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2冬奥会的论文

2022-05-1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2022冬奥会的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2020年初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给全球体育赛事带来了巨大冲击,2022北京冬奥会也受到较大影响。文章从筹备工作进展、管理成本、赞助关系及收入、大众关注度、“后疫情”冬奥会形象等五个方面分析了疫情对北京冬奥会的冲击与影响。

第一篇:关于2022冬奥会的论文

2022北京冬奥会背景下冰雪师资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哈尔滨体育学院已成为我国冰雪运动人才、冰雪师资人才重要培养基地。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学校优异的冰雪竞技运动成绩、场馆的硬件设施、学科和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开放共享办学理念、冰雪文化传承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当前发展形势和新时代体育院校的新使命,提出了培养冰雪师资人才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2022冬奥会 哈尔滨体育学院 冰雪师资人才培养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功申办,国家提出“三亿人上冰雪”的号召,我国由北至南掀起冰雪狂潮。有学者提出2016—2022年我国培养、培训各类、各级冰雪人才6.6万人, 基本能够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崇礼赛区的需要。[1]冰雪运动在黑龙江省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辉煌的成绩,专家预测到2022年,省内可实现每年约有2000万人参与群众性冰雪体育活动,可吸引5000万人来黑龙江省参与冰雪体育活动。冰雪师资是助推冰雪运动发展的力量源泉,面临目前如此庞大的冰雪运动人口,如何培养高质量冰雪师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坐落在北方的体育专业院校——哈尔滨体育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体育专业高等学府之一,是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目前已成为我国冰雪专业人才重要培养基地。学校拥有全国唯一的“高校滑雪教学训练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冰雪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冰雪运动文史馆,是全国唯一一所涵盖速度滑冰、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球、冰壶、滑雪、轮滑和班迪球等冰雪专业课程的高级人才教育中心。始终秉持发展冰雪特色的办学理念,借助地理资源优势,把发展冰雪运动项目作为主攻方向,高位规划冰雪人才培养目标、冰雪方向重点学科建设,通过政策保证、资金支持、吸纳高水平师资等举措,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探索出一条独树一帜的冰雪特色办学之路。[2]

一、优异的冰雪竞技运动成绩促进了冰雪师资人才的培养

哈尔滨体育学院建校60多年来,先后为国家冰雪事业培养了罗致焕、王金玉等老将,之后相继培养出王曼丽、于凤桐、赵宏博、申雪、王濛、范可新、张义威、刘佳宇、王冰玉、王海涛、张强等30多名冬季项目世界冠军和顶级冰雪体育运动人才,在国际大赛及国内比赛中,共获得冠军853项、亚军744项、季军689项。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冰雪运动竞技人才、冰雪运动竞训人才、冰雪项目裁判人才、冰雪运动科研人才、冰雪场地设备维护人才、冰雪产业研究人才以及冰雪赛事筹备人才等,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现着眼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加大对运动队伍管理和建设的力度,提前布局,优化运动队伍结构,先后建立了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高山滑雪、单板滑雪、冰壶、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冰球、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技巧、残疾人轮椅冰壶、班迪球、残疾人冰橇冰球、残疾人高山滑雪及单板滑雪等专业队伍,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顺利召开储备大量后备人才。2016年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冰雪项目优势,为2022年代表国家参赛,在原有运动队的基础上组建了6支冬奥会队伍和1支冬残奥会队伍。目前国家雪橇队和雪车队,哈尔滨体育学院的教练员和学生也参与其中,在全国第14届冬季运动会雪车、雪撬项目上,为黑龙江省夺得3枚金牌。哈尔滨体育学院还配合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完成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组队、集训等工作,在国内、国际赛场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冰球队参加中国首届大学生冰球锦标赛以全胜的战绩获得冠军,在高校高水平队伍的建设中巩固了领军地位并起到示范作用。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冰雪运动人才及师资。

二、场馆的硬件建设保障了冰雪师资人才的培养

学校建有大学生滑冰馆等综合训练馆,坐落在帽儿山镇的第二教学区主要承担雪上项目的教学、竞训、科研任务,是全国高等院校中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雪道最专业、功能最完备的雪上项目教学基地。除学校正常教学、竞训外,将世界顶级滑雪赛道面向公众开放,为群众冰雪运动开展贡献力量。第二教学区在2009年成功举办了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目前是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国家队、中国大学生雪上运动训练基地。学校成功入选首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培训基地。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发展冰雪运动的各类文件精神[3],大力助推全民健身活动,加速体育强国建设,发挥科技助力冬奥作用,加强场馆的硬件建设,于2020年成功研制建成“新框架膜结构制冷冰场”,该冰场能够在室外气温0度以上时,保证冰上课教学顺利进行,有效解决了冰上项目教学时间受限、教学场地不足的问题,高效提高教学训练水平,为学校冰雪师资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场馆条件。

三、学科和专业方面建设增强了冰雪师资高层次人才培养

学科专业是大学内涵建设的根本,学校拥有“冰雪运动学”黑龙江省“双一流”优势特色学科1门,为適应新时代人才多样化需求,符合全球一体化实际需要,高位谋划冰雪特色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定期更新教学大纲,适时修订专业教材,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扩大专业招生人数。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智慧树”“雨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成功打造高质量冰雪项目“金课”,淘汰千篇一律的“水课”。新增冰雪运动学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点,“冰雪体育学专业集群”获批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集群,形成了本硕博学术型与应用型相互促进的整体学科布局。建立具有学校优势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受奥组委委托首批招收的12名冰雪学科博士全部以高层次冰雪人才的身份列入奥组委人才队伍。

