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相关知识

2022-09-13

第一篇:知识产权法相关知识

与网络媒体发展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思考

本文论述了与网络媒体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7个问题,即:网络媒体的发表权问题,网络媒体的数字化复制权问题,网络媒体的下载、印出引起版权行使问题,关于网络媒体的合理使用问题,多媒体网络媒体的法律保护,网络媒体著作权保护的国际化,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网络媒体的出现,给其著作权保护带来了崭新的课题。虽然世界各国已对此予以相当的关注,但妥善解决尚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例如,一部数字化的多媒体网络媒体的产生,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劳动成果,如何处理好整个创作集体中各成员的各种权属关系?如何对网络媒体著作权归属进行认证?如何对创作素材进行合法利用?既有作品经数字化后是否构成新作品?就网络媒体而言,其著作权保护比封装型电子出版物更为困难。1996年12月20日,国际版权组织关于版权与邻接权协商会议经历了18天艰苦讨论,最终通过了有关电子版物版权的世界公约--《世界版权组织版权公约》和《世界版权组织表演、唱片公约》,它们对《伯尔尼公约》、《罗马公约》作出进一步的完善。此次的《版权条约》中已明文规定:今后计算机网络中信息的存储、拷贝都必须经版权人许可,作品的内容、署名等不得任意改变;同时,对加密信息的擅自解密,及擅自生产解码设备,均是侵犯版权人的权利。同时各国也采取了相应的法律保护措施。

1.网络媒体的发表权问题

著作权法严格规定了对"已发表"的作品和"未发表"作品保护之区别,因此在判断是否侵权、确定解决方式时,网络媒体的网络传输是否符合著作权法对"发表"的要求,是否"发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作为版权法的一个概念,不同法系对"发表"一词的解释是不同的。在英美法系中,发表(publishing)是正式地让公众感知,与出版发行是同义语。在中国,一般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凡在国家出版并标有统一书号或国际标准书号的图书上发表,或在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批准,在期刊主办单位所在地的省级出版管理机构登记并领取登记证或载有有效的国际期刊编号的期刊上发表,称为正式发表。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有关规定,履行了申报程序并被批准的音像出版广播电视机构公开广播的作品也视为公开发表。除此以外,在其他刊物等材料上发表作品,视为非正式发表。

我国著作权法制定于90年代初。那时出版物在互联网上传输作品的问题还不算突出,所以没有规定在网络上传输作品是否为"发表"。我们通过对以上有关"发表"的分析,认为在网络上传输作品应视为"发表"。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6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的已经发表的作品,指著作权人以著作权法规定的方式公之于众的作品"。所以,我们在修改著作权法时,只须在著作权法有关作品的使用方式中增加相应的在网络系统中使用的规定即可。但并不是在网络上所有的传输行为都是发表,构成"发表权"中发表的条件是:①由作者授权后在网络上公开作品。发表权是著作人重要的精神权利,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这一权利只有作者才可享有,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的公开,如以欺骗手法泄漏创作机密而在网络中传输的,不视为发表。这一点与专利制度中的"公开"是有所区别的。②作品须在较大范围内被公众感知。那些仅限于小范围的交流,例如私人之间的E-mail和有限的人士参加的网络讨论、在局域网(例如一单位内)上的交流均不应视为"发表"。③发表权只能行使一次。如果作品已在其他出版物上公开过,即使首次进入互联网络,也不应视为发表。

2.网络媒体的数字化复制权问题

在制作网络媒体时,必须对原始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所谓数字化是把所有信息,包括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图像都用一连串的"1"和"0"组成的代码来表示,并用数字电子技术进行加工处理。因为传统的模拟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需要不同的媒介表达和传输,其传输速度慢,容量也有限。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传输速率可高达窄带ISDN的800倍以上。更重要的是利用宽带ISDN可以传送数字化多媒体的网络媒体。数字技术的应用,网络媒体的传播又引起了复制权问题,例如,对作品数字化是一种什么法律行为?数字化权是一种独占权还是非独占权?版权人如何控制这一权利?

目前,理论界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著作权中的复制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类似翻译的演绎行为。主张作品数字化是复制行为的人认为:一部作品通过计算机进行数码转换,并未产生新的作品,这一行为不具备创造性。而坚持是演绎行为的人则提出:数字化过程实际上是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即将人类的自然语言翻译成计算机可认别的机器语言,这同将一部外文作品译成英文作品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认为:

2.1无论是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伯尔尼公约》还是从我国的《著作权法》的立法原意来看,翻译这一行为应限定在人类自然语言之间。即"翻译"是指将作品从一种自然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自然语言,其中充分体现了翻译者对原著的一些主观理解,以及对所采用的文字的选取和组织,是翻译者基于原作品的再创作行为,属于人类的智力活动。而由计算机完成的数字化转化行为显而易见没有任何的创造性工作,即无创新的成分,当然也就不会有新作品的产生。因此将数字化行为认为是属于类似翻译的演绎行为尚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2.2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作品里基于创作而产生的这一概念就可以看出,作品数字化仅是计算机按照人的指令机械地进行自然语言到机器语言的转换,不具备产生新作品的基础,将它看成为复制行为理论依据更充分。而这种数字化复制行为只是继传统的印刷、复印、录音、录像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复制方式。

2.3就国际发展趋势来看,也都将作品数字化界定为复制行为。1995年9月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工作组(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Task Force:IITF)发表的《知识产权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白皮书和1996年8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组(WIPO)提出的《关于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若干问题的条约》实质性条款的基础提案中,都明确规定"作品数字化属于复制"。

2.4中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一)解释道,"复制,指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多份的行为"。虽然在这个定义中并未将"数字化"包含在内,但我们可以推导出构成"复制"的条件:①要有特定的复制方式,如印刷。数字化过程也就是以计算机作为工具,以二进制代码为载体的复制方式;②这种行为的主观目的是为了制作与原作相同或相近的复制件。数字化的目的也符合这一判据。因为人们对作品进行数字化的目的正是在于用数字形式对原作进行表达和转换,而不改变原作数据本身;③复制品本身不具有智力劳动的特征。这也是我们判断某一使用作品的行为是否为"复制"的重要依据。复制过程也许需要智力劳动,但这种智力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原作中的内容或进行某种程度的创新,反过来是为了使复制品不失真,提高复制的效率与质量,对原作的内容不产生任何影响。

因此对作品的数字化是一种复制行为。确定了"数字化"属于复制行为,那么数字化权自然也就归属"复制权"。复制权是著作权中最重要的经济权利。有关电子出版物(包括网络媒体)及其相关材料的数字化复制权的归属、内容、行使与限制可比照复制权中的有关规定。

3.网络媒体的下载、印出引起版权行使问题

下载、浏览或印出是阅读网络媒体的重要形式。用户可网络媒体从主源上转移到一个外围设备上,也可以将网络媒体从网络文件服务器拷贝到网络中的任一台计算机上,也可以把网络媒体从复制到个人计算机上。下载的内容可以是文本格式也可以是非文本格式。

下载与印出应视为复制行为。网络媒体一般都是已经发表过的作品。除非作者声明不准使用,他人是可以使用的。但在下载时应考虑这些知识产权问题:

3.1下载的目的、数量与对版权作品销售市场的影响:根据版权原则,下载他人作品一般只能供本人学习、研究之用,不可有商业上的目的,也不可对版权作品的潜在销售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是商业上的使用必须向版权人支付许可使用费。总之,不管是作品的片段或全部,或分数次将同一作品全部下载都应受到著作权法的制约。

