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深度解读

2022-08-16

第一篇:计算机专业深度解读

深度解读音乐专业就业方向

音乐学专业是一个热门专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音乐研究方法大量进入中国,为我国音乐史学的发展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音乐创作、音乐理论及音乐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高等、中等院校以及影视部门等需要大量的音乐学人才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其就业现状和就业前景均很乐观。

音乐专业主要有哪些专业分支?

其实音乐类专业的分支很多,常见的一些专业包括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录音艺术、歌剧、作曲、电脑音乐等等,都是属于音乐类的专业的。

音乐类专业的就业方向怎么样呢?

音乐类专业的就业方向比较广泛,可以做自由撰稿人、特邀自由撰稿和词曲作家、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人、编辑、乐评人、音像、唱片公司企划、音乐理论研究员、音乐制作人、网络公司、音乐工作室、文化经纪人、职业编曲、音乐教师等。

就拿声乐专业来说吧,我原来也说过,声乐专业是一个花销挺大的专业,一定要有一定的经济背景做支撑。学声乐的人毕业后可以当歌手、当音乐老师,也可以做普及艺术的工作者,甚至也可以学习了专业后,将来并不把它作为自己的职业,只是把它当作业余爱好,自己照样可以做其他的工作。去美国留学其实是个很好的选择,能够有一个更大的学习空间,未来成功的几率也会更大。

中式的音乐教育和美式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去美国留学?

我国的教育上还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的。我国在教育上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只注重应试教育,学生自上学开始,很少接触到美育方面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音乐教育。各学校并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而只是将其看作是应付教学的一种手段,这种指导思想引起的结果就是音乐课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音乐课就是教学生唱几首歌的课程,这种状况与国外学校普遍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形成了对比。这种错误的教育思想使我国的学生在基本素质上存在着较大不足。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只是会考试的人,而真正的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却很难得到。音乐艺术是一种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综合的艺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首先就要从艺术教育抓起,而我国的现状却是音乐教师缺乏,从音乐院校的音乐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根本无法满足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受过美式教育洗礼之后的留学生成为了大家追捧的人才。现在许多学生都想往影视行业发展,影视行业的人才要有怎样的素质呢?

就影视行业来看,我们所熟知的电视可知,各电视台MTV、音乐广角、娱乐报道等节目吸引着众多追星族及乐迷的眼光,音乐节目以其活泼、现代、刺激而大受当代人的喜爱。一种音乐节目的成功离不开在节目背后从事策划、编辑、研究等工作的各部门的通力配合,这些幕后工作都需要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专业人士去参与。当前的音乐学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在大学,学生要学习音乐史、音乐教育等基本理论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接受音乐实践方面的教育,使其在注重理论的同时也懂得音乐实践方面的知识,而从事音乐及音乐节目的策划、编辑等工作的人士就需要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从而使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有真正的发展潜能,创办出一个有特色的节目。(小马过河国际教育)

第二篇: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

 专业教育发展状况

 1999年始,为了扩大专业适应面,国家教委把各大专院校本科专业从504个压缩到

了249个。

 在数学类中,由原来的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运筹学、控制科学、信息科学等4

个专业调整为现在的信息与计算科学。

 二十世纪是各种学科的“联网”时代,边缘交叉学科得到迅速地发展,信息与计算

科学专业就是以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多元化人才为目标的新兴专业。

 本专业从2000年开始招生.

 学院现有“计算数学”硕士点(2011年起开始招生)。

 培养目标

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

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受到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与数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等密切相关的科技、教育和金融、信息处理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 培养要求

 能力要求

 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较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获取知识

的能力;

 据分析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值计算能力、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

 验能力、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能力。

 专业知识要求

 ①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受到科学研究基本

训练。

 ②掌握数学建模、概率统计、微分方程、数值分析与运筹与优化等方面的理论与方

法,比较熟练掌握数学软件、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信息理论及其应用的知识。  ③选修不同专业知识模块后,能比较熟练掌握三类专业知识模块(数值分析与算法