四、科学研究在实践中保证了冰雪师资人才培养

不断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是培养冰雪师资人才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为保证冰雪师资人才培养质量,建成“冰雪运动人才”“运动能力开发与评定”两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冰雪运动理论与训练方法”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冬季奥林匹克”“冰雪运动训练与装备”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为冰雪师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科研支撑,使学校冰雪师资科研成果提升新高度。学校还被黑龙江省评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组建冰雪项目科研攻关团队,承担“2022年北京冬奥会雪务保障研究工作”;在国家队科技服务购买竞标中,学校获得速滑与雪橇、单板滑雪、女子冰壶与冰球等五个项目的立项;2018年再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项目运动员关键技术提升方法与成果应用示范研究》;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冰雪运动训练测试系统(HDTS),用于冰雪运动员运动技术的诊断分析。学校积极融合我校冰雪运动项目、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康复保健等学科形成科研攻关团队,为2022提供科技服务与支持。这些科学研究都有师生参与工作,从而保证并提高了创新培养冰雪师资人才的条件。

五、开放共享办学理念推动了冰雪师资人才在国内外交流合作平台的培养

学校积极创建国内外交流合作的平台,进一步推动冰雪师资人才的培养,成立了国际冰球联合会哈尔滨冰球教育发展中心、国际大体联(FISU)中国冰雪运动学院、国际班迪冰上运动学院、中国哈尔滨体育学院·芬兰凯萨卡里奥体育学院冰雪运动研究中心。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新领域,着力推进与国外院校的深度合作,先后与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美国伊萨卡大学、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泰国格乐大学、韩国又石大学等多所院校建立友好关系,分别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加强互访交流。推进“中芬冬季运动年”合作项目,成立“中芬冰雪体育产业联合发展中心”,加强与芬兰的多领域合作。同时,加大校地、校企合作力度,先后与齐齐哈尔市政府、七台河市政府、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合作发展。

六、冰雪文化传承建立了冰雪师资人才培养的大氛围

学校大力传承和发展独具冰雪特色的体育文化,设立冰雪运动文史馆,推动龙江冰雪体育文化国际化,打造冰雪体育文化品牌。先后承办了第二十四届世界大冬会;首届全省学生冬季运动会;世界班迪球锦标赛男子B组赛事;推动“一带一路”友好交流中俄及中东欧冰雪嘉年华等几十场大型文体活动人文交流活动;参加2019年俄罗斯世界大冬会中国火炬传递;承担2017年央视春晚哈尔滨分会场的表演任务;与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合作共建,以冬奥冠军为引领,搭建平台,合作制作全国首档冰舞展演节目《与冰共舞》。持续深化人文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了冰雪运动作为人文交流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积极服务国家和“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积极服务国家对外的体育文化交流。以“向坚持致敬、与信念同行”为主题的第五届WSTOPS颁奖典礼,在揭晓的38项目大奖中,哈尔滨体育学院及下设机构“国际冰联哈尔滨教育发展中心”荣获“年度冰雪人才培养先进院校”与“年度最佳口碑冰上项目培训机构”两项大奖。

七、对哈尔滨体育学院培养冰雪师资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精准把握当前发展形势和新时代体育院校的新使命,是培养冰雪师资人才的方向指引

新时代体育院校的使命应当是,服务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三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目前我国迫切需要掌握各类科学知识的卓越人才。哈尔滨体育学院已经有64年的办学历史,作为一所专业类普通本科高校,既有教育教学的特性,又有体育竞技的优势,更有独具一格的冰雪办学特色。时逢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新时代,在国家大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的大环境下,体育院校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这对加快我校一流学科建设,培养能够担当体育强国建设重任的时代新人、冰雪师资人才,具有积极而又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冰雪体育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抓住机遇是培养冰雪师资人才的重要发展期

黑龙江省将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将冰雪资源变为金山银山,从实施3亿人上冰雪国家战略,到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发展冰雪体育运动、冰雪体育产业、冰雪体育文化,已经成为国家和黑龙江省大力支持推动的热点项目。可以说,我校的冰雪特色办学,也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多年来一直突出冬季项目的人才培养,培养出一大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师资人才和培训指导员等。无论是备战2022北京冬奥会,还是为国家培养专业体育人才,学校都肩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通过培养一批又一批专门体育人才,走向全国各地工作岗位,带动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为实施冰雪国家战略,备战北京冬奥会贡献力量。

(三)发挥冰雪特色优势,全力服务北京冬奥会是培养冰雪师资人才的重要实践机遇

北京冬奥会是实施国家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发挥办学优势的重大机遇,更是培养冰雪师资人才的重要实践机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负责同志提出的三个“百分之四十”目标要求,提供竞技人才支持;组织学校科研团队为冬奥会提供智力和科技上的支持;继续增加管理服务人才支持;为冬奥提供竞赛志愿服务,提供志愿队伍支持。让更多的人员从方方面面参与北京冬奥会、服务于北京冬奥会、实践于北京冬奥会。

(四)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大力打造冰雪项目强大师资队伍是培养冰雪师资人才的重要基础

高校是推動冰雪运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更应担当起冰雪师资人才培养的责任。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哈尔滨体育学院的资源优势。学校引进世界冠军入校执教,目前已成功组建速度滑冰、冰壶等6个项目世界冠军级名师团队。速度滑冰课程荣获“黑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高山滑雪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高山滑雪教学团队也被授予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目前我国唯一的冬季运动项目科学研究领域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第二教学区滑雪教学训练基地。为了更好地提高冰雪项目师资力量,不断引入高质量的师资人才,近年来引进了潘立权、王本余等一批金牌教练,岳清爽、周妍等世界冠军。并且还要加强内部冰雪师资力量的培养,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类培训学习班、会议和各种交流活动,鼓励支持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有了雄厚的冰雪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冰雪师资人才。