3.2网络供应商及服务商的责任:在高速信息网上,仅从终端用户方面保护版权,显然是不够的。国际上出现了要求网络供应商承担部分侵权责任的倾向,这方面有名的案例是1993年美国Playboy公司诉Frena案。Frena是网络供应商,BBS的经营者。其用户在BBS上下载了Playboy杂志刊载的享有版权的图片。法院判决Frena负有共同侵权责任,其抗辩不知用户的下载行为、没有直接参与侵权等理由均不能成立。1994年Sega公司又诉MAPHIA出售的装置能用于复制Sega公司的游戏软件,并鼓励用户在其经营的BBS上下载该软件。法院判决MAPHIA出售明知有侵权用途的装置而负有"共同侵权"的责任。这两个案例,美国信息基础设施特别工作组发表的《信息基础设施与知识产权》(白皮书,1995)曾经引用过,我国虽尚无这方面的判例,但应引起国内网络供应商与设备制造商的高度重视。

3.3擅自对网络媒体的加密设置解密,可能导致侵权起诉。目前,我们对通过解密等手段非法进入他人网络的行为,仅采用行政保护手段,力度不够。希望在修改有关法律时,增加生产、销售针对特定系统的解密工具与设备的共同侵权责任。

4.关于网络媒体的合理使用问题

世界各国的现行著作权法中都对"擅自复制"作了禁止性规定,以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又在不同程度上允许社会公众的"合理使用"。在我国《著作权法》中也有"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可以使用他人已发表作品"的规定,这充分体现了通过著作权法平衡版权拥有者和社会公众之间利益的立法精神。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光电传播技术的发展,此种"私人复制"的"合理使用"已经损害而且将继续损害作者的利益。在传统的印刷和传播途径下,高成本、长周期以及受较强地域性限制等因素使得个人的合理使用还不足以给著作权人的利益带来严重的影响,但在数字技术日益成熟、网络普遍应用的信息时代,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只要拥有一台上网的计算机便可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各种信息,并能快速、低廉地进行复制甚至修改后向世界发送。显然,网络传播的巨大覆盖率和广泛的公开性使传统的"合理使用"变得不那么合理了。这无疑给网络媒体的著作权人的利益产生严重威胁。

国际影印复制权组织联盟主席柯斯奇娜女士去年六月在巴黎的一次研讨会上说,据欧洲委员会的一份研究报告的统计,由于静电复印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求知欲望的增长,世界上每年影印复制的资料达2 600亿页,即每分钟50万页;人口不到500万的芬兰,每年影印复制的资料达7亿4千万页。被复印的资料中,49%是有版权的作品。加入电子信息网络的用户,通过联机服务,复印电子信息网络传输的作品,特别是未以印刷出版物或电子出版物发行的作品,必然损害其版权所有者的利益,似不宜继续按"合理使用"对待。不少国家的法律将此种"私人复制"和"家庭录制"的"合理使用"变为"法定许可",即允许复制,但应向版权所有者支付报酬。报酬标准或由政府规定,或由版权集体管理机构与电子信息网络的经营者签订合同约定。

对此各国采取了一种较为中立的作法,对公共安全目的、行政或司法的适当应用,图书馆、档案馆为保存目的的复制(包括下载等),仍适用合理使用原则,但逐步缩小合理使用范围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但是,从多种他人享有版权的作品中取出需要的部分进行组合加工成一部新的作品,不能视为 "合理引用",而是复制他人作品的行为。如果事先不取得已有作品版权所有者的授权,又不注明被使用作品的作者姓名及作品出处,则可能构成剽窃行为。如果被使用的作品已经超过版权保护期(指财产权利),则不必取得版权所有者的授权。从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关于"合理使用"的规定和第四十六条关于侵权行为的规定中,可以找到上述结论的依据。

5. 多媒体网络媒体的法律保护

有许多网络媒体属于多媒体作品. 多媒体作品凝聚了大量开发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并能够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固化。因此将多媒体作品作为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在国内外法学界达成了共识,但在多媒体产品的归属以及在多媒体开发过程中遇到了众多的法律问题。

5. 1多媒体作品的法律归属 多媒体以其友好的交互方式区别于传统的作品,并且一项多媒体创作工作较为复杂,涉及的人员和范围都与传统作品的创作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一些人主张将其单独列为一项作品加以法律保护。而持另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多媒体实质上无非是载体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即将动画、声音、图像等采用一定的技术进行综合加工、处理,应视为汇编(编辑)作品。笔者认为,以文字、语言为主,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如含人物活动形象,谈话录音的百科全书只读光盘,作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的作品,还是可以按编辑(编辑)作品对待。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对编辑(Compilation)的解释是:"根据特定要求选择若干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断汇集编排成为一部作品"。其他国家的版权法律和国际版权公约对编辑也有类似的解释。此外,法律上对多媒体仍无明确的定义,多媒体技术依赖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且,从多媒体应用的角度看,将文本文件和图像、视频信息综合起来的多媒体数据库将成为其发展核心。因此,如果将多媒体作品单独列为一项作品加以法律保护,将使得多媒体数据库处于两难境地,产生新的矛盾。

5. 2取得在先作品的授权问题 多媒体是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多媒体作品的创作不可避免地要利用到大量的在先作品。这些作品的权利人有可能多达上百个,也有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国家,甚至无法确认权利人是谁。在这种情况下,如要求多媒体开发者逐一去取得在先作品权利人的许可,所花费的金钱和时间都是极为可观的。这一点是现行多媒体开发者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阻碍多媒体发展的主要障碍。显然,这对现行著作权的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现在国内外法学界多倾向建立一个非营利性的集体管理机制对著作权进行统一的管理。

6.网络媒体著作权保护的国际化

网络媒体的数字化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中能够很容易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使用,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在网络中逐渐淡化,这对法学界长期认同的知识产权时间性、地域性特征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著作权作为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内法的范畴。各国对信息产品的保护标准、保护水平差异很大。这种法律冲突会导致网上侵权行为、执法主体等的难以确定,同时势必会阻碍智力成果的传播和使用,挫伤网络信息资源开发者的积极性。

由于各国法律制度的不同,国际条约的局限性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的跨国保护仍然是一件棘手的事情,主要表现在国际私法方面。如:不同国家对于版权和邻接权的保护标准不完全相同,依据哪国的标准保护跨国传输的作品的版权?除了参加有关的国家条约或两国间存在双边协议的国家可以依据条约或协议外,很多国家目前还没有在网络媒体的国际传播中合理保护版权人的法律规定。由于版权保护的"地域性",在一国受到保护的作品在他国不一定符合授予版权的条件,或者在一国已经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在他国仍然受着版权法保护。如果网络媒体在数十个国家以上传播,则会发挥更加复杂的国际私法问题。

由此可见,网络环境下网络媒体的知识产权保护必然要突破一国或几国立法的地域限制,保护标准也应该逐渐趋于统一。

7.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计算机技术及电子出版物的发展,既为作品的使用者带来了方便,也为作品的使用者带来了麻烦。与此同时,作品的版权所有者也感到无法控制作品的使用。在网络媒体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也难以掌握各类作品的著作权人信息,即使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也要逐一取得他们的许可,并与之签订许可协议,这是一项手续繁复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既要保证作者的合法权利受到尊重与有效保护,又要方便需要大量使用他人作品的电子出版者(包括电子网络出版者)获得作者的授权,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统一代表著作权人与作品使用者洽谈使用许可事宜,负责对各种侵权行为的监督和法律责任追究,并提供各类版权信息数据库的检索。由该机构将其成员的作品编号归类,列出目录,提供给电子出版者,并与之签订一揽子的使用许可合同,集体授权,统一收费,然后再将使用费按一定的分配规则与标准分配给作品的版权所有者。

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这是一种协调作者与社会大众关系并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在这些国家里,已建立了许多针对不同类作品的著作权使用管理集体。如美国的电影家协会(MPAA),版权结算中心(CCC),英国的演出权利协会(PRS),日本的文艺著作权保护同盟等。我国自《著作权法》出台以来,也出现了一些民间著作权管理集体,如"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软件联盟"等。但这些组织缺乏统一的规范,有的不具备代表性,国家应设立专门机构和法律规定来管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设立和运转:①按著作权人自愿的原则设立;②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分别组织;③明确规定其法律地位和权利、权限;④建立监督机制,防止权利的滥用。

