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素质对策

2022-07-08

第一篇:领导干部素质对策

新时代提升女性领导干部素质重要性及对策建议思考

新时代提升女性领导干部素质重要性

及对策建议思考

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女性施展才华和能力提供了大好机遇,女性已成为我们党干部队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看清女性领导干部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彰显新时代女性领导艺术的独特力量,大力提升新时代女性领导力,增强其参政议政能力,既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也是女性干部赢得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一、女性干部具备的特质和优势

与男性相比,女性干部具有独特的情感优势和性格气质,而这些气质与优势也能够为女性干部在开展组织协调工作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女性干部具有关爱式的特质和优势。

男性领导的性格和行事风格,往往具有强势、刚硬的特点,而女性领导则更多的具有柔润亲和的一面,这一性别特点使女性领导在领导行为中充分展现人际协调和沟通的独特优势。女性的心理特点使其更注重观察下属或员工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擅长用关爱的方式,更能够鼓舞人心,保持和激发职工的工作意愿与激情,充分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积极性和潜能。女性干部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沟通艺术,进而提高组织效率。

(二)女性干部具有精细化的特质和优势。

女性考虑问题,处事风格更加注重细节,精益求精。一般说来宏大思维可能不是女性领导的强项,但女性擅长从具体、细密、周全、贴近实际处着眼,女性做事认真、敏感、细心、稳定性强。能及时捕捉到外界的变化,提高对环境快速变化的适应性。常言说,细节决定成败,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领导干部更加专业化,提升细节管理的能力,而女性的这一特点和优势往往具有润物无声的力量。

(三)女性干部具有坚韧踏实的特质和优势。

女性承担着家庭社会的双重重任,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使命锤炼了女性柔韧与坚忍的品格。表现在事业上,女性干部更能吃苦耐劳、隐忍坚持、踏实勤勉。面对挫折,女性干部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处于逆境时,更具有忍耐力和正向思考的能力。女性干部的这些独特气质使女性在今天强调平等、团队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潮流中更能够脱颖而出。

二、影响女性领导干部成长的因素

(一)传统观念深厚。

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影响深厚,女性从政,被认为是不可容忍的事情。这样一些陈腐的观念,至今仍然有一定的市场,有些人不承认女性的领导能力,认为女性天生就是弱者,能力不如男性。世俗舆论对于不求上进的女性相当宽容,而对于在工作上有事业心、有能力、有造就的女性,却相当苛求。传统观念和世俗舆论对女性领导干部的成长和提高,影响很大。

(二)沉重的社会和家庭负担。

我国大多数女性领导者难以摆脱家庭的沉重负担。沉重的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使得女领导干部的成长,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需要具有无私的精神。这种超负荷的,心理上的负担、工作上的负担和家庭上的负担,必然影响女领导者的成长和提高。

(三)女领导干部自身因素。

一是依附心理妨碍了女性领导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观念对我国女性的影响较深,女性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在家依赖丈夫,在单位依赖男性领导。这种依附性,影响了女性在领导工作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二是自卑心理。大多数女性的自我评价偏低,缺乏自信,当工作出了问题的时候,总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自己的能力天生就不如男的,这种自卑感影响了女性在领导工作中的开拓性。三是心理上的自我封闭。大多数女性的生活、心理较之男性要封闭得多,这种封闭性导致一些女性不了解外部世界,也导致一些女性心眼小、嫉妒心强等。这既妨碍了女性的自我提高,也妨碍人们对女性领导者的一些评价。

三、如何提高女性领导干部自身素质

(一)自信自强,不断进取,塑造完美形象。

女性的自信自强对改善自身的地位、塑造自身的形象有着积极意义。只有自信自强才能使女性达到新社会环境所许可的最佳状态。随着女性主体意识的回归,女性领导干部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社会属性与家庭属性的统一,“事业与家庭兼顾”日渐成为广大女性领导干部的主流思想,这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自我形象理想的完美追求。

(二)坚韧不拔,善于超赶,增强竞争意识。

当前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矛盾、困难、挑战、机遇并存。这就需要女性领导干部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积极迎接各种挑战,认真反思自我,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各种不足,扬长避短,要把挑战当作机遇,及时把握每一次的竞争机会,锻炼自己的胆识,显示自己的实力。

