然。面对司仪者之再三诘问,余徐徐道:“某先生以„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一语而判断送别时间为清晨,谬矣。„晓来‟者,犹言晓得也;谓„知晓否?是离人的眼泪将秋天里的树叶都染红了!‟诚然,古人有清早送别之惯例,如唐诗„渭城朝雨悒轻尘‟者,但古人亦有傍晚送别之习俗,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所述之情景。况此出剧作中莺莺唱词曾反复出现送别时所见景色之语,诸如„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均为傍晚黄昏之色,岂清晨日出之景乎?”余之发言甫毕,与会者多颔首;唯司仪并某名师面露尴尬之情,半日方道:“此属于学术探讨范围,可以商榷。”余则笑而不语。二十余年矣,当时余为意气风发之翩翩少年,今为两鬓斑白之蔼然长者;唯率直率真之禀性依然如故,不亦快哉。

其十八曰:系统而精确地译介莎士比亚剧作且影响深远者,国内惟有朱生豪先生,至今无出其右者。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七日,余购得朱公所译《莎士比亚全集》以归,是日晚,在所居之斗室内,伏案疾书道:“莎翁倾毕生心血于戏剧事业,其作品思想深邃,规制宏大,处处闪耀人文主义之理想光辉;朱公生豪,一代才子,早年就读于之江大学,而后任职于上海世界书局,三四十年代之旧中国,正值多事之秋,日军攻占上海后,朱公辗转流徙,先客常熟,后居嘉兴,全部精力贯注于莎剧之译介工作,莎剧凡三十七部,朱公译出三十一部,终晷不息,生活清寒,贫病交加,积劳成疾,殆译至《亨利五世》时,讵料精力殚尽,重病身亡,时年三十有二。莎翁朱公,皆学界泰斗,彪炳千秋,辉映万古;后学如余者,忝列寒士,慕二公之风范,景仰之情深焉;适巨著十一卷本出版,尽平日节衣缩食之资,欣然购置而归;珍馐固然饴口,然诵诗书,陶情怀,增学识,绝非梁肉玉脔所能比也。”孰料十五年后某秋日,余有幸出访英国,并参观了位于爱汶河畔之斯特拉特福镇上的莎翁故居,以及安葬着莎翁灵骨的三一教堂墓地。徘徊于莎翁故居后院的石径上,心潮澎湃;肃立于三一教堂内莎翁之墓地前,心绪更是难以宁静;默默地吟诵着莎翁诗句,似与莎翁作畅快的交谈,作心灵的沟通。莎翁故居右侧,有一处以莎翁命名的店铺,售有牛津版《莎士比亚全集》,搜罗详备,校勘精确,印制精良,尽管其售价不菲,然出于对莎翁剧作之挚爱,毅然购之。归国后,时时从书架上抽出,摩挲欣赏一番,书香阵阵袭来,沁人心脾,顿时觉得身心沉静,懊恼全消,不亦快哉。

其十九曰:余少时喜读战争题材之长篇小说,尤以抗战题材者为最;及长,梦寐之中常将书中情节与当前所闻所历之事混为一体,且与自己当时身心状态密切关联。盖身心俱疲时,梦中常被日军所追杀,无路可逃,只得决一死战;身心舒泰时,常率部主动作战,或进攻,或设伏,深山、密林、沟壑、草原、青纱帐等,皆为战场。某夜,梦得盟军元帅克林顿先生被日军围困于一青纱帐内,总部首长命余率领一支敢死队速往救援,余欣然受命,整队出发,几经周折,杀出一条血路,掩护着克林顿等数十人冲出重围。斯役也,火光与刀光同辉,枪炮声与呐喊声共鸣,碧血横流,豪气四塞;往来冲杀之间,忽一阵铃声将余惊醒,原来起床时间已到。举目所见,床榻之上,凌乱不堪,枕头早已滚落在床下,半条被子也掉在了地上;余则大汗淋漓,脉搏也跳动得更加坚强而有力。此后,常坚持锻炼身体,保持愉快之心情,思念着梦中再与鬼子交战,杀他个人仰马翻,片甲不留,不亦快哉。

其二十曰:出差一周,回家后踱进书房,审视书架时,见第三橱《辞海》站立处有紫色杂物一撮,甚可恶;忙抽书观看,原来是一伙蚂蚁在此争相产卵繁殖也。“人们均称吾为书虫,岂撮尔蚁辈欲与吾争名分耶!”于是,妒心大作,怒火中烧,将群蚁及其卵崽消灭殆尽,偶或七八只逃离现场者,也一一捉拿归案,处以极刑,不亦快哉。

其二十一曰:读书之人必珍爱其所藏之书,然偏有少数君子,只借书而不知还书;且久之而余也忘却了借书者之名姓,为此,常怅恨不已。某日,一友人前来借书,余信手从书桌之抽屉内拿出纸片一张,徐徐道:“某年月日,君从余处借走图书三册,二年矣,尚未归还,现有君亲手所书借据为凭,尚复何言?”友人再四道歉,赧然而退,次日,便将所借图书八九册如数奉还。如此者再而三,竟将所失之图书催回者数十册。灯光之下,看着一张张久违了的面庞,如老友之久别重逢;抚摩着书脊或封面,似与老友把臂而欢言,不亦快哉。

其二十二曰:爱读书,亦喜写点小文章,偶尔见诸报端,赚些稿费,约三五知己,小酌几杯,自有其情趣在。余生性豪爽,喜交朋友,朋友引荐朋友,故朋友多多。朋友相见,喜激扬文字,品评文章之优劣,余之短制,亦有幸在其品评之列,有褒有贬,有扬有抑,余闻之,不喜亦不愠。所写短文,集腋成裘,虽属鸡肋,终觉弃之可惜,遂结集付梓,然后找出朋友名单,按远近排序,每人寄赠样书一册。三五日后,接到朋友来电,祝贺者有之,批评者有之,亦不喜不愠。近来网络发达,“博客”时兴,余亦不甘落伍,随意敲击出《读书之二十二不亦快哉》十数则,“博客”于网上,一时点击者达百人之多,亦有评论者十余则,多为褒扬之语,余虽故作安然平静状,实则窃喜不已;惟有一二友人,若傻帽然,某日,晚餐毕,忽接其电话,闻其怒呵道:“小子!你怎么忽悠起俺来了?损人缺德,莫之为甚!”余莫名其妙,忙请教友人何故恼怒如斯。友人闻听,愈加恼怒,道:“文中所写„某君某友人‟者,非暗讽吾等乎?况所借之书,早已奉还,何必斤斤计较若此耶?”余恍然醒悟,笑而答曰:“余之为文,虽非虚构,亦非完全写实。愿君不必对号入座,自寻烦恼耳。”言毕,恐友人喋喋不休,纠缠不已,匆忙挂断电话,然后想象其懊恼忿恚之状,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亦快哉。

上一篇:淘宝运营试题库范文下一篇:维修工岗位描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