为使这种集体管理机构公正合理有效地运行,版权法律应确认它的地位,政府应扶持和监督它的业务活动,例如,法律可授权它管理非该机构成员但是本国作者的作品,规定它有权起诉侵犯它管理的作品的版权的人,它发放许可证的使用费标准以及使用费的分配规则,应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等。

科学技术总是走在法律制订者的前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促进生产的发展,法律工作者应当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并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在物质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方面是这样,在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方面也应当这样。我国的电子出版业刚刚起步,版权法律及其他相关法律应当有利于它的发展,而不是相反。现在,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修改、调整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以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我国也应把握时机,立足本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寻求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为我国网络媒体及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可喜的是由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主办的"中国版权保护信息网"(http://www.ccopyright.com.cn)现已经于2000年2月7日正式开通,作为目前国内版权保护领域唯一的综合性信息网,这个网站将在版权保护宣传和提供版权服务等方面作出积极尝试和探索。这个信息网已开通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版权管理、版权社会团体、版权教学科研单位、《著作权杂志》、版权要闻、法律法规等栏目,其中版权保护中心栏目详细介绍了版权代理、版权登记、著作权使用报酬收转、法律服务、版权鉴定等方面的知识,并向读者提供版权贸易信息与报酬收转寻找作者等服务。

第二篇:知识产权法知识要点

知识产权法实务教程

(二学历法学专业适用 2013)

学科特点

以民法学理论为基础

以多学科知识为背景

以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对象 第一章 知识产权基础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章,能够了解知识产权的范围和特征,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发展,深刻认识WTO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的重要性,正确理解知识产权法在我国经济生活与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把握高新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趋势。 第一节

知识产权的范围和特征

知识产权,又称智力成果权、智慧财产权、精神产权、无形财产权 范围:

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专利权 特征:

(1)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第一,独占性,即知识产权为权利人所独占,权利人垄断这种专有权利并受到严格保护,没有法律规定或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使用权利人的知识产品。第二,排他性,即对同一项知识产品,不允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属性的知识产权并存。

(2) 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知识产权作为一种专有权在空间上的效力并不是无限的,而要受到地域的限制,即具有严格的领土性,其效力只限于本国境内。

(3) 知识产权的时间性:知识产权仅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受到保护,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这一权利就自行消灭,相关知识产品即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为全人类所共同使用。

(4)知识产权的无形性:知识产权的客体,即智力成果是无形的。客体的无形性是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

另外,知识产权的法律确认性 第二节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因创造、使用、保护知识产品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调整对象:

知识产权所有人因创造知识产品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知识产权所有人因使用其知识产品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知识产权所有人因保护其知识产品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一、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国外的著作权法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罗马诗人、西方第一个特许令、英国《许可证法》、1886《伯尔尼公约》

(二)中国的著作权制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法是1910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著作权律》。

1986年《民法通则》第94条和第118条对保护著作权做了直接规定。

1990年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

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著作权法>的决定》对著作权法做了比较全面的修订。

1.市场经济的发达促成了商标制度的建立,而商标制度功能的发挥,反过来又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2.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标制度是维护公平竞争的重要制度之一,商标制度成为经济发

(二)商标制度的历史发展

1.

(1)1982年8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商标法。

(2)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决定》。 (3)2001年10月27日经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商标法的第二次修正案。新商标法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

三、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1474年3月19日威尼斯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该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已包括了现代专利法的基本特征和内容,因此威尼斯被认为是专利制度的发源地,威尼斯颁布的专

(二)专利制度的发展

1.1623年英国国会通过并颁布了《垄断法规》,并于1624年开始实施。这个法规被认为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英国专利制度的产生标志着现代专利制度步入发展阶段。

2.此后,美国、法国、荷兰、奥地利、德国、日本等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专利法。 3.1883年3月20日,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萄葡牙和西班牙等14国在法国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专利制度趋向于国际化。《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专利合作条约》、《欧洲专利公约》等公约的签订,使得专利制度的国际化速度进一步加快,也促使专

1.近代中国专利法律思想及相关制度

1898年,在一些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下,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一章程是改

2.民国时期的专利制度

1912年中华民国工商部制定了《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

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

1932年颁布《奖励工艺技术暂行条例》。

1944年国民党政府公布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专利法。 3.现行中国专利制度

1984年3月12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自1985年4月1日起施行。

1978年修订了《发明奖励条例》及《自然科学奖励条例》,1985年颁布了《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并再次修订了《发明奖励条例》。

199

2随着我国科技水平在短期内的迅速提高,专利法存在的某些缺陷制约着技术发展,使我国许多行业的正常发展受到限制。

随着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我国的《专利法》客观上需要与国际专利制度接轨,以保证我国能够履行已加入的国际公约所要求履行的义务。

1992年9月4日,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

4. WTO与知识产权的

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简介

世界知识产权日-----4月26日

二、WTO(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协议

(一)协议的签订

WTO(世界贸易组织)----处理国家和地区国际贸易问题的国际机构。三根支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

(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1、版权与有关权

2、商标权

3、地理标志

4、工业品外观设计

5、专利

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阅读材料:

高新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

一、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

(一)计算机软件保护概述

(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主体

(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内容

(四)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期

(五)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许可使用、转让与继受

(六)计算机软件的登记

(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限制

(八)软件的合法复制批品所有人的权利

(九)计算机软件的保护

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

三、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

阅读材料: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知识产权 保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概念

集成电路是以蚀刻工艺技术将特定模型置于两层以上金属的绝缘物或半导体的涂层上,并使其发挥电子电路技术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布图设计和工艺技术。

所谓布图设计是指集成电路中多个元件,其中至少有一个是有源元件和其部分或全部集成电路互连的三维配置,或者是指为集成电路的制造而准备的这样的三维配置。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必须具有原创性,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立法保护

1.《关于集成电路的知识产权条约》

2.《知识产权协定》

3. 2001年3月28日,国务院通过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于2001年10月

1三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

(一)主体资格

1.布图设计专有权属于布图设计创作者,但条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两个以上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作创作的布图设计,其专有权的归属由合作者约定;未作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其专有权由合作者共同享有。

3.受委托创作的布图设计,其专有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双方约定;未作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其专有权由受托人享有。

4.创作人依其职务进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而且主要利用所在的法人单位或非法人单位的设备、材料、资料、场地、经费等进行设计工作,该布图设计的专有权由创作人所在单位享有,除非雇佣合同存在相反规定。

(二)客体条件

受保护的布图设计应当具有独创性,即该布图设计师创作者自己的智力劳动成果,并且在创作时该布图设计在布图设计创作者和集成电路制造者中不是公认的常规设计。

(三)取得方式: 我国采登记制

(四)程序

1.申请

二、布图设计权的内容及其行使

(一)布图设计权的内容 1.复制权 2.商业利用权

(二)布图设计权的利用 1.布图设计权的转让 2.布图设计权的许可

四、布图设计的保护

(一)保护的期限

布图设计专有权的保护期为10年,自布图设计登记申请之日或者在世界任何地方首次投入商业利用之日起计算,以较前日期为准。但是,无论是否登记或者投入商业利用,布图设计自创作完成之日起15年后,不再受本条例保护。

(二)侵权行为

(三)救济措施

1.民事责任

2.行政责任

植物新品种保护概述

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予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

目前,多数国家通过特别法保护植物新品种,只有少数国家对植物新品种在专利范围内提供保护。美国对其保护自成一体,将专利法与特别法结合起来对植物新品种给予保护。

我国《专利法》第25条第(4)项将植物新品种排除在专利保护范围外。1997年3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同年10月1日开始施行。 二

品种权的取得

1.育种者需要取得植物新品种权的,可以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

2.植物新品种权的审批机关是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部门。农业部负责农作物新品种的审批,林业部负责林木新品种的审批。