(三)自强独立,不断创新,实现自我价值。

创新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同样也是女性求发展的基本因素。女性的创新实践,有赖于其理性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孕育和提高女性的创新能力。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女性领导干部掌握主动思维、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重新调整自己,确立自我独立的价值观。

(四)接轨国际,关注未来,培养开放品格。

现代科技使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这就要求女性领导干部培育广泛交往的开放品格,密切关注世界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出台,都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同时研究分析国际形势得出的。关注世界的变化,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思考在知识经济时代,女性领导干部会面临怎样的挑战,科技发展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学会用前瞻的全方位的眼光看问题。

(五)注重学习,勇于突破,不断挖掘潜力。

女性领导干部要敢于冲破社会的偏见,发挥自己的潜能。要特别重视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要敢于唱主角,抓难度大的工作,处理棘手的问题,不断丰富领导经验,摸索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提高领导艺术水平;要坚决破除安于现状、甘于平庸的惰性心理,敢于开拓,勇于进取。面对新的时代,塑造新的形象,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我们的追求和理想,也是每个女性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第二篇:深化职工素质工程的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如何围绕企业工作重心,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与单位发展大局紧密结合,培养一支具有优秀思想品德、高度科学文化水平和先进操作技能的职工队伍,成为了新世纪下企业工会需要深入研究和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将就深化职工素质工程的实践、方法与内容等问题做一个粗浅的分析和思考。

一、深刻认识实施职工素质工程的必要性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善于发现人才、合理培养人才、有效使用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在现代企业中,职工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企业持续发展、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源泉。可以讲,企业和职工是将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

1、实施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是维护职工切身利益的迫切需要

开展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活动,是维护职工学习权、发展权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而且是一种更高境界、更高层次的维护,是维权观念的新发展。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高技能人才的争夺已经成为各地能否在激励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因素。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要具备优秀的职工,激发职工岗位成材的积极性并将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列入重要议程。

2、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要。就是要面向广大生产一线职工,以提高职工技能素质为主题,以“争创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主要载体,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读书自学、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为职工求知学技、提升素质搭建平台,为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资源。

3、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是促进职工队伍全面发展的需要,代表了广大职工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近三年来,企业在提高职工素质方面取得明显成绩,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脱颖而出,为企业创造了效益,赢得了荣誉。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技能人才短缺,与企业发展的需求不适应;职工文化程度偏低,与企业的科技进步不适应;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较低,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发展要求不适应。实施职工素质工程,通过培训,帮助职工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理念,提高职工文化科技素质,丰富劳动技能,有助于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

二、从分析本企业当下的人才需求现状,确定深化职工素质工程的实施方向及方法

提高职工自身素质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保持着解放思想的观念。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随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敢于实践、勇于探索,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由于我公司员工工作环境在一线,流动性较强而且工作条件艰苦,因此人才匮乏,高学历的员工比例和高技能等级的员工比例比较低。

1.从现实情况看,我公司目前比较缺乏以下三种人才:

一是缺乏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涉及多个工种的高级技术工人。他们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可以实现跨工种作业的能力。例如,起重工可以在工程闲暇可以充当一般焊工使用。

二是缺乏知识面宽,掌握多种技能,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理论功底,又要有与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基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处理现场问题的能力。例如,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又懂机械设备安装工程,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专业。

三是缺乏优秀管理能力、能应付复杂局面的项目经理。他们不仅需要有很强的计划与控制能力,还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够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够为施工企业创

造较高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2.不断充实企业后备人才库建设,并实行动态化管理。针对企业人才现状建立各专业多层次的优秀人才储备库。每年对进入后备人才库的人才进行跟踪考察,全面掌握其成长情况,并将其分为接近成熟、重点培养和一般掌握三个层次,把表现优秀的后备人才提拔到更高层次的管理岗位,把表现一般的后备人才淘汰出人才库,再把有一定管理水平的新鲜血液补充进来。这样的动态化管理,在保证人才库相对稳定的同时,也实现后备人才的优胜劣汰。另外,在生产任务紧张,自身技术管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社会招聘引进技术人才,充实施工企业的技术力量。

3、差距和不足是鞭策我们勇于自我更新的动力,市场规则和竞争要求是促使企业成长的冲力。企业的兴衰荣辱与每一位员工息息相关,只有这个团队中的每一员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才能让企业走向成功。