(五)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空间,是培养冰雪师资人才国际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为培养适应国际需求的冰雪运动人才,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冰雪强国进行联合培养,树立教育国际化思想观念,进一步拓宽培养渠道。这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办学目标的必然要求。坚持平等、合作、双赢的原则,搭建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平台,通过教师互访、学生交流、学分互认等合作方式,通过“2+2”“1+3”短期项目等交流形式,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冰雪高级师资人才研修班、教育资源互补及援助、师生实习等项目;定期举办国际大学生体育赛事、国际学术会议等活动,促进冰雪体育事业飞速发展。学校坚持在“特”上做文章,在“优”上下功夫,加强“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全面、全方位地强化校际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从而更好地實现冰雪师资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北京冬奥会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各地冰雪运动的发展,更多的人喜爱冰雪运动,并积极参与到冰雪运动中,“冰雪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级学校中如火如荼开展,“冰雪师资匮乏”也成为限制冰雪运动发展的瓶颈。哈尔滨体育学院通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始终坚持以冰雪体育为引领,把冰雪特色贯穿于教学各主要环节,构建了教学、科研、训练、竞赛和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创并引领了我国冰雪运动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打造一流本科专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建立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制度体系,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夯实学科建设基础,统筹推进多学科多领域多专业协调均衡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冰雪师资人才,提升冰雪项目师资队伍整体专业素养,满足人民群众对滑雪运动高质量的追求,更好地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运动学”特色学科专项项目《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XYB2011)。]

参考文献:

[1] 张海龙.冰雪文化传承不息,特色办学声名远播——写在哈尔滨体育学院建校60周年之际[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08)

[2] 张婷,李祥虎,肖玲,等.北京冬奥会背景下我国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07):17-21,31.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4] 马寒冰.“北京双奥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的促进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20.

[5] 韩冬.北京市体育院校冰雪运动师资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20.

[6] 韩志芳,孙志佳.我国冰雪运动专业(方向)本科生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改革[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9,33(05):1-6.

[7] 左伟,吕涛.冬奥会背景下的冰雪人才需求及培养途径探索[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3.

[8] 王志刚.哈尔滨市冰雪特色学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9.

[9] 郑振亚.新时期我国高校冰雪运动师资培养探讨[J].体育师友,2016,39(03):47-49.

[10] 王俊,杨焕斌.高校冰雪教学与冰雪文化现状研究——以沈阳体育学院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22):112-113.

(作者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8)

[第一作者简介:刘义峰(1971—),男,汉族,哈尔滨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理论及实践。]

(责编:若佳)

作者:刘义峰 张莹 李冰 曹杰 赵赟昀

第二篇:新冠肺炎疫情对2022北京冬奥会的影响研究

摘 要:2020年初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给全球体育赛事带来了巨大冲击,2022北京冬奥会也受到较大影响。文章从筹备工作进展、管理成本、赞助关系及收入、大众关注度、“后疫情”冬奥会形象等五个方面分析了疫情对北京冬奥会的冲击与影响。面对疫情冲击,应及时综合评估疫情对北京冬奥会带来的影响,建立面向冬奥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体系,积极与赞助商沟通保障赞助权益,加大宣传力度,调整宣传策略,为北京冬奥会创造良好的国内与国际氛围。北京冬奥会也将作为一张新名片向全世界展现“后疫情”下的中国。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冬奥会;体育赛事;赛事管理;赛事宣传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the 2022 Beijing Winter Olympic Games

Pan Lei

(Institute of Finance & Trade of Hu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ubei ,Wuhan ,430077)

Key words:COVID-19;Beijing Winter Olympic Games;Sports events;Sports management;Event publicity

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国内外多个大型体育赛事深受影响,3月24日,国际奥委会和东京奥组委决定将东京奥运会延期至明年。突来的疫情也影响了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的正常开展,冬奥组委既要做好疫情防控,也要抓好冬奥筹办,与此同时,东京奥运会的延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产生影响和冲击。北京冬奥会是近期国内将举办的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对宣传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形象、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研判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發公共卫生事件对北京冬奥会的影响,对降低疫情给冬奥会筹备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推进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按时、优质完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笔者深入分析了疫情对北京冬奥会可能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相关主体和部门提供决策建议。

一、研究综述

体育赛事是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而关于突发事件对体育赛事影响的研究较少,少数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自然灾害、重大经济社会事件等对体育赛事的冲击影响。王聃[1](2019)和冷纪岚[2](2019)认为,影响体育赛事的突发事件因素主要包括恐怖组织的蓄意破坏以及人类暴力基因的唤醒,暴恐犯罪是大型体育赛事面临的主要外部冲击,但未提及自然灾害等非人为因素;陈剑飞[3](2019)提出了地震后任务优先权与时间约束模型来构建大型体育赛事应急救援体系;王洋[4](2009)和陈亚麟[5](2009)探讨了金融危机对体育赛事的影响,认为金融危机对体育赛事带来了“裙带效应”,要以政策扶持为核心,以行政干预为手段,以创新发展为抓手,实现体育赛事转危为机。针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体育赛事的影响研究鲜少,目前仅有黄海燕[6](2020)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赛事的影响,认为疫情给办赛主体经营、重大赛事筹办、全球赛事产业链、赛事管理服务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冲击,而在拓展赛事市场、实现场馆多功能价值、转变赛事商业模式等方面也带来了契机。