3.审批机关在受理品种权申请后,6个月内完成对申请的初步审查并作出决定。 2.初审. 3.登记并公告

4.对驳回申请的复审. 5.登记得撤销. 4.申请人对审批机关做出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向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请求复审。 5.申请人对复审委员会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自审批机关公告授予品种权之日起,任何单位和个人认为授权品种不符合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条件的,可以向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提出书面请求,请求宣告品种权无效;或对不符合名称规定的请求予以更名。

corporal-z(1620207921) 2013/11/1 15:11:49

三、邻接权

(一)什么是邻接权

全称是著作邻接权,又称作品传播者权,是指作品的传播者在传播作品的过程中,对其付出的创造性劳动依法享有的专有权所享有的各种与人身相联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 主体: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组织等法人或组织 客体:图书、报刊的版本、表演活动、录音录像制品、广播、电视节目

(二)表演者权

(三)录音录像制作者权

(四)广播电视组织权

(五)出版者权

第二节

商标权的内容与取得

一、商标权的内容,是指注册商标所有人对其注册商标所拥有的权利的范围。

1、专有使用权

2、禁止权

3、转让权

4、许可使用权

5、续展权

6、标记权

7、出质权

8、放弃权

二、商标权的取得

(一)法定条件:

1、构成要素

2、显著性

3、禁用标记

(二)商标权取得的方式:

1、原始取得

2、继受取得

(三)原始取得的原则

(四)商标注册

(五)商标注册的申请

(六)商标注册的审查和核准

第三节

专利权的内容与取得

一、专利和专利权的含义

专利是指经专利主管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符合专利条件的发明创造。

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专利权是指法律赋予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二、专利权的内容

(一)专利权人享有自己实施专利的权利

(二)专利权人有禁止他人未经许可实施其专利的权利

(三)转让专利的权利

(四)实施许可权

(五)使用专利标记的权利

(六)署名权

(七)放弃权

(八)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获得奖励和报酬的权利

三、专利权的取得

(一)专利权的取得条件

1、消极条件

2、实质条件

(1)发明和实用新型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条件: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

(2)外观设计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条件:新颖性、独创性、美观性、工业适用性、非冲突性 (3)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不丧失新颖性的公开

(二)申请专利的原则:

1、先申请原则

2、以书面申请为主的原则

3、单一性原则

4、优先权原则

(三)申请专利文件

(四)专利申请日的确定

(五)专利申请的撤回

(六)专利申请的审批程序

阅读材料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概述

违反工业或商业事务中诚实做法的任何行为即为不正当竞争。 特征:

1、发生在竞争活动中

2、主体是经营者

3、违反了诚实信用、公平公正的原则

4、有民事侵权性和社会危害性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

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一)制止商品假冒或仿冒的权利

(二)制止虚假宣传的权利

(三)制止侵犯商业秘密的权利 p203-205

(四)制止商业诽谤的权利

(五)制止商业贿赂的权利

(六)制止违法有奖销售的权利

(七)制止贱价排挤的权利

(八)制止搭售商品的权利

(九)制止通谋招投标行为的权利

(十)制止限购排挤的权利

(十一)制止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权利

第四章

知识产权的限制与利用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章,能够掌握知识产权限制的各种方式,理解知识产权限制是知识产权利益平衡机制的重要手段,学会通过知识产权限制制度充分利用他人的知识产权,更好地为自己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还要掌握在知识产权限制制度之外如何利用他人的知识产权,更好地利用人类已有的智力成果,减少为创造智力成果的重复投入。 第一节

知识产权的限制

一、著作权的限制

(一)著作权限制的概念:著作权限制是指法律规定著作权人在作品的利用方面对社会必须履行一定应尽的义务。

(二)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三)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四)著作权的强制许可

二、商标权的限制

(一)商标权限制的理论基础

(二)商标权限制的具体类别:

1、商标权的权利用尽

2、商标权的合理使用

3、商标权的连带使用

4、商标的滑稽模仿

5、非商业性使用

(三)完善我国商标权限制制度

三、专利权的限制

(一)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也称非自愿许可,是指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依照法律规定,可以不经专利权人的同意,直接允许申请人或指定具有实施条件的单位设施专利权人的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的一种行政措施。 条件和种类:P229-232

(二)专利推广应用的行政措施

(三)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情形

1、专利权人制造、进口或者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进口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售出后,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该产品的

2、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

3、临时通过中国领陆、领水、领空的外国运输工具,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为运输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装置和设备中使用有关专利的

4、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而使用有关专利的

(四)善意第三人免责

著作权许可使用

一、著作权许可使用的概念及一般规定

1.著作权许可使用,是指著作权人将其作品许可使用人以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地域和期限内使用的法律行为。

2(1)许可使用的权利种类。

(2)许可使用的权利是专有使用权或者非专有使用权。 (3)许可使用的范围、期间。 (4)付酬标准和办法。 (5)违约责任。 (6)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内容。

商标权的限制

1.合理使用是指对叙述性商标以善意正当的方式进行商业性使用,不视为商标侵权行为。 2.注册商标中含有的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或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或者含有地名,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

(三)非商业性使用

第二节

一、知识产权的实施许可

(一)知识产权实施许可: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人或其授权人作为许可方,以订立合同的方式许可被许可方以一定方式,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下使用其拥有知识产权的知识产品,被许可方支付使用费的许可贸易方式,也称之为知识产权许可证贸易。 特征:

1、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发生转移

2、以知识产权有效存在为前提

3、有限制的许可

4、具有可偿性

5、必须签订书面合同

(二)知识产权实施许可的种类

1、独占实施许可

2、独家实施许可

3、普通实施许可

4、分实施许可

5、交叉实施许可

(三)知识产权实施许可合同 第二节

知识产权的利

二、知识产权的转让

三、知识产权的其他利用

第五章

侵犯知识产权的判定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章,能够掌握各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深刻认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对权利人和社会经济秩序的严重危害性和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必要性,从而学会识别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知识产权,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氛围。 第一节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表现

一、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危害

二、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表现

三、商标权侵权行为的表现

四、专利权侵权行为及其他专利违法行为的表现 第二节

一、知识产权侵权的民事责任

二、知识产权侵权的行政责任

三、知识产权侵权的刑事责任

第三节

案例一:李某与某单位著作权纠纷案

案例二:D食品公司与T商场商标权纠纷案

案例三:郑某与其单位发明专利权归属案

案例四:Y公司与J公司专利侵权纠纷案

corporal-z(1620207921) 2013/11/1 15:12:35 第六章

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章,能够掌握各类知识产权的管理方式,理解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意义,促使知识产权管理者依法管理好相关的知识产权,进一步维护知识产权秩序;同时掌握保护各类知识产权的措施,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的重大意义,学会运用各种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 第一节

知识产权的管理

一、著作权管理

二、商标管理

三、专利管理

第二节

一、著作权的保护

二、商标权的保护

三、专利权的保护

第七章

外国知识产权制度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章,能够掌握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在内的一些外国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情况,了解这些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第一节

英国的知识产权制度

一、英国的知识产权立法

二、英国的知识产权执法

第二节

法国的知识产权制度

一、法国的知识产权立法

二、法国的知识产权执法

第三节

一、德国的知识产权立法

二、德国的知识产权执法

第四节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立法

二、美国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

第五节

日本的知识产权制度

一、日本的知识产权立法

二、日本的知识产权执法制度

第六节

韩国的知识产权制度

一、韩国的知识产权立法

二、韩国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

第三篇:知识产权法

著作权

一、 著作权的取得

① 著作权因作品的创作完成,形成作品这一法律事实的存在而自然取得,而不需再履行任何法定手续。即著作权自动取得。 ② 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其著作权自首次出版之日起受保护。 ③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在中国境外首先出版后,30日内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视为该作品同时在中国境内出版。

④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作者所属国、经常居住地国与中国签订的协议、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中国法保护;未与中国签订协议,共同参加国际条约的国家的作者、无国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成员国出版的;或在成员国、非成员国同时出版的,也受中国法保护。