分析及其应用、数据分析与保险精算及其应用、软件工程与系统开发的理论与技术)中的一类。

 核心能力(优势)

 数学建模

 数据分析

 数值计算

 学位课程

 ①通识课程9门: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

 ②专业课程9门: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数值分析、

数理统计、信息技术导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

 主干学科、学位课程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 主干学科

 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学位课程

信息技术导论、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提高。算法与数据结构、概率论、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信息论基础、运筹与优化、数值计算方法、数据库原理及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

 主要实践环节

 数学建模、数学软件实践、金工实习、数据库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值

分析课程设计、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实践、专业英语训练、面向对象课程设计、信息编码训练、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 学制、学历和学位

 修业年限:四年

 学历:本科

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 相近专业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统计学

 软件工程

 专业知识模块1--数值分析与算法分析及其应用

 数值分析(Ⅰ)

 数值分析(Ⅱ),偏微分方程数值解

 MATLAB软件,图形图像处理,算法分析与设计

 专业知识模块2--数据分析与保险精算及其应用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统计分析与计算,投资组合理论

 保险精算,风险管理,金融工程

 专业知识模块3--软件工程与系统开发的理论与技术

 软件工程

 网络程序设计,高级数据库技术

 计算机密码学,Java开发技术

 如何对待专业课、公共课和选修课?

 对专业课的学习目标应明确具体,主动克服各种学习困难,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 对待公共基础课,要认识到其价值,大家不是单纯学习职业技能,本科院校和职业

技术学院的一个不同是本科侧重于宽口径的培养,更强调基础而非单纯的职业技能。 对专业课的学习,要主动克服各种学习困难。大家读这专业可能原因不同,但不管

你喜欢与否,都要尽力把专业课学好。

 在学习专业课的时候,主动克服各种学习困难。数学不好学,需要一定的天赋。我

们多数人都是常人,我们只有坚持,努力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天赋,才觉得书本上的东西亲切。

 记住:专业课是你的饭碗,站在最高处的人都是坚持到最后的。

 大学生对待选修课的学习一般说来兴致较高,认为选修课可以开眼界,长见识,扩

大自己的知识面。而且选修课的学习要求不严。

 但选修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不如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大学生真正投入

地学习的不多。

 对选修课的学习,应注意克服仅仅停留在浅层的了解和获知的现象,尤其是那种混

学分的现象

 做“四有”新人

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 有理想,就是要有目标,每个学期甚至每个星期都要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时间要分

配好;

 有道德,要加强自己的修养,要有公德意识,无论你做什么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  有文化,不单单指课本上的,多学些东西,就象古代所说的琴、棋、书、画;

 有纪律,把自己的活动纳入到集体中来,融入到班上、学校大集体中去,遵守规则。 

 信息与计算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1、继续深造: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掌握了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因此继续深造的可选择领域将变得非常广泛,既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数学、计算力学、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信息与网络安全、信息科学、自动控制、金融信息等专业和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也可以攻读具有行业特色且与信息与计算关系比较紧密的某些专业的硕士学位,象地球物理、油藏数值模拟、试井、储运等方向都是继续深造的理想专业。 很重要的一点,有数学优势,考研的选择面比较宽。

2、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研工作,可以继续从事信息科学与计算数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可以凭借其出色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计算能力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IT企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IT企业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它们可以在这些企业非常高效的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等工作。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是基本的“技能”,包括计算机编程的基本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使用技能,熟悉基本的软件开发平台。由于信息产业进入“应用”为主流的时代,高水平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技能”,关键还要具备将实际问题提炼为计算问题以及求解该问题的能力,这正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优势所在,也是近几年来国内大型IT企业“抢购”知名高校计算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原因所在。

4、经济与金融部门:由于经济学也引入了数学建模,因此懂经济原理的数学人才也被用人单位广泛接纳,还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化工制药、通讯工程、建筑设计等,都离不开相关的数学专业知识、计算机能力和管理水平。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这些部门就业有优势,前景看好。