三、立足于创建学习型组织,进一步深化职工素质工程

㈠ 采用各种形式加大培养力度,努力营造成人才环境

企业要始终坚持把人才的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搭建良好的培训平台,开阔人才事业发展空间,创建优良的培训环境,不断强化内部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稳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1.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企业领导班子在每年初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数量、及相关内容,同时指定部门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采取绩效与奖励挂钩机制,并把优秀年轻人才培养、管理、使用工作进行宏观控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对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等环节进行定期分析研究。

2.从整体考虑企业资质就位所需岗位人才的配置并进行全方位的控制,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发展,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⑴不断加大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企业结合优秀年轻人才的专业素养、潜能等

各方面的条件,分别制定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目标,并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各类培训,同时加强针对性培养,提高培训的个性化,对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按照各自的发展类型分类安排有针对性业务培训,如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等,不断提高其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⑵企业还要有意识地强化各类高层次专业培训,努力让他们掌握更多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的新知识和新理论,培养一支“会管理、懂经营”的技术和管理力量。通过培训员工的大局意识和组织观念,全面提高后备人才的综合素质及组织协调能力,增加后备人才的潜在价值。

⑶职工素质的核心是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这是职工所有素质的基础,也是员工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赖以不断提高的精神依据。为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加地树立集团的良好形象,公司通过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执行力”的团队培训及各类管理项目专项培训,并组织管理层到各省市自治区的优秀建筑安装企业进行考察参观,受益匪浅,从而使大家更加明确了提高二安职工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3.压担子促成长。利用重点工程培养优秀施工管理人员,企业积极为理论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创造各种机会,有目的地安排他们到重点工程、复杂的技术岗位等进行一线锻炼,给他们压担子、交重任,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才能。借助重大工程施工建设,力求做到:建一个重大工程,培养和锻炼出若干名技术和管理专家。

4.以“师带徒”形式重点培养新来企业的大学生。对于新进大学毕业生的锻炼培养,企业更要高度重视,采取“师带徒”的形式重点培养。在一年的见习期内,前半年安排他们到生产一线跟专业对口的施工班组,技术水平又高的班组长负责跟进,与一线生产工人共同劳动,这样做既可以使他们熟悉本专业的生产流程,消化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和以后的被管理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便于日后的施工管理;后半年选派技术水平

高、施工经验丰富的施工管理人员带领他们见习施工管理,传授施工管理知识;见习期结束,企业要专门安排两周时间去工程科学习工程预决算,为今后结算工作打好基础。这样有重点地“传帮带”和轮岗培训,使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拓宽了工作视野,掌握了更多方面技能,企业也建立了一支技术过硬、各有特长的管理人才队伍。

5.抓好技术培训保持企业优势。对于工作经验丰富、勤奋好学、有潜力的技术工人,一是企业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和特长,选送他们参加各类技术培训,增加他们的技术理论知识;二是选派技术好,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来重点培养,同时挑选责任心强、技术稳定的技术工人担任重要施工项目部的负责人;三是推行首席技工、优秀技工制。选拔在生产一线岗位上有精湛技能、业绩突出的高技能人才为“首席技工”、“优秀技工”,享有技术工人的最高称号,赋予一定的职责,享有继续学习深造的待遇和相应的津贴。让其带领班组围绕企业施工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开展了先进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和经验的传授。

㈡ 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和留住急需的人才

1.改革收入分配提高福利待遇。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形成有效激励人才的新机制,企业加大对人才的激励作用,吸引和留住急需的人才。由于企业流动性强,工作环境艰苦,人才流失率一般比较高,要留住人才,提高收入是激励最直接的方法。为了稳定人才队伍,企业要改革分配制度,在效益允许的前提下,致力于提高员工收入。如实施全额承包、班组承包等,要出台一系列管理制度并落实,打破分配平均主义,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收入,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和激励作用。

2.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企业要建立竞争上岗制度,坚持对重要岗位实行竞争上岗,重点考察德、能、勤、绩、廉五方面及口头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择优录取,达到选好人用好人的目的。通过竞争,逐渐形成“优秀人才有成就感,平庸人员有压力感,不称职人员有危机感”的良性循环。在人才使用上始终坚持以实绩用人才,注重实际贡献和所起的作用,重视发展潜力,而不唯学历,不唯资历,