例题:小刘从小就显示出很高的文学天赋,九岁时写了小说《隐形翅膀》,并将该小说的网络传播权转让给某网站。小刘的父母反对该转让行为。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2009.三.14)

A、 小刘父母享有该小说的著作权,因为小刘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B、

小刘及其父母均不享有著作权,因为该小说未发表

C、

小刘对该小说享有著作权,但网络传播权转让合同无效 D、 小刘对该小说享有著作权,网络传播权转让合同有效

二、 作者

1、 作者即创作作品的人。

2、 创作的含义是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及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以下辅助性行为均不视为创作:(1)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2)提供咨询意见(3)提供物质条件(4)进行其他辅助工作

例题:甲提供资金,乙组织丙和丁以乡村教师戊为原型创作小说《小河弯弯》。在创作中丙写提纲,丁写初稿,丙修改,戊提供了生活素材,乙提供了一些咨询意见。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BC.2007.三.60)

A、 甲提供资金是完成创作的保障,应为作者

B、 乙作为组织者并提供咨询意见,应为作者 C、 戊提供生活素材,应为作者

D、 丁有权不经甲、乙、丙的同意发表该小说

3、 作者并不仅限于公民,一部作品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时,法人、其他组织视为作者(拟制):(1)由法人、其他组织主持(2)代表法人、其他组织意志创作(3)由法人、其他组织承担责任

4、 作者推定。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即为作者。

三、 著作权的主体

(一) 一般作品

(二) 合作作品的著作权

合作作品是指两人以上共同创作完成的作品。合作作品的作者须具备创作合意与合创事实两个条件。

合作作品的著作权属于全体作者,对著作权的形式须征得全体合作作者的同意。对于可以分割的作品,作者对于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对于不可分割使用的,由合作作者协商一致行使;协商不成的,无正当理由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转让以外的权利,所得收益应合理分配给所有合作作者。

(三) 演绎作品的著作权

演绎作品是指通过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演绎行为是演绎着的创造性劳动,也是一种创作方式。因此,法律规定,演绎作品的著作权由演绎者享有但其对著作权的行使,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另外第三人在使用演绎作品时,应征求原作者和演绎作品作者的同意。

(四) 汇编作品的著作权人

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五) 影视作品的著作权

影视作品是指电影作品或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式创作的作品。影视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人享有,但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的作者享有署名权和依合同获得报酬权。影视作品中的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 (六)委托作品的著作权

委托作品是指作为受托人的作者按照委托人的意志和要求而创作的作品。关于委托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解决,没有订立合同或合同没有明确约定的,为保护作者权益著作权属于受托人,即作者本人。

例题:甲公司委托乙公司设计并制作产品包装盒,未签订书面合同。丙在市场上发现该产品包装盒上未经其许可使用了其画《翠竹》作为背景图案。如果该产品包装盒的整体设计也构成美术图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BCD.2007.三.58) A、产品包装盒的版权属于甲公司 B、乙公司侵害了丙的复制权

C、甲公司对乙公司的侵权行为不知情,但仍构成侵权 D、甲公司不能对产品包装盒获得外观设计专利 (七)美术作品的著作权

美术作品的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须注意美术作品和美术作品载体的关系,作品原件的所有权与作品的著作权是相区别的。“美术作品与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作者著作权的转移”,此规则也适用于计算机软件等具有知识产权的标的物,但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但美术作品原件的所有权享有展览权,此外的其他权利仍由著作权人享有。

(八)身份不明的作品的著作权

身份不明的作品是制作者不具名或不写其真实姓名的作品。身份不明的作品由作品原件合法持有人行使除署名权外的著作权。作者身份确定后,由作者或其继承人行使著作权。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只有作品是原件,且必须是合法持有人才享有除署名权以外的著作权。 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其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

(五)至(十七)项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50年的12月31日。作者身份确定后适用著作权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就是终身家死亡后50年。

(九)职务作品

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十)自传体作品

当事人合意以特定人物经历为题材完成的自传体作品,当事人对著作权权属有约定的,依其约定;没有约定的,著作权归该特定人物享有,执笔人或整理人对作品完成付出劳动的,著作权人可以向其支付适当的报酬。因此自传体作品的著作权原则上归传主所享有。

例题:国画大师李某欲将自己的传奇人生记录下来。邀请作家王某执笔,其助手张某整理素材。王某以李某的人生经历为素材完成了自传体小说《我的艺术人生》。李某向王某支付了5万元,但未约定著作权的归属。该小说的著作权应当归谁所有?(B.2006.三.17)

A、 归王某所有

B、 归李某所有

C、 归王某和张某共同所有

D、 归王某、张某和李某三人共同所有

四、 著作权的内容

(一) 著作人身权

1、发表权,即作者依法决定是否将其作者公之于众的权利。“公之于众”是指将作品像不特定的人公开,但不以公众知晓为要件。发表权是一次性的权利,一经行使即归消灭。

2、署名权,即标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具体包括作者决定是否署名及如何署名等。

3、修改权,即作者本人或授权他人修改其作品的权利。

4、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二)著作财产权

著作财产权是指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控制其作品的使用并获取财产收益的权利,主要内容包括:

1、 复制权,即通过印刷、拓印等方式将作品复制一份或多份的权利。

2、 发行权,即以出售或赠与的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原件或复制件的权利。

3、 出租权,即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电影作品或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式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的权利,但计算机软件不是出租的主要标的除外。

4、 展览权,即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原件或复制件的权利。

5、 表演权,即公开表演作品,及用各种手段公开播送作品的权利。

6、 放映权,即通过各种技术设备公开再现美术、摄影、电影等作品的权利。

7、 广播权,即以无线、有线或转播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以及通过扩音器或其他设备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的权利。

8、 信息网路传播权,即以无线或有线的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9、 摄制权,即以摄制电影或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式将作品固定在有关载体上的权利。

10、

11、

12、 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等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转让权,著作权人可以转让上述部分或全部权利并获取报酬的权利。 许可使用权,是指著作权人通过与他人签订使用许可合同,许可他人使用其作品并获得报酬的权利。

13、 获得报酬权是指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因作品的使用或转让而获得报酬的权利。

五、 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是指针对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根据法律的规定,在不必征得著作权人同意的情况下,而无偿使用其作品的行为,但应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不得侵犯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根据《著作权法》22条的规定合理使用的范围包括:

(一) 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二) 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三) 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四) 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 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 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

(七) 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八) 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九) 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

(十) 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

(十一) 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十二) 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六、 著作权法定使用许可制度

法定许可使用制度是指依照著作权法的规定,传播者在使用他人已经发表但没有著作权保留声明的作品时,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但应在向其支付报酬,并尊重著作权人其他权利的制度。

法定许可与合理使用的主演区别在于:首先,合理使用无须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而法定许可则必须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其次,合理使用的范围较为广泛,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十二种,而法定许可的范围较窄;再次,前者是任何人用,后者是传播这的特权。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法定许可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作品在刊登后,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以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向作者支付报酬。报社、期刊社可以对作品作文字性的修改、删节,但对文章内容的修改,则应征得作者的同意。

(二)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制造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按规定支付报酬,著作权人声明不得使用的除外。

(三)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或已经出版的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支付报酬。

(四)为实施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或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断或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美术、摄影作品。但应当按规定支付报酬,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七、邻接权

邻接权,也称作品传播者权,是指作品传播者对其赋予作品的传播形式所享有的权利。邻接权以著作权为基础。邻接权的保护期限为50年。邻接权中,除表演者权外,一般不涉及人身权。 表演者

(一)表演者权的主体和客体

表演者权的主体是指表演者,包括演员、演出单位或者其他表演文学、艺术作品的人。表演者权利的客体是指表演活动,即通过演员的声音、表情、动作公开再现作品或演奏作品。 (二)表演者的权利内容

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下列权利:

1.表明表演者身份;

2.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

3.许可他人从现场直播和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并获得报酬;

4.许可他人录音录像,并获得报酬;

5.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并获得报酬;