体育赛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短期内参与人群较多,这与旅游业有较大相似之处,通过分析重大突发事件对旅游的影响,有助于了解重大事件对体育赛事的影响。如傅蕴英[7](2019)采用反事实框架分析了汶川地震对四川旅游业的影响,认为地震这一重大危机事件对旅游的影响剧烈且不是暂时性的;骆妙璇[8](2018)分析了国内五大危机事件对我国入境旅游规模的影响,认为2003年SARS事件的影响期为15个月,而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则属于短期影响,影响期仅有1—2个月,金融危机的影响周期为16个月,由此可见,波及范围广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更为严重;王松茂[9](2012)采用本底趋势线理论,对新疆14次重大事件给国际旅游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积极事件有助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而危机事件则会阻碍旅游业的发展,局部、短期危机事件影响有限,而目的地整体性的危机事件则会带来重创;王少华[10](2020)基于PSR理论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河南旅游业的冲击,认为疫情使旅游产业链暂时停摆,旅游企业损失严重,“后疫情”时期,旅游发展将回归健康本质,旅游业恢复将是一个艰难复苏的过程。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北京冬奥会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北京冬奥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疫情导致的“封城”带来了全社会停工、停产,相关企业生产和销售受到影响,人员无法及时到岗且不能聚集,海外疫情持续加重导致与之相关的体育赛事延期或取消。这对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造成较大影响,如冬奥会基础设施建设延期并导致成本增加、赞助可能受影响、关注度可能下降等。但也应看到的是,中国疫情防控措施得力有效,北京冬奥会将向世界展示实力和信心。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冬奥会筹备工作受到一定影响

疫情带来的“封城”导致冬奥会筹备工作受到影响,交通阻断、人员不能聚集使得冬奥会无法按正常进度推进工作流程。比如,2019年北京冬奥组委表示将在2020年举办3场冬奥项目测试赛,其中就包括本应在2月份举办的高山滑雪国际赛事,但受疫情封控影响,该赛事被取消,而另一项赛事速度滑冰项目也受到影响,国际滑联表示即使已经公布了未来赛程,但还是会根据疫情发展态势进行调整。再如,北京冬奥组委于2019年底发布了招聘公告并计划于春节前后启动面试工作,但受疫情影响,招聘工作一直延期至2020年4月底,同时将集中现场笔试和面试等环节改为在线测评和“云面试”。

(二)冬奥会筹备管理成本可能增加

疫情对北京冬奥会的筹备管理成本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疫情推迟了相关企业的复工复产。2020年2月底,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副司长彭维勇表示,北京冬奥会绝大多数场馆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复工,但仍有少量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复工,即使大部分场馆设施已经复工,但明显滞后于原计划,疫情期间冬奥会基础设施建设暂时停滞。停工停产带来了额外的人员成本增加,冬奥组委的沟通协调成本也相应有所提高,额外增加了疫情防控成本,一方面,2020年初暴发的疫情需要更多的防控成本开支,另一方面,北京冬奥会于2022年初春举办,温度较低且人员较为集中,距离本次疫情暴发时间间隔较短,相关卫生控制工作将受到高度重视,消杀、医疗救助、应急响应体系等与之相关的物资与人员成本将大幅增加。

(三) 冬奥会赞助及其收入可能受影响

赞助收入是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重要经济来源。无论是奥运会、亚运会等综合性赛事,还是足球世界杯、篮球锦标赛、WTA&ATP等单项体育赛事,都将赞助作为赛事市场开发的重要来源。赞助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赛事的影响力,一般而言,影响力越大,赞助收入越高(肖锋[11],2018)。冬奥会是仅次于夏季奥运会的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影响力较大,能够带来较为充足的赞助收入,但受疫情影响,可能会对冬奥会赞助进程及收入产生一定影响。2020年4月,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迪克—庞德表示疫情在最坏的情况下将对2020—2022年举行的体育赛事产生负面影响,国际奥委会应该考虑到疫情扩散对2022北京冬奥会带来的影响[12]。疫情可能对冬奥会赞助工作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尽管北京冬奥会已基本完成市场赞助开发工作,但疫情对全行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各类赞助商也不例外,由此导致赞助商很可能无法按时、足额向冬奥组委提供资金、物资或服务;二是冬奥组委对赞助商的宣传周期一般为自签订合同(或约定时间)开始至冬奥会结束,尤其是临近冬奥会的时段是赞助企业宣传的“黄金时间”,但受到东京奥运会延期至2021年的影响,相关赞助商宣传的“黄金时间”被缩短,贊助企业宣传效果受到冲击,这就有可能让赞助商与冬奥组委就赞助权益进行再谈判、再协商,进而可能导致相关成本增加或预期收入下降。

(四)冬奥会关注度可能因东京奥运会延期而下降

一般而言,冬奥会运动项目和受众都比夏季奥运会少,关注度也不及夏季奥运会,而且2020日本东京奥运会和2022北京冬奥会都是在亚洲举办,国际关注视角更倾向于东京奥运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北京冬奥会的宣传推广。从国内关注视角而言,大众对夏季奥运会的关注度总体高于冬奥会。笔者借用百度指数关键词搜索来分析最近几届夏季奥运会和冬奥会关注度的差异,见图1。

图1表明大众更倾向于关注夏季奥运会,2014索契冬奥会关注度显著低于2012伦敦奥运会,最近一届夏季奥运会和冬奥会就举办城市而言,大众对韩国平昌熟悉程度要高于巴西里约热内卢,但2018平昌冬奥会关注度仍低于2016巴西奥运会。此外,笔者通过检索夏季奥运会结束至冬季奥运会开始之前的百度搜索值发现,大众对夏季奥运会的关注度并不是立马消失,而是降低,但仍高于即将开始的冬奥会,直到冬奥会临近,大众对冬奥会的关注度才会超过夏季奥运会。因此,在全球疫情蔓延背景下,东京奥运会延期至2021年,两个赛事间隔仅有半年时长,这就使得东京奥运会周期拉长,而北京冬奥会周期相应缩短,势必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宣传推广产生不利影响。