不唯职称。对于管理能力强、沟通能力好,素质高的管理人员,及时把其调整到项目副经理的管理岗位,并安排有经验的项目经理进行引导,让他们在压力和磨练中快速成长,条件成熟时再赋予重任;对于专业技术水平突出,创新能力强,但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管理人员,安排担任技术负责人,鼓励他们向技术方向发展,并享受同等待遇。同时,坚持“两条腿”走路,把一些技术好,管理意识强的技术工人提拔为班组长。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的成才环境。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基石,也是企业能否留住人才的关键。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应努力为人才营造一个“企业是我家”的软环境,从根本上稳定人心,留住人才。

⑴如每年开展“优秀员工”“青年岗位能手”等各项评选活动,同时对考核优秀的员工进表彰,从而体现出企业对人才价值的肯定,形成“建功立业、争先创优”的竞争氛围。同时,对生产一线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优秀典型,要以各种宣传工具积极宣传,激励大家同心同德,共同发展,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心。

⑵关爱职工,以人为本,凝聚人心。对生病或困难的职工要及时探望和慰问,在条件可能时组织职工旅游,节日探望驻外职工家属,组织一系列文体活动,改善工地工作环境,为职工提供切实保障等一系列措施,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为企业努力奉献。

综上所述,深化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激发职工岗位成材的积极性,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员工的生存境遇,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只有通过制度文化的无情管理和精神文化的有情沟通,才能使使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保持一致,和谐发展,共铸辉煌。我们要努力为用户好服务,我们的企业才会更加科学地发展,才会更加强大。

第三篇:提高农信社员工素质的对策

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是农村金融事业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他们在组织资金、支持发展农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这支队伍中潜在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偏低,与业务发展不适应

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整体上存在的文化层次较低、专业水平较差一直是个薄弱环节。近年来,上级行业管理部门和县联社虽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员工素质,但整体素质偏低,高层次人才匮乏的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管理创新、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很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

2.专业人员奇缺,管理人才青黄不接

农村信用社缺少专业人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由于近几年一直实行员工零增长,吸收的几个大中专毕业生,犹如“杯水车薪”,无法改善目前信用社的文化结构和知识水平,从而导致信用社在计算机、财会、法律、外语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奇缺,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瓶颈”。

3.员工经营理念滞后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金融业新情况不断产生,随之金融理论和技术的创新迭出,农村信用社由此面临着十分迫切的吸收新理论、新技能的任务,需要广大员工积极努力开拓思维,学习新知识。

二、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素质的对策

1、加大力度培养高层次人才。人才资本竞争力的强弱制约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兴衰。随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未来的金融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事关信用社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兴社”的经营理念,确定人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要搞好对现有员工的培训,特别要加强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热爱农村信用社事业、专业知识全面、懂管理、会电脑的各层次专业人才。

2、全面整顿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优化员工整体素质。

(1)对农村信用社各级管理人员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制订任期目标责任状。对管理水平低,平庸无能、达不到任期目标的不称职的领导干部要坚决换下来,把那些既有业务技术,又有管理水平和思想作风好的中青年骨干提拔到领导岗位。同时,要建立特种岗位和管理层人员高薪制,以激励人才的不断进步。

(2)强化竞争机制,分流一批低素质员工。一是严格实行“双考”制度,对考核不合格人员一律实行清退处理;对考试不及格人员给予待岗处理,待岗期限为三个月,期间只发给基本生活费,待岗期满,只允许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不及格的要给予清退处理。二是对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员工要限期三年内提高,否则,一律给予分流清退处理。三是对现有员工年龄满45岁,文化水平在高中以下的,可实行内部在编待岗分流处理。

(3)招收专业人才,优化信用社员工队伍结构。今后对新增人员要采取到大中专院校招收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到信用社工作,以解决专业人才的不足。

3、建立后备人才机制,大胆启用人才。对引进和招收的专业人才,要进得来,留得住,关键要注重培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创造力。在人才选拔上,要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不拘一格招聘和提拔有能力的优秀专业管理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立一支政治觉悟高,进取心、事业心强的后备队伍。

4、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事业心、责任心,端正服务方向、服务态度、服务宗旨,提高对改革农村信用社体制的认识,增强紧迫感。