6.许可他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并获得报酬。 (三)表演者的主要义务

表演者使用他人的作品演出,应当征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使用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演出,应当征得演绎作品著作权人和原作品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录音录像制作者的权利 (一)录制者权的主体和客体

录制者权的主体是录制者,包括录音制作者和录像制作者。录制者权的客体是录制品,包括录音制品和录像制品。录音制品是指任何声音的原始录制品;录像制品是指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以外的任何有伴音或无伴音的连续相关形象的原始录制品,包括表演的原始录制品和非表演的原始录制品。

例题:甲网站与乙唱片公司签订录音制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许可使用合同,按约定支付报酬后,即开展了网上原版音乐下载业务。对甲网站的行为应如何定性?(C.2005.三.16)

A.是合法使用行为

B.构成侵权行为,因为该行为应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而不是取得录音制作者的许可

C.构成侵权行为,因为该行为还需取得著作权人、表演者的许可并支付报酬 D.构成侵权行为,因为该行为虽然无须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但必须取得表演者的许可

(二)录制者的权利和义务

录制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出租、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并获得报酬的权利。

录制者使用他人作品制作录音录像制品,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使用演绎作品制作录制品的,应当征得演绎作品著作权人和原作品著作权人的许可,并支付报酬;录制表演活动的,应当同表演者订立合同,并支付报酬。 广播电台、电视台

(一)播放者权的主体和客体

播放者权的主体是广播电视组织,包括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放者权的客体是播放的广播或电视而非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是指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过载有声音、图像的信号播放的集成品、制品或其他材料在一起的合成品。 (二)播放者的权利和义务

播放者有权禁止未经许可的下列行为:将其播放的广播、电视转播;将其播放的广播、电视录制在音像载体上以及复制音像载体。

播放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播放他人未发表的作品,应当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并支付报酬;播放已发表的作品或已出版的录音录像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按规定支付报酬。

例题;甲电视台获得2006年德国世界杯足球赛A队与B队比赛的现场直播权。乙电视台未经许可将甲电视台播放的比赛实况予以转播,丙电视台未经许可将乙电视台转播的实况比赛录制在音像载体上以备将来播放,丁某未经许可将丙电视台录制的该节目复制一份供其儿子观看。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B.2006.三.18)

A. 乙电视台侵犯了A队和B队的表演者权 B. 甲电视台有权禁止乙电视台的转播行为 C. 丙电视台的录制行为没有侵犯甲电视台的权利 D. 丁的行为侵犯了甲电视台的复制权

九、 著作权侵权诉讼时效

① 侵犯著作权的诉讼时效为2年,自著作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 ② 权利人超过两年起诉的,如果侵权行为在起诉时仍在继续,在该著作权保护期内,人民法院应当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

③ 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应当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2年计算。

例题:1999年7月,甲发现乙公司非法复制其作品,但未予制止。2004年5月8日,甲发现乙一直未停止复制行为,遂向法院起诉,要求乙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CD.2005.三.59) A. 法院应当受理甲的起诉

B. 甲的诉讼请求已过诉讼时效,应驳回其诉讼请求 C. 法院应当判决乙停止侵权行为

D. 甲应获得的赔偿数额应从2004年5月8日起向前推算2年计算

十、 许可与报酬

① 可不经许可,也不支付报酬(见《著作权法》第22条第1款所列的12种“合理使用”方式)

② 可不经许可,但应支付报酬

1、 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

2、录音(不包括录像)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

3、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发表的作品(不包括未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

4、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出版的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

5、报社、期刊社转载、摘编已刊登的作品,可不经许可,但应付酬。 ③ 应经许可,并付酬

1、 图书出版者出版图书及报刊刊登作品,应经著作权人许可并付酬;

2、使用他人作品演出,表演者或演出组织者应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付酬

3、录音录像制作者使用他人作品制作录音录像制品,应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付酬

4、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未发表作品,应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付酬

5、电视台播放他人电影作品(非录像制品),应取得制片者许可并付酬

④ 应经双份许可并付双份报酬 这里的“双份”,是指邻接权人使用演绎作品等特殊作品的,要分别取得演绎作品著作权人及原作品著作权人的许可,并对上述两著作权人分别付酬。具体情形有:

1、 出版演绎作品的,出版者应取得演绎作品著作权人及原作品的著作权人许可并付酬

2、使用演绎作品进行表演者,表演者或演出组织者应取得演绎作品的著作权人及原作品的著作权人许可并付酬

3、录音录像制作者使用演绎作品的,应取得演绎作品的著作权人及原作品的著作权人许可并付酬

4、复制、发行、出租、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他人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的,应经录音录像制作者及著作权人、表演者许可并付酬

5、电视台播放他人的录像制品,应取得录像制作者及著作权人许可并付酬。

例题:叶某创作《星光灿烂》词曲并发表于音乐杂志,郝某在个人举办的赈灾义演中演唱该歌曲,南极熊唱片公司录制并发行郝某的演唱会唱片,星星电台购买该唱片并播放了该歌曲。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2009.三.63) A.郝某演唱《星光灿烂》应征得叶某同意并支付报酬 B.南极熊唱片公司录制该歌曲应当征得郝某同意并支付报酬 C.星星电台播放该歌曲应征得郝某同意

D.星星电台播放该歌曲应征的南极熊唱片公司同意

商标权

一、商标的种类 ①集体商标

定义:集体商标,是以团体、协会、其他组织(下称“注册人”)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表明其组织成员资格的标志。

相关规定:以地理标志作集体商标注册的,其商品符合使用该地理标志条件的生产经营者,可要求参加以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注册的注册人组织,该组织应依章程接纳为会员;不要求参加该注册人组织的,也可正当使用该地理标志,该组织无权禁止。 ②证明商标

定义:证明商标,是由对某商品、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人使用于其商品、服务上,用以证明该商品、服务的特定品质的标志。

相关规定:以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注册的,其商品符合使用该地理标志条件的生产经营者要求使用该证明商标的,控制组织应当允许。

例题:“花果山”市出产的鸭梨营养丰富,口感独特,远近闻名,当地有关单位拟对其采取的保护措施中,哪些是不合法的?(2006年试卷三第63题)

A、 将“花果山”申请注册为集体商标,使用于鸭梨上 B、 将“花果山”申请注册为证明商标,使用于鸭梨上

C、 将鸭梨的形状申请注册为立体商标。使用于鸭梨上 D、 将“香梨”申请注册为文字商标,使用于鸭梨上 ③ 驰名商标

定义:驰名商标,指享有较高声誉、为公众所周知,且经法定组织认定的商标。 相关规定:商标法对驰名商标进行特殊保护,其措施有四个:

2、 就相同、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模仿、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3、 就不相同、不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模仿、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4、 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商标法》第13条、第15-16条、第31条规定的,商标所有人或利害关系人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的除斥期间为5年,但对恶意注册的,驰名商标所有人不受5年的时间限制。

5、 驰名商标所有人认为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可能欺骗公众或对公众造成误解的,可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登记。

二、商标注册绝对禁止条件

首先,第九条 申请注册的商标,应当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并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商标注册人有权标明“注册商标”或者注册标记。 其次, 第十条 下列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

(一)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勋章相同

或者近似的,以及同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特定地点的名称或者标志性建筑物的名称、图形相同的;

(二)同外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相同或者近似的,但该国政府同意的除外;

(三)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名称、旗帜、徽记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该组织同意或者不易误导公众的除外;

(四)与表明实施控制、予以保证的官方标志、检验印记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授权的除外;

(五)同“红十字”、“红新月”的名称、标志相同或者近似的;

(六)带有民族歧视性的;

(七)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的;

(八)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义或者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组成部分的除外;已经注册的使用地名的商标继续有效。

再次, 第十一条 下列标志不得作为商标注册:

(一)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的;

(二)仅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的;