5、其它:考编、考公务员。随着电子政务的全面铺开,安全、交通、医疗、测绘等领域应用图像技术进行监控、管理、诊断,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普及、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将更上一个层次。

第三篇:解读深度分销

多年来,中国企业在渠道管理的实践方面,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其积弊之深、危害之大令人吃惊,其中,尤以“深度分销”为甚。

从营销科学的角度看,深度分销本身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无非是将“密集分销”换了一个说法。为数众多的中国企业将其奉为圭臬,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套用,上演了一场“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闹剧。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问及深度分销的具体定义,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笔者追根溯源,方知深度分销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根植于中国市场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应当将营销组织架构不断下沉,从而提升终端的市场覆盖率和企业对渠道的控制力,带动产品的销售。

在企业界,深度分销也常被称为“渠道精耕”。我们所耳熟能详的“渠道扁平化”、“渠道重心下沉”、“去经销商化”、“自建终端网络”、“掌控终端”、“终端为王”等营销词汇,也是深度分销的“基因变种”或“旁系血亲”。 深度分销的“黄金时代”

毋庸置疑,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条件下,深度分销对于销售量的提升,确实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个中道理很简单,从下面这个简单的公式就能参透其中的原理:“销售量=网点数×单点卖力”。

既然销售量与网点数成正比。那么网店数量越多,顾客购买概率就越高,销量就越大。深度分销的实质,就是企业营销架构离终端尽可能近一些,覆盖面尽可能广一些,终端网点数尽可能多一些。

从实战效果来看,深度分销成就了不少企业的既往辉煌。如康师傅、可口可乐等快速消费品企业就将深度分销理论运用得淋漓尽致:康师傅自从1998年开始实施第一版“渠道精耕”,据说到今天已经更新为第30个版本了;可口可乐从2000年的“101系统”发展至今,也不断深化、改进其分销模式,还发展出诸如手机订单系统和MEP系统等资讯工具,提升精耕效率,摆出一副誓将深度分销进行到底的态势。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贯彻执行,中国经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小城镇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乡镇和农村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为此,康师傅、可口可乐这些巨头们开始将深度分销的触角延伸到

三、四级城市,在乡镇设立分销员,直接掌握乡镇批零兼营客户的订单。在这股风潮的带动下,几乎所有消费品的知名行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卷入深度分销的旋涡,像立白洗衣粉、白象方便面、旺旺食品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不仅在乡镇设立分销员,还发起了向村、组进军的号角,被业界人士戏谑为“鬼子进村了”。

深度分销的拥趸们绝不限于快消品企业,手机行业同样为数不少。2001年,尽管国产手机在产品和品牌上都处于劣势,但是国产手机扬长避短,将渠道重心下沉到三四级市场,销量开始迅速提升,到2003年年底,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一度压倒国外品牌,委实风光了一把。但好景不长,由于产品力不强,品牌力不足,国产手机很快败下阵来。

从“营销利器”到“饮鸩止渴”

远观深度分销,给人的感觉似乎像一块宝玉,玲珑剔透,光彩照人,细细把玩,却是一面“风月宝鉴”,白骨粼粼,血泪斑斑。

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深度分销就像壁立千仞的“三重大山”,企业早就不堪重负,甚至已经到了苟延残喘、行将就木的地步,如果不加以改变,毫不夸张地说:深度分销就是一味“毒药”其毒性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重大山”:人事固定费用急剧攀升。说得直白一些,深度分销基本就等同于“人海战术”,技术含量不高,是“劳动密集型”的活儿。深度分销的“度”越深,就需要越多的人员。人员越多,人力成本就越高,常见的深度分销人员配置可分为以下四类:

1.part-time(短工):如商场导购、理货、零促人员等。属于企业销售组织的最前沿,上述人员一般直接配置在经销商、分销商那里。

2.full-time(长工):固定线路业务,有的企业将其称为助理业务。他们负责乡镇分销业务、封闭渠道业务。一般由当地的经销商招聘,厂家负责培训。

3.正式业务代表(正式工):厂家派驻经销商处的销售顾问,属于厂家正式编制,俗称“御林军”。负责洽谈企业与经销商或分销商之间的资金流、信息流等事宜,并督导短工和长工的工作。经验表明:1个50万人口的县,应当配置2~3名业务代表。