(五)冬奥会将成为“后疫情”时代下世界认知中国的新名片

尽管疫情给北京冬奥会带来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但也应看到中国政府和北京冬奥组委作出的努力,疫情冲击下的北京冬奥会更具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中国政府快速、高效的疫情防控既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也展现了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韧性。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我国近期即将承办的重大国际活动,也是全方位展现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尤其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背景下,筹办好、举办好北京冬奥会更有时代意义:一是即使受到疫情影响,北京冬奥会各项工作也会顺利推进,国家体育总局表示冬奥会筹备工作一定会高质量按时、按要求完成,体现了中国对承办冬奥会的信心和能力,展现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优势和大国形象;二是受疫情影响,近期即将举办的其他国际体育赛事大都受到较大重创,如收入降低、基建延后等,整体而言,北京冬奥会受影响程度显著小于其他体育赛事,这与中国政府的努力密不可分,冬奥会也将成为“后疫情”时代下世界认知中国的新名片。

三、积极应对疫情影响,高质量推进北京冬奥会筹备

第一,要及时综合评估疫情对冬奥会带来的影响,适时调整筹备工作内容与重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北京冬奥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应及时综合评估疫情对冬奥会影响的具体表现。一是要评估疫情带来的短期影响,如近期的筹备管理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测试赛推进工作、突发事件相应工作等;二是要评估疫情带来的长期影响,如赛事是否会因疫情全球扩散而取消或延期、赛事如何宣传推广以减少东京奥运会延期对冬奥会的影响、赛事安全保障等;三是要积极与国际奥委会保持沟通对话,交换疫情对冬奥会可能带来影响的意见,针对疫情带来的影响评估结果,制定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第二,要建立面向冬奥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体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是影响大型体育赛事安全的重要因素,此次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具有波及范围广、短期传播快等特点,冬奥会具有人群聚集性特点,要在常规卫生事件相应体系之外,建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体系。一是建议与国际卫生组织保持沟通,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是要针对可能出现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预案并进行模拟推演,力求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有效;三是要根据外部环境随时动态调整完善应急响应体系。

第三,要积极与赞助商沟通协调,保障赞助商权益。赞助商是冬奥会收入的主要来源,疫情给赞助商权益推广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主办方应积极及时与各类赞助商保持沟通协调,保障赞助商权益。一是在与赞助商保持常规沟通的基础上,及时评估疫情对赞助权益回报工作及赞助商权益落实等问题的影响,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二是主动与各类赞助商沟通,及时回应赞助企业疑问和诉求,打消赞助商顾虑;三是针对主要赞助商,建议采取一对一服务方式,主动告知疫情可能带来的影响并给出优化的赞助权益回报方案。

第四,要加大宣传力度,调整宣传策略,为冬奥会创造良好的国内与国际氛围。宣传推广是筹备好、举办好北京冬奥会的重要“法宝”,为减少疫情对冬奥会带来的冲击影响,建议要加大赛事宣传力度,进一步调整宣传策略。一是针对此次疫情,建议主办方积极宣传中国政府与冬奥组委为此所作的努力,及时公布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进展,做到公开透明,回应质疑,赢得国际社会的赞同与信任;二是针对东京奥运会延期带来的影响,建议进一步加大北京冬奥会的国际宣传力度,在宣传策略上突出北京冬奥会的特色以及中国政府为筹办好、举办好冬奥会的信心与能力,让北京冬奥会成为“后疫情”时代世界认知中国新的名片。

四、结语

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包括冬奥会在内的众多体育赛事带来了冲击和影响。北京冬奥会可能在筹备工作、管理成本、赞助收入等方面受到影响,关注度也可能因东京奥运会的延期而下降。针对此次疫情,应适时调整筹备工作内容与重点,建立面向冬奥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体系,积极与赞助商沟通协调,保障赞助商权益,加大宣传力度,调整宣传策略,为冬奥会创造良好的国内与国际氛围。决战疫情凸显了中国制度优势和中国经济社会的韧性,中国政府有信心、有能力筹办好、举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冬奥会也将作为一张新名片向全世界展现“后疫情”下的中国。

参考文献:

[1]王聃,冯卫国.基于突发事件:大型体育赛事中的情报需求分析与风险防控[J].情报杂志,2019,38(08):56-62.

[2]冷纪岚,徐翔.大型体育赛事暴恐犯罪:维安困境与应对策略——以台湾、波士顿、索契赛事经验为借鉴[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04):49-53.

[3]陈剑飞.大型体育赛事在突发性地震灾害中的应对措施建模[J].灾害学,2019,34(02):72-77.

[4]王洋,张玉超.基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我国体育赛事发展形势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04):24-27.

[5]陈亚麟.金融危机时期举辦体育赛事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09(23):89.

[6]黄海燕,刘蔚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体育赛事发展的影响研究[J].体育学研究,2020,34(02):51-58.

[7]傅蕴英,宋沁蓓,康继军.自然灾害型重大危机事件对区域旅游业冲击的效果评估:基于合成控制法的量化研究[J].旅游学刊,2019,34(06):124-134.

[8]骆妙璇,吴浩存.危机事件对我国入境旅游规模的影响研究——基于TBTL-IA组合模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01):118-122.

[9]王松茂,方良彦,海米提·依米提.20年来重大事件对新疆国际旅游业的影响——基于本底趋势线方法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05):194-199.

[10]王少华,王璐,王梦茵,王伟.新冠肺炎疫情对河南省旅游业的冲击表征及影响机理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39(02):1-7.

[11]肖锋,王娟.我国体育赛事赞助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04):79-83.

[12]汀苑.IOC高官:疫情或影响整个奥运收入 北京冬奥也在内[EB/OL].(2020-04-14)[2020-04-26]. http://sports.sina.com.cn/others/others/2020-04-14/doc-iircuyvh7620863.shtml.