(三)缺乏显著特征的。

前款所列标志经过使用取得显著特征,并便于识别的,可以作为商标注册。

还有, 第十二条 以三维标志申请注册商标的,仅由商品自身的性质产生的形状、为获得技术效果而需有的商品形状或者使商品具有实质性价值的形状,不得注册。

最后, 第十三条 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例题:商标局受理了一批商标注册申请,审查过程中均未发现在先申请。商标局应当依法驳回下列哪些注册申请?(2007年试卷第62题)

E、 将“红旗”文字商标使用于油漆商品上 F、 将“敌尔蚊”文字商标使用于驱蚊商品上 G、 将“光明”文字商标使用于灯泡商品上

H、 将“红高粱”文字商标使用于高粱酿制的白酒类商品上

三、注册商标的许可使用

1、双方应签订书面合同;

2、许可人应在该合同签订之日起三个月内将合同副本送商标局备案;

3、双方对外的权利义务:许可人应监督被许可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在转让合同中,转让人无此义务);被许可人应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

四、争议的裁定

1、已经注册的商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商标局可依职权主动撤销,第三人也可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

(1)违反《商标法》第10-12条的规定

(2)以欺骗手段取得注册的

(3)以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

2、撤销的效力

(1)一经撤销,其商标专用权视为自始不存在 (2)对在撤销前法院作出并已执行的商标侵权案件的裁决,工商局作出并已执行的商标侵权事件的处理决定,以及已经履行的商标转让、使用许可合同,均不具溯及力,无需返还。

(3)在第2项规则下,因商标注册人恶意造成他人损失的应以赔偿。 五.商标侵权行为

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

(一)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

(二)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

(三)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

(四)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

(五)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

第五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

(五)项所称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一)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误导公众的;

(二)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

七、 不视为商标侵权或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

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并说明提供者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注册商标中含有的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或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或者含有地名,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

专利权

一、优先权

1、申请人就发明、实用新型(不包括外观设计)在外国首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12个月内,或外观设计6个月内,又在中国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依该外国与中国之相互协议或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可主张优先权。

2、申请人自发明或实用新型(不包括外观设计)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12个月内,又向中国专利局就相同主题提出专利申请的,亦可主张优先权。

3、优先权是指以前述首次申请日为后申请之申请日。

4、优先权主张人应在申请时提出书面声明,且在3个月内提交首次提出的专利申请权副本;否则,视为未主张。

二、强制实施许可

1、对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而言

(1)制造权

(2)使用权

(3)许诺销售权

(4)销售权

(5)进口权

2、对外观设计专利而言

(1)制造权

(2)许诺销售权

(3)销售权

(4)进口权

例题:甲公司2000年获得一项外观设计专利。乙公司未经甲公司许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制造该专利产品。丙公司未经甲公司许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所为的下列行为,哪一项构成侵犯该专利的行为?(2005-3-15,单)

A、 使用乙公司制造的该专利产品

B、 销售乙公司制造的该专利产品 C、 许诺销售乙公司制造的该专利产品 D、 使用甲公司制造的该专利产品

三、不授予专利权的情形

对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权:

(一)科学发现;

(二)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四)动物和植物品种;

(五)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六)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

(七)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妨碍社会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

(八)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得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

四、不视为专利权侵权或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 第六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

(一)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由专利权人或者经其许可的单位、个人售出后,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该产品的;

(二)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

(三)临时通过中国领陆、领水、领空的外国运输工具,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为运输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装置和设备中使用有关专利的;

(四)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而使用有关专利的;

(五)为提供行政审批所需要的信息,制造、使用、进口专利药品或者专利医疗器械的,以及专门为其制造、进口专利药品或者专利医疗器械的。

第七十条 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侵权产品,能证明该产品合法来源的,构成侵权,但基于侵权人的主观无恶意考虑,不承担赔偿责任。

例题:甲公司获得了某医用镊子的实用新型专利,不久后乙公司自行研制出相同的镊子,并通过丙公司销售给丁医院使用。乙、丙、丁都不知道甲已经获得该专利。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7-3-15,单) A、 乙的制造行为不构成侵权 B、 丙的销售行为不构成侵权

C、 丁的使用行为不构成侵权

D、 丙和丁能证明其产品的合法来源,不承担赔偿责任

五、专利权的侵权诉讼时效

第六十八条 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至专利权授予前使用该发明未支付适当使用费的,专利权人要求支付使用费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他人使用其发明之日起计算,但是,专利权人于专利权授予之日前即已得知或者应当得知的,自专利权授予之日起计算。

第四篇:知识产权法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知识产权法》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40分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10分)

1、张某与刘某分别采访、独立构思,以相同史料撰写小说。相比较两部小说,某些史实相同。张某的小说先出版,刘某的小说后出版发行,则刘某侵犯了张某的著作权。

答:错。刘的行为未侵犯张的著作权。对人所共知的史料、自然科学知识等的利用,只要是独立构思创作的作品享有独立的著作权。

2、假冒注册商标和冒充注册商标同义。

答:错。假冒注册商标,是自己没有商标,直接冒用他人注册商标。冒充注册商标,一般是指已经申请,但还未获准,就标注R来使用;或者在A商品上注册,但在B商品上使用。

二、案例分析题(15分)

2006年4月23日,歌唱演员孙某去作曲家钱某家做客,得知钱某当天刚创作完成歌曲《母亲》,便提出试唱一遍,钱某欣然同意。孙某领悟能力极强,试唱效果甚佳,孙某、钱某皆满意。孙某提出是否可专由他演唱此歌,钱某答复以后再说。孙某于几天后一次义演上演唱此歌,并称此歌是由其新创作的歌曲。孙某对该歌曲的演唱引起轰动。第三天某电视台即邀孙某在庆“五·一”文艺晚会上演唱此歌,孙某得酬金500元。此事为钱某得知即起诉法院,诉孙某侵权。请就此案,回答如下问题:

(1)歌曲《母亲》的著作权归谁? 为什么?

(2)孙某义演歌曲《母亲》的行为是否侵权?为什么?

(3)孙某对其演唱的歌曲《母亲》是否享有表演者权,为什么?

(4)孙某在庆“五·一”文艺晚会上演唱《母亲》的行为是否侵权?为什么?如属侵权行为,侵犯了谁的何种著作权?

答:(1)歌曲《母亲》的著作权归作曲家钱某。

(2)属侵权行为。因歌曲《母亲》未发表,依著作权法规定,表演者使用他人未发表的作品须经著作权人许可。

(3)不享有。因其本身就是侵权作品,不能获得表演者权。

(4)属侵权行为。因未经著作权人钱某许可。侵犯了作者钱某的署名权、发表权、表演权、许可权和获得报酬权。

三、联系实际论述(15分)

结合当前的实际谈谈你对现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答:第一,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我国已经成为WTO成员,将在更大深度和广度的范围内融入经济全球化,我们也将面临更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更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扩大对外开放,另一方面要提高企事业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如果说当初建立知识产权制度是为了推动改革开放的需要,那么当前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提高我们的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第二,知识产权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做的就是趋利避害。知识产权制度的宗旨是鼓励和保护创新,但如果权利滥用也容易形成技术垄断,阻碍创新。而任何一种制度只要利大于弊,都应使其为我们所用,将其利处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我们在看到跨国公司通过知识产权制度获得利益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从中获得了利益。那些只求我们受益、跨国公司无利可图的幻想,都是幼稚的一厢情愿。如果我们不完善并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完全依靠自力更生,不买跨国公司的专利,我们付出的代价会更大,发展会更慢。当前我们只有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尽快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才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好地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

第三,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制定,创造良好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环境。我们既然已经成为了WTO的一员,就必须按照TRIPS协议的相关规定办事。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履行承诺、适应国情、完善制度、积极保护”的知识产权工作方针。在实施知识产权制度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积极遵循国际规则,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我国现实国情,积极主动地参加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并在传统知识保护、遗传资源保护、公共健康和公共利益等方面,积极主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发展争取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在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实行超级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看到,为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TRIPS协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可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权利持有人滥用知识