4.市场监督管理人员(监工):属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为了构建深度分销体系,企业营销人员的数量逐渐增加。如何管理好新增的队伍成为新的课题。原有的管理层忙不过来,只有额外再增加一个层级,起到督导的作用。

必须指出是,当今中国人口红利消量递减趋势,劳动力成本大大提升。如今若不能开出适合的工资,基本别想招到中意的业务员。快消品企业五年前的人事费用率仅4%~5%,而眼下很多企业已经早超过了业界通用的7%的警戒红线。

“第二重大山”:变动成本成“超级黑洞”。人招进公司之后,总得做事情。这必然导致变动费用的增加。开发终端、维护终端、终端促销等众多名目的费用,一涨再涨。统计显示,增加一位员工所带来的变动成本,往往是固定成本的3倍。笔者调查过很多实施深度分销的快消品企业,“销售增长率”往往跑不赢“变动费用增长率”。这必然导致企业经营体质弱化,盈利能力下滑。

“第三重大山”:灰色营销。加人易,管人难。业务员常年在外,倘若自主性和自律性较差,倘若缺乏有效的远程管控手段,白条、拖欠、合伙套利、伪造等“灰色营销事件”必然不断出现,一个业务员辞职,背后常常就是数万元的坏账或应收账款,这极大侵蚀了企业健康的现金流。

情境变化:此一时,彼一时

为何深度分销此一时失败,彼一时成功?

用一个经济学上的原理不难解释——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任何一个要素的边际效益,在时间序列上注定递减、趋零直至为负,这是经济学的必然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深度分销理论诞生之初,产出高于投入,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今天,随着营销环境的变化,产出低于投入,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做大反而变弱,而企业一旦盈利能力变弱,人性使然,企业开始削减线上营销资源,来勉强维持利润。这又导致销量进一步下降,一切似乎陷入了一个悖论。

除此之外,营销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也是深度分销在今天“水土不服”的重要原因。

彼一时:跑马圈地,遍地黄金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消费者品牌意识尚不成熟,渠道贩卖什么,消费者就被动购买什么。深度分销成为无坚不摧的利器。

这一时期“先占先赢”、“先入为主”效应明显。谁先开展深度分销,谁就拥有时间上的比较优势。如果能够形成稳定的基层作业人员、稳定的拜访周期和稳定的分销服务,先发者就容易实现销量领跑,并对后来者构建渠道进入壁垒。这一时期消费市场成长迅速,跑马圈地的空间大,企业只管扬鞭奋蹄,所到之处,几乎“遍地黄金”。

这一时期深度分销带来更大的终端能见度,让一些大牌企业高举高打的媒体策略落地生根,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

彼一时:竞相投入,优势互抵

眼下正值中国产业集中的整合时期,任何时间、速度等比较性竞争优势(非核心竞争优势),旦夕之间就会被对手的同样做法抵消或反超。过去,粗放式播种就有好收成,现在精耕细作,也未必会如愿以偿。

深度分销已蜕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终端资源消耗大战。各大竞争企业围绕终端的争夺和拦截,不断升级,企业深陷重复性博弈的“囚徒困境”:你投一个卒,我就放两个兵;你给1%的返利,我就做2%的促销;你送三轮摩托,我就赠四

轮卡车......各方好比在水中比赛潜水,准憋不住气,那就只有浮出水面,饮恨出局。

随着各大企业的深度分销的不断深入,渠道拥堵日趋严重。过去是渠道主导消费者,现在是消费者反过来影响渠道。很多产品尽管花费了不少进场费、促销费,但由于消费者不领情,企业开始频频品咂渠道退货、产品过期之苦。 理性回归,从“深度”到“浅度”