第四篇:留守农民素质:现状、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

山西行政学院理论研究中心

一、引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提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留守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人、农业的主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的整体面貌以及明天的发展。为全面了解留守农民素质状况,深入查找在提升广大留守农民素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积极寻求有效对策,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和留守农民素质提升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和决策参考,课题组于2010年6月起,分赴山西省的县区进行了实地调研。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山西省农村年满16周岁至65周岁的常年留守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主要是采取分层抽样方法选取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城郊地区)、晋中市太谷县(平川农业地区)、临汾市乡宁县(工矿地区)、吕梁市方山县(贫困山区)的8个农村调查点的留守农民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最终回收问卷375份,回收率为9375%。经过审核和筛选有效问卷334份,有效率为8907%。此次调查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留守农民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收入等;第二部分是留守农民的基本素质,包括留守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政策和法律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等;第三部分是影响留守农民素质提升的因素,包括思想观念因素、经济收入因素、教育培训因素、文化信息设施因素等。第四部分是提高留守农民素质的对策。

除了问卷调查外,课题组还对县(区)、乡(镇)主抓农民教育的干部进行了半结构访谈,还组织了不同类型留守农民的小组访谈。此外,还走访了省农业

厅和相关县的政府、农业局、扶贫办等单位,召开了三次有县(区)、乡(镇)涉农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

二、留守农民素质的基本状况

调查的总体结论是留守农民的文化、科技、经营管理、政策法制素质以及思想素质有所提升,但进展缓慢,整体素质低下。

(一)留守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表1山西334位留守农民受教育程度情况(略)

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农民中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为主,占84.73%;大专及以上仅占0.60%,留守农民的文化素质整体比较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

(二)科技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农业的多种经营、特别是农村专业化生产经营种类的增加,留守农民的科技素质不断提升,但留守农民科技素质仍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为了了解留守农民的科技素质状况,我们选取了“留守农民对植物疫病的了解程度”和“留守农民对化肥、农药科学使用情况”的调查。表2334位留守农民对植物疫病的了解程度(略)

表3334位留守农民对化肥、农药科学使用情况(略)

调查结果显示,334位留守农民对植物疫病“不太知道”和“一点也不了解”的比例高达71.56%;对化肥、农药科学使用“不太注意,凭经验”和“一点也不了解”的比例高达74.25%。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目前留守农民科技素质处于

较为缺乏的状态,也反映了仍然有相当比重的留守农民对科技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缺乏应有的重视。

(三)经营管理素质差

关于经营管理素质,我们从三个方面做了调查:“了解市场行情和信息”情况、“销售产品的市场信息来源”情况、“参加专业协会、合作组织”情况。表4334位留守农民“了解市场行情和信息”情况(略)

表4中列出了334位留守农民“了解市场行情和信息”情况的调查结果。在我们所调查的334个留守农民样本中,仅有1707%的留守农民表示能够“及时地了解市场行情和信息”,这充分表明,目前留守农民的市场观念和信息观念比较淡薄,不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分析市场行情以及把握市场动态。表5334位留守农民“销售产品的市场信息来源”情况(略)

从销售产品的市场信息来源看,所有样本留守农民在销售产品时,有5240%的市场信息来源主要是上门收购人员,说明留守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有限,经营管理意识不强,也说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有限。

表6334位留守农民“参加专业协会、合作组织”情况(略)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小规模农户连接大市场的有效载体。从参加专业协会、合作组织情况看,调查对象334人中仅有17人参加了专业协会、合作组织,占509%。调查表明,留守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主要通过传统渠道获取农产品供需信息及法规信息,留守农民经营管理素质有待提高。

(四)政策、法制观念淡薄

表7334位留守农民对农村政策的了解程度(略)

从表7的调查统计数据发现,留守农民对“新农村政策”“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仅占23.65%,对中央“一号文件”“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仅占19.76%,留守农民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低。在访问与座谈中,发现大部分留守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只知道是“一个好政策”,至于究竟好在哪里、有什么内容、如何建设、建设成什么样子,特别是要求留守农民自身如何参与、配合和努力,他们一片茫然;对“一号文件”的了解仅止于农业税费减免和粮食补贴,对留守农民如何增收、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方法措施则不甚了解。经过20年的普法教育,留守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离法制社会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留守农民的现代法律意识淡薄。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当前留守农民的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当您的正当权益遭受侵犯时,您将怎么办?”,调查结果显示,仅仅有8.53%的选择“诉诸法律解决”,66.17%的选择“私了”,10.03%的选择“忍着”,另有15.27%的选择“打架、报复等方式”。上述情况表明,大部分被访者对法律还显得比较陌生,留守农民多以基于熟人社会的传统道德观念和富于情感的乡风民俗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目前留守农民法制意识、法制素质较为缺乏。