作者:潘磊

第三篇: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策略研究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归纳分析法等,对国内外关于冬奥会与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对世界体育城市、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概念进行界定。提出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策略:1)构建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2)加快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3)构建体育场馆的多功能运行模式;4)构建城市体育生活化和谐社区指标体系;5)加快冰雪旅游产业公共服务人才的培养。北京建成一流國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可为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冬奥会;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世界体育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体育生活化;全民健身;体育场馆;多功能运行模式;人才培养;冰雪旅游产业

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是我国重要的标志性国际冰雪赛事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对推动北京建成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据此,在回顾国内外关于冬奥会推动建设世界体育城市的相关研究和世界体育城市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策略,以期为北京早日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 研究背景

1.1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目前,国际上研究冬奥会和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文献很多,例如英国Fngly等 [1]、美国 Aaker等[2]、美国Friedmann[3]和英国Cursoy[4]的研究,但国际上研究冬奥会促进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相关文献较少,仅有加拿大的Rtichie [5]、英国的Thrston[6]、美国的John [7]、美国的Mogridge [8]等进行了讨论研究,其中:加拿大的Rtichie从1988年开始对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促进卡尔加里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跟踪调查,并提出了利用卡尔加里冬奥会促进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对策[5];英国的Thrston认为,自1984年南斯拉夫萨拉热窝奥运会以后,冬奥会对承办国和承办城市的整体效应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冬奥会举办城市对推动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更新和发展的独特功能更加凸显[6]。美国的Mogridge认为:“冬奥会是促进盐湖城体育城市建设的重要动力,并提出通过冬奥会旅游与体育城市融合建设动力机制的构建,才能实现冬奥会举办城市体育游憩空间增长率的提升,成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8]。在国际上,有学者在研究冬奥会推动全面建成世界体育城市领域进行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对我国研究冬奥会推动北京全面建成世界体育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目前我国研究冬奥会推动北京全面建成世界体育城市的课题、文章和报告成果较少。仅有以下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徐颖认为,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后提出的“打造赛事中心和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战略总体目标,对促进北京世界体育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通过分析纽约、伦敦、东京世界体育城市发展层面上的特征,并将北京与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体育城市进行比较,建议北京借助举办冬奥会的机遇,加快建设世界体育城市的战略目标[9]。周学政等认为,北京联合张家口成功申办冬奥会对于北京世界体育城市建设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将又一次推动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升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软硬件水平,树立北京世界体育城市的良好国际形象[10]。姚小琳分析研究了2002—2022年举行的6届冬季奥运会主办城市体育场馆的规划和使用情况,认为各国举办冬奥会城市的大规模投资和激烈的竞争给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对于在北京举办的2022年冬奥会来说,体育场馆的规划、赛后利用应注重资源的效率,以及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特别是北京应抓住筹办和举办冬奥会的机遇,加快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发展[11]。任保国等提出北京城市智慧体育+体育智慧化+体育云的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世界体育城市建设中的体育云平台,服务冬奥会推动北京全面建成世界体育城市构建的发展策略[12]。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虽然对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研究比较早,已有成功的经验和典型案例,但对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研究尚不完善,亟待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深入展开研究,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

1.2 世界体育城市的界定

世界体育城市是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出现的,对国际体育事务具有重要影响的城市。它是指在当今国际上对全球体育生态、体育事务有重要影响的城市。有学者将世界体育城市界定为:在国际体育事务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各项体育事业比较发达,且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13]。世界体育城市是全球战略性体育活动的发生地,通过众多的国际体育组织聚集和举办大量的国际体育活动,对世界体育城市建设产生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从纽约、伦敦和东京3个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经验来看,世界体育城市一般具有深厚的体育文化传统、比较健全的体育基础设施、浓郁的城市体育文化氛围,举办过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例如奥运会、洲际性运动会)、扎根城市的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和品牌赛事,以及具有众多的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企业上市公司,同时还是重要国际或国内体育组织的所在地。起源于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启的第1轮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体育城市,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体育科技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是对全球体育事务具有重大影响的体育城市集合体,具有世界性体育产业生产与服务要素和配置功能,是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城市和有力推动力量[14]。世界体育城市建设的形成和发展是该地区人文、自然、社会、体育以及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所述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概念等同于世界体育城市的概念。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以“Olympic Winter Games”“world sports中心 city市”“world sports city”等检索词,在Wed of Sciences数据库里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日期为1990—2017年7月,检索文献共计20条,参考了8篇文献;以“冬奥会”“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世界体育城市”等词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维普等网络数字资源中进行检索,检索日期为1995—2017年7月,检索得到200余篇相关文献,参考了与本研究相关的50篇,引用9篇;在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北京市图书馆及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专著50余部,通过分析收集到的文献,对本研究内容的设计、观点的论证和发展策略等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支撑。

2.2 实地调查法

根据论文研究的需求,在2016年12月—2017年7月,对北京16个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充分了解冬奥会推动北京全面建成世界体育城市的发展现状。

2.3 专家访谈法

与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等院校近10位教授就冬奥会推动北京全面建成世界体育城市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在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后,对文章观点进行梳理,對研究的内容加以充实丰富,对研究的结论和建议予以完善。

2.4 归纳分析法和策略组合创新法

运用归纳分析,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冬奥会推动北京全面建成世界体育城市研究的相关文献,提炼出经典论文的核心观点,为整体研究提供可行的研究方法。运用综合归纳法,在阐述冬奥会推动北京全面建成世界体育城市研究的意义、目的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采用策略组合创新法,提出北京要想成为全面建成的世界体育城市,必须加快构建完善的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的多功能运行模式、城市体育生活化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冰雪旅游产业公共服务人才的培养,以推动北京全面建成世界体育城市的发展策略。