不难看出,在新的形势下,深度分销的进入门槛不断提升。一方面,做深度分销需要企业以“三力”(强大的资金实力、渠道管理能力以及渠道控制能力)做坚强的后盾,没有金刚钻,千万别揽瓷器活;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有适销对路的产品,以及与渠道深度匹配的品牌力,从而能够为地面推进提供足够的势能。特别是对于那些实力不是很强,管理上存在较多短板的企业来说,深度分销更要量力而行、三思而后行。深度分销固然会带来一段时间的快速成长,但说不定,急症用猛药反而会适得其反。在这里,我们建议这类企业不妨尝试“浅度分销”。

“浅度分销”的总体原则:渠道深度与品牌张力保持平衡。品牌张力大,渠道可以深些,品牌张力小,渠道就浅些。品牌张力好比“水”的源头,“水”到“渠”成,“水”多“渠”深,套用一句古诗:问渠哪得深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基本方法:长短适度、宽窄相宜

企业在执行“浅度分销”策略时,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1.渠道要长短适度。在确定渠道长度之时,应考虑三方面因素:产品的目标市场定位、产品的市场基础以及产品背后依托的资源。

2.为不同的产品设定不同的渠道深度

某企业产品线中有A、B、C、D、E产品,该企业为其各自渠道信息不同深度,产品A:该企业的拳头产品,定位“中高价位”。目标消费群分布广泛,已经有20年的历史,有极强大的产品力和良好的口碑。渠道方面从1998年就下沉到县城,历经9年耕耘后,在2007年开始执行深度分销,一口气招聘1万人,直接到乡镇协助经销商取订单,并做市场活性化服务。不过,截至2011年,该企业已经陆续将这1万多人解聘,退守县城。

产品B和C:定位中低档,很难进入一级城市,渠道重心聚焦县城。虽然产品B面向农村市场,但因为毛利不高,所以销售重心没有下移到乡镇,而是通过设立次级分销商的做法,将产品自然辐射到乡村。

产品D和E:属于高价产品,渠道重心聚焦在

一、二级城市,仅在企业的直营范围销售(该企业在

一、二级城市设立直营店,基本不设经销商),不盲目追求扩张“版图”。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确定深度分销或浅度分销中的“度”呢?应当遵循以下两点:

1.确定渠道的宽度时考虑三个因素:产品资源能力、渠道的重要程度和物流模式。

2.企业可以把终端分成超重量级、重量级和轻量级三类,并针对各自特点采取不同的掌控方式和不同的物流模式。比如,大卖场、连锁超市和学校是企业的“超重量级终端”,对于这类终端,可以采取直营直送(企业派人取订单并且企业自行送货)的方式。比如,对某地特产品而言,风景点、网吧和A级干杂店属于该企业的“重量级”终端,对此,企业可以采用派人取订单,交给配送商送货的方式;B、C级终端因为数量庞大、分散并且回转慢,属于“轻量级”终端,该企业对这类终端应采用自然辐射方式实施覆盖。

第四篇:资管新规深度解读

事件

4月27日,央行等四部门正式发布资管新规细则,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底。资管新规细则具体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资管新规落地会对未来的金融环境带来怎样的变革?

1策略

1、 资管新规正式稿与预期相比有所宽松,正式稿最大的超预期之处是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底。相比征求意见稿的2019年6 月额外增加1年半,超出市场预期。

2、除过渡期超出市场预期之外,其他主要核心条款与征求意见稿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主要不同点如下:(1)对私募产品的采用“优先劣后”分级的限制有所放松,原先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只有满足了一定限制条件的封闭式私募产品才可以设计为

分级产品,正式稿中,只要是封闭式私募产品均可以设计为分级产品。(2)私募投资基金适应私募投资基金专门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才按照资管新规要求执行。此前征求意见稿中并没有对私募投资基金进行这种特殊化处理。(3)对