表8334位留守农民对“当您的正当权益遭受侵犯时,您将怎么办?”回答情况(略)

(五)思想道德素质落后

首先是开拓创新精神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调查显示,有超过80%的留守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靠政府的投入,选择靠留守农民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寥寥无几。这种不思进取的思想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

表9334位留守农民对“您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主要依靠什么”回答情况(略)其次是封建迷信思想在留守农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留守农民中仍比较浓厚。不少留守农民相信天命,相信迷信,导致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地区比较常见。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留守农民存在迷信倾向,有近50%的人相信世界上有鬼神存在。加上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社会现象留守农民还无法正确认识,致使留守农民在面临这些问题时只能求助“神灵”等虚无的东西。

转自:《中国改革论坛》

第五篇: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意义及对策

阐述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针对现阶段农民科技素质偏低的状况,提出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科技素质;意义;现状;提高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任务。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有效发挥,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实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1-3]。现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意义及对策作一探讨。

1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意义

1.1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现代农业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以及促使农村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现代农业的目标是产业化。农业生产链向产前产后延伸,这样就形成比较好的整体式的产业链条,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走向生

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科学化的轨道。因此,需要具有科学的管理理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方式来组织生产。而且,现代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本质特点。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需要通过农民吸收消化才能更好地运用于生产建设之中,从而有效地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快速提升。因此,必然需要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具备掌握大量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进而提高我国农业以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建设现代农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农民。

1.2实现农村“三化”的需要

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必将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向第

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新农村的建设,为第

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农民就业的空间。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有效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1.3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的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能较好地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且运用于生产之中,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与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有关,其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水平。科技素质较高、具备职业技能的农民,具有顺利转岗就业的优势,在转岗就业中比较容易实现从事高层次产业且收入较高的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强他们创业和就业的能力,这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1.4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参与者和受益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实践,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载体,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是靠农民的掌握而且运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因此,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

农民科技素质,主要指农民所掌握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

经验﹑生产技能等达到的程度。它通常反映农民接受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的程度,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以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因此,科技素质是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文化基础高低影响着科技素质的提高效果。

现阶段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与新农村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整体的科技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6.65%,小学文化程度占26.37%,初中文化程度占52.81%,高中文化程度占10.52%,中专文化程度占2.40%,大专以上占1.25%。据对2006年全国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曾受过技能培训劳动力比重为21.3%[4,5]。很显然,农民的整体文化程度比较低,整体科技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他们学习和接受新的科技知识﹑新的信息﹑新的技术以及掌握和运用科技能力的提高。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较低,没有经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教育学习和培训,因此学习和接受以及运用新的科技知识﹑新的技术的能力比较弱。大多数农民主要是通过长辈的经验传授等方式来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不能自主地学习﹑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当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在70%以上,而我国的转化率尚不到40%。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民接受职业技能的教育学习和培训还是比较少,缺乏职业专业技能,对于转岗就业,是难以从事技术含量高和复杂且经济效益较高的岗位的工作。因此,文化水平较低、没经过技术教育学习和培训、缺少一

技之长的农民,无法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样就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严重影响了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另外,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存在着认为进行教育学习的投资是消费性的投资,而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科技素质,是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快速提升﹑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投资,所以农民对农业科技教育的学习要求显得不是很主动和强烈。因此,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导致对科技转化能力比较差,增收水平低﹑致富速度慢,从而制约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对策

3.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基础工程,必须加强基础教育。

文化素质是基础,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难以进一步提高科技素质。因此,要大力普

及和巩固以及发展农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且,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普九教育的有效性实施。同时,加强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发挥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上的远程教育的优势,开展农业现代远程教育以及电化教育,提供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平台,适应多层次的教育学习的需要。

上一篇:流程管理经典案例下一篇:临床用药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