产权”。关于知识产权与公共健康的问题上,2001年11月通过的《多哈宣言》也认可WTO成员国有权确认公共健康危机构成国家紧急状况,进而颁发专利强制许可。我国专利法也有关于专利强制许可的专门规定,正在进行的第三次专利法修改,已就规制专利权的滥用问题提出了修订条款。在这样的国际规则框架下,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国际规则,不断提升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能力和水平,是可以有效维护我们的正当利益的。泰国、巴西等国在这方面的做法已经为我们提了很好的经验。

中国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但同时又面临资源、环境等发展瓶颈,面临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和看待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在经过近20多年实践的今天,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就是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在鼓励创新、促进发明成果的推广应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善我国市场环境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鼓励发明创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创新能力的提高。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发明创造活动的蓬勃发展。截至2007年5月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受理了355万多件专利申请,其中81.7%是国内申请;而在技术含量较高的117万多件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内申请占52.2%。我国的《专利合作条约》(PCT)专利申请已经从1991年的1件上升到2006年的3826件,世界排名第8位。我国专利申请量的快速发展,表明了我国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

二是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大量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建立并实行了知识产权制度,为外商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护环境。截至2007年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国外专利申请64万多件,其中近86%为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这是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下成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外商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已经有980家,全球500强企业绝大部分已经在华投资,部分设立了地区总部,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外国投资接受国。毫无疑问,知识产权制度为我国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条件。

三是大大推动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知识产权制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把激励和保护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作为根本出发点。正是由于知识产权制度的积极作用,我国出现了一批像华为、海尔、“好孩子”、中星微等拥有大批专利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截至2006年底,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累计申请国内专利近2万件,申请国外专利2122件;海尔累计申请专利7008件,申请国外专利500多件;“好孩子”申请国内专利达2500件,国外专利47件。这些企业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仅注重自主创新,而且更注重将创新成果产权化、市场化,这才是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们起步较晚,经验不足,还存在亟待加强和改善的地方。尤其是企业和公民知识产权意识不强,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不高等问题,还相当突出。但这对于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专利法修改,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也即将出台。这些重大措施的实施,必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的提高,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一定会更加显著。

第五篇: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法》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100分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10分。)

1、张某与刘某分别采访、独立构思,以相同史料撰写小说。相比较两部小说,某些史实相同。张某的小说先出版,刘某的小说后出版发行,则刘某侵犯了张某的著作权。

答:错,刘的行为未侵犯张的著作权。对人所共知的史料、自然科学知识等的利用,只要是独立构思创作的作品享有独立的著作权。

2、假冒注册商标和冒充注册商标同义。

答:错,假冒注册商标,是自己没有商标,直接冒用他人注册商标。冒充注册商标,一般是指已经申请,但还未获准,就标注R来使用;或者在A商品上注册,但在B商品上使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汇编作品及其著作权归属。

答:对原有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进行汇编而产生的汇编作品,汇编人享有著作权,同时,原作者对原作品仍然享有著作权,因此,汇编人在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作者的著作权,而且汇编作品中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对于没有著作权的作品或者其他资料进行汇编而产生的汇编作品,汇编人享有著作权。对于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组织人员进行创作,提供资金或者资料等创作条件;并承担责任的百科全书、辞书、教材、大型摄影画册等汇编作品,其整体的著作权归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所有。

2、简述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的种类。

答:①按照作品表现形式的不同,作品可分为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曲、曲艺、舞蹈作品、美术、摄影作品、电影、电视、录像作品、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计算机软件等,这是对作品最常用的分类方法;②按照创作人的不同,作品可分为自然人作品、法人作品和非法人单位作品;③按照创作人人数的不同,作品可分为独创作品和合作作品;④按照创作行为的顺序不同,作品可分为原作作品和再创作品;⑤按照作品创作与职务的不同关系,作品可

分为职务作品和非职务作品;⑥按照作品创作的根据不同,作品可分为委托作品和非委托作品;⑦按照作者身份是否明确的不同,作品可分为作者身份明确的作品和作者身份不明 的作品;⑧按照作品是否署名的不同,作品可分为署名作品和匿名作品;⑨按照作品是否发表的不同,作品可分为已发表作品和未发表作品;⑩按照作品发表次数的不同,作品可分为首次发表的作品和再次发表的作品。

3、简述发明的种类。

答:(1)完成发明和未完成发明; (2) 独立发明和共同发明; (3)本国发明和外国发明;(4)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5)基本发明和改良发明; (6)产品发明、方法发明和改进发明。

4. 简述我国商标注册的原则。

答: (1)自愿注册与强制注册相结合的原则; (2)集中注册与分级管理的原则。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作品的作者。

答:作者是著作权的原始主体,著作权原则上属于作者。 ① 作者应具备的条件; ② 作者的种类; ③ 确认作者身份的标准。

2、试论专利权的利用。

答:专利权的利用,体现在专利法上包括专利权的实施、专利权的转让和专利权的实施许可(1)专利权的实施,是指把已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应用于生产中。实施专利是指实际上的实施,而不是名以上的实施。实施专利的方式可分为专利权人自己实施专利、强制许可实施、计划实施等。(2)专利权的转让,是指专利权的主体发生了变更,是专利所有权的转让。专利权转让后,原专利权人即失去了专有权,而受让人就成为新的专利权所有人。专利权的转让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合同的转让,又称合意转让;另一种是通过继承的转让,这是由于法定原因而发生的,又成法定转让。专利权转让的,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 (3)专利权的实施许可,又称专利的实施许可,是至专利权人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允许他人在一定条件下实施其取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的行为。具体而言,是指专利权人同他人签订专利实施许可合同,许可他人依照合同约定,制造其专利产品、使用、销售其 专利产品,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销售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如果是外观设计专利,则是许可他人依照合同约定,制造、销售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专利实施许可可分为普通许可、独占许可、独家许可、分许可和交叉许可。

四、联系实际论述(共10分)

结合当前的实际谈谈你对现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答: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对知识产权制度缺乏了解,甚至对知识 产权制度片面理解的现象,为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并加以理解,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我国已经成为WTO成员,将在更大深度和广度的范围内融入经济全球化,我们也将面临更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更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扩大对外开放,另一方面要提高企事业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

第二,知识产权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做的就是趋利避害。知识产权制度的宗旨是鼓励和保护创新,但如果权利滥用也容易形成技术垄断,阻碍创新。如果我们不完善并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完全依靠自力更生,不买跨国公司的专利,我们付出的代价会更大,发展会更慢。当前我们只有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尽快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才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好地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

第三,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制定,创造良好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环境。我们既然已经成为了WTO的一员,就必须按照TRIPS协议的相关规定办事。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履行承诺、适应国情、完善制度、积极保护”的知识产权工作方针。在实施知识产权制度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积极遵循国际规则,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我国现实国情,积极主动地参加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并在传统知识保护、遗传资源保护、公共健康和公共利益等方面,积极主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发展争取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中国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但同时又面临资源、环境等发展瓶颈,面临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和看待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鼓励发明创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创新能力的提高。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我

国发明创造活动的蓬勃发展。我国专利申请量的快速发展,表明了我 国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二是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大量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建立并实行了知识产权制度,为外商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护环境。目前,外商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已经有980家,全球500强企业绝大部分已经在华投资,部分设立了地区总部,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外国投资接受国。毫无疑问,知识产权制度为我国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条件。

三是大大推动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知识产权制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把激励和保护创新成果的

商品化和产业化作为根本出发点。正是由于知识产权制度的积极作用,我国出现了一批像华为、海尔、“好孩子”、中星微等拥有大批专利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仅注重自主创新,而且更注重将创新成果产权化、市场化,这才是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们起步较晚,经验不足,还存在亟待加强和改善的地方。尤其是企业和公民知识产权意识不强,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不高等问题,还相当突出。但这对于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一定会更加显著。

上一篇:主人翁精神心得体会下一篇:做事的常识读书笔记

本站热搜