银行公募产品(银行理财)投资股票的限制可能会略有放松。征求意见稿中规定,银行发行权益类公募产品,须经监管部门批

准,正式稿中将这一条删掉了;(4)对标准债权的定义进行了细化;(5)对采用摊余成本法计算产品净值进行了细化。

3、 短期来看,各类金融机构进行资产调整时可能会造成短期股票市场波动;长期来看,大资管行业资金在最终进行资产配置时,依然要面对当前限制非标的监管环境,因此波动率更低的蓝筹股标准资产受益。

4、 此次资管新规过渡期超预期延长是政府不希望中期信用过度紧缩的第三个信号。上周(4月17日)央行实施定向降准1 个百分点,反映了央行不希望中期信用过度紧缩,本周政治局会议“持续扩大内需+保证信贷健康发展”是政府不希望信用过度

紧缩的第二个信号,此次资管新规过渡期超预期延长,则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预判。我们在4月2日二季度策略报告《折返跑,

再均衡》中对于“温和通胀去杠杆的要义是防止信用紧缩对经济造成冲击,要将名义GDP增速与名义利率之差维持在舒适水平 之上”的预判初步验证。信用最紧的阶段或已在一季度过去,未来信用将边际缓和,名义GDP增速也将得到保证。

5、 我们再次重申4月2日《折返跑,再均衡》中对于二季度会发生三个预期差纠偏的判断。(1)经济增长较市场预期乐观,市场认为信用会过度下滑但我们认为是这是重沙盘推演而轻应对,在经济数据相对稳定背景下,定向降准是定向缓和信用的第一个信号,政治局会议强调“扩大内需+保证信贷稳定增长”是第二个信号,资管新规过渡期超预期延长是第三个信号;

(2)银行间流动性难以变得更宽,这在近期的市场上已经有所显现;3)风险偏好结构性的分化会适度修正,避险情绪可能略

有缓和,而新经济的躁动会略有消退。

6、继定向降准和政治局会议以及资管新规接连释放信号,市场一致预期的“宽货币紧信用组合”将演变成“货币没那么宽,信用没那么紧”组合,我们对于“折返跑行情要勇于做逆向投资—当一种风格相对比较极致的时候需要勇敢地做逆向投资”的预判正在进一步实现。我们维持A股处于慢牛中的震荡期判断,对于绝对收益投资者,仍需要适度控制仓位观察更明确的信用缓和(社融企稳)与中美贸易摩擦演进;对于相对收益投资者,“折返跑,再均衡”更清晰,继续建议优先配置调整充分的大周期(煤炭/银行/地产/券商等),战略配置具备产能扩张潜力的中游制造(医药化工/材料包装/机械设备)以及大众消费(医药/一般零售/食品加工),成长挖掘α景气度与估值匹配(中药/传媒),主题关注新零售、半导体、乡村振兴。

2宏观

对比正式稿和征求意见稿的差异,主要有四点:

1、 市值计价标准是否一刀切问题。正式稿承认部分资产尚不具备市值计价的条件,可以用金融资产摊余成本法计量,这一点与征求意见稿不同,部分资产确实不具备公允价值,可以用摊余成本法。

2、 过渡期时长问题。从2019年6月放宽到2020年底,给金融机构一个充分的调整和转型期间。延长的意义在于培育市场风

险自担、收益自享的成熟投资理念,降低过渡期以后资管产品,尤其是非标的续接难度。延长过渡期可以降低市场波动,尤其

是短期的波动。

3、 非标界定标准问题。正式稿相对标准化资产的定义更加明确化明晰化,但是依然保留了对于“交易所”的标准,这跟征求意见稿是一样的:“经国务院同意的交易所市场交易”,但并没有非常明确地给出是哪些交易所,这给未来的非标转型留出了

余地。

4、 杠杆率问题。杠杆率的调整,主要在于私募基金的分级,在征求意见稿中对于私募基金分级的要求,满足一定条件之后的封闭式私募基金才被允许分级:

1、不能投资单一标的;