3 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策略

3.1 构建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

建设成为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是《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之一,其主要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北京已具备建成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基础和条件,但2022年冬奥会的推动,将加速北京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建成。要实现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目标,必须借助筹办和举办冬奥会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功能的实现,积极推动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的构建,创新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公共体育信息资源,实现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网络化和科学化管理的发展目标(如图1所示)。

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可以理解为通过2022年冬奥会赛事的筹办与举办,发挥2022年冬奥会赛事对城市市民生活、城市整体环境改善的作用,增强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网络渗透到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因此,创新一个技术先进、保障体系完善、安全可靠、功能强大、集成化的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公共体育资源综合运行平台,是实现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快速发展的关键。由于构建北京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全面提升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信息化的国际水平是一项涉及到财政、税务、安保、交通、卫生、文化、旅游、广电、城建、海关、信息、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北京与纽约、伦敦、巴黎这些世界体育城市相比,在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需求的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的构建方面还远远落后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有效借助现代科技来应对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的需求;因此,要实现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首先是要通过筹办2022年冬奥会的战略机遇,加快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的构建与完善,为举办各项体育赛事,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保障。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运行机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长期系统工程,应在城市大数据、网络化和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上,借“互联网+”模式创新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发展服务理念,以城市建设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载体,以通信技术水平为核心,把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需求的公共体育信息、公共体育服务信息数据中心、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应用平台等逐步叠加上去,然后使得所有的城市公共体育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彻底解决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的孤岛问题。构建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需求的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是借助政府、社会与市场等资源,围绕其公共体育信息产品和服务需求,对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需求的公共体育信息设施及其所承载的服务进行全程管理,优化配置城市公共体育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的构建。例如,把城市公安、交通、邮电、通信、排水、能源等最基础的公共设施的信息汇集、组合,并与其他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逐步叠加,是实现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需求的公共体育信息共建、共享,以及加快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至关重要的一环。

3.2 加快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

加快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重要途径。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同时也需要市场化和多主体参与发挥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的功能与作用,保障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的实现,从而实现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目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体医结合”制度。通过推动“体医结合”建设,加快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提升科学健身和科学指导的有效性,积极推广城乡全覆盖的运动健康服务政府购买能力,充分发挥运动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和中华文化养生学及健康产业,尤其是发挥中医药产业在服务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中的作用。2)加快休闲产业的融合。借助国家出台健身休闲产业新政策的机遇期,加快健身休闲产业与文化产业、养老产业、教育产业、健康产业和旅游产业等融合,提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效率。3)构建体育产业 “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工程。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调整体育产业结构、转变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发展体育产业多项政策和实施措施提升体育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使体育产业成为“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4)树立“大健康”产业理念。“大健康”产业是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重要载体。目前,“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健身休闲和医疗卫生产业的融合,它并不特指某个具体产业,而是与“大数据”和信息化概念相对应的整体性产业链,以及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其发展的创新模式是健身休闲+中华养生文化+中医产业的圣地融合,形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大健康”产业的“民生工程”,从而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

3.3 构建体育场馆的多功能运行模式

体育场馆是完善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载体,是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相继落户于北京,北京体育场馆建设的数量与规模得到前所未有的显著增长,使北京体育场馆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对比北京市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2003年北京各类公共体育场馆1万2 106所,2013年北京市体育场地数量达2万75个,增加7 969个,用地面积增加2 562万1 800 m2,建筑面积增加275万99 m2,场地面积增加1 577万13 m2;人均场地面积增加0.05 m2,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1.19个[15]。体育场馆的服务性质决定了必须建立和完善服务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的多功能运行模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因此,在2022年北京冬奧会筹办工作的关键时期,围绕冬奥会场馆建设统筹规划好北京体育场馆赛后服务的多功能运行模式,不仅对未来北京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将直接影响北京体育场馆的运营效率。目前,北京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的效益不高,单一功能无法满足大众体育健身与健康活动的基本需求。体育场馆赛后利用方案不够灵活和服务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使用效率程度不高,不能有效调动社会力量来加强后期融资渠道,造成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缺乏必要的后劲。构建体育场馆服务多功能运行模式是一种创新,是实现体育场馆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核心竞争力。其多功能运行模式是在政府引导、市场和社会的作用下,形成的体育场馆多功能网,利用不同的公共体育场馆资源优势,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完善体育场馆建设布局与服务全民健身的体制机制,在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把握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和彰显多元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人文价值多元化的发展。

3.4 构建城市体育生活化和谐社区指标体系

2022年冬奥会为推动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和谐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22年冬奥会正值北京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背景下,体现出与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发展潮流相一致的时代特征。体育生活化社区是指把体育渗透到城市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衣、食、住、行之外的第5基本生活要素[15]。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在城市社区中开展创建体育生活化进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使体育的功能在创建和谐城市社区中的作用显著提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体育发展理念,探索北京城市和谐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实现居民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自北京市提出“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的新概念、新理念、新路径以来,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北京市在打造城市生态化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环境,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的氛围,提升城市社区居民形成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促进终身健身行为方面产生了明显的作用[16]。目前,北京市有86.00%的社区居民已经把健身健康放在社区生活的首位,追求自身健身的科学化和生活化,期待高品质的体育文化活动生活,已成为城乡社区居民体育发展的新理念、新视野和新的发展目标[17]。而北京市和谐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就是通过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工作的全面实施,构建人与城市社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谐共建、共生和共享的新局面,逐渐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增强市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在北京市实现体育生活化社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完成《社区建设与评定规范体育生活化社区》地方标准,并在部分社区先行先试,为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提供动力,构建出一个体育生活化和谐社区发展的指标体系,发挥城市体育生活化和谐社区建设对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推动作用;所以,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首先应表现为城市社区人的和谐,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体育等各子系统的和谐。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运行始终建立在子系统各自的内循环,以及子系统间能量交换、信息控制的外部基础上。如何评价2022年冬奥会对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推动作用,应首先从北京体育生活化和谐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来看。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城市体育生活化和谐社区指标体系构建既是实现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基础,又是实现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要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在明确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化和谐社区建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北京城市体育生活化和谐社区指标体系构建的结构与维度(如图2所示)。