2、投资标准化资产要低于50%。正式稿中这两个条件取消,变成只要是封闭式私募基金就能做分级。在杠杆率方面比征求意见稿略有放松。

这四块内容的调试反映了政策监管层对于资管行业意图:相对征求意见稿,在“破刚兑、阻断监管嵌套、非标处置”核心的

方向性问题没有大的改变,但是对于细节性的问题根据实际操作的因素和难度进行了调整。总体相对于征求意见稿有所放松。

为什么监管层面要做这样的调试,首先看监管层力推资管行业规范的出发点和意义是什么?正如这次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

记者问中提到的:央行和监管层实际上承认资管业务对于满足居民财富配置需求、调整社融结构方面的意义,但是资管行业不

规范还存在问题:基金池刚兑会引发流动性的问题,使得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在这个背景下,资管新规的意图在于重塑资

管业态、优化金融体系结构。“过渡期设置、所有产品一刀切市值法”等这些细节性问题放松,体现了监管层在不允许市场波动

的情况下推动资管行业规范的意图,目的在于规范资管行业长期发展,重塑资管业态,金融结构体系得到廓清。

对于市场的影响有哪些?短期影响有限,原因有:

1、正式稿、甚至是征求稿落地之前,已经有不同版本的内审稿版本。

2、监管在很多方面做了补位,譬如把表外理财纳入到MPA广义信贷增速考核中,譬如把同业存单纳入到同业负债小于总负债三分之一的考核,同时开展了“三三四十”业务整顿,所以整体来看,征求意见稿落地之前,市场的调整已经开始了。征求意见稿落地之后市场的调整节奏也在推进。2016年三季度到2017年年末,基金公司的资管规模缩了近21%,券商资管的规模在 2017年一整年缩量在10%。目前来看,资管行业已经做了一定程度的调试。其次,前期降准等措施实际上目的在于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有利于打开银行表内的信贷规模。从这两点来说,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会减缓。

长期来看,整体利好。资管行业重塑,毕竟监管套利空间减少了,未来资管行业的竞争将是金融机构依托各自的优势展开的良性竞争,总体比以前是更加优化的。比以前依靠资金池、依靠监管套利这样的业态模式会有一定的变化。

社融增速会因为资管新规而受多大程度影响?

我们对当前非标绝对规模做过测算。值得强调的是,我们测算的非标是广义口径的,大于社融非标口径。我们给出了估测

方法下的规模:

1、从资金端估测:当前绝对社融规模在37万亿;

2、从资产端估测:规模在34万亿。进一步估算得到2018年非标缩量规模:广义口径非标缩量在1.4到3.7万亿,社融口径非标缩量在1.3到2.8万亿。我们的这种估算方法实际上高估了非标缩量规模,即便给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假设年初给定的预期社融增速在12%,测算得到今年的社融增速仍能维持在10-11%。这就意味着2018年非标缩量情况下,社融增速依然可以比较稳健。最后再强调一下,对于实体信贷总需求这块,资管新规的影响是相对有限的。资管新规对长期金融业态重塑、实体融资结构调整,起到比较大的优化作用。

3银行

第一、 资管新规核心落脚点在于打破刚兑,新增期限匹配要求、嵌套约束等规定会增加银行操作难度,这会降低银行客

户的收益率,从而降低金融市场实际无风险收益率,会提升高ROE高确定性资产的估值,对银行板块形成长期利好。

第二、 静态来看,资管新规对表外业务的约束将使得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放缓,而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将缓解这一压

力。 第

三、 资管新规会导致之前违规操作派生存款路径被切断,银行负债端压力还会持续,未来需要央行继续投放基础货币

来支持银行体系的资金来源。银行在现有资本和流动性监管约束下,会加大低风险权重的利率债资产及合规的信贷资产的投

放。关于影子银行存款派生逻辑请参考我们前期报告。

第五篇:医疗器械GSP深度解读

2014年12月1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2014年第58号公告向社会发布了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医疗器械GSP),正式掀开了医疗器械GSP的神秘面纱!毋庸讳言,它的出台对医疗器械经营活动有着直接、重要、关键性的影响!