3.5 加快冰雪旅游产业公共服务人才的培养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北京市冰雪旅游产业规模、功能和内涵的发展变化,冰雪旅游产业行政管理体系和冰雪旅游产业人才队伍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但是,与冰雪旅游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冰雪旅游产业行政管理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尤其体现在服务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的匮乏上。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己开设旅游专业的普通高校中,尚未见开设冰雪旅游专业方向和建立冰雪旅游学科。在国内有4所体育院校开设了体育旅游专业,分别是天津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但涉及到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不多。从历年培养的人才数量来看,还远远满足不了2022年冬奥会和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以及北京城乡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冰雪旅游业作为一项体育旅游产业与冰雪旅游产业交叉、融合的产业,需要多种类型的人才支撑;然而,由于目前北京市冰雪旅游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导致较多冰雪旅游区的冰雪旅游经营方式陈旧、产品类型短缺,影响了游客的回头率,并出现了季节性游客失衡的现象,从而导致参与冰雪旅游的人员数量下滑。2017年 《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和“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名单的通知》中公布了30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以及33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提出各地要不断完善机制,加大政策保障,大力引进各类人才,认真指导示范基地和精品赛事进一步提升创办水平,不斷提升体育旅游发展水平和质量。这政策为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需求的人才提供了保证。在2022年冬奥会战略和国家发展冰雪旅游产业政策的引领下,2017年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等院校不但面向体育生和运动员在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冰壶、冬季两项、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等多个冰雪运动项目方面开始招生,而且继续面向普通文史理工类考生进行招生,主要开设与冰雪运动相关的运动康复、运动人体科学、体育外语、体育传媒、体育经济、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专业,力求培养科研、训练、产业、媒体、冬奥会志愿服务等各类冰雪专业人才,促进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另外,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等综合性院校也招收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员,首钢工学院、北京体育职业学院、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也招收冰雪相关专业学生,将为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需求的冰雪旅游产业人才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建议为加快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需求的冰雪旅游产业公共服务人才的培养,借助我国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多元化的力量,开设冰雪旅游产业需求的课程,构建冰雪运动旅游课程内容新体系,建立健全冰雪运动旅游人才培养规划和学科发展的理论体系,在完善冰雪运动旅游课程内容体系培训标准和构建冰雪运动旅游学科理论体系框架的前提下,确保冰雪运动旅游人才培养规范和质量。尤其是在2022年冬奥会期间及前后,对冰雪运动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所以,建立多语言冰雪运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也是树立北京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良好城市形象的重要保证。

4 结束语

冬奥会不仅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冰雪竞技赛事,也是当今世界上发展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人类聚会和全球的冰雪文化庆典。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强有力的牵引作用。北京市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主会场,在促进北京社会、经济、文化和安全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鉴于举办冬奥会呈现出的新特点,重新界定2022年冬奥会在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中的作用,研究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为2022年冬奥会推动北京建成一流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FNGLY A,CHAIKEN S.Winer Olympic Committee chemischen und biologischen Bek■mpfungsma?覻nahmen 0f die Befallsentwicklung von Rübennematoden and den Zuckerrübenertrag[J].Michae Michael Arndt, Gesunde Pflanzen,2002(4):123.

[2] AAKER D,KUNAR.Winer Olympic International Policy-making in sport[J].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2004(42):53.

[3] FRIEDMANN J.Winer Olympic International Games in Salt Lake is Cty Effekte moderner Verfahren der Bodenbewirtschaftung auf die Aktivit■t epig■ischer Raubarthropoden [J].Christa Volkmar; Marita Lübke-Al Hussein,2003(2):65.

[4] CURSOY D.Reseearch on International Winer Olympic Ctiy Constructing.Marketing Report torino 2006[EB/OL].[2017-08-05].201http://www.olympic.org.2009.

[5] RTICHIE A.InternationalOlympicCommittee.2002MarketingFactFile [E

B/OL].[2017-08-05].http://www.olympic.org.2002.

[6] THRSTON L.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for Host City Contract [EB/OL].[2017-08-05].http://www.olympic.org.2011.

[7] JOHN F. Host City Contract for the XXI Olympic Winter Games in the Year 2010[EB/OL]. [2017-08-05].http://www.olympic.org.2014.

[8] MOGRIDGE M. Reseearch on Winter Olympic Ctiy in the Year 2010[EB/OL].[2017-08-05].http://www.olympic.org.2016.

[9] 徐颖.北京将成为首座同时举办过夏冬奥运会城市[EB/OL].[2017-08-05].http://sports.163.com/15/0731/18/AVSF32QB00051CAQ.

html2015-07-31.

[10] 周学政,曲莉.体育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的作用[J].前线,2015(2):99.

[11] 姚小林.2002-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体育场馆规划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3):35.

[12] 任保国,顾波波,李建臣.冬奥会推动北京全面建成世界体育城市研究[C]//2017科技冬奥论坛暨国际冬季体育用品展览会,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7.

[13] 王晓微,于静,邱招义.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对北京建设世界体育中心城市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43.

[14] 鲍明晓.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2):4.

[15] 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2017-05-10].http://syh.bjsports.gov.cn/bjsports/xxcx/tjxx/

1410269/index.html.

[16] 劉丽.北京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现状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09.

[17] 吴东.北京体育生活化社区“十二五”期间将全部达标[EB/OL].[2017-05-10].http://sports.sohu.com/20120320/n338315578.shtml.

作者:陈思宇

上一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下一篇:中小企业税收筹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