一、关于医疗器械GSP的性质

在有关医疗器械经营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中,《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是医疗器械经营活动的顶层监管依据。CFDA出台的部门规章《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8号令)集医疗器械经营监管制度之大成,不仅落实了新《条例》的经营要求,而且夯实了企业经营过程的监管平台。本次医疗器械GSP的规定,则是更“接地气”的内容,侧重从经营风险管理的角度强化医疗器械的经营质量管理。《条例》作为上位法,虽然有对医疗器械经营制度的具体规定,但仍然比较宏观,本质上属于行政法规。8号令由CFDA出台,性质上属于部门规章。而医疗器械GSP,本质上属于规范性文件,在行政法学上称之为“行政规定”!它与医疗器械企业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其内容最为具体、最为详实、最为直接,是当之无愧的经营过程监管的“排头兵”!从新《条例》到8号令,再到医疗器械GSP,三者一脉相承、环环相扣,已经形成了医疗器械经营环节的管理链,牢牢地构筑了医疗器械经营管理的堤坝,这也是新《条例》力主强推的过程监管的体现。

二、实施医疗器械GSP的目的

相对于药品GSP而言,本次CFDA发布医疗器械GSP,在中国医疗器械监管史上尚属首次,意义重大!它实施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规范第1条所称的“加强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经营管理行为,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更重要的是国家要借此净化市场环境,规范竞争秩序,淘汰失范企业,提升市场活力,打造医疗器械经营航母,强化国际竞争力。医疗器械GSP的实施,不仅要规范传统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而且要迎合互联网器械销售的新形势,规范医药电商的经营行为。长期以来,经营企业散、小、多、乱,许多企业租一个门面、挂一块牌子、招几个销售、卖几个产品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情形下,经营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和提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医疗器械GSP的实施,既宣告了经营企业摸黑混战时代的结束,又预示着医疗器械规范经营时代的开始。

三、关于医疗器械GSP的内容 正如规范第2条所言,“医疗器械采购、验收、贮存、销售、运输、售后服务等环节”均要依据GSP的要求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保障经营过程中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见,本次公布的医疗器械GSP内容涵盖了医疗器械经营的全过程。它在人员培训、设施设备和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要求,事无巨细地规定了经营环节的各项内容,成为所有从事医疗器械经营活动的企业行动准则。(限于篇幅,详细的内容解读留待后续分析)

四、关于医疗器械GSP的影响

新《条例》对医疗器械的经营活动有了新的发展,对企业的要求大致是:对经营第一类医疗器械的企业既不要求备案,也不要求许可,全面放开;对经营第二类医疗器械的企业要求备案;对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的企业经营许可,要求获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GSP发布后,对这些企业有什么重要影响?企业如果不通过医疗器械GSP认证检查,会有什么不良后果?以下试举几例说明其影响:

1、从事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活动的企业,不符合医疗器械GSP各项要求的,将不能通过医疗器械GSP现场检查,监管部门将不予审批颁发《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2、从事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的企业必须按照医疗器械GSP的要求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不具备该管理系统,企业将被认定为不符合经营医疗器械的基本条件。

3、从事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活动的企业,必须按照医疗器械GSP的要求准备应对监管部门备案后的现场检查。医疗器械GSP是监管部门对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开展备案后现场核查的依据。

4、需要变更《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必须按照医疗器械GSP的要求进行变更准备工作。不符合医疗器械GSP要求的企业,不允许变更。

5、医疗器械GSP是经营企业建立经营质量管理制度的依据,也是监管部门评价企业经营质量管理制度有效与否的依据。经营质量管理制度不合格或无效,直接否定企业的备案和许可。

6、医疗器械GSP既是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进行年度自查的依据,又是每年年底撰写年度自查报告的依据。该年度自查报告每年须上报监管部门,监管部门评价该年度自查报告是否合格的标准就是医疗器械GSP规范。

7、医疗器械GSP是监管部门执法监督的依据,对不符合医疗器械GSP要求,又未按照规定进行整改的企业,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上一篇:技术开发合作协议书下一